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青海学术论文发表期刊

发布时间:

青海学术期刊投稿

1 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本很不错的学术期刊。2 原因有二:首先,它有很高的学术水准,收录的文章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其次,它的内容涉及到交通科技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实践等,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3 总之,如果你是从事交通科技相关领域的研究,那么阅读青海交通科技期刊将对你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即代表了你的学术成就,也相当于一个学术激励。发表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论文是一个年轻学者不断进阶的最直观表现。这也是科学家成就的最直接记录。

假设你已经完成研究,有了结果,只剩投稿:

1.写好文章草稿2.根据特定期刊调整格式(通常你的文章草稿也会受限于你的目标期刊和文章类型)3.申请特定期刊的账号,然后就按照在线投稿一步一步填

4.需要的材料还包括一篇cover letter,大致介绍你的研究和文章,这个是给editor看的5. 确定你的文章作者,重要的包括一作和通讯作者6. 确定你想要包括的reviewer以及你想排除的reviewer,通常这个部分跟你的竞争关系确定7. 然后submit,等回复

8. 短则数周,长则数月之后,editor会给反馈: A, editor 直接拒掉,不给reviewer看;B,给reviewer 看后,reviewer觉得不好,拒掉;C,reviewer们看了之后分歧很大,需要修改,那么改了再投;D, reviewer们一致认为好接收;9. 如果你被拒,换期刊再投,回到2

学术期刊的投稿虽然珍贵,等待的过程也是非常折磨人心灵的。伟大的成就必然经过无数的磨难,因此,年轻的科学家们路漫漫其修远兮。

杂志投稿,一般有2种方式,网上投稿和书信投稿,《青海医药杂志》也不例外现在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一般都采取网上投稿,电子版来说,编辑部也比较喜欢该杂志有在线投稿网页,你可以搜索一下(百度不让留联系方式)

首先,投稿的话,你必须找个靠谱的编辑或者书社来投稿,否则,你会遇到许多麻烦,要看准眼光,不要被利益所迷惑

青海学术论文发表期刊

《青海医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出版 , 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季刊 ( 国内统一刊号 CN63--1043/R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8252 ) ,刊物以反映本校及高原医学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祖国医学、综述、经验体会、个案报道等栏目。 《青海医学院学报》现拥有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 8 名国际一流高原医学专家参与期刊编辑工作,成为《青海医学院学报》客座编委。 2004 年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指定本刊为会议专刊。 2000 年 6 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确认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还分别收录于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国内知名期刊网络的专业数据库中。 1989 年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学报质量评比中被授予优秀编辑奖、 1995 年在青海省首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被授予优秀科技期刊、学报执行副主编被卫生部授予“全国高等医药学院学报编辑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1 年,经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学报为“核心期刊”。本刊向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和海外作者征集优秀论文。尤其欢迎国家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基金资助课题的有关稿件 ( 本类稿件可免费或优惠刊载 ) 。

期刊有很多,但是要看你是发表什么专业方向的论文,期刊杂志还有栏目分类,如果实在搞不清楚的话那就去找早发表网发表论文吧,那里会告诉你你论文适合投什么样的期刊。

青海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百所创新示范校,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14所高校之一。学校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5亿元、医疗设备近7亿元;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设有医学院、附属医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院、26个系(部)和14个专业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7个,本科专业7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4个。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近2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硕博研究生1400余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有教职工4615人,其中医护和专职科研人员2565名、专任教师135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00余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2%。有两院院士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9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近10余人,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近60余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6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62项,获得资助经费5.7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343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855项,获得成果626项,其中国际领先11项、国际先进47项、培育新品种35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人次、青海省科技进步奖45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3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650余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加入了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启动了新一轮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模式合作项目,构建国际合作大平台,推进了与国外著名高校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与青海省着力发展的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盐湖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冶金等传统产业等联系紧密,并且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青藏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盐湖化工、高原医学、青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与特色材料、藏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研究、青藏高原资源型产业与企业管理学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发表期刊主要分为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1、省级期刊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2、国家级期刊国家级:一般来说"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3、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

青海学术期刊投稿网

杂志投稿,一般有2种方式,网上投稿和书信投稿,《青海医药杂志》也不例外现在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一般都采取网上投稿,电子版来说,编辑部也比较喜欢该杂志有在线投稿网页,你可以搜索一下(百度不让留联系方式)

社会实践能投稿的网站有哪些社会实践能投稿的网站有很多,因为学校的要求不一样,媒体略有不同,整体都是差不多的,只要是国内知名的媒体基本上都是可以的,例如中国新闻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具体投稿网站,可以再看下学校的社会实践投稿要求,仔细看下对媒体的要求。如果没有做更多说明,推荐下面的媒体。五大门户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中国六大官方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视网、中国网、中国广播网中央新闻网站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央广网、中青在线、中国台湾网、中国西藏网省级媒体北京市:北京日报、北京卫视、京报网天津市:天津日报、天津卫视、天津网河北省:河北日报、河北卫视、河北新闻网山西省:山西日报、山西卫视、山西新闻网,内蒙古: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卫视、正北方网辽宁省:辽宁日报、辽宁卫视、北国网吉林省:吉林日报、吉林卫视、中国吉林网黑龙江: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卫视、黑龙江新闻网上海市:解放日报、东方卫视、解放网江苏省: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新华报业网浙江省: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在线安徽省:安徽日报、安徽卫视、中安在线福建省:福建日报、东南卫视、今日福建江西省:江西日报、江西卫视、中国江西网山东省:大众日报、山东卫视、大众网广东省:南方日报、广东卫视、南方网湖南省: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在线湖北省:湖北日报、湖北卫视、荆楚网河南省:河南日报、河南卫视、大河网广西省:广西日报、广西卫视、广西新闻网海南省:海南日报、旅游卫视、南海网四川省:四川日报、四川卫视、四川日报网重庆市:重庆日报、重庆卫视、华龙网云南省:云南日报、云南卫视、云南网贵州省:贵州日报、贵州卫视、多彩贵州网陕西省:陕西日报、陕西卫视、陕西传媒网甘肃省:甘肃日报、甘肃卫视、每日甘肃青海省:青海日报、青海卫视、青海新闻网西藏区:西藏日报、西藏卫视、中国西藏新闻网新疆区:新疆日报、新疆卫视、新疆日报网宁夏区:宁夏日报、宁夏卫视、宁夏新闻网市级媒体及地方门户杭州日报、深圳万城网、城市中国地方门户联盟、青岛人、广西桂人网、新浪河南、八桂网、廊坊消费广场、丽江、爱上家、360网站、通话网、百汇网、贵州生活网、上高信息网、高安网、浙江热线、南昌百姓热线、大粤网、永清网等等,仅仅列举一部分。具体的可以查询下当天的门户网站,可以优先是政府网站,如果学校是温州的,社会实践发布温州日报、杭州日报基本上都是可以的。寻找和自己最相关的媒体,国内官方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及地方门户基本上都符合要求的。投稿方式有免费的和付费的,2种区别,免费的直接联系媒体或者在网站上找投稿入口,按照流程投稿,免费的比较慢,经常不给通过。如果不给通过可以选择付费的方式,找往上推媒体平台,可以发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凤凰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审核速度快,1-2个工作日就可以出稿,能保证100%审核通过。

给您推荐一个免费、自助投稿网站——万维书刊,上面的刊物非常全,包括投稿方式,基本也都有电子邮箱,并且大多还能连接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用着很方便,过去看看吧! 此投稿网的特点:自助投稿、非中介、高校教师创办、免费、直接投稿编辑部、可以收藏期刊、保存投稿记录、期刊点评、连接期刊官网等,功能齐全。每个刊物的电子邮箱都来自官网或者知网、万方等权威网站。 请收藏并且介绍给朋友们吧,让他们投稿时也省一份心!祝投稿顺利!心情愉快! 您在百度、谷歌、搜搜等键入“万维书刊”,首页便是!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后,还有证明文件。

青海学术论文发表

青海大学医学研究生报比率是指报考该校医学研究生的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的比率。该比率可以分为不同的段落进行详细解答。首先,较高的报比率可能表明该校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声誉良好,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前来报考。这也意味着竞争激烈,录取难度较大,录取比例较低。其次,较低的报比率可能表明该校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较弱,可能由于教学质量不佳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学生不愿意前来报考。这种情况下,录取比例可能相对较高,但录取的学生质量可能不如其他高报比率的学校。最后,报比率还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行业的需求、学校的投入等。因此,在考虑报考医学研究生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而不是仅仅看重报比率这一指标。

青海民族大学不会歧视发文章的作者,根据青海民族大学的办学宗旨,我们致力于培养学习自由思考、终身自我持续发展的学生,尊重学术自由,欢迎各种思想观点。青海民族大学发文章的作者应当公平竞争,以客观、真实、丰富的观点和创新的思想去发文,才能获得更高评价。此外,青海民族大学还有严格的学术评审制度,所发表的文章都要经过学术专家认真审查,确保文章质量,确保学术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青海民族大学不会对发文章的作者进行歧视。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是集青海省五大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综合农业科研所,也是全省最大的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所,建所历史已达50余年。主要开展农作物遗传资源、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设有小麦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青稞研究室、蚕豆研究室、豌豆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旱作农业研究室、成果转化研究室、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等9个专业研究室(中心);青海省马铃薯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9人(其中正高职称的6人、副高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的9人、其他人员3人。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17人、其他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级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级优秀专业人才1人。2004—2009年间作物所曾先后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4次荣获青海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荣获青海省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班组”称号;2009年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青海省模范集体”称号。2006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居青海省35个研究所首位。多年累计取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175项,有33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其它奖励5项。其中“十五”以来我所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9个,获奖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1项。 “十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40项,有12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其它奖励3项,这些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优秀科研成果如小麦品种 “青春38”、“青春39”、“青春40”;蚕豆品种“青海9号”、“青海10号”、“青海11号”、“青海12号”、“青海13号”;豌豆品种“草原12号”、“草原24”、“草原25号”等系列新品种;马铃薯品种“青薯168”、“青薯2号”、“青薯6号”等系列新品种;青稞品种“昆仑164”、“昆仑12号”、“昆仑13号”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应用,在我省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2008年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重大农业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2004年青薯2号马铃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同年草原276豌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青海10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青海11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10年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20项。作物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业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是青海省从事马铃薯、球茎花卉及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科研单位之一,下设植物病毒检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马铃薯高山实验站、抗旱生理研究室、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科管科及开发科。生物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植物茎尖脱毒、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脱毒植株苗、植物病毒检测、植物蛋白质分析等研究工作。现有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40多台(套),价值人民币1200多万元。主要有大型超净工作台、大型高压消毒锅、超低温冰箱、冷冻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全自动紫外分光光度计、96孔自动洗涤机、ELISA读数仪及面积1300平方米的全自动温室等。现有职工1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5人。研究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病毒检测、盐湖微生物研究等工作,实施完成省、部、国家级农业研发项目27项,获得省科技成果4项,其中科技成果“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荣获2007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引进和培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其中抗旱、优质、高产新品种青薯9号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并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申请国家专利1项。1992年“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实施欧盟援助“青海马铃薯发展项目”,从国外引进先进仪器设备60多台套,组建了“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实验室”;2003年完成了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建设”,现已达到年繁殖脱毒试管苗达120万株,年生产微型薯250万粒的能力;建立有县级原原种繁殖基地300亩;高山原种繁殖基地2000亩,可年生产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约4000吨。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07年选育出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该品种的推广,将大大改善我省马铃薯的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马铃薯产业向高产、优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现正实施的项目有农业部跨越计划“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试验与示范”、农业部行业专项子专题“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星火计划项目“青藏高原脱毒马铃薯种薯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开发”、省科技厅“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大蒜脱毒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另外研究所所长为农业部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08-2011年度到位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研究所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青海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海省的马铃薯生产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使青海省在马铃薯品种选育、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鉴定、脱毒苗快繁、原原种生产、种薯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使青海省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及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研究所在紧紧抓住脱毒马铃薯这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开发领域,开始着力研究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机构设置 所设科室 科室工作内容 负责人 植物病毒检测中心 病毒检测与质量认证 周 云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杨永智 马铃薯高山实验室 原种繁殖、资源鉴定 叶广继 抗旱生理研究室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 王 舰 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 脱毒技术研究及利用 蒋福祯 科管科 科研项目组织与管理 周 云 开发科 品种示范推广、种薯销售 贾 豪 科研团队:团队人员共19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6人,博士生导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杜德志,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油菜改良青海省春油菜分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油菜学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和《西北农业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春油菜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7个(青杂1~7号),这些高产优质的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900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约18亿元,并从根本上改善了种植区农民食用油的品质,其中青杂1号和青杂2号先后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荣获首届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发条件:拥有品质分析、小孢子培养、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共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超过了300m,有科研试验地30亩、活动网室10亩、温室384m、晒场1000m、种子仓库495m、挂藏室400m,拥有国内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年制种面积近1万亩。研究成果:建立了成熟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育种亲本的快速创建和遗传群体构建;建立了SSR、AFLP和SRAP三种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应用这些技术开展了油菜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品种指纹图谱构建、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或基因定位等研究;利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进行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资源,利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新型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资源,拓宽了甘蓝型春油菜的遗传基础;先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7个,其中青杂2号是春油菜区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早熟品种青杂3号比青油241增产40%左右,基本替代了白菜型油菜青油241,是青海、甘肃两省海拔2750-2900米的油菜主栽品种;青杂5号连续两年(2008-2009)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青杂6号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左右,适合在整个春油菜区种植;早熟品种青杂7号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比对照青杂3号增产7%左右,适合在青海省海拔2750 -2950米的油菜产区种植。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油菜研究单位在科研、品种选育与推广、研究生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篇;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余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5余人、硕士研究生34余人。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是青海省园艺科研的核心单位,主要开展蔬菜种质创建、新品种选育、设施高效栽培技术、蔬菜安全生产,以及蔬菜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生化研究,是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海省园艺品种中间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下设育种研究室、栽培与生理生化研究室、菊芋研究开发中心、种质资源研究室等专业科室。现有在编职工18名,专业技术人员15名,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学历8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现有试验基地120亩,日光节能温室22栋,塑料大棚5座,晒场800 m,办公室200 m;实验室450m,并配备有相关的仪器设备。二、工作情况简介园艺研究所立足青海高原的气候和资源特点,在蔬菜品种选育、保护地设施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及蔬菜安全生产及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园艺所共承担国家、省部及其它各类科研课题65项,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7项,发表论文108篇,选育蔬菜新品种7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我所各项蔬菜科研工作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我省蔬菜科研的先头军,引领全省的蔬菜科研不断进步,为青海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三、现有技术基础1、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已经建成青海省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2个科,35个种类,共3500余份蔬菜资源,其中包括辣椒资源600余份,西葫芦500余份,菊芋300余份,葱60余份,甘蓝40余份。应用系统选育、有性杂交、辐射诱变等技术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审定青线椒1号、2号线辣椒品种,青芋1号、2号、3号菊芋品种,大通鸡腿葱品种,青甘1号甘蓝品种等蔬菜新品种7个。正在向西葫芦、菜豆、大白菜等蔬菜育种拓展。相关分子育种工作也已起步。2、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针对青海省冬季低温而持续时间长、气候冷凉、环境洁净等特点,开展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展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优化筛选主栽蔬菜的基质配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针对青海省辣椒、黄瓜、番茄等设施蔬菜以及线辣椒、大蒜等特色露地蔬菜,开展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形成安全高效的蔬菜生产技术;引进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50余个,开展蔬菜新品种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筛选试验与示范,为青海省的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依据。3、菊芋技术研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国内首家系统开展菊芋研究的单位,主要开展菊芋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已收集、引进和创建菊芋种质资源400余份,创立了国内最大的菊芋种质资源库;选育青芋1号、2号、3号、4号菊芋新品种4个,其中青芋2号菊芋已经成为我国菊芋的主栽品种,并建立起国家级菊芋标准化示范区;取得研究成果1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编制菊芋地方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开展的菊芋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菊芋抗旱生理、果聚糖代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在开展菊芋植物DUS测试技术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可用的菊芋DUS测试性状和标准样本,同时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菊芋ISSR-PCR反应体系,为菊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四、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依靠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以及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建成蔬菜产业技术转移中心1个,下设育种、植保、土肥、栽培、设施设备等5个功能室;另外在乐都、平安、互助、湟中和大通县建立了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形成具有省级专家与骨干技术人员16名、县级专家与基层技术人员100名,连接示范户20000户的高效示范推广体系;建立起以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研究、新型设施设备展示示范、新技术引进熟化为主要功能的京青合作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各类蔬菜新品种,接待省内外专家参观指导,培训农民和各类科技人员;同时,在黄河谷地地区的贵德县建立以蔬菜良种繁育技术试验为主要功能的基地50亩,主要开展辣椒、甘蓝、西葫芦、菠菜、萝卜等蔬菜种子的繁育与制种技术研究;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开始着手建立非耕地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五、学科建设本学科为青海大学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三个重点专业方向之一,2010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高原蔬菜遗传与生理科研创新团队”,2011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园艺所承担着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及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12年5月,已经培养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包括作物栽培硕士生2名)。实验室还为青海大学农学系、生科系本科生提供毕业论文研究实习条件,每年协助培养本科生3-4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5年,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省级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在职工18人,其中科研人员17人,财务人员1人。在科研人员中,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高级实验师1人、助理研究员6人、研究实习员2人。全所设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研究室、杂草科学研究室、作物抗性鉴定中心、生物防治研究室和农药研究室6个研究室(中心)和管理科共7个部门。1990年以来我所共承担国家 、省(部)级攻关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它来源研究课题36余项,课题登记成果20余项,其中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6项。《青海省地方标准》登记成果19项。获奖成果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其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20余篇,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7篇。编写著作一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还是农药部农药检定所指定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全省土壤资源、土地利用、肥料研究、测试分析、耕作制度、土壤微生物和食用菌以及农化科技服务的专业研究机构。建所五十多年来,共承担各类研究、开发项目百余项,其中获奖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要成果有青海土壤图勘察绘制,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荒漠灌区快速经济培肥技术及其理论研究,灌区退耕撂荒地复苏利用技术研究,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研究,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和成果开发示范推广,温暖灌区轮作与复种制度研究以及土壤薄层整段标本制作等科研成果。农作物专用复混肥研究与开发、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中-加项目土壤养分资源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和食用菌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这些成果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效主要措施,也为青海省农业发展、科研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科研队伍素质较高,设备条件比较先进,学科较齐全的专业研究单位。现全所在职人员28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12人,初级7人。具有专业研究室6个,即土壤资源环境、肥料施用、农业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分析测试和食用菌研发。全所现有实验室8个,仪器设备89台(件),可承担土壤、肥料、植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理生化以及水质、有害物质的分析,同时还开展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抗生菌剂筛选、菌肥研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肥料使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二.“十五”以来科研工作及成果经全所人员积极努力,多渠道争取科研,主要项目有“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土壤养分资源管理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全国肥料长期定位检测”,“全国叶面肥效协作网”,青海省科技厅“湟水流域农田主要土壤类型微生物调查”,“海南洲共和盆地塔拉滩生态治理工程前期调研”,“龙羊峡库区移民区农田盐碱危害及治理”,“新型肥料磁化肥肥效测定”,“三江源生态工程治理”。引进国外技术合作项目“氮素循环损失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所重视科技开发,主要项目有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示范推广,全元有机生物肥研制生产和生物菌肥、叶面肥推广。农业微生物利用研究与开发,在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根瘤菌应用、微生物肥料研制和食用菌高效栽培等方面取得较快进展和效益。通过与国内外协作,拓宽了工作领域,科研项目的实施范围扩大,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科技开发突出了本专业优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取得的成果有参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项目“农田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食用菌双孢菇引种示范”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承担省科学基金项目“高原富钾地区钾素效应研究”、“农作物高效缓释专用肥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引进强效叶面肥“施丰乐”进行室内、田间多点试验示范,测定增产效果,通过省级评审,申报省主管部门进行产品登记。承担“香日德—巴隆地区农业开发项目前期调研和现场勘察工作”,提供土壤、水质分析结果4000余样次,完成了种植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加拿大钾肥合作项目”已工作14年,研究内容扩充,资助额度增加。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工作,以研制和生产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为主,与化肥企业合作,通过测土分析,设计施肥方案,组织企业生产提供产品为用户服务,专用肥料具有较强针对性,增产显著,基层反映较好。引进示范推广叶面肥施丰乐、高乐、根施微肥、富万钾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大量提供生产使用。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是具高原特色的林业专业研究所。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积极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形成了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成为高原林业科研与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科技力量。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立足于青海高原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开展林木育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经营、荒漠化治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绿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青海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取得研究成果56项,其中获各类科技奖3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青海省木本植物志》、《青海次生林经营》、《西宁小蛾类图鉴》等专著10余部。所内设有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荒漠化治理、城市林业五个研究室和林业公司。现有职工23人,其中科技工作人员20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人,技术人员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各研究室简介一、林木育种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育种、引种、树种驯化。分类选育三江源地区、柴达木地区、东部旱区以及城市绿化的造林树种,进一步加强抗逆性灌木和观赏树木的引种驯化及规模繁育工作,积极寻求生态、观赏和经济多用途树种,开拓林木利用方向,为高原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二、森林培育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寒区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以高寒区森林培育为重点,开展高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脆弱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研究分析高原森林生态环境演替的规律和机制,高原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主要措施,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三、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保护、森林经营、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以经济林、食用菌、中藏药及野生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保护性的开发技术研究。同时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治理本区域重大森林病虫危害及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巩固绿化造林成果为总体目标,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四、荒漠化治理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荒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区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研究高寒区土地荒漠化机理与发展趋势,荒漠化防治、高寒湿地保护及重建、高寒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沙区新型产业技术开发。五、城市林业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原城市林业体系、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绿化新技术以及绿化工程咨询、设计与施工 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9月,是从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业研究所。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人员7人,中级4人,其他人员2名,其中硕士学历5人。专业涉及植物学、微生物、林学、园艺等,研究所下设“植物资源利用研究室”和“食用菌研究室”2个研究室,建有“天然产物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2个实验室。研究所“十一五”期间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发改委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现已在荒漠资源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利用、野生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生灌木引种驯化、高原城镇园林绿化树种的引选与栽培、高原特色野生食用菌驯化、珍稀食用菌引种栽培及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个公立本科高校,青海民族大学拥有自主发表文章的权利,且其文章应该按照学术规范和道德要求进行撰写和发表。一篇文章的质量和价值应该根据其学术水平和研究内容进行评价,而不应该根据作者的身份或所在学校来判断其价值和品质。因此,青海民族大学的文章不应该受到歧视,而应该根据学术标准进行评价。当然,在学术领域中,还是存在一些学术偏见和地域偏见的现象,但这些现象不应该成为评价学校和文章的标准,而应该尽力去消除。

青海学术期刊投稿公司

《科教导刊》杂志是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术期刊,全文上知网、万方、龙源。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5/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813 邮发代号:38-290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规范,文责自负。来稿不少于3000字符。来文随附作者单位、邮编、手机、电话、电邮等个人信息 投稿邮箱:

《科教文汇》杂志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科教文汇》杂志刊登教学论文,

你好不知道你是哪里的,只好把所有的都发给你,希望能帮到你,呵呵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艺家:100026北京农展馆南里十号楼 星星·四川文学:610012四川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 诗选刊·文论报·长城:050021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 诗歌月刊:230001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 诗潮·芒种:110003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 诗林:1500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91号 绿风:832000新疆石河子市北二路艾青诗歌馆 中国诗人:110042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大什字街62号富仕家园341号 青春诗歌(《中国诗人》刊中刊):130051长春市青岛路副7号7门201张常信工作室 扬子江·钟山·雨花:210024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 新诗界:100083北京市德外北沙滩1号91信箱 国际汉语诗坛:400020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邮局自取031信箱 国际华文诗人:361012厦门市七星西路150号惠祥花园三幢602室 大开发诗刊:550003贵州省贵阳市浣纱路66号省招办大楼10楼 行走诗歌双月刊:230041安徽省合肥市合瓦路282号 大众诗歌:030001太原市南华门15号 隐匿者诗刊:417000湖南娄底市华达101信箱 诗家园:214101江苏无锡市沪路柏庄碧苑10-402 新诗大观:054000邢台市桥西区爱民路 新诗刊:448000湖北荆门市新闻出版局二楼 黄河诗报:250001济南市经六路117号 诗前沿:101101北京通州区翠屏北里16号中国长城学会孙文涛 香稻诗报:124000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渤海路129号市群艺馆尹玉宁 鲁西诗人:252000山东省聊城市育新北街21号 乡土诗人: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交运里小区30栋楼2单元15号 上海诗人:200438上海市工农四村157号401室 刘希涛 中西诗歌:510410广州市黄石东路434号14栋303信箱 作家杂志:130021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67号 花城:510075广州市水荫路11号 上海文学·收获:200040上海市巨鹿路675号 飞天:730000甘肃兰州市东岗西路586号 十月:100011北京市北三环中路6号 解放军文艺:100081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8号 朔方:750004宁夏银川市文化东街23号自治区文联 山花:550002贵州省贵阳市科学路66号 芳草:430010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芳草诗会”专栏 莽原:450008郑州经三路北段98号 鸭绿江:110041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 海峡:350001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76号 (八零后作品) 作品:510635广州市天河北路龙口西路522号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七楼 芙蓉:410006湖南省长沙市银盆南路67号湖南文艺出版社《芙蓉》杂志编辑部 红豆:530012南宁市南环路98号(民间报刊选诗) 黄土路 草原:010010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乌兰察布西路318号 清明:230001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同济大厦6层 岁月:163000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新村经六街55号大庆日报社六楼 红岩:400015重庆市中山三路重庆村30号 欧阳斌 文学港:315010宁波市柳汀街98-1号 荣荣 87324921 青春潮:350011福建省福州市金鸡山路23号 延河:710001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83号 延安文学:716000陕西省延安市七里铺文艺之家大楼 北京文学:100031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 青年文学:100708北京东四12条21号 青年文学家:161000齐齐哈尔市新明街党政办公中心大楼1819室 福建文学:350002福建省福州市西洪路凤凰池省文联大楼 广西文学:530023广西南宁市建政路28号 厦门文学:361005厦门市曾厝垵仓里社2号(市文联大厦) 华文文学:515063广东汕头大学 特区文学:518008深圳市红岭中路1038号五楼 北方文学:150008哈尔滨市南岗区理治街2号 边疆文学:650031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1号 哈冰 山西文学·黄河:030001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 湖南作家:410008长沙市上大垅东风二村省作协 湘北文学:414200湖南华容二桥西路58号信箱 雪莲:810001青海省西宁市黄河路90号 青海湖:810008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西北军事文学:730000甘肃省兰州市南昌路890号 三峡文艺:404000重庆市万州区白岩路140号 作家文苑:712000陕西咸阳市邮政投递66号信箱 视野:730000兰州大学《视野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100009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甲83号 文学报:200041上海市威海路755号文汇报业大厦39号楼 朱金晨 拉萨河:850000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江苏东路 昆仑:100081北京白石桥路42号 绿洲:830002乌鲁木齐市光明路15号 书城:200001上海市汉口路300号2101--2103室 阳光:100013北京安外和平里9区1号 64204251 萌芽:200040上海市延安中路839号 芒种:110003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9号 百花:710003西安市西七路169号 春风:130061长春市同志街5号 大家:650034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 韩旭 天涯:570203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1号6层 青春:210018南京市沙塘园7号3楼 吴野 母语:410003长沙市上大垅东风二村 西湖:310006杭州市延安路市府综合楼 星火·创作评谭:330046南昌市八一大道371号 天津文学:300020天津和平区新华路237号 长江文艺:430077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417号 胡翔 女子文学:石家庄市平安南大街道办事24号 黄河文学:750004银川市民生街23号 广州文艺:510030广州市文德路170号 青年作家:610016成都市北新街44号 西藏文学:850001拉萨市北京西路170号文联院内 中国西部文学:830000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22号 中国校园文学:100026北京金台里17号 柳村 中国铁路文学:100054北京宣武区右安门西街8号

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本重要的科技刊物,它不仅记录了青海交通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且还报道了青海各类交通科技成果与研究方向。本刊主要以综合性为特点,涉及轨道交通、公路交通、民用航空、港口经济等各方面的交通科技领域,致力于推动青海交通发展,促进交通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贡献力量。本刊创办至今,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其中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高质量的文章达到1000多篇,受到了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致赞誉。总之,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技刊物,值得大家细细阅读和学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