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亲身经历了“土狭而民众”,“焚薮而田”,“竭泽而鱼”以及牛山生态恶化等众多事件后,孟子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1]在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孟子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环保思想,并以“时养”为核心,阐释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进步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一切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的变化规律的道理。孟子的观点认为,从尧时代“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的恶劣环境,到“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的舜时代,再到禹“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泅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由自然对人类咄咄相逼,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开发能力不断加强,以及生存环境的不断提高,在人类人口数目持续增加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譬如木材、水、牲畜,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正如孟子对牛山的描述中所说的那样,由于对牛山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原本水草丰美的牛山最终成为了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严峻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促使孟子——这位性善论者,提出了著名的“仁民而爱物”的生态环保思想。孟子认为,对待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不仅应当去爱护他们,而且应用仁德去对待它们。真正的君子要对人们施以仁爱,并且还要能推广到对万物施以仁爱之心。有句公益广告语说:“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孟子提出的“仁民而爱物”思想的目的即是使人民有足够的食物来生活、有充足的棉、麻、布来保暖。孟子曰:“五十非帛不暖, 七十非肉不饱”,“民非水火不生活”[2]( 尽心上) , “五谷熟而民人育”[2]( 滕文公上) , “为巨室, 则必使工师求大木”[2](梁惠王下) , “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也”[2](离娄上) , “五亩之宅, 树墙之以桑, 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百亩之田, 匹夫耕之, 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2]( 尽心上),孟子将“仁爱”引入对环境的保护中,使每个人能切身感受到保护环境、维持物我和谐关系所带来的对自己切身的利益。并且,孟子还说:“恩足以及禽兽”1,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 梁惠王上)以仁爱对人并且“推恩及物”,会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君子”,同时,又能让我们食饱衣暖。保护环境,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来源:大观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