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只有OA期刊会接纯生信数据挖掘的文章,其中并不是这样的。 有很多非OA期刊也是会接收纯生信数据挖掘的文章,之前我们介绍过好几个这样的非OA期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相同分数的情况下OA期刊的难度远小于非OA期刊,OA期刊的出版周期相对比较短,发文量相对比较大。总来的说OA期刊是比较好投,容易中的。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低分的OA期刊是很容易中,但是往往有些低分OA期刊会被一些单位列入被黑名单,同时OA期刊是需要支付版面费的,这样的话令很多没有经费的人不敢选择这样OA 。 这次介绍的非OA期刊是 Molecular Omics ,影响因子: 2.273 ,中科院最新分区: 3区 ,审稿周期; 3个月左右 ,不在中科院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内。 该期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1、组学研究可深入了解生物过程-例如,确定药物的作用方式或特定表型的基础。 2、组学研究用于临床应用并经过验证,例如寻找用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或潜在的新药靶标。 3、组学研究着眼于细胞的亚细胞组成,例如某些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翻译后修饰或新的成像技术。 4、研究提出了支持组学研究的新方法和工具,包括新的光谱/色谱技术,基于芯片的/阵列技术和新的分类/数据分析技术。应证明新方法并证明该领域的进展。 最近该期刊出版的纯生信文章: 1: Feng H, Song Z. Identification of core miRNAs and regulatory pathways in breast cancer by integrate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Mol Omics. 2021 Jan 19 . doi: 10.1039/d0mo00171f.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462573. 2: Shou Y, Yang L, Yang Y, Zhu X, Li F, Xu J. Determination of hypoxia signature to predict prognosis and th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melanoma. Mol Omics. 2021 Feb 24 . doi: 10.1039/d0mo00159g.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33624645.
OA期刊和非OA期刊最大的区别就是出版盈利模式的区别。 OA期刊是向作者收取费用,而非OA期刊是向读者收取费用。
OA期刊也就是开源期刊。开源期刊是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期刊,它没有经济、法律、技术限制。任何经由同侪评论的电子期刊,以免费的方式提供读者或机构取用、下载、复制、列印、发行或检索文章都叫开源期刊。
“开放获取”出版物模型:科学家投稿(一般需支付审稿费)-->“开放获取”期刊(审稿、组织同行评议)-->网络传播-->读者(免费).非OA期刊也就是非开源期刊。也就是传统的出版模式。
传统出版模型:科学家投稿(一般不支付审稿费)-->学术刊物(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出版、印刷、渠道-->读者(订阅)
在传统出版模型中,出版商通过销售,用读者的订阅费来支付“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出版、印刷、渠道”等的成本,出版商可在此过程中盈利。而在“开放获取”出版模型中,“开放获取”期刊向科学家收取审稿费,并同时接受国家及私人基金的赞助以维护“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维护网络平台的费用,对读者则是完全免费开放的。
综上,OA期刊并不代表水刊,也并不代表预警期刊。而非OA期刊也并不代表就一定很好。非OA期刊中一样会有一些水刊。甚至还有一些上了黑名单的预警期刊。但是在很多作者眼里,OA期刊却是名声不太好的。这是因为OA期刊中包括一些掠夺性期刊。他们的官网做得比较粗糙。对收取论文的标准非常之低。把论文发表到这样的SCI期刊上。对作者绝对是很大的伤害。
所以大家在发表SCI论文之前,还是要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想要发表的期刊。可以请教导师和学长。也可以上中科院的预警期刊名单中进行了解。并不能单纯,因为这本期刊是开源期刊,就彻底否定。还是要从分区影响因子专业和方向以及多方面来判断。
OA期刊和非OA期刊最大的区别就是出版盈利模式的区别。 OA期刊是向作者收取费用,而非OA期刊是向读者收取费用。
OA期刊也就是开源期刊。开源期刊是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期刊,它没有经济、法律、技术限制。任何经由同侪评论的电子期刊,以免费的方式提供读者或机构取用、下载、复制、列印、发行或检索文章都叫开源期刊。
“开放获取”出版物模型:科学家投稿(一般需支付审稿费)-->“开放获取”期刊(审稿、组织同行评议)-->网络传播-->读者(免费).非OA期刊也就是非开源期刊。也就是传统的出版模式。
传统出版模型:科学家投稿(一般不支付审稿费)-->学术刊物(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出版、印刷、渠道-->读者(订阅)
在传统出版模型中,出版商通过销售,用读者的订阅费来支付“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出版、印刷、渠道”等的成本,出版商可在此过程中盈利。而在“开放获取”出版模型中,“开放获取”期刊向科学家收取审稿费,并同时接受国家及私人基金的赞助以维护“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维护网络平台的费用,对读者则是完全免费开放的。
综上,OA期刊并不代表水刊,也并不代表预警期刊。而非OA期刊也并不代表就一定很好。非OA期刊中一样会有一些水刊。甚至还有一些上了黑名单的预警期刊。但是在很多作者眼里,OA期刊却是名声不太好的。这是因为OA期刊中包括一些掠夺性期刊。他们的官网做得比较粗糙。对收取论文的标准非常之低。把论文发表到这样的SCI期刊上。对作者绝对是很大的伤害。
所以大家在发表SCI论文之前,还是要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想要发表的期刊。可以请教导师和学长。也可以上中科院的预警期刊名单中进行了解。并不能单纯,因为这本期刊是开源期刊,就彻底否定。还是要从分区影响因子专业和方向以及多方面来判断。
在很多人眼里只有OA期刊会接纯生信数据挖掘的文章,其中并不是这样的。 有很多非OA期刊也是会接收纯生信数据挖掘的文章,之前我们介绍过好几个这样的非OA期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相同分数的情况下OA期刊的难度远小于非OA期刊,OA期刊的出版周期相对比较短,发文量相对比较大。总来的说OA期刊是比较好投,容易中的。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低分的OA期刊是很容易中,但是往往有些低分OA期刊会被一些单位列入被黑名单,同时OA期刊是需要支付版面费的,这样的话令很多没有经费的人不敢选择这样OA 。 这次介绍的非OA期刊是 Molecular Omics ,影响因子: 2.273 ,中科院最新分区: 3区 ,审稿周期; 3个月左右 ,不在中科院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内。 该期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1、组学研究可深入了解生物过程-例如,确定药物的作用方式或特定表型的基础。 2、组学研究用于临床应用并经过验证,例如寻找用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或潜在的新药靶标。 3、组学研究着眼于细胞的亚细胞组成,例如某些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翻译后修饰或新的成像技术。 4、研究提出了支持组学研究的新方法和工具,包括新的光谱/色谱技术,基于芯片的/阵列技术和新的分类/数据分析技术。应证明新方法并证明该领域的进展。 最近该期刊出版的纯生信文章: 1: Feng H, Song Z. Identification of core miRNAs and regulatory pathways in breast cancer by integrate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Mol Omics. 2021 Jan 19 . doi: 10.1039/d0mo00171f.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462573. 2: Shou Y, Yang L, Yang Y, Zhu X, Li F, Xu J. Determination of hypoxia signature to predict prognosis and th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melanoma. Mol Omics. 2021 Feb 24 . doi: 10.1039/d0mo00159g.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33624645.
拒稿说明你的文章质量不怎么样,或者你可以投分值低一些的。
肯定高兴吧。我所有第一轮审稿major revision的论文最后无一例外都录了。当然审稿还是要很认真地回复的。.你可以找一下北京译顶科技,他们在这方面做的挺牛的。终身满意
不是拒稿的意思。如果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偏向性较为统一,那么杂志主编就会开始对文章的接收与否做出决定,这时状态一般会变成'Decision awaiting ME making'或类似的表述。大多数SCI期刊都采用在线投稿系统,文章投稿成功后,你就可以通过投稿系统查看文章的状态。文章投递成功后,系统会显示'Submitted to journal',同时通讯作者的邮箱也会收到一封Confirmation Email。在文章最初投递出去的这几天,要密切关注通讯作者邮箱和投稿系统,因为文章很可能因为文章格式不符合杂志要求而退回。
投稿邮箱 审核期短,通过率高
另一方面来看,至少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丰富了论文内容,这样在以后写其他论文的时候就会比这一次更好,投稿的时候就会更加顺利,审核的时间也会更快。.你可以找一下北京译顶科技,他们在这方面做的挺牛的。终身满意
不是必须是博士级别的。如果你的稿子写的非常好,非常完美 得到了别人的肯定 你也是可以胜任手镐的
诺严格来说是不可以的了,
不如不严格的话是可以的,
没有人说的话是可以的
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期刊最主要的还是看论文的质量,拒绝在读硕士的文章也主要因为质量不符合要求。一篇好的论文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因此被拒绝的,同样一篇烂的论文不会因为作者是讲师就被录用,质量不高的论文即使作者是教授恐怕也不会轻易被录用。所以,我认为作者简介中的职称写成“讲师”,通过后再要求改变职称,这样做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可能适得其反。大多数刊物确实是允许通过后改变作者的,一般指增加或减少作者,或改变作者的排序。建议把导师加到作者中,如果论文录用了再要求改变排序或减去。
当然接受的!!研究生 其实是期刊的投稿主体。
太正常了啊,才被拒了两次而已,被拒的原因也要仔细看看,文章是不是还有修改和进步的余地。发SCI论文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拒稿两次了,拒稿十几次依然在坚持不懈投稿的也大有人在呢,人家也照样该干嘛干嘛呢。SCI被拒稿有很多原因:1、期刊投高了。这就是说你投到了一本跟你论文水平不相符的期刊上。期刊等级比较高,也是你眼中的好期刊,但是可能你的论文水平还达不到他的发表标准。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你就往下投,找他影响因子相对低一些的期刊继续投就好了。2、期刊的方向和你专业的方向不相符。3、你的论文题目和方向缺乏创新性。SCI论文非常注重论文的创新意识。如果你的论文讲的是老生常谈,并没有新意,或者说之前他们期刊已经发表过类似内容的论文,那么你的论文很有可能会被拒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