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在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在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一)本位问题“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认识。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由的论著。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②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③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④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①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②周祖谟先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重要看法。③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构和意义。④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的模糊性。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的问题叫做“纠结”。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注重意合。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比如:a.我还没有看这本书。这本书我还没有看。我这本书还没有看。b.一面锦旗挂在墙上。有一面锦旗挂在墙上。墙上挂着一面锦旗。c.仪仗队好威武啊!好威武啊,仪仗队!短语也可以改变语序,意思不变。比如:a.方言调查——调查方言b.又大又圆——又圆又大c.很好——好得很但更多的是意思发生了改变,比如:a.内容丰富——丰富内容b.后面的小孩——小孩的后面c.好商量——商量好d.语法传统——传统语法意思不变,所以句式选择丰富多样,“一样话可以百样说”;意思变化,所以汉语表达充满睿智,言外之意,随形而动,比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变与不变之间,就产生了语法现象的纠葛。4.注重意合。汉语注重意合,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语言中词与词、句与句的组合经常是凭借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1946)中说“复合句里既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候是以意会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当和尚。’”在汉语口语中,许多词语可以省略。(1)当上下文和情景确定时,名词、代词可以省略。比如:a.“高兴了吧?”“是啊,谢谢啦!”b.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2)有时,“是”、“有”、“在”这几个动词可以省略。比如:a.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b.老太太已经80岁了。c.书啊,桌上呢。(3)特别是意合法的使用,省略掉虚词。比如:a.买不起别买。b.没戴眼镜看不见。c.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意合之后的语法形式不再具有所属语法单位的典型性。有的区别不大,比如“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主语承前省略,依然是一个复句;有的区别明显,比如“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省略掉了“是”,谓语从谓词性短语变成了名词性短语;还有的就为语法的研究带来了困扰,比如“没戴眼镜看不见”省略了表示原因的关联词,从形式上看是单句,从逻辑语义上看则是复句,于是就造成了语法现象的纠葛。第二章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纠葛现象一、语素和词素在现代汉语语法学中,有一个与英语“morpheme”概念大体相当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建立之初被叫做“字”,后来随着国外语言学理论的译介,被叫做“词素”或者“语素”。这两个术语均是对“morpheme”的汉译。探讨究竟是“语素”还是“词素”,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术语的问题,而且表现出大家对这样一个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本身的范围和功能认识的不同,这对于进一步区分语素和词是非常重要的。“morpheme”一词出自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最早被译作“形素”,后起译名是“词素”;在“词素”流行的同时,“语素”这个名称出现了,朱德熙先生和

初中语文首推内蒙师大办的《语文学刊》,现在九成五的刊物是收版面费的,这个杂志相对来说费用还是比较优惠的。《现代阅读》是国家一级教育类期刊,百种重点教育刊物。相关信息在CN教育期刊网上都可详细了解。

是想找来参考吗,我个人推荐中国论文榜

恩,行的,要求有内容很多,我愿意给你

在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1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3 、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4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 、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 、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8 、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 、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 、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 、论语文自主学习14 、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 、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 、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 、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20 、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 、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 、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 、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 、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 、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 、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 、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 、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 、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 、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题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21、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22、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3、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2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25、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26、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27、教师的素质研究

28、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29、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30、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31、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32、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33、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34、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35、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36、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37、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38、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39、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40、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41、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42、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43、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44、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45、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46、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7、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48、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49、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0、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51、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52、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53、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54、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55、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56、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57、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58、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59、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60、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61、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62、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63、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64、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65、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66、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67、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68、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69、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70、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71、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72、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73、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质培养

74、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75、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

76、农村教师发展动因与城市教师发展动因的比较研究

77、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8、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

79、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80、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81、青春期教育研究

82、少年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83、社会环境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思考

84、识字教学的人文教育研究

85、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86、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87、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88、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89、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90、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91、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92、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9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94、特级教师成长历程研究

95、现代教师教育智慧形成的相关研究

96、现代教师人格特征形成方式的探究

97、现代教师职业观内涵构成的思考

98、现代教师职业角色内涵的探究

99、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发展内涵异同的相关研究

100、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发展形态异同的相关研究

101、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

102、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103、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104、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

105、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106、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107、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108、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查分析

109、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

110、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111、小学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112、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

113、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14、小学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15、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

116、小学生出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17、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8、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119、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

120、小学生放学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21、小学生过激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122、小学生可支配零用钱的使用状况分析

123、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124、小学生文明用语调查分析

125、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126、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7、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128、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129、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130、小学生语文知识构成的研究

131、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132、小学生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

133、小学生中小团体的调查与分析

134、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35、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6、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

137、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

138、小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139、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

140、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

141、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142、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

143、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

144、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145、小学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146、小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147、小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

148、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49、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150、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151、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研究

152、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研究

153、小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知识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154、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研究

155、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156、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157、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158、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

1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160、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

161、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的研究

162、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研究

16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64、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165、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研究

166、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67、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168、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途径的研究

169、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170、小学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问题研究

171、小学作文常见病句类型成因及对策

172、小学作文评语的研究

173、小学作文训练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74、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发展

175、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76、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7、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

178、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

179、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0、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

181、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生作文的发展脉络研究

18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183、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184、学生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分析

185、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186、学校环境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思考

187、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

188、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

189、研究性学习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190、一个小学教师发展案例的'研究

191、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

192、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

193、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194、优秀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5、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196、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预防危险事件发生的理论与实践

197、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落后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198、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199、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0、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

201、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研究

20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的研究

203、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

204、中外优秀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

205、中小学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206、中小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207、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

208、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

20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

2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

2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212、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213、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1、课堂提问的理论初探及其应用体系的建构

2、艺术有效地提问,共享对话的境界

3、漫谈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师的三个命题

4、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

5、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6、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初探

7、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8、解决学生问题不可太随意

9、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0、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1、从细微处透视语文教学的特征

12、阅读、悦读——略论初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13、因文采而精彩,为精彩而喝彩

14、返璞归真,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

15、满眼生机争日新

16、炼就学生一双慧眼——浅谈作文教学中题材选用的做法

17、听课,迈开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18、如何引导名著阅读浅说

19、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20、耐心融化坚冰——语文学习“特困生”的转化案例

21、准确切入、引爆课堂思维

22、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教学

23、文道统一,趣解经典

24、谈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25、精心选择语文课外阅读材料

26、鼎力挖掘语文思想教育功能

27、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摭谈

28、阅读教学重在拨动审美之弦

29、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30、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31、阅读反思——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的视角

32、在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3、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塑造人文精神

34、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谈

35、上出有语文味的课需要具备几种意识

36、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37、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38、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孩子,你为什么自卑?

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当止

培养思维能力源之“将错就错”

我为红花表“整容”

新课程:作业怎么做

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美丽牧场”

数学日记:心灵和思维的“体操”

“换位”与“让位”

巧用联系卡 和谐你我他

浅谈小学生的数感特征及培养策略

作文回归生活三及跳

源何在!原何在?

教学立意,涵养语文教学的起点

评语:学生发展自己的“名片”

让真情与笔尖共舞

教育智慧:为心灵解码 给生成加油

“认识你脚下的土地”

“轻声”策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甸甸的思考——浅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

作业批改中的“三言两语”

有多少语文教学行为经得起追问

小学生志向的调查研究

让考试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浅析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儒家教育思想的关系

不能搬家为哪般?——“愚公搬家”的理性思考

走出围城——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师德——临照学生心灵的永恒阳光

四十五分钟之后怎么办?——历史教学更要重视课外研究

如何避免学科损伤——谈初中物理双语教学

论数学日记的教育价值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的操作模式的实证研究

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实践

走出“精英主义”,让每一位学生成功

关注班级沉默的大多数——浅谈中等生教育

文质之辩——关于课改实践和听课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空间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开发“校园人文环境”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重视学生的听力 培养听知能力

低效管理:基于学校产权制度视野的分析和对策

让写作成为语文教师的份内工作

高考日记——对教育的几点反思

关于教师发表论文合法性的调查报告

“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语文课与经典的美丽约会——我与孩子们的“经典”情缘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探究,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冷思考

回归常态,让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聚集体验:生命意义的超越与升华

把迷路的心灵找回“家”

把握“参与时机”,提高阅读教学效能

互联网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精彩缘于瞬间

端五节的鸡蛋“飞”起来了

参与,快乐并收获着——“让学生参与备课的案例分析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与相应教学手段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胆怯心理的个分析”研究报告

“我的礼物呢?”一个孩子的“控诉”

为小学生“流行文学”阅读导航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合作日记--开在课外的一朵习作之花

用“人文”建构“和谐”

音乐是快乐的!

物质奖励“四忌”

“派送”快乐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和谐错位与校长前瞻视野

从做数学到说数学

语文“结课”的“布白”艺术初探

莫让“乱花”迷人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网站的制作

走向清静的彼岸净土--感悟“诗化语文”

在对话中生成--关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把作文的修改权让给学生

课堂教学要还权于学生

跳出“语文”教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之“生态环境”

让班集体成为孩子的精神乐园

种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个性化教学摭谈

浅谈体态语艺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堂,万紫千红总是情

课改中,语文活动教学如何避免作秀

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研究报告

范读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作用的调查报告

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和理解祖国语文”,培养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一) 1.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2.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3.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5.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6.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7.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8.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9.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10.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11.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12.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13.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14.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15.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16.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17.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18.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19.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20.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二) 1.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2.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3.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4.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5.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6.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7.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8.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9.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10.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11.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12. 叙事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13. 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14. 中学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1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 16.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 17. 新时期通俗小说与青少年阅读心理 18.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 19.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20. 叙事的世界及其丰富内蕴 21. 语文教育人文化初探 22. 论《变形记》中的生存意识 23. 文学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培养 24. 中学口语交际教学新探 25. 中学语文中语法教学问题之探讨 26. 中学古诗文中人文精神的开掘和弘扬 27. 建构主义介入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性探讨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三) 1.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2.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3.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4.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5.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6.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7.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8.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9.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10.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11.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12.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13.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14.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5.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6. 运用解读学原理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1. 浅谈初中语文优秀论文范文 2.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范文 3. 中考语文议论文复习题 4.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5. 初中语文阅读各种类型题解题方法

中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

意味着我国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其科研成果为世界所认可,并且在世界范围各自领域发挥了实用价值。也反映了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显著成绩。

体现出我们国家的实力,说明我们国家论文还是很优秀的,人们发表的东西非常多,有很多的人才,科研水平有了进步。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以下:

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上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天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二、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

三、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神州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并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实验。

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上升2位,这一排名具有什么意义?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下称中信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结果报告显示,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整体产出率稳步增长,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升高2位;高被引论文和网络热点论文再次排名世界第二。

特别注意的是,统计分析汇报中的国际性论文有关指标值显着。例如,依据国际性论文被引入的频次统计分析,中国在管理科学、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工程设计等四个行业排名世界第一。与往年对比,它提高了计算机行业;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

2011-2021年,中国10个课程造成的论文占比超出全球该课程论文的20%。原材料、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和工程设计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一,农业科学、细胞生物学、自然环境与生物学等10个行业的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二。

不仅如此,中国国际性顶级期刊的论文总数还升高到全球第二位。2020年,有15种国际期刊被引入超出10千次,影响因素超出30次,共发布论文2.55万篇。在其中,中国发布了1833篇学术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排名世界第二,比2019年升高了2位。

备受关注的高被引论文。网络热点论文总数,持续保持全球排名第二。截止到2021年9月,在我国高被引论文4.29万篇,占全球市场份额24.8%,比2020年提高15.5%,全球排名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近2个点。在我国网络热点论文1515篇,占全球总产量的36.3%,比2020年提高10.2%,全球排名第二。

据了解,为正确引导科技管理机构和科技人员从关心论文总数向关心论文品质和知名度变化,激励原创设计自主创新,中信研究所积极推进进行出色论文点评科学研究,关心高品质研究成果的奉献和危害。2020年,在我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46.38万篇,比2019年提高19.8%,在其中出色国际性高新科技论文21.60万篇,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24.78万篇。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光电、通讯、自动控制系统、分子生物学是出色论文总数最大的课程。

中国国际交流论文总数稳步增长,变成2021年汇报的又一闪光点。2020年中国发布的国际性论文中,国际交流论文14.45万篇,比2019年提升1.44万篇,提高11.1%。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发布论文数量的26.2%。中国创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交流论文的69.3%,合作方涉及到16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人

比较多,姓楼的名人辈出:楼护字君卿,父乃世医。他本人少年时就读过数十万字的本草、医经、方术书籍。医术高明,又善辞令,“楼君卿唇舌”为时人称道,甚得名誉。他做京兆吏时,认识了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这五位同时被封侯的“五侯”,经常串行走动,关系亲密。五侯各家经常用山珍海错款待他,吃多了,也会厌倦的。“每旦,五侯家各遗饷之。君卿口厌滋味,乃试合五侯所饷之鲭而食,甚美。世所谓五侯鲭,君卿所致。”楼护把五侯各家馈赠的菜肴用一锅杂烩出来,竟然出现了新的口味。此事,《语林》、《世说》、《西京杂记》等书都有记载。当时长安有说:“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是说他为人守信用。后举方正,历官谏大夫、天水太守,封息乡侯。楼玺字肇基(502-557),杞国东楼公38代孙,南朝梁代人,封南昌郡王。楼郁字子文,号城南,北宋时著名教育家。人称西湖先生,鄞县人,居城南。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楼郁志操高远,学以穷理为先,为本州人所尊重。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仁宗诏令各郡县兴办学校,延致乡里有文学行义者为之师。楼郁掌教鄞县“县庠”数年,又教授明州郡学,前后三十余年。学行笃美,信于士友,一代英俊,皆在帐下。其中著名的有清敏公丰稷,光禄大夫袁毂(毂博贯群书,擅名词藻),天台罗适等。楼郁登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进士,授庐江县主簿。自以为禄不及亲,无从政之意,以大理寺评事终于家。他喜爱读书,人称其“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图书达万卷。他著有《唐书编题》、《正议集》三十卷。楼常楼郁长子,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后因其子楼异贵显,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楼光楼郁次子,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其弥孙楼钥的《纸阁诗序》说他“才气俊伟不群。”神宗元丰年间,调任婺州浦江尉,升任新无为州判官,调杭州仁和县县丞,后以承议郎任县尹。权贵以势逼之,不为所动,罢职归。楼肖楼郁幼子,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7年)进士,任职和州助教。楼异字试可,楼郁之孙,楼常之子。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任汾州司理参军,调任永兴军虞幕府,又任东京文绣院监正,知大宗正丞。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任登封县令。三年后,迁度支员外郎,以养亲求知泗水。复为吏部右司员外郎、左司郎中、太府鸿胪卿,除直秘阁、知秀州。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以馆阁学士知隋州事。他在上任前向皇帝辞别时,奏请在明州设置高丽一司(即明州高丽使馆),依照宋神宗元丰年间旧制,重开中朝贸易。建议造海船一百艘,以备使者之用。建议将明州广德湖开垦为田,收其田租以给国用。他的建议受到宋徽宗的赞许,于是改任明州知州,赐金紫。支出内帑钱(皇帝私储蓄)六千万,作为建造海船的经费。明州鄞西依赖广德湖湖水灌溉,是有名的水利工程。但湖面一部分已被土豪侵占为田。楼异到任后,令尽泄湖水,废湖为田。垦辟湖田七万二千余亩,每年可收租谷三万六千石。因而徽宗对他很称意,令他连任明州牧,加直龙图阁秘阁修撰,又升至徽猷阁待制。在月湖的松岛建造“书锦堂”。楼钥字大防(1167-1213),南宋鄞县(今宁波)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历官太府宗正寺丞等,著有《北行日录》等传世。楼屯原名卓力(1880-1950),字肖嵩、辛壶、新吾,好玄根居士、麻木居士。浙江缙云人,久居上海。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篆刻得吴昌硕指授,合秦、汉和浙派之长,自成一格,所作驭刀如笔,气韵浑古苍媚。楼大年南宋人,字元龄,徐侨弟子。嘉定十六年进士,历官遂安、南昌知县,承议郎,户部犒赏所主管文字,朝奉郎。理宗为“训廉”、“谨刑”二铭。著有《铭心偶录》。楼适夷(1905.1.3~)原名锡春,曾用笔名楼建南,浙江余姚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楼南泉浙江省杭州市人,1922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楼云杭州人 中国第一个蝉联奥运金牌的运动员 在长达16年的体操生涯中,楼云夺得过40多个跳马冠军,其中包括3次世界冠军,不愧“跳马王”的美誉。楼大鹏(1936——)男,浙江宁波人。从小旅居英国,1953年回到祖国,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大学期间是一名优秀跨栏选手,曾以25秒2的成绩打破男子200米低栏全国纪录。1959——196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体育教研室任教,后调国家体委工作,历任国际司副处长、训练竞赛三司副司长、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80年代以来,先后担任亚洲田径联合会副主席并兼任竞走和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田联理事,亚洲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副主席等。曾获国际田联元老奖章和国家体委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奥林匹克工作小组集体奖成员之一)。楼继伟浙江义乌人 现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楼忠福浙江东阳人 中国广厦建设集团董事长。楼永良浙江东阳人 中国中天建设集团董事长。楼正文浙江东阳人 东阳三建集团董事长。楼志豪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楼东1939年出生,男,浙江东阳人。1961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机械系,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教授。1961年-1965年从事启床设计和高精度启床的试验研究工作。1965年至1981年从事军工技术工作,主管设计完成的多工位高效组合机床以及饣装生产线等重大拔改项目列国内同行业之首,获原五机部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部的奖励。1981年后长期从事工程建设机械与起重运输机械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起重与工程建设机械动力学及机械优化设计、动态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在《建筑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等全国性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上旋转水平变幅增式起重机活动撑架的优化设计”、“竺效开车荷限制器的设计与计算”、“塔式起重机的钢板式力矩限制器”、“国外塔式起重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论文40多篇。完成关于《塔式起重机安全装置研究》和《国外塔式起重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两项专题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合编高校统编教材《机械基础》一书。完成JZ200型混凝土搅拦机以及中小型塔机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金属工艺学》计算机题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系山东省高校看家、应用效果良好,并被入编《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等巨著。楼宝棠1935年出生,浙江东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江苏省地震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世界书画家协会中国总部常务理事,美国传记研究院顾问编委,淮涨书画院名誉院长。参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勘测、援外赴越南大地测量、中巴和中阿国界勘测,在大漠和高原等地区取得了重要测绘成果,荣获国家测绘总局出国援外乙等奖,荣膺前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授予的二级劳动勋间和政府总授予的友谊微章。对我国近一个世纪的地震科技文献进行了惧研究,合作编纂了《中国地震科技文献题录大全》,获全国科技情报优秀成果二等奖。提出了防震减灾策略、预案设计范式和预报发决策公式等,并合作编写了《地震对策》,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国古今地震灾情进行了惧研究,建立了“中国地震灾害数据库”主编了《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等书,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了地震防灾心理和地震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论文近30篇,其中10余篇获奖或被评为优秀论文,书画作品在参加“白马寺杯”国际佛教书画大展和世界华人艺术大奖等大殿赛中多次获奖,并亭子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楼洪田1935年出生,原名楼洪钿,浙江诸暨人。196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七零一所副所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零一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成员。长期从事高速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高速风洞实验技术的发展工作。曾主持一座0.5米的高超声速风洞的建设和一座0.6米三声速风洞的建设,均已建成,技术水平国际同类设备相当。主持“边界层的不对称转对飞行器气动特性影响的课题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研究成果获中国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与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35篇,主要论文有《动态试验人工转捩技术的初步研究》、《一个电子液压自动调节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再入体高超音速动导数天平的研制》、《气动静动稳定性的相关性与粘性滞稳定性的影响》等多篇。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曾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和国航天总公司颁发的“航天创业荣誉奖章”。楼辉映男,1929年5月生,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钢铁(集团)公司原付经理、教授级高工。195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59年北京钢铁学院进修教师毕业。曾任新疆钢铁公司付经理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疆金属学会理事长等。1993年出版专著《新疆钢铁经济地理》(32万字),系全国第一部钢铁经济地理新著,获新疆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编著《中国钢铁经济增长质量研究》(45万字),系国内第一部专著,提出21世纪是中国钢铁工业结构重组的历史时期的理论观点,受到国内钢铁界好评。在国内外、国家级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995年《论沿边型钢铁厂》(Discusiononthe"borderareamade"steelworks),在第七届中国日本国际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楼乾贵1923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歌剧演员、艺术指导。世界著名歌剧《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扮演男主角。音乐会独唱演员。1988年随剧院参加芬兰的“萨沃林那歌剧艺术节”的《卡门》及《蝴蝶夫人》艺术指导。1980年获文化部授予“音乐艺术”一等奖。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罗马尼亚)美声独唱比赛中获银厦奖。1954年被授予罗马尼亚国家红星勋章及波兰国家骑士十字复兴勋章。1992年为表彰在表演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于苏联及1956年、1983年、1998年录制独唱唱片及CD。1989年退休后任“首都歌剧培训学校”校长。北京市政协6、7、8届委员。楼修力1941年出生,浙江嵊州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制造系。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机车电传动》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株洲市情报学会理事。长期从事铁道电力机车内燃机车控制技术的研究70年代主持∜40KW大功率交一交自变频变流器系统”和“韶山1型电力机车采用可控硅级间调压的研究”的控制部分,均获1978年全国铁路科学大会奖;1982年主持撰写《国外电力机车的发展水平和技术趋势》专题报告,主要论点被铁道部采纳,作为150台8K型电力机车引进方案的决策依据之一,获1988年铁道部科技情报项目三等奖;1983年主编《韶山1型电力机车》一书65万字,1985年第一版,1994年第4次印刷;1988年以来任高级工程师主持内燃机车微机控制技术引进和国产化工作;1991年参加“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东风11型内燃机车研究,主持微机控制装置研制工作获得成功;同时研制出高精度、高可靠、高隔离电压的FG1477型隔离放大器,TQG10型电流传感器和TQG11型电压传感器,替代进口同类产品。目前正在主持内燃机车通用型微机控制装置研究。楼永金男,原籍浙江东阳、书法家,现系中国杭州临安市发展总公司局级干部、中共党员。自幼酷爱毛笔书法,现任世界书画家华交协会理事(研究员),中国桂林云雅轩艺社特聘书画家,高级书画师,中国亚细亚艺术研究院书法鉴赏家,中国中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临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在国际、国内省级以上大赛大展,曾多次入选、入展、入编、发表并获奖。有三十余件作品在美国、日本、韩国、泰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国务院机关老干部局、中央文联等地收藏,其中20件作品曾获国际荣誉。另有作品已在《20世纪国际书法篆刻名家作品荟萃》和《当代书画家福寿作品大观》、《跨世纪中华艺术人才大典》、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美术家传》、《世界美术集》等专集发表,并荣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同时由全国金鹅奖大赛、中国书画艺术名人研究院、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今日世界多元文化学院六国21家联合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并已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于一九九六年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又在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中1-3届书法作品相继荣获优秀奖、国际荣誉金奖、国际特别金奖,已由组织单位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泰国华夏国际交流中心联合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书法成就并已入编世界名人录。楼永仁男,1936年10月生,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人。杭州市江干区惠民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大学学历,原任浙江高等水电专科学校教师,部聘水电类教育委员兼全国水电类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课程组组长。1986年任浙江水电专科学校科技委第一副主任兼《水电学刊》主编。专长电气和电子技术1975年国内首创大型火电厂合金管道中频热处理技术和设备,该项目1986年获省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960年主编出版国内第一套《水电站电气设备》教材,1981年主编出版国内第一本《可控硅中频电源技术及其应用》专著,1991年主编出版大专全国通用教材《水电站自动化》。1996年后创建杭州惠民电子技术研究所,致力于开发高效节能全集成控制的可控硅中频产品和水电站自动化无人值守技术楼月樵男,1932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浙江省常山县水电局行政干部,现退休。1992年毕业于电大汉语言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中国收藏家大全》编委,中国收藏界评委会副主任、浙江省衢州市收藏协会理事。1991年开始收藏,主集银元、铜钱、铜元、纪念币、外国硬币、纸币、徽章、粮、布票、福利彩票银行练功券等。1996年、1997年、先后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举行个人钱币展览。1994年被省级刊物《杭州钱币》评为撰稿积极分子。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收藏事迹。自办《浙西集藏》。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连续四年获“全国百强信誉藏刊”称号。在浙江省《杭州钱币》、江苏省《丰泉》、江西省《信江泉友》等钱币刊物发表专著论文30余篇。编纂《常山县志》、《常山县地名志》、《常山县水利志》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有书号。楼振亚男,1939年6月生,浙江义乌人。一级教师。毕业于金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浙江师大)。现是义乌市江东镇中学退休教师,系义乌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当代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执教35年,桃李满天下。勤于笔耕,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人物介绍和文学作品。创办过《智力泉》科普报,在省地市各级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20多篇,其中“一块闪亮的基石”在1982年《科学24小时》上发表;“谈创造心理”在《科普之窗》发表;“刘朝阳教授侧记”、‘严谨治学,成就显著——记金松寿教授事迹”获义乌市科普优秀奖。1990年发明“中文字典快速查字法”,在1996年6月国家专利局主办的《发明专利公报》上公布,载入《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1998年在《新农村》发表“江浙物侯新编”,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普文章。利用30多年业余时间,呕心沥血写成《毛泽东》长篇叙事史诗。约164万字,分上、中、下三册,精装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将翻译成各种文字的版本,将传遍世界名国、为“毛泽东现象”增添无限光彩!楼森1929年生,浙江义乌市人。曾任小学教员、乡区中心校及初中校长,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兼社长,县委报道组副组长等,现为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金华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汉诗协会会员等。创作了1500多首古体诗词,有《恬雅草堂诗钞》、《斯可轩吟稿》行世。作品富于时代特色,前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报曾来信称其诗作“很有新诗意”。曾在中国当代文学新作评奖讨论会上获创作二等奖,在94年《人民文学》遵义笔会和“名星杯”全国诗词大赛中获一等奖,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和遵义博雅苑陈列馆等单位收藏。有300多首诗词在全国20多家报刊上发表,并分别入编于《中华当代咏物诗词选》、《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中国铁路诗词选》、《当代诗词五百家》、《当代千家诗词丛书》(第2.3,4集)、《中华诗魂》、《国魂诗碑》、《中华吟薮》、《回归颂》、《人民心中的邓小平》等50多本诗词专辑(含诗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家话成才》一书中,以5000多字的篇幅介绍了他的学诗生涯。其业绩辞条被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英才大典》、《世界名人录》等7部辞书。楼嵩1928年生,浙江省浦江县人。擅长书法、国画。现任长白山国际书画社理事,中国江都书画院高级画师。内蒙古青年书画院院士,北京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离休干部书画联谊会会员。1992年2月作品《塔山之春》入选“浦江书画展”,1995年11月作品《玉堂富贵》入选“95浦江中国书画展”;1997年7月作品《天香国色》入选“长白山书画篆刻展”;《雁归图》入编《纪念香港回归全国美术作品集》;《繁荣昌盛》入编《国际书画艺术精品集》;《雁群图》入编《洗笔泉书画精品墨存》;1998年作品《蜀葵》、《雁》获精品奖,入编《当代书画名家精英大典D、E卷》;《松鹰图》入编《新世纪书画艺术》;1999年《吉祥富贵》入编《当代绘画艺术》;《黄山揽胜》在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赛中获铜奖,入编《国际金鹅奖书画磊观》并在美国纽约中国艺术展厅展出;《和平富贵》在中国老年书画大展中入选,入编《中国老年书画家精品集》并在北大文化中心展,获“跨世纪优秀老年书画家” 光荣称号;《傲雪怒放》在’99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书画大奖赛中入选,在山东省曲阜市美术馆展出并入编《书画大展优秀作品集》;《牡丹》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画展中获“创新奖”,由组委会收藏并命名为“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寒梅吐艳》入编《当代绘画艺术》;《富贵祥和》入编《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等。楼惠民男,1932年8月出生,浙江永康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永康市旭光农泵厂支部书记。主要业绩:从事政治工作40多年,领导群众总结“小苗带土移植,横行器操作”经验,取得农业丰收。所在农机公司连续9年被县、市、省农机系统评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称号,还多次被县、市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等。个人多次被评为“三等功臣”、先进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创文明城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代表作有《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法宝》。楼建祺高级工程师,1943年出生,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海运学校。现任贵州省港航监督局副监督长。是“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贵州省航海学会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水运杂志社特约记者。在贵州从事港监船检工作36年,参与了港监机构改革的全过程,在担任省处处长的13年中,参与制定全国、全省的船舶、船员法规制度,技术标准多种,主编了《贵州省内河小轮、机船船员读本》、《贵州省民间渡船渡工初级教材》(有修订重印)2书。指导并主审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手册》1书。曾被交通部科技司任命为“乌江新船型及运输方式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课题鉴定活动。曾被四川省交通厅及重庆市政府联合组成的“95.11.13特大翻船事故联合调查领导小组”聘为“事故原因分析鉴定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事故鉴定、起草“专家组鉴定意见”等工作。撰写了各种专业论文36篇,分别在全国性研讨会上交流,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其中有8篇获优秀论文奖。代表作有《整体推进贵州省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剖析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之道》、《贵州省渡船事故纵横观》、《探讨乡镇运输船舶的安全管理之道》、《建设有贵州特色的水监管理体系》、《水上漂流旅游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等。曾5次获得贵州省人民政府表彰的“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所在单位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个人传略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当代中华英才大典》等辞书。楼锦新男,1937年生,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浙江省杭州卫生学校。历任省卫生厅科教处副处长、省医科院党委副书记、浙江中医学院人事处长、统战部长、浙江省七届政协委员、五届侨联委员。在卫生厅工作期间,主持制订了“七五”医药卫生、计划生育规划。在国内较早实行课题同行评议、签订合同;突出重点,择优支持。组织甲肝、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渔民冠心病和大肠癌防治研究等攻关,并取得一批国家、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尤其是甲肝、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已大量生产,收到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立题调查使用进口Ⅷ因子的血友病病人,在国内首先发现4例HIV感染者,推动全国该项工作的开展。撰写《科研经费管理的几项措施》、《医疗卫生科研体制改革的一条途径》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科技管理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等刊物上,其中2篇获省优秀论文。科技新闻报道1500余篇,一些专题报道在《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医学研究通讯》上发表。《浙八味微量元素研究新进展》获省科技新闻二等奖。有关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经验在全国医药了卫生科研处长会议和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工作大会发言交流。4次被评为省政协提案、反映社请民意积极分子。本人传略已被载入《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名辞典》。楼开泰又名楼之声,男,1938年生,浙江东阳巍山镇王西塘村人,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56年东阳中学毕业,考人西北工业大学发动机设计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分配在成都发动机公司设计所工作,历任设计员、设计室主任。1984年调四川省总工会工作,任四川省职工技术协会副会长和技协办公室主任(后改处级调研员),并兼任四川省发明协会副干事长。曾主持过两种型号发动机新式燃烧室的研制,获航空工业部奖励。主编《某某型发动机结构分析与使用维护说明书》。发表论文“试论蒸发式环形燃烧室”、“燃烧室扩压器流阻系数的一种新算法”、“浅析环形扩压器当量扩张角的几种算法”、“搞好宏观控制,促进微观搞活”和“对技术交易中违约的判定”等。“职工技协是搞活工会的活化剂”获全国技协优秀论文二等奖。退休后受聘于成都前锋暖通公司从事中央热水机的开发设计工作。楼烈英又名震祥,男,1932年生东阳市,北江镇大园村人。1988年晋升为高级讲师。已退休,现住吴宁镇迎晖南路125号。1954年考入南京大学,1958年毕业,曾在安徽舒城中学、东阳二中任教。1978年复职,先后在楼西宅中小学,湖溪二中、东阳教师进修学校任教。著有“中途岛海战”及“启发式教学一例”等文,其中“壮哉!吴复夏烈烈士”,选入《华夏壮歌》,被译成英文、日文在国发行。楼永林男,1936年7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然后分配到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现名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主任工程师、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理事与减震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土建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长,沈阳市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从事工程抗震,建筑结构及地基基础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服务。参加抗震加固技术研究与配筋砌体研究两项目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订书持的多层砖房滑移减震研究项目获省建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性著作有参加编著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措施》等。在国内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科协优秀论文一、二等奖。砖房滑移减震研究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在沈阳、海城、东港等市建成耐震住宅六万多平方米。1992年荣获建设部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五常教授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1963年―1967年攻读博士学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跟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1969年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1982年起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张五常教授的理论主张往往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英文1982)、《卖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张五常教授在理论上下过苦功,“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已把价格理论咀嚼透烂。另一方面,张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时间用于现实问题的实践调查,多年砺炼,使他的学术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浑然一体。 钱颖一(Yingyi Qian)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钱颖一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4篇论文,仅仅2006年,钱教授就有3篇学术文章发表,说明钱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钱颖一教授在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1982年)、耶鲁大学运筹和管理科学硕士(198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年)。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 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组织和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中国未来所面临的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重多机遇与挑战,钱教授反对单一渐近式说法, 坚持渐进与激进并行的观点。 郎咸平(HP Lang, Larry)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堪称林毅夫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林毅夫教授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张市场取向的改革,认为只有实行市场经济,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形成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信息指标体系,才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邹恒甫(Zou Heng f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 邹恒甫教授说过喜欢做两件事:一是教书,和学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读书,主要是历史和哲学。1962年,邹恒甫出生于湖南。1977年进武汉大学。1983年到哈佛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堪称中国新一代经济学人中的元老。1992年,邹恒甫博士一手创办了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开办了国际数理金融和数理经济系两个班,开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试验。这两个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学经济系输出很多中国经济学博士生,邹教授的行动赢得了经济学同行之间的佩服和尊重。邹恒甫对于教育所做的贡献,首先不愧于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本职。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经济学英文期刊《经济学与金融年刊》,该刊成为国际经济学主流刊物之一。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六十篇学术论文。他是华人中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他基本上不为社会所知,所以,他的社会影响力为一星,真可谓最低调的经济学大师。 吴敬琏(Wu Jing Lian)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吴敬琏教授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是一个睿智和良知兼备的中国学者,他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吴敬琏教授并没有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但是他仍然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适时转变到整体改革战略,规划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路径,论证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张维迎(Zhang Wei Yi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教授可能是挨骂最多的经济学家,什么“资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屁股决定脑袋”,一时间学术争论和人身攻击的界限被彻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骂张维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没有完整地读过张维迎的一篇文章。从1984年至今的20多年里,张教授张从事产权和企业理论的研究是一贯的,长期的。张教授还应该算作是将“博弈论”(Game Theory)引入中国的开山之人,做了大量有关博弈论“传道授业”的工作。随着海龟进入中国学术界,他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小。 李稻葵(Li, David D)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除了经济学业内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个经济学者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李教授发表评论的同时也定义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先后担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陈志武(Chen Zhi W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陈志武教授是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华尔街对冲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资经理,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奖励。陈教授是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理论、证券定价、新兴资本市场方面的专家。最近几年,陈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什么制度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陈博士研究关注的问题。 田国强(Tian Guo Qia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田国强教授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学界还是在中国经济学界均名声远扬。然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赴美留学的孜孜学子,田国强的求学道路异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得该校数学硕士学位, 198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他提出了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即有限经济自由和不完全市场体系环境下的企业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经济制度环境得到适当的改变,社会才能有效地变换产权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为德州A&M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fr=ala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是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少年命运多坎坷,但刻苦自学,18岁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1920年8月,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彻底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1938年学成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46年10月应爱因斯坦之邀赴美讲学,后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 1950年1月,华罗庚回到祖国,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他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写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主要结果仍为世界最佳,先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完全确定了他作为纯粹数学若干分支的世界领袖人物之一的地位。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他平生大力推广和普及“优选法”和“统筹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1904年留学日本,并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24岁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获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其间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 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提出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不朽的功勋。 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开始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等职。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他隐姓埋名工作28年,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美留学,获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8至1929年赴德国、瑞士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1936-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从事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43—1946年再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受邀到美国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由于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须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上述条件后,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于1947年2月,毅然带着妻儿回国。回国后,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教务长、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学部委员、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协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作为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并独树一帜的中国第一人,周培源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他一直致力于求解引力场方程的确定解,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1940年,他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湍流脉动方程,并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论,从而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1945年,他在美国的《应用数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论文,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引起国际上广泛注意,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湍流模式理论”流派,对推动流体力学尤其是湍流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 钱三强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和奠基者,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193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居里的女儿)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40年获博士学位,并继续做小居里夫妇的助手。1946年他与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和四分裂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导师约里奥骄傲地称之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并向世界科学界推荐。当时众多西方媒体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为此,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8年,钱三强谢绝了导师和同事们的竭力挽留,不顾国民党政府的威胁,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回归后的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工作,担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同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成为了规划的制定人,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又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亲自领导了核物理、中子物理、钚化学、热核反应等十多项课题的研究,解决了铀235生产中的扩散分离膜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他倾心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大批呕心沥血的杰出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功氢弹。钱三强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这位中国的“核弹之父”、科学泰斗,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193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加州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并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从而在28岁时便奠定了作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的地位,成为和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和航天领域内的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 1947年,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但是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1950年便开始争取回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钱学森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被没收了各种资料和书籍,被诬陷为“间谍”,美国政府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软禁在一个孤岛上,但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与美国外交谈判,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1956年初,国务院、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刚成立的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同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钱学森在控制科学、物理力学、应用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苏步青,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数学系教授、主任、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等职。1919年赴日留学,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邀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和陈建功教授带领弟子们到山洞里研究数学,正是在这时他点燃了那块神圣高原上的星星之火,于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陈景润等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突出贡献,才有了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的一枚枚金牌。 苏步青一生致力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青年时期的苏步青,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东方国土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数学明星”。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微分几何学、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射影曲线概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国际公认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引起了国际数学界强烈反响。他是我国第一位研究“K展空间”的专家,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有着在国际数学界不可争辩的地位。其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他的许多成果已被许多国家的数学家大量引用或作为重要的内容被写进他们的专著。 苏步青是一代数学宗师,更不愧为我国教育界的泰斗。他热爱教育,登台授课60年如一日,培养了一大批数学英才。他归纳出三条培养优秀学生的做法,一是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当时在中科院形成了“苏步青效应”,组建了一级级坚定的人才梯队向着数学王国进军。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技术发展“863计划”的4位倡导者之一。1930年赴德国,师从于被爱因斯坦誉为“天赋高于居里夫人”的杰出女物理学家迈特内。27岁荣获博士学位。后去英、法、荷等国作学术访问,见到卢瑟福等物理学家,学习了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技巧。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又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14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献给了国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柏林大学 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建树颇丰,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从1940开始至80年代,几乎每十多年就有一项世界级成果和重大发现。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不愧为中国核物理泰斗。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隐姓埋名17年,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吴文俊,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国际自动推理界的先驱。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4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7年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先后担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是著名的数学家,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并广泛运用于数学研究和解决连塑性领域的有关难题,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1957年因他在数学领域拓扑学方面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和钱学森、华罗庚同时获得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次中国科学院一等奖。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对提高我国数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战斗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享誉世界。曾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 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4亿亩,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一年全国增产的稻谷足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杂交水稻从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大致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587亿美元相当。 作为建国以来贡献最大的农学家,袁隆平先后荣获 “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杰出发明家”等11项国际大奖。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在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年会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称赞他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由于他在杂交水稻上重大贡献,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他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称:“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 赵忠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与教育家,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之一。1927年赴美国留学,师从于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1930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同年回国,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 赵忠尧在核物理特别是硬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有着突出成就。1930年最先观察到γ射线通过重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个发现足以使他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瑞典皇家学会也曾郑重考虑过授予他诺贝尔奖。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国物理学家对赵忠尧的成果提出了疑问,虽然后来事实证明赵忠尧的结果是完全准确的,错误的是提出疑问的科学家,但这却影响了赵忠尧的成果被进一步确认。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在1997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写道:“书中有一处令人不安的遗漏,……没有提到中国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尽管他是最早发现硬伽马射线反常吸收者之一,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1931年,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开设了我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后来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也都曾经受业于赵忠尧。 1950年8月当赵忠尧和钱学森夫妇等一道回国之时,美军最高司令部连发三道拦截赵忠尧的命令,强行将赵忠尧押进了美军在日本的巢鸭军事监狱。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也发来中国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努力下,于1950年11底回国。 回国后的赵忠尧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成了我国最早的两台加速器,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打下了加速器和核物理研究的基础。1973年年事已高的赵忠尧又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积极参加高能实验基地的建设,并带出了一批青年才俊,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地理和气象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闻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28岁时荣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6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之次应力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获“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校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并任副主任,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中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目前我们是排在第2位的,我们的一些论文是非常不错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研究的东西是比较好的。

2020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46.38万篇,比2019年增加19.8%,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1.60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24.78万篇。卓越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化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生物学。

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排在世界第1位,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计算机科学领域。

说到期刊,很多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发表期刊论文,期刊按等级分:普通、核心、C刊。目前,收费期刊未必就比免费期刊更好发表。有一些免费期刊会比收费期刊更好发表。投稿方式主要是电子邮箱或者是在线投稿。

不仅如此,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升至世界第2位。2020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期刊有15种,共发表论文2.55万篇,其中,中国发表1833篇学术论文和述评文章,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9年上升2位。

2020年,我国的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比2019年上升两位。我国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继续增长,进入世界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加,国际显示度进一步增强,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与国际重要信息服务机构和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将论文集中链接和精准推送给国际同行。为中文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中文学术期刊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提供了一条高效渠道。

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作者参与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大于50个的论文有485篇,涉及主题有:粒子与场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多学科物理研究、核物理研究等。

国际访问用户主要来自国际大学和科研单位,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英国的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以及一些著名的国家实验室等。

如何让您的论文更快更好地发表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出版物(包括出版的图书与发表的文章)也不断增多。但与中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成果数量相比,其数量还是相当小的。究其原因,语言障碍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中国作者对国际英文期刊和图书的出版程序不够了解,增加了投稿的难度或增加了退稿的几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刊物接受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论文变成高质量的出版物,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英国英文科技期刊做编辑工作十几年的经验,详细介绍一下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在各个相关阶段中国作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选择发表刊物与撰文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正确的投稿对象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要想做到一箭中标,不但要知已,而且更要知彼。国际学术期刊对稿件的筛选与取舍和国内不完全一样,详细的来龙去脉如下。国际英文学术刊物是主编(EDITOR-IN-CHIEF)负责制,不受其它行政命令的制约,在选择稿件方面出版社亦无权干涉。一本刊物由一位学术地位较高的知名学者担任主编,也有两位甚至多位的。主编之下,根据学科的普及程度和热度决定是否设区域编辑(REGIONAL EDITOR),如果有这层设置,则大部分情况下投稿也按区域划分,一个区域内的稿件由该区域的编辑负责审理;否则,所有的稿件将全部汇总到主编的手中等候审理。区域编辑之下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一般由10-30位知名学者组成,这些人大都是审稿的主力,他们给刊物审稿没有经济报酬,为的是刊物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当然也有个人的知名度。除去编委会,主编本人偶尔也会特邀审稿人,尤其是当几位审稿人对同一篇稿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岐的时候,主编会向特邀的审稿人征求意见。审稿(REVIEW/PEER REVIEW)的大致过程是初选,送审,修改和终审。原稿(MANUSCRIPTS)投到主编或区域编辑手里,先要过初选这一关,看是否值得考虑在本刊出版。那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章当场枪毙(REJECTED);如果主编觉得与本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便会进入送审阶段;如果文章很好,但与刊物的范围(SCOPE)不太吻合,主编也会回绝,但会主动向作者推荐相关性更强的刊物。决定送审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刊物由3-4位编委或审稿人同时审阅,而且要按期给予答复。如果全体通过或多数人亮了绿灯,稿件就被接纳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是有条件的接受,作者需按审稿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大部分情况下是小的改动,但有时要补充数据,重新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实验。不管是大改还是小改,改过的稿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交到主编手中,由第一轮的审稿人进行复审,看改得是否合格。大多数情况下,稿件经过一次修改就能通过,但也有修改几遍才最终交送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否接受审稿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修改,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事,往往有的作者不愿对稿件进行任何修改或不能接受审稿人的意见,便会提出撤消投稿,而且只需给主编写张便笺就可以了。有的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编推荐审稿人,但这样的刊物数量有限。凡终审通过的文章便被列入刊物的出刊计划,稿件会很快地发送到出版该刊的出版社,进入下一个出版程序。整个审稿的过程,从初稿到最后送交出版社,不同的刊物和主编,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原稿的质量和作者对原稿的修改速度。此外,在部分国际英文学术刊物上,经常出版一些特刊(SPECIAL ISSUES),出版目的因刊而异,但过程大同小异。特刊的题目多是由主编或编委们共同确定的,有时是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特刊由1-3位特聘的客座编辑负责组稿和审稿,其程序相对简单,时间也相对花得少些。但不管是特刊还是普通稿件,是否被采纳,关键在于稿件的内容是否与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以及稿件的学术和文字质量,而决定这些因素的关键人物便是作者本人。作者一旦决定要发表文章,首先要根据学科和研究内容找准将要投稿的刊物,这是关键的一步。国内的作者往往怕自己的英文不好,一开始花在文字上的时间很多,而忽略了对市场的调查与了解。如今西方市场上的英文学术期刊多如牛毛,学术和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一等是最好的,几乎尽人皆知,刊登的文章是对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如《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这种刊物数量很少,每年登载的文章数量有限,若能在这等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当属幸事;第二等是知名度稍逊一筹的,但往往是一个学科好文章的主要载体,对文章的内容要求也很高,这一等级的刊物数量不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最后一等的刊物数量最多,有的一个学科就有两本以上这类的刊物,刊登的文章水平相对较低,但也都是作者原始的科研结果,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铺路石。总而言之,对作者而言,一旦决定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已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只争朝夕在一流刊物上发表当然好,但不切实际的高攀等于浪费双方的时间。搞准定位以后,选刊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各个不同刊物的出刊宗旨和学术范畴(AIM AND SCOPE)看清楚搞明白(通常在刊物的内封或首页的反面,网页上也有),然后根据自已的文章内容选出一本最对口的刊物做为第一投稿对象。一旦确定了刊物,下一步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该刊物的投稿需知(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看其对稿件的格式,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手设计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图表也不容忽视。而对中国作者而言,稿件中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姓名,另一个是联系地址。中国作者的姓名在英文刊物中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达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个是名在前,姓在后。两种方式一中一西,均无可厚非,关键是一旦决定采纳其一,就要一贯如是,不要变来变去。此外,联系作者的联系地址一定要写准确,如果没有电子信箱,可随稿附上中文的通讯标签,以确保回执的准确投递。文章首页上的地址应该是作者从事此项科研时的单位,而不是投稿时的通讯地址。对主要作者(联系作者)而言,若两者之间有差异,应把投稿后的联系地址注明,以示区别(在校样中通常排在首页的下脚注)。稿件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发出。目前许多刊物都接受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进展;传真和邮寄也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应该寄给谁,是主编还是区域编辑,以免事后传来传去,浪费时间。稿件一旦发出,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一投不中,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可以修改以后再试牛刀,但最忌讳的是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省时间,同时把稿件投向几个刊物,图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孰不知此举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损害作者的声誉,应予以杜绝。稿件在出版社内的登记发排和作者审读校样通过终审的稿件需经过主编送达出版社,在出版社内要先后历经登记,发排,出校样,作者审校等过程,是学术文章在期刊上发表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作者在这一阶段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进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稿件在因特网和印刷刊物上的发表质量和速度。 1.稿件登记目前,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绝大部分出版过程都计算机化了,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稿件的发排以及对校样的处理。与十几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如今的出版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表现为原稿的发送渠道的不同。以前基本的传送方式是邮寄,传真都不多见,所以那时编辑一天工作的开场白就是处理邮件。不仅如此,早年的稿件登记方式也很原始,没有计箅机,更不用说计算机数据库了。新的稿件都是由登机员用打印机打到纸卡上,编号注册后交给编辑。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许多刊物都己经开始在因特网上接受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很快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出版社,由稿件登记员将所有的信息包括稿件标题、作者姓名、编辑部接稿日期、页码、图表以及联系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通信方式等等,一一输入出版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库,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稿件一旦登记入册,作者会很快收到一封回执,说明稿件已登记完毕,通知作者稿件在出版社的编号以便今后在网上查询。在稿件登记过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图表不符合要求或有短缺,出版社会发信向作者索要,同时文章的版权合同书(COPYRIGHT AGREEMENT)和日后的抽印本订单(OFFPRINTS ORDER FORM)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给作者,如果文中有彩图,会附加一封彩图制版的价格协议书(COLOUR LETTER)供作者考虑和选择。所有这些信函除版权和抽印本之外,作者均需马上回复,否则稿件就不能及时送发到工厂排版,被搁置在数据库里,拖延的时间少的几个星期,多者几个月。对于中国作者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讯地址有误而联系不上。有的作者自已的地址变了,经常忘了通知出版社,故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一旦收到了这些信函,要仔细阅读,按要求给与及时的回复,缺图表的要尽快补齐,质量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力更改。至于彩图,有经费的当然印彩图为好,无力印刷彩图的应尽快告知出版社印黑白的即可。现在,如果作者能提供电子原图,许多刊物可免费在网上发表彩图(WEB COLOUR)。另外,还有两个问题是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是版权协议书,这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一旦签字必须照合同办事,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如果文章中要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图表,除征得本人同意之外,还需获得文章发表时的版权拥有者(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的文字许可,否则是不能引用的。这项工作理论上应在原稿阶段就处理好,但实际上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较多,往往拖到稿件送到出版社才最后办妥。如果作者本人办理此事有困难,可向出版社请求帮助。因为出版社内均设有专门负责版权的部门,他们可以直接与另一家相关的出版社或团体取得联系,比较快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许多大的出版社之间有版权协议,相互之间允许对方的出版物有条件或无条件地引用自已出版物中的图表,这样一来,可以省去作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稿件本身,凡是送发到出版社的稿件必须是终稿(FINAL VERSION),一切对稿件文字的推敲和图表的润色均应在终稿之前完成,一旦稿件送到出版社,就不能再改动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出版原则。但总有些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登记通知书后,又发一份新的文稿到出版社,要求取代原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可贵的,但可惜为时已晚。如果是小的改动,出版社一般不予理睬;如果改动较大,出版社会把新收到的文稿反送回主编,征求其意见和做出最后的审定。这样一来,往往要拖延不少时日,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总之,在稿件登记这个环节,作者要快速地向出版社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及时通告联系地址的变化,不要借此机会对稿件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润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稿件发出后,有时确有必要对学术内容进行一些小的改动,目的是提高文章学术内容的准确性,这样的改动是允许的,但大多要在下一个出版程序进行,即校样阶段。 2.审查校样如同稿件登记一样,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工作已今非昔比,计算机已完全取代了老式的铅字排版,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现在一篇稿件从离开出版社到出校样(PROOFS)平均只需几个星期的时间,快的只要几天。而且作者收到校样的形式和途径也变了,以前大多是纸样和普通邮寄。现在,只要作者有电子信箱,校样一律以电子邮件(PDF)的形式发出,作者转瞬即可收到。中国作者在审查英文校样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作者姓名,不光是文章的首页,天头注脚、文后答谢及参考文献等,凡是有中国作者姓名的地方均要一一查到。此外,对文章内的排版错误和必要的改动要尽快地发回出版社,至于改校样的要求和反馈途径,一般出版社会在校样的附信中有详细的说明,作者最好按章办事,不要独出心裁。如果某一个图需要改动,最好把改过的图一同附上,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总而言之,在稿件发排和审校这个过程中,作者要尽可能地与出版社配合,不应该要么不停地发号施令,要么杳无音讯。这两种极端均不利于文章高速度高质量地发表,也决不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恰恰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愿意看到文章的早日出版,双方配合得力,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文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发表,出版社得利,作者得名,何乐而不为?因特网和印刷版的双轨出版在传统的出版概念上,发表文章只有一个含义,即将核红后的校样编汇成刊,印刷出版。但如今,发表文章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在因特网和印刷版上的双轨出版。可以肯定的说,因特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纸上印刷的单一的出版形式。 1.单篇文章在因特网上发表如今,因特网上的电子出版已成为许多学术刊物先于印刷版本出版的一种既快速又简捷的出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文章登载在刊物的网页上,凡是己经经过作者修改过的校样均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这些文章统称为待印刷文章,含义是已经发表的文章,等待汇编成刊出版。这种单篇文章先于印刷版本在网上发表的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发表速度,一旦作者对校样的更正意见反馈回出版社,几天以后校样即可在排版车间(机房)修改完毕,经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即可在刊物的网页上登出,与所有的读者见面。这与印刷的期刊相比,至少将出版时间提前一至二个月甚至更多。而且这种电子出版形式还有许多印刷版本的期刊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彩图的处理上。以往因为成本的原因,许多彩图只能印成黑白的,其学术质量难免打些折扣。可在网上,所有原稿中的彩图只要作者能提供电子形式的原图,即可免费在网上以彩图的形式发表。其二,文章中的图表以及参考文献是相互关连的,只需轻轻点击便可看到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而且文章里还可以附加小段的录像或音像资料。其三,网上出版只涉及到单篇文章,一旦校样改正完毕即可发表,不受刊物出版频率和刊物每期发表文章页数的限制,这也是网上出版与印刷版最根本的区别。最后,网上出版还有一个深受作者欢迎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稿件的进展情况,不受办公时间和地理时差的限制。遗憾的是,在网上出版兴起的初期,许多刊物允许作者或指定的图书馆免费下载文章,但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网上出版的文章在法律含义上与印刷的文章没有区别,一旦登出便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校样审定时对校样改动较大时,可以向出版社提出要求审阅更改后的校样。这种要求能否兑现,因刊而异,各个出版社有不同的规定。作者如有此愿望不妨向主编或出版社查询。现在,有的出版社为了省时间,抢速度,已经不再鼓励作者审阅校样,但这毕竟是少数。但随着出版业的不断革新和进步,这种少数是否会成为主流,还需看其发展与市场的要求。 2.汇编入刊的文章在因特网上和印刷版中出版网上发表了的文章,根据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以及刊物的出刊频率,分先后汇编入刊。有的文章需等几个星期,有的要等更长。至于一篇文章在一期刊物里的前后位置,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刊物按学术内容的份量排序,有的按学科排先后,而大部分是按原稿被接受的时间来排。如果一期稿件中有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是排在一起,汇编成刊这部分工作大多是由出版社完成的,作者和主编不予干涉,但特刊除外。特刊的发稿顺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时即已由特刊的客座编辑确定了,出版社只需按部就班发刊印刷即可。一期的稿件排定后,连同四封(封面,封底)等一同发往排版车间。现在这一步骤也电子化了,出版社一定稿,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到了排版车间,不受距离和时差的限制。四封排出后校样会返回出版社审定,主要是检查该期的目录和相关的信息,如刊号刊期等。四封审定后即刻返回排版车间,和所有该刊内的文章一起汇总成一份电子文件,经技术处理后在网上发表。一旦文章在一期刊物的网络版中出现,该文便自动从网上的待印刷文章一栏中消失。这种在网上发表的一期刊物,其内容与印刷的版本完全相同。但它的出版时间要比印刷本早几个星期,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网上出版后,排版车间对该期稿件的工作即大功告成,下面的印刷工序就由印刷厂负责了。在国外,排版车间(TYPESETTER)和印刷厂(PRINTER)是分开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厂家,跟出版社之间也没有归属关系,是普通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排版印刷质量高、速度快,价钱合理成本低廉,出版社便会与之长期合作,反之,则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如今的印刷厂,计算机化的程度很高,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也比从前高很多。一期刊物印刷装订后,很快就会发往世界各地的订户,与读者见面。而作者免费的抽印本和增刊也将在印刷版的刊物出版后不久发给联系作者。在这段出版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国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对姓名的最后确认,如果网上发表的文章中有错误,要马上通知出版社纠正过来,只要时间来的及出版社是可以将网上作者姓名的错误改正过来的,而且可以避免在印刷版中再错。第二是确保出版社有联系作者的最新通信地址,任何单位、路名、邮编等变化均要及时通报出版社,而且在信中要注明文章标题和该文章在出版社的编号。如果没有正确的地址,作者应得的免费抽印本和增刊就无法邮寄到作者手中。一般来说,等到作者收到抽印本,文章的出版过程即大体告一段落,个别的刊物还要出电子版,把文章刻到电子光盘上(CD-ROM)等等,但这大多只是技术上的处理而已,与作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总之,统观当今的学术期刊出版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时期,着重体现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这种变化既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变化目前并没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结构,学术期刊仍然是主编负责制,由出版社负责出版与发行。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科研人员要发表文章,还是免不了要和主编和出版社打交道。而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在稿件被接纳之后,作者应快速准确地应对出版社的要求,如此则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并保证最后的出版质量。“一回生,二回熟” ,“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学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西方学术刊物中来自中国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短时间不会对国内期刊以及国内学术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国内学术论文本身就是供大于求的,除非大量文章外发,不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高质量的文章,依然会选择发表国内核心,高校、科研人员也是一样。

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将论文发表在以上期刊上,那论文的影响力就很不错了,当然,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时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某个期刊,一切要根据论文的实际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期刊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在的国内门槛比较高,尤其之核心期刊,对作者都有资质要求,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国外期刊,同理可以类比于出版,现在国内出版难度越来越大,基本都是学术,致使越来越多走向国际出版,因为国外市场广阔。

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