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106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简介:
青岛大学(Qingdao University)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简称青大(QU),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学校最早的源头是创建于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后来成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另一源头是创建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后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抗战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青岛医学专门学校,设置了医学院,后来成为青岛医学院。1993年,原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
截至2021年7月,学校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655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在建占地3200余亩的胶州科教园区;馆藏图书325万册;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9500余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
发展历史
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原国立山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曾呈奎、青岛市市委书记王今吾等代表提出“关于创办新型的综合性青岛大学”的议案。同年8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来青岛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重建青岛大学的汇报,不久,亲自为青岛大学题写校名。1985年9月13日,举行开学典礼。
院系设置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设有34个学院和医学部,招生本科专业79个,涵盖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17日,本校有教职工3900余人,专任教师2600余人(教授475人、副教授896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6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30人。13名学者入选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位列全国高校第66位,15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65%。近5年博士后基金数量列全国21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17日,现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种博士专业学位类型;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入选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和1个高峰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2个优势特色培育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3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项目、5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国家精品课程14门,国家一流课程6门;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4月,学校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发展各类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项目200余个。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2所,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合作项目9个。
2016年12月9日,青岛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设立的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青岛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构建新世纪跨基因组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通过学校各类项目公派出国(境)交流的学生近10%。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青岛港集团等2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平台。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5月17日,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
“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4月,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3项。其中,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其中2017年发表SCI论文1878篇;2018年已发表SCI论文2400篇。ESI高被引论文120篇。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以上奖励84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179件。
2018年,学校获5项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有5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5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朝鲜语
山东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轻化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经融学、医学检验、绘画、医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核心,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组建的专业群、软件工程专业为核心,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组建的专业群、金融学专业为核心,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组建的专业群
国家重点学科:眼科学、生理学(培育)
山东省重点学科:材料学、病原生物学、凝聚态物理、系统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纺织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金融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内科学、儿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外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美术学、音乐学、课程与教学论、车辆工程
山东省一流学科: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学、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