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论加强社区管理的意义与方法-----社区档案建[摘 要] 把档案意识建设与社区档案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档案事业与社区工作的双赢, 也是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互动的最佳契合点。本文从社区档案建设入手, 讨论档案意识问题, 并提出具体策略: 从接受角度制定档案工作的服务策略, 增强用户对档案信息的依赖意识; 加强档案馆网的建设, 以档案工作的社区意识求社区用户的档案意识;从社区文化建设入手, 系统建设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关键词] 档案意识 社区档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 意识在一定条件下, 能够反过来对物质过程起到巨大的作用。档案意识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反映。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必然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的提高, 而档案意识的提高与否又取决于我们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的社会意识程度。不同层次的档案意识又会对档案事业起到巨大的能动作用。 社区是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随着我国社区在城市的普及和社区文化日渐规模化发展之后社区档案事业被提到历史舞台, 并且日渐完善。社区档案事业是社区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然而现在我国社区档案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建设社区档案是有效开展社区服务事业的重要开端, 更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契机。只有把档案意识建设与社区档案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档案事业与社区工作的双赢, 也是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互动的最佳契合点。本文从社区档案建设入手, 提出建设档案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档案意识及其社会能动性 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档案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主体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和能动制约的精神系统。具体地说, 就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 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既包括社会上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也包括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档案意识是一个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过程。档案意识的能动性必然会导致档案存在的相应变化, 具体表现为建设社会个体的档案意识为核心, 调整全社会的档案观的形成。这两种形态的档案意识在矛盾运动中相互作用, 互相影响, 就构成系统性的与档案存在相对应的意识体系。档案意识对档案存在的能动作用是一种持续的运动, 这种主观能动性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因。 档案意识, 特别是信息社会,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档案意识是影响档案事业是否能全面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的一个核心内涵。在目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 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形势下, 档案存在的内涵、范围、种类、结构、数量、作用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档案信息资源形成和利用过程中, 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档案意识占主导地位, 就会使档案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得以强调, 从而强化档案事业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 整合成为得以快速发展的实体结构 , 进而形成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在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档案意识弱化, 那么即使政府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 档案事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抑制。 档案事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其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档案事业必须与其他事业相结合, 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原动力。档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和利用过程中, 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档案意识, 可以引导和促进档案事业与其他事业的结合, 从而促进档案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反之则会抑制这种结合。 档案意识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档案意识现代化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一个核心内涵。要在政府宏观协调和指导下, 增强全民的档案意识, 促进档案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结合, 系统建设档案意识, 提高档案意识对档案事业的能动作用, 优化档案事业内部的客观因素和外部的社会关系, 进而促进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社区档案建设大有作为 社区是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 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伴形成的。由于城市基础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原来的居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 转变后的社区工作领域不仅要面向居民 , 还要面向社会。社会成员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 大量的“ 单位人” 转为“ 社会人”, 同时社会流动人口急剧增加。2000 年中央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 社区建设已被正式写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社区档案管理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亟待加强, 并且将在社区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区档案是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 ( 代表 ) 大会、社区委员会以及社区群团组织在社区各种建设、实践中形成的, 并由社区居委会收集保存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社区活动的开展 , 形成了大量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原始记录, 其记载的内容反映了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进程及社区各项活动的真实情况。社区档案以小见大, 体现的是社区“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特点, 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百姓生活变化的真实记录。社区成立后由于建制交替、人员调整等原因 , 不但要清理接收原居委会的文件材料 , 而且随着社区工作启动 , 必然产生新的文件材料 , 这就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社区档案是城市档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 ,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 , 社区档案是城市档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社区档案不健全 , 城市档案就不完整 , 社区档案工作水平不高 , 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就无从谈起。 20 年来 , 我们已经在城市相继开展了城建建档、民营企业建档工作 , 使城市档案领域覆盖面不断扩大 , 搞好社区建档 , 将会使城市档案网络更加健全 , 对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管理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服务事业虽然起步迟但发展很快。然而作为社区基础性工作之一的档案管理工作 , 却不能适应当今社区发展的要求。首先文件材料得不到及时收集。社区活动范围广 , 涉及社区治安、社会保障、环境卫生、劳动就业等等 , 社区工作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材料 , 如果得不到及时归档、不能及时收集、不够齐全完整 , 就会给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其 次是文件材料整理不规范。随意装袋、随意存放等现象普遍存在。其三是资料处理随意性强。谁收文谁处理、无专人负责、无专柜保管、无制度约束。许多文件材料分散在个人手中 , 形成了社区工作无档案记载 , 社区档案工作 “ 一空二白 ” 的局面。社区档案疏于管理 , 主要原因是社区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不强。另外 , 上级档案部门还没有充分重视社区档案建设 , 没有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 从社区档案建设入手 , 系统建设档案事业 , 是提高档案事业社会地位的好出路 ; 是档案事业与其他 社会事业相融合的重要途径 ; 是档案事业与广大的社会用户联结的纽带 ; 是系统建设档案意识的最佳 契合点。 三、几点策略 ( 一 ) 从接受角度制定档案工作的服务策略 , 增强用户对档案的依赖意识 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有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 ,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各部门的档案意识。社会的档案意识与档案部门的社会意识与服务意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生事物。档案部门只有树立起良好的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其作用。在美国档案利用的原则是 : “ 公众需要什么 , 我们就能做什么 , 把利用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 所以档案工作者始终都保持着 良好的服务状态。 ” 这一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只有把社会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 , 只有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 , 才有可能改变档案在公众中的传统形象 , 从而激发广大用户现有和潜在的各种利用需求 , 达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 使档案价值充分发挥 , 培养用户对档案信息的依赖意识。 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在全国社区档案工作座谈会上表示 , “ 在 5 年内 , 国家将在近 700 个城市、 800 多个市辖区、 8 万多个居委会 ,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建设。各地档案部门要根据社区建设发展到哪里 , 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 , 因地制宜地抓好社区档案工作。尤其要抓好社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档案、群众健康档案、孤寡老人档案、特殊需求户档案的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 目前大量 “ 单位人 ” 转为 “ 社会人 ” , 各种人 事档案实行社会化管理 ; 同时流动人口急剧增加 , 城市人口管理压力增大。职工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等事务都将由社区来承接 , 相关的档案也就越来越多 , 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好社区档案尤为迫切。 社区档案是在社区活动中形成 , 不仅种类繁多 , 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区档案管理要关心社区用户的生存、关注社会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 要为社区的现实服务、为社区的居民服务、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做好社区的档案工作 , 是落实 “ 三个代表 ” 思想的需要 , 是现实工作的需要 , 更是着眼于未来的需要。 从接受角度制定档案工作的服务策略 , 就要弱化档案信息的神秘形象 , 使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关注国计民生 , 鼓励建设家庭档案 , 加强社区用户的档案意识 ; 另外在制定社区档案工作目标与规范时弱化 “ 大而全 ” , 强调 “ 平凡实用 ” ; 使社区档案管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 进而增强社区用户对档案信息的依赖意识。 ( 二 ) 加强档案馆网的建设 , 以档案工作的社区意识求社区用户的档案意识 社区档案是指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区组织和居民在社区实行 “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 的社区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 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各级档案馆室在进行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的时候要充分重视社区档案的重要性 , 重新审视档案工作环节 , 加强档案馆网的建设 , 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 , 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的社区档案 , 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 , 以档案工作的社区意识求社区用户的档案意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 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重点发展原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原则下 , 根据需要适当建立某些部门档案馆和企业事业档案馆 , 把国家档案馆网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关系协调、管理科学、具有安全保管与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能力、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机整体。《档案法》第五条 “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 《档案法》第四条明确规定 : “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 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各级档案工作部门都应该把社区档案工作列入自身发展计划和日常工作范畴 , 不是可有可无 , 而是必不可少。社区档案既是社区的历史, 更是社会变迁的历史 , 是社区人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 , 对社区档案负责 , 就是对社区建设负责, 就是对社会人负责。所以各级各类档案馆 ,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 应当建立科学的社区管理制度 , 便于对社区档案利用 ; 配置必要的设施 , 确保社区档案的齐全完整 ; 采用先进技术, 实现社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社区要发展 , 档案工作也相应要发展。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社区管理现代化结合在一起 , 在街道与社区之间实现网络互联 , 达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 档案的设施设备逐步有所增加; 设有专业技术资格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事社区档案工作 ; 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社区档案馆。 建设档案意识首先要建设的就是档案工作者的社会意识。把档案意识建设和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 , 就要以档案工作的社区意识求社区用户的档案意识 , 所以档案工作要让社区理解 , 让各行各业的领导和群众了解 ; 档案工作者要在发扬兢兢业业 , 埋头苦干 , 默默无闻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理直气壮地向社区宣传档案工作。要把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与社区用户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广泛使用信息技术 , 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 , 通过办宣传栏 , 举办图片展 , 出版馆藏档案介绍 , 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 , 增强社区用户的档案意识。 ( 三 ) 从社区文化建设入手 , 系统建设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是适应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 , 党政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 , 大量社会管理、居民服务、公共事务从政府、企业的职能中分离、转移、延伸出来 , 居民身份由单位直接管理变成了由社区管理。改革的深化、管理的移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想波动 , 迫切要求社区在加强管理职能、社会职能、服务职能的同时 , 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做好疏解情绪、化解矛盾工作 , 防止和避免因改革而出现大的思想动荡和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总和 , 在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促进社区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就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档案事业属于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各种改革的进行和深化都将以档案形式承载。因此在建设社区文化的同时 , 把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文化结合起来 , 系统建设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 对档案事业和社区工作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首先 , 是提高社区干部的档案意识。在社区中设立专职或兼职档案员 , 对社区主管领导和档案员开展系统培训 , 使其尽快掌握业务基础知识 , 为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加强宣传 , 提高社区干部的档案意识。通过档案法规的宣传 , 转变社区干部不重视档案工作的现状 , 并通过依法管档用档事例宣传 , 使他们把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档案工作人员切实做好组织、引导工作 , 努力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中对社区档案工作的认同感。 其次 , 是把档案工作和社区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 坚持以人为本 , 创出特色。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味 , 这既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 也是城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 更是提高社区用户的档案意识的好机会。档案信息资源既具有文化气息 , 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 并且体现地域特色 , 是应该普遍重视的信息资源。在进行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时 , 把档案信息资源与人民文化生活联系起来 , 会有效得多 , 如在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革命史迹、文物古籍和爱国教育基地的社区 , 把档案信息资源纳入到各种社区活动中 ,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宣传。居民群众在社区文体 活动中受到教育 , 档案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 邓邵兴、陈智为主编 : 《档案管理学》 ( 修订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2. 文郁成 : 《浅谈档案意识》 , 《档案学研究》 , 1995 年第 1 期。 3. 《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 , 中国法律法规 ,1992 年 1 月 27 日颁布。 4. 梁国灿 : 《关于开展社区档案工作的思考》 , 《浙江档案》 2002 年第 10 期。 ( 沈阳市 , 邮编 110036) ( 责任编辑邓绍兴 ) [ 作者简介 ] 潘稚巧 , 女 ,1972 年生 , 硕士研究生 , 辽宁大学历史系档案学专业讲师 , 发表论文 7 篇 , 参编著作 3 部。
218 浏览 2 回答
265 浏览 2 回答
192 浏览 4 回答
254 浏览 2 回答
163 浏览 3 回答
97 浏览 2 回答
97 浏览 2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7 回答
227 浏览 4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
213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5 回答
191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