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nature发表论文传导

发布时间:

nature发表论文传导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他们以为是对癌症如何在体内扩散---癌症转移---的直接调查却发现了液-液相分离的证据:这个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生物物质的液体团块如何相互融合,类似于在熔岩灯或液态水银中看到的运动。相关研究结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2021年3月的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GF-β-induced DACT1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repress Wnt signalling to promote bone metastasis”。

论文通讯作者、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Yibin Kang说,“我们相信这是首次发现相分离与癌症转移有关。”

他们的研究不仅将相分离与癌症研究联系在一起,而且融合后的液体团块产生了比它们的部分之和更多的东西,自组装成一种以前未知的细胞器(本质上是细胞的一个器官)。

Kang说,发现一种新的细胞器是革命性的。他将其比作在太阳系内发现一颗新的星球。“有些细胞器我们已经认识了100年或更久,然后突然间,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

论文第一作者、Kang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Mark Esposito说,这将改变人们对细胞是什么和做什么的一些基本看法,“每个人上学,他们都会学到‘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细胞器的知识,但是如今,我们对细胞内部的经典定义,对细胞如何自我组装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经典定义开始出现转变。我们的研究标志着在这方面迈出了非常具体的一步。”

这项研究源于普林斯顿大学三位教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这三位教授是Kang、Ileana Cristea(分子生物学教授,活体组织质谱学的领先专家);Cliff Brangwynne(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工程计划主任,生物过程中相分离研究的先驱)。

Kang说,“Ileana是一名生物化学者,Cliff 是一名生物物理学者和工程师,而我是一名癌症生物学家和细胞生物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刚好是一个让人们联系和合作的美妙地方。我们有一个非常小的校园。所有的科研部门都紧挨着。Ileana实验室实际上与我的实验室在Lewis Thomas的同一层楼! 这些非常紧密的关系存在于非常不同的研究领域之间,让我们能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引入技术,让我们能够突破性地理解癌症的代谢机制--它的进展、转移和免疫反应--也能想出新的方法来靶向它。”

这项最新的突破性研究,以这种尚未命名的细胞器为特色,为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增加了新的理解。Wnt通路的发现导致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Eric Wieschaus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Wnt通路对无数有机体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从微小的无脊椎动物昆虫到人类。Wieschaus已发现,癌症可以利用这个通路,从本质上破坏了它的能力,使其以胚胎必须的速度生长,从而使肿瘤生长。

随后的研究揭示,Wnt信号通路在 健康 的骨骼生长以及癌症转移到骨骼的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Kang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Wnt、一种名为TGF-b的信号分子和一个名为DACT1的相对未知的基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时,他们发现了这种新的细胞器。

Esposito说,把它想象成风暴前的恐慌购物。事实证明,在暴风雪前购买面包和牛奶,或者在大流行病即将到来时囤积洗手液和卫生纸,这不仅仅是人类的特征。它们也发生在细胞水平上。

下面是它的作用机制:惊慌失措的购物者是DACT1,暴风雪(或大流行病)是TGF-ß,面包和洗手液是酪蛋白激酶2(CK2),在暴风雪面前,DACT1尽可能多地抓取它们,而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则把它们囤积起来。通过囤积CK2,购物者阻止了其他人制作三明治和消毒双手,即阻止了Wnt通路的 健康 运行。

通过一系列详细而复杂的实验,这些研究人员拼凑出了整个故事:骨肿瘤最初会诱导Wnt信号,在骨骼中传播(扩散)。然后,骨骼中含量丰富的TGF-b激发了恐慌性购物,抑制了Wnt信号传导。肿瘤随后刺激破骨细胞的生长,擦去旧的骨组织。( 健康 的骨骼是在一个两部分的过程中不断补充的:破骨细胞擦去一层骨,然后破骨细胞用新的材料重建骨骼)。这进一步增加了TGF-b的浓度,促使更多的DACT1囤积和随后的Wnt抑制,这已被证明在进一步转移中很重要。

通过发现DACT1和这种细胞器的作用,Kang和他的团队找到了新的可能的癌症药物靶点。Kang说,“比如,如果我们有办法破坏DACT1复合物,也许肿瘤会扩散,但它永远无法‘长大’成为危及生命的转移瘤。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Kang和Esposito最近共同创立了KayoThera公司,以他们在Kang实验室的合作为基础,寻求开发治疗晚期或转移性癌症患者的药物。Kang说,“Mark所做的那类基础研究既呈现了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也能带来医学上的突破。”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DACT1还发挥着许多他们才开始 探索 的其他作用。Cristea团队的质谱分析揭示了这种神秘细胞器中60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谱分析可以让科学家们找出在显微镜玻片上成像的几乎任何物质的确切成分。

Esposito说,“这是一个比控制Wnt和TGF-b更动态的信号转导节点。这只是生物学新领域的冰山一角。”

Brangwynne说,相分离和癌症研究之间的桥梁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他说,“生物分子凝聚物在癌症---它的生物发生,特别是它通过转移进行扩散---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甚了解。这项研究为癌症信号转导通路和凝聚物生物物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它将开辟新的治疗途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Mark Esposito et al. TGF-β-induced DACT1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repress Wnt signalling to promote bone metastasis. Nature Cell Biology, 2021, doi:10.1038/s41556-021-00641-w. 2.Kiran D. Patel et al. Condensing and constraining WNT by TGF-β. Nature Cell Biology, 2021, doi:10.1038/s41556-021-00649-2.

青年是早晨时刚升起的太阳,明亮温暖;青年是茁壮成长的树木,蓬勃朝气;青年是盛开灿烂的花朵,洋溢着笑脸。青年是国家的栋梁,他们有着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最强壮的体魄,他们是“心怀猛虎,细嗅蔷薇”最好的写照!

天才少年

曹原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非凡智力,初中读了不到一年就参加中考,考上了深圳耀华实验中学。在这个学校里,不缺乏天才,但是同学老师都认为他是“天才中的天才”。曹原对物理化学非常有兴趣,并且因为他小时候喜欢对电路非常感兴趣,经常拆拆卸卸。这让他锻炼出了极强的动手能力,这为他做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甚至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搞了一个实验室。当时,硝酸银比较贵也比较难买,作为一个学生没有那么多钱和渠道去买。他为了获取硝酸银,偷偷把妈妈的银镯子放在硝酸中来做实验提取硝酸银。

2010年,年仅14岁的曹原以669分的高分考入中科大“严济慈物理英才班。”来自各个地方经过层层选拔的天才少年们只要一提到曹原就会发自内心地敬佩和感叹!当然,曹原的兴趣爱好有很多,不是一个书呆子。曹原喜欢摄影,天文,经常发一些非常美丽的天文照片。

曹原的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2012年,曹原被邀请到密歇根大学学习;2013年,被牛津大学邀请做实验项目;2014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是本科生最高级别的奖学金。此后,他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曹原再接再厉,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但是面对夸奖曹原非常谦虚地说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只是自己对这方面非常有兴趣,小时候读了许多科普读物,打下了基础。

重大突破

在美国,曹原开始攻克世界性难题—石墨烯导电问题的研究,这个研究相当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18世纪人类第一次发现超导体,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特殊材质,可以极大地减少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但是令人头疼的是,想要实现这种传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环境必须在零下273摄氏度才能实现超导体。

但是,这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办法和环境可以实现。此后,超导体的研究日渐深入,如果材料能在常温下实现超导,就能大大减少一系列不必要的费用!,但是1980年以后,科学家们遇到了难题,超导体的研究陷入了停滞,毫无进展。这是一个相当的黑暗时代。

后来有一道强烈的光撕破了这个黑暗!在2017年,年仅21岁的曹原及其团队发现了突破性理论:只要将两层石墨烯旋转到特定的“魔法角度”(1.1度)叠加时,它们就可以在电阻为零的情况下传导电子,效果立竿见影,立刻显示超导特性,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是超导理论的一个重大进步!但如果真正实施起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幸曹原很快就掌握了比较可靠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达到了超导体比较显著的温度!

而曹原的这个操作,成功实现了石墨烯超导电实验,解决了令全世界物理学界科学家们心心念念想要解决的难题,物理界迎来一道明亮的曙光!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中,曹原和他的导师连发两篇Nature,介绍石墨烯研究的新的突破口。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Nature发表论文是多么的难,在Nature发表文章难度相当之大!武汉大学在整个2018年也只发出了一篇nature和一篇science。能在Nature发文章意味着你可以去当一个大学教授,成为学术界的权威,也可能会评上院士。

曹原的这个重大发现引爆了全球,让全世界学者望尘莫及的Nature在一天之内发布了曹原的两篇论文。而曹原的论文还没来得及排版破天荒地直接就被Nature发布在网上了。当时还有网友评论说:Nature杂志应该能为曹原论文的发表感到荣幸。但是曹原并没有原地踏步没有被名誉和利益冲昏了头脑,依然坚守本心!

曹原再次在Nature上连续发表两篇关于石墨烯的论文!别人是以登上Nature杂志为荣,而Nature杂志则是以登上曹原的文章为荣!少年天才,令人望尘莫及!Nature将他评为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之首。少年时期,功成名就,意气风发,但是他没有因此而骄傲!他依然勤勤恳恳地做着实验和研究,他与平常青年似乎没什么两样,比较害羞和腼腆。

曹原厉害到了什么程度呢,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施一公离诺奖差一个冷冻电镜,潘建伟离诺奖差一个量子纠缠,曹原离诺奖最近,就差常温两字。”虽然只是一个调侃,我们也能够知道曹原为物理界做了巨大的贡献,曹原有着异于常人的智力,并且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并且非常谦虚,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

曹原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爱国心的人,在美国攻读博士的时候,曹原曾经得到过加入美国国籍的机会。但是他没有选择接受邀请,他想着想要回国报答祖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曹原也希望更多的人和自己一样,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回国报效祖国。

曹原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冷嘲热讽,可是他并没有听闲言碎语,依旧向上。我们青年也应该不断进步,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我们是国家建设中最坚固的栋梁,我们是拥有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我们是黑暗中的炬火照亮着前方的道路,让我们青年撕破黑暗,让更多的阳光冲破黑暗洒在更多的角落,我们的国家才会建设的越来越好。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需要做一下准备:

1、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

science和nature的每本子刊所专注的领域不同,投稿前一定要仔细、谨慎选择刊物。

2、了解你的读者

就投稿而言,首要的读者就是编辑和审稿人。学会像编辑和评审一样思考问题。

3、准备稿件

投稿之前,要准备投稿信,详述所投稿件的主要意义、核心内容及发现,以及自己的名字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

投稿可以使用science和nature的在线投稿系统。

4、评审过程

一般学术期刊都是先投到主编工作室,主编根据根据稿件摘要,了解研究领域及只要内容后,找两名(至少)评审员一同评审。

《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

《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ENC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王传超发表nature论文

来源丨DeepTech深 科技 (ID:deeptechchina)

作者丨杨一鸣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鸿钧团队传出喜讯,他们实现了 在石墨烯上高精度的结构制作,精度已经达到了原子的级别。

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显示了研究团队对于纳米结构制作的高超技术,也再次将石墨烯这一纳米器件制作平台推到了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对于可控制造特殊性质的纳米器件,例如量子器件,有重要研究意义。

此项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 9 月 6 日的 Science 杂志上,高鸿钧院士对DeepTech 表示,在本次工作中,团队利用课题组长期积累的扫描隧道显微学原子操纵技术,实现了原子级精准的石墨烯可控折叠,目前也在尝试六方氮化硼等其他二维材料的可控折叠,以及利用原子级精准的可控折叠技术,构筑更为复杂的二维纳米结构。

据介绍,高鸿钧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石墨烯的制备、物性研究及潜在应用,是国际上最早的在金属衬底上外延生长高质量、大面积石墨烯的课题组之一。

图 | 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

在这次重要突破中,如此精细的原子级制作,必定使用了非常高深难懂的手法吧!其实不然,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来自中科院的陈辉、张现利和张余洋,他们在文中用的词汇是“Origami”——折纸艺术。

事实上,他们只是用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将石墨烯折叠了一下。没错,他们登上 Science 的文章,仅仅是将一小块石墨烯折叠了一下,得出了很奇妙的现象。

这种反差萌其实和石墨烯的特色发迹史一脉相承,石墨烯于 2004 年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消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发现。当时获取石墨烯的方法名称很响亮:“机械剥离法”,也就是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

而他们也因为对于石墨烯研究的卓越贡献,于 2010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年的诺奖也被称为是“用胶带撕出来”的。只能说我们身边的科学有很多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折纸艺术 | pixabay

一直以来,石墨烯都被认为是“新材料之王”,这种特殊的材料,也是科学家发现的首批二维材料之一,是由碳原子以 sp² 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

石墨烯突出的特点是,高载流子迁移率、强度高、带隙可调等,是半导体研究、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材料。

其次,石墨烯是制作一系列纳米材料的“母体”,我们能够以石墨烯为“出发点”,制作一系列有独特特性的材料,例如像足球一样的“富勒烯”,可以认为是由石墨烯的片段卷积而成;还有“碳纳米管(CNT)”,可以认为是用石墨烯“卷”起来的。最近,MIT 的研究团队基于碳纳米管制作了一款具有超过 14,000 个晶体管的 16 位微处理器,刚刚登上 Nature 期刊。而按照不同的角度“卷”起来的碳纳米管,它们会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那么,如果能够精确控制制作工艺,在石墨烯这个平台上制作我们想要的纳米材料就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了,也能为 探索 石墨烯的新性能打开新方向。

如何实现精细操作呢?研究团队选择了可能是当今世上最精贵的仪器——“STM(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操作,这种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仪器也是当今世上最精密的测试仪器之一,能够 通过仪器中原子尺寸级别的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原子操纵(Atomic Manipulation)”,即对单原子进行移动,并以此制作纳米结构。

曾登上化学高考试题的“中国”,由我国科学家在 199 3年首次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一块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直接移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

选择了石墨烯,选择了利器 STM,研究人员就放开手脚大干了一场。他们首先使用 STM 将一小块石墨烯(原文是 graphene island,即石墨烯小岛),进行折叠和展开操作,折叠方向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精确控制沿着指定方向进行折叠。

这一次的折叠,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一次对石墨烯的折叠,并且不仅能折叠,还能复位,如果没有十分精确的控制是不可能完成的。

高鸿钧解释道:“单纯的折叠和复原其实比较快,就是在秒的量级。但是为了实现原子级精度的可控折叠,需要首先在高定向裂解石墨上获得合适尺寸的石墨烯纳米片,我们目前使用的是氢离子轰击技术,一般需要 10 个循环的氢离子轰击,这个过程需要 10 个小时左右。一旦有了我们设计尺寸的石墨烯纳米片,折叠和复原就可以很快,并且成功率也很高,可重复性也非常好。”

STM实现的石墨烯折叠和复原 | Science

接着,研究团队在折叠处发现了具有特殊性质的结构——“褶子”,研究团队将其称为“1D tubular”,如上图中 C 和 D 所示,清晰地记录了这个结构的高度尺寸。他们发现这个结构和碳纳米管结构很类似,都是石墨烯卷起来一样的,那么它的性质会是怎样的呢?

电学测试表明,与碳纳米管类似,这样的结构具有一维材料的特性,电子在这种结构上只能做一维的运动,即向前或者向后。

高鸿钧

但是,该结构与传统碳纳米管相比也略有不同,对此高鸿钧解释道:“利用石墨烯折叠出来的 1D tubular 结构与传统的 CNT 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折叠出来的 1D tubular 是一个非闭合结构,这种非闭合结构也会对其电子结构造成影响,我们的理论计算表明,1D tubular 除了具有传统 CNT 的 1D van Hove 奇点特征以外,还具备一些有限尺寸石墨烯片的电子结构特点。”也就是说, 1D tubular 是利用石墨烯卷起来的非闭合结构,它既有碳纳米管的一些特性,也具有石墨烯的特性。

于是高鸿钧团队开始考虑如何利用这种结构制作器件,根据石墨烯具有的“双晶”特性,他们首先尝试了“ 异质结 ”器件(一个器件由两种不同性质材料组成)的制作。

石墨烯折叠形成 | Science

所谓“双晶”特性,就是一层石墨烯上可能会出现两种排列方向不同的蜂窝结构,即使都是六边形,就好像是用两张饼拼成了一张饼一样(如上图中的 A)。换一种说法,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在一层双晶石墨烯上能存在两种不同属性的石墨烯,也就是两种不同的材料。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可控的方式将这层双晶石墨烯以一定的角度折叠起来,那么在折叠的地方就能出现两种材料的界面,也就能形成异质结的结构。

这种处于一维结构上的异质结可能会显示出不一样的电子特性,例如文章中报道的局部电子奇点等,也许会成为新型一维器件的制作方式。

对于材料的应用,高鸿钧充满自信地表示:“如果利用双晶石墨烯片进行可控折叠,可以得到传统 CNT 研究中科学家一直想要获得的结构可控的一维纳米线异质结,这样的一维纳米线异质结两端的电子结构可以相差很大,通过精心设计,可以做成传统半导体器件中的 pn 结,进而构建更加丰富的信息功能器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DeepTech深 科技 (ID: deeptechchina ),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 朋友圈 。

果壳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

我觉得你应该 关注 一下

在 块状金属玻璃(BMGs) 中引入更松散的原子堆积区域,可以促进塑性变形,使BMGs在室温下更具延展性。在此, 来自北京 科技 大学的吕昭平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合金设计方法,即掺杂非金属元素形成密集的填充图案。 相关论文以题为“Substantially enhanced plasticity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by densifying local atomic packing”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论文链接:

块状非晶玻璃从液态继承了无序的非晶结构。由于缺乏作为低势垒变形载体的晶体缺陷,如位错和堆垛缺陷,BMGs通常比它们的晶体对应物更强、更硬。然而,BMGs合金在室温下拉伸塑性极低,在载荷作用下往往发生灾难性破坏,严重阻碍了其广泛应用。与晶体相不同的是,BMGs的无序原子堆积不易定量描述,只有有限的方法来调整它们的结构-性能关系。因此, 调整BMGs的力学性能以克服其室温脆性,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在远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BMGs中,塑性变形主要是由于局部扩散跃迁或被称为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 STZs)的原子团簇的局部共同剪切事件,即一组原子共同克服了局部原子重排的能量势垒鞍点。 变形能力源于金属键合所固有的灵活性: 离域电子允许金属原子在彼此之间滑动而不受键合断裂的影响,而键合断裂有利于损伤而非剪切,例如在离子玻璃中。尽管局部剪切转变开始的位置仍然难以预测,但人们普遍认为,在BMGs中引入更松散的填充区域,可以有效地促进局部塑性事件。这些区域具有较高的局部势能,在加载时容易发生非弹性变形,表现为类液体行为。 因此,增加松散填充区域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提高BMGs的塑性。

这种材料设计路线,通过低温热循环或严重塑性变形等方法提高了BMGs的塑性,这些方法通常通过增加密度较低区域的可用性来增强结构波动。然而,目前大多数提高GMGSD塑性的方法,通常会由于引入更松散的填充区域而降低热稳定性和屈服强度。相比之下,松散填充区域的湮没通常被认为可以提高强度和硬度,并改善热稳定性,但往往会恶化塑性,正如BMGs中退火诱发的脆化所证明的那样。

在这里,研究者报告了一个新的设计概念,以改善BMGs的变形能力。研究者通过掺杂非金属元素(NMEs)来增加BMG的结构波动,这些元素具有较小的原子尺寸和与组成BMG的元素的混合负热 。研究者选择的候选元素是氧、氮、碳和硼,分别添加到Ti-、Zr-和Cu基BMGs中,同时,确定了特别合适的掺杂体系(范围从0.1%到0.3%),因此,研究者观察到强度和延展性的显著提高。这可以归因于在非金属溶质周围形成的局部致密堆积区域(LDPRs)体积分数的增加,同时避免了脆性二次相的形成。这些LDPRs的邻近区域变得相对松散,从而增强了材料的结构波动,促进了局部剪切,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宏观塑性和韧性,并增强了强度。在热力学的指导下,根据与这些掺杂剂相关的适当的负混合热,该方法原则上是通用的,可以用于广泛改善MGs性能。

图1 基底与掺杂ZrTiHfCuNi BMGs材料的力学行为。

图2 基合金纳米压痕探针τmax的相对频率分布。

图3 研究了基合金和O0.2、B0.2、O0.3掺杂合金的低温比热容实验数据。

图4 低温下BMGs中γ弛豫的研究。

图5 基合金和O掺杂合金的局部原子堆积和剪切响应的MD模拟。

图6 增强BMGs结构异质性的两种方法示意图。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的设计概念成功地克服BMGs的室温脆性。这是通过形成塑料顺应区,形成周围的密集填充团簇包含间隙掺杂剂。在这种方法中,小的间隙原子被称为“簇形成者”,因为它们体积小,热力学上的考虑,以及它们部分的共价键贡献。由此产生的结构不均一性的增加被证明是大幅度提高BMGs塑性的有效方法,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而是在强度上增加。因此,适当掺杂氧、硼、碳、氮等NMEs,可以同时提高塑性、强度、热稳定性,甚至增强GFA。 这种组合在玻璃成型、可塑性、强度和成本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为符合塑料和耐损伤的BMGs开辟了全新的合成、加工和应用范围。 (文:水生)

nature发表论文选导师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导师的选择在研究生入学后进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云南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中安排了25亿元专项资金给予全力支持。2018年学校获批省级专项资金8亿元,中央专项资金1.32亿元,共9.32亿元,专项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全部执行完毕,保障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一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搭建了六个层级的人才引进体系和四个层次的校内人才支持体系,柔性引进院士4人,学校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50人,师资队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5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近年稳步增长,保持在全国前10左右的水平。新增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增加幅度历年最大。

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杰出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三大奖”共8项。

新的一年,云南大学将坚持以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心,围绕“一个引领”、保持“两个第一”、建设“两个中心”、打造“一个体系”,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和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医学生考博怎样选导师-如何选择博士导师

导师在整个考博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局,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联系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考博大多在三月进行,报名的时间大概在10月份左右,考生联系导师的时间一般是在报名前的两到三个月,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又到考博报名时,被问医生该如何选导师呢?

1. 医学导师按研究方向分为三类:医学家、医学科学家、科学家(生物学家)。

医学家主要做临床医学研究的医生,研究的对象是疾病,对循征医学、统计学方法熟悉。医学科学家主要做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细胞或分子,对病理学、免疫学、动物实验等基础医学方法熟悉。

科学家主要研究对象是分子或细胞,对生物学方法熟悉。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是当医生,选医学家比较适当。

如果你的兴趣是做某个疾病的基础研究,选医学科学家吧。如果你的兴趣是在CNS上发表文章,最好选基础教研室的生物学家。

2. 导师的教育背景和发表背景。

这两点在网上都可以查到,并需要具体分析。医学家导师,教育背景最好是博士毕业,发表背景要看第一作者同时作为通讯作者外文发表临床文章的质和量,质方面要看文章的循征证据和统计学方法。现在国内有很多导师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很多临床论文、而没有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临床论文,这类导师一般名气很大,占有很多资源,但对博士的科研指导很可能有限,需要慎重选择。医学科学家和科学家的教育背景最好有国外博士经历,发表背景要看读博和博士后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也要看成为导师后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章。有些导师作为博士或博士后发表背景很好,博导后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背景差,很可能独立研究能力有限,也需要慎重。

3. 导师稳定的研究方向。

医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最好是某个疾病,而不是某个技术或方法。如某个导师是研究某个疾病(如:脊髓损伤或腰椎退变)的高手,而不是通过某种方法研究各种疾病(如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了椎间盘、又构建软骨等)的高手。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最好是细胞生物学的某个现象,而不是某个技术或方法。如研究自噬、分化等信号转导,而不是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找这个疾病的易感基因又找那个病的易感基因。导师的研究方向可以通过网上查找导师的.发表背景和基金背景得知。

4. 导师能提供的平台。

说白了,就是导师将来对你的毕业分配的帮助有多大。对当医生主要水平来说,平台比努力重要。在大医院就是大医生的水平,在北京上海就是国内最好水平。对当科学家来说,诺奖实验室不留神就是CNS,最差也是JBC,年纪轻轻就可以成名成家,火热的清华教授颜宁就是一个例子。有一类医学家导师只有通讯作者文章,没有第一作者文章,虽然求学问要慎重,但他们有很好的资源,求功利还是可以考虑。

5. 我的考博参考。

1997年世界第一只克隆羊Dolly出生,文章发表在Nature上,我看不懂文章的原理,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99年考博报考了科学家导师廖维宏教授,报考的原因是,他的研究方向是神经(脊髓)损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我的兴趣所在,同时他的博士生出国率几乎是100%,也是我非常看重的。读搏期间,做RT-PCR克隆基因,原核细菌表达蛋白和纯化(基因工程),腺病毒构建和纯化(基因治疗),神经元培养,脊髓损伤神经示踪(神经生物),毕业时发表了外文文章,博士同学中第一个拿到国外博士后offer。现在做这些事还是比较容易,在当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自己的分子生物学兴趣和出国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还有比这个更快乐的吗?

一句话总结,求学问选择能力强的博导,求功利选择人脉好的博导,这都无可厚非,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导师性别无关,人品好就行,很多男老师反而会更照顾女生,一般建议选择年纪长、更资深的导师更好。如果今后希望读博进入高校工作,建议选择院士、973、863、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这类、高校行政职务比较高的老师、发论文影响因子高的老师(论文这种东西努力是一方面,研究方向也真的很重要)、有留学背景或者学生出国较多的老师(目前高校界的鄙视链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里并不是贬低国内高校,只是说选择国外优质高校镀金回来机会确实会好一些,而且到时候申请联合培养,实验室的资源和背书其实也比较关键,这样在跟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很多事情的眼光也会更长远,因为今后博士,甚至工作以后跟老师的联系很可以还是比较紧密的。 如果你是今后希望毕业后选择就业,那么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选择行政职务比较高、又比较放养的导师,这种导师一般有小老板具体管科研,但是毕竟又是挂在你导师的名下,其实小老板也不好过多干涉你(部分人品不行的小老板除外),这样你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意向企业实习,一方面实习可以帮您迅速明白自己求职短板是什么,并且可以针对性的补足,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快速拓展职场人脉的机会,通过跟职场的人交流中,可以更好的了解岗位区别、公司区别、行业区别,包括城市优劣等等。 而且很多行政职务高的老板,在职研究生也是一种资源,当然其实实际帮助非常有限,但是很多时候信息本身就很重要。一种是选择企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导师,横向课题多,跟企业联系紧密优点是:项目经验在求职的过程中,跟企业联系紧密,很多可以直接认可为企业实习经历或者实操项目经验,而且项目操作逻辑也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缺点是很多横向课题往往是盈利性的,企业对于工作成果是有实际要求的,那样就要求可能会占用你实际的学习时间,而且横向课题往往发论文会比较难,对于专硕还好,但是对于学硕来说,很多学校已经要球毕业要发表一定层次的期刊论文,那种就要自己做好评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方法,其实很多时候不一定要强求导师改变你的研究方向,要注意看清楚,硕士毕业的期刊论文是要求学科相关,还是论文相关,如果仅仅是学科相关,那么可以毕业论文写自己的实际研究方向,但是期刊论文发一个实验室比较容易灌水的方向,也可以跟博士师兄关系好一些,看看有没有什么比较好顺带的)。 还有一种就是了解实验室的过往就业领域,选择有比较优质就业的机会的实验室。导师或者师兄的内推,特别是BAT、大疆、海康、3C数码这类高薪高压的公司,内推能够帮你省掉很多麻烦,而且能够给你分享面试的经验,实习和补招的机会也相对会多一些。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你有帮助!。l***2019-06-2100 虽然不是此方向,但是强烈建议你在找导师的时候不要轻易将目标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容易一叶障目。我建议的好的导师是这样的:若你有志学术,他可以给你提供较为优质的资源,比如好idea(瞎提idea就是毁人前程);好的条件,比如舒适的实验室,较为丰富的补贴,等等。 若你在读书过程中无志学术,比如想转行当码农(笑),也不会威胁你不能毕业,不会天天逮着你骂,因为他知道人总是会变的,给人活路就是救人一命;对于上不下去的人,放他一马,给个证,大家好聚好散。 其实没上过研的人可能并不知道,满足以上2个要求的老师有多难找,因为这要求此导师有较强的能力和广阔的胸怀啊!我觉得只有院长级别的才能match。 所以,我的叙述也只敢用“较为××”这样的词。但是,2个条件排优先的话,个人认为,广阔的胸怀是靠前的。道理已经讲了。所以对这些老师排序的话,我首先不推荐女导师和年轻导师。 没有性别歧视,但是以我见过的大多数女导师,都是严厉和push的;而年轻导师可能人不错,但是迫于自己的科研压力,他不得不逼你啊。 至于其他2个,我建议见面交流。其实说了这么多,该踩的坑你照样会踩,你也肯定不会听我的,比如看了你的描述,你现在大致会想“我就是去一心学术的,就是要sci,nature的,严格的导师岂不是很好?”哎,那我就送你一句话吧,“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多希望去年此时,也有人给我讲这些。

nature发表论文致谢导师

如何撰写论文致谢?

论文致谢是学术论文中必须完成的一个部分, 可是很多同学们却往往忽视这个部分。因为作为一项科研研究来说,必须要对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机构或人进行说明,一来是表示感谢,二来是方便追踪项目来源和去向。那么,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如何撰写论文致谢词呢?请看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的具体内容。

毕业论文致谢的意义?

论文致谢是学术论文中必须完成的一个部分, 可是很多同学们却往往忽视这个部分。因为作为一项科研研究来说,必须要对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机构或人进行说明,一来是表示感谢,二来是方便追踪项目来源和去向。

撰写毕业论文致谢有哪些规定?

按照GB7713-87的规定,致谢语句可以放在正文后,体现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和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人。

论文致谢注意事项:

谢辞要写得感情诚恳,言语得体,不要过多的溢美之辞。例如: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我的指导导师××先生的悉心指教,并得到其他几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范文

时光如梭,我在西北师范大学这所人文底蕴深厚、富有拼搏精神的著名百年高等学府求学已近四年,随着论文的收笔为期四年的学士本科生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四年前我从全国的革命老区--江西赣州兴国,带着困惑和希望来到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我的求学与探索之路,而今这一切都即将圆满结束,此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西北师范大学为我的本科生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我的本科生生活忙碌却充实着,困惑却进步着,疲惫却探索着,这样的收获让我对将来充满了新的向往和追求,并给我了更大的勇气接受工作与生活的挑战。

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西北师范大学,特别是一直培养我的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回望在“中国电化教育发源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里两年多的成长之路,我有太多的收获,拥有太多的感动和感谢,心中有太多的话想说。

感恩郭老师您给予了我这个宝贵而又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觉着能够师从郭绍青教授是我人生中幸运的事情之一,因为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这些将使我终生受益。我在学习期间对专业的困惑都是在郭老师的引导下得以找到了答案,在学业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郭老师的心血与汗水,这些我将铭记于心!作为导师,恩师对我是宽容的,在我求学期间,他虽然批评过我,现在回想起来,那都是为了我的进步,没有恩师的批评,就没有我的成长。作为导师,恩师对我是关爱的,对我这样一个来自外省的学生来说,郭老师在生活中给予了我太多的关照。作为导师,恩师对我是严谨与负责的,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写作、修改,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与智慧。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郭绍青教授对我的悉心教导,指导我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此时,只恨跟随恩师读书的时光太短暂!

同时,还要感谢南国农教授、杨改学教授、杨晓红教授、张筱兰教授、张学军教授、李建珍教授、王卫军副教授、俞树煜副教授、郭炯副教授、常永梅副教授、王文君副教授、马光仲副教授、赵健老师,是他们认真的给我们上课,为我耐心的解决专业问题,才使我在专业上有了进步,十分感谢各位恩师。

感谢我的师兄弟、师姐妹们,特别是师兄杨彦军、张乐、石大维对自己在科研项目中的指导、鼓励和帮助使我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黄建军、郝照、樊敏生、张绒、马彦龙、王嘉阳、李小龙、李志明、赵霞霞、苏倩等师兄姐弟妹给我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我四年本科生的同窗舍友,是他们让我在他乡也能安静下来完成我的学业,是他们让我在轻松愉悦中度过四年的本科生生活。感谢 2010 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士同班同学,是他们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是他们不断激励着我前进。

感谢李小龙老师、贺相春老师和马彦龙室友,是他们能无私的教会我一些自己欠缺的技能,在编写程序上给予我了相当大的帮助和指导。

感谢实习期间关心照顾我的上饶师范学院的老师,特别要感谢程肇基、谢旭慧、叶冬莲、黄先恺、熊建国等多位老师给予我莫大的照顾和关心,并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了我很多宝贵建议,这将是人生路上一笔重要财富。

感谢我的家人和支持我多年的很多朋友,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让我在生活上、学习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感谢参加论文评审和答辩的老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对论文提出的批评和指正。

道不尽的感激之情,诉不尽的甜美回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才刚刚起航,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将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国家和家庭做出最大贡献,以回报大家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论文格式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题目

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英文题名方法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作者

署名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示例:王军 ××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张红 ××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 100011

(注释:后面的数字是该学院的邮编号码)

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论文正文

要点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要求

以毕业论文为例,现说明论文正文版面格式:

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

②汉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正文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12号,标题汉语采用四号黑体,标题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

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

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统一采用A4纸张;

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汉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10. 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

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

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格式要求

文稿用word文件(页面A4),统一用宋体排版。

页面设置

纸型:A4标准纸 方向:纵向

页边距:左3cm 右2.5cm;上,下边距为默认值:上2.8cm 下2.5cm

页眉1.5cm,页脚1.5cm

格式

正文行距:(多倍行距)1.25倍

字号

中英文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位于中文标题下方),二号Time New Roman字体, 加粗居中。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五号字

图表要求

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弧线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符合制图标准.插图和表格均需有编号和标题,图标题为五号字,表标题为小四号.

致谢

作为一名研究者,应该尊重为形成学术论文所进行的研究所提供帮助的单位、个人表达,肯定他们在形成学术论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应该对以下方面致谢:

横向课题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研究的企业、组织或个人;

协助完成研究工作或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或提供帮助的人员;

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但致谢不等同于参考文献和注释。

意义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⑴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⑵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参考文献的作用是:

⑴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⑵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⑶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⑷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⑸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要求

1、在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各条参考文献应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注意一定要按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

2、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中文参考文献请改为中英文对照。

3、文后期刊类、会议论文集中的参考文献表中的英文期刊名称、会议论文集名请写全称。

4、各类参考文献请严格按照“二、各类参考文献写法”中的标点符号写。

写法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 版本(第1版不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MandelBrot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M]. New York: Freeman, 1982

[2] Qi Dongxu. Fractal and its computing gener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20-40 (in Chinese)

(齐东旭。分形及其计算机生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0-40)

2、专著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名[M]//编者。专著名,卷。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薛社普。C-醋酸棉酚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M]//薛社普,梁德才,刘 裕。男用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7-73

[2] Tagg R C,Push M。Enzyme catalyzed cellular transaminations[M]//Round A F 。Advances in Enzymology,vol 1。3rd ed。New York:Academic Press,1954:125-147

3、译著

[序号] 原作者。原文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in Chinese)

(原作者。中文书名。译者姓名,译。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4、用户手册

[序号]用户手册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MC88100 RSIC Microprocessor User’s Manual [M]。2nd ed。Englewood Cloffs:Perntice Hall,1990

5、连续出版物

[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年,卷(期):页码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6] Chen Jianxun,Ma Hengtai.A new algorithm for dynamic computing the area of union of circular arcs[J].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 Computer Graphics, 1998,10(3):221-226(in Chinese)

(陈建勋,马恒太。动态计算圆弧并面积的一个新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8,10(3):221-226)

6、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作者。题名[C]//[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5]Wu Jike. Two problems of computer mechanics program system[C] // Proceeding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CA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4:9-15(in Chinese)

(武际可. 计算力学程序系统的两个问题[C] //有限元分析和CAD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5)

7、学位论文或技术报告

[序号]作者. 题名[学位论文或技术报告][D或R].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1] Ma Cong. The research of MLTMMT(Multi Level Technology Mapping for Multi Target) in HLS(High Level Synthesis)[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8(in Chinese)

(马 聪.高级综合中多目标多层次工艺映射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8)

8、会议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C] //会议论文集名称(请写全拼),会址(请写会议城市名,不要国名),会议年:页码

[1] Salomons O W. A tolerancing tool based on kinematic analogies[C] // Proceedings of 4th CIRP Seminar on Computer Aided Tolerancing ,Tokyo,1995:47-70

9、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 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99-07-26

10、技术标准

[序号]起草责任者。 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也可略去起草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

11、电子文档

[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OL]。(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用投稿日期代替即可)]。获取和访问途径

[1] 箫珏。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04-15)[2002-07-26].Http://www.……htm

注释

注释不同于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列于文末。而注释则是作者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不要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而要作为注释放在页下,用①②……标识序号。注释中提到的论著保持通常格式,如:

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

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可以在结尾处(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加上"致谢:感谢xxx 对论文的写作给予的指导"。当然,这句话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

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导师

个人简介: Edward H. Sargent,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副校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是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他是加拿大纳米技术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是胶体量子点光探测领域的开拓者,也是量子点PN结太阳能电池的发明者和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并通过所领导团队的努力,每年都在刷新纪录。迄今为止,已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团队已经发表超过300篇论文,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0次,H因子72。

团队合照

接下来,我列举了Edward H. Sargent教授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系列期刊的工作!希望借此机会向大佬学习一下!

通过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为化学原料,如乙烯,可同时达到二氧化碳减排和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目的,目前,Cu是CO2RR的主要电催化剂。然而,迄今为止所达到的能源效率和生产率(目前的密度)仍然低于以工业生产乙烯所需的值。

鉴于此,卡内基梅隆大学的Zachary Ulissi、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等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合主动机器学习来识别,描述了Cu-Al电催化剂能有效地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乙烯,具有迄今为止所报道的最高的法拉第效率。与纯铜相比,在电流密度为400mA/cm2下Cu-Al电催化剂的法拉第效率超过了80%,以及在150mA/cm2下,在其阴极乙烯的能量转换效率则达到了~55%。理论计算表明,铜铝合金具有多个活性位点、表面定向和最佳CO结合能,有利于高效的、高选择性地还原CO2。

此外,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表明,铜和铝能够形成良好的铜配位环境,从而增强C-C二聚作用。这些发现说明了计算和机器学习在指导多金属系统的实验 探索 方面的价值,这些系统超越了传统的单金属电催化剂的局限性。

Accelerated discovery of CO2 electrocatalysts using active machine learning,

电解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CO2RR)可用于绿色生产乙醇,然而,该反应的法拉第效率目前仍然不高,特别是在总电流密度超过10mA cm−2下。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团队报道了一类催化剂,其产乙醇的法拉第效率高达52.1%,阴极能量转化效率为31%。作者发现通过抑制中间体HOCCH*的脱氧作用,可以降低乙烯的选择性,促进乙醇生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由于封闭的N-C层具有很强的供电子能力,在Cu表面涂覆一层氮掺杂碳(N-C)可以促进C-C耦合,抑制HOCCH*中碳氧键的断裂,从而提高CO2RR中乙醇的选择性。

Efficient electrically powered CO2-to-ethanol via suppression of deoxygenation,

堆叠具有较小带隙的太阳能电池形成双结膜,为克服单结光伏电池的Shockley-Queisser极限提供了可能。随着溶液处理钙钛矿的快速发展,有望将钙钛矿的单结效率提高>20%。然而,这一工艺仍未实现与行业相关的纹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进行整体集成。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 和阿卜杜拉国王 科技 大学的Stefaan De Wolf团队,报道了将溶液处理的微米级钙钛矿顶部电池与完全纹理化的硅异质结底部电池相结合,进行集成双叠层电池的方法。为解决微米级钙钛矿中电荷收集的难点,作者将硅锥体底部的耗尽宽度提高了三倍。此外,通过在钙钛矿表面固定一种自限型钝化剂(1-丁硫醇),增加了扩散长度且进一步抑制了相偏析。这些多方位的结构改善,使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整体效率达到了25.7%。在85°C下进行400小时的热稳定性测试,以及在40°C、在最大功率点下工作400小时后,发现其性能衰减可忽略不计。

Efficient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solution-processed perovskite on textured crystalline silicon,

由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为燃料和化学原料的生产与循环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观的能源储存途径,然而,目前在改进用于高选择性碳氢化合物生产的电合成途径方面仍存在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作用,非均相方法和均相方法之间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与异质活性位点相邻的有机分子或金属配合物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调节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从而增加法拉第效率(产品选择性),提高催化性能,并降低反应过电位。

在这里,作者首先讨论了四类分子强化策略:①分子加成修饰的多相催化剂、②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③网状催化剂和④无金属聚合物催化剂。作者介绍了目前在分子策略方面的挑战,并描述了电催化CO2RR产多碳产品的前景。这些策略为电催化CO2RR提供了潜在的途径,以解决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挑战,进一步发展CO2RR。

Molecular enhancement of heterogeneous CO2 reduction,

目前通过优化钙钛矿的组成经过组合优化,在最先进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通常含有六种成分(AxByC1−x−yPbXzY3−z)。关于每个组成部分的精确作用仍然存在许多不清晰,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钙钛矿材料中不同组分对晶体结构、性能的影响关系,对于制备新型的高性能钙钛矿材料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与麻省理工学院的William A. Tisdale等人利用瞬态光致发光显微镜(TPLM),并结合理论计算,探究了钙钛矿材料中组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单晶钙钛矿材料内部载流子的扩散率与结构组成无关;而对于多晶钙钛矿,不同的成分对载体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CsMAFA型钙钛矿相比,不含MA的CsFA型钙钛矿载流子扩散率要低一个数量级。

元素组成研究表明,CsFA颗粒呈级配组成。在垂直载流子输运和表面电位研究中可以看到,CsFA型钙钛矿由于其非均匀结晶,从而引起晶粒的元素分布不一致,形成了不利于载流子扩散的“壳核结构”。而掺入MA可以有效改善颗粒成分的均匀性,在CsMAFA薄膜中产生了高的扩散系数。

Multi-cation perovskites prevent carrier reflection from grain surfaces, /10.1038/s41563-019-0602-2

电解二氧化碳还原(CO2RR)转化为有价值的燃料和原料,为这类温室气体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有吸引力的途径。然而,在这类电解装置内,往往是由有限的气体通过液体电解质扩散到催化剂的表面,电解效率仍然不高。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David Sinton和Edward H. Sargent等人提出了一种催化剂:离聚物本体异质结结构(CIBH),可用于分离气体、以及离子和电子的传输。CIBH由金属和具有疏水和亲水功能的超细离子层组成,可将气体和离子的输运范围从数十纳米扩展到微米级。采用这种设计策略,作者实现了在7 M KOH电解液中,以铜为催化剂进行电还原CO2,在阴极法拉第效率为45%下,产乙烯的偏电流密度高达1.3A cm-2。

CO2 electrolysis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at activities greater than 1 A cm−2,

手性材料在推动生物标记、手性分析和检测、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偏振相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应用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维半导体的区域选择性磁化可以实现室温下的各向异性磁性,以及自旋极化——这是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技术所必需的特性。

鉴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课题组、多伦多大学Edward Sargent教授团队等人利用局域磁场调控电偶极矩与磁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类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

利用这一策略,作者将具有不同晶格、化学成分和磁性能的材料,即一个磁性成分(Fe3O4)和一系列半导体纳米棒结合在一起,在特定的位置吸收紫外线和可见光谱。由此产生的异质纳米棒表现出由特定位置磁场诱导的光学活性。本文提出的区域选择性磁化策略为设计手性和自旋电子学的光学活性纳米材料提供了一条途径。

Regioselective magnetization in semiconducting nanorods,

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为温室气体的利用、化学燃料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碳中性的方法。然而,从CO2RR高选择性地生产C2产品(例如乙烯)仍然是一个挑战。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加州理工学院Theodor Agapie教授、Jonas C. Peters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分子调控策略,用有机分子使电催化剂表面功能化,用于稳定反应中间产物,使CO2RR高选择性地产乙烯。

通过电化学、操作/原位光谱和计算研究,研究了通过芳基吡啶的电二聚作用衍生的分子库对Cu的影响。结果发现,粘附分子提高了CO中间体的稳定性,有利于进一步还原成乙烯。在中性介质的液流电池中,在偏电流密度为230 mA cm-2下,电催化CO2RR产乙烯的法拉第效率高达72%。

Molecular tuning of CO2-to-ethylene conversion,

【新智元导读】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唐传祥研究组与合作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与之相关的极紫外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最现代的研究用光源是基于粒子加速器的。

这些都是大型设施,电子在其中被加速到几乎是光速,然后发射出具有特殊性质的光脉冲。

在基于存储环的同步辐射源中,电子束在环中旅行数十亿转,然后在偏转磁体中产生快速连续的非常明亮的光脉冲。

相比之下,自由电子激光器(FEL)中的电子束被线性加速,然后发出单次超亮的类似激光的闪光。

近年来,储能环源以及FEL源促进了许多领域的进步,从对生物和医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到材料研究、技术开发和量子物理学。

现在,一个中德团队证明,在同步辐射源中可以产生一种脉冲模式,结合了两种系统的优点。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与来自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HZB)以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合作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 )的论文。

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SSMB)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

该研究与极紫外(EUV)光刻机光源密切相关,有望为EUV光刻机提供新技术路线。

SSMB光源首个原理验证实验,中德团队登上Nature

同步辐射源提供短而强烈的微束电子,产生的辐射脉冲具有类似于激光的特性(与FEL一样),但也可以按顺序紧密跟随对方(与同步辐射光源一样)。

大约十年前,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著名加速器理论家赵午和他的博士生Daniel Ratner以提出了「稳态微束」(SSMB)。

赵午教授

该机制还应该使存储环不仅能以高重复率产生光脉冲,而且能像激光一样产生相干辐射。

来自清华大学的青年物理学家邓秀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这些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2017年,赵午教授联系了HZB的加速器物理学家,他们除了在HZB操作软X射线源BESSY II外,还在PTB操作计量光源(MLS)。

MLS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设计优化运行的光源,在所谓的 「低α模式 」下运行。

在这种模式下,电子束可以大大缩短。10多年来,那里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开发这种特殊的运行模式。

HZB的加速器专家Markus Ries解释说:「现在,这项开发工作的成果使我们能够满足具有挑战性的物理要求,在MLS实证确认SSMB原理」。

「SSMB团队中的理论小组在准备阶段就定义了实现机器最佳性能的物理边界条件。这使我们能够用MLS生成新的机器状态,并与邓秀杰一起对它们进行充分的调整,直到能够检测到我们正在寻找的脉冲模式」,HZB的加速器物理学家Jörg Feikes说。

HZB和PTB专家使用了一种光学激光器,其光波与MLS中的电子束在空间和时间上精确同步耦合。

这就调制了电子束中电子的能量。

「这使得几毫米长的电子束在存储环中正好转了一圈后分裂成微束(只有1微米长),然后发射光脉冲,像激光一样相互放大」,Jörg Feikes解释道。

「对相干态的实验性探测绝非易事,但我们PTB的同事开发了一种新的光学检测装置,成功地进行了探测。」

SSMB概念提出后,赵午持续推动SSMB的研究与国际合作。

2017年,唐传祥与赵午发起该项实验,唐传祥研究组主导完成了实验的理论分析和物理设计,并开发测试实验的激光系统,与合作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了实验数据分析与文章撰写。

揭示SSMB作为未来光子源潜力的关键一步,是在真实机器上演示其机制。在新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了SSMB机制的实验演示。

SSMB原理验证实验示意图

实验表明,存储在准等时环中的电子束可以产生亚微米级的微束和相干辐射,由1,064纳米波长激光器诱导的能量调制后一个完整的旋转。

结果验证了电子的光相可以在亚激光波长的精度上逐次相关。

SSMB原理验证实验结果

在这种相位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应用相位锁定的激光器与电子轮流相互作用来实现SSMB。

该图示直观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激光调制电子束来产生发射激光的微束,是实现基于SSMB的高重复性、高功率光子源的一个里程碑。

有望解决EUV卡脖子难题

没有顶尖的光刻机,是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光刻机的曝光分辨率与波长直接相关,半个多世纪以来,光刻机光源的波长不断缩小,芯片工业界公认的新一代主流光刻技术是采用波长为13.5纳米光源的EUV(极紫外光源)光刻。

大功率的EUV光源是EUV光刻机的核心基础。简而言之,光刻机需要的EUV光,要求是波长短,功率大。

EUV光刻机工作相当于用波长只有头发直径一万分之一的极紫外光,在晶圆上「雕刻」电路,最后将让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包含上百亿个晶体管,这种设备工艺展现了人类 科技 发展的顶级水平。

而昂贵的EUV光刻机也正是实现7nm的关键设备,目前,荷兰ASML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量产EUV光刻机的厂商,而由于禁令,我国中芯国际订购的一台EUV仍未到货。

如果中国大陆无法引入ASML的EUV光刻机,则意味着大陆将止步于7nm工艺。

目前ASML公司采用的是高能脉冲激光轰击液态锡靶,形成等离子体然后产生波长13.5纳米的EUV光源,功率约250瓦。而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不断缩小,预计对EUV光源功率的要求将不断提升,达到千瓦量级。

SSMB光源的潜在应用之一是作为未来EUV光刻机的光源。它们产生的类似激光的辐射也超出了 "光 "的可见光谱,例如在EUV范围内,最后阶段,SSMB源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辐射特性。脉冲是强烈的、集中的和窄带的。可以说,它们结合了同步辐射光的优势和FEL脉冲的优势。

可以说,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实现大的平均功率,并具备向更短波长扩展的潜力,为大功率EUV光源的突破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EUV光刻机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关于作者

本文的通讯作者唐传祥教授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1992年9月-1996年3月,考入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博连读。1996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为“用于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多腔热阴极微波电子枪的研究”。

1996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

1996年7月 1998年6月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DESY工作2年。在DESY工作期间,主要进行超导加速结构的优化及测量研究,并与J. Sekutowicz, M.Ferrario等合作提出了Superstructure的超导加速结构。

1998年6月回国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从事加速器物理、高亮度注入器、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自由电子激光、新加速原理与新型加速结构、电子直线加速器关键物理及技术、加速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资料:

应该说是特别厉害的吧,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三篇相应的科技论文了,前途不可限量。

是非常厉害的,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希望可以越战越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