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Bjorken与他所发现的Bjorken标度率。Bjorken是我能想到的最符合这个题目的大佬:他独立研究了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实验,揭示出了Bjorken标度率并给出了强相互作用渐近自由的物理图像,并与Feymann合作给出了parton的物理思想,对之后QCD的建立起到的根本性的促进作用。但两次与他相关的诺奖都没有给他,非常遗憾。当然老人家自己估计也是无所谓了。
菲利普·金 (Philip Kim)帅气的韩国大叔,现哈佛大学教授,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5年在Nature发表了单层石墨烯的量子霍尔效应论文(一作是他的学生张远波,现复旦大学教授), 只比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Geim and Konstantin Novoselov 师徒二人晚了几个月。他在随后的石墨烯发展浪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10年诺贝尔奖被颁给Andre Geim and Konstantin Novoselov 师徒时,就有很多人表示Kim 也应该共享这次诺奖。甚至连Geim自己都说过“H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and I would gladly have shared the prize with him”。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现了希格斯波色子,也就是媒体所说的“上帝粒子”。随后,2013年,希格斯(Peter Higgs)和恩格勒(Franois Englert)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展赋予基本粒子以质量的希格斯机制方面所做的贡献。事实上,希格斯机制早在1964年就被提出了,直到2012年才被验证。希格斯和恩格勒熬了49年才等到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