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倭寇骚扰沿海、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1931年爆发的侵华战争。
兰州大学应用气象学考研经验分享
一. 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
我的本科院校是山东的双非普通本科,原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研究生能够考上个211院校就OK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家太远,老师同学的影响等),考虑了几天之后换成了兰州大学,说起来当时换学校都五月份了,还是有点草率的。让我选择兰州大学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青岛,地理位置优越;相比211,兰州大学985的名号也是蛮吸引我的。至于考试难度,参考书目等也是后来慢慢知道的……
兰州大学气象学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970)大气科学综合考试
专业课参考书目推荐
《动力气象学》(第二版)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大气科学概论》徐玉貌、刘红年、徐桂玉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
《数值天气预报》田永祥、沈桐立、陆维松、孙旭光编著,气象出版社,2010年版;
《大气科学中的数值方法》葛孝贞、王体健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二、考研初试经验
1.数学
这是我花时间最多的课之一,4-7月份我先凭着自己本科时候学习的记忆,大概做了一下汤家凤接力题典1800基础部分,觉得还是差的太多,所以我在7月中旬忙完工作之后开始听汤家凤老师的基础课(我听了很多老师的基础课,最后还是感觉汤家凤老师更适合我),并配套再次做了1800题,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但是汤老师在基础课里面,很多内容都是要放在强化课里面才讲(比如傅里叶变换,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部分内容,重积分的部分内容)缺失的部分我直接去汤老师往年的强化课听完了,整体基础部分听课加配套题目连续总共花了大概两个月。
这时候已经进入9月份了,我就开始了强化部分,强化部分是9-10月中旬,我听得是武忠祥老师的强化课,配套做李林的880题,最后10月中到初试前我一直在做暨大的历年真题(两天一套,反复做了两次左右),虽然真题没有答案,但是在不会的题目上钻研解题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直到最后参加初试,最终高等数学考了91分,发挥的很差,主要是求定积分和不定积分那里做的题目太少了,学弟学妹在这块学习的时候还是要着重多练一下。高等数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多做题,不能总是依赖视频课,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听懂了,做题的时候就会暴露问题,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多多练习,总结方法。我自己的分数不算太高,所以我自己的经验也不值得推广,大家可以去搜一下b站其他up主的数学学习经验分享,我唯一想说的就是多做题,多练习。
我的数学复习时间线梳理:4-7月:接力题典1800(凭印象);7-9月:汤家凤老师基础课+再做1800;9-10月:武忠祥老师强化课+李林880;10月中-12月:真题练习。
2.英语
英语我的底子是这样的:四级不说了,六级434分飘过,所以总体不算好,但在复习的时候我坚信——单词一定是最重要的,所以从4月开始复习,一直到初试前一天,我每天都坚持背单词,当时用的是背单词软件,每天背200个。这个软件最大的优点有3个:1.自动默认单词回顾背诵,前期很痛苦,每天200个都是新单词,到后期就很舒服,200个单词里面差不多50个是新单词,150个是就单词,可以不断巩固背诵,不容易遗忘;2.它内部会有单词背诵的辅助记忆方法,我自己比较喜欢谐音记忆,比如“undermine”这个单词,软件里我看到“暗地卖”这个谐音,就记住了它是“逐渐削弱,暗中损害“的意思,给我背单词的过程添加了很多乐趣【后期可能在b站分享1575核心词汇谐音记忆方法】,也让背单词这件痛苦的事变成了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3.它里面包含了市面上大多数的单词书的内容,你想背哪本基本都能找到。但这个软件也有个缺点,就是要花钱购买单词,他一开始免费给600个,每天签到会送一些,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其余的要自己购买,8元500个,12元800个以此类推,所以小伙伴可能要考虑一下要不要用这个软件。
记住,单词一定要坚持背到初试前一天!解决了单词,接下来就是阅读了,前期为了打好阅读基础,我先听了刘晓燕老师的语法课和长难句解析课,4-7月每天都会翻译一句英语长难句训练自己的解析长难句能力(用的材料包括刘晓燕老师的长难句教材和何凯文老师的2021年每日一句),之后的所有内容,我都是从7月中旬开始的。英语阅读一开始真的很让我头痛,读了后面的,前面读的就全忘了,读完一篇根本get不到主旨,(后面你会发现英语一每篇阅读,主旨至关重要)我听过唐迟老师的阅读课,听过刘晓燕老师的阅读课,还听过何凯文老师的阅读课,可能是自己不适应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总是感觉没有什么收获,直到我偶然一次在b站听到了邪神——颉斌斌老师的阅读课,我感觉我和邪神灵魂契合,英语阅读一下子就通了,我不做太多描述,大家去试试听听看。
最后一个在英语复习期间我认为对我最有帮助的事儿,就是做英语手译本先做真题(2010-2021),不停的使用和验证颉斌斌老师教的方法,对完答案再看颉斌斌老师的真题讲解视频搞定不懂的地方,然后翻译英语试卷的全部内容,包括完型,阅读,新题型,翻译题,每一句话都自己翻译,这个过程让我对英语阅读的考点和主旨设置更清晰,也因为效率很高节约了很多复习时间。
其余的完型,新题型,翻译和作文,我没有再看视频学习,完型我自己在做真题的时候总能拿到6-7分,所以没做过多的准备,新题型和翻译我觉得在长难句翻译和做手译本的时候已经得到了训练,也没有再做额外的事,作文最后背模板。最后的英语一成绩是63分,分数不高,我初试的时候是从前往后做的,完型并没有按网络上大多数人建议的全选一个答案糊弄过去,导致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后面英语大作文由于没有背模板,写到一半已经考试结束了,所以考得很差。所以总结一下:单词坚持背,阅读颉斌斌,真题手译本,这是我的建议,其余的完型,新题型,翻译和作文,建议大家还是认真准备,不要学我。
3.思想政治理论
政治是我花的时间最少的一门课,说真的,我本身是个理科生,一听文科的政治就头痛,最开始我听了同学的建议,跟着徐涛老师学习政治视频强化课配套做肖老师的1000题,可我真的是太笨了,完全跟不上节奏,学了就忘,很多东西也完全理解不了,所以我听了马哲和毛概之后就放弃了,不听了,完全摆烂。我决定誓死相信肖大大的肖四肖八,所以政治后来几乎没怎么学习(肖大大真的是永远的神,希望您晚点退休,再给师弟师妹们服务几年),初试的时候我凭着听过徐涛老师讲课的记忆和肖大大四套卷压的题目,做完了选择部分,后面的大题也是靠肖大大押题答满,最后拿了68分。这里建议想要拿高分的同学还是跟着徐涛老师或者腿姐或者肖老师好好学,别学我,我感觉自己真的是凭借幸运和写字工整好看考了68分(哦对,肖四大题我是跟着空卡背的!!!)
我的政治复习时间线梳理:7-8月:徐涛老师强化课(做了一点点1000题);12月:狂背肖四(跟着卡子妈)。
4.(970)大气科学综合考试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的复习,我是跟着老师学的,七月份开始复习,八月份整个月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看课本,熟悉内容。在八月份复习过程中,了解到考试大纲,和学校官网的对比起来,内容还是有些出入,不过知识大同小异,是互通的,表述上有些许差异。这时候还没购买别的课本,记得第一次购买课本时,还买错了,后来在学姐帮助下,才购买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课本。与此同时,我在考研文库上面搜集了一些资料,里面包含一些真题,课本的资料等等。在重新看课本的过程中,发现考试大纲就是按照参考书章节知识点提要编写的,内容近似在9成左右。另外在购买的真题中,发现好多题目竟然是课本上的习题,更加明确了课本的神奇之处。
之后九月份一直以课本为主,本书的框架很清楚,我分为几个模块,区别模块可以以章节为区别标准,第一章大气概述,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四章大气的水分,第五章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第六章气候的形成,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每一章节内容都标明其重点知识点和难点,分章节进行学习可以细致又具体地把握整本书的内容。里面有大量的细小知识以及重要理论和原理。比如某知识点是必须倒背如流的。学姐帮我我总结了近5年的真题考点,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和第四章大气的水分就是常考点,比如说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如何判别大气稳定度和气压随高度分布的定性解释;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促使空气运动的力等都是常考知识点,因此需要具备总结归纳对比各个理论。在九月份期间,在复习课本的同时,边做笔记,节省了很多对比分析知识点的功夫,整整一个多月,我记得是国庆最后那天,完成了基础的笔记,全部都打在电脑上,划分为七节。
十月份和十一月份两个月每天早上和傍晚背诵一个多小时,把基础的知识点全部记住,重点理论对比分析的,每天晚上用一个小时左右重点学习,在这两个月期间,对专业课学习的体会越加深刻,我认为,课本知识点并不多,全部掌握之后就是如何在心中有一个大框架,因此在对基础笔记添加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手写了11章节的知识点框架和各个章节联系导图,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后,对整体框架又有进一步的认识,便开始训练一些综合性大题。这些题目能很好的强化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融汇贯通能力,比如说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麽?近带气候变化趋势如何?能响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题都是一些综合性的大题,考生需要在理解各章节知识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综合题目的解答。
在十二月份,对真题梳理和知识点统计后,有重点性的复习对应内容,我记得有一年的真题就是一个总结性的题,另外一道大题也是平时的知识点总结。在考前半个月,做了5套研教新版的模拟卷,严格三个小时答题,使用标准答题卡。前几次模拟都写不完,主要是训练答题的顺序和书写的规范。这本习题感觉非常贴近出题人的思路。因为思维要跟出题人靠近一下,也换种方式思考和学习。以实际大气中,如果温压场不对称,对气旋形成有何作用?就是研教新版习题集收录在册的以前考过的一道,竟然又考了,非常意外。还是建议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不要忽视任何一道题,因为无论哪道都有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
我们学校最近几年考试题型都有些许变动,比如说增加了一些内容,移除了什么题型,因此,我的建议是,把课本的知识点都掌握了,更多的是需要注意各个知识点的串联和现实的应用。专业课做题是一定以基础为主,知识点一定要记牢掌握好,即使考场上实在不会也不至于空着。提醒一点是即使算出答案不要就觉得算完了,最后一定要用文字描述一下题目所求和答案,细节决定成败)。
接下来说题型,关于简答题,我只提醒一点,简答题是简要回答问题,把重点表达出来就够了,不要写成论述,费时费力而且分数少。关于论述题,注意一定要先解释一下题目中提及的知识点,一方面向老师展示你的基础知识功底扎实,另一方面多写学术性文字可以使你的回答更丰满,看上去不全是你自己的自说自话。
三、复试秘诀
具体来说复试要准备两个方面: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就和初试时的专业课考试相类似,而面试则需要准备自我介绍、英语和专业方向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备考过程,杨森说,自我介绍可以自己对着镜子练习,也可以让同学帮助练习。专业方面问题则需要阅读专业文献,并做总结和归类。个人觉得面试的时候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给考官留下较好的印象,也能使自己在面试的时候机智应对。因此做好充足的准备、拥有强大的自信,复试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良好的心态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考研的时候,学习几乎成了杨森生活的全部,连兴趣爱好也都暂时放弃了。为了能高效学习,他在考研期间养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7:30吃完早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时,杨森一般都是用“软磨硬泡”的方法,每天花一点时间看一看,时间长了就会了,但不能钻牛角尖,实在不会就先行跳过,将难题集中在一起突击。
关于甲午战争。日本侵华重大历史事件中有三件特别重大,与此相对应,日本侵华史研究中有三个大热点:甲午战争是第一件,甲午战争史研究是第一个。 甲午战争是远远超过侵台之役的一场大规模的日本侵华战争,有的历史学者把它与1937年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列为同一级别,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而将后者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研究是比较有基础的,近20年来又取得明显进展,出版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论文从揭示日本在战前的侵华活动、战争准备,剖析战争的起因,到研究《马关条约》及其重要条款等等,涉及这一战争过程中许许多多的问题,如陆方、宋德玲的《甲午战前日本侵华活动与李鸿章》(《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傅玉能的《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前日谍在华活动述论》(《晋阳学刊》1987年第4期)、郑瑞侠的《甲午战争前日本的舆论及情报准备》(《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金基凤的《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问题》(《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郭惠青的《试论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刘亚夫、赫崇旺的《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浅析》(《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5期)、南昌龙的《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中的阴谋活动》(《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3 期)、丁名楠的《略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2期)、李文海、康沛竹的《甲午战争与日本间谍》(《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张浩的《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军事历史》1995年第3期)、韩行芳的《甲午旅顺大屠杀有关问题浅探》(《辽宁师大学报》1990年第5期)、孙克复的《旅顺大屠杀惨案新证》(《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关捷的《日军旅顺大屠杀新论》(《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崔王的《中日<马关条约>形成问题研究》(《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潘家德的《试论中日<马关条约>赔款的影响》(《四川师院学报》1992年第5期)、张英莉的《甲午战后赔款与日本的“战后经营’,》(《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1 期)、戚其章的《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赵福超、白陀碧的《福泽谕吉与甲午战争》(《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第6 期)、王文英的《试论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政治和国民意识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等等。1984年在威海举行的甲午战争90周年学术讨论会和1994年在同一地点举行的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都提出大量论文,会后分别结集为《甲午战争90周年纪念论文集》(戚其章主编,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和《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戚其章、王如绘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里面都有若干文章较多地论述日本的侵略。有的专门研究甲午战争史的学者出版过个人论集,主要有孙克复的《甲午中日战争史论集》(辽宁大学科研处1984年出版)、戚其章的《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及其姊妹篇《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重要的甲午战争史专著有孙克复、关捷著《甲午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甲午战争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二人主编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孙克复著《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这4本书可以说构成一套辽宁学者编著的甲午战争全史。继此之后,山东的戚其章出版了《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及《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两者构成另一部甲午战争全史,这部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甲午战争成果的结晶,也代表了当前我国研究甲午战争史的整体水平。 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但谈这场战争决不能仅谈中日,还必须谈到朝鲜,朝鲜是甲午战争一个重要因素:战争是因朝鲜而起的,在朝鲜爆发的,然后又有一些激烈的战斗是在朝鲜土地上进行的,结束战争的条约第一款就是关于朝鲜,如此等等,可以说朝鲜是甲午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有一些论文阐述这方面的问题,如南昌龙的《甲午战争与朝鲜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张恒礼的《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安徽史学》1993年第2 期)、张振鹍的《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1期。此文收入《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一书时题目改为《甲午战争一一一场东亚地区性战争》)等。与此有关还出版了两本专著,即戴逸、杨东梁、华立著《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及王如绘著《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前者涉及面较宽,后者在主要利用中文资料的基础上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个朝鲜因素,是一部颇见功力之作。朝鲜之所以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根源于中国与朝鲜间长期存在的“宗藩关系”,这是一个应当研究的问题,但迄今对中国学者多少还是一个禁区,在各种论著中往往只能点到为止;倒是一位韩国留学生金在善的一篇硕士论文《甲午战争以前中朝宗藩关系和中朝日对朝鲜藩属问题的争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 年第1期),简要而无所回避地研究了这个问题。 甲午战争的结局对中国、日本及整个远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日关系、欧美列强与中国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及其在中国、在远东的相互关系的新调整。有的学者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日本调整了对华策略,丁名楠的《甲午战争到日俄战前日本对俄决战“国策”指导下的侵华策略》(《东岳论丛》 1981年第5期)论述了此时日本对清政府及清统治者的种种“亲善”及拉拢等活动。 关于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一员参加对中国的侵略的研究,有王魁喜的《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穆景元的《日俄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始末》(《锦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等等。 甲午战争后十年日本在我国领土上掀起了一场对俄国的战争。这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相互争夺中国的土地和利权、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战争以前,日本与俄国为争夺我国东北和朝鲜(所谓“满鲜问题”)发生尖锐矛盾;战争以后,日本大力巩固并发展在东三省南部的势力(所谓“满洲经营,,),并走向与俄国勾结以共同抵制美国。对这一段复杂变幻的国际关系中日本侵华的种种活动,学者们从多方面进行了考察、探索,如研究日俄战争前及战争中的情况的有关勋夏、万安中的《试论日俄战争前俄日对中国的争霸》(《史学月刊》1994年第3期)、董小川的《“满鲜互换主义”试析》(《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刘永祥的《试论日俄战争中日本对华谋略》(《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4期)、张志强的《日俄奉天会战对沈阳之劫掠述实》(《辽宁师院学报》1983年第5期)、马赫的《日俄战争及其争夺抚顺煤矿的真相》(《社会科学通讯》1983年第4期)。赵云鹏的《关于<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的若干问题》(《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揭示日本在对俄战争胜利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东三省事宜条约》的情况及订约后日本的种种违约侵权行为。关于日本在东三省南部的侵略扩张,有王贵忠的《中日安奉铁路交涉》(《沈阳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 4期)、王永涛、李莉的《安奉铁路交涉始末》(《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第3期)、佟静的《略述中日安奉铁路纠纷之始末》(《社会科学辑刊》1994 年第4期)、高永一的《“间岛问题”的始末》(《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等。关于日本为巩固、发展在东三省南部的势力而发生的对美斗争、对俄勾结,有陶文钊的《日美在中国东北的争夺(1905-1910)》;(《世界历史》1996年第1期)、石楠的《美国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第二次日俄密约的签订》(《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余绳武的《关于第三次日俄密约》(《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王学良的(《1910年东北发生鼠疫时中美与日俄间的政治斗争》(《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等。 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顷刻间清王朝被推翻。这时,由日本在华浪人出面,在军部一些激进侵华分子的支持下策划“满蒙独立”,王树才《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首次尝试一一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4期)对这件事做了详细的探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得到“天赐良机”在中国推行大侵夺,由此出现了4年多日本在华势力的大膨胀。这期间的主要事件有:出兵山东,与德国交战(这是日俄战争10年后又一次在中国领土上发动的战争),夺取利权;提出“21条要求’,;以对华借款及订立军事协定以控制中国。这些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发表了许多论著,有周武、陈先春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史林》1992年第3期)、黄尊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齐鲁学刊》1984年第3期)、》《1914年日军在山东的不法行为述论》(同上,1995年第6期)、《1914- 1922年日本在山东的非法贸易和走私活动》(同上,1994年第6期)、宋志勇的《1914-1922年日本在山东的军政殖民统治》(《抗日战争研究》 1998年第1期)、黄尊严、王涛的《日德胶澳之战与中日“行军区域”问题交涉》(《齐鲁学刊》1997年第6期)、米庆余的《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 的背景》(《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郎维成的《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二十一条要求》(《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6期)、崔丕的《也谈日本的大陆政策和“二十一条”要求》(《世界历史》1986年第3期)、龚炳南的《“二十一条”最后通碟的时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赵映林的《绝密的<二十一条>是谁泄露的》(《民国春秋》1993年第3期)、章伯锋的《西原借款”与日皖勾结》(《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裴长洪的《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同上1982年第5期)、《西原借款与中国军阀的派系斗争》(《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赵占伟的《论西原借款在日本对华侵略中的特殊作用》(《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李永昌的《关于1918-21年中日“共同防敌”问题》(《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 年第2期)、张惠芝的《浅析<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出笼和实施》(《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等。一战期间日本侵华的许多活动都是通过同皖系军阀的勾结而实现的,日本与皖系军阀的关系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勾结的典型。关于这个问题,章伯锋写过专文《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后来又发表专著《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对双方的关系做出全面的论述。 关于“田中奏折”的真伪。随着日本学术界基本上否定田中奏折的存在,中国史学界有人就此展开了讨论。发表了一些文章,大多辑入《田中奏折探隐集》(刘建业、高殿芳主编,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书中还辑录了蔡智堪、王家祯以及台湾、日本学者的一些文章)。另外还有云章的《田中奏折确有其事》(《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沈予的《关于<田中奏折>若干问题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等。中国学者们大多肯定田中奏折的真实性。笔者对这个问题未做过专门研究,不敢妄评孰是孰非,但总觉得蔡智堪所说打入日本皇室书库抄录田中奏折的情节有点玄乎。也许这个问题要等皇室书库对外开放才能真正解决。 关于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及制造济南“五三”惨案,有查建瑜的《济南惨案史料辨正》(《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徐梁伯的《日本出兵山东的动因初探》(《江海学刊》1985年第6期)、李家振的《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人数浅见》(《东岳论丛》1985年第6期)、李家振、郭墨兰的《济南惨案述论》(《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等;专著有李家振的《济南‘渗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 “九一八”是日本侵华史上第二个特别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侵华史研究中的第二个大热点。近20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此事件的文章之多难以统计,文章的内容从这次日本侵华事件的前因到后果,旁及有关人物的研究,几乎包罗无遗,如胡正邦的《论1931年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进攻一一九一八事件的由来及其后果》(《思想战线》1983年第4期)、高二音的《“九·一八”事变发生论》(《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5期)、林和生的《略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山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杨小红的《论皇姑屯炸车案与“九·一八”事变的因果关系》(《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史桂芳的《“满蒙危机”论与九一八事变》(《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4期)、包奕诚的《论日本经济危机与九一八事变》(《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董谦、林谷良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济背景初探》(《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何华国的《浅析“九一八”事件的经济背景》(《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王玉平的《中村事件与“九·一八”事变》(《史学月刊》1983年第1期)、黄耀慧的《中村间谍案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史研究)1998年第3期》、任永祥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郎维成的《日本军部、内阁与“九一八”事变》(《世界历史》1985年第2期)、穆景元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锦州及辽西地区始末》(《锦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 1期)、尹正萍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罪加一等》(《军事史林》1995年第9期)、孔经纬、王连忠、孙建华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奉系官僚资本的侵掠》(《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曹必宏的《“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强掠东北海关述略》(《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4期)、王珊的《石原莞尔的侵华思想渊源》(《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6期)、赵东辉的《“石原构想”探析》(《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3期)、汪澎澜的《日本民间右翼团体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活动述要》(同上1997年第4期)等等。1991年的“‘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年出版)中辑录了大量有关“九·一八”日本侵华的文章。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专著,80年代有易显石、张德良、陈崇桥、李鸿钧著《“九·一八” 事变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刘庭华的《“九·一八”事变研究》(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1991年“九·一八”事变60 周年之际,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大型《“九·一八”事变丛书》(包括资料书),共六部,即林声主编的《“九·一八”事变图志》,马越山著《“九·一八”事变实录》,谭译主编的《“九·一八”抗战史》,顾明义、张德良、杨洪范、赵春阳主编的《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省档案馆编的《“九·一八”事变档案史料精编》,辽宁省档案馆及辽宁社会科学院编的《“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日本与中国东北一一满铁秘档选编》。同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有赵冬晖著《“九·一八”国难史》。另有郭大钧、张北根著《勿忘“九·一八”一一柳条湖事件前前后后》(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出版。“毋忘国耻历史丛书”之一) 等。 与“九·一八”密切相关的是“一二八”。关于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的研究,有毕永正的《上海“一二八”事变起因新探》(《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7年第1期)、翁三新的《“一二八”事变的导火线一一日僧事件”真相》(《上海党史》1992年第1期)、陆伟的《日本在沪资产阶级与一二八事变》(《上海党史研究)1997年第4期)等。许多研究“九·一八”的论著都连带涉及对“一二八”的研究。 “九·一八”以后,日本对华侵略有两个发展:一是占领我国东北,组建伪满洲国;一是由关外向关内推进,阴谋分离华北。伪满洲国的存在实际上是日本对东北殖民统治的一种形式,正如同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的直接统治是另一种殖民统治形式。本文不拟具体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情况,只想指出:已出版的有关伪满史专著中比较有分量的有两本,一是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合著《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1991年大连出版社修订本),一是解学诗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已编辑出版两本《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第二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各收录有关论文30多篇。1996年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委会创办了一个学术刊物《东北沦陷史研究》,其主要任务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北的野蛮侵略和残酷的殖民统治,此刊物已出版多期,发表了不少有关研究成果并不断提供有关的学术信息。 日本由关外向关内的扩张,以1933年侵占热河、发动长城之战为始,逼订《塘沽协定》;进而以冀察为重点,策动华北“自治’,,订立所谓“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制造华北特殊化,等等。关于这一系列侵略活动的研究,有张雅丽的《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世界历史》 1988年第5期)、张洪祥的(《塘沽协定>与冀东匪祸》(《党史资料与研究》1992年第3-4期合刊)、刘国新的(《塘沽协定>与“华北自治运动”》(《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封汉章的《略论“华北自治运动”的起点》(《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邵云瑞、李文荣的《关于“何梅协定”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3期)、熊宗仁的《“何梅协定”之辨析》(《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郑玉纯的《从 “华北五省自治”策划到“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始末》(《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5期)、封汉章的《试论日本“华北分治”策略的形成》(《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3期)、姚洪卓的《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分离活动》(《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3期)、刘国新的《七· 七事变前日本的“内蒙工作”及其失败》(《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单冠初的《日本帝国主义是策划侵绥事件的主凶》(《上海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前面提到的《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论文集中收录了若干篇有关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策及活动的文章。关于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马仲廉的《“九·一八” 到“七·七”》(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出版),主要叙述抗击日本的侵略;张篷舟主编的《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1932-1982年)》第一卷 (1932-1934年)、第二卷(1935-193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以大事记散述这6年间的日本侵华情况。 以“七·七”事变发端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日本侵华史上第三个特别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侵华史研究的第三大热点但这方面研究情况的介绍不属本文的任务。 近代史上70多年间的日本对华侵略触及两国关系的各个领域,经济侵略与掠夺是一个重要方面。近2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相当的成果,约略概括有如杜询诚的《旧中国的中日合办企业》(《学术月刊》1982年第7期)、《日本在旧中国投资的几个特点》(同上1984年第7期)、朱婷的《论近代日本对华纺织资本输出》(《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5期)、郑会欣的《日本帝国主义对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破坏》(《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黄明华的《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李秀石的《日本对我国东北经济侵略和掠夺政策的变迁及其实施》(《史林》 1986年第2期)、郑文云的《略论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经济的特点》(《黑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刘万东的《1905-1945年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煤炭资源的掠夺》(《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傅波的《抚顺煤矿案中日交涉始末》(《抚顺社会科学》1986年第1-4期)、桑润生的《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农业的掠夺》(《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张传杰、孙静丽的《日本对中国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世界历史》 1996年第6期)、饶野的《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鸭绿江右岸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宋承荣、张庆山的《日本殖民渔业对旅大水产资源的独霸和掠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高乐才的《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试点”移民及其失败》(《东北师大学报》 1997年第6期)、张丽波的《简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入侵》(《东北地方史研究)1992年第1期)、冯敏、蓝海的《试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求是学刊》1997年第1期)、邓鹏的《日本“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始末》(《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11期)、黄耀慧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内蒙古东部地区移民侵略一一以科右前旗哈拉黑乡为例》(《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4期)、邵会吉的《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东铁路”始末》(《历史教学》1988年第9期)、郭洪茂的《日本收买中东铁路浅析》(《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熊达云的《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经济扩张》(《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王同起的《“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姚洪卓的《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对天津纺织工业的兼并》(《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郑会欣的《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对华北走私问题初探》(《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丁则勤、王美秀的《论华北事变前后的冀东走私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张祖国的《三十年代中期日本在冀东地区的走私贸易》(《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苏智良的《日本在近代上海的经济侵略活动初探》(《上海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车维汉的《日本八蟠制铁所侵掠大冶铁矿述论》(《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等等。与大量的论文相比,日本经济侵华方面的专著太少了,杜询诚的《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不中。 说到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们不能不想到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本应是一个经济机构,但它自1906年成立之日起其活动很快就超出铁路及经济的范围,它在日本侵华中作用太大了,自然成为学者们着力研究的对象。近20年来这方面的论文可举出阎伯纬的《历史上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述》(《历史教学》1981年第6期)、苏崇民的《满铁史概述》(《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庞慧茹、高雪松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3期)、张祖国的《满铁与日本对我国东北的资本输出》(《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尉常英的《略述“满铁抚顺附属地”的形成》(《抚顺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孙乃伟的《略述满铁奉天附属地的建立》(《东北沦陷史研究》1998年第1期)、张树纯的《“七七事变”前满铁对华北的侵略活动概述》(《天津档案史料》1997年第1期)、杨韶明的《满铁初期的调查机关及其活动概述》(《东北沦陷史研究》 1997年第4期)、祁建民的《满铁经济调查会: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智囊”》(《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5期)、刘永祥的《满铁情报调查机构述论》(《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高乐才的《满铁调查课的性质及其侵华活动》(《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崔艳明的《满铁调查与日本全面侵华》(《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签了【辛丑条约】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正式打响
191 浏览 5 回答
97 浏览 3 回答
154 浏览 4 回答
207 浏览 3 回答
336 浏览 7 回答
171 浏览 4 回答
296 浏览 2 回答
351 浏览 5 回答
140 浏览 2 回答
109 浏览 2 回答
321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334 浏览 2 回答
264 浏览 3 回答
173 浏览 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