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期刊级别如下:
论文期刊级别分类一般可分为T类,A类,B类,C类,D类,E类期刊,然后国内期刊分类广义分类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可能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还是普刊、核心期刊。
级别说明如下:
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A类:权威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国际通用的SCI、EI、ISTP、SSCI、A&HCI收录检索系统的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主题发表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权威,论文中不包含其他报告总结。
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国内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
1、核心期刊分类:南大核心(又称CSSCI、C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2、国内核心期刊权威度排行:南大核心>CSCD>中文核心>统计源核心。
非核心期刊:
1.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2.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管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3.其实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
其实还有各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或者是昆明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自己分类的A类B类C类期刊。这个就要因各校而异了。
单位不同,分类就不同。昆明理工大学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版)列为中文核心期刊B类。
共发表科技和教学研究论文100多篇,已主编、副主编、参编出版著作28部,撰写260余万字,其中主编、副主编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和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1部,获国家级、省级和市、厅级优秀教材奖6部。一、论文(2005年以来)1. 2005,1月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鲜酒糟中微量乙醇的研究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核心期刊) VOL.15 NO.1 p49~512. 2005,1月 发芽豆乳面包的生产工艺研究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5(1)p69~703. 2005,4月 改革本科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 VOL.11 总No.120 p74~744. 2005,4月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含量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核心期刊) 2005(4)p67~685. 2005,6月 微波增压消解-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去离子水中微量有机物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核心期刊) VOL.15 No.6 p654~6566. 2005,7月 鸡腿菇保健饮料的工艺探讨食品工业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第7期No.171 p158~1597. 2005,7月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食用菌中微量氟的研究中国食用菌(核心期刊) 2005年第4期 VoL24,No4 p36~37,358. 2005,8月 海带粉的加工及其在面包中的应用粮食与饲料工业 vol.16 .No.8 (中文核心) p18~199. 2005.8月 浅谈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科学通报 VoL2,No8 p105、10810. 2005,9月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碘盐中的微量碘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Vol.26,No9 p423~42511. 2005,9月 微波消解快速测定特殊粒色小麦中的10种金属元素麦类作物学报(核心期刊) Vol.25 .No.5 p140~14212. 2005,11月 南阳彩色小麦微量氟的分布及浓度直读快速分析方法研究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Vol.26 No.11 p187~18913. 2005,11月 微波消解原子吸收法在南阳彩麦矿质元素测定中的应用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核心期刊)Vol.39 No.4 p365~367、38214. 2005.12月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核心期刊)Vol.15 No.12 p1444~144615. 2006,3月 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测定小麦中的碘含量(通讯作者)食品与发酵工业(核心期刊) 2006年第3期 p89~9016.2006, 3月 微波消解-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南阳彩色小麦中的微量钙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2006,34 No.6 p1048~1049,105117.2006, 5月 南阳彩色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分析初报麦类作物学报(核心期刊)Vol.26 No.3 p164~16518. 2006,6 月 南阳彩色小麦中维生素含量的研究初报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 Vol.34 No.11 p2355~235719. 2006,7月 色泽异常肉及其产生的原因肉类工业(统计源期刊)2006(7)p38~4120.2006,7月 南阳特殊粒色小麦部分品质指标的初步分析麦类作物学报(核心期刊) Vol.26 No.4 p161~16321.2006,9月 高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创新性教学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Vol.28总139期 p15~16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22.2006,10月 南阳彩色小麦面团拉伸性能测定及粉质评价研究初报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Vol.27 No.10 p32~3523.2006, 10月 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火棘果中的铜含量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 Vol.34 No.19 p4824~4825,482724.2006,10月 海带挂面配方优化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核心期刊)Vol.40 No.5 p532~53525.2006,10月 温室效应及其防治对策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 Vol.34 No.20 p5351~535226.2006,11月 Luminol-KMnO4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小麦中的微量砷*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Vol.27 No.11 p412~41427.2006,12月 微波高压快速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南阳彩色小麦中的微量元素硒 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 Vol.34 No.23 p6093~6095,609728.2006,12月 标准加入直读法快速测定南阳彩色小麦面粉中硝酸根的研究 粮食储藏(核心期刊) Vol.35 No.6 p39~41,5429.2007,3月 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火棘果中的微量钙*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Vol.28,No.03 p305~30830.2007,3月 微波溶样快速测定南阳彩色小麦面粉中的微量镉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Vol.35,No.07 p1893~1894、189631.2007,5月 超声波诱导紫外光协同法降解苯酚化学通报(一级学报)第5期Vol.70,No.05 p396~39932.2007,5月 农产品中微量元素锗的分析方法研究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 Vol.35,No14 p4093~409633.2007,6月 南阳彩色小麦面粉中微量铜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Vol.28,No.06 p274~27734.2007,7月 小麦中有害元素砷的测定及其生物吸收比的研究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Vol.28,No.07 p407~410全国食品与环境学术会议宣读论文 中国.贵阳2007年8月35.2007,8月 南阳彩色小麦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及初步评价粮食储藏(核心期刊) Vol.36,No.04 p42~45,4836.2007, 9月 郑州市火棘果红色素的提取及理化特性研究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Vol.28,No.09 p242~24437.2007,11月 偶合化学发光法测定食用油中碘价的研究中国油脂(核心期刊) Vol.32,No.11 p74~7638.2007,11月 土壤样品中有效氮的化学发光法测定中国农学通报(核心期刊) Vol.23,No.11 p228~23139.2007,11月 反相HPLC法测定郑州地区火棘果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核心期刊) Vol.32,No.06A p86~89,10440.2007,11月 南阳特殊粒色小麦色素的提取及粗提溶液理化特性的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核心期刊) Vol.32,No.06A p99~10441.2007,12月 微波压力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及其小麦中有害元素砷的研究 河南科学(核心期刊) Vol.25,No.6 p911~91442. 2008,2月 Luminol-SCN—体系测定土壤中有效钼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2008,36(4):1300~130243. 2008,2月 Luminol-I2化学发光体系测定食用油中过氧化值的研究食品科学(一级学报)2008. Vol.29,No.02 p318~32044.2008,4月 超声波-中性甲醛浸提—固定pH法快速测定水果中的总酸度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2008. Vol.29,No.04 p341~34345.2008,8月 标准加入直读法快速测定南阳彩色小麦中的微量铜河南科学(核心期刊) 2008. Vol.26,No.08 p920~92346.2008,8月 微波程序消解-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彩色小麦中微量铬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2008. Vol.29,No.08 p547~54947.2008,8月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酸奶中的钙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 2008.Vol.36,No.22 p9352~935348.2008,9月 微波消解-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2008. Vol.29,No.09 p441~44349.2008,10月 微波消解-恒pH滴定法快速测定粮食中的粗蛋白粮食储藏(核心期刊) Vol.37,p33~3550.2008,11月 南阳彩色小麦中微量铅的快速测定技术研究农业工程学报(一级学报)2008.Vol.24,No.11p292~29451.2008,12月 贮藏期间大蒜的生理特性变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核心期刊),2008,(6)p251~25252.2009.2月 食品添加剂对南阳彩色小麦淀粉糊化黏度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核心期刊), 2009, Vol.29,No.2p252~25553. 2009,7月 超声波辅助-反相HPLC法测定火棘果中的有机酸河南科学(核心期刊) 2009. Vol.27 No.7p821~82354. 2009,8月 超声波浸提-加标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大豆中的微量氟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2009. Vol.30,55. 2009,8月 郑州地区栾树果实理化参数的研究初报 900河南科学(核心期刊) 2009. Vol.27 No.9p1086~108856. 2009,9月 栾树果实中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纤维营养特性的初步研究经济林研究(核心期刊)57. 2009,8月 加标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大蒜中微量氟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58. 2009,6月 南阳彩色小麦及其土壤中微量硒的相关性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核心期刊)59.2009,10月 Luminol-K3Fe(CN)6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恩诺沙星食品科学(一级学报) 2009. Vol.30,60. 2009,11月 黄山栾果与栾果中维生素含量的测定河南科学(核心期刊)61.2009,12月 微波消解-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小麦中的稀土元素粮食贮藏(核心期刊)62.2009,12月 超声波辅助-旋光法快速测定食品中蔗糖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二、著作(2004年以来)1. 2004.3月 新编仪器分析(第二版)ISBN 7-03-012731-5教育部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高向阳(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 2005.5月(上册 实验化学(上下册)(第二版)2005.6月(下册) ISBN7-04-016084-6(上册) ISBN7-04-016085-4(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高向阳(副主编)获教育部2002年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3. 2006 .5月 现代仪器分析 (第二版) ISBN 7-04-018709-4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高向阳(副主编)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研究成果4. 2006,7月 绿色食品 ISBN 7-5349-3290-4/G.961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郑州)高向阳(主编)教育部全国高中职业技能试用教材5.2006年10月 食品分析与理化检验ISBN 7-5026-2485-6/TS.41中国计量出版社(北京) 高向阳(主编)“十一五”高等学校通用教材(食品类)6. 2006年11月 绿色食品 教师教学用书 ISBN 7-5349-3592-X/G.1027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郑州)高向阳(主编)教育部全国高中职业技能试用教材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 通用技术(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专题一7. 2007,7月 现代仪器分析学习指导与问题解答 ISBN 9787040218046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高向阳(副主编)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研究成果8. 2008,8月 现代仪器分析 ISBN 978-7-04-018709-0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高向阳(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2009,1月 新编仪器分析实验 ISBN 978-7-03-022919-9科学出版社(北京) 高向阳(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2009,7月 新编仪器分析(第三版)ISBN 978-7-03-023312-7科学出版社(北京) 高向阳(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2009,7月 新编仪器分析学习指导 ISBN 978-7-03-024882-4科学出版社(北京) 高向阳(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专利1.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微波炉用消解装置申请号:200620029827.6 专利号:ZL200620029827.6申请日:2006年1月16日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高向阳2.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移液管申请号:200620029828.0 专利号:ZL200620029828.0申请日:2006年1月16日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高向阳3.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高精度多功能环保型滴定装置申请号:200620029829.5 专利号:ZL200620029829.5申请日:2006年1月16日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高向阳4.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改进型定量分析用库仑测定液池申请号:200620135243.7 专利号:ZL200620135243.7申请日:2006年12 月 8 日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高向阳5.国家发明专利 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及物质的快速分析方法申请号:200610017858.4申请日:2006年5 月 30 日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高向阳6. 国家发明专利 薯蔓越冬盆栽生产技术申请号:2006申请日:2006年12 月 8 日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高向阳公开公告号 101194592A国际学术交流情况1. 2004年 海峡两岸食品加工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中国.福州2. 2005年7月17~21日参加全国食品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写会议 中国.杭州为我院争取主编、参编教材16部3. 2005年7.23~25,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会学术交流会 中国.开封4. 2005.8.19~21, 参加“功能食品与营养产业论坛”会议 中国.南京5. 2006年9月8~10日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论坛 (中国.青岛)6. 2006年10月23-26日 第四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暨学术交流会 ,中国.厦门集美大学 4th FOOD SCIEN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ctober 23rd~26th,2006 Xiamen,China7. 2007年8月1~3日 全国食品与环境学术会议 中国.贵阳会议宣读论文:小麦中有害元素砷的测定及其生物吸收比的研究8. 2008年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 中国.北京2008年1月12~13日9. 2008年8月15-20日 第五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暨学术交流会 ,中国.昆明 5th FOOD SCIEN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ugust 15rd~20th,2008 KunMing,China10.2009年8月13日~8月20日 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中国.南昌
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济、管理、文学(含艺术)、法律、教育、哲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属中国著名大学之一。2005年昆明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昆明理工大学现设有18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和2个教学部,有60个本科专业。学校在全国部分省市设有30个函授站,有56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 学校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学生毕业面向全国就业。学校所有的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都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的资格。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0个硕士点、2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个ΜΒΑ授权点。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重点学科。 现有各类学生44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千余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2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700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办公室”,现有508名国防生在读。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在3316名在职教职工中,具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及兼职两院院士16人;博士生导师73人,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10人;在169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74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944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6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26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人,后备人才10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1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 学校分为莲华、新迎、白龙校区,都坐落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市区内,共占地1800亩。图书馆藏书222万册,有中外文期刊3300多种,电子图书16万册,是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文献中心。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检测站、2个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所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和1所甲级资质的环评所。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新增科研项目1754项,其中纵向688项,横向1066项,科研合同经费达6.26亿元;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戴永年院士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3项,已获授权专利100项;出版论著314部;发表论文6644篇,其中被SCIE收录104篇、EI收录121篇、ISTP收录98篇。主办有《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社会科学版)两种公开刊物,其中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于2005年起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希腊、瑞士、荷兰、日本、泰国、越南、缅甸、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葡萄牙、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发起并参加了由中国和5个东南亚国家的11所大学组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学术与研究联合体,是该联合体四个重点领域之一——《中小企业发展》领域的牵头院校; 为缅甸国家工业培训中心举办机电工程方向专业培训;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为中国和东南亚5国政府官员举办国家改革管理培训;是十年期“中日据点大学城市环境合作项目”13所中国大学之一;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和南昆士兰大学合作办学;与瑞典布莱金厄理工学院开展教师交换和学生交流项目;与法国巴黎高等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合作培养博士等。同时,还与国内的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100多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实质性的校地、校际、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成为我省和西部地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用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科技开发与应用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咨询中心。学校英文名称: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长姓名:周荣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文昌路68号 邮编:650093电话: 传真:
学院各项工作以传统优良、基础扎实、成绩突出而始终保持在学校的领跑位置。近年来,完成和承担了国家资助和企业委托项目共100余项,科研经费近亿元,实施产业化应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20余项,累计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国际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00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录120余篇次;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特别是2006年9月以来,新增国家级研究项目16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项目1项,973计划课题2项,973计划预研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重大项目(合作经费超过100万元)3项,累计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诶本以及语文难等国家一流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为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为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把学院建设成为学科特色突出、科研力量雄厚的研究型学院。
3月份到4月份进行,需要2到4个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查阅资料广泛,综合分析透彻,接触学科前沿,了解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论文的选题应在学术上或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论文研究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校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铸造分会理事长,云南省耐磨耐热耐蚀材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损及失效预防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委员。1996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教育部第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研究方向:金属耐磨材料加工、半固态材料加工。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ISPT收录论文10篇,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科研成果“控制冷却贝氏体球墨铸铁”及“控制冷却贝氏体耐磨铸钢”实现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昆理工鑫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云南省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和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制备加工一体化新技术研究。先后主持过十二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云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二项;云南省省长基金一项;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云南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金一项;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基金一项;中国有色高校科学基金一项。在国内外刊物或国际会议论文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有15篇论文分别被SCI,EI,ISTP收录。获得三项发明专利;六项实用新型专利。有五项科研课题通过云南省及有色总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二项成果获省级科技三等奖。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学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及其工程模拟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计委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教委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教改项目等十余项。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50余篇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6篇次,获1999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2004年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复合带材异步轧制工艺基础及理论研究》一部。合作获发明专利三项。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金属间化合物制备研究、机械合金研究、新材料制备研究。主持过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任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本科教育水平评估专家。 研究方向:材料制备与加工工程、计算机仿真模拟。共完成科研项目24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39篇(本);在国内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1项;主讲过8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独立编写约20万字的教材一本,并参加一本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独立完成其中约5万字的章节。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校光电子新材料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美国材料科学研究会会员,国际拉曼光谱杂志顾问、编委,巴勒斯坦物理学会名誉会员,化学物理学报光谱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编委、副主编。研究方向:光电子功能材料物理及应用、钙钛矿结构薄膜、纳米材料、拉曼光谱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共获中国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邮电部技术进步三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六项,获授权专利7项。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理学院激光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工程光学学会SPIE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9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4月获云南省优秀工作者称号。研究方向:信息光学及数字图像处理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SCI、EI、ISTP、SA等引用60余篇(次);出版专著《激光热处理优化控制研究》和《激光的衍射及热作用计算》两部。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冶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主持、参加过包括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及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子课题、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目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各一项。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生物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主持过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二层次人才基金4项科研;参与国家基金和省基金8项。承担二层次人才项目“溶胶-凝胶法制备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现主持中-意国际合作项目“骨再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激光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热场模拟》专著一部,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属SCI检索源杂志的共10余篇。多年从事激光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催化剂载体、微滤和纳滤材料的研究开发;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材料加工新技术近十年来,科研工作主要是对连续挤压理论和工程应用进行系统研究,1996年提出了多材料连续挤压复合的工艺原理。自主设计并制造了连续挤压复合工业机型,形成了示范性工艺流程,具有年产1000吨精密异型材的生产能力。根据连续挤压及喷射沉积的发展需求,2004年提出了喷射沉积连续挤压的技术集成思路,将先进的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相结合,为高性能材料的短流程、近终形、高成材率的加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属于材料成形技术方面的前瞻性工作,目前在研项目为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喷射沉积连续挤压高合金材料基础研究”。先后主持省基金、国家基金、云南省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浙江省科技攻关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研究方向:多孔金属材料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加工技术-加工部分”,出版“多孔泡沫金属”译著一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主要从事多孔金属材料(泡沫金属和金属蜂窝)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学院下设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学与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四个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人,云南省“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学院专任教师中82%的人具有博士学位,业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云南省二级重点学科,“昆明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省校共建重点学科,四个校级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生物学”、“生物冶金”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生物学”所属十二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药物化学”、“生物化工”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二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生32人,硕士研究生300多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共计本科生近480人。 硕士导师介绍李昆志:男, 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984 年、 1988 年分别获得 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分析专业和作物学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996 年为日本京都大学作物学研究室共同研究者。 1997-2001 年期间在该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持续农业方面的研究。毕业后两年被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室外国人学者,从事废弃农业有机物再利用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3-2004 年间,先后在日本国立蔬菜茶业研究所作研究员,从事转 Bt 基因蔬菜及生物学特性鉴定的研究;日本京都大学分子代谢制御学研究室博士研究员,参加古细菌 PEPC 的分子特性鉴定,植物四碳代谢、一碳代谢途径的遗传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基因工程。主持和参加纵横项课题十二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 SCI 收录 10 篇)。白洁: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88 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 2003 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003-2005 年期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部做博士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分子神经生物学。李蓉涛:女,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93 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1996 年、 2004 年分别获得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硕士学位 和 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对药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了系列结构新奇的高氧化度的降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 新的骨架类型 ,还发现了有望作为治疗艾滋病的候选药物——“五味子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云南省科技厅新药研究专项一项和参加多项其它课题。现已发表学术论文 54 篇 , 40 篇为 SCI 收录论文 , SCI 影响因子总计为 94.974 ( 其中 10 篇 论文的 SCI 影响因子在 4.0 以上 ) 。申请中国专利 5 项 。陈丽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99-2004 年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在农学研究科植物生理学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生命科学研究科分子代谢制御研究室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从事 2 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主要从事植物代谢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通过遗传工程操作在世界上首先开创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代谢途径同化甲醛的理论和方法,并成功申请了专利;完成了耐热篮藻 PEPC 分子特性鉴定及其在植物中表达的生理生化效应分析,植物甲醛同化作用的遗传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魏云林:男, 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微生物学 学科带头人,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1991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95 年获协和医科大硕士学位。 1997 至 2004 年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低温微生物的研究;成功构建了世界上首个以低温菌为宿主的低温蛋白质表达系统,申请有国际专利两项,国内专利一项。主持和参与国家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已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独撰出版专著一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井申荣: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0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3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2000 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1-2004 年间在第三军医大学检验系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训练。 2004 年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从事过细菌、噬菌体和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培养、药物毒理、实验动物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的构建、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 3 项,申请专利 2 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柳陈坚: 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动物科学系兽医专业,先后在上海杨浦区园林管理局及上海和平公园的公园管理科从事野生动物的兽医临床、疾病防治与饲养繁殖等工作。于 1994 年 5 月赴日留学,先后在日本国立岐阜大学的兽医人兽共患传染病教研室和食品微生物教研室与应用微生物教研室从事狂犬病、传统发酵食品中的有用微生物及应用微生物中的生物酶领域研究,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与 农学 博士学位。此后,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鹦鹉热衣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体系的确立的研究。 2006 年 9 月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计食品安全。发表文章 10 篇,其中 SCI 收录文章 2 篇。林连兵: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2000 年在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 此后在昆明理工大学任教,被评为学校课堂教学十佳青年教师。 200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访问学习, 2004 年至今为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教学人员。 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目前主持国家基金项目“腾冲热海高温噬菌体及其宿主多样性研究(项目号: 30660009 )”,参加国家基金项目(项目号: 20567001 )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 2005E 0068M )。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 3 篇为 SCI 收录,主要从事腾冲热海高温菌多样性、高温噬菌体多样性、高温菌酶学及高温细菌冶金等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陈朝银: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1985 年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硕士毕业 ,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筹建食品生物工程学科 , 历任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先后主讲《微生物学》、《发酵食品与发酵饮料》、《微生物工程》、《生物检测技术》、《药理学》、《受体生物学》、《现代药理及实验》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1992 年赴泰国 Kasetsart 大学学习、 1998 年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博士、 2003 年赴德国 Gottingen 大学学习。研究方向:微生物工程与酶工程、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医药。曾主持国家和省级等科研项目 30 余项 , 发表论文 100 多篇 ( 其中 SCI 、 EI 收录 10 余篇 ) 。登记基因 16 个 , 获省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一次,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省校级教学成果奖 5 项次。孟庆雄: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2000 年 2 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在神经毒与受体结合的模型、突触后神经毒性中毒治疗药物、神经毒蛋白入药利用、分子结构与功能改造设计等方面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在多肽药物研发、高通量药物筛选与分子设计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并在生化药物的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李海燕:女,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 工程系系副主任 。 1992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9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6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药源微生物资源及其开发。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以及中草药的生物转化及其抗肿瘤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工作。余旭亚: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2 年毕业于云南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同年留校任教。 1997 年 -2000 年间在职就读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获发酵工程工学硕士学位, 1999 年 -2000 年间在清华大学进修、合作研究。主持过昆明理工大学青年基金、昆明市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专题、云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课题多项;指导校学生课外科技活获云南省三等奖;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 10 篇,其中 EI 收录 1 篇;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 3 篇。夏雪山: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1999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细胞免疫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曾担任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2004 年 10 月— 2006 年 12 月),赴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 Japan )进行合作研究( 2006 年 1 月— 7 月)。主要从事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从 2003 年起开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高科技园区专项项目、平台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学、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培养体系与动物模型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 20 余篇,其中 6 篇被 SCI 收录,获授权专利 1 项,申报发明专利两项。同时,任云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云南省免疫学会理事。魏大巧:女,硕士,讲师。 1998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污染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至今, 曾从事过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仙人掌及核桃开发利用研究、动物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塑料的开发等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刘丽:女,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6 年 7 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林产化学加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 年至今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无污染漂白 TCFP 的研究》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1999 年遴选为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被选派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系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植物化学、生物工艺学、微生物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 EI 收录 2 篇, ISTP 收录 1 篇)。葛锋: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工程。 200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200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生物化工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的离体大规模细胞培养、组培快繁以及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改造和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新疆紫草的繁育研究”,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及细胞聚集体调控研究”以及国家“ 863 ”等多个基金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 1 项,发表论文 7 篇,其中 2 篇被 SCI 收录, 2 篇被 EI 收录。李宝才:男,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 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1982 年 2 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6 - 1997 年,受邀到英国 Bristol 大学生物有机地球化学中心做访问研究员。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获博士学位。主持完成云南省、煤炭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省教委重点基金等二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曲靖地区科技进步奖一项。至今,已发表 60 余篇论文,其中 4 篇被 SCI 和 EI 收录, 20 篇被 CA 收录;指导研究生 9 名。同时,任《 腐植酸》编委,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杨亚玲:女,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天然产物分离、分析、活性及其应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新分析试剂的合成、筛选,同时在样品前处理方面进行研究,建立新药物分析体系,达到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及分析速度的目的,另对天然产物进行活性如抗氧化、抗过敏等的筛选,主要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先后主持省部级、市厅级、校企合作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 50 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 5 项,其中 2 项已授权,获得过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杨波: 男,在职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系主任。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如淀粉、环糊精、壳聚糖等大分子的修饰改性及其在医药、化工、环境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从事天然产物的主客体化学及超分子化学研究, 并在我国一流超分子化学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被 EI 全文收录。 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 20 篇,其中第一作者 10 余篇。先后主持完成省级、厅级基金项目近十项,与企业合作完成校多项企校项目。另外,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制药工程学科 多媒体课件项目和教改项目,获得昆明理工大学第七届伍达观教育基金教师先进教师奖 。杨健: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药学技术工作,熟悉药品的科研及其生产、质量等技术工作和有关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与进行过新药洛美沙星胶囊、双清口服液、碘散等技术生产转化,原料药泼尼松龙、泼尼松龙磷酸酯钠盐、泼尼松龙片、注射液的研制和独立开展辅酶 Q 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辅酶 Q 、紫杉醇等化学药物、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半合成研究以及新药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构效关系研究。发表研究论文两篇( SCI 及核心期刊各一篇),刘谋盛: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8 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项目两项,参与研究及完成项目九项。其中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校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申请专利一项,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等奖项四项,发表论文 12 篇。徐军伟,博士/博士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201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作为云南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和代谢工程。
这是昆工的论文奖励
昆明理工大学大创结题要求:1、要求1.5千字以上,内容涵盖研究计划的制答定情况。研究方向的调整情况。研究过程中财务执行情况。团队成员分工和合作情况。资料整理、项目记录情况。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的情况等。2、研究报告:要求3千字以上。内容包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具体措施,研究成果,取得的成绩及推广应用价值。著研究报告为结项唯一成果形式,则要求在5千字以上。3、论文:公开发表的论文,须以项目研究内容为主题并进行标注。4、软件:须为项目研究直接成果,并说明其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实效性。5、著作: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6、项目展示:项目展示材料包括项目简介(500-1000字),项目完成心得体会(1000字)以上,项目完成先关照片、视屏材料。
3月份到4月份进行,需要2到4个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查阅资料广泛,综合分析透彻,接触学科前沿,了解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论文的选题应在学术上或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论文研究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这个你们所属学院的教学秘书会统一下发,而且你们学校的官方网站上也有啊!你百度一下“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进入网站后,里面有个下载中心,里面有个文件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这个里面有,下载下来里面有格式。顺便给你个查重的网站,papertime,百度进入官网就行,这个有个兑换码,很好用(463092),可以写完论文的时候,查重用!
你的问题问的好不专业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你说的几级刊物,我猜意思是问属于A或B类的这种意思,一般这种分法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标准,建议你查询你们学校或单位的科技处或者人事处网站,对发表的论文期刊级别有划分的。祝福你!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原昆明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1995年被原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云南省一类重点学科”,2007年环境工程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各层次人才齐全。教学、科研队伍5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3人,占64.7%,22人拥有博士学位(占43%),45岁以下17人(占33.3%),硕士达到94.1%,有博士生指导教师8人,云南省学术带头人6人。根据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拟引进高层次人才两名:美国麻省大学邢宝山教授、加拿大Carleton大学谷俊杰教授;同时还从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引进3名博士充实教学、科研一线队伍。基础雄厚,教学、科研条件好。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学科评估报告显示,在全国32个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我院科研基础位于第3名,有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类重点学科,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一碳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和云南省高校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等。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还有生态学(理学)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和法学院,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本年度“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083023)专业硕士点开始硕士招生,并拟在2010年博士招生目录中列入该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19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三个系,以及环境工程研究所、工业废气净化研究所、碳一化工研究所、生态工程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2000年以来,学院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973计划子项目1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0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其他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800余项,总经费达2亿多元。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项、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学发明奖10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余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卡斯鲁尔大学、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法国沙瓦大学、法国科技大学、日本大坂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丰桥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开展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科研上也取得了很多可喜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0余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其他省部级奖励若干项,很多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非常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承担了一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省部级以上的重点项目,科研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奖励,为企业工程实际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创造了较好的效益。与此同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特别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车牌识别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虹膜识别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