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圣诞节前,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免疫教师戈特里布同学生们在附属医院的病房里发现了1例免疫功能极其低下的患者,该患者是一位31岁的同性恋者,患的是极其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后来,该患者经多方医治无效而死亡。戈特里布后来又遇到过5例类似病例,均死于卡氏肺囊虫肺炎。于是他把这一发现报告了位于亚特兰大的病例控制中心总部,该中心总部在1981年6月5日美国出版的《发病率、死亡率周报》中首次报道了这5例病例。该报道指出:“肺囊虫肺炎在美国本来只发生于免疫力受到严重抑制的病人,而这5例以往健康且无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征象的人,发生这种疾病是极不寻常的。这5例患者都是同性恋者,这使人联想到这种疾病也许和同性恋者的生活方式有关,或其传染经由性接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报道,并提出了经由性接触传播的设想。其后不久又报道了在同性恋者中发现26例卡波希氏肉瘤。这些病人都有一种原因不明、性质相似的后天免疫功能低下的背景,这预示着一种新的疾病开始流行。1982年9月24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总部正式将这种疾病命名为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其中A代表Acquired(获得性),即指该病是后天获得的,而不是先天的;I代表的是immune(免疫),即指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D代表的是Deficiency(缺损),即指不足;S代表的是Syn-drome(综合症),即指一种疾病同时有多种症状和表现,缩写为AIDS,中文译为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