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内网出现了一篇爆文《致阿里》,文章是一个年轻的阿里程序员写的,言辞犀利,直指阿里的种种问题,一经发出立即引发热议。
原文如下: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写这篇帖子的想法了,苦于不敢,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终于痛痛快快地和大家一起交流下一些关于公司的想法了。
首先我觉得大家基本上进到阿里之初,多少是带有一些憧憬的。不论我们来到以后如何去评价阿里,但我觉得当我们在围城外的时候,对这家公司的规模业绩以及庞大的体量多少都有点敬佩,公司在国际上可能规模有限但放之国内互联网绝对算超一流公司。
所以这就造成了我进阿里以后的第一次迷茫,如此体量的公司,为何一直在不停的贩卖焦虑?
关于焦虑,我相信每个阿里人都深有体会,毕竟361的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制造焦虑。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高P同学会出来圆场诶呀我们361不是为了剥削同学是为了更好地让同学成长,说句正儿八经的话,这种话说出来你们这些新来的高管自己信么?如果你一个P9干了一年拿个35-你会觉得公司是在帮你成长还是公司是傻x呢?
马上就出现了我在阿里的第二次迷茫,就是这样天天宣传真实不装的公司,我从未见过一句真话。我觉得很搞笑,我不知道是管理层年龄太大了还是说他们懒得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公开公平的去谈论这些事情而是一定要扯什么帮你成长帮你进步甚至向社会输送人才呢?
就简单说,你搞361,我们不反对,我们也反对不了对吧,接受你就留下,不接受你就另谋高就,ok,我觉得其实一切都还好。
公司就明目张胆的公开说,我们阿里就是要奋斗逼,我们就是一家很焦虑的公司,我们的目的就是不让员工过得舒服因为舒适会让公司发展滞后,我们阿里的理想是超越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创造一亿个就业机会养活2000w人这都ok,但是请你把新六脉里面那个员工第二拿掉可好?
你可能好奇,这有什么区别?我着你剥削你,跟我直接剥削你,不都是剥削你?那真的区别大了。可能高层大部分都是7080后,不了解90后以及马上到来的00后,这批人是年轻人,是成长在自由文化之风下的年轻人,我们不喜欢什么官话客套阳奉阴违那一套。
你就假设我是一头拉磨的驴,你就一直在拿鞭子抽我,我觉得很正常啊,没人觉得不正常,那我是驴你是主人嘛,我想偷懒,驴之常情,你不想我偷懒,人之常情,大家都是按照常情办事,你给我饭吃。
所以你抽我几下逼我干苦力,我觉得也是人之常情,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问题是, 你不能一边抽我,一边问我爱不爱你吧?
我相信到这为止,所有底层P6789里面的年轻人都已经知道我在表达什么,但我觉得对高层他们还是看不懂,我有必要再解释一下。
20年前,阿里刚刚起步,那时候阿里是正儿八经的创业公司,阿里面临着所有创业公司都面临的风险,典型的例如发不起工资,我相信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必然是这个月算计下个月下个月算计下下个月,那个时候的阿里,招人,必须招那种哪怕我半年不给你钱你都要跟着我干的那种人。
也就是马老师所谓的,你不认可马云没问题,但你一定要认可马云想做的事,你要认可阿里巴巴。
但是大佬们呀,时代变了,清朝亡了呀,阿里已经发展20年了,这中间中国经济都发展二十年了呀,当时给你们干活的人,祖辈一半以上吃不饱吧。
现在给你们干活的人,祖辈80%以上都养得活自己的儿子闺女吧,现在你如果去问一一个人,我让你来一家公司干,这家公司很好,文化很牛逼,能培养你的能力,但是呢,半年不给你钱,你觉得人家会搭理你么?
所以20年前,你买一头驴,你一定要确认驴爱不爱你,因为你不一定能给驴稳定的饭吃,驴要是不爱你,你又喂不饱驴,驴很可能就撂挑子跑路了。
但是20年后,你买一头驴,你就给饱饭吃就可以了啊,市场上的驴都聪明了,而且市场也多了,哪家给饭去哪家就好了,你这时候区别来了,给同样的饭,挨同样的鞭子,你这边还逼着人说爱你,另外一边就明摆着告诉你你别爱我我也不爱你你干活我给饭就行,换你们是驴,你们干哪家。
所以真实不装,我是没看出来公司哪里真实了。
马上可以说的话题有很多,我先说下驴的问题吧。我把阿里的员工比喻成驴,我相信聪明的孩子都不会怪我,我没说成狗就很给面子了,重点给一些玻璃心傲娇心或者不觉得自己是驴的高管们解释一下。
我就说一件事, 驴都不用被逼着背价值观,你觉得阿里员工比驴强在哪。说来好笑,阿里的价值观的第一项的第二条,叫做员工第二,仅次于客户第一。
马老师讲话说,公司要给底层人涨工资,因为你给高管涨5000,他们不在乎,你给底层员工涨5000,他很开心他可以改善家人。我想问问各位阿里人,有多少人的工资一涨涨5000了。
阿里每年只有一次调薪,而且调的幅度嘛大家都心知肚明,哪怕你是375,你能涨多少。
ok调薪政策过去,我们直接谈待遇,且不说阿里的工作压力工作方式工作强度,阿里人的工资待遇在业界是个什么水平呢?这时候估计好多人开始想提375股权激励政策。
再说一句大实话,375给你的股权难道不是让你去跳槽时候谈总包用的么?4年,再扣税,再算下通胀,你觉得那很多?
如果你还是坚持觉得,ok, 这很多这不少,毕竟有些人眼里这是笔巨款,那我再告诉你件事,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机会成本,如果你第一次听说你可以详细看看,如果你已经深入研究过那你自己算下,阿里给你的待遇是多少。
诸位阿里人,诸位能看到这个帖子的阿里人,阿里对待人的待遇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阿里招人的标准却是高的一批这个大家都知道。
如今可能唯一能让阿里在人才方面可以吹嘘一下的就是我们招人标准高,非常高,我为什么说这个,对普通人,他们的机会成本很低,因为他们不上班干别的也很困难。
但是对于诸位985211硕士海归各行业工作精英们来说,你们的机会成本无限高,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们身边,你们的师兄师弟身边,潜伏着无数个黄峥程维王兴,而且脱开阿里这个圈子。
你们本身的实力资源也都远远超越同龄人甚至超越中国大部分,毕竟从高考开始你们就已经淘汰了很大一批,研究生,履历,工作经验你们都在不停的淘汰中脱颖而出,所以你们一定要把自己毕业后十年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日复一日的推磨写PPT上么?
阿里给了员工什么呢?尊重?待遇?福利?我感觉随便拿出一条阿里都会轻松被人完爆,对于一家小市值公司,被完爆很正常。
可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家自诩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公司,三条连家小市值公司,被完爆很正常,可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家自诩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公司,三条连一条都拿不出手不觉得可悲可笑甚至是遗臭万年么?
这就是阿里人的情怀吗?我想问问在座的低P阿里人,你们上一次休10天以上的年假是什么时候?什么你说这不重要?
前年我记得马老师退休后没多久,跑回内网来发帖,说要救大象。
说大象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了,和人类冲突日益严重,阿里这么多人这么多资源能不能做点什么,我就觉得好笑。
马老师,马总,麻烦您百忙之余抽空看一下您的员工,您的员工的生存空间也被挤压,和理想生活的冲突日益严重,阿里这么多人,这么多资源,能不能为您自己的员工做点什么?
马老师一句话,底下一帮人倾巢而出我记得还发过ata搞过总结,估计最后实施起来也要花点心思,我就在想,这些心思要是能分到阿里13w员工头上会是个什么场景,您老现在时不时冲击个国内首富。
您去救大象我靠大善形象一等一的棒,公司股价没准都可以涨了,对我们而言,有用?
大象活不下去了,跟我的孩子上不了学区房,孰轻孰重?为什么同样同龄的孩子,人家的孩子就可以早到家半小时每天早睡觉半小时,我的孩子就要比人天生少半小时?您是觉得阿里的员工过得多自在了还是觉得阿里的各方面关怀多完善了?
我至今都记得来公司的第一个端午节,食堂自发地给去吃饭的同学一人一个粽子,公司啥表示都没有,是阿里体量大,13w人,一人发100块钱的购物卡就要1300w了,可是对员工来说呢?那是公司能记住自己的体现。
哪怕我没本事,我不敢创业,我辛辛苦苦给你当一头磨盘上的驴我还要一边干活一边说我爱你我觉得都可以,起码公司在大节小节都可以记住我,你哪怕给员工发个带阿里标志的贺卡都比你啥都不干强吧?
哦,端午节也不重要,那行吧当我没说。
男生追一个女孩子,女孩子总会说很多事情虽然小,但是不代表你就能不做了,你不做只能代表你懒对我不上心,我希望公司高层真的能听得进去。13w人的公司,福利体系自然不好做,但是不难,要你们干嘛呢?
所以归根结底,阿里对我而言,就是个没长大的巨婴。论体量,阿里巴巴在国内互联网首屈一指,论自信,阿里巴巴毛的自信都没有。
你当然可以说,诶呀公司要发展就不能自信,要焦虑,但这是你一个劲的往底层员工那里灌输制造焦虑的理由么?阿里内部重复造轮子的现象有多严重,这到底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的竞争力还是抄来抄去的人力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程序员你可以说是一种很普通又不普通的工作,因为每个程序员内心深处多多少少都有点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对程序员而言,加班其实本质上问题不大,这句话我相信任何一个喜好编程的人都会认可,有时候写出自己想要的代码真的会忘乎时间。
但问题是,361制度的摧残下,你是会选择写你喜欢的代码还是要选择写能给你带来真金白银报酬的代码呢?为什么集团总是喜欢重复造轮子,本质上是创新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大家尽可能地都会去选择眼前的既得利益。
说到这里可能阿里巴巴会很委屈,因为我说的这些问题,有些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通病,但是有句话叫做我们是阿里巴巴,阿里的体量不可能小,阿里每年财报的增速也一直在一条很稳健的赛道上阔步向前。
这么一家体量又大增长又好正值青壮年的公司,为什么一定要甘于平庸拒绝尝试拒绝做那个行业的领头人呢?所有人都这样做,就是对的么?
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在压榨员工贩卖焦虑,这就是阿里可以和所有市面上的公司一样的理由么?
是,我承认,如果把文中我说的这一切放到其他几百人的小公司里面去,我觉得:我不会有这么多牢骚,因为小公司它小呀,它不需要有什么行业使命感责任感,它本身就是乱世中的一只蜉蝣,别人怎么样它就怎么样就好了,可是这句话放到阿里巴巴身上,不觉得令人绝望么?
如果一个行业的老大都不肯站出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依旧跟其他小老弟一样随波逐流放任不管,这个行业的希望和未来又在哪里?
阿里巴巴整天要解决一千万中小商家经营问题创造一亿个就业岗位,然后呢?类似的标语只能让阿里大,能让阿里好么?马老师曾经慷慨激昂我们不追求大我们只追求好,做到了么。
时至今日,招聘市场上对阿里的热度如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阿里人都深有感受,大家自己自行回顾一下,五年前阿里招人,和现如今阿里招人,是一个感觉么?
五年前我相信阿里是家好公司我愿意让其他人来到阿里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五年后的今天,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去让人进来?抛去那个可笑的每个人都要背的招聘KPI?
讲到这里说一点题外话,关于经济体和政治体的区别,我想阿里巴巴实在是给出了现实版的答案。一个经济体无论做到多大,其本质依旧是商业行为,商业,就是成本+利益。
在商言商这句话实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实话,我在想如果阿里是个13w人的政治体,阿里能维持多久?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就是商业体,那就请不要假模假样地搞什么员工第二这些虚头巴脑的口号好吧,忽悠谁呢。。。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怨气很重,但是坦白讲,我有的不是怨气,而是失望。
任何一家公司,一家企业,一家民营企业,做到今天,不容易,很不容易,非常之不容易,除了这公司创始人和员工的共同打拼和努力以外,这中间还需要无数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但是无论怎样,阿里做到了,阿里完完整整健健康康地活到了二十岁,而且可以共识的是下一个二十年阿里大概率也可以撑到,这就是这样一个身高190体重200斤的壮硕青年小伙,面对肮脏的世道他选择沉默选择无视甚至,选择顺从。
这种选择从本质.上就让人不屑让人悲哀,阿里一直在贩卖焦虑,贩卖增长的焦虑,然而我们抛去阿里如今看起来大而不倒的体量,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阿里人尤其是阿里的高P,你们究竟是想要这样一个大而无用的光环,还是去做一些能让后人世人铭记在心的挑战与改革来的痛快?
诚然,阿里每年好几百亿的净利润绝对养得活一众高P,可是活在这样的光环下的你终究也只是个高P,若干年后提起如今P10P11的名字有谁能记得住?
阿里做出改革做出改变做出挑战必然面临风险,搞不好真的有一天这家公司会分崩离析悄然逝去,但是,这重要么?
是选择烟花一般灿烂的死去还是要选择匍匐在暗无天日的人类历史进程下当一粒莫须有的尘埃?而且真的就是动了,改了361改了公司文化改了公司制度,公司就一定要倒了?
像阿里今天这般行尸走肉的活着,风评每日俱下,所有人都想着来分一杯羹而不是添一把火,有意义?这样的公司真的好,活着并不比死了有意义多少。
无数次我在杭州总部的时候,晚上十点到一点多看着灯火通明的办公楼,就仿佛一个个烧得通红的火炉,多少阿里人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试图在这片纷杂的国度找到自己的理想,然而公司回馈给我们的,除了糊弄就是敷衍。
文中我多次谈到待遇,调薪,绩效考核,员工福利,是因为我从进入阿里以来就一直试图去找到公司重视员工正式员工的证据,诚然,待遇重要,但是对一家真正有文化有热血有骨有肉有情有义的公司而言,待遇反而就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毕竟人的精神需求是不停向上发展的,温饱只是最基本的需求,可问题是一家文化拉垮待遇也拉垮的公司,只会不断地抹黑消耗阿里巴巴这个曾经让人看起来羡慕和憧憬的光环,光环都是需要不断维护的,否则再伟大的光环终究也会暗淡的一天。
最后再说点关于我,阿里也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段职场经历,我个人还是很感恩能在阿里走一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不得不说,能来阿里巴巴对我个人成长而言非常重要。
我不太像各位在看的阿里精英哈,没有贬义,我本身只是个二本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没读研,所以我是真的觉得阿里确实是大佬云集,当然对很多高校硕士来说阿里不过是一众选择中很普通的一个,但是对我而言阿里是我从毕业之时就一直想来的地方。
其实阿里教会了我很多,得益于阿里这样的平台我在阿里也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但怎么说呢,还是那句话,机会成本吧。
如今的阿里并不是机会成本最低的选择,尤其是996的工作模式,耗尽人的青春换来的大概率只是一副空壳,很多时候你的很多成就都不是你的,那都是平台的,抛开这个平台,有可能你真的不过是十年如一日的在重复做一件事。
可能职场终究还是不适合我,但是这句话也是只有在我经历过阿里以后才敢说,打工嘛,IT 圈跳来跳去也就是那么几家大公司了,我觉得我真的已经做到头了,当然也可以去外企,但是外企的月亮应该也没那么远,打工其实在哪都是打工,只能说我个人性格不合适吧。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我喷阿里不代表我否认阿里,我个人本身对阿里是没有太多偏见的,我相信我控诉的这几点也一直都是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毕竟大家都有一大家子等着吃饭,若不是我真的到了这一天了我以前也是万万不敢。
怎么说呢,政治人,讲官话做面子工程,是因为政治本身并不产生利益,政治的利益都是附加来的,政治本身搞的是权利,权利,说白了就是听话不听话,而且权利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唯一性。在任何圈子里,权利都是唯一的, 不可能出现两股势均力敌的权利长期共存。
这是什么意思呢,搞经济,就不要学搞政治那一套,学不来,玩不转,效果也差得很呐。经济体是多样的,例如我是阿里的员工我辞职了我可以去腾讯,但是政治允许你这么玩么?
你离开了一个组织扭头去加另一个组织么?因为权利的唯一性,所以权利玩的就是人心和尊严,所以公务员国企一类的可以搞得花里胡哨的,但是经济体是不具备这种特性的,你玩花活,人家可以不配合。。。更何况经济本身是会直接产生利益的,是需要实干的。
所以最后的最后,我是真的忍不住想吐槽一句,什么果汁会聆听音乐一类的形式主义, 就停了吧。
青山不改,绿水常流,各位阿里的英雄好汉,相识一场全靠缘分,既来之则安之,实在待不下去就别勉强自己,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仅此一次,是选择安安稳稳日复一日还是轰轰烈烈辉煌一时,本身并无优劣。
只希望各位大佬都能真真正正地认清本心并且坚持本性,山高路远,我们,江湖再见!
他们非常牛,很有本领。这些年轻人有较新的思维,掌握先进的技术。因此被龙头企业增强。
应聘阿里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流程,涉及岗位选择,简历投递,简历评估,技术面试,HR面试,背景调查,入职材料准备等环节。其中,关于技术面试,网上有很多优秀的攻略,但普遍聚焦于“纯知识点”总结,而阿里的技术面试并非单纯的知识点问答,单从技术层面做准备并不可取,此外,应聘流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点。 本场聊聊将从招聘者和面试官的角度,详细解读应聘阿里全流程,主要内容如下: 岗位选择与简历投递; 初见之下:不可忽视的一页纸简历; 不“单纯”的技术面试:基础+熟悉的领域+应变能力+逻辑思维+学习方式+技术热情与兴趣等; 不要高兴太早:HR面试; 出来混总要还:背景调查; 入职材料准备与入职; 常问问题。 1.岗位选择与简历投递 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岗位是非常多的,阿里自然也不例外,在阿里社招官网,每天都有大量岗位发布,作为应聘者,可以保持关注,以便及时获取最新的岗位信息。 1.1岗位选择 由于不同部门的业务侧重点存在差异,即便是同样类型的岗位,具体的要求往往也相差甚远。以Java工程师为例,以下是几个不同部门的岗位要求: 岗位1: 岗位2: 岗位3: 鉴于上述情况,在选择岗位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岗位描述和岗位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岗位。 什么岗位算是合适? 根据岗位介绍能够洞见的关键信息并不多,基于有限的信息,所谓合适通常需满足以下几点:1。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所应聘的岗位具有较高的匹配度; 2对岗位的工作内容感兴趣,至少不排斥; 3岗位所在的业务具有良好的前景; 4工作地点可接受。 在招聘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聘者所选择的岗位与其工作经验相去甚远,之前做后端开发,应聘的却是算法工程师问其原因,答曰:我对算法特别感兴趣,自学了XXX算法,上过XXX的课,做过XXX项目,我觉得自己可以胜任。 这类应聘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岗位要求是否匹配毕竟兴趣不等同于能力,社招不同于校招,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来培养你? 关于工作年限要求 阿里的社招岗位通常是P6起步(P6对应高级工程师,P7对应技术专家,P8对应高级专家),而校招应届硕士也只能给P5(特例除外),因此,社招岗位对工作年限要求通常是3年以上,P7通常5年以上,P8通常8年以上。 事实上,工作年限要求只是一个概数,因人而异。对于优秀的应聘者,只要能力达到岗位要求,工作年限是可以适度放宽的。我曾经成功内推过一个只有1.5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到P6岗位,他具有以下属性:国内一流高校硕士学历,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1。5年工作经验,作为核心成员参加过较大项目开发,基础扎实,沟通能力良好。 关于学历和专业的要求 目前,阿里的正式岗位对学历的要求基本都是本科及以上,这个要求并不高,出发点是避免因学历限制而错过优秀的人才。 经常有应聘者向我咨询:专科学历或者非全日制本科是否可以应聘阿里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不过,据我所知,少数学历低但特别优秀的应聘者也成功加入了阿里。作为一名应聘者,你要相信一点:只要你足够优秀,“世界”没有理由不对你和颜悦色。 1.2简历投递 阿里系的所有公司(包括淘宝,天猫,菜鸟,钉钉,蚂蚁等)共用一个招聘系统,应聘者的所有应聘记录都会“记录在案”,鉴于此,若未经充分准备,不要贸投投简历,否则,除了留下“被拒”记录,收获并不会很多。 避免连续投递简历 应聘A部门的X岗位失败后,马不停蹄地去应聘B部门的Y岗位。这种连续投递简历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因为阿里系采用的是同一个应聘系统,面试官可以看到你之前的应聘记录,为了提高效率,自然会参考之前的面试评价。不难想见,如果距离你上一次应聘不到一个月,面试官没有理由相信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会有“质的飞跃”,因此,切勿连续投递简历,被拒后要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学习,提升自己,而后再战。 如何高效投递简历 。投递简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1阿里系内部人士推荐; 2阿里招聘官网投递; 3智联,拉钩,猎聘之类的求职网站投递。 从效率来看,内部人士推荐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如果能够获取到内推途径,尽量通过内推投递简历。 2.初见之下:不可忽忽的一页纸简历 在招聘过程中,我发现应聘者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简历不合格具体表现为:格式放纵不羁,关键信息缺失或不明确,项目描述冗长,与所应聘岗位无关的信息过多等。 2.1简历的生命周期 不要以为简历只是一个“敲门砖”,事实上,它将伴随你走过应聘流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简历评估,技术面试,HR面试。 一份优质的简历有助于应聘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域和优势,同时,也可以为面试官提供“提问指导”(通常面试官会根据简历内容有针对性的提问,有的放矢),此外,从简历的格式,内容也可以看出应聘者的表达能力。 2.2简历应该包含哪些要点 一份合格的简历须包含以下要素,同时,应注意清晰明确地表达。 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籍贯,邮箱,手机号; 教育背景:起止时间,学校,专业/学位,排名(非必须); 工作经历:起止时间,公司,职位,工作内容简述; 项目经历:起止时间,项目名,项目描述,我的职责,取得成果; 研究经历:起止时间,项目名,项目描述,我的职责,研究成果; 相关技能:语言方面(主要指英语),计算机方面,其它; 获奖情况:比较重要的奖项; 2.3简历中常见的问题 关于教育背景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刻意”回避起止时间,以便将实习经历“包装成”工作经历,增加自己的工作年限。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切勿尝试。原因:在应聘阿里的过程中,简历初评通过后会上传到系统,系统会自动识别应聘者的简历信息并自动填充到阿里简历系统的模板中,之后,对于未能自动填充的信息,需要上传简历的人手动补充完整。其中,个人基本信息和学历信息是不可以缺省的,必须明确,所以,不要试图蒙混过关。 关于工作经历 常见问题:职位不明确,工作内容冗余职位完全可以用很简洁的词语描述,如:。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工作内容简述,突出重点即可,避免写成项目经历般的“长文”。 关于项目经历 常见问题:项目描述不清楚,未能以简洁的文字刻画一个项目的本质,自己在项目中的职责表述含糊,是核心开发人员项目领导者或者只是普通角色;项目成果或者项目亮点不突出?。 就社招而言,项目经历当属最为重要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应聘者的经验丰富程度和技术深度,另一方面可以为面试官提供“面试提问指导”。通常,技术面试都会问项目相关的问题,恰当的项目经历描述在突出应聘者能力的同时,也可避免置应聘者于不利处境。 何为不利处境?通常缘自“不诚实”的项目经历描述,在专业的提出中露出马脚,无法自圆其说。这里有点善意的提示:不要低估阿里技术面试官的水平(其它公司也一样),项目的真实性在“连珠炮”似乎的提问下,很难不显出原形。下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项目描述夸大,比如,将3W QPS夸大为30W QPS; 项目职责夸大,比如,本为非核心研发人员,夸张为核心成员; 项目成果夸大,比如,人为杜撰项目获得XXX奖项; 另一个陷入不利处境的原因:在项目经历描述中,或者在回答项目相关的问题中,应用了自己并不清楚的技术关键词,一旦面试官就此展开提问,应聘者只能“笑着跳下自己亲手挖的坑了”。 关于研究经历 一些研究生历历的应聘者,在校期间可能曾发表过高质量的论文,如,SCI检索的期刊论文,国际顶级会议论文(通常为EI检索)。如果研究成果与所应聘的岗位有关联,哪怕只是“细微”的关联,都可作为加分项,不妨单列出来。 不过,对于那些“跨行业”进入IT领域的应聘者,如果曾经的研究成果与所应聘的岗位毫无关联,就不要占用过多篇幅了。我曾经面试过化学,植物学,物理学,昆虫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应聘者,其中不乏论文质量和数量兼优者,不过,这些成果通常很难和所应聘的岗位关联上,自然也就无法作为竞争优势。鉴于此,不建议在一页纸简历“有限的空间中占用过多篇幅。 关于相关技能 相关技能包括但不限于:英文水平,计算机水平,数学功底,文案功底,绘画功底。那么,重点突出哪些“相关技能”呢?三个字:看岗位。相关技能中的“相关”二字是指与所应聘的岗位相关,如果应聘者有相应的特长,自然可以突出一下。 获奖情况 特别优秀的应聘者,在过往的求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中通常是有“高含金量”获奖经历的,比如,ACM,MCM / ICM(Meritorious Winner及以上),企业奖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校内顶级奖项等。这些奖项是对应聘者过往经历的认可,作为招聘方,自然也会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岗位看重的奖项存在差异,应聘者可根据岗位属性酌情列举奖项。 2.4简历样板 在此,我提供一份同事们比较认可的简历样式模版,当然,这肯定不是最好的,仅作为参考。 3.不“单纯”的技术面试 不同于一般的技术面试,阿里的技术面试并不是单纯的技术知识点问答,而是从多个维度对应聘者进行考查,因此,作为应聘者,在做应聘准备时,不能单单局限于岗位相关技术知识点的梳理。 3.1面试须知 阿里的技术面试通常有三轮,相互间隔一周左右,算上HR面,整个面试流程大约一个月才能走完。当然,特殊情况下,比如团队特别缺人,应聘者特别优秀,一天就可以把流程走完。 第一轮面试 : 第一轮面试通常是电话面,面试官会提前给你打电话约定面试时间,在接到面试官电话时,不要紧张,如果自己尚未准备好面试,或者时间不方便,可以将时间约靠后一点,留下足够的时间缓冲。 面试的时候不用太紧张,面试你的工程师通常就是你所应聘岗位所在团队的成员,他是在为自己的团队挑选队友,因此,没有理由为难你。 第二轮面试: 如果你顺利通过第一轮面试,那么,大约一周后,将进行第二轮面试。第二轮面试的面试官通常是团队主管(不一定是你所应聘岗位所在的团队,因为存在“交叉面“防作弊)。 第三轮面试: 在通过第二轮面试后,通常就进入到了技术“终面”,本轮通常由部门总监来面。 3.2基础知识 阿里的技术面试通常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起初,面试官会根据岗位要求问一些技术相关的基础问题。当然,“基础”二字的含义并不是简单,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积累,也是很容易挂掉的。根据我的面试经验,超过一半的应聘者在这个环节挂掉,因此,建议应聘者切勿“裸考”,否则留下一个“基础不扎实”的面试记录,短期内再应聘阿里的成功率就很低了。 基础知识的考查,答得好不会加分,答不好则会减分,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粗筛”的过程。 以Java工程师(服务端)岗位为例,以下是部分基础问题纲要: 关于Java相关的面试题,网上的攻略非常多,如果应聘者准备充分,不至于止步“基础考查”环节,然而事实往往“打脸”。在我面试过的应聘者中,大概20%的应聘Hash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和差异都回答不清楚。 3.3熟悉的领域 如果顺利通过上一个环节,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勾起了面试官继续面试的欲望。 在面试中,我们会尽可能问应聘者最熟悉的领域,避免挑应聘者不知道的领域来问一些认知型的问题,因为认知型的问题不是能力决定的,而是经历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个问题了解应聘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对于细节的了解,是不是知其所以然等等。 这类问题通常会问好几个,从容易到复杂,一个不会可以换另外一个,不会因为应聘者不会某个问题就否定应聘者。当然,这种提问的方式也需要面试官有比较宽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接下来,面试官通常会询问应聘者在过去的工作中碰到过的一个项目或者解决过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考查应聘者对于自己业务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以及碰到业务问题的时候是如何面对问题的。通常,面试官会按照STAR(情况,任务,动作,结果)的技巧来组织对话,了解问题背后的信息,应聘者本人的贡献,以及反映出来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面试官提问的方式存在差异,我在面试的时候,通常会将上述问题放在最前面。因为对于这类问题,应聘者比较熟悉,回答的时候不会过于紧张。另外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后续的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变形,比如你做过的失败的项目是什么,最成功的项目,最难的项目,印象深刻的项目等等,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应聘者对于回答的内容记忆是比较清楚的,这样有助于挖出很多细节的信息。 3.4应变能力 通常,我们会通过设计类问题来考查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例如,给一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应聘者给出设计方案,比如设计一个交通信号灯系统,一个中国象棋系统,一个问答系统,一个在线购物网站等等。要求画出模块图,给出关键的API的定义或者类和类之间的关系。
他们之所以被阿里腾讯争抢,是因为他们的技术特别的厉害,可以达到推进一个行业发展的地步,所以这群90后是我辈之楷模
继去年的钟钊(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秦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方向)、左鹏飞(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今年又有一位90后入选了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同样是出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霁,而且他5月就已经入职了华为,堪称是刚毕业就收获了年薪201万的offer。
什么是“天才少年”计划呢?2019年,华为任正非宣布:
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华为未来要拖着这个世界往前走,自己要创造标准,只要能做到世界最先进,那我们就是标准,别人就会向我们靠拢
华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资都是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的,其分为三档,其中最高档次的是201万的年薪。
而要获得这么高的薪酬,难度可不低,一般需要经历七轮左右流程: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在每一环节中,都会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因此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和阻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
像此前获得过201万年薪的左鹏飞,发表在OSDI'2018和MICRO'2018上的论文分别成为华科历史上首篇计算机操作系统顶级会议(OSDI/SOSP)论文和首篇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ISCA/MICRO/HPCA/ASPLOS)论文,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领域分别实现了华科历史上零的突破;发表在MICRO'2019上的论文实现了在体系结构顶会MICRO上的再次突破。
而钟钊是中国最早一批学习神经架构搜索(NAS)的,NAS属于深度学习领域难度比较高的研究方向,在开发神经网络的过程中,架构工程事关重大,架构先天不足,再怎么训练也难以得到优秀的结果。设计神经网络架构,能称得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属于机器学习)过程中门槛最高的一项任务了。想要设计出好架构,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大量试错。NAS就为了搞定这个费时费力的任务而生。
至于秦通则是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的世界级冠军,从他们的履历你就看出,他们的水平究竟有多强。
张霁出生于1993年,他的27年岁月堪称是一部励志奋斗史,他本科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这仅仅是一个民办二本,而研究生则是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6年成为一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继续深造,博士期间在数据库和磁盘故障预测均作出了显著成果。
数据库领域,强化学习数据库调优,发的数据库顶会SIGMOD;数据库查询优化,采用蒙特卡洛树搜索,发的VLDB。磁盘故障预测方面,ATC,DAC都是A类会议,还有ICPP,还发表了顶级期刊TPDS等。像TPDS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计算机系统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3个A类顶级期刊之一。这个水平,即使在北美体系结构TOP PhD的水平。
由于科研项目比较多,张霁基本上没有刻意去找工作,甚至没有主动投递简历,都是企业或者高校联系他。
博士期间,他就被派往腾讯实习,最牛的是他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了实际,在工业界落地,很多系统已经上线,为腾讯节省大量成本。实习期间获得国内、国际专利7项,研究成果获得腾讯公司2016、2017年度杰出贡献奖,2019年度卓越运营奖。
除此之外,2019-2020年在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访问。工作之一是在阿姆斯特丹大学INDE Lab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AI for System,也就是过一些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技术来解决以前系统设计中的优化问题。
而张霁参加“天才少年”也是因为上一届学长左鹏飞去年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左鹏飞是张霁的榜样,两人互相加了微信,也经常交流。在参加“天才少年”以前,张霁刚拒绝了360万的年薪邀请。
对于外界的夸耀,张霁认为:
“我并不是什么天才少年,要除去天才少年光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自己现在肩上责任和压力更大,要快速融入这个团队,不仅要把领导分配的事情做好,更要去思考今后该如何做好工作,不负众望。”
其实我觉得从张霁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起点就局限自己的未来,很多人认为自己中考失利、高考失利,认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点已经被决定了,其实并没有,人生不应该被自己的过往所局限住,只要你可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之奋斗,其实并没有什么能难倒你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专业,张霁成为BAT以及华为眼中的香饽饽。最终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华为开出201万年薪,将这位天才少年收入囊中。当数以百万计的大学应届生走入社会,二本三本的同学都会问,这辈子还有机会赶上985/211的同学吗?而张霁则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前提是要付出和张霁一样甚至更多的努力,但张霁的牛可不是一般人的努力来形容的。
出身三本民办学校,一步步走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张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两个方向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数据库以及磁盘故障预测两个领域;放弃360万年薪,历经七层面试,最终选择华为的201万年薪。
出身民办学校,却能考中华科博士
张霁出生于1993年,2009年考入民办二本武昌理工学院,一所二本学院,大多数学生都抱着不挂科即可的态度而去。张霁却没有像身边的人一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自己有着清晰的规划,制定了自己大学学习计划,甚至精确到日。无论什么课,教室的第一排永远会出现他的身影,空闲时间也全部在图书馆度过。
大学期间,张霁的成绩便一直名列前茅,四六级考试一次便过。成功取得全国ITAT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学霸。
大三便开始准备考研的张霁显的格格不入,他选择考研的目标也非985/211。而是立足于自身,选择自己能够够得到的武汉邮科院的研究生。而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因为他更高的追求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
当梦想照进现实,努力并没有辜负他的梦想。2016年张霁成功拿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完成了从“双非”院校到985/211大学的逆袭。从2009年到2020年,整整十一年的埋头苦干,这种学习态度和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他的“牛”已经不能够用普通人的努力来形容了,
专业领域的专精
天才少年张霁的博士生导师周可说到:“张霁在校期间学习成绩非常好,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非常快,一旦遇到问题就会迅速寻找到解决方法。”这也是张霁就读博士期间不断在顶会发表各种论文的原因。
读博期间,张霁就已经被博士生导师张可派往腾讯,负责AI ofsystem(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工作,虽然是作为实习,但一个能拿到腾讯的认可也是不容小觑。
从2017年开始,张霁就读博士期间迅速做出大量科研成果,迅速在各大顶会(顶会论文指的是在领域内的顶级学术交流会议中宣读和发表的论文)发布。数据库方面偏向强化学习数据库调优,相关论文发布在SIGMOD(数据管理国际会议);数据库查询优化,论文发表在VLDB(超大型数据库会议)。
磁盘故障预测方面论文发表则是ATC、DAC等A类会议以及ICPP。除此之外,顶级期刊TPDS也收录了张霁关于磁盘故障预测的相关论文。在这两个领域,张霁已经走在了全中国人民的前方。
七层面试,却还是选择201万的华为
华为“天才少年”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从简历筛选到人力资源面试一共要经过七轮,每个面试环节都会有严格的考核和筛选。虽然困难重重,但张霁依旧拒绝了深圳两家初创企业给张霁开出最高360万元的年薪。最终选择了华为,因为在张霁的眼中,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那一百多万年薪差距重要的多。
“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所谓的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所用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可能,咱们尽力帮助华为渡过一些难关。”这是张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
或许是因为华为是一家真正能够沉下来做技术的企业;也或许是因为华为现在面临的局面困难重重;也许是华为的狼性文化,让张霁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是张霁很“牛”。因为是金子,在哪里都是万丈光芒。
2019年6月,我国著名企业华为公司向公众宣布了一条新的招聘信息,不同于常规的人才招募方式, 此次招募的对象是 “天才少年” 。
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计划中,他将从全球范围内,找寻20到30名天才少年,并且给予他们极高的薪酬。
如果这些年轻有为、潜力无限的新星,通过了各项严格审核以及重重考验的招聘测试的话,将拿到最低90万左右,最高201万的年薪。
对于刚刚毕业的学子来说,这样一份薪酬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也收到许多天才少年递来的简历。
当首批人员名单公之于众时,一位年仅27岁的博士毕业生引起了 社会 热议,因为他获得了高达201万的最高规格年薪 。
这个人就是华中 科技 大学14级博士毕业生左鹏飞。
1992年,湖北随州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这个孩子就是左鹏飞。
对于左鹏飞的父母来说,喜得贵子自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 与此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厚望。
从鹏飞两个字就能看出,他的父母希望孩子 健康 茁壮成长,日后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从左鹏飞刚刚上学开始,父母就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经常督促他认真学好老师传授的知识。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左鹏飞从小就养成了优秀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认真记录笔记,放学后还会主动进行复习。
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左鹏飞虽然没有像许多天才少年那样,早早就在各种竞赛中闯出名声 。
但在他的班级和学校里,已经是老师和同学都一致认可的好学生,这种优秀不仅因为他成绩名列前茅,更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十分突出。
尤其在数学和理科知识的学习上,别的同学需要一个月掌握的知识,左鹏飞几节课的时间就能融会贯通。
从那时起,左鹏飞的身上就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理计算能力。
在随州一中的三年学习时间中,左鹏飞的成绩始终稳定保持在全校前列,这也让他顺利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发挥。
当高考成绩公布后,左鹏飞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来到了华中 科技 大学计算机专业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涯。
华中 科技 大学作为我国知名的学府, 其计算机专业也是全国知名的重点培养学科 。
多年以来,从这个专业走出的学子,既有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的学者,也有成功取得高薪,入职顶尖企业的人才。
刚刚从家乡随州来到大学的左鹏飞,面对众多与自己一样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时间也产生了不适应的感觉。
但这种不适应的状态,很快就被繁忙而充实的学业生活所填满, 面对着一本本复杂的专业课程书籍,左鹏飞开始了新的征程。
不同于高中时的一枝独秀,在大学里,他拥有了许多学习上旗鼓相当的“对手”,他们相互结伴在图书馆中探寻知识的奥妙。
对比如今许多大学生,左鹏飞的大学生活显得重复且单调。每天除了上课学习之外,图书馆和 体育 场就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在别的同学醉心于网络 游戏 的时候,左鹏飞始终没有失去从小到大一直保持的学习习惯。
这种自律和勤勉的品质,让左鹏飞在大学时的成绩也十分突出,即便在人才济济的大学,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2014年7月,左鹏飞大学四年的时光匆匆飞逝,转眼就到了面临毕业抉择的时刻。
华中 科技 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了一块不错的“敲门砖”,能够吸引不少大企业前来招生。
因此,左鹏飞身边不少好友都选择了步入 社会 ,尽早在 社会 中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
与此同时,班级里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通过出国、考研等方式,继续在校园的象牙塔中就读。
但左鹏飞却和所有人都不太一样,四年苦读为他争取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就是跳过硕士阶段,在本校攻取博士研究生学位 。
在任何一个高校中,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都是极为难得的机会,这不仅要求他成绩优异,更要在学术上展露出了极高的天赋。
而左鹏飞正好满足了所有的要求,拥有了在本校继续深造的机会,不过,这个选择也让他产生了一些犹豫。
博士生与硕士生不同,攻读博士学位并非2、3年就能结束,4、5年能够毕业就很不容易 。
左鹏飞担忧自己难以在学术上取得成绩,同时也失去了获得硕士学位的资格。
在和老师进行多次长谈后,左鹏飞最终还是决定在有限的青春岁月里,为自己的梦想进行拼搏,争取早日拿到博士学位。
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后,左鹏飞来到了华中 科技 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成为了华宇教授的学生。
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 华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存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方向有很深的研究 。
他不仅在国内主持多个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更是国际期刊FCS和JCN的编委成员,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发表学术报告。
来到华宇教授门下,左鹏飞深感千里马遇伯乐的喜悦,老师不仅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兴趣相符合,治学态度更是无比严谨和认真。
作为年仅21岁的博士研究生,他在专业基础上与同门学子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再次激起了左鹏飞奋进的动力。
在华宇教授所带领的信息存储系统实验室中,左鹏飞的科研生涯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博士生的研究生活与本科生有极大的不同,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生活节奏上,更体现在学习方式中。
在大学本科里,课堂教授知识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书本信息、老师教授是提高自己最重要的渠道。
但在博士研究生活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教”与“学”,而是自主寻找研究方向和内容,老师给予点拨和启发。
由于左鹏飞没有经历过研究生学习阶段, 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弥补自己所欠缺的基础知识和实验经验 。
为了让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更加有效率,左鹏飞给自己设定了严格的时间规划,保证当天制定的学习任务全部完成。
从8点起床开始,左鹏飞就会进入实验室当中,开始今天的学习计划,直到11点半再去食堂就餐。
经过短暂的午休后,下午两点半左鹏飞又会回到实验室,直到晚上6点再去吃晚饭。
吃完饭后,左鹏飞又会来到实验室进行自己的研究,直到今天的任务全部完成。
在左鹏飞的时间计划表中,没有多余的外出和 娱乐 时间,除了必要的休息,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实验和研究学习上。
这份近乎苛刻的自律,也为左鹏飞带来了应有的回报,博一结束后,他的知识储备和实验能力,已经不再是他研究的短板。
面对进步如此神速的学生,华宇教授也不由得感叹后生可畏, 与此同时,老师也对他有了更高的期待。
但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在向前奋进的道路上,挫折与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博二到博三这两年时间,就是对左鹏飞的人生考验。
在博士生就读期间,学生发表的学术成果是衡量一个人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其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
进入博士二年级后,左鹏飞的同门师兄弟已经开始逐步产生研究成果, 在国内、国际期刊中发表论文 。
但左鹏飞在此时却遇到了研究上的瓶颈,一直以来,他所研究的方向聚焦在计算机非易失性内存领域。
简单来讲,我们平常使用的电脑、手机等设备, 在断电后会存在数据丢失问题,而非易失性内存则能改变这种情况。
但由于目前非易失性内存使用的存储介质还比较新颖,相关技术还不完善,无法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
左鹏飞研究的内容正是针对这一领域的相关技术,他的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但随之而来的难度也非常大 。
从博士一年级到博士二年级的一年里,左鹏飞撰写了相关领域的一篇研究论文,但却始终没能被任何期刊收录。
换做其他同学,很可能选择更改研究方向,或者重新寻找研究内容,但左鹏飞却并没有选择放弃。
就像他后来接受采访时所说, “既然选择了科研道路,我就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在这个研究领域留下自己的姓名。”
为了继续打磨自己的研究,从博士二年级到博士三年级的时间中,左鹏飞全身心投入到了这篇论文的数据更正、内容修改当中。
即便身边的同窗好友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他也没有因此而动摇自己的研究信念,而这最终也为他带来了丰硕的回报。
经过这一年时间的沉淀、打磨, 左鹏飞的研究成果终于取得了质的进步,并且得到了学术期刊的收录 。
古话常说,万事开头难,无论是生活遇到困难,还是学术研究中遭遇瓶颈,最难的往往是最初始的阶段。
一旦成功迈过了那道艰难的门槛,之后的路就会从崎岖小径变为宽阔的阳光大道。
左鹏飞第一篇论文成功发表后,立刻引起了计算机领域激烈的讨论,此后,他的学术成果如泉涌般不断喷发。
这样的学术成果,不仅为左鹏飞赢得了荣誉,也为华中 科技 大学计算机领域研究实现了两个“零”的突破。
在此之前,华中 科技 大学还没有人在 OSDI与MICRO 两个顶级期刊中发表学术成果,左鹏飞是学校 历史 中的第一个人。
这样优异的学术成果产出,不仅让整个实验室感到羡慕,更让无数计算机领域从业者感到震惊。
单从天赋角度来说,华宇教授并不认同“天才少年”的说法,中国茫茫人海中,天纵奇才大有人在,但像他一样勤奋的天才却寥寥无几。
无数天资过人的少年,在逐渐长大的道路上失去了方向,成为“伤仲永”的悲哀 。
之所以左鹏飞能取得这样优秀的研究成果,绝不是“天赋”这两个字简单的文字能够概括,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他的自律与努力。
从本科毕业就进入实验室以来,老师见证了他的成长,更加明白这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一周七天规律的作息生活,没有额外 娱乐 的高强度研究, 这些不过是大家能够看到的努力,背后一次次的自我怀疑才是内在的痛苦 。
众人只能看到站在聚光灯下,接受荣誉赞誉的获奖者,但却无法看到深夜在实验室中反复思考的左鹏飞。
博士五年时间里,左鹏飞发表学术成果十余篇,成为了同学眼中“大神”般的存在。
老师们也十分欣赏左鹏飞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甚至多次在讲堂中将他作为优秀案例勉励后辈学子。
2019年,左鹏飞带着取得的无数荣誉,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博士学位,结束了自己的校园生涯 。
本科毕业时,左鹏飞心中对未来还存有些许迷茫,如今,他终于到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人生时刻。
毕业季是每个学子都要面对的人生路口,有的人忙忙碌碌却始终找不到心仪的岗位,有的人却早已成为了各大公司的“香饽饽”。
显然,左鹏飞属于这两类人中的后者 。
从他临近毕业季开始,就有不少互联网公司前来询问他的想法,其中就有阿里、腾讯等知名企业。
从2015年开始,华中 科技 大学就与华为公司达成了诸多合作协议,因此这里不少毕业生会选择华为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左鹏飞在投递简历的时候,也像其他人一样,向几个较大的 科技 公司表达了兴趣,并且全部得到了热烈的回应。
正当他准备做出抉择的时候,华为公司的面试官却告诉了他一项其他的招聘计划,那就是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
凭借他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完全能够符合这项招募计划的全部条件,只要认真准备笔试、面试,一定能顺利通过。
得到这样的消息后, 左鹏飞也没有过多犹豫,投递了华为公司首席技术官这一职位 。
没过多久,华为公司便立刻给予了左鹏飞回复,不仅十分欢迎他的到来,甚至给这个应届毕业生提供了高达201万年薪的天价薪酬。
在此之后, 腾讯、阿里等各大公司纷纷再次向左鹏飞抛来橄榄枝,甚至有公司表示会给他更高的薪酬 。
许多人向左鹏飞建议,前往向他提供更高年薪的企业,但左鹏飞却并没有听从这样的意见。
但对于左鹏飞来说,薪酬只是自己进行考虑抉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工作之后的内容以及是否与自己的研究相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左鹏飞对于自己的未来,早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
华为公司作为我国在5G 科技 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其在科研工作上每年都会投入极大的资金和资源倾斜 。
这对左鹏飞来说具有超过金钱之外的吸引力,毕竟科研工作才是他心中需要追求一生的事业。
就像左鹏飞在此后接受采访中所说的那样, 他的理想是今后为企业界提供更多的技术进步和 科技 创新,推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
在更长远的时间里,他会以图灵等划时代的大师作为精神榜样,推动整个人类的技术进步,让计算机技术为更多人带来更好的服务。
得到华为的天价年薪后,左鹏飞的名字开始被媒体和更多人所熟知,这也让他的家人感受到了荣耀。
在这个到处宣扬金钱至上、知识无用的年代, 左鹏飞的故事就像一本古老的卷宗,提示着后辈应当如何对待知识与学习 。
单单一纸文凭确实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自律的生活、勤勉的学习、坚持的态度,永远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当你独自走过那些埋头苦读的日子后,前方迎接你的阳光是其他人难以感受到的温暖与明亮,是命运对你向前奔跑的最好奖赏。
167 浏览 4 回答
85 浏览 1 回答
313 浏览 5 回答
142 浏览 5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
202 浏览 2 回答
353 浏览 7 回答
196 浏览 5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224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4 回答
117 浏览 9 回答
149 浏览 4 回答
259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