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聊城是一片文学沃土,聊城作家群植根鲁西平原,勤奋而执着地耕耘,创作了很多应该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品。最近集中精力阅读了部分创作,颇多感想,现就印象突出者简述如下。 聊城有支可观的诗人队伍。张军和臧丽敏是这支队伍中资深的“金童玉女”。前者岱岳登顶获山东泰山文艺奖,后者水城折桂获聊城诗歌创作一等奖。奖项略有不同,都代表并彰显了聊城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创作实力。 张军出身诗人世家,其父张维方是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不俗的成就。张军承袭父业,得其真传,起点高,成名早,是年龄不大的老诗人。但他既不安分守成,也不恪守自我,一直寻求突围,寻求超越。已经发表诗歌600余首,出版诗集《走出伊甸园》、《走过原野》、《采薇与抽刀》、《风之后,雨之后》数种。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诗体自觉,形成鲜明特色。其获奖诗集为《平芜尽处》,在其序言《退》中,他将诗歌艺术称为“留出空间的技巧活动”,值得玩味。他退去多余文字,退去华美修饰,退去发帖范式,把剩下的位置留给“意”,留给“魂”,留给“神”,说明他有高远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出诗歌的“意”、“魂”和“神”,他还要退出象牙塔,退出伊甸园,退出思想概念,回到散发青草气息、泥土气息的日常生活,回到爷爷的锄头和奶奶的纺车旁。他追求生活的原初形态,要从荷锄带月归的农人身上、从五谷杂粮的播种与收获中、从庄周扶摇直上的鲲鹏和卡夫卡那变了形的甲虫中提炼诗意。[1](P1-2)他还要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用诗句的篱笆圈起田园,表现自己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些都是高难度的动作,他耍的熟练艺术。退一步海阔天空,他的诗歌凝练厚重,气象万千,内涵丰富。 臧丽敏沉稳守序,有传统女子的矜持素朴,缺少现代女性的热烈开放和浪漫多情,原不是诗人性格,但她却写诗。在我看来,女性写诗,多半是咀嚼小感触小忧伤,如韶华易逝,人生无奈,顶多也就是面对现实抒发小资情调。但细读她的诗集,觉得应该刮目相看。臧丽敏的诗歌所写虽然也是小场景、小人物、小感触,也流露出感伤、迷茫、失落的情绪,但并非私人呓语,多数作品抒发的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沉思和苦痛,表现人生的纠结和无奈,短小精悍具有灵性,内涵深刻一针见血。如赵月斌在为其获奖诗集《我不知道风的方向》写的序中说,她“竟不动声色地揭竿而起,掀起一场场兵不血刃的诗性风暴”![2](P1)其思考的深度,体验的真切,感悟的痛楚,更改变了我对于女性诗人的错觉。“年年岁岁,在黑暗里,回忆着,无力自拔的一生”,这是写墙上的钉子,也是写人生的无奈;“清晨的眼眸为什么是晶亮的,因为黑夜的泪水已将它濯洗”,这是令人玩味的人生洞见。臧丽敏没有拥抱大事物大场面,没有海阔天空纵横驰骋,没有穿越时空天马独行,但她是用心生活、用心写作的诗人,下的是真功夫,写的是真情话。她的诗真实细腻,晶莹剔透,诗情是从生活中提炼的晶体,意境是心灵上滴出的智慧,语言是情海里跳出的珍珠,而风格的优雅洁净,敦厚温藉,原本就是她的气质禀赋。 散文是聊城作家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从业者众,作品数量多。在百花盛开、喧嚣嘈杂的当代散文园地,谭登坤和李明芳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散文作家。《马颊河十二月》(黄河出版社,2010年11月)使谭登坤一举登峰。这源于他自觉地文学追求和多年积累的创作实力。他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有严肃严谨地创作态度。他让过澎湃的时代激流,细心摭拾荡起的浪花,立足于马颊河畔肥沃的土地,表现家乡父老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风貌,他要让读者看到原野上隐藏着的村庄和浸泡着农民血汗的麦穗,看到飘舞着的金色树叶和缓缓流淌的河水,看到草丛中裸露出白色脊背的羊群和村庄上空飞过的喜鹊。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纯洁、温暖和高贵,像个淘宝者那样埋头于大地深处,耐心地把原野朴素安详的美呈现出来,把记忆里积存的爱与对这片土地的悲悯呈现出来。他写出了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写出了鲁西人的艰辛劳作和质朴温情,写出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他的描写细腻真切,沁人心脾,动人心弦。因为这些都是他所熟悉的乡亲们的真实生活,他的血肉感受,他的心迹和心境,他的帐薄和歌哭。 李明芳年龄不大,文名不浅,竟老气横秋地说这一生,她只“做自己”。给李明芳散文集《折叠》写序的赵月斌说,“明芳的散文从容大方,又不失意趣,虽也常写景状物,抒情咏志,却非卖弄风雅,而是多有生发,哪怕一枚书签、一声虫鸣,也能波谲云诡,风生水起。”[3](P2)这是知人善论。她是个有主见的作家,“坚持个人的表达,借助散文描写被遮蔽的生活,呈现宏大叙事之外的个体记忆和生命质询”,[4](P265)她坚持从内心深处出发,从思维的无限出发,沿着内心温暖的植物般的触须,延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她的散文或记录行走足迹,或凝眸折叠的岁月,或描摹生命细微感触,或生发杞人忧天的杂想,或书写读书的感悟,或随手记下视觉的笔记,大都追求诗意表达,因而她的散文很美很真,很开放,也很得体,有“越轨”的选择,却无越轨的笔致。散文是明芳的精神自传,带着她的秉性和体温。这是她散文迷人动情的地方。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并存,优美的语言和晶莹的思绪并重,是她散文最突出的特色和成色。她为自己的散文集取名《折叠》,意味深长。书是折叠着的,只有喜欢的读者,才会一页页打开,才会倾听来自另一个生命的呼吸。她期盼着进入,期盼着倾听。 聊城作家群中选择纪实文学者不多,大概与经济欠发达、缺少可以纪实的资源有关。这当然是就盛行的有偿纪实或报告而言。其实,在鲁西这片沃土上,可资照实书写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乌以强的《怀念母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1月初版)将聊城纪实文学的水平提升到不仅仅获得泰山文艺奖的高度。作品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纪写母亲的生活经历,刻画母亲坚强的性格和宽厚的心理世界。她爱心博大,贤惠温情,明白事理,刚强勇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拥有大地般悲悯情怀的母亲形象,无论蒙冤受屈沦为异类还是平反昭雪恢复工作,都表现出伟大母亲的情怀。作品以母亲的生活和生命为经,扩及社会,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对于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影响。《怀念母亲》既有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可感性,又有艺术表现的力度和高度。人物性格带着泥土可感可亲,故事略施剪裁场面可观,细节描写生动逼真感人,语言素朴而感情深厚,结构自然如行云流水,泪透纸背,爱透纸背,情透纸背,是源自心灵深处的颂歌、浩歌和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