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营销理念》《试论中药房的药学信息服务》《小议游戏模拟法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这些发表于学术期刊、看上去高大上的论文,作者竟然都是高中生。
不过很可惜,据媒体梳理、对比,这些论文大多涉嫌抄袭:有的是原封不动抄,同样的话,顶多换一种表达方式;有的是将多篇论文拼接在一起;还有更高明的——通过联合署名,把自己包装成第一作者。这些案例揭开了冰山一角,它让人看到,论文造假的社会病,毒害力之强,连高中生都无法幸免。
被曝光的高中生,大多来自高考自主招生录取名额较多的高中,可见论文造假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拿论文当自主招生的敲门砖。其中一些学生,甚至已经借助涉嫌抄袭的论文进入了高校大门。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手段,将论文、专利纳入考量,灵活录取,谈不上有什么不合理。如果承认唯分数论不合理,就该允许体现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能的自由裁量。只是对高中生而言,不能高估论文考核的作用,也不能低估造假的可能。
学术研究的门槛并不低,即便大学的本科论文,很多都是走走过场,高中生写论文,无疑是相当超前的举动。看看他们的选题,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到克隆技术和远程医疗,这些研究还不充分的前沿行业,别说高中生,就是硕士、博士,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全方位的辅导,想要发表在重点期刊,难度也很大。
高中生论文造假,至少说明两道防线失守了:一是刊发的期刊,二是录取的高校。一些靠版面费营生的期刊,收钱发文,早就成了明规则,这倒好理解,但高校在论文审查上也马虎大意,完全说不通。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场所,以大学的查重技术,要识别媒体曝光的那些造假案例,可谓轻而易举,然而造假者还是冠冕堂皇通过了录取。
除了期刊和高校,高中生论文造假,背后的家长或者老师,往往扮演了关键角色。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拥有通过自主招生的资本,重金买版面,或者找抢手代写;而造假者的高中老师,有时还会亲自上阵,将自己的成果署上学生姓名。
家长和老师的本意,是让孩子上好个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结果在他们还没有踏入学术圈之前,就让他们习得了学术圈的潜规则;没进学术门,先学会了“门道”。连最基本的求真都做不到,可以说学术生涯还没开始,就提前结束了。
有自由裁量的地方,就可能产生黑幕和不公。高中生借着抄袭的论文升学,说明高考无疑还是当下最公平的方式之一。这并不是否认自主招生的合理性,只是在论文造假严重,且已经蔓延至中学的前提下,应该有基本的警惕。否则投机取巧者一路畅行,轻松敲开名校之门,对那些埋头苦学的学生,太不公平了。
来源: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