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他的盾的坚固:“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一会儿又赞美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这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所以这就是自相矛盾。
原文:
人有鬻矛与楯者,誉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扩展资料:
矛盾揭示的道理:
1.辩证法上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的关系。
3.比喻言行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无善恶之分。
4.泛指事物互相抵触或排斥。
5.具有互相排斥和互相依赖的性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不能回答。围观的人都大笑了起来。
扩展资料:
揭示道理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分析评论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自相矛盾
语文教学的十大矛盾(背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近10年了。
这10年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由文本状态逐步变为实践形态,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也随着这一变革而活出一个与以前不一样的状态来。其实,随着社会的变动或变革,语文教学的理念、理论和具体实践一直在不断变动,现在变,将来还会变。
种种变革,真的纷扰无比,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调整自己。在调整过程中,需要明辨变与不变的具体内涵与辩证关系,更需要牢牢把握其中一些规律、原理,以便身处变革中不迷失,有奔头,有抓手。
然而,对于身陷作业和学生包围之中的千千万万语文教师而言,哪里有这个时间、资源和闲心去删繁就简、钩沉提要?而置身具体实践之外的研究者们哪里又明白教师们的内心困惑与个中三昧?我有幸一直从事着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其中摸爬滚打20年了,又有机缘跳出来研究其中的一些道道,以一个剧中人的感受与体验诉说一些基于剧内又通向剧外的认识,想与同行们在共同的困惑中思辨与参悟。2009年11月18日,《中国教师报》登了我的一个专访,《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语文的理论武器——北师大二附中教师王元华博士谈语文教学》,有老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也有老师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不甚明了,我想借这个机会一并作个回应。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的十大矛盾》一文近万字,从语文教学纠结的种种矛盾,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非语文教学的矛盾,如何处理语感与语理的矛盾,如何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矛盾四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和论证。本文将以连载的形式在《中国教师报》陆续刊发。
王元华,198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武冈一所周边开满映山红的乡村高中开始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教书,200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在《语言文字应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国家、北京市教学论文一、二、三等奖共计数十项,全面革新高中语文传统作业的“300字作文”改革得到北京市广大教师认可,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被众多学校自觉自发地推行,经由《人民教育》2010年第6期介绍给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近百年来,语文教学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1904年,由传统语文教学进入到现代语文教学,是一次大的变革。
在这次变革中,语文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由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是一次大的变革。
在这次变革中,白话文登上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新中国经历了八次语文教学改革。
影响比较大的变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为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流思想意识,工具论思想得以确立,语文教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革”前后,教学语法系统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科学手段,科学主义思想支撑着整个语文教学;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人本思想成为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相应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发生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会革去一些旧的东西,变来一些新的东西,几次变革以后回过头去看,发现语文教学已经“脱胎换骨”了。
历次变革中,文白转型时期语文教学变革和新课程时期语文教学变革的变革力度最大。文白转型时期的语文教学变革力度之大,体现在把存留数千年的语文教学的载体——“文言文”及其所承载的封建道统给否定了;新课程时期语文教学变革力度之大,体现在把文白转型时期就在酝酿、辛辛苦苦经营了数十年的语法教学体系与语法教学内容给否定了,把几千年一直坚守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教学关系给否定了,代之而起的是师生平等对话以及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继承和变革过程中,语文积累了众多矛盾,下列十种矛盾尤为突出:1.语文教学的人文特色追求与“泛人文”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语文教学与“泛语文”、“去语文”教学的矛盾。这是由语文教学本体认知的糊涂、以及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曲解而导致的语文教学实践遍地开花但难以结果的混战状况。
简称语文教学与非语文教学的矛盾。2.新课程语文教学强调阅读、背诵、涵咏、写作以培养语感与事实上彻底抛弃语法、不管基本的语言规律,以致新课程语文教学缺乏原理与主体知识的矛盾。
简称语感与语理的矛盾。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探讨过、二十世纪末的语文大批判痛批的但新课程语文教学一直没有处理好的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矛盾,以及附带的语言与文章、文化的矛盾。
简称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矛盾。4.新课程语文教学强 *** 学过程中师生围绕文本平等对话,对话过程中师生的个性化体验与文本的内在凝结之间的矛盾。
简称人本与文本的矛盾。5.新课程语文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追求与长期以来由教师主导的教学程序与秩序、以及对话生成与主导预设之间的矛盾。
简称对话与主导的矛盾。6.课堂教学因为要整合“知识与能力、方。
自相矛盾文言文的原文如下:《韩非子 难一第三十六》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不能回答。围观的人都大笑了起来。
语出《韩非子 难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以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话翻译: 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得没有一个东西刺得破啊。”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锋利得没有一个东西刺不破啊。”有人说:“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可就回答不出来啦。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东西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