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在延安二路,这里原为中山大学旧址。1927年鲁迅先生曾在此工作,解放后辟为鲁迅纪念馆。复原了当年的卧室兼工作室,紧急会议室和教务处办公室,辅以陈列内容,系统地介绍了鲁迅主要革命实践:一、青海年时期到“五.四”运动前后的革命实践;二、鲁迅在广州;三、鲁迅后十年成为中国文化革命伟人的实践;四、纪念鲁迅;五、学习鲁迅。结合的图案作装饰,象征中朝两国人民紧密的战斗友谊。 1927年1月18日,由中央广东区委推荐、中山大学聘请,鲁迅从厦门来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就住在中山大学“钟楼”,至3月29日迁居白云路“白云楼”。鲁迅纪念馆复原了鲁迅当年的居住环境-卧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室内陈设非常简朴。床是两条板登上搁的两块铺板,一顶麻布蚊帐竹竿撑着,床上放的白布枕头和蓝花布面的薄被,十分整洁。床前,靠近窗户处放着一张七抽屉的书桌。据说,这种书桌当时只有教授才能使用。书桌旁边放着一个藤书架,书架上面摆满了线装书。此外,室内还有四方桌、小茶几和鲁迅亲笔书写了“L.S"(鲁迅二字的英文缩写)字样的藤箱。这些都是当年的原物。 鲁迅纪念馆馆址——钟楼,建在广东省博物馆内,是鲁迅在广州时居住过的地方,1959年10月,在此建立纪念馆。现在这里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钟楼原是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楼前半部分为两层,后半部分为一层。整座楼为砖木结构,其外貌似“山”字形。因楼四面上方装置了时钟,故名为“钟楼”。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在钟楼居住,后迁至白云路白云楼。鲁迅在广州共住了八个月,在此期间,写下了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整理旧译作《小约翰》一部,旧作《野草》、《朝花夕拾》各一部,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两册。 该馆馆址钟楼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888平方米。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把钟楼辟作鲁迅纪念馆并拨款修葺。1959年10月1日开馆,复原了鲁迅卧室兼工作室等,举办了《鲁迅在广州》的辅助陈列。1981年10月复原了国民党“一大”旧址。1988年国务院公布国民党“一大”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资料近万件。 鲁迅纪念馆建立后,复原了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建立了展示鲁迅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化战线上所作出贡献的陈列室,藏有鲁迅手稿等文物。 鲁迅纪念馆还设有展示鲁迅生平事迹的陈列室。该室珍藏有鲁迅手稿、文物、照片、资料近万件,并建立了《鲁迅全集>电脑检索系统。鲁迅简历: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小贴士:地址:文明路215号 邮编:510110 交通:12、65、101、104、106、194、215、543路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区中心的文明路215号。大院内钟楼的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纪念馆也设在钟楼。此地古榕环抱,木棉参天,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被誉为闹市中的“绿洲”。 广东省博物馆是地志性的综合省级博物馆。它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和形式设计,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陈列展览,形象地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贯彻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至1959年建成南陈列馆并正式对外开放。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1992年底已建立起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展场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13个展厅、2个序厅和1个学术报告厅。新馆面貌,焕然一新。 30多年来,我馆举办过各种陈列展览不下百个,受到国内外宾客和广大观众的赞赏,在华南地区和海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馆藏陶瓷精品展览》精选的300余件展品,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两晋南朝、隋唐五代的陶瓷器,宋辽金汝窑,官窑,定窑,钧窑瓷,元代青花釉里红,明清彩瓷和颜色釉瓷,还有广东历代陶瓷,石湾陶瓷和广彩等,基本涵盖了全国各在名窑和主要窑口以及广东古陶瓷的精品。地址:广州市区中心的文明路215号邮编:510110馆长:古运泉交通指南:3、11、12、50、54、65、80、125、183、184、215、243、248、541、543路省博物馆站104、106路省博物馆站开馆时间:9:00-16:45票价:3元、10元(套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军校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举办《军校校史》,《东征史迹》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图片展览,设立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收藏文物、文献、照片颇丰,并认真开展科研,编辑出版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史料》等著作、论文、资料集约100万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其主要景点有几十处: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教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原为清广东海关黄埔分关旧址,是一座砖瓦结构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1971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和1924年创办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 俱乐部:1926年11月建成,规模颇大,可容数千人,是师生集会、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该楼后遭日军飞机轰炸,多处损坏,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经1993年修缮,已恢复原貌。 游泳池:1926年为适应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的需要,军校将造木船的两个小坞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经维修已初步恢复历史原貌。 东征烈士墓园:是安葬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的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面积5万多平方米,气氛宏伟,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5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维修,恢复了原貌。 济深公园: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长李济深名字命名,林茂不减当年,大门两旁门柱遗迹犹在,仍可依稀追寻昔日风采。 黄埔公园:建于光绪年间,大门挂有两广总督岑春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1926年改建成为中正公园,旧貌犹在。 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建,是长洲要塞的组成部分,白鹤岗炮台在长洲炮台中规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挥台。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军校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举办《军校校史》,《东征史迹》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图片展览,设立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收藏文物、文献、照片颇丰,并认真开展科研,编辑出版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史料》等著作、论文、资料集约100万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其主要景点有几十处: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教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原为清广东海关黄埔分关旧址,是一座砖瓦结构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1971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和1924年创办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 俱乐部:1926年11月建成,规模颇大,可容数千人,是师生集会、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该楼后遭日军飞机轰炸,多处损坏,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经1993年修缮,已恢复原貌。 游泳池:1926年为适应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的需要,军校将造木船的两个小坞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经维修已初步恢复历史原貌。 东征烈士墓园:是安葬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的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面积5万多平方米,气氛宏伟,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5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维修,恢复了原貌。 济深公园: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长李济深名字命名,林茂不减当年,大门两旁门柱遗迹犹在,仍可依稀追寻昔日风采。 黄埔公园:建于光绪年间,大门挂有两广总督岑春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1926年改建成为中正公园,旧貌犹在。 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建,是长洲要塞的组成部分,白鹤岗炮台在长洲炮台中规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挥台。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参观导游平面图: 地 址: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邮 编:510715门 票:15元公 汽:137、43、50、240、261、517、292等公交线路到鱼珠码头、新洲码头再渡轮广州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南麓。孙中山逝世后,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在此兴建纪念堂,以纪念孙中山。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建成。由吕彦直设计,整体建筑包括门楼、纪念堂及东西耳楼,占地共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仿古的宫殿式建筑 纪念堂为钢筋混凝土和钢梁架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四面入口设柱式围廊,廊柱为红色水磨石米柱和红色隔扇。檐下悬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横匾。大堂内空间广阔,无一柱遮挡视线,而由隐蔽在墙壁的8根柱子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乘托起八角琉璃瓦顶,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内部的装饰丹彩瑰丽,金碧辉煌。讲台后墙中间镶有孙中山的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刻石。 纪念堂前立青铜孙中山全身像,像前广场开阔,绿草如茵,并植有松、柏、木棉等长青树。一对花岗岩石雕成的云鹤华表立于其中,显得庄严肃穆。 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南支那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在此向中国政府代表签字投降。 1962年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7次拔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缮和环境整治。增加了化妆间、贵宾室,并改善堂内灯光、音响、座椅、通风和增加冷气设备。1988年由市政府再次拨出专款,对纪念堂的电器隐患进行了全面的装修改造,更换了音响、舞台灯光控制系统、消防监控中心,美化了环境,是中外人士喜爱的游览胜地。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 邮编:510031 门票:公园票(参观公园大堂外围) 5元/人 套票(主体建筑,陈列馆参观票) 10元/人 门票优惠办法: 一 集体进园的中小学生人数最少要在30人以上,凭<广州 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表>免费进园参观.带队老师免费人数 每30学生不超过2人. 二.个人进园的中小学生凭学生证按票价五折优惠 三.残疾人士 1.1米-1.4米 的儿童按票价五折优惠. 四.10人以上集体 进园参观的大学生凭学校证明按票价八折优惠.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101米以下儿童均可免费进园,中小学生个人凭<广 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券>免费入园参观) 开放时间:早上8:00-下午6:00 交通:2、6、7、12、24、27、41、42、121、193、217路公交车纪念堂站下。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而修建起来的。 陵园坐落于中山二路东较场的北面,占地18万平方米,由陵和园两大部分组成,是一个自然式和规则式结合的园林,其中西面陵墓部分是几何规则式,东面园林部分则是自然式风格。陵园的主体主要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陵墓等,构成陵墓部分。东面园林部分辟有人工湖,建有中朝、中苏人民血谊亭,血祭轩辕亭镌刻有董必武、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咏。陵园西南部还建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陵园正门朝着中山三路的英雄广场和广东省体育场。大门墙上镌刻着周恩来同志为该园题写的园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园内连着正门的是一条宽30米、长167米的花岗石大道,大道两旁是苍松翠柏,绿荫如盖。大道的北端是一座高达45米的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该碑是1987年广州起义60周年时兴建的,面积达2500平方米。纪念碑造型十分独特:三块巨石中,一只有力的巨手紧握钢枪、高举着直指云天;钢枪上系着起义的识别带——红领巾;雕像底部基座宽阔,坚如磐石;枪尖如刺,崇高向上,表现了当年革命先烈举枪呐喊,誓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决心;纪念碑正面刻着邓小平手书的漆金碑名;三块巨石上刻有4幅反映广州起义战斗场面的浮雕。 纪念碑东面是圆形拱形的烈士陵墓。墓冢直径43米,高6.2米,封土上铺青草。这种铁线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烈士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革命精神。墓冢四周是一圈围墙,为花岗石砌成。墙体中镶嵌着40多根白云石栏杆,每根栏杆均镇坐着一只仰天欢笑的石狮子。墓冢正面一块特大的青石板上镌刻着朱德题书的“广州公社烈士之墓”八个大字,是陵墓的主碑。1987年二在墓冢东面的墙上镌刻上《广州起义碑记》。 陵园东面,坐落着一个八角湖心亭,亭上悬挂着董必武题书的“血祭轩辕”牌匾。这是为纪念广州起义后被俘就义,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陈铁军、周文雍两位烈士而修建的纪念亭。 湖心亭的东面还有两座规模较大的纪念亭:一座是为纪念在广州起义中为中国人民献出生命的150名朝鲜战友而修建的中朝血谊亭;另一座是为当年参与广州起义被杀害的苏联驻德副领事及馆员而修建的中苏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侧的岗地上,还耸立着一座叶剑英元帅纪念碑。碑高4.6米,碑体由整块巨大的青灰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上面刻着身穿元帅服的叶帅半身雕像,像下刻有“叶剑英”三个镏金大字。像碑前安放着一块大理石卧碑,碑上刻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卧碑下面,安放着叶剑英同志的骨灰。叶剑英元帅纪念碑坐落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周围的花丛与红棉将碑石衬托得庄严肃穆。该碑于1987年10月落成,由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设计建造。 在陵园的西南部还有一座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一幢仿罗马议会式的圆拱顶二层大楼,门额上悬挂叶剑英题写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横匾。楼房建于1907年,原为清末广东咨议局旧址。1958年筹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时重加修缮,1959年建成开放。现馆内陈列有“广东人民革命斗争史”,展出的文物、图片资料等达900多件。这其中有不少是革命刊物、武器、证章、旗帜等。还向社会各界征集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纪念帕”、“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毕业证书和委任状等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既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园内松柏常青,风景宜人,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着整个陵园,好一派壮丽的景色!1963年和1986年陵园两度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称“红陵旭日”。中山大学校门详细地址:石牌五山路斜坡处景点介绍:原中山大学门位于石牌五山路斜坡处,建于民国24年(1935)。 校门为一座高大的石砌牌楼,五山路穿牌楼而过。牌楼灰白色,分五门。中门宽8米,两侧各两门,依次宽5米、4米,均深6.75米。牌楼由12根花岗石方柱组成。中门石柱稍高,约10米,由7块边长0.95的花岗石砌成。各柱头为花蕾状,左右横伸华表和石鼓。柱下也有石狮和石鼓。中门石柱并有狮头含环浮雕,柱内侧有一镶嵌大理石,上刻中山大学奠基于民国24年(1935年)及校长邹鲁和诸董事姓名。 牌楼主间横额,原镌刻“国立中山大学”,建国后改书“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