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可能在结构上比较死板,但是仍有空间让你讲一个文质并重、言意兼得的故事。《自然》邀请到了6 位科学家作者和编辑,就创造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展开讨论,教你如何写出一篇杰出的论文。
1、信息传递清楚
Angel Borja:西班牙 AZTI-Tecnalia 的海洋科学家、期刊编辑、作者,曾发表一系列文章谈论如何撰写论文。
想清楚你要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如果信息传递不清楚,后面就可能产生误解。现在,作者来自不同学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信息传递清楚就越发显得重要。我建议研究小组成员一起坐下来,就相关内容达成一致意见——不光是主体信息,还包括数据的选择、视觉呈现以及强烈传递出信息所需的东西。
最重要的当属正文。为了避免分散读者注意力,作者应该将额外信息放在补充材料里面。
大量论文被拒是因为“讨论”部分过于薄弱,明显表明作者并不十分了解已有的文献。作者应该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置于整个研究大背境下讨论,证明这些结果为何具有重要意义或原创性。
推测与循证结论之间存在一条微妙的界限。作者可以在“讨论”部分进行推测——但是不要用力过度。全是推测内容可不好,因为它没有立足于作者的实际经验。在“结论”部分,用一两句话说明你未来计划做的研究以及其它有待探索的内容。
2、建立逻辑框架
Brett Mensh: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科学顾问;科学传播顾问。
结构是重中之重。结构不对,一切都免谈。
我作为共同作者写了一篇论文(B. Mensh and K.Kording PLoS Comput.Biol.http://doi.org/ckqp;2017),详细介绍了如何采用背景-正文-结论这样的结构来构建核心概念。它是到目前为止被转推最多的论文之一。论文每一段的首句介绍背景,接着在主体部分谈论新观点,最后一句总结。就整篇论文而言,引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结果部分展示研究内容,讨论部分说明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应该重点传递一条核心信息,而且要反映在论文题目里面。不仅如此,论文中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在逻辑上和结构上支撑该观点。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打破规则是一件好事,但是你首先得知道规则是什么。
3、自信地表达
Dallas Murphy:作家、讲师。
条理清晰是科学写作者的应尽之义,但是我经常发现“新发现”被埋没在篇幅中。回答核心问题——你研究了什么?——是一篇论文的关键所在。论文的每一节都需要为核心观点提供支撑。
德国有一个概念叫“红线”,即受众从引言到结论一路关注的直线。在科学研究中,这条红线即“新颖出彩处何在?”它是撰写论文的全部原因。一旦确定了这一点,论文就围绕这条红线构建逻辑单元,展开论述。
4、谨防“僵尸名词”
Zoe Doubleday:生态学家,曾作为共同作者发文讨论创造性写作以及如何撰写易懂的科研文章。
写论文的时候,考虑一下你的读者——他们繁忙而又疲惫,然后尝试写出一篇你自己也乐意阅读的论文。
科学写作为什么一定要乏味、枯燥而又抽象?人是会讲故事的动物。如果我们不发挥这方面的能力,就难以消化我们所阅读的内容。科学写作应该实事求是、简明扼要、以证据为基础,但它同时也可具有创造性——用一种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故事。如果科学论文没有读者,那么它就如同不存在。
一个严重的论文写作问题是没有个人风格。作者写作的时候如果想发出个性化的声音,可能会受到导师、审稿人或期刊编辑的阻挠。学生告诉我说他们有写作灵感,但是担心导师不支持他们的创造性。这一点值得关注。我们需要重新考察所谓的“正式风格”——已经几十年没有变化的枯燥的技术性语言。
5、删繁就简
Peter Gorsuch:自然科研编辑服务责任编辑,曾是一名植物生物学家。
作者应该谨慎对待“创造性”。它听起来很好,但是一篇科学论文的目的终究是传达信息——别无其他。花哨的东西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修辞性语言可能会让母语非英语的人产生误解。我的建议是将写作语言的复杂程度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写作方式会让论文无法有效传达信息。最明显的一个是在“方法”部分遗漏了关键信息。在研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一旦遗漏了信息,不说不可能重复研究,至少也很难重复研究。这样一来,这项研究就等于走进了死胡同。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论文的论点应与收集的证据一致。与此同时,作者应该避免对自己的结论过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