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发言稿例文5篇
发言稿以发表意见, 是为发言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言稿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发言稿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研讨会发言稿例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感谢高一年级备课组给我这次与各位老师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就我编写的模块三的导学案向大家先做一简单的汇报。为了响学校和年级部新课改的号召,将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我校实一些际情况相结合,学校和年级部建议鼓励我们 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为学而教”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发挥了最大效益。
主要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其主要教学策略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的导学案的编制遵循以下原则:
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我们还采取了“师生不共用导学案”的方式,将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一分为二,教师在备注栏填写双边活动、知识拓展,学生则进行重点笔记或改错;教师在“课后记”处填写课堂教学反思,学生则记录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这次导学案编制的过程是:
1、教师编写导学案,提出自学要求。导学案由备课组进行分工,学期初明确每一模块的主备人,所有备课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三步曲才能走进课堂:第一步,个人研究教材、教法;第二步,在组内讨论、进行集备,主备人编写导学案;第三步,个人根据教学风格、学生特点补充修改教学案。上完课之后,我们还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修正。这种做法将集体备课、提前备课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这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3、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4、精讲释疑。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切忌面面俱到,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练习巩固。这是导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在“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英语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多媒体的使用使得老师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当然,它也加大了老师备课的难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以导学案为载体,把每一模块各个板块的重点以及讲解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视觉上改变传统的板书,而且在多媒体使用中,配以音频和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视、听、说并举,真正感受英语的魅力,使他们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教学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我们去探索;教学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我们去创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我们责无旁贷;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备课组将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以上就是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的一些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课堂是小学生良好语文习惯养成的主阵地,要真正、充分地发挥这个主阵地。
1、注重学生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老师在学生习字课和作业要求中,提出书写的具体的要求,并长期严格训练而形成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1)写字姿势正确,字迹端正,书写规范。”“ (2)会写1000个常用汉字。”“(3)有写字的兴趣。”“(4)重视用眼卫生。”“(5)注意握笔姿势。”“(6)注意写字姿势。”的要求,要求学生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学生在开始习字的时候,容易把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等弄错,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字的位置,一笔一画地教。直至学生养成自觉正确写字的好习惯为止。
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街上,在商店……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汉字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见,除了语文课本,生活就是识字的好课堂。要把课外的“识字活动”和平时的课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识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2、科学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的培养。
工具书其实“是一种小型图书馆”, 也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使学生正确使用;还要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要求学生在课文预习时查生字词语;在课堂上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查找工具书;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要求学生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养成了查工具书的习惯。
3、质疑问难的好习惯的培养。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有了疑问才会促使深入思考,才会获取新知。质疑本来就是创新的基矗教学中要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质疑。在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质疑;在深究课文局部时,可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细节描写、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方面质疑;在课文结束时,可进行创造性质疑。在指导学生质疑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即使学生的问题幼稚可笑,也应鼓励并加以引导,不可操之过急,打击其积极性,熄灭其智慧的火花。二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质疑,忌漫无边际,无针对性。
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4、朗读背诵的好习惯的培养。
背诵是大量积累材料、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课本中规定背诵的百来篇课文,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不可错过。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及时纠正和表扬,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二、在语文活动中辅助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树立大语文观,广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比如,出去旅游看风景、在去动物园看动物等,老师在孩子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老师要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笼统地只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孩子说说杏与桃有何异同。长而久之,学生自然形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只有用心去体验,进行认真观察,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特点,写出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把观察和练笔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习作训练落在实处。常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实地观察,领略大自然的美。例如,三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一课《信》,为了让学生能表达真情实感,带他们到附近的野外去寻找春天。让学生像一群出笼的小鸟,自由自在地在稻田边,在小河边,在树林里寻找春天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最美的礼物。然后回课堂仿写,在他们的习作中每个读者都可以美美地欣赏他们从野外带回来的那份最真实、最有魅力的情感。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的培养。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在初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动笔圈点出不理解的词,叫不准的字音,再次读文时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精彩。感受深刻的地方,随时可以写上自己的批注,三言两语,一句话都可以;同时在讲解文章时,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重点词句,条理清晰的板书学生也应随时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我称为“基本型”;有时根据文章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的有关段落进行练写,针对文中的主人公或中心事件还可以阐述自己的看法集中写在“积累观点本”上,这是“外延型”。在刚刚进行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摸不着头脑,教师也会觉着很慢,耽误时间,可时间长了,形成了习惯,速度也就提高上来,这最主要的是为孩子复习提供了便利,否则轰轰烈烈的一节课,老师讲得无论如何精彩,学生听得无论如何认真,时间久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引领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能够参加王老师的新闻研讨会,我感到万分荣幸。我是一个刚刚步入新闻宣传工作行列的新手,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非常简单和片面,甚至还停留在朦胧和茫茫然之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谈谈三点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体会一:标题的制作——简而实
仔细阅读王老师的每篇新闻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在标题上制作非常简短而直观,大多是第一眼就可以让读者看到什么单位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建一破开黄土塬管道铺设难题》就非常直截了当的告诉了读者是建一破了管道铺设的问题,同时还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地黄土塬。又如《荣盛公司五大支柱产品全面实现出口》也是直接告诉了读者是荣盛公司的(防喷器、抽油机、泥浆泵、油管、接头)五大产品实现出口。这类的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类举,他们都是开门见山的告诉了读者要知道的新闻要素(何人、何事、何地)。下面我在结合我曾经采写的一篇稿件《运输公司成品油配送鼠年大吉》说说我的感受,今年正好是鼠年,作为三大支柱产业的成品油配送在公司的地位举足轻重,发展态势逐年曾上升趋势。后经王老师指点,把题目更改为《运输公司成品油配送拿到100万吨大单》,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我仔细琢磨了好久,同样说的是一件事情,我只交代了一个现象,而修改后的标题则直接说明了公司今年的配送量,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这就是王老师的第一个独到之处。我想用王老师讲课时讲过的一句话作为我对标题的理解。“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思想和灵魂,她是吸引读者想不想看,值不值得去看的关键”。
体会二:导语的制作-精而全
记得王老师讲课时还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甲乙两个商人,他们都是作餐饮外卖的,甲商的卖点就特别好,而乙商总是卖不出去,无功而返。不是乙商的饭菜质量不行、更不是味道不好。究其原因才发现,甲商在出售时总是把肉放在最上面,而乙商忽视了,认为自己的饭菜质量和味道都是最佳的,不怕没有人来吃。孰不知甲商的做法极大的迎合了食客的心理。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同样是同行,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很失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各人的采写风格各异,有喜欢金字塔式的、有喜欢倒金字塔式的,也有喜欢倒纵结合的。王老师的作品绝大多数都采用了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两种方式的联合写法,这是第二个独到之处。还是结合我刚才说的《运输公司成品油配送拿到100万吨大单》一稿来谈谈王老师给我的启迪。我的原稿是“刚刚过去的__年运输公司在成品油配送业务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昨日记者从公司生产部获悉,该业务在11年的配送能力将不断递增,达到100万吨意向,其中还新承揽了欧四新油品配送10万吨运量。”经王老师修改后为:“经过多方努力,一月初,运输公司从中石油下属的山东销售和河北销售公司成功承揽到100万吨成品油配送工作量,从而继续保持了该公司在这一市场的优势地位”仔细对照这两条导语,前者含糊不清,说了半天没有说到点子上,想表达的主题也不明确,而后者呢则充分说明了成品油的配送量和发展的强劲势头,三大支柱产业的地位不言而白。综合来说,王老师的作品就的把肉放在最上面的甲商,先是从视觉上吸引住读者,然后在引导读者慢慢去读全文。
体会三:主体的制作-朴而美
主体是一则消息的主要部分,是进一步对标题和导语的补充,是对标题和导语提出的问题的延伸和解答。王老师的作品不管是背景的交代还是事件的经过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朴实美,没有过多的赘述,背景交代恰到好处,事件经过简单明了。比如:《深南油田率先实现成规模绸油冷采》一文,首先在背景上介绍了深南油田的地理位置,介绍了该地区的地层构造,同时也说明了开采该区域地下原油的难度;在介绍事件经过的时候,充分介绍了采油五厂大胆利用新技术,开发新工艺,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引导大家合理开采,既节省了事件也节约了成本。像这样制作主体,把需要的展开说明,不需要说的不说,让读者看起来非常惬意,没有一点多余和臃肿的感觉,朴素之余尽显文章美。这是王老师的第三点独到之处。
我记得著名作家徐迟曾经对“美”有段精彩的描写:“美是多种多样的,雄浑阔大是美,激昂慷慨是美,热情澎湃是美,富丽堂皇是美,而含蓄朴素同样是美,而且往往是美的极致。”这是经验之谈,事实也是如此,一篇文章的语言最能代表作者的风格。王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无华,淳真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饰。实际上这样的朴实自然是经过良苦用心、潜心修为而反璞归真的艺术美,他的文字都是从心坎里流淌出来的,朴素流畅,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我们期待王老师今后诞生更多的新闻作品,更多的获奖作品,让我们共同祝愿王老师的未来之路更加美好。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意愿,我想还有更多的群体和读者也是这样的心愿。
学校当初确立“五四”实验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优秀的教研排头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学校的特色课改实验基地。另外,北校区教室不够,解决六年级学生需要到南校区过渡的教学管理问题,更是为我们九年一贯制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我没有接触过小学“五四”学制的感性经验,只是偶尔听到实验班老师的议论,抱怨没有严格筛选优质生源,在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的情况下,教师一味地“赶”教学进度,将六年的教材压缩至五年教完,加重学生负担。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差异愈来愈明显,两级分化严重,违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个人意见倾向于取消小学“五四”实验班,保留中学预科班。因为,小学生经过五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已达到高效的学习能力,小学课堂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高密度的课堂求知欲望,需要提供同层次的高智力水平集体,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符合教育规律。
个人建议,无论是“五四”实验班还是初中预科班,学校都应该有个专业技术团队引领,给实验班级以纲领性的引导,这样,老师们刚才谈到的评价方式、课程实施等诸多困惑,将会迎刃而解,也会造就一批教学业务骨干。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校开展有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是在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在研究新方法、呼唤新模式的学习、探索中,是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召开的。
本次研讨会以“精雕课例、集体研讨、探索模式”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广大教师更深层次地感悟新课标、聚焦课堂、理解有效、提升质量。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一步明确有效教学的标准及特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我们就通过上周六县实小四位教师的四节课进行此次研讨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次研讨会以这四节示范课,引起大家的争论和思考,以期探索出一种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为了突出“有效”这一概念。我相信,通过本次研讨会,必将增进老师们对有效教学的学习和思考,必将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
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在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中,学校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进行了前期的较深入的探究,初步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必将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这一结论。关于有效教学我们可以大体这样认定:有效教学是效果优良的教学;有效教学是互动的教学,简言之,课堂要“动”起来,课堂教学既包含“教”更蕴含“学”,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有效教学是教师高素质的展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和谐关系,让教师具有诱导学生使其“想学”,指导学生让其“会学”,辅导学生令其“能学”的技能。
总之,我们要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坚持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