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是生物学家,不敢对成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意义妄加质疑。但是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克隆,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难点,也涉及伦理道德,这样的成果是不是应该等待更多的检验和更权威的鉴定后再公布?千锤百炼始到金,科学家更应该有审慎的态度和谨慎的作风。在这一事件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科研成果应该在何时、由何人、采取何种方式公布?其实,通过大众媒体宣传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重大科研成果的告知,不仅能极大地鼓舞国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是科学家必须承担的科普义务。而且,大部分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都来自于纳税人,纳税人有权知道钱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花得值不值得。但是,科研成果的公布必须要谨慎。记得非典期间,有关非典科技成果的信息发布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状况。某些科研机构一心想藉此抢占“科研高地”,匆忙公布了一些还未经检验和证实的所谓“成果”。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给公众带来了很多困扰,也给科学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情况导致科技部在2003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的暂行规定》中,对SARS成果的发布作出了特别说明:《规定》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重大成果由科技部统一发布及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擅自发布。其实,向公众公布研究成果也有约定俗成的章法。科研成果只有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后,才会由所在科研机构、主管单位或相关机构出面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对外公布。一定要等到学术期刊发表之后,是因为学术期刊都有由专家组成的审稿人团队,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就意味该项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这就好比要了解一个人是好是坏,主要还得听别人的评价。若只是当事人自说自话,即便是好话说尽,大概听者最多也不过是将信将疑吧。然而,学术期刊也分等级,有个衡量术语叫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越高,期刊越权威;越权威的学术期刊,审稿人的水平越高,要求也越严格。相对应的,科研成果在何等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项成果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大众媒体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在科技报道中主要也是依靠成果发表在何处来判断其重要性和可信度。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然》、《科学》是学术期刊中的翘楚,若论文登于其上,就是成果重要性、原创性的最佳诠释,也更能令公众信服。一般说来,在我国,科研成果的发布者往往是研究机构或权威科技部门,而非科学家本人。这是因为我国的科研机构大多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因此所得成果大多为职务性成果,由所在单位出面才名正言顺。为了维护科学的尊严,防止个别人炒作,很多科研机构也曾经出台相关规定,禁止个人向媒体发布科研成果。这其中当然也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国人的印象中,知识分子应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笔者接触过很多科技工作者,他们似乎认为对大众媒体公布成果多少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往往避之不及。笔者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希望我国科学家能够研发出更多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但是面对着公众,科技工作者理应更加谨慎一些。
《社会学研究》杂志。《社会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期刊以学术研究及为世界社会学知识发展做出独到贡献为目的,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开放学术天地、促成中国社会学学术进步为宗旨。强调以范的经验研究为基础,提炼学术思想。
如果你的工作单位是科研单位,那么发表论文既属于荣誉又属于工作业绩,如果你的单位不属于真正的科研单位,像普通的中小学老师。你发表的论文就属于荣誉。
一般而言,职称评审发表普刊居多,中高级职称论文一般要求为2000-3000字符,所以,2000字是底限,如果论文达不到2000字,那么被拒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篇幅太短,就不可能写出实质性的内容,有些刊物也会有明确的硬性标准,比如3000字符起发,比如4000字符起发,核心期刊一般不能低于5000字符,有些要求8000字符,有些作者会用800-1000左右的论文投稿,这样肯定不能通过杂志的审核。为保险起见,职称论文字数最好在3000字以上,尽量避免因职称文件评审中的字数问题而导致评审失败。另一方面,大多数科研机构和职称单位基本不认可3000字以下的论文。如果职称文件明确规定要求在2000字以上,那么2200-2400字左右就可以了。总之,必须严格按照职称文件的要求写作和发表。
现在做科研发论文已经成了一项要求,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出去。从而就可以判断一个人在这方面他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论文都写不出来都发表不了,就说明这个人他的科研能力很差的。
首先,我们应该追问,发论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发论文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一个必要环节。试想,你开展一个试验,拿到结果,通过整理分析,形成一个成果,你这个试验做得到底怎么样?哪里需要完善?下一步朝哪个方向攻关?我们往往需要他人、特别是同领域的学者予以指正。你写一篇论文,编辑通常都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peer review(这些通常是义务的,是一个科学家对学科群的无私贡献),专家会针对性提出研究的亮点或者短板,供你参考。想想,我们课题开展初期、或者申请基金时,用不菲的咨询费邀请专家过来指导;现在,投论文让全球学者帮你免费指正,这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当然,我也见过没法好论文的项目,甚至缺乏统计分析,在验收时竟然也能结题,令人咋舌。因此,发论文是不断提高自我研究水平、明确研究方向的一个途径。其次,发论文是为了科研的传承。回忆一下你的科研之路,哪个不是从阅读经典论文开始的?哪个大牛没有几篇代表性论著?哪个诺奖背后没有高水平论文的支撑?经典研究还会被编入教材,培养一代代科技人才。因此,论文是科研的积淀、是知识的传承,是你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探索的基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论文是薪火相传的火种,是连接一门学科过去和将来的线索。最后,论文发表是倒逼科研水平提升的动力。读博时,聆听一位国外学者的学术报告,他说常有人问他“How to publish top papers?”,他回答“Do top research”,我深以为然。我们做学生投稿时,常会发现,有人试验做得漂亮,但是语言不好,结果打动了编辑,编辑都会耐心让你修改语言,最终论文会接受;有人语言很好,但是试验缺少创新性,文章写得天花乱坠,也很难接收。因此,研究本身的魅力是根本,瑕不掩瑜,是高水平论文的根源。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去做高水平研究,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激励机制。
是第一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应为论文的执笔人或主要撰写者;通信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等,第一作者不可同时为通信作者。
我国对科研成果‘三认三不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这是一个短视又狭隘的做法。
客观而言,对于科研人才评价来说,论文排名及数量、发表期刊档次等,确实是个直观又易判断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曾发挥其积极作用,如让人才评价标准变得客观起来,不给暗箱操作以空间。
但后来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强化,该标准在执行中扭曲变形,严重伤害了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三认三不认”,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
扩展资料
作者署名要求科研论文署名作者应该如实反映作者的工作和贡献。根据国际科研论文规范,作者资格的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 3 项条件:
1、 1在设计构思、实验研究、数据收集、结果分析等做出实质性贡献;
2、撰写文章,或对重要的学术性内容做出关键性修改;
3、对拟发表文章作最后审阅及定稿,同意投稿和出版。
本刊要求所有署名的作者都应满足上述条件之一,所有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都应被列为作者;作者的排列顺序应由所有作者共同决定;每位作者都应该能够就论文的全部内容向公众负责。
如果仅仅提供资助或提供数据或管理项目,并不构成作者的署名条件,建议对于那些为论文工作做出过贡献(包括提供经费、支持条件、管理监督、非实质性数据、协助实验、指导性意见等)但不符合上述署名条件的贡献者,均列在致谢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科技论文“只认第一作者”,不利于团队协作
参考资料来源:风景园林杂志社(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风景园林》作者署名排序及贡献声明
按理说吧,第一单位应该是获得学位的单位,最好问清楚,看有没有合约之类的,说明署名单位的情况。你拿联培单位作为第一单位的文章是不可能获得你学籍单位的学位的,否则联培就失去了其意义了。我不清楚两边拿学位的情况,问清楚吧,不然以后拿不到学位就麻烦了。
不是。中南财大科研论文作为一个集体项目,每个人有分工,有协作是自然的,这样既可防止在科研论文中有些人浑水摸鱼,也可以防止每个人出于自身利益不愿互相合作的问题出现。所以中南财大科研论文不止认第一单位。
是毫无问题的。事实上,毕业以后发表任何文章,需注明单位的话,都应是现工作单位。
是的。C刊指CSSCI,通过CSSCI官方资料查询,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指的就是第一单位,不过有时作者在论文署名时会注明两个工作单位,这个时候认可的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工作单位。
不用论文数据,自己重新开始做所有实验,重新整理 可以挂新单位为第一单位,但这时候最好挂原单位为2单位,毕竟idea是那时候出来的。如果使用数据,那么无疑问,得挂原单位为第一∞
“第一作者署名单位”的意思就是在发表论文时,有很多个作者,但是这个作者是最重要的作者,他所处的单位即是第一作者署名单位
第一作者的单位。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扩展资料
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