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国内外陀螺仪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国内外陀螺仪的论文发表

2014年4月1日,美国物理学会宣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变革:所有由猫科动物撰写的科学论文将从此免费向公众开放。

的宣布是一个笑话(那是愚人节),但启发它的猫科动物却不是。他的名字叫切斯特——科学界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F.D.C.威拉德,可以说是继1975年薛定谔的

之后物理学界最著名的猫,切斯特/威拉德的名字与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教授杰克·赫瑟林顿(Jack Hetherington)的名字一起出现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在一篇关于氦-3同位素低温物理的有影响力的论文上。氦-3同位素是一种原子核中中子数不同的元素(本例中是氦)。赫瑟林顿是切斯特的主人,为了解决一个语法错误,他最初把这只7岁的暹罗猫的名字写在纸上。[物理学中18个最大的未解之谜]

正如一位同事在编辑草稿时指出的那样,赫瑟林顿将自己列为研究的唯一作者,然而他仍然用“我们”这个代词写了整篇论文。这位同事指出,这违反了《华尔街日报》的文体规则。赫瑟林顿的论文如果不重新打印,肯定会被拒绝。然而,

赫瑟林顿急于提交他的工作海瑟林顿在《科学中的随机游动》(CRC出版社,1982年)一书中说:“现在把论文改成客观的似乎太难了,因为它都是书面的和打字的。”因此,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我只要求秘书把标题页改成包括家猫的名字。

当然,切斯特的名字对赫瑟林顿的朋友和同事来说太有名了,所以需要一个别名。他认为F.D.C.威拉德-F.D.C.是菲利斯多梅斯蒂库斯·切斯特的缩写,威拉德是切斯特的汤姆猫父亲的名字。

等等,1975年11月24日,赫瑟林顿和他的猫合著的论文发表在第35期《物理评论快报》上。[猫比狗聪明吗?]

赫瑟林顿的许多同事都知道这个诡计,结果,似乎很少有人关心。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系主任,例如,接受了猫的欺。”赫瑟林顿在一封信中写道:“主席……把威拉德列入了物理系出版的著作中,从而夸大了 *** 要求的一些统计数字。”我不确定这是否有助于或阻碍了我自己获得资助的努力。

切斯特的真实身份最终在一个学生带着一个关于论文的问题去找赫瑟林顿时被揭晓;当找不到赫瑟林顿时,这个学生要求与威拉德交谈赫瑟林顿写道:“大家都笑了,很快这只猫就从袋子里出来了。这只猫后来从科学界退休了,但它的化名却有了自己的生活。几年后,一篇关于氦-3的法国论文以一位作者的名字出现在了《拉雷切》杂志上:F.D.C.威拉德。(显然,赫瑟林顿写道,实际的研究团队无法就一份令他们满意的论文达成一致,因此他们决定将这一成果归功于美国出版最好的猫。)

截至今天,切斯特关于氦-3的论文已经被引用了50多次,一个非人类研究作者的动物园跟随着他那可怕的脚步。1978年,免疫学家、著名的“指环王”粉丝波利·马特辛格与一只名叫加拉德里尔·米尔克伍德(Galadriel Mirkwood)的阿富汗猎犬合著了一篇论文。最近,2001年,由a.K.Geim和H.a.M.S.TerTisha撰写的一篇关于陀螺仪的论文发表在《物理B:凝聚态物质》杂志上。2010年,盖姆因共同发现石墨烯而获得诺贝尔奖。Tisha是他的宠物仓鼠。

最初发表在Live Science上。

现代陀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论文

1 现代陀螺技术

1.1 有悬浮支承的机电转子陀螺技术。

机电转子陀螺是基于经典力学原理制成的陀螺仪。其原理是利用绕对称轴高速旋转的刚体具有稳定性和进动性的特性来实现对角速度和角偏差的测量。

采用悬浮支撑技术的转子陀螺发展至今已十分成熟,目前单轴液浮陀螺精度已达0.001°/h,采用铍材料浮子后可优于0.0005°/h,三浮陀螺的精度优于1.5×10-5°/h,有报道称第四代三浮陀螺的精度甚至可达1.5×10-7°/h。动力调谐陀螺技术体积小、重量轻,是转子陀螺技术上的重大革新,国外产品精度可达0.001°/h。而采用真空静电悬浮技术的静电陀螺,其转子不存在接触摩擦,摩擦干扰力矩几乎趋近于零,是目前公认的精度最高的转子陀螺,典型精度一般在10-4~10-5°/h。

1.2 光学陀螺技术。

1) 激光陀螺技术。激光陀螺是基于萨格纳克(Sagnac)效应制成的陀螺。其原理是通过测量两束光波沿着同一个圆周路径反向而行产生的光程差来实现对角速度测量。1963 年,美国Sperry 公司首次成功研制出环形激光陀螺。1975 年,Honeywell 公司研制出机械抖动偏频激光陀螺,采用激光陀螺技术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真正进入了实用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期,Litton 公司又研制出了无机械抖动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精度可达0.001°/h。目前Honeywell公司最新型的GG1389 激光陀螺精度已达0.00015°/h。2)光纤陀螺技术。光纤陀螺与激光陀螺原理相同,不同之处是用光纤作为激光回路,可看作是第二代激光陀螺。由于光纤可以绕制,因此光纤陀螺的激光回路长度比环形激光陀螺大大增加,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比激光陀螺也提高了几个数量级,有效克服了激光陀螺的闭锁问题。美国Northrop Grumman 公司生产的高精度光纤陀螺是FOG 2500,其动态范围最大值100°/s,标度因数0.01arc sec,标度因数稳定性1ppm,随机游走0.0006°/姨h ,漂移率0.001°/h。2003年9月,Honeywell公司的高性能惯性参考系统中所采用的`光纤陀螺据称是当时能够产品化、性能最好的光纤陀螺,其角度随机游走(ARW)<0.0001°/姨h ,漂移率<0.0003°/h。

1.3 微机械陀螺技术。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于微米/纳米、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等技术的引入,基于MEMS 工艺的微机械陀螺应运而生。微机械陀螺是基于哥氏效应(coriolis)制成的陀螺。其原理是利用柯氏力进行能量的传递,将谐振器的一种振动模式激励到另一种振动模式,后一种振动模式的振幅与输入角速度的大小成正比,通过测量振幅实现对角速度的测量。

微机械陀螺是采用硅体微机械加工技术中的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DRIE),用化学蚀刻方法在单晶硅片上制成的超小型测角装置。目前国外制造的硅微机械面振动陀螺经补偿后精度已达到1°~10°/h,允许的环境温度可达到-40~85℃,可承受强加速度冲击,在战术武器等中、低精度领域已有批量应用。从整体来看,微机械陀螺目前还仅处在中低精度范畴,今后精度会越来越高。我国的MEMS 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目前还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由于技术、精度水平的限制,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

1.4 新型陀螺技术。

随着对陀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如量子陀螺、核磁共振陀螺、超流体陀螺、超导陀螺等新型陀螺不断涌现。比较有前景的是量子陀螺。量子陀螺,也称原子陀螺,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陀螺。原子陀螺从测量机理上可分为原子干涉陀螺和原子自旋陀螺。其原理与光学陀螺类似,是利用同源原子束形成原子波干涉,产生类似光学的萨格纳克效应,通过测量其相位差实现对角速度测量。实际上就是利用原子波干涉代替光波干涉。由于原子质量远大于光子的相对质量,闭环区域相同的条件下,原子干涉陀螺对旋转的灵敏度要比光学陀螺提高10 个量级以上。原子自旋陀螺则与转子陀螺类似,是利用原子核或电子自旋的动量矩和磁矩在惯性空间具有定轴性来测量角速度。原子陀螺因其超高的精度潜力,有望成为引领未来陀螺更新换代的主导型战略级陀螺。目前美国已开发出精度达到6×10-5°/h 的原子陀螺,并希望借此研制出5m/h 的超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

2 陀螺技术应用

2.1 机电转子陀螺。

目前高精度机电式陀螺(包括液浮陀螺和静电陀螺)是高精度市场的主导产品。高精度液浮陀螺主要用于远程导弹、军用飞机、舰船和潜艇导航系统中,中精度液浮陀螺则在平台罗经、导弹、飞船及卫星中得到应用,而更高精度的三浮陀螺则应用于战略武器和航天领域,如美国应用在远程战略导弹制导浮球平台系统中TGG 型三浮陀螺,一直以来就拥有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静电陀螺目前仍然是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首选惯性基准器件,在今后10~20 年内的高性能惯性导航系统领域,高精度静电陀螺仍不可被取代。在我国,液浮陀螺平台惯性导航系统、动力调谐陀螺四轴平台系统已相继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2.2 光学陀螺。

光学陀螺的全固态,没有旋转和摩擦部件,寿命长,动态范围大,瞬时启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信息易数字化等优点,是转子陀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光学陀螺已逐步替代了转子陀螺,在中高精度的应用领域中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特别适合捷联式制导系统使用。国外全固态结构、全数字、低功耗的光纤陀螺至今已趋于成熟,覆盖了高、中、低精度范围,在各领域获得普遍应用,成为当今惯性技术领域的主导型陀螺之一。在空间飞行器、舰船等高精度应用领域,光纤陀螺正逐步代替激光陀螺,未来在战略级高精度应用领域也将占有一定的份额,进而逐步取代静电陀螺。

近年来,我国光学陀螺技术进步很快,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纤陀螺、激光陀螺惯导装置等也已经大量应用于战术制导武器、飞机、舰艇、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等。漂移率0.01°~0.02°/h 的新型激光捷联系统被应用于新型战机上;漂移率0.05°/h 以下的光纤陀螺捷联惯导应用于舰艇、潜艇上。

2.3 微机械陀螺。

与光学陀螺一样,微机械陀螺从结构上也没有了高速旋转的转子,除具备光学陀螺的大多数优点外,尺寸更小(微米/纳米级),功耗更低,价格低廉,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微机械陀螺已经在超音速战机、巡航导弹、无人侦察机等军事领域得以运用。随着微米/纳米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尺寸和精度的进一步改善,微机械陀螺将取代光纤陀螺,获得较好的应用前景。低成本、体积小、反应快,动态范围大、能适应恶劣环境的优点,使微机械陀螺将会在汽车制造、数码电子设备、飞机辅助导航、生物、医疗、工业器械等民用领域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有望占领整个中低端市场。

陀螺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航天、航空、航海事业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受材料、微电子器件、精密及微结构加工工艺等基础工业水平的制约,现代陀螺制造技术的发展跟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今后还需在产品的精度、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产品一致性、参数长期稳定性等方面不断改进,尤其要着力加大对陀螺技术基础理论、应用材料、方法工艺的研究力度,提高惯性仪表水平。

国内发表外国的论文

具体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要是评职称的用的话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我们单位是这么要求的,当时是问了人事厅给我一个要求文件,然后找的白杜输入“壹品优” 讠仑文机构发表出来的,具体流程您也可以问一下,别的都差不多了

如何让您的论文更快更好地发表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出版物(包括出版的图书与发表的文章)也不断增多。但与中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成果数量相比,其数量还是相当小的。究其原因,语言障碍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中国作者对国际英文期刊和图书的出版程序不够了解,增加了投稿的难度或增加了退稿的几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刊物接受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论文变成高质量的出版物,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英国英文科技期刊做编辑工作十几年的经验,详细介绍一下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在各个相关阶段中国作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选择发表刊物与撰文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正确的投稿对象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要想做到一箭中标,不但要知已,而且更要知彼。国际学术期刊对稿件的筛选与取舍和国内不完全一样,详细的来龙去脉如下。国际英文学术刊物是主编(EDITOR-IN-CHIEF)负责制,不受其它行政命令的制约,在选择稿件方面出版社亦无权干涉。一本刊物由一位学术地位较高的知名学者担任主编,也有两位甚至多位的。主编之下,根据学科的普及程度和热度决定是否设区域编辑(REGIONAL EDITOR),如果有这层设置,则大部分情况下投稿也按区域划分,一个区域内的稿件由该区域的编辑负责审理;否则,所有的稿件将全部汇总到主编的手中等候审理。区域编辑之下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一般由10-30位知名学者组成,这些人大都是审稿的主力,他们给刊物审稿没有经济报酬,为的是刊物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当然也有个人的知名度。除去编委会,主编本人偶尔也会特邀审稿人,尤其是当几位审稿人对同一篇稿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岐的时候,主编会向特邀的审稿人征求意见。审稿(REVIEW/PEER REVIEW)的大致过程是初选,送审,修改和终审。原稿(MANUSCRIPTS)投到主编或区域编辑手里,先要过初选这一关,看是否值得考虑在本刊出版。那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章当场枪毙(REJECTED);如果主编觉得与本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便会进入送审阶段;如果文章很好,但与刊物的范围(SCOPE)不太吻合,主编也会回绝,但会主动向作者推荐相关性更强的刊物。决定送审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刊物由3-4位编委或审稿人同时审阅,而且要按期给予答复。如果全体通过或多数人亮了绿灯,稿件就被接纳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是有条件的接受,作者需按审稿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大部分情况下是小的改动,但有时要补充数据,重新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实验。不管是大改还是小改,改过的稿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交到主编手中,由第一轮的审稿人进行复审,看改得是否合格。大多数情况下,稿件经过一次修改就能通过,但也有修改几遍才最终交送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否接受审稿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修改,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事,往往有的作者不愿对稿件进行任何修改或不能接受审稿人的意见,便会提出撤消投稿,而且只需给主编写张便笺就可以了。有的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编推荐审稿人,但这样的刊物数量有限。凡终审通过的文章便被列入刊物的出刊计划,稿件会很快地发送到出版该刊的出版社,进入下一个出版程序。整个审稿的过程,从初稿到最后送交出版社,不同的刊物和主编,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原稿的质量和作者对原稿的修改速度。此外,在部分国际英文学术刊物上,经常出版一些特刊(SPECIAL ISSUES),出版目的因刊而异,但过程大同小异。特刊的题目多是由主编或编委们共同确定的,有时是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特刊由1-3位特聘的客座编辑负责组稿和审稿,其程序相对简单,时间也相对花得少些。但不管是特刊还是普通稿件,是否被采纳,关键在于稿件的内容是否与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以及稿件的学术和文字质量,而决定这些因素的关键人物便是作者本人。作者一旦决定要发表文章,首先要根据学科和研究内容找准将要投稿的刊物,这是关键的一步。国内的作者往往怕自己的英文不好,一开始花在文字上的时间很多,而忽略了对市场的调查与了解。如今西方市场上的英文学术期刊多如牛毛,学术和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一等是最好的,几乎尽人皆知,刊登的文章是对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如《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这种刊物数量很少,每年登载的文章数量有限,若能在这等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当属幸事;第二等是知名度稍逊一筹的,但往往是一个学科好文章的主要载体,对文章的内容要求也很高,这一等级的刊物数量不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最后一等的刊物数量最多,有的一个学科就有两本以上这类的刊物,刊登的文章水平相对较低,但也都是作者原始的科研结果,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铺路石。总而言之,对作者而言,一旦决定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已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只争朝夕在一流刊物上发表当然好,但不切实际的高攀等于浪费双方的时间。搞准定位以后,选刊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各个不同刊物的出刊宗旨和学术范畴(AIM AND SCOPE)看清楚搞明白(通常在刊物的内封或首页的反面,网页上也有),然后根据自已的文章内容选出一本最对口的刊物做为第一投稿对象。一旦确定了刊物,下一步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该刊物的投稿需知(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看其对稿件的格式,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手设计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图表也不容忽视。而对中国作者而言,稿件中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姓名,另一个是联系地址。中国作者的姓名在英文刊物中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达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个是名在前,姓在后。两种方式一中一西,均无可厚非,关键是一旦决定采纳其一,就要一贯如是,不要变来变去。此外,联系作者的联系地址一定要写准确,如果没有电子信箱,可随稿附上中文的通讯标签,以确保回执的准确投递。文章首页上的地址应该是作者从事此项科研时的单位,而不是投稿时的通讯地址。对主要作者(联系作者)而言,若两者之间有差异,应把投稿后的联系地址注明,以示区别(在校样中通常排在首页的下脚注)。稿件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发出。目前许多刊物都接受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进展;传真和邮寄也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应该寄给谁,是主编还是区域编辑,以免事后传来传去,浪费时间。稿件一旦发出,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一投不中,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可以修改以后再试牛刀,但最忌讳的是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省时间,同时把稿件投向几个刊物,图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孰不知此举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损害作者的声誉,应予以杜绝。稿件在出版社内的登记发排和作者审读校样通过终审的稿件需经过主编送达出版社,在出版社内要先后历经登记,发排,出校样,作者审校等过程,是学术文章在期刊上发表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作者在这一阶段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进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稿件在因特网和印刷刊物上的发表质量和速度。 1.稿件登记目前,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绝大部分出版过程都计算机化了,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稿件的发排以及对校样的处理。与十几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如今的出版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表现为原稿的发送渠道的不同。以前基本的传送方式是邮寄,传真都不多见,所以那时编辑一天工作的开场白就是处理邮件。不仅如此,早年的稿件登记方式也很原始,没有计箅机,更不用说计算机数据库了。新的稿件都是由登机员用打印机打到纸卡上,编号注册后交给编辑。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许多刊物都己经开始在因特网上接受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很快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出版社,由稿件登记员将所有的信息包括稿件标题、作者姓名、编辑部接稿日期、页码、图表以及联系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通信方式等等,一一输入出版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库,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稿件一旦登记入册,作者会很快收到一封回执,说明稿件已登记完毕,通知作者稿件在出版社的编号以便今后在网上查询。在稿件登记过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图表不符合要求或有短缺,出版社会发信向作者索要,同时文章的版权合同书(COPYRIGHT AGREEMENT)和日后的抽印本订单(OFFPRINTS ORDER FORM)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给作者,如果文中有彩图,会附加一封彩图制版的价格协议书(COLOUR LETTER)供作者考虑和选择。所有这些信函除版权和抽印本之外,作者均需马上回复,否则稿件就不能及时送发到工厂排版,被搁置在数据库里,拖延的时间少的几个星期,多者几个月。对于中国作者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讯地址有误而联系不上。有的作者自已的地址变了,经常忘了通知出版社,故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一旦收到了这些信函,要仔细阅读,按要求给与及时的回复,缺图表的要尽快补齐,质量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力更改。至于彩图,有经费的当然印彩图为好,无力印刷彩图的应尽快告知出版社印黑白的即可。现在,如果作者能提供电子原图,许多刊物可免费在网上发表彩图(WEB COLOUR)。另外,还有两个问题是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是版权协议书,这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一旦签字必须照合同办事,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如果文章中要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图表,除征得本人同意之外,还需获得文章发表时的版权拥有者(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的文字许可,否则是不能引用的。这项工作理论上应在原稿阶段就处理好,但实际上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较多,往往拖到稿件送到出版社才最后办妥。如果作者本人办理此事有困难,可向出版社请求帮助。因为出版社内均设有专门负责版权的部门,他们可以直接与另一家相关的出版社或团体取得联系,比较快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许多大的出版社之间有版权协议,相互之间允许对方的出版物有条件或无条件地引用自已出版物中的图表,这样一来,可以省去作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稿件本身,凡是送发到出版社的稿件必须是终稿(FINAL VERSION),一切对稿件文字的推敲和图表的润色均应在终稿之前完成,一旦稿件送到出版社,就不能再改动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出版原则。但总有些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登记通知书后,又发一份新的文稿到出版社,要求取代原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可贵的,但可惜为时已晚。如果是小的改动,出版社一般不予理睬;如果改动较大,出版社会把新收到的文稿反送回主编,征求其意见和做出最后的审定。这样一来,往往要拖延不少时日,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总之,在稿件登记这个环节,作者要快速地向出版社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及时通告联系地址的变化,不要借此机会对稿件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润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稿件发出后,有时确有必要对学术内容进行一些小的改动,目的是提高文章学术内容的准确性,这样的改动是允许的,但大多要在下一个出版程序进行,即校样阶段。 2.审查校样如同稿件登记一样,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工作已今非昔比,计算机已完全取代了老式的铅字排版,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现在一篇稿件从离开出版社到出校样(PROOFS)平均只需几个星期的时间,快的只要几天。而且作者收到校样的形式和途径也变了,以前大多是纸样和普通邮寄。现在,只要作者有电子信箱,校样一律以电子邮件(PDF)的形式发出,作者转瞬即可收到。中国作者在审查英文校样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作者姓名,不光是文章的首页,天头注脚、文后答谢及参考文献等,凡是有中国作者姓名的地方均要一一查到。此外,对文章内的排版错误和必要的改动要尽快地发回出版社,至于改校样的要求和反馈途径,一般出版社会在校样的附信中有详细的说明,作者最好按章办事,不要独出心裁。如果某一个图需要改动,最好把改过的图一同附上,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总而言之,在稿件发排和审校这个过程中,作者要尽可能地与出版社配合,不应该要么不停地发号施令,要么杳无音讯。这两种极端均不利于文章高速度高质量地发表,也决不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恰恰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愿意看到文章的早日出版,双方配合得力,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文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发表,出版社得利,作者得名,何乐而不为?因特网和印刷版的双轨出版在传统的出版概念上,发表文章只有一个含义,即将核红后的校样编汇成刊,印刷出版。但如今,发表文章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在因特网和印刷版上的双轨出版。可以肯定的说,因特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纸上印刷的单一的出版形式。 1.单篇文章在因特网上发表如今,因特网上的电子出版已成为许多学术刊物先于印刷版本出版的一种既快速又简捷的出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文章登载在刊物的网页上,凡是己经经过作者修改过的校样均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这些文章统称为待印刷文章,含义是已经发表的文章,等待汇编成刊出版。这种单篇文章先于印刷版本在网上发表的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发表速度,一旦作者对校样的更正意见反馈回出版社,几天以后校样即可在排版车间(机房)修改完毕,经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即可在刊物的网页上登出,与所有的读者见面。这与印刷的期刊相比,至少将出版时间提前一至二个月甚至更多。而且这种电子出版形式还有许多印刷版本的期刊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彩图的处理上。以往因为成本的原因,许多彩图只能印成黑白的,其学术质量难免打些折扣。可在网上,所有原稿中的彩图只要作者能提供电子形式的原图,即可免费在网上以彩图的形式发表。其二,文章中的图表以及参考文献是相互关连的,只需轻轻点击便可看到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而且文章里还可以附加小段的录像或音像资料。其三,网上出版只涉及到单篇文章,一旦校样改正完毕即可发表,不受刊物出版频率和刊物每期发表文章页数的限制,这也是网上出版与印刷版最根本的区别。最后,网上出版还有一个深受作者欢迎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稿件的进展情况,不受办公时间和地理时差的限制。遗憾的是,在网上出版兴起的初期,许多刊物允许作者或指定的图书馆免费下载文章,但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网上出版的文章在法律含义上与印刷的文章没有区别,一旦登出便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校样审定时对校样改动较大时,可以向出版社提出要求审阅更改后的校样。这种要求能否兑现,因刊而异,各个出版社有不同的规定。作者如有此愿望不妨向主编或出版社查询。现在,有的出版社为了省时间,抢速度,已经不再鼓励作者审阅校样,但这毕竟是少数。但随着出版业的不断革新和进步,这种少数是否会成为主流,还需看其发展与市场的要求。 2.汇编入刊的文章在因特网上和印刷版中出版网上发表了的文章,根据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以及刊物的出刊频率,分先后汇编入刊。有的文章需等几个星期,有的要等更长。至于一篇文章在一期刊物里的前后位置,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刊物按学术内容的份量排序,有的按学科排先后,而大部分是按原稿被接受的时间来排。如果一期稿件中有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是排在一起,汇编成刊这部分工作大多是由出版社完成的,作者和主编不予干涉,但特刊除外。特刊的发稿顺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时即已由特刊的客座编辑确定了,出版社只需按部就班发刊印刷即可。一期的稿件排定后,连同四封(封面,封底)等一同发往排版车间。现在这一步骤也电子化了,出版社一定稿,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到了排版车间,不受距离和时差的限制。四封排出后校样会返回出版社审定,主要是检查该期的目录和相关的信息,如刊号刊期等。四封审定后即刻返回排版车间,和所有该刊内的文章一起汇总成一份电子文件,经技术处理后在网上发表。一旦文章在一期刊物的网络版中出现,该文便自动从网上的待印刷文章一栏中消失。这种在网上发表的一期刊物,其内容与印刷的版本完全相同。但它的出版时间要比印刷本早几个星期,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网上出版后,排版车间对该期稿件的工作即大功告成,下面的印刷工序就由印刷厂负责了。在国外,排版车间(TYPESETTER)和印刷厂(PRINTER)是分开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厂家,跟出版社之间也没有归属关系,是普通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排版印刷质量高、速度快,价钱合理成本低廉,出版社便会与之长期合作,反之,则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如今的印刷厂,计算机化的程度很高,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也比从前高很多。一期刊物印刷装订后,很快就会发往世界各地的订户,与读者见面。而作者免费的抽印本和增刊也将在印刷版的刊物出版后不久发给联系作者。在这段出版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国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对姓名的最后确认,如果网上发表的文章中有错误,要马上通知出版社纠正过来,只要时间来的及出版社是可以将网上作者姓名的错误改正过来的,而且可以避免在印刷版中再错。第二是确保出版社有联系作者的最新通信地址,任何单位、路名、邮编等变化均要及时通报出版社,而且在信中要注明文章标题和该文章在出版社的编号。如果没有正确的地址,作者应得的免费抽印本和增刊就无法邮寄到作者手中。一般来说,等到作者收到抽印本,文章的出版过程即大体告一段落,个别的刊物还要出电子版,把文章刻到电子光盘上(CD-ROM)等等,但这大多只是技术上的处理而已,与作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总之,统观当今的学术期刊出版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时期,着重体现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这种变化既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变化目前并没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结构,学术期刊仍然是主编负责制,由出版社负责出版与发行。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科研人员要发表文章,还是免不了要和主编和出版社打交道。而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在稿件被接纳之后,作者应快速准确地应对出版社的要求,如此则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并保证最后的出版质量。“一回生,二回熟” ,“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学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西方学术刊物中来自中国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ISSN:2664-4290,主要收计算机、机械、数学等主题,含金量十足,能有用于保研考研加分,评奖评优等,推荐一下!

可以。博士生投稿的论文是基于其博士研究项目,则应将读博的大学/机构列为工作单位。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国外的论文国内发表

不可以。版权引进是指将外国所创作、生产或加工的版权商品(包括外国拥有的版权服务)购买后输入本国市场的版权贸易活动。

如果你的写作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是可以在对应的核心期刊上发表。

让我想起了我室友。。。

您好,版权引进是指将国外的已有版权的作品引进到国内进行出版、发行等活动。在学术界中,版权引进也可以指引进国外的学术论文进行发表。因此,如果您想引进国外的论文进行发表,可以通过版权引进的方式进行。不过,在进行版权引进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版权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需要与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进行联系和协商,以获得授权并支付相应的版权费用。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国外的论文在国内发表

如果你的写作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是可以在对应的核心期刊上发表。

不可以。版权引进是指将外国所创作、生产或加工的版权商品(包括外国拥有的版权服务)购买后输入本国市场的版权贸易活动。

版权引进是将国外的成果或知识转化为国内的知识产权的方式。是的,国外发表的论文也可以版权引进,以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版权引进可以使国外的成果转化为国内的成果,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

至少要修改百分之三十。根据教育部2012年11月13日出台的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论文重复率在30%以内才算合格,重复率在30%以上定为抄袭的文章。

国内发表的论文还能国外

你的学术文章已经发表了嘛?如果发表了,再翻译成英文投到国外就算一稿多投。如果想投英文杂志,最好直接用英文写,不要先写中文再翻译,这样更地道,避免打回来再改正,还不如直接用英文写方便。而且英文杂志对格式要求也不一样,针对你熟悉的杂志发表最好~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这种情况原则上来说算作一稿多投。第二,这种情况国外的刊物短期内不会发现你的一稿多投现象。第三,如果被录用,以后一旦被发现,结果可能会很严重,请参考那些被抓出来的大学院长们。第四,如果是在国内写的学术文章,即使翻译水平很高,也比较难投到国外期刊。

首先,你发表论文这是国外很看好的。如果你去做学术的话你有这方面经验他们会优先考虑你。其次,如果你害怕国外的教授认为你不诚信。那么你可以在personal statement里简要提及,说明原因。这样别人反而会认为你是个值得信赖的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啊,国外虽然看重诚信问题,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掀你老底。除非你人品不好漏洞百出。好多人出国都是在国内做的假成绩他们怎么没发现,所以这种事还是遇事不遇人的。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