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中国植物生态学家+1位中国昆虫生态学家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蒋高明 侯学煜 (1912-1991) 中国植物生态学家, 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早年从事植物与土壤关系研究,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植被分区或分类中的指示植物的观点。前苏联著名地植物学家苏卡乔夫将根据这一观点将侯氏做为生态系统土壤顶极的代表人物。1978以来,在大量事实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当时流行的“以粮为纲”的做法提出质疑,反对毁林开垦、草原开荒、围湖造田、向海要粮。并就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提出了大粮食和大农业的观点。40年中出版专著10本,论文及植被图200篇幅,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1954);《中国植被的类型》(1956)《中国植被区划》(1960);《中国的植被》(1960);《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1982)等;《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1984)。 李继侗 (1897-1961) 中国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早期在国内开展植物生态的调查工作,为促进植物生态学科在中国的成立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如30年代在北京西山、小五台山开展的植被调查工作,涉及植物生长发育与土壤理化性状、水分的关系。上世纪50年代,李氏在全国各地举办不同规模的植物生态学讲习班,介绍了国际不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拓展我国植物生态学理论研究基础和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195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发展》一书,所有这些工作加快了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他的另外一个较大的贡献所发表的《植物气候组合论》,该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希柏尔、沃明、伦德加德等人的理论,并结合实际对我国全境的植物群落(气候组合)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是我国植物区划的最早尝试。 刘慎鄂(1895-1975) 中国植物分类学、地植物学、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学和森林生态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对中国植物生态学的主要贡献在于,1931-1933年对中国西北植被地理的开拓性研究,对中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植物种类、植被地理和植被区划提供了最早的一批科学数据。1950后转入东北植物地理与植物生态研究,总结了东北林区的植物演替规律,并用于解决林业生产问题,提出了森林采伐的“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因树制宜、因时制宜、因型制宜”方针。他的研究成果,经过推广,直接推动了林业的发展。主要著述有《中国北部植物图志》(1931-1936)、《中国北部与西部植物地理概论》(1934)、《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植物地理概要》(1936)、《动态地植物学》(1962)、《历史植物地理学》(1963)等。 钱崇澍 (1883-1965) 中国现代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以及植物生理学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同时也是近代植物生态学的创始人。1926年与邹秉文(1893-1985)、胡先骕(1894-1968)合著《高等植物学》,在该书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植物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研究内容;第十章论述了“植物社会”即植物群落,这是我国最在提及“植物生态学”,并给予定义和强调群落生态学的著作。1927年,钱氏发表了有关安徽黄山植物生态研究的专门报告,该文被称为植物生态学研究在中国的开端。本文引用地址: 此文来自科学网蒋高明博客马世骏,历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为我国生态学特别是昆虫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生态学家。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1948年获美国犹他大学研究院科学硕士学位。 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以及系统防治等新观点,制定了预测方法,丰富了昆虫种群生态学、生态地理学及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并在植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经济生态学”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段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