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读书笔记论文发表期刊信息

发布时间:

读书笔记论文发表期刊信息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1.25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你猜:一定要说到头悬梁锥刺骨和萤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话?总不至于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你很聪明,并且对书敬畏而疏远.电视、卡通书和流行歌已经瓜分了你的心田,可我还想为书开垦出一亩三分地儿.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读书笔记: 1、书名 2、作者 3、内容梗概 4、摘抄 5、感想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添一些内容,比如说改写、提问等。切记:感想一定要比前四项写的都多,要不老师会K掉你的!

论文的读书笔记

导语:读了一些优秀论文,大家有怎样的收获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论文的读书笔记,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

我反复读了几遍,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其中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习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

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

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说来惭愧,早就听说过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可是直到最近才有幸拜读了他的书籍——《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这句话形容于老的书和人简直再恰当不过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每一篇章都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印象深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启发指导的作用。在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其中《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这一篇章。

语文教师只有彻底明白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才会真正把握语文教学的精髓。那么,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老师结合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所以,教学时,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于老师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第二,十分重视写字。第三,特别喜欢教作文。另外,于老师特别指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善待学生,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是啊,在教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希望学生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发展,希望他们会写多少字,会背多少课文,能考多少分,然而,这些并不是成长的真正意义。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我能不能转变下教学方式,试着逐个击破,具体地说,就是教授生字词时,把每一单元的生字词集中在一块教学;教授朗读时,把每一单元的课文集中到一起讲解朗读方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以这种方式教授其中一单元。

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希望有一天我真的会教语文了。

读书笔记可以当论文发表

读书笔记是你读了某本书后的摘录或体会;论文则是阐述自己观点的文章。读书笔记稍稍修改就可以成为一篇论文(必须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而读书笔记却可以随意书写。

论文是有正式的格式,一般要求很严,特别是理论技术的,很规范,均有新颖,新意,论证,论据要充分正确。很有讲究。读书笔记,是一般个人读书时写下的感受,可以是叙述、论述、评论等,格式不固定。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1.25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读书笔记随同毕业设计论文一起装入档案档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读书笔记是看完一本书后的感想。论文是讨论什么

信息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6.1.1信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在信息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都需要人的参与,需要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和支持,并在信息活动中可以为信息使用者带来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说信息具有商品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要素: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可以认为,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在买卖、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程度也迅速提高,信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息产业逐渐形成,从而产生了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

美国的马克卢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以信息生产和使用中的转化过程为视角,将信息经济定义为国民经济中所有与信息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转换有关的经济活动领域。我国学者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是指信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

美国经济学家兼企业家霍肯(P.Hawken)则以信息所带来的好处为视角,认为信息是减少产品和劳务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经济。该定义体现了每一件商品或服务中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的观点。当物质的比重大于信息的比重时,就是传统的“物质经济”,反之则是“信息经济”。也就是说,信息经济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质量更好的产品的经济。

我国学者乌家培教授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分别定义了信息经济。从宏观层次上,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从中观层次上,信息经济是指信息经济部门、信息经济活动,不涉及农业、非信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其他经济部门。

汇总以上各方观点,可将信息经济的定义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信息经济看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即信息产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区别;第二类是把信息经济看做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从经济中信息与物质的比重,以及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能耗比等方面来对信息经济进行界定。

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具有如下特征:

(1)信息成为生产要素之一。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三要素是劳动力、资金和土地(又称生产资料)。19世纪前后,西方发生了一系列技术变革使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学者将“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组成“生产四要素”。20世纪以来,随着进入信息社会,人们逐渐对信息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生产要素应该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即“生产五要素”。

(2)信息成分比重大的产品或服务占据主导地位。在社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采用,同时社会产品或服务中信息的搜集、传输、加工、使用等过程也需要支付一定成本。因此,在社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中,信息所占的成本比例越来越大。有些情况下,信息与物质一起构成了产品或服务。有时,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产品或服务。

(3)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需要,信息市场逐渐形成,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益成熟的信息市场环境下,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信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并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6.1.2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1.2.1 信息经济学的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投入所占比例不高,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慢,信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大,从而使物质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得到发展,使得信息经济学被逐渐被关注起来。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了《评信息经济学》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6.1.2.2信息经济学的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在这一阶段,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条主线: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又称情报经济学、信息工业经济学,以马克卢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为代表人物。1962年,马克卢普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这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在宏观信息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信息经济学著作。

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以斯蒂格勒(Gorge J.Stigler)和阿罗(K.J.Arrow)为代表人物,是从微观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来修正传统的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并重点考察运用信息提高市场经济效益的种种机制。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并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

在这一阶段,出版了大量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如美国的约维兹(M.Yovits)、英国的爱尔金森(J.Ilkeson)等。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首次列出了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国际性论坛。

6.1.2.3信息经济学的成熟与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理论日益系统化、逻辑化,各方面研究更加深入,并有多项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逐步成为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aul Rome)提出应把信息当作一种生产要素,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Robert)、保罗(Paul)等人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均的原因不在于有形资本的多寡,而在于无形资本(如知识、教育、信息)的差异。2001年、2005年、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授予了在信息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并接受信息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一般通过邀请外国信息经济学家来华讲学和翻译有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等方式,将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传入我国。

6.1.3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6.1.3.1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探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学科性质、相关学科、发展规律、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6.1.3.2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主要探讨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原理、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信息公共物品原理、信息商品化原理、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应用范围。

6.1.3.3博弈论和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

博弈论和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主要探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信息不确定与预期效用理论、信息不确定与实物期权理论、不确定性下的信息决策、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下的最优激励合同、委托-代理关系的多阶段博弈动态模型、道德风险与锦标制度、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等。

6.1.3.4信息商品

信息商品的研究着重探讨信息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及其供需平衡、信息商品的消费过程与消费效益、信息商品的成本与价值、信息商品的定价策略与定价方法等。

6.1.3.5信息市场

信息市场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市场的内涵与特征、信息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管理等。

6.1.3.6信息资源及其配置

信息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资源的构成与特征、信息资源的功能与作用、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与原则、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和内容、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与模式、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与评价等。

6.1.3.7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产业的含义和特征、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6.1.3.8信息经济学发展问题

作为新学科的信息经济学,无论是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还是学科体系都尚未成型。因此,需要将信息经济学看做是一个动态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变,需要不断完善信息经济学的体系。如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生态经济学等。

【简介】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信息的经济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经济属性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信息与社会生产的规模、结构形式、组织管理的关系;信息经济模式在经济结构中的应用过程和作用等。2.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主要研究信息价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价值和成本的关系;信息价值的表现形式;信息价值的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等。3.信息的经济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经济效益计算和考核;信息工作在社会生产中的最佳投资和投资效果;影响信息经济效果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提高信息经济效果的途径和方法等。4.信息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信息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信息产业与部门经济结构、服务性行业结构、教育机构的关系;信息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信息因素和非信息因素的分析等。5.信息系统。包括如何建立和发展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聚集与分散对信息系统价值的影响;从经济角度考察信息系统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其相互关系;信息系统经济的管理;最优化信息系统的选择等。6.信息技术。用技术经济原理研究信息技术对提高信息经济效益的作用;比较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采取新信息技术的最佳方案;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7.信息经济理论。包括对信息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性质、方法、作用、历史等基本问题的研究。【非对称信息环境与微观信息经济学】非对称信息指交易双方各自拥有他人所不知道的与交易有关的私人信息。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互相不知道同伴是什么样的选择,因而选择坦白交待;产品市场上著名的“柠檬市场”(次品市场),卖主比买主拥有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在劳动市场上,存在工资、激励及逆向选择问题,老板不了解众多下属中谁最具有能力做经理。也不了解上任的经理是否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而下属则不了解老板的利润究竟是多少;还有腐败的滋生与惩治;虚假广告与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等,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经济学把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不了解这些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人。因此,一般不对称信息问题都可归结为“委托一代理”模型。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中。“委托一代理”关系的成立条件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支付不低于后者参与这个契约的机会成本,同时又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条件下,委托人的最优选择应该是什么?博弈论学者哈萨尼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以寻求最优的契约或制度安排,使代理人吐露实情。委托人还可通过一些信号,如价格、荣誉、广告等,获取信息。非对称信息环境是微观信息经济学重要的既定条件之一。微观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在现实中很难真正存在。对不完全信息状态下市场的研究逐渐发展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开始介绍六七十年代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在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者之后,国内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类介绍、研究与应用的论文与著作逐渐多了起来。【宏观信息经济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和斯坦福大学的的波特创立的宏观信息经济学,把信息产业视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第四产业,以统计数字及数量分析来说明信息经济的发展,它是信息产业及信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必然结果。以乌家培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学者认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信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关信息市场的问题,如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计算,市场主体行为的考查及市场容量的扩展;信息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规律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的研究:国民经济的信息化问题以及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工农业,还有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系统的研究等。总体来讲,宏观信息经济学既研究信息产业的经济运作,也研究社会宏观经济的信息化问题。【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结合】目前,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程中,经济学界更多地关注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十分重视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介绍及对各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则较少涉足。尽管信息与商品有着不同商品的特点。信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也有其特殊的经济规律,但它受到信息学者的重视要远远超过经济学者。也正因为如此,信息经济学给信息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信息学界有一些极为活跃的信息经济学研究者,他们不但从事信息商品与信息产业的经济学研究。也逐渐进入微观信息经济学领域,并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方法是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契约理论人手,进而研究信息(各种信号)的搜寻,以及信息的成本及交易成本,逐步过渡到宏观信息经济学的领域。【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尽管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但它的应用研究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宏观信息经济学。近两年来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在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时期的制度安排及市场规范方面有着不町低估的作用,是信息经济学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如前所述,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来安排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又称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或契约理论。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惟一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而且它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分析方法,这都使得微观信息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实用性更强,更能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总结】从本质上说,西方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是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博弈论研究的问题是决策各方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时各自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所能达到的均衡,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则是决策各方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时存在着非对称信息。在这里,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经济学所讨论的信息即指这种影响双方利益的信息,而不是讲各种可能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按内容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双方知识的不对称,指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诸如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等信息,这是外生的、先定的,不是双方当事人行为造成的。对于这类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称之为隐藏知识、隐藏信息。第二类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管理、约束,这是内生的,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对于这类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称之为隐藏行动。比如在签订合同后,雇员是努力工作还是偷懒,雇主不能自由控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行一种激励机制,使雇员采取正确的行动。比如用什么样的工资制度或福利制度,使雇员努力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不对称信息的问题。按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在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息经济学两大基本研究课题。比如,选择一个企业经理,如果事先董事会不清楚经理的能力,而经理自己清楚,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如果事先双方都知道经理的能力,但签约后不清楚经理的努力程度,则出现道德风险问题隐藏行动;或者事先都不知道经理的能力,但签约后经理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而董事会不清楚,则也是道德风险问题?隐藏信息,因为经理离任有可能带走客户。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西方信息经济学认为,减免的办法就是建立起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

经济论文的写作,是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结论性 总结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经济学论文篇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 经济学基础在当前经济管理类型专业中属于非常核心的课程,在其相关专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挥关键重要作用,尤其现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对于经管类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必须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水平。[1]同时经济基础课程教学目的重在实践,但是其内容体系过于庞杂、知识偏重理论,但是日常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环境发展较为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经济学基础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教学模式以及 教学 方法 的实施,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实用性经管人才的培养。 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发展现状 1.1“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的安排偏重理论 现阶段,多数学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安排偏重理论性知识,而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本身内容体系庞杂,相关观念和理论抽象复杂、晦涩难懂,纯理论性讲解无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甚至适得其反,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也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长久以来,院校使用的考评系统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理论水准,没有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查评估。这些年,各院校致力于知识理论的研究,院校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方面,忽略了对经济学基础中应用性教学的研究,而此类学科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现在大多数教学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性知识,基本没有从事任何经济学实践活动,也没有开展过任何经济业务。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学案例,课程内容空洞无趣、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甚至极大消磨了学生的耐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案例的使用水平偏低 众所周知,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太强,单纯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内涵,加之该学科对实践性还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案例分量既是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众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3]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安排较少,案例内容质量不高,脱离实际生活,案例分析不到位、不合理,使得最终案例教学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涉及方方面面。其一,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理想的授课人数大约为30人,但是各大院校实行扩招,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然而与学生对应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都得到很好的满足,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加大了授课压力,普通教学班人数扩大到60人左右,甚至部分学校由于人数过多组织合班授课,班级人数超过百人,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其二,教师普遍缺乏较强的案例教学能力。较之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没有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教师也普遍缺乏案例教学的学习,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不得要领,使得案例法的教学成效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发挥该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其三,学校经济学授课教师大都没有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经济学管理真实的工作情况根本不了解,在案例讨论环节无法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使得教学最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4] 1.3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阶段,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基本不存在实践课程,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类专业对实践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广泛实行,经济现代化趋势明显,具有现代经济意识和经管能力的人才极度匮乏。[5]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要求各个院校建立经济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必须对经济管理环境进行尽可能的模拟,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相关问题的体验和学习。 2“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 措施 2.1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授课教师都具有相对高的学历,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然而受制于种种条件,授课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极为匮乏,甚至完全不了实际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管理工作的实施程序。这也是长时间以来造成经济学课程枯燥、空洞非常关键因素。[5]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仅需要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更要加强教师实践水平的提升。对于该专业的教师增强工作审核,要求授课老师适当压缩课程教学时间。首先,要求教师从事专业对应的实务工作,增强对相应职业具体工作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比如到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其经济管理工作,掌握经济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资料,根据自身实践,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完善、充实,使之更加贴合生活,更便于学生理解。其次,激励授课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经济学专业资格考试,充实教师各层次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水准的提升。最后,从校外邀请 经验 丰富的经济学基础教学经济学专家或者企业经济管理者组织专题讲座,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补充,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 2.2提高案例教学水准 经济学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效的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还可以实现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都得到提高。同时,在案例教学涉及的相关考试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无须顾及试卷的限制。授课老师可以学生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对案例教学进展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注意学生对案例的反映及其观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把该项评估情况加入学生的最终的成绩中,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一个有效参考。 2.3经济学基础实践基地建设 现阶段,多数企业并不乐于接收实习学生,然而学生可以进入的银行、事务所、咨询公司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进入之后也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甚至是劳力工作,无法真正涉及非常专业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学校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在实践基地,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模拟,利用模拟情境,学生进行相关操作,处理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改善教学状况,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高效模拟,尽可能再现企业发展情况,综合各类专业知识,一方面,有效帮助学生系统巩固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符合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存在较多问题,教学模式刻板,教学环境封闭,无法满足实践性经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文中笔者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改善案例教学质量、建立实践基地三个方面革新“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环境,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经济人才需求。 经济学论文篇2:《《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学科,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于一体,是传统经济活动在跨国领域的运作和延伸。该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二学年上学期,是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国际类”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相关教材的选择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教材版本众多,选择余地大,但是由于理论发展迅速,内容庞杂,各版本教材的内容差异较大,选择不同的教材可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差异很大。比较经典的国内教材是人大版和高教版的21世纪系列教材,也是国内众多院校选择的教材,这类教材中规中矩,尽量选择的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传统理论,去掉旁枝末节,只对核心部分加以阐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缺陷在于这类教材一般理论性较强,知识更新速度慢,实例和练习题较少,导致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举一反三。国际上关于该课程的经典教材也比较多,像克鲁格曼和萨尔瓦多的版本,都是一版再版,受到许多国内985和211院校教师的追捧。这些教材内容全面,知识新颖,一般都配以大量实证分析和习题,并有网络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教学效果更好。但此类教材一般难度较大,计量模型类分析较多,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容易放弃。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校,我们建议还是以国内学者编撰的教材为主,以国外经典教材为参考书或课外阅读书籍,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国际经济学》与 其它 课程由浅入深的内容编排不同,一开篇就是难点,关于西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难度较大,不好理解,依赖于较好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否则部分学生会觉得雾里看花,对该课程首先留下了晦涩难懂的印象。比如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不结合微观基础理论分析会觉得理论突兀,结合基础理论部分学生又无法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主张是保证课堂教学的紧凑性,只讲解核心部分内容,并提供整个理论分析的参考资料供有基础的学生课外阅读,并把相关曲线的分析编入习题中,让学生熟悉它的推导过程。 《国际经济学》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分成不同的流派,形成不同的观点,许多派系直到现在仍然在发展充实。教师在进行这几章内容的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分类整理,避免逻辑混乱,并且在同一派系中还有不同分支,观点不尽相同,一定要注意分析和比较,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问题要点。其中有几个理论,诸如贸易保护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等,在现代国家的发展中有很好的运用,所以适合结合实际来分析,避免就事论事。否则,学生也会在其它课程里面从另外的角度再次学到这些理论,那么他们就会心存疑虑,认为这些理论描述不一致,很难对理论信服和认可。我们建议教授《国际经济学》的教师和教授《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必须有集中备课的习惯,以便于知识的传承和衔接。关于国际金融理论部分的知识也在讲授中的一个难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是需要进行讲解的,但是该部分与《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的理论都有所重叠,许多教师甚至直接把备课的内容在这几门课上重复运用,没有做到严格区分,容易让学生觉得这些课程重复太多,学起来没用的假象。 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侧重金融知识为贸易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国际经济活动是多重性的活动,实体贸易经济最终需要货币结算和资金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来配合完成,这才是《国际经济学》中编排金融知识的目的。所以金融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定要跟前面的贸易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主要贸易领域资金结算和投融资活动的分析,这样才能把《国际经济学》两部分的内容更好的融合,保持整体性和连贯性。开放经济政策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该课程的又一个难点,这部分内容是宏观经济学的延伸和运用,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学者比较集中研究的内容。要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布置一些课堂任务,让同学们下去查询相关学者取得的成就和经济政策在不同国家的运用,让他们主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有了心态上的主动认识再加上课程的讲解,对经济政策的运用和不同国家的比较就可以学得更加透彻。《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众多,需要选择和取舍,分清主次,这就需要任课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有的放失,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习题和案例分析的甄别 (一)教学习题方面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必要的练习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解题思路的手段之一,国外众多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较多参考资料,但是难易程度不一,需要选择。诸如在讲解提供曲线时,许多教材都在习题中对这个问题以习题形式来分析,但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编入课堂教学中,以课堂思考题的形式直接提出并进行分析解答,可根据课堂反应来判断讲解的深入程度如何。纵观国内教材,习题编撰比较单一,一般都以简答或名词解释的形式呈现,没有任何新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习题编写,融入选择、判断以及计算分析等多种题型。比如在讲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时,往年习题集中于问答题型,但讲授时可以把中国关于自贸区的政策介绍进去,那么习题编写时就可以考虑到时事部分,把关于自贸区的内容变成填空、选择或判断题,来考察学生在课后是否认真了解了这些经济时事政策。在讲述外汇和汇率时,可从贸易角度讲述金融结算方面的知识,那么习题就可以出一些计算分析题,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同情形需要用什么汇率结算,怎样计算和分析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该问题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案例分析方面 《国际经济学》的案例众多,选择性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要分析得当,讲解有深度,而且要为理论知识服务。比如在讲解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相关内容时,关于跨国公司的案例很多,但我们可以选取世界500强公司的前三十名进行比较分析,近三年来该榜单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济形势对跨国公司的经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再来讲解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直观。在讲解国际收支相关内容时,除了罗列国际收支平衡表让学生理解分析外,还可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化列出来给学生看,让其分析原因,再结合中国的“走出去”战略,让学生在学习国际收支平衡表内容的同时也知道了当前国际经济新形势下新的战略和选择。案例分析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注重实例分析为理论服务的特点,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为了把《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透彻,任课老师应该充分作好各种准备工作,多阅读参考教材,将各类素材整理归纳到课堂上来讲解,多准备案例教学,让案例导入理论,从理论归纳到做法,从做法再总结出案例,循序渐进。每一章都要编写配套习题,习题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配套,做到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才能起到习题的训练效果。另外,国际经济的活动日新月异,跨境电商贸易和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给该门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在讲授时也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做到知识更新,才能取到更好的效果。 经济学论文篇3:《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引言 如今我国各地区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农村可能还在温饱阶段,而我们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小康社会,已经逐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这样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民对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农村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而且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推动力。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促进农业增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 文化 、 教育 、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关于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与技术。农业信息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他们不再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抵制消费,而是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捕捉信息的 渠道 很多,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来源的渠道之一,没有信息化的建设,到达农村的信息就是迟缓的、过时的,农民就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就无法掌握经济市场,和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如此农民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从而遭受经济损失。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快速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以及为他们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四)有助于促进农民走进社会市场 以前农村的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没有与社会市场连接,缺乏市场信息观念。对于社会市场信息不灵通,导致价格制定不合理,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但是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不再盲目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加快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五)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的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在农业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农业信息化也被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信息技术的出现,带给了农民一种新的体验,这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弥补了原先农民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缺乏。它促进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阻碍 (一)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本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基本物质条件太差,比如道路交通不完善,交通网络结构单一,水、电、通讯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农村之前,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是依靠传统的耕耘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工具,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农村具有较强的潜在资源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因此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而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 我国农村普遍现象是农村较为封闭,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也难以引入,农村市场无法与外部市场接触,农村产生的经济难以推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农业信息化的到来,解决了这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加快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我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实施不可避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各方面的条件和机制都不够完善,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让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步步走上正轨,改善农民生活,从而逐渐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二)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的传统农业模式正在慢慢转向信息化农业模式。以往农村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使得自然灾害容易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农业信息化的引入,改善了农业就业结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的避免了自然灾害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在农业信息化的带动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效率提高了,所得到的回报也就更多。 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减少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农业信息化结合了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它连接了买卖市场,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也避免了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纠纷,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促进了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善。以前农民都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生产产品,经营管理也没有系统的方式。然而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向农民传输科学知识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使他们的经营管理规范化,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信息落后的问题,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业生产技术传递给农民,使农业生产科技得到发展和推广。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低下,相对落后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制约着农村市场的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的产品量大时,即使低于城市多倍的价格销售,仍然解决不了大量积压产品,农村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产品没有销路是农村市场经济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在几十年的农村改革中,农村市场经济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等,有效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四)农业信息化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逐渐拉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以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一)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金支持,农民对农业信息化难以信服,特别是一些思想封闭,技术落后的农村。没有政府扶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企业化经营的管理人员,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农业信息化要真正地走进农村并被作用于农业生产等方面是很难的。 (二)需要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以此来推广农业信息化的应用 原本农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因为农村的落后、种种因素和不利条件而无法接收良好的教育,这些原因使得农村人才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农业信息化对农民生活有诸多的好处,农民无法把它运用到生产农业事业中,那么农业信息化只是一场空谈。所以培养农村信息人才极其重要,有了这些专业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化才能发挥它最大作用,农民也才会因此而受益。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不仅是为了传播农业信息化的功能,也是为了激励农民工提高信息意识,自觉的关注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他们使用信息的习惯和调动他们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六、结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是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相信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下一定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1.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 2. 关于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 3. 关于大学经济学论文范文 4. 经济学术论文范文 5.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精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发表笔记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

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经意间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颇丰,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结了。为了让您在写工作总结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学期我担任全校三个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以及学校的三室管理工作。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工作,不论是工作中还是自身的业务水平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充实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现总结如下:

一、扎实细致地做好教学工作

备课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特点找到教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所备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逐一推敲、验证、演练,以使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操作性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从而做到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备课不只是在教案本上备课,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电子备课上。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下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更新速度快、创造性强的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地学习,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跟上知识的发展更新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老师的教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总是有限的。

在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的教材,教材能够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教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适合于学生参加的各种兴趣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的教育的示范与引导,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一部分学习知识比较快、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一些自主学习,达到提高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可能地把一些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因为在老师演示时,同学们不仅看到了整个过程,还看到了结果,这比纸上谈兵要有效的多。在这方面,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时,老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通过网络在自己的屏幕上观看,对老师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包括演示操作尽量让学生来做,同时许多操作都采用让学生先练习,再归纳,后总结的步骤来。

正所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要比听、看有效得多。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演示,只能使学生把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其思维体系中一个模糊的认识,而能不能将这个认识清晰化,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否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所以,在课堂上我加大上机时间在教学时间中的比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把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并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创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做起,注重落实,注意细节,使学生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一学期来,我坚持不懈地努力,认认真真的工作,

学生的操作水平也有了解一定的提升。

二、师德渗透方面

教师的一切活动不仅以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而且也以自己全部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因此在工作中我能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有本身的特点,学生上课时要经常动手操作,这就难免有些学生不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而且我自己也以身作则,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在严要求的同时,我又对他们充满关爱与耐心,指导他们的学习并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并要求他们时刻谨记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自觉爱护微机设备,这样在我的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秩序,也是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为我国各产业的长足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如何使将来有更多的有志者为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作贡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把我国信息技术业的现状讲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我国信息技术业在世界上的位置,不断激发起他们好好学习、为国效力的决心和毅力。

三、信息技术管理方面

作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学校计算机教室的管理员,不论是电脑的常规维护还是各种材料的填写、整理,我都会认真、高效的把这份工作完成,学校的多媒体室、远程教育室、学生电脑室室进行维护:

1、电脑室严格按照微机室管理守则要求来要求学生。保持微机室的室内卫生,每天进行打扫。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来学习。

2、机房上网时,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禁上一些非法的网站。

3、不要非法下载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资料游戏,禁止上网玩游戏。

4、用机完毕后,应按规定关闭设备等。四、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注重自己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除了规定的听课15节的任务、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经验交流,手记和案例等。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加强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经常阅读一些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书籍,在网上阅读一些关于新课程培训和信息技术课教学等方面的文章及心得体会。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课件、网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经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胜利地完成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回顾这四年,我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以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能坚持不断地学习,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现就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几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做到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电脑有时出现故障,有时上不了课,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使得大量电脑理论知识得于传授给学生。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所以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还担任学校的其它工作如:学校的网站维护和网络管理等等。

总之,几年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转眼间又到了期末,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下面是我的工作上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

在本学期中,本人担任初中一、二年级及国际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着教育也是服务的宗旨,大胆创新,处处为学生着想,根据ISO9001的要求作好各项本职工作。国际班自查学科成绩如下:

国际班:

合格率100%、优良率100%、优秀率86.5%。

初一、初二年级教学任务已按要求完成,并在本学期参加东莞市统考。

各年级分别完成了以下的教学任务:

1、国际班教学

国际班主要学习了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技巧。

2、初中一年级教学

(1)从“文字处理”开始,让学生探究信息时代的文字处理,进一步熟悉“文字的编辑与排

版”、“表格的设计与制作”、“图文混排的设计与制作”来帮助学生认识WORD的基本组成与制作设计,到“利用表格处理数据”,最后,通过一个综合活动来完整体验“采集数据做研究”的过程,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2)本册教材整合了新课标教学理念,非常重视信息活动行为规范的培养,把内容渗透到各

章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提醒遵守规范,明辨是非,养成健康文明的信息活动习惯。

3、初中二年级教学

(1)本学期主要学习内容:“利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

(2)这套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以培养学

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为主线。

二、兴趣小组

在本学期中,负责初一、初二年级的课外兴趣小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本着选拔优秀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电脑这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竞赛工作

一、在本学期中,积极应战了多个竞赛项目:

①20xx年3月,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带了三名高中学生和两名初中学生共四件作品,分别获得市一等奖一件,市二等奖两件,市三等奖一件,其中《一碰即碎》和《点亮自己,照亮别人》两件平面作品送省,省奖结果暂未出来。②20xx年5月,参加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华南区选拔赛(广州),带小学组,殿军成绩。③20xx年5月,参加ROBOCUP机器人足球省选拔赛(广州),带中学组,优秀成绩。④20xx年5月,参加ROBOCUP机器人足球大中华选拔赛(香港),带中学组,进入八强。⑤20xx年6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奖赛,市已通过,送省,结果暂未出来。⑥20xx年6月,参加省电教馆、基础教育组论文大赛,结果暂未出来。二、在本学期中,积极备战了以下两个竞赛项目:

①20xx年7月22日,ROBOCUP机器人足球深圳赛(深圳)。②20xx年9月份,ROBOCUP机器人灭火市赛(东莞)。目前,正在积极努力备战第一个项目。

在第二个项目上,打算利用暑假时间研究出更好的一套方案来。

四、培训工作

本学期对参加作品制作的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培训。主要讲解的知识是:以PHOTOSHOP软件为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平面创意与设计手法,在欣赏世界著名设计大师作品的同时,分析讲解了这些名作的创作风格及蕴涵的寓意。在让学生自我创作的过程中,注重强调了平面的构思及色彩的搭配。

在机器人足球培训项目上,不断培养学生的新思路,引导学生逐步优化足球程序,设计制作机器人等,做到了培训有步骤,有阶段性,为学生以后的竞赛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五、教研工作、机房管理

1、教研活动、课题研究

本人本学期以来,积极参加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上了一堂公开课,听了4节课。

2、机房管理

在D206机房管理过程中,服务尽量做到位,让学生满意。平时注意卫生清洁,摆好桌椅,关好门窗,电源,在离开教室时检查使用情况,出现故障或问题时及时解决。

六、小结

一个学期下来,本人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要更加努力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争取在各项活动中取得更优越的成绩。

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一个学期已过去,新的学期即将来临,在这半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上学期的工作作一总结,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思想认识。

在上一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学校的“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校领导班子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人民教师。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担任初一、二共十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但不管怎样,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看电脑报、信息技术奥赛书籍等,还经常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学校机房里边的硬件设施比较老旧,而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主要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和学都有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上好这门课,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地让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台阶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时间是在微机室上,所以除了给学生讲授Microsof to ffice里边Word、Excel的各种基本操作以及应用,还辅导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学习一些课外操作知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发现学生中还有很多电脑小高手的。辅导的过程也很艰辛,通过这些辅导,使自己的辅导经验增加了,学生也学到了东西,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三、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由于我是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必须还有很多的学校工作要做,我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兢兢业业,主要完成了学校电脑的维护,学校的种类成绩统计和打印,并完成了学校领导安排的所有任务。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

四、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学期里没有缺席过一次,晚上也是坚持天天加班,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准备教材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新学期中,我应更加勤恳,为学校作更多的事,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如梭,过去的一年里,我在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思想政治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担任初三和初二两个年级、共六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坚持看书,熟悉所有信息技术教材;经常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还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微机室多媒体网络教学不能正常启用,加上许多计算机和线路老化,故障频出,给这项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为了上好这门课,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厌学情绪很重但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却很浓,就建议校长,经校长允许办起了信息技术兴趣班。对爱好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小高手和家有电脑的同学进行课外辅导,增加一些生活中比较实用的学习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辅导学生用word制作小报,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辅导的过程虽然艰辛,但通过这些辅导,实现了分层次教学,以优带差,使优者更优,差者进步,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保留成功点,并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新的突破。

三、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由于我们是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还有很多的学校工作要做,我服从党和学校领导的安排,兢兢业业,完成了学校全体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学校计算机维护和微机室管理,还完成了学校的各种材料的查找和编写,完成了学校领导安排的所有任务,并帮助同事们查阅资料、撰写论文、邮发稿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

四、全员育人

信息技术课由于在中考中的地位不被引为重点科目,许多学生也不把信息技术教师放在眼里,加上所教班级多、上课地点在微机室,管理起来比较麻烦。结合学校的全员育人,我在尊重学生的前提前下,经常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解惑排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势利导,或声色俱厉,或温言软语,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教他们自尊自爱,最终使老师公认的一些“难缠户”也心服口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总结,积累经验,为学校育人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五、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学期里没有缺席过一次,晚上也是坚持天天加班,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备课和学习。在新学期中,我应更加勤恳,为学校作更多的事,也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六、主要成绩

在这一学期里,应该说我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我撰写的论文《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初中信息课教学初探》发表在《菏泽教育》20xx年第8期;《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科学教学法》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教育》20xx年第9期。20xx年9月参加全县第一次教学技能大赛,获优秀奖。课题《信息技术“三三教学法”》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好教材、大纲和学生,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师生配合,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开拓创新,严格要求,更加努力地工作,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如何加强和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 信息环境 信息技术教育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中小学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burnhein, robert.信息素养——种核心能力[j].澳大利亚图书馆学术和研究,1992.

[2]lenox, mary f. 和michael l. walker.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素养[j].教育论坛.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发表笔记

第四章信息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 4.1信息系统规划概论 4.1.1系统规划的目的 对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2.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企业是由众多的部门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门有自己的功能,部门之间通过信息流相互联系。 3.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4.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4.1.2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可划分为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两大部分。战略性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规划,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化和细化。 1.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 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就是要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内容。 2.企业信息系统的执行性规划 企业信息系统执行性规划又称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内容如下: (1)系统目标与范围的描述。首先要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确定系统界面,系统与外部的信息联系;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与企业其他计算机的应用。 (2)系统运行环境描述。它是说明系统运行在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与条件,包括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变革的设想、业务流程重组及组织机构的变化、职能调整的设想。 (3)信息系统的硬件与系统软件配置。它是说明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配置要求,系统软件的配置要求。其目的是通过系统配置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系统的总投资,有利于领导对是否开发信息系统进行决策。 (4)系统开发计划。在计划中要确定系统开发策略(即系统开发的方式与方法),开发阶段的划分,开发的优先顺序及每阶段投入资源的预算,系统运行环境的形成与优化方案。 4.1.3诺兰模型 美国专家诺兰(R. L. Nolan)提出了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诺兰模型六个阶段模型。 1.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对计算机还很不了解,引入少数的计算机主要起到宣传、启蒙的作用,人们对它的兴趣也只是由于新鲜,注重学习技术,不求实际的效益。 2.普及阶段 此时计算机技术开始普及,一些初期尝试的成功,使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开始产生了实际的、基于自身工作需要的兴趣。这个阶段,计算机的作用主要还是用于学习和培训,真正用于管理的尚属少数。学习及普及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的工作。 3.控制阶段 此时投入使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逐渐多起来。然而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各单项应用之间不协调,并未取得预期的效益。人们开始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行规划与控制。 4.集成阶段 人们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规划,切实地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 5.数据管理阶段 信息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水平上,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日常信息处理工作已经普遍由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作为日常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 6.成熟阶段 在日常数据已经进入计算机的条件下,人们进一步对这些数据加工整理,充分利用,从而使决策水平提高,优化管理,避免失误,真正发挥对各级决策的支持作用。这时,计算机的作用才充分发挥出来。 4.2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4.2.1战略集合转移法 战略集合转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是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水平、环境约束)等组成。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该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和阐述企业的战略集,首先考察企业是否有写成文的战略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个战略集。可以采用下述步骤: 一是描绘出企业有关的各类人员的结构,如企业股东。供应商、顾客、管理者等不同集团。 二是识别每种集团的目标。 三是识别每种集团的使命及战略。 第二步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MIS战略集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及战略计划。在此基础上信息系统分析员可提出MIS执行计划。 4.2.2关键成功要素法 所谓的关键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关键要素是企业IT支持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最先予以保证、质量要求的环节。 CSF分析包括四个步骤: 一是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二是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可以借助因果关系树等方法来辅助分析。 三是确定关键要素。这需要对所有成功因素进行评价,判断它们对组织目标的影响力,找出影响力大的因素,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来辅助分析。 四是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给出每个关键要素的性能指标和测量标准。 4.2.3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的基本出发点是:必须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且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BSP方法实现的主要步骤有定义企业目标、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等。 第一步是定义企业目标,要在企业各级管理部门中取得一致的看法,使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使信息系统支持这些目标。 第二步是要定义企业过程,这是因BSP方法的核心。所谓企业过程就是企业资源管理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企业过程演绎了企业目标的完成过程,又独立于具体的组织机构变化,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 第三步是定义数据类,即认识这些过程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具体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认识数据的共享要求和数据政策,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系统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管理的要求。 第四步是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即对数据资源和信息流程进行合理组织的方案,具体包括识别出系统和各个子系统,以及它们所支持的企业过程,从而将企业目标转化成信息系统的目标。 4.3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内容是进行初步调查,综合考察企业和环境状况,信息处理状况和问题,建立新系统的资源的状况,以及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建立新系统的支持程度等情况。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与范围,对系统的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提出建议。 4.3.1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可行性分析小组需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企业和环境概况 它包括企业发展历史、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规模、产品结构和水平、技术水平、经济实力、人员数量及结构、设备情况、组织机构、地理分布、客户特点及分布、国家对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同行业发展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产品市场动态等。 2.信息处理状况 它主要指调查企业固定信息与流动信息量、信息处理的过程与能力、人员状况、技术条件(包括计算机应用情况)、工作效率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现行系统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哪些是关键问题、用户的真实要求及为什么要采用新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代替现行系统、用户期望新系统应满足哪些要求等。 3.开展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 为建立新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或者准备投入的资金、物力、人力以及其来源的情况。 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的态度。 4.3.2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系统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应从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系统运行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经济的可行性 它主要是指进行系统的投资/效益分析。新系统的投资包括硬件、系统软件、辅助设备费、机房建设和环境设施、系统开发费、人员培训费、运行费(包括硬件、软件维护,计算机系统人员的工资,日常消耗物资的费用)等。系统的效益主要从改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计划和控制、快速处理信息、改善顾客服务、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取得。将初步算出的新系统可能获得的年经济收益,与系统投资相比较,从而估算出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回收期。根据估算的直接经济效果和各种间接效益,评价新系统经济上的可行性。 2.技术的可行性 经过经济分析,在确定企业准备投资多少来达到系统的目标之后,再进行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评价总体方案所提出的技术条件如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的配置、网络系统性能和数据库系统等,能否满足新系统目标的要求,并对达到新系统目标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此外,还应分析开发和维护系统的技术力量,不仅考虑技术人员的数量,更应考虑他们的经验和水平。 3.系统运行的可行性 系统的建立要考虑社会的、人为的因素影响;要考虑改革不适合新系统运行的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可行性,实施各种有利于新系统运行建议的可行性、人员的适应性以及法律上的可行性(如保密、拷贝、转让的限制)等。此外,对新系统运行后将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应加以分析。 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 。现行系统概况,包括企业目标、规模、组织结构、人员、设备、效益等。 。现行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 。拟建系统的规划方案。 。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新系统的投资、运行费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对所提供技术的评估,分析使用规划中所提供的技术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 。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分析新系统运行对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方法变更的要求,实施各种有利于新系统运行的改革建议的可行性、人员的适应性。 。结论。对可行性研究结果的简要总结。 系统规划的可行性分析,以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会议论证。会议除企业领导、企业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系统分析人员以外,还应邀请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家参加,充分讨论,提出下一步行动的建议或修改意见。结论可以是下列四种之一: (l)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 第五章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以充分掌握现行系统全面和真实的情况,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用户需求分析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等。 5.l现行系统详细调查 现状调查是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现状调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召开调查会、个别交谈、发查表收集书面意见、调查人员直接参加业务实践、请管理人员给组介绍情况、查阅企业的有关资料等。 在现状调查及以后的系统分析工作中,将要用到一系列描述、分析现行管理系统和新的目标系统的工具(各种图、表和方法)。 现状调查应“自顶向下”、由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调查内容有企业组织结构和信息关联状况、系统业务流程、系统数据调查等几个方面。 5.1.1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关联状况 1.组织结构 现状调查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并用组织结构图将它描绘出来。 2.信息关联情况。 在组织结构调查以后,接着应按照组织结构,进一步了解企业各管理层次、各管理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绘制出信息关联图。 5.1.2系统的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图和信息关联图描述了企业各组成部分及其信息之间的联系,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背景的综合性概述,比较粗略和抽象。 1.调查应按照原系统的管理业务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深入细致地进行。 2.为了准确地表达原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便于以后各工作阶段能有效地研究和使用这些调查成果,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作为描述原系统业务的工具。 业务流程图是系统业务调查中使用得最普遍、最重要的工具。 5.1.3系统的数据调查 1.全面收集与业务有关的所有保存和传递数据的载体,包括各种原始凭证、票据、单据、台账 对上述各种数据需要进行汇总、整理,为以后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库设计打下基础。系统调查的数据汇总为三类: (1)输入数据。主要指输入系统进行处理的凭证、票据,或下级部门上报给本系统的报表。 (2)存储数据。主要指各种台账、记录文件,是本系统实现计算机化后,需要存储的数据的主要内容。 (3)输出数据。指由本系统将输入数据和存储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产生的各类报表和查询结果。它是计算机化以后系统输出和网络传输的主要内容。 2.数据分布的估算 在汇总的基础上按部门进行数据分布估算,分析企业数据量在不同业务部门的分布、数据来源、数据的时间分布,各业务部门数据处理的重点等。同时也可以用所列的数据存储量为基数,并充分考虑到系统发展的需要,估计新系统计算设备应提供的存储能力。 5.2需求分析和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 需求分析则是对原系统的功能和信息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抽象,以确定新系统应满足的要求,即明确新系统应当“做什么”,从而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这个分析和抽象工作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5.2.1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数据流程图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有两个特点: (1)具有概括性。 (2)具有抽象性。 由于数据流程图简明、清晰,不涉及技术细节,容易让用户理解,因此数据流程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也是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 1.数据流程图的符号 在数据流程图中,采用四种符号。 (1)外部实体。这是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 (2)处理功能。这是指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处理过程。 (3)数据存储。这是指逻辑上要求存储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储介质和技术手段。 (4)数据流。这是指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数据流用一根箭线表示。 2.顶层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的绘制,采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即先把整个系统当做一个处理功能来看待,画出最粗略的数据流程图;然后逐层向下分析,分解为详细的低层次的数据流程图。 (1)顶层数据流程图的一般形式。任何系统,无论多么复杂,顶层数据流程都可粗略地表达一种形式。若系统中具有全系统共享的数据存储,可表示在顶层数据流程图中,部分处理功能共享的数据可在低层次数据流程图中表达。 (2)顶层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先应根据系统可行性分析确定的范围和目标、用户的需求,划定系统的界面。界面内的,作为具体分析的系统;界面外的、与系统有数据联系的部门和事物,则视为外部实体。 3.低层次数据流程图 在顶层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将处理功能(逻辑功能)逐步分解,可得到不同层次的数据流程图。 用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来描述原系统,把系统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的逻辑描述。首先要划定系统的边界,分析系统与外界的信息联系。 4.扩展的数据流程图 扩展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方面:(1)应用计算机以后,可以增加许多原来手工处理难以完成的各种功能。(2)扩展是增加对各种例外情况和错误情况的处理。 最终确定的数据流程图,是新系统的综合逻辑描述,着重反映系统的全貌。而逻辑模型的许多细节,如每个处理功能的要求,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的具体内容、特征等,不可能在一套图中完全表示出来,因此还要进一步进行下面两步的分析工作,即数据分析和功能分析。 5.2.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任务,是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的形式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1.数据字典的作用和编写要求。 数据字典是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项等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数据字典中有关系统的详细信息是以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的重要依据。 2.数据字典的生成方法 生成数据字典的方法有两种:由手工方式生成和由计算机辅助生成。手工编写的优点是具有较大灵活性与适应性,但手工编写效率低。我困难、容易出现疏漏和错误,对数据字典的检验、维护、查询、统计、分析都不方便。计算机辅助编写数据字典是将数据字典有关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存储在数据字典库中。计算机辅助生成的数据字典具有查询、维护、统计、分析等功能。 数据字典中的条目有以下六种形式: (1)数据项。 (2)数据结构。 (3)数据流。 (4)数据存储。 (5)处理功能。 (6)外部实体。 5.2.3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处理功能可归纳为三类,即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处理、算术运算、逻辑判断。常采用决策树、决策表及结构化语言等作为描述功能分析的工具。 1.决策树 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是一种呈树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若干条件的判定,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左端圆圈为树根表示决策结点;由决策结点引出的直线,形似树枝,称为条件技,每条树枝代表一个条件;中间的圆圈称为条件结点;右端的实心圆表示决策结果。决策树中条件结点以及每个结点所引出条件技的数量依具体问题而定。 决策树的优点是清晰、直观;缺点是当条件多,而且互相组合时,不容易清楚地表达判断过程。 2.决策表 决策表又称判断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各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决策表由四部分组成, 3.结构化语言 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使用的词汇主要有三种:即祈使语句中明确的动词;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中的名词;表示处理逻辑结构的保留字。 用结构化语言任何处理逻辑都可以表达为顺序、选择判断、循环三种结构。 (1)顺序结构中的祈使语句应包含一个动词及一个宾语,表示要进行的处理(包括输入、输出及运算等)。 (2)判断结构有两种表示形式,可与判定树、判定表的表达方式相对应。 (3)循环结构是指在条件成立时,重复执行某处理,直到条件不成立时为止。 5.2.4数据/功能分析 U/C矩阵是一张表格。它可以表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的结果。它的左边第一列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数据类的名称。表中在各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叉处,填写功能与数据类的关系。 U/C矩阵的正确性,可由三方面来检验: (1)完备性检验。这是指每一个数据类必须有一个产生者(即“C”)和至少有一个使用者(即“U”);每个功能必须产生或者使用数据类。否则这个U/C矩阵是不完备的。 (2)一致性检验。这是指每一个数据类仅有一个产生者,即在矩阵中每个数据类只有一个“C”。如果有多个产生者的情况出现,则会产生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3)无冗余性检验。这是指每一行或每一列必须有“U”或“C”,即不允许有空行空列。若存在空行空列,则说明该功能或数据的划分是没有必要的、冗余的。 将U/C矩阵进行整理,移动某些行或列,把字母“C”尽量靠近U/C矩阵的对角线,可得到C符号的适当排列。 5.3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阶段最后一项任务是编写系统方案说明书。它实际上是整个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总结或成果,又是企业领导对系统进入设计阶段决策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 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 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信息管理论文可以直接去中国58期刊网进行一下咨询,关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论文那里有许多的优秀原创范文你可以去那里参考一下,如果你比较繁忙那么我建议你直接外包给58期刊的编辑,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帮你顺利完成论文。

自己去参参考下(软件工程与应用)吧

您的信息管理系统方面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00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00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00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00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005、论文正文:00(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00〈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00a.提出-论点;00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00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00d.结论。00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00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00(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00(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