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卓哲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宣布一小时后,一位学者表达了这样的感慨:“我很遗憾,我们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陈立平教授没有获奖。”。
根据相关资料,免疫学家、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所长、耶鲁大学肿瘤中心免疫科主任陈立平1999年在肿瘤细胞表面发现了PD-1配体(PD-L1),后来发现用抗体可以封闭PD-1/PD-L1通路免疫检测点的免疫抑制剂可指导临床试验。
陈立平
药明康德也在发表的诺奖解读文章中指出:陈立平教授课题组在论文的摘要中富有前瞻性地写道,“这些发现可能带来基于T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
“陈立平的贡献是在肿瘤细胞和T细胞上。” 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毛冠平博士表示,他首先意识到这个发现能够用来对付“癌症”。
毛冠平说,虽然获胜者本树友教授与另外两位教授合作发现了PD-1的两个配体PD-L1和PD-L2,并阐明了PD-1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但这项研究工作被认为是发现了一个与T细胞活化过程有关的信号通路,并没有将这一细胞通路连接起来随着肿瘤的治疗,也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临床价值。
“是本庶佑最早克隆了PD-1,但他当时不知道用它来进行免疫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一位专家表示,本庶佑1992年克隆的PD-1,但他是在1999年陈立平克隆了PD-L1并尝试在癌症免疫领域使用之后,才将其转向应用的。是陈立平走出了应用的第一步。
“就像人类基因组测序一样,一下子测出几万个基因,是不是这个计划的领头人应该获得所有这些基因的相关诺奖呢?并不是。”有专家表示,找到的确很重要,但知道怎么应用也很重要啊。所以有人说,本庶佑的确可以得诺奖,但有本庶佑就应该有陈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