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发了《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论文再投英文论文算不算一稿多投?》这篇文章。   结果引起了很多讨论。    有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个作者撤稿的案例。    这个作者先给英文期刊投稿,结果英文期刊一直没有发表,等了很久没有回音,就再投了国内的期刊。   结果国内的期刊很快发表了。   但是,戏剧的是过了三个月,那个之前投稿的英文期刊也发表了。(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确实是有这种情况的存在的。)   显然英文期刊的分量更重一些。   所以这个作者就跟中文期刊说撤稿。但是这篇论文已经上了知网,所以在知网上还专门发了一个撤稿声明。   朋友发给我这个案例,其实是想告诉我,我总说一稿多投没有关系,其实是有关系的。   我在之前的《论文投稿发表全攻略》一书里,也曾经写到过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即使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造成了一稿多发,也是可以自己去撤稿的。    所以,假如真的你的论文过了某期刊的审稿期,该期刊的编辑也明确说明对你的稿件感兴趣,那你可以跟其他后面投的期刊说撤稿。   所以,撤稿后,这些都不算学术不端。   比如梁莹教授的那些404论文的事情被爆出来后,现在都让很多人都心有余悸。   这就涉及到我之前说的那个真正的问题,人心的可怕,舆论的可怕。   我问那个朋友,你的这个朋友为什么自己去撤稿?   他说,他还没有评上教授,怕以后职称晋升时被同事举报学术不端。因为他发的那个中文期刊算是一个权威期刊,一般人很难发表的。    对了,这就是关键所在。    我记得在写梁莹教授的那个文章里,第一句就是 “她得到了她那个年龄的学者能得到的所有的“帽子”。”    这是有多么的引人记恨和嫉妒。所以,哪怕自己撤稿,也会引来诸多非议。   我觉得, 一稿多投只能算一个动作, 这个动作的动机就跟我们找工作需要投简历一样。多投几家,才有机会。   而一稿多发才是会造成学术不端。而如果真的因为客观原因造成了一稿多发,犯了错误自己去补救,那也是可以原谅的。    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国内的学术期刊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到处  都是信息黑洞。     投稿了不知道编辑部有没有收到。     收到了不知道以后的审稿流程有多长。     进入审稿流程了不知道会不会突然发不出来,每天担惊受怕。     等到同行评议时,已经过了三个月。     最后通过同行评议了,还可能被主编毙掉。     都人工智能时代了,5G时代了,我们的期刊审稿、论文发表的效率还停留在原始社会。    唉!!!!!   只能一声叹息。   也不要怪我们着急。   国外虽然也慢,但是整个过程是透明的,不会让你处于信息黑洞中。    还有,我们国内整个的学术生态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人多刊少,要求高。竞争太残酷,太激烈 。    所以,各种怪现象就会层出不穷,各种中介就会非法牟利。   最后,欢迎给我主编的新刊《传播与教育评论》投稿。    绝不会让你掉进信息黑洞,借京东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让论文发表变得多快好爽。    投稿主题:传播、教育、教学相关即可,各学科的教学教改论文都可以投。   投稿邮箱:   如果你对论文投稿还有任何困惑,也欢迎来信告诉我,我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会在这个专栏里持续给的大家提供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