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破题,原是八股文的第一股,用一两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
我们已不写八股文,只是借来一用,泛指文章的开头。 文章争一起,好的开头往往是被人喻为“凤头”,甚至有人不无夸张地说: “开头棒,文章半。”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开头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创新意识。破题创新,不同凡响,会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大大增加文章的亮色。
下面介绍三种破题创新之法—— 一、点化名言破题法:这是依据名言仿造出一句话,然后以此为核心生发开去,使开篇富有新意的破题方法。其步骤为: 1.选择一句跟题目或题旨有关的名言,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句、名人名言等。
2.联系写作内容,改换原句的一些字眼,使之产生新意。 3.行文时要先引用原话,再变成新句;而后加以阐释,最后点题。
[示例] 有诗曰:“病树前头万木春。”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却要说:“老树根头另有春。”
老树死了,留下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根。人们把这些根挖出来,根据大致形态,发挥想象,加工成有形象,有意境、给人美的享受的主体艺术品。
这就是根雕艺术。根雕创造了树木的第二次青春。
我喜爱根雕,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根雕乐》) 这是《根雕乐》的开头,运用“点化名言破题法”,富有新意。
作者先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根据作文的内容点化成“老树根头另有春”,接着对新诗句进行阐释,使读者懂得其中的缘由,最后巧妙地点及题目。点化唐诗,这是一种创新,用点化后的诗句来说明根雕艺术,情趣盎然,令人拍案叫绝。
二、先声夺人破题法:这是借助一些表现手法,构造精彩的语段而给读者强烈印象的破题方法。其步骤为: 1.选择跟题目或题旨有关的材料作为文章的开头,力求典型、新鲜,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2.确定该材料应突出的部分,根据构思的需要,利用材料的特点。 3.行文时尽可能多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加强整个语段的艺术性。
[示例] 爆炸了! 不是苏联的核弹,也不是美国的氢弹,但它却有着惊人的威力,炸响在汉城上空,回荡于世界每个角落。瞬间,空气中每个分子都在颤抖,真不亚于广岛上空蘑菇云的浓烟扩散。
“0:3”中国女排败北! (《希望再爆炸一次》) 这个开头运用“先声夺人破题法”,很见艺术。第一自然段抓住女排失利给国人带来的震动,让“爆炸了”独立成段,撼人心魄。
第二自然段极写“爆炸”的威力,更是令人震慑。第三自然段才推出中心事件:“0:3”中国女排败北!至此,作者尚未展开议论,可爆炸之声已先把读者给“镇”住了。
抬眼看看题目:“希望再爆炸一次”,谁不“希望”看个究竟! 三、异化笔调破题法:这里故意改变文体的表达方式,使行文的笔调发生变化,从而给人新疑感觉的破题方法。譬如,议论文的开头用抒情的笔调写;记叙文呢,则发一通精辟的议论以领起下文;至于说明文,开篇或叙或议,或描写或抒情,以避开平实的说明见长。
运用这种破题法对语言要求较高,以活泼、流畅、优雅、凝炼而给人美感。 [示例] 九月赏菊是一件很使人愉悦的事情,在秋风瑟瑟万花纷谢的时令,骤然看见那么一盆或者一丛傲雪怒发的菊花,嗅到那在清冽的空气中的一缕清隽幽雅的香味,实在能使人从心底感到一种充满生机的振奋。
(《霜重色愈浓》) 这是一篇说明文的开头,运用“异化笔调破题法”,给人美感。作者避开平实的介绍,运用抒情的笔调,在“秋风瑟瑟万花纷谢”的背景下,推出“傲雪怒发”、“清隽幽雅”的菊花,抒发了“愉悦”、“充满生机”的感受,行文优美,激起读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并由此产生往下阅读以便进一步了解菊花的欲望,实在不是常规写法所能媲美的。
当然,破题创新之法远不止这三种,还有待于写作实践中不断发现。不过这里要强调一点,破题创新只是局部变革,应服从全文写作的需要,坚决反对为开头而开头的舍本逐末的错误倾向。
破题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ò tí,泛指文章的开头。唐宋时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叫破题。
唐宋时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叫破题。明清时八股文的头两句,亦沿称破题,并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已落重收》:“ 杨员外於陵省宿归第,遇程於省司,询之所试, 程探靿中得赋稾示之,其破题曰:‘德动天鉴,祥开日华。’”
破题造句有:
1、写作论说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破题,也是常见的技巧。
2、写作论说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破题,也是场尔的技巧。
3、那只威风凛凛的猫在一场战斗中屈居下风,这是破题第一遭。
4、他写文章总是喜欢以单刀直入的破题法切入,显得简洁有力。
5、她将首次代表国家参赛,这是破题儿第一遭。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
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适宜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
列现象
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多元辩证定主题 大家应当明确,严格地说,我们目前所讲的话题作文只是一种话料引题作文,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话题范围与话料提示相互结合进行理解,写出的作文即要在话题之内,也要在话料的范围之内。
如2004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话题“小和大”就含有两个元素,在平时看来,这是两个单独的元素,可在这个话题里来看,就要谈到这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了。正如题料中说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点滴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小"可以变成"大";千里长堤溃于小小蚁穴,万贯家财毁于一时疏忽,——"小"可以毁掉"大"。
很明显,作文的主题应该立足于此。 命题者给我们的话题,往往不止含有一个元素,在分析此类话题时,同学们不妨想一想这多个元素之间有什么可能交叉的地方,文章的立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2005年全国高考话题“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里,两个元素之间似乎没有联系,细看话料: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创建第一流的物理学派的秘诀是什么,玻尔教授回答说因为他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愚蠢。这个话料所提供的故事初看只觉是“意料之外”,可细想又确是“情理之中”,这时,我们就应该找到这二个元素之间的交叉区域。
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关键在于玻尔教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谦逊的治学精神和博大胸怀”。 而对于一元型话题,我们也可以将其化为二玩型话题。
如2004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题"吃苦",题料为:一19岁姑娘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都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7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服安眠药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里长大。
我们就可以将吃苦的话题化为“吃苦与灌蜜”;再如:2004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珍惜",我们可以将其化为“珍惜生命与浪费光阴”等等。 还有的一元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应当注意其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
2004年湖北天门等四市中考作文题“墙”,题料中指出:有的墙是感情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这就是一种象征义。这一类题还有如“台阶”(2004年湖北孝感市中考题)、“桥”(2004年山西省中考题)等。
2005年高考题中的话题“脸”(江西)、“跑的体验”(湖南)、“今年花胜去年红”(辽宁)等非关系型话题也当在此列,可依法炮制。 中高考话题作文应试四诀之二 ● 参照话料定材料 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话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参照话料来确定自己作文的材料。如2005年湖南省师大附中直升高中模拟考试作文话题 “追求与坚守”的话料是:两位老人一起在海边钓鱼。
胖老人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多次寻找钓处,在不长的时间里钓上了一大堆小鱼;瘦老人挂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钓钩,固守在岸边,虽没有收获却一心想钓大鱼。当胖老人像胜利者一样带着战利品满载而归的时候,瘦老人还在黄昏的海边寂寞地坚守……从话料来看, “钓小鱼”与“钓大鱼”是两个象征符号,从内涵来看,一个是追求的目标要求低,易于达到;一个追求的目标高,需付出艰辛努力(即坚守)才能成功。
这就有了选择。这种具有情境性话料的话题作文,可以运用联想与想象、类比的方法来塑造文章故事情节: 老人 “钓小鱼” “钓大鱼”(需要努力) 结果(钓大鱼成功否) 越王勾践 失去国土贫图享乐 复国雄心(卧薪尝胆) 成:打败了吴国 荆轲 不刺秦(可活) 刺秦(会死) 败:没有刺中 唐僧师徒 畏怕作罢,中途散伙 取得西经(八十一难) 成:取得真经 高考考生 考一个普通大学 非北大不考(苦读) 成?败? …… …… …… …… 对于没有情节性话料的话题我们可以运用漫想法审题:由材料你想到什么?哪些人和事与材料中的类似?你最有话可说的是哪些?如江西省2005年高考作文话题“脸”。
脸是人最富于表情的器官,脸的特征几乎就是人的特征。既可以刻画脸的丰富感情形象,也可以叙述脸的生动故事,还可以联想到脸的深刻社会内容和文化意蕴。
在写作文之先,我们不妨对“脸”进行一番漫想,把你所有想到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然后从中选择你最熟悉、最能出彩的内容来作作文内容。 最后,大家应当明确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关系。
两种命题形式都会引用一定的材料。如2005年衡阳市中考作文题就引用了一个故事:张艺谋来到一个小山村,问当地村民:“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村民都不敢吱声。
这个时候,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孩站出来:“我想演!”张艺谋让她唱歌,她当场就唱,边唱边扭,村里人都大笑——她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然而,张艺谋却选择了她,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的人。
考卷要求考生以“勇气”或“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作为话题作文,对于这则故事的解读就只能从勇气或自信这两个角度去进行了,但是文章的写作并不一定要引用这则故事或联系这则故事(强调)。
可如果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根据对材料的解读角度不同,还可以有更多的主题方向,如:别人为什么笑魏敏芝,魏敏芝的成名除了“自信”或“勇气”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等等,文章应当紧紧围绕这则故事中的人与事去写。 。
我给你一篇范文!!!!!!!!!!!!满意请采纳 破题 今天,又是一节语文课。
说起我们的语文老师,那教学的技术可是顶呱呱!他从不按常理出牌,每次都会出不同的难题来考验我们,以此锻炼我们的写作技术。听说当年全市性的作文比赛拿第一的那个学生就是出自他的门下。
他每节课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教我们。瞧!今天又不知道要出什么难题来为难我们。
只见语文老师拿着一根粉笔走进了教室,啥工具书都没带,连课本都没带!他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王”字。我们都很疑惑,他写个“王”字干嘛?接着他又向我们说起“破题”:“破题”就是让你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就跟解谜一样。
一般三个字的题目,首先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破”,找出文眼,然后再根据另外两个字的意思,解答出这个题目的含义…… 说了一大推,就是没说到,一个字的题目怎么“破”,他大概是想让我们依次类推,再凭自己的理解解答出这个题目。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着。
过了几分钟,班长王明似乎得出了答案,自信地举起手。这时,全班关注的焦点都落在王明身上。
“好,王明同学,你对这个‘王’字怎么‘破’的?”老师说。“含义是:有一个人的名字叫‘王’,此文章的内容是写‘王’一生的经历,以此衬托出他的精神”王明答道。
听完之后,我们都觉得有些道理,但语文老师是谁?他怎么可能出这种简单的题考验我们,所以王明的答案始终是错误的。 接着,又相继有几个人回答了自己的想法,但都是落了个错误的结果。
最后,语文老师按耐不住了,就给了我们提示:对于只有一个字的题目,不仅仅是考虑它的整个字的含义,或是加上一两个字。有时,还需要考虑到它的结构,或是由哪些字组成…… 老师的提示让我们恍然大悟,有些同学开始“拆字”了,“王”由一个“干”+“一”组成,难道是“一干成王”,不可能;难道是“一”+“一”,也不是……老师给了最后一个提示:是一个四字故事。
“是‘一土成王’”我们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 最终总算是“破”了这个“王”字。
经过这次的“破题”,我又发现了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真是让我受益无穷啊。
作文写作方法:破题新解作文法
有什么简便易行的法子,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作文题的“题眼”呢?过去科举考试考八股文,首先讲究的,就是破题,题破得好,文章也就成了一半;题破得不好,文章也就失败了。
细究起来,破题和审题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审题更注重写什么,那么,破题则更侧重怎么写。审题没审好,会下笔离题万里。破题没破好,也会令人不知所云。
内蒙古的于琴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破题三法:化大为小法、化抽象为具体法、化繁为简法。同学们听了,觉得十分有用。下面,试分别举例说明:
例一:题目:求索
破题: “求素”是一个大题, “求”为寻求, “索”为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素”,面对这样一个大题,可用“化大为小”法,截取人生的某一横断面,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感触最深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写。这样,就可摆脱无法取材难于下笔的困惑境地。具体做法是,化小写作的题材和范围。如:在正题“求索”下加副题“美好的童年”,写童年时代的求索;加副题“深山探宝记”,写向大自然的求索;加副题“图书馆中的快乐”,写在浩瀚学海中的求索。化大为小,从小入手,从小写起,这样思路就容易展开了。
例二:题目:机遇
破题: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让人难以把握和驾驭, “机遇”一题就是这样一个题目。怎样写好这类题目呢?用“化抽象为具体”法,可自然启开思路。
人实际就生活在机遇中,然而,机遇不是坐而待等唾手可得的,要靠自己去寻求、争取、把握。故而应立足于自身的经历,从众多复杂的具体事物中,去开掘表现主题的矿藏。
比如,在火车上,偶遇一书法家指点迷津,使自己的书法技艺得到提高是机遇;由于经常出入书店,偶遇签名售书的作家面授机宜,从而使自己爱上了写作,也是机遇。推而广之,偶遇一人,偶做一事,偶触一物,使自身思想上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振,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又掀起了新篇章的一切有关内容,都是写机遇的好材料。
例三:题目:收获
破题:有的文题,初看貌似简单平实,破题立意不算太难,但一经推敲,方感头绪繁多,不易理清。要把握文题,选好角度,写出精要,尚需细细斟酌。
“收获”一题,概念内涵较为丰富,可以说是持之以恒的成功,也可以说是锲而不舍默默耕耘的结果,有一分辛劳,便有一分收获。然而如果按照不分巨细兼而有之的立意行文,只能形成材料的堆砌和存储,达不到以文达意、以文传情的目的。这里,就要用“化纷繁为单一”法。
所谓“化纷繁为单一”,意为从条件分析入手,于纷繁笼统中理出浅显易写的单一内容,内容单一了,主题也就易于把握和体现了。
收获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无论何种收获,第一次总是最令人难忘的,所以“第一次”是写收获较易把握的单一内容。
如第一次登山。望着群峰壁立高耸的山巅,望着突兀峻险无可攀附的重重巨石,真可谓望山兴叹,不寒而栗了。但当流尽了无数惊吓的汗水,带着数不清的累累伤痕,最后终于头顶蓝天,把巍巍大山踩在脚下,这时既领略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美景色,又悟出了“有志者事竞成”的人生哲理。如此下笔,文章就好写了。
所以,你可以这样做。每次写作文,都想想如何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如此努力一番,再加上老师适当指点,一定可以掌握破题的方法。
一根白发打动了我的心 今天,妈妈下班回家,我去帮妈妈拎东西时,无意中发现妈妈的一根白头发. 一根白头发,意味着,妈妈更苍老了,意味着,为了这个家,她付出的更多了,意味着,我令妈妈更操心了. 想想这些年来,妈妈为我付出了多少,可我却总是惹妈妈生气.想到这,鼻子不由的一酸,两行热泪,流了下来,滴落在我的心头,滚烫滚烫的,好像快要烧起来似的.母亲啊,你是多么伟大. 记得以前还小不懂事,好奇心很重,还十分贪玩,也不认真学习, 还很叛逆,为此妈妈操碎了心,大道理讲了一百多遍,嘴皮子都磨破了,可对我还是一点用也没有,刚进左耳就从右耳出来了.而且,我还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妈妈争吵,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吵得家永无宁日.现在想起来惭愧啊! 父母管我不算太严,既让我看电视,也让我玩电脑,可我却总是不会适可而止而是贪得无厌,妈妈原谅了我一次又一次.可我还是依旧死性不改,就连小学升初中,我也因为最后关头放松而没有考上,妈妈又给了我一次机会,希望我痛改前非,我却依然我行我素,一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样子,最后得到教训才醒悟过来. 妈妈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不是做家务,就是为 *** 心,自己连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转眼间,妈妈的白发再添,面容也更加消瘦,这都是因为谁?还不是我这不孝的儿子啊! 一根白发,到底是什么?我终于知道了,是妈妈对我,对这个家浓浓的爱,那是无私的奉献,没有回报,那是心甘情愿的付出. 一根白发,触动了我的心,我决定不再让妈妈为 *** 心,不让那白发出现在那浓密的黑发中.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