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并作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
他在报告中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没有推演法。而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既归纳法。推演法和归纳法是科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归纳法和推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例如: A变老了,B变老了,C也变老了…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人,最后都会走向衰老,所以得出结论:人都会衰老。
演绎法,是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已知部分推演得出结论。
例如:大前提:人都会衰老,小前提:A是人,结论:所以A会衰老。
可以看出,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归纳法因为是由经验判断,结论不一定正确,而演绎法只要大前提正确,结论必然正确。
演绎法的大前提来自于归纳法的概括和总结,而归纳法的每一个具体的案例观察结论都来自于演绎法,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另外杨老指出,《易经》中“天人合一”理念将天道人道混合,认为天和人的规律是一码事,这是阻止近代科学思维产生的又一个因素,因为自然和人类运行的规律并不相同。
杨振宁老师是大名鼎鼎、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当时他的观点一公布,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议论纷纷,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意见保留者也占有很大比例,直到今天依然争论不休。
事实上,小编对杨老的这番言论也持保留意见。
一是夸大了《易经》的影响力
《易经》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最早是作为占卜之用。因古代先民未能充分认识自然、生物现象,比如雷电风云、植物动物、人类来源等,认为这一切的背后有神秘的力量存在。所以每当遇到重要事项时,人们为了趋利避害、庇佑自己,习惯于“请示”、“咨询”这种神秘的力量,《易经》就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随着后世的不断增释加注,《易经》不仅是民间方术的卜筮之书,而且逐步演化为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被誉为“大道之源”。虽然对后世有深刻影响,但不足以影响到整个中华文明科学的诞生。事实上,一个文明古国的科技发展,也不可能因为一本书给耽误了!
二是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科学思维
早在周朝时期,数学家商高就曾在《周髀算经》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商高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推演论证,记录于《九章算术》中;春秋时期的墨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并做出光是由直线传播的判断,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家刘徽的不定方程、祖冲之的圆周率等。
三是中国古代的经验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并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马克思都曾给予高度评价。事实上,直到15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并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如果真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怎么还会产生四大发明呢?尽管四大发明属于经验科技,不是科学,但至少说明中国不是科技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