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王全志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王志全发表的论文

1987-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二、三级美术师数据库》名单★陕西省 崔振宽(国画) 郭全忠(国画) 江文湛(国画) 张文祥(国画) 王天任(雕塑) 屈有善(国画) 王西京(国画) 赵振川(国画) 雷珍民(书法) 郭 琳(国画) 李乃良(漫画) 赵益超(国画) 张明堂(国画) 薛 铸(书法) 李富奎(油画) 郭钧西(国画) 吴三大(书法) 王子武(国画) 胡明军(国画) 董明江(国画) 杨品国(国画) 曹明华(国画) 胡艺顺(书画) 史汉北(国画) 樊君成(书法) 张 杲(国画) 曳 岚(国画) 孙 捷(国画) 薛稳发(书法) 杨进禄(书画) ★湖北省 丁竹君(国画) 蒋昌忠(国画) 杨坤炳(书法) 汤 立(国画) 詹志峰(国画) 周石峰(国画) 金伯兴(书法) 罗国士(国画) 李乃蔚(国画) 吴庆林(国画) 施江城(国画) 汪国新(国画) 强 琼(国画) 赵正有(书法) 许祥强(书法) 王三旗(国画) 刘德林(国画) ★河南省 张清渠(国画) 朱法鹏(指画) 李自强(国画) 刘均威(版画) 王敬平(国画) 申志华(国画) 刘万林(国画) 黄志生(国画) 陈又新(国画) 马跃华(国画) 李菊英(国画) 马万里(书法) 陈稳绩(书法) 柴建方(书法) 柴新胜(书画)★安徽省 柏龙华(水彩) 王 涛(国画) 程宏月(国画) 朱宝善(国画) 马自强(国画) 叶森槐(国画) 刘夜烽(国画) 林亚兵(国画) 童乃寿(国画) 刘恒昌(国画) 方贤道(国画) 李 荫(国画) 储昭生(国画) 吴其勇(国画) 章 飚(版画) 陆鹤龄(国画) 王大仁(水彩)★湖南省 徐楚德(书法) 杨福音(国画) 李 潺(书法) 曹明求(工笔) 聂干因(国画) 刘 云(油画) 邹传安(工笔) 雷 双(油画) 刘大明(书法) 郭 关(国画) 莫克展(国画) 钱海源(雕塑) 何满宗(书法) 雷宜锌(雕塑) 陆满松(国画) 邹传安(工笔) 曹湘秦(国画) 刘华先(国画) 梁和生(书法) 周觉钧(国画) 石志文(国画) 姜 堃(国画) 姜 坤(国画) 李 早(书法) 顾亚龙(书法) 谭涤夫(油画) 沈利萍(国画)汤晓群(油画)陈功浩(国画)★河北省 康连顺(油画) 李秀锋(国画) 赵振川(国画) 张济海(书法) ★吉林省 叶天废(国画) 关 鉴(国画) 李广滨(国画) 宇文洲(国画) 梁 岩(国画) 朱嘉凡(油画) 马云涛(工笔) 张鸿飞(国画) 王云鹏(油画) 孙维国(国画) 孙云天(国画) 路燕斌(国画) 朱嘉凡(油画)★北京市 蔡 云(国画) 赵准旺(国画) 傅继英(工笔) 薛林兴(国画) 王成喜(书法) 姜成楠(国画) 蔡玉水(国画) 庄小雷(国画) 徐楚德(书法) 秦晓光(书法) 周京生(国画) 李元茂(书法) 傅小冰(书法)★四川省 郭汝愚(国画)汪天寿(国画) 杨晓亮(国画) 钱坤(油画)罗中建(书法) ★山东省 孔维克(国画) 吕建德(书法) 岳本贵(国画) 赵文成(国画) 赵顺利(设计) 陈文进(版画) 王书平(国画) 常绍彦(国画) 韦辛夷(国画) 曾先国(国画) 薛 林(国画) 温 光(国画) 李颖华(国画) 徐雪峰(国画) 刘思谦(国画) 黄学升(国画) 张广昌(国画) ★贵州省 鲁 风(国画) 沈德志(国画) 王系松(国画) 陈国梁(工艺美术) ★内蒙古自治区 孙海晨(国画)范建春(国画)★山西省 李元茂(书法) 陈巨锁(书法) 胡晓明(国画) 亢银中(书法) 郝景山(书法) ★江苏省 喻继高(国画) 刘懋善(国画) 陈太明(国画) 孙晓云(书法)蒋义海(国画) 秦剑铭(国画) 晏 明(国画) 徐纯源(书法) 丁德源(国画)施永成(国画) 卢星堂(国画) 华士清(国画) 沈启鹏(国画) 刘春杰(版画)吴同椿(国画) 柏光林(国画) 王伟林(书法) 吴冠南(国画) 贺 成(国画)徐惠泉(国画) 张 杰(书法) 朱琴葆(版画) 王广明(工笔) 朱道平(国画)张崇政(油画) 赵 宗(国画) 尹 石(国画) 汤德胜(摄影) 赵祥安(国画)陆家衡(国画) 章炳文(书法) 黄学江(书法) 席耀良(国画) 姚新峰(国画)胡 晨(国画) 颜士玉(国画) 周晨阳(油画) 张兴来(国画) 黄中秋(国画)张争平(国画)★宁夏自治区 刘正谦(书法)胡 正(国画)赵忠字(国画)王 枰(国画) 吴善璋(书法) 马成义(书法)★海南省 李元茂(书法)陈茂叶(国画) 甘肃省:马彦洋(国画)刘鸢(国画) ★江西省 黄若澄(工美) 陈天铀(国画)冯林(工美)张元华(书法)贺梓金(书画)罗健罡(书法)★天津市 高振远(国画) 张兆年(油画) 高晓笛(国画) 史 玉(工笔) 戴玉萍(工笔)谢锋(国画)★浙江省 姜宝林(国画) 朱道平(国画) 戴宏海(国画) 徐竹初(雕刻)曹明华(国画) 杜庆国(国画) 金明华(国画) 金正惠(国画) 周文清(国画)林秀明(国画) 李玲燕(油画) ★广东省 庞国华(彩绘)唐大禧(雕塑) 陈永锵(国画)徐子屏(书法)董全福(书画)周信雄(油画) 黄茂强(油画)张旭(国画)熊亚辉(绘画)★福建省 曾贤谋(国画) 陈立德(漆画) 陈奋武(国画) 卓成化(工艺美术) 邓根法(油画) 黄朝财(国画) 吴孙英(国画) 郑金焕(国画)★辽宁省 白国文(国画)萧玉田(国画) 曹广福(国画)崔 瑛(书画) ★甘肃省 刘鸢(国画)伯凤麟(国画)周振东(国画)王洁(书法)牟水元(工艺美术)陈怀璧(国画)★广西自治区 续晋荣(国画)★云南省 李文献(书法) 向进兴(国画) 杨照昌(国画)★青海省 杨 明(国画) 赵君元(书法) 钟万明(书法) 徐喜荣(国画) 王太平(书法) ★上海市 蔡 超(国画) 丁观加(国画) 张 森(书法) 罗 昌(国画) 李 建(国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美术师名单数据管理中心

1987-2012年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二、三级美术师数据库》名单 ★陕西省 崔振宽(国画) 郭全忠(国画) 江文湛(国画) 张文祥(国画) 王天任(雕塑)屈有善(国画) 王西京(国画) 赵振川(国画) 雷珍民(书法) 郭 琳(国画)李乃良(漫画) 赵益超(国画) 张明堂(国画) 薛 铸(书法) 李富奎(油画)郭钧西(国画) 吴三大(书法) 王子武(国画) 胡明军(国画) 董明江(国画)杨品国(国画) 曹明华(国画) 胡艺顺(书画) 史汉北(国画) 樊君成(书法)张 杲(国画) 曳岚(国画) 孙 捷(国画) 薛稳发(书法) 杨进禄(书画)邱月茂(国画) 张山(书法) 索胜利(国画) 方 明(书法) 黄 强(书法)司永禄(国画) 薛英辉(国画) 高大鹏(国画) 董国红(国画) 刘培江(国画)徐保林(书画) 尚建国(国画) ★湖北省 丁竹君(国画) 蒋昌忠(国画) 杨坤炳(书法) 汤 立(国画) 詹志峰(国画)周石峰(国画) 金伯兴(书法) 罗国士(国画) 李乃蔚(国画) 吴庆林(国画)施江城(国画) 汪国新(国画) 强 琼(国画) 赵正有(书法) 许祥强(书法)王三旗(国画) 刘德林(国画) 汤东霖(国画) 邓传林(国画) 黄 壮(国画)李劲江(国画) 郑大华(国画) 刘宇鹏(书画) 袁吉祥(国画) 朱诗光(国画) ★河南省 张清渠(国画) 赵家贵(国画) 李自强(国画) 杨百亮(国画) 张 运(国画)申志华(国画) 江秋生(绘画) 姜玉春(国画) 郭荣举(书法) 马跃华(国画)李菊英(国画) 马万里(书法) 陈稳绩(书法) 王志全(国画) 柴新胜(书画)陈又新(国画) 范东风(国画) 邵 华(国画) 周同祥(国画) 王 斐(国画)沈宁波(国画) 王凤年(书画) 刘剑霞(油画) 栗玉柱(国画) 段传峰(国画)王永刚(国画) 张化彦(国画) 刘亚丽(书法) 李明星(国画) 乔培楠(国画)刘椿下(书法) 杜富远(国画) 范传福(书法) 李 华(国画) 贾运武(国画) ★安徽省 柏龙华(水彩) 王 涛(国画) 程宏月(国画) 朱宝善(国画) 汪 敏(书法)宋继华(国画) 刘夜烽(国画) 林亚兵(国画) 童乃寿(国画) 刘恒昌(国画)黄 晔(书法) 李 荫(国画) 储昭生(国画) 吴其勇(国画) 章 飚(版画)陆鹤龄(国画) 王大仁(水彩) 李镇还(国画) 鲍 加(油画) 叶泽洲(国画)李爱平(国画) 陈志精(国画) 孙 彩(国画) 马自强(国画) 陈 金(书法)方文采(国画) 汪碧刚(书法) 吴燕玲(油画) 叶智平(书法) 吴晓云(国画)陈忠强(国画) ★湖南省 徐楚德(书法) 杨福音(国画) 李 潺(书法) 刘华先(国画) 聂干因(国画)刘 云(油画) 邹传安(工笔) 雷 双(油画) 刘大明(书法) 王 政(书法)莫克展(国画) 钱海源(雕塑) 何满宗(书法) 雷宜锌(雕塑) 陆满松(国画)邹传安(工笔) 何建强(书法) 曹湘秦(国画) 梁和生(书法) 周觉钧(国画)石志文(国画) 姜 堃(国画) 姜 坤(国画) 李 早(书法) 顾亚龙(书法)谭涤夫(油画) 沈利萍(国画) 汤晓群(油画) 陈功浩(国画) 郭照明(国画)曾鲁安(国画) 史一墨(国画) ★河北省 康连顺(油画) 李秀锋(国画) 张济海(书法) 赵振川(国画) 胡晔明(书法)孙传勇(书法) 唐洪胜(国画) 魏剑峰(国画) 刘志贤(油画) 金永亮(书法)王世军(国画) 吕建文(国画) 宋 鸿(国画) 季怀玉(书法) 魏健民(国画)杨 舟(油画) ★吉林省 叶天废(国画) 关鉴(国画) 李广滨(国画) 宇文洲(国画) 梁岩(国画)朱嘉凡(油画) 马云涛(工笔) 张鸿飞(国画) 王云鹏(油画) 孙维国(国画)孙云天(国画) 路燕斌(国画) 朱嘉凡(油画) ★北京市 曲毓琦(书法) 赵准旺(国画) 傅继英(工笔) 薛林兴(国画) 贾文忠(书法)姜成楠(国画) 蔡玉水(国画) 庄小雷(国画) 徐楚德(书法) 秦晓光(书法)周京生(国画) 李元茂(书法) 傅小冰(书法) 成立慧(国画) 汪碧刚(书法)赵小石(国画) 蔡 云(国画) 宋绍喜(国画) 王文甫(国画) 丁 杰(油画)冀 冰(国画) 李晓轩(国画) 刘宝堆(书画) ★四川省 郭汝愚(国画)汪天寿(国画) 杨晓亮(国画) 钱 坤(油画) 罗中建(书法)龚德江(工艺)邱清春(国画) 赵 磊(书法) 冉乾元(油画) 青 山(油画)贾 雨(国画)周毛新(书法) 杨 盛(书法) 陈德恩(书法) 杨和平(国画)龚 书(国画)冯 明(油画) 谢长笑(油画) 刘 洪(书画) 吴学均(油画)吴洪志(国画) ★山东省 孔维克(国画) 吕建德(书法) 岳本贵(国画) 赵文成(国画) 刘国明(书法)陈文进(版画) 王书平(国画) 车 振(国画) 韦辛夷(国画) 郑亚林(国画)薛 林(国画) 房宗基(国画) 李颖华(国画) 徐雪峰(国画) 刘思谦(国画)黄学升(国画) 张广昌(国画) 李 征(国画) 陈庆明(国画) 杨林兴(国画)王谷成(书法) 李雯娴(国画) 国建庭(国画) 张坤山(书法) 温 光(国画)刘兴祥(书法) 马昭贤(书法) 华国良(国画) 马立勇(书法) 刘庆广(国画)王东华(国画) 司书胜(书画) 赵玉亮(书法) 王信晓(书法) 戴永涛(国画)刘啸泉(书法) 崔少堂(国画) 李根顺(国画) 张延信(国画) 李奉军(国画)岳 田(油画) ★贵州省 鲁 风(国画) 杨 凡(书法) 王系松(国画) 陈国梁(工美) 沈宁波(国画)沈德志(国画) 张 军(书法) ★内蒙古自治区 孙海晨(国画) 范建春(国画) 康文磊(书法) 靳文艺(国画) 杨凌春(书法)哈 达(油画) ★山西省 李元茂(书法) 陈巨锁(书法) 赵贵明(国画) 胡晓明(国画) 亢银中(书法)郝景山(书法) 季帅刚(国画) 蒋仁义(国画) 杨喜元(国画) 赵维民(国画)勾世杰(漆画) ★江苏省 喻继高(国画) 言恭达(书法) 陈太明(国画) 孙晓云(书法)蒋义海(国画)秦剑铭(国画) 晏 明(国画) 徐纯源(书法) 丁德源(国画)施永成(国画)卢星堂(国画) 俞 进(国画) 沈启鹏(国画) 刘春杰(版画)吴同椿(国画)柏光林(国画) 王伟林(书法) 吴冠南(国画) 喻云程(国画)徐惠泉(国画)张 杰(书法) 朱琴葆(版画) 王广明(工笔) 朱道平(国画)张崇政(油画)赵 宗(国画) 尹 石(国画) 周会杰(国画) 赵祥安(国画)陆家衡(国画)章炳文(书法) 黄学江(书法) 席耀良(国画) 姚新峰(国画)胡 晨(国画)颜士玉(国画) 周晨阳(油画) 张兴来(国画) 黄中秋(国画)张争平(国画)孙照宏(国画) 孙玉兵(国画) 彭 达(国画) 刘懋善(国画)路朔良(紫砂)孙年法(国画) 伍建丰(国画) 周一云(书画) 田 野(书法)张 省(国画)刘 宪(书法) 陈公林(油画) 吴国庆(书法) 梁 弘(国画)郑 斌(书法)万永春(书法) 周勤芬(紫砂) ★宁夏自治区 刘正谦(书法)胡 正(国画) 赵忠字(国画) 王 枰(国画) 吴善璋(书法)马成义(书法) ★海南省 陈茂叶(国画)朱东晓(国画)吴东民(书法)游小林(书法) 陈银平(国画) ★江西省 黄若澄(工美) 俞新民(国画) 冯 林(工美) 张元华(书法) 贺梓金(书画)钱 荣(书法) 罗健罡(书法) 付春林(书法) 熊亚辉(油画) 廖根鸿(国画)卢明星(工美) 耿淑芳(国画) ★天津市 高振远(国画) 张兆年(油画) 高晓笛(国画) 史 玉(工笔) 戴玉萍(工笔)谢 锋(国画) 陈绍安(国画) 蒋宝义(国画) 王誉添(书法) 陈招全(书法)孙占元(国画) ★浙江省 姜宝林(国画) 张洪庆(书法) 戴宏海(国画) 徐竹初(雕刻)曹明华(国画)杜庆国(国画) 金明华(国画) 金正惠(国画) 周文清(国画)林秀明(国画)李玲燕(油画) 潘文伟(书法) 何水法(国画) 吕维超(国画)朱道平(国画)李 明(国画) 陶雪华(书法) 唐建中(书法) 樊国龙(书法)陈文峰(书法)方胜浩(国画) 章先怀(国画) 沈鉴铭(书法) 张满山(国画)周 振(国画)邵黎明(书法) ★广东省庞国华(彩绘) 唐大禧(雕塑) 陈永锵(国画) 徐子屏(书法) 董全福(书画)周信雄(油画) 黄茂强(油画) 郑友深(国画) 张 旭(国画) 刘德林(国画)王海胜(国画) 刘永金(书法) 何卫东(国画) 李赞集(书画) 钟家勤(国画)曾 威(国画) 林浩锦(书画) 杨海峰(国画) 欧阳懿(国画) ★福建省曾贤谋(国画) 陈立德(漆画) 陈奋武(书法) 卓成化(工美) 邓根法(油画)黄朝财(国画) 吴孙英(国画) 郑金焕(国画) 林立中(国画) 陈 夏(国画)陈炳生(烙画) ★辽宁省 白国文(国画) 萧玉田(国画) 曹广福(国画) 崔 瑛(书画) 史永志(国画)刘忠泉(国画) 薛德海(国画) 孙敬群(油画) ★甘肃省 刘 鸢(国画) 伯凤麟(国画) 周振东(国画) 王 洁(书法) 牟水元(工美)侯景耀(国画) 陈怀璧(国画) 李耀宗(书法) 孙 红(工美) 杨剑锋(书法)王青彦(书法) 廉奉儒(国画) 王淮仟(书法) 王金城(国画) 贾久桢(书法) ★广西自治区 续晋荣(国画) 张超文(水彩) 赵荣昌(国画) 覃绍殷(国画) 谢中平(国画) ★云南省 傅小冰(书法) 李文献(书法) 向进兴(国画) 杨照昌(国画) 黄 河(国画)吴 杰(国画) 李文荣(书法) 王传斌(书法) 赵翰臣(国画) ★青海省 杨 明(国画) 赵君元(书法) 钟万明(书法) 徐喜荣(国画) 王太平(书法)刘生云(书法) 张根建(书法) 李玉龙(书法) 董全洲(书法) 万显初(书法) ★黑龙江省 姜作杰(国画) 王革滨(油画) 王誉添(书法) 高 君(国画) 范喜伦(国画)夏井林(国画) 许志广(国画) 王显灵(油画) 张立君(书画) ★上海市 蔡 超(国画) 丁观加(国画) 张 森(书法) 罗 昌(国画) 李 建(国画)沈从斌(国画) 汪云飞(国画) 林炳兴(国画) 左建华(国画) 杜信先(国画)宋 颖(书法) 张根宝(国画)

3个回答

#活动# 5.20暖心福利,参与回答赢百元礼品基金!

我的回答

海西松鹰书画院 2019-05-13

【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二级美术师、国家三级美术师】正确时间是1990年成立----2010年,国家一级美术师至于国家三级美术师是从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审定委员会由1990年董寿平‘贺敬之、华君武、启功、张仃、古元等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老一代书画名家和艺术家及北京市有关领导,在北京成立开设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中国书画艺术服务中心确定了。以后我国各院校、中国各省美术家协会画院也开始评。这是【最好的的答案】回复 中国书画家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的任务;在关注现代书画艺术流派及领军人物的同时鼓励并护提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优秀书画家进入国内外书画艺术品市场。在真假职称难分,优劣作品难难辨。据此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关注下,重托香港国际艺术品拍卖信息中心成立由华君武、启功、徐邦达、沈鹏、靳尚谊’为艺术顾问,赵毅敏、郭献瑞、金紫光为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审定委员会主任、总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文化部相关文件,面向从事书画创作为主的海内外学者,开展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审定工作,并颁发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证书。委员会常年面向海内外聘请特约委员,凡书画创作、书画教育、书画编辑、书画评论年满三十的海内外人士可应聘。并定了严格的特约委员的条件与资金义务。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1990年成立后,在中国书画报社等数家新闻媒体的支持下,通过主编与协编书画精品典籍,主办与协办书画展卖活动,为繁荣、发展中国书画艺术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海西松鹰书画院院长吴孙英一个好的画匠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区别一、画匠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匠是掌握专业技能机械的工作者。而画家是专门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的绘画艺术工作者,包括油画、中国画、水粉画、水彩画、油彩画、漆画等绘画艺术类的创作者。而画家是艺术灵魂的设计工程师。二、画家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而且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质量。画匠虽然也掌握了熟练的绘画技法,但是他们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质量。因此,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成为一个一流的画匠很容易,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就不那么简单了,若称之为大师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不够,同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理论,这就需要画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登上大师的台阶。绘画对一个画匠而言是一门专业技能;绘画对画家而言是一门学问。质量画家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靠的是自己的艺术才华与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家或大师级的画家,离不开人的艺术智慧、广泛的学识,以及对人生、自然的体验与感受。道无先后、达者为尊,老并不是什么资本,少也不是什么短处。令人可敬的是真才实学。风格不是做出来的,风格体现出的是画者本人的个性与艺术才华,风格不是随心所欲,是建立在文化底蕰与理论基础上的。心到意到笔到神到。人物、山水、花乌靠的是在丰富生活的实践中得来。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福建省海西松鹰书画院院长吴孙英职称及润格审定委员会副主席 福建省海西松鹰书画院院长吴孙英

修改回答

王全志发表的论文

当然是王教授,这是王教授发表的。

教育全球化是人类基本需求推动的结果,是历史必然的趋势,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方法和机构上的某种趋同。各国学前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学前教育本身的特性以及发展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下,机构发展表现出了一些趋同的特征。 一、政府对机构建设增加投入 学前教育是争取教育权利的教育民主化的一部分内容,许多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增加投入。 1.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 许多国家纷纷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制和提供了较大的财政支持。如英国1966年颁布《普洛登报告》,指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设立“教育优先区域”;2003年颁发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为了孩子的变化》,2004年颁发《儿童法》,进一步强调每个孩子都不能被忽视,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差距。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建立多项补偿教育方案,如著名的“提前开始”与“追随到底”方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把子女送入托幼机构,为幼儿提供补偿教育。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增添了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孩子入托补贴的条款,1992年这方面经费支出已达15亿美元;美国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端教育计划”所有教育方案的年度预算超过44亿美元,为794000个低收入的儿童与家庭提供服务。在瑞典,所有0~6岁幼儿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韩国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前可享受一年的幼儿教育。德、法两国幼儿园根据父母的收入情况来收费,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儿童的人园问题,也保证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 2.鼓励机构的多元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供给途径有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社区、教会、慈善团体、学校、企业、私人等。如德国的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其中私人办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1975~1990年间,世界私立幼儿园入园率平均增长了74%,并呈增长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国政府对私立幼儿园采取的扶助、支持和加强管理的办法。美国相继颁布了《儿童保育法》(1979年)、《儿童早期教育法》(1990年)、《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1990年)、《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1994年)等法律、法令,日本也颁布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1899年)、《幼儿园令》(1926年)、《学校教育法》(1947年)、《幼儿园教育大纲》(1955年)、《幼儿园设置标准》(1956年)、《幼儿园教育要领》(1964年)、《新幼儿园教育要领》(1990年)等法令、法规,使私立幼儿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美、日等国也通过经费资助和税收优惠对私立幼儿园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了美、日私立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二、机构适应更高的教育需求 随着整个社会和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在种类、功能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1.种类要多样 从适应家长不同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寄宿制、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加拿大为方便临时外出办事的家长的需要,开办了临时托儿所。印度政府的一项法规根据建筑工人流动性强的特点,要求印度每一建筑工地都要为建筑工人子女专门开办“流动幼儿园”。美国则为双职工子女设立了供午餐和午休的日托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及年龄的不同特点,除了为一般儿童开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外,还有专门为照顾、教育和治疗残疾儿童开办的特殊“残疾儿童中心”(如在加拿大),为弱智或聋哑儿童开办的特殊幼儿园(如在西德),以及为适应低幼年龄儿童发展的需要,法国试办的“温和过渡” (该机构招收16个月至5岁的儿童,目的是使儿童逐渐习惯离开家庭到幼儿小集体中来。)和“小小俱乐部”等机构。 2.功能要完善 一是要实行保教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托幼机构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仅限于保育发展成为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例如,法国招收2~6岁儿童的托幼机构“母育学校”,在历史上以贫穷家庭子女的健康与安全照料为主,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社会性、教育性与补偿性三种功能并重的机构。日本的“幼保一体化”综合机构(又称为“认可的儿童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还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弹性环境。在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综合机构发展较快,到2007年8月,全国已设立100所综合机构。日本政府拟在2008年度设立1000所类似的综合机构。 二是要做好幼小衔接。学前教育除了注重幼儿身心发展,也注重为幼儿进入初等教育阶段做准备,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力图解决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近年来,欧美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为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美国政府在1989年就提出了“到2000年所有的美国儿童都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准备”,而学校应该是“有准备的学校”。为实现“有准备的学校”,各国最普遍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小学预备班”,或称“小学幼儿班”(英国),其主要特点是将5岁左右幼儿的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最初一级,即初等教育。一些国家则试图通过改革学制,设置跨越儿童期与幼儿期的教育机构,以实现幼小的教育衔接,如日本正试行“四・四・六”体制的改革试验计划,儿童4岁进入幼儿学校(4~8岁),而后再接受4年小学和6年中学的基础教育;荷兰目前也计划设置专门的机构,将4~7岁儿童的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三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为托幼机构的追求目标。美国早期教育协会颁布了一个关于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认证标准(1984年颁布,1991年修改),这个标准以及作为这个标准的核心概念――发展适宜性教育在全世界影响相当广泛。在此推动下,各国都加强了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研究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决定了对师资水平的要求也会提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对师资的要求一般都比较高。美国幼儿园一般要求教师具有大学学历,不少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些州规定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并形成制度。法国的学前教育师资由省级师范学校培养学制已由2年延长为3年,并且对在职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很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制度。英国教育法规定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是读完教育学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同时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要求入学前有半年以上从事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机构发展呈一体化趋势 托幼一体化应当是托儿所、幼儿园两类教育机 构在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和托幼机构的资源,整合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对0~6岁婴幼儿实施全面的保育和教育。 1.加强0~3婴幼儿教育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西兰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幼儿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又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英国1997年开始实施“良好开端”计划。美国1995年将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延伸到3岁之前的婴儿、学步儿童及怀孕妇女,成立了开端计划早期项目,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提出教育要从婴幼儿抓起,2002年又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致力于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培训启蒙教育师资,制定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标准,为父母、教师和婴幼儿照料人员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 2.密切家、园、社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和家庭以及社区的合作。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第三章指出,“幼儿园要十分注意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各国的幼教机构都重视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使用“家长手册”和“家长布告栏”,定期发放“幼儿园通讯”等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美国“开端计划”的参与人员既有教师、保育员、大学生,又有家长、医生、护士,还有营养专家、社会事业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但以教师和保育员为主。《家长手册》(ParentHandbook)是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第一条通道。 3.形成一体化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的一体化管理涉及政府、机构、行政以及教育。托儿所一幼儿园联合体是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确立了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原则,对儿童实行统一、一致的教育影响;在行政体制和办学体制的管理上,兼取托幼之长,形成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实行联邦、共和国和地区的三级管理,并对各自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做了规定,将宏观管理、具体管理和微观管理紧密结合起来。2007年初美国参众两院分别提出了新的立法修订案,即《开端计划入学法》和《2007年改进开端计划法》,将针对美国0~5岁儿童的保育体系与早期教育体系相互独立、目标不够统一的体制问题,对开端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联邦政府层面,既要保持联邦政府的责任,也要强化州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联邦政府还曾提出把开端计划纳入各个州的学前教育体系,由州政府统一协调发展的建议。如2003年美国布什总统就提出在维持目前标准的前提下,经美国教育部和健康与福利部批准;可以由州负责开端计划。 一些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如英国有“早期儿童优质服务中心”,澳大利亚有“新型儿童服务中心”、“儿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轴心策略”和“家庭和社区振兴策略”,日本有“社区育儿支援中心”、“幼儿教育网”和“幼儿教育中心”。这些机构以社区为基础、整合运行、早期儿童服务功能、指向儿童及其家庭和社区。这种整合性的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也是学前教育机构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美]乔治・s.莫里森著,王全志等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9. [2]曹杰.周燕.国外学前教育补偿功能的发挥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4):9~10. [3]谷忠玉.张文玲.王琪.美日发展私立幼儿园的策略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3):86~88. [4][7]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26~228. [5]曹能秀.学前比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90. [6]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8). [8]刘霞.国外托幼机构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教育导刊,2000(4):40. [9]呙永会.国外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及培养[J].幼儿教育,2000(7/8):44. [10]吴琼.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现状述评[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12):3-4. [11]张民生,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1. [12]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54. [13]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长手册的特点及启示》.https://218.61.37.85:8080/newchild/detaiLjsp?id=321. [14]冯永刚.托儿所一幼儿园联合体:深受家长欢迎的学前教育机构叫.教育导刊,2007(7):60-61. [15]姚艳杰.许明.美国开端计划的发展、问题与走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8(4):55-59. [16]柳倩.世界三国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运行模式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5):1-2.

砚台常识之——历代制砚名家来源:中国端砚传承网 作者: admin 日期:2014-04-08 10:37 点击量:475次字体: 大 中小本文章为专业提供 端砚 资讯新闻 证书查询 论坛交流 的 中国端砚传承网李处士,五代晋时制砚家。并善补砚《文房四谱》称其“能补端砚玉百碎者,斋归旬日,即复旧矣;如新琢成,略无瑕类,世莫得其法”。叶 壤,明代琢砚家。外庄人。张 寅,明代琢砚家。字省卿,虞山(今江苏常熟)人。顾得麟,顾二娘,清代琢砚家,吴门人,住专诸。原姓邹氏,为著名砚工之媳(顾号顾道人),德麟死艺传于子,子不寿,邹氏继其业,俗称顾新娘。吾 进,清代琢砚家,字以方,另竹房,浙江海盐人。韩 文,清代琢砚家,钱塘(今杭州)人,善补砚。高凤翰,(1683—1742)山东胶州人。精于金石书面,平生癖砚,著有《砚吏》等。山 子,吴江人。孔传焯,清代琢砚家,号潜夫,曲阜孔氏后裔。张 纯,清代琢砚家,字吾未,别号苦(一作古)竹山人,工铁笔,善琢砚。金殿扬,清代琢砚能手,在宫廷担任琢砚,善制松花石砚。顾公望,清琢砚家,顾德麟之孙,顾二娘嗣子。沈嘉林,清代琢砚家,字物价上涨幅度云,归安人。沈×,清代琢砚家,字映霞,昭文(今常熟县)人。刘××,清代砚家,字叔和,号虚白。朱 龙,清代砚家金冬心仆,善琢砚。张崇益,清代琢砚家,字自谦,号守田,别号小凤山蕉。娄县人,善制砚。卫凫溪,清代砚家,江宁人,善琢砚。梁 仪,清代琢砚家,镇江人,率数岁乃成一砚。汪复庆,清代琢砚家,能以古法制砚。朱 旭,清代琢碗家,澉浦(今浙江海盐县)人。孙 坤,清代琢砚家,字慎夫,号漱生。昆山之安亭江人。陈端友,当代著名琢砚家,(1892—1959)。名介、字介持。江苏常熟王市镇人。黄纯甫、罗赞、罗宝,清代端砚名师。罗成、李超文、郭国桥、梁星辉,清末至民国端砚名师。罗星培、罗均培(已故)、李顺庆(已故)、程泗、罗耀、蔡九、罗妹,民国至新中国,端砚名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个砚种都出现一大批优秀制砚名人名师、名匠:端砚:蔡飞鸿、谢绍光、黎铿、麦健醒(已故)、孔繁星、冯绍谋、梁庆昌、冼志豪、程文、程八、程良、程柱培、潘国昌、欧永健、覃美峦、陈洪新、陈日荣、陈金明、刘金兰、林志诚、何彩兰、关红惠、梁焕明、李汉炎、罗琪深、张玉强、张庆明、钟子健、梁宏健、梁子峰、梁健、赵桂炎、刘演良等。歙砚:胡子良、俞得隆、方钦树、方建成(见尘)、叶善祝、孙维秀、王润石、汪启谓、胡震龙、胡中泰、杨震、王寿金、曹介民、程苏绿、姚传禄、俞飞鹏、汪律森、胡冬春、胡和春、胡灶苟、胡秋生、胡水仙、方枕霞、孙升平、朱志武、甘而可、吴力谷等。洮砚:张建才,李茂棣,包述吉、苗存喜、孙志宠、石长生、刘爱军等。澄泥:徐文达、蔺永茂、蔺涛、张存生、徐文长等。鲁砚:石可、刘克唐、姜书璞、姜良银、赵国亮、王全志、韩书凡、王伟、丁辉、叶莲品等。贺兰山砚:阎子江、阎子洋、陈梅荣。松花石砚:张友发;张国江、冯绍箕。易水砚:崔风桐;郑岫坤。苴却砚:寸秉信、罗春明、罗润先、罗伟先、俞飞鹏。

王治全医生发表的论文

临床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口腔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口腔护理的中西医 研究 历史 、现状及 发展 ,对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综述。

Abstract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review of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oral nursing was made in respect of its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Oral nursingClinical researchProgress

关键词 口腔 看护 临床的 研究 发展

口腔护理始于唐代,《医说》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数千年来,从古至今,人们从不同角度及不同方面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研究、观察,开发了许多 治疗 口腔疾病的药物,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口腔护理的历史

口腔护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失常有关。之后的许多著作,又相继阐明了口疮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护的法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地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口病》中指出口疮反复发作的特点及其调护 方法 ,曰:“凡患口疮及齿病者,禁油面酒酱酸酢咸腻乾枣。差后仍慎之,若不久慎,寻乎再发,发即难差,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说:“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有实有虚。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齿》门“附录”载: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用圣汤;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宜用中汤。”指出了口疮实证、虚证的不同治法。张景岳详述了口疮的证治;明代龚廷贤的论点虽与张景岳相似,但辨证用药自有其特色。清代张璐和罗国纲等对口疮各抒己见[1~4]。历代医家对口疮的认识不断发展,治疗护理 经验 也不断丰富。

2口腔护理的 现代 研究

祖国医学对口腔颊腭、唇舌、齿龈等处发生粘膜损害为特征的口腔疾病称为口疮。口疮之证包括了西医的多种口腔疾病,如复发性口疮、白塞氏综合征、创伤性口腔粘膜损害、结核性口腔粘膜溃疡、感染性疾病伴发的口腔溃疡、各种内科疾病并发的口腔溃疡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发生的口腔溃疡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口腔疾病是口腔科医师感到非常棘手的 问题 之一,且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列为研究课题。著名教授樊明文等[5]曾对口腔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类和治疗等诸问题进行了论述。

而口腔护理技术由传统的医护一家(即诊断、治疗和护理均由医生一人承担)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吉林医科大学编写的《护理知识》[6]中论述了“人的口腔里经常存有大量的细菌,人在患病时由于抵抗力低下,饮水、进食少,常可使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碳水化合物分解、发酵、产酸的作用增强,因而不仅容易引起牙周病、腮腺炎等,而且可使口腔发臭, 影响 食欲和消化功能,致口腔感染,甚至导致全身感染。”明确地指出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童雅培等[7]提出了口腔护理的目的: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粘膜干燥皲裂;避免口臭,使病人舒适,增进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及并发症;观察舌苔及口腔粘膜的变化。

楼静霞[8]除论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及介绍口腔护理的用物、用法外,还提出了常规用口腔护理的药液,如芳香含漱剂、1∶5000呋喃西林液、3%硼酸液、朵贝尔氏液、盐水、0.25%~1%普鲁卡因。焦吉芝等[9]论述了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王明珠等[10]论述了口腔的解剖学基础、口腔的组成以及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杜治政[11]论述了口腔的清洁卫生护理关系到病人的心身健康,口腔卫生护理除保持口腔的一般卫生外,更多的要求是针对口腔疾病而采取的护理手段。

3口腔护理的进展

口腔护理日益受到重视,但口疮病人常用护理药物均不很理想,副反应较多, 治疗 效果差,因而中药漱口液应运而生,如陈俊[12]提出中药漱口水对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朱肾杰[13]论述金蒲散含漱剂治疗复发性口疮;王亚楠[14]论述丁香漱口液的 临床 应用 等同类 研究 。但上述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表达形式上,且迄今尚未研制出效果甚佳的中药漱口液投放市场。口疮灵漱口液[15]根据近代药理研究,结合传统 医学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理论 之精华,选用传统验方的组 方法 度,自定合成方,一改传统丸、散剂型,严格操作而制成,临床应用245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 文献

1周大成. 中国 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3

2杨文儒,李宝华.中国历代名医评介.西安:陕西 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0.43

3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4

4王王秀瑛.护理 发展 简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

5樊明文,许围祺,李秉琦等.复发性口疮.口腔医学纵横,1986,2(1):41

6吉林医科大学.护理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2

7童雅培,陶英东,郭淑云等.护理手册.济南:山东省人民 医院 .1978.36

8楼静霞.口腔医疗护理手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8

9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86,2(6):17

10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74

摘 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饮食 文化 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餐饮产品,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口腔健康的维护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口腔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并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空腔护理;概念;现状

1 口腔护理的概念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口腔前端借助口唇裂口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喉相续。在人体的口腔中存着在大量的致病菌和正常菌,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时口腔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口腔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为了预防这种“病从口入”的现象,一些适当的口腔护理 措施 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口腔护理是指借助相应的口腔护理用具结合一定的技术方法,在适当的口腔护理液的辅助下达到舒适口腔、口腔清洁、去除口腔细菌、防治口腔炎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目的[1]。

2 口腔护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口腔护理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口腔卫生对营养的摄入和吸收至关重要。牙齿和其周围组织已被证明有助于维护适当的营养状况,因此也有助于维护总体的健康状况[2]。有研究表明,没有牙齿的人在消耗蔬菜、纤维素和胡萝卜素方面存在缺陷,但是能更多的消耗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和卡路里[3]。其次,牙周组织是细菌和其他传染病携带者的温床,这些病毒携带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能够诱发脑血管和呼吸疾病[4]。

最后,口腔健康还影响者社交的正常进行,有口腔疾病的人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障碍,如一些病患因缺乏必要的口腔护理而引发的口臭或牙龈出血等疾病,因此当病患在与他人交谈时会担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说话犹豫,甚至不愿与他人进行交谈[5]。综上所述,良好的口腔卫生在保持人体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

3 现代口腔护理的理念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问题,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出对口腔护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口腔健康和身体健康水平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口腔健康情况通过生物学、心理及发育等多个环节与全身健康状况相互影响。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的口腔清洁。口腔护理已从单纯的口腔疾病的预防发展到为了保持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层面[7,8]。

首先,在口腔护理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重视口腔护理的效果,同时更要重视口腔护理时的舒适度。舒适不仅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也是患者的基本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关注患者的感受是整个护理过程的要求之本。郑玲[9]运用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口腔护理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在口腔护理操作时,要注重考虑舒适感,即口感、视觉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适感。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角色定位。Orem自理模式强调了护理中患者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在口腔护理的常规方法中存在些许局限性,患者在自理方面存在缺陷,这时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辅助,同时也需要患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要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10]。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估,除了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以外,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识和自理程度也需要进行询问,以便对患者在口腔护理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11]。

口腔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口腔护理措施和指导原则,选择适宜患者的器械设备和药物,学习和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医护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实践和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实践。Ross A等[12]在口腔护理培训时,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建立了口腔护理前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唇部、舌部、口腔黏膜、牙齿及唾液五个部分进行评估,依据评分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口腔护理措施,如此对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有利于提高整个口腔护理过程的质量。

4 口腔护理基本步骤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病患的口腔及全身进行充分了解,如牙齿的松动和咬合情况,有无龋齿和义齿,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牙龈健康情况,口腔黏膜是否存在溃疡、糜烂现象,舌的灵活性、色泽等;其次,观察病人刷牙、漱口等自身能做与不能做的事情,判断其自理程度;再次,遵从病患的要求,选择病人感觉舒适且不疲劳的体位进行接下来的护理措施;然后,综合各种口腔护理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组合实施对患者的口腔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结束口腔护理时,要告诉患者口腔已经清洁干净,并告诉患者在口腔护理之后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整理好所使用的器械物品,并做好记录即可[13]。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说明该步骤的目的和过程,是否有疼痛感和疼痛的程度,让患者有所准备,尽量取得患者信任,不能勉强实施操作,操作时要耐心、仔细、迅速,尽量减轻病人的不适感。第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口腔状态,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目表情,如发现患者有面色变化,要及时进行询问,了解病人的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实施后,要仔细观察口腔,细看护理后的口腔状态是否有所改变,查看口腔中是否出现异常,观察护理效果。

5 口腔护理基本方法

5.1 含漱法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的可实行性强,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病患用舌头在口腔内上下、左右、前后反复多次搅拌,并使药液保留在口腔内3-5分钟即可,每1-2小时含漱一次,在晨起、饭后30分钟和睡前含漱尤为重要。该方法能改善口腔酸性环境,并能有效清除残渣及分泌物,减少牙菌斑,是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选择[14]。 5.2 冲洗法

目前,该方法是临床上效果较好且应用较广的口腔护理方法。有些患者存在口腔损伤严重,口腔中有夹板、钢丝等固定物,或者因其他原因张口受限等情况。对于以上现象,齐会萍等[15]提出了一种注射式负压吸引法,该方法操作如下。医护工作者左手拿注射器向患者口腔中缓慢注射漱口液,同时右手持负压吸气引管进行抽吸,注射和抽吸步骤同步进行,直至口腔全部冲洗干净即可。该方法操作简单,口腔清洁彻底,适用于口腔损伤严重,或张口受限的患者。

5.3 口腔擦拭法

有文献说明,含漱法在清洁口腔时只能暂时减少游离细菌的数量,对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无效,而擦拭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牙菌斑[16]。因此,擦拭法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口腔护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无牙、开口困难、不能含漱、有意识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用浸有含漱水的纱布或者棉棒,从患者牙的外侧前牙开始由外至内一颗一颗的进行擦拭,牙的咬合面以及内侧也是同样的方法,擦拭过程中要对牙床进行按摩,牙与牙颈结合处容易存留残渣,要用小棉棒进行反复擦拭,同时也要注意颊部、舌下和腭部的擦洗[17]。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护理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仅对口腔护理的理念、步骤与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近年来对口腔护理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事实上,在我国,人们对口腔护理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护理方法较为单一,口腔护理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支持。因此,目前,在我国开展口腔护理干预和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之举,以此来制定适宜不同病患的口腔护理方法是人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方成根.口腔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0):453-455.

[2]Saunders M L J,Stattmiller S P,Kirk K M. Oral health issues in the nutri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2008,26(3-4): 39-58.

[3]Joshipura K J,Willett W C,Douglass C W. The impact of edentulousness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1996,127(4): 459-467.

[4]Clemmens D A,Kerr A R. Improving oral health in women: nurses' call to action[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08,33(1): 10-14.

[5]Jung Y M,Shin D S. Oral health,nutrition,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Korea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8,34(10): 28-35.

[6]Bailey R,Gueldner S,Ledikwe J,et al. The or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dat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5,31(7),11-17.

[7]刘敏,孙伯英.电动牙刷结合氧化电位水预防口腔插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2005,21(7):6-9.

[8]农小群.口腔护理研究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98-100.

[9]郑玲.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口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2007,23(2):32-33.

[10]蒋伟亚,朱春燕,胡芬.应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颅骨牵引病人自我口腔护理[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9-349.

有关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口腔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口腔科护理论文

3.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4. 护理研究论文发表

5. 医院护士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徐克成 总院长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国内知名的消化病和肿瘤治疗专家。徐克成教授是国际著名消化病专家和肿瘤治疗专家,国际冷冻治疗学会(ISC)主席,2012年中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先后担任南通医学院内科教授和消化研究室主任、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千叶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全国肿瘤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学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委员会胰腺病学组成员,世界肝病学会委员。担任职务国际冷冻治疗学会(ISC)主席 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名誉主席日本低温医学学会特别顾问全国肿瘤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委员会胰腺病学组和世界肝病学会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东消化病系学会 常委 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深圳消化病-内镜学会主任委员(全国)呼气试验临床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老教授协会医学委员会常委兼肿瘤研究会主任专业特长和成就徐克成教授是国际著名消化病专家和肿瘤治疗专家,1963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2012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曾任南通医学院内科教授和消化研究室主任、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千叶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全国肿瘤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学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现代消化病和介入诊疗杂志、中国交通医学杂志等杂志副主编。主编医学专著9本,发表论文400余篇。在徐克成教授的带领下,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冷冻治疗团队,以牛立志博士为首,为患者实施六千余例冷冻手术,其数量为全球单个医院第一;徐克成教授、牛立志博士等主编出版了世界第一部冷冻疗法专著《肿瘤冷冻治疗学》。2007年第14届国际冷冻学术大会徐克成教授和牛立志博士获“世界冷冻治疗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15日,鉴于复大医院在冷冻治疗肿瘤方面的成就,国际冷冻学会授权复大医院为亚太地区冷冻治疗培训中心,并正式授予徐克成教授和牛立志博士冷冻治疗培训教师证书。2008年日本35届国际低温医学年会,徐克成教授的胰腺癌冷冻论文获唯一金奖。2009年第15届世界肿瘤冷冻治疗大会上,广州复大医院与美国梅育医院(Mayo Clinic)共同获得“世界优秀冷冻中心”的殊荣。让广州复大医院在“高端化、学术化、国际化的”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牛立志 医学博士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执行院长 肿瘤外科专家。于第四军医大学胸心外科博士毕业;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和成就擅长肿瘤外科手术及微创冷冻治疗,在胰腺癌、肝癌、肺癌、肾癌、甲状腺癌、腹腔肿瘤等实体性肿瘤的微创治疗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牛立志博士及其团队完成了世界最多例数(近万例)、最复杂的微创冷冻治疗。以牛立志博士为核心的肿瘤微创治疗中心,在冷冻治疗肿瘤方面成就突出,已接受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南方医科大学、湘雅医科大学等医院医生的培训并指导他们开展冷冻术。迄今为止,牛立志博士接待国内外参观培训共50多人次,其中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部门批准,共计举办冷冻治疗培训班4批,学员39名。 曾宗渊,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首席专家。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疗系。曾任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专业特长和成就从事肿瘤研究40余年,在头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喉癌和口腔癌,曾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喉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王建南 教授 主任医师专业特长和成就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不断更新现代普外科新概念、新理论、新知识,跟进新技术。通过每周2次大查房和病例讨论形式向下级医师进行解读。改进手术方式,开展了2项创新手术。完成肝脏手术660台/次(包括左右半肝规则性切除、解剖性肝精准切除、超半肝切除、精准性肝切除、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Glisson肝段切除、腹腔镜左外叶切除、左半肝切除等术式)。参与原位肝移植167例(日本、英国),独立完成37例(英国36例,粤北医院1例)。完成肝内外胆道手术1000台/次以上。其中胆管癌手术120台/次,完成规范化胆管癌根治术43台。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3台(包括广州铁路中心医院、伦敦大学医学院、粤北医院,外院会诊手术),Whipple规范化手术在粤北医院肝胆外科已按指南规范进行。PPPD手术7例,胰管结石Pattington手术11例,胰岛素瘤规范性切除2例(粤北医院),巨脾切除22例,门脉高压断流手术80例以上,远端脾-肾分流术7台。胃肠道、甲乳手术:胃癌根治70台以上,直肠癌根治术100台以上,甲状腺手术300以上(双侧甲状腺切除,甲状腺癌根治。铁路中心医院、粤北医院)。乳腺癌根治和改良根治术50台以上。血管外科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肾动脉下型25例,肾动脉上型3例(英国17例,粤北医院11例)。下腔静脉血管平滑肌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左肾静脉-人工血管吻合1例。抢救性手术,术中意外处理,并发症处理能力:作为大外科主任自然承担普外科专业重大、复杂、疑难,高难度手术责任,多年来处理数10台各类普外术中意外情况,有较为丰富经验。同时担任韶关地区各市县及医院术中抢救和意外处理。对胆道休克,急性重症胰腺炎处理,胃肠道急腹症有丰富经验。 穆峰 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博士毕业专业特长和成就胸部肿瘤外科专业,从事临床工作对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胃癌、乳腺癌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方面经验较深。参加国家、省级、医院级科研基金4项,发表国家核心医学期刊论文35篇,其中作者21篇,教学论文2篇,获南方医院优秀教案奖和医疗成果奖3项。2011年获中国医师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 李海波, 胸心外科专业 博士, 副主任医师李海波博士1994年6月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济南军区总医院心脏外科工作,任住院医师。以作者身份发表论著三篇及两次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000年9月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参加了广东科技局资助项目人工心脏瓣膜的研究,独立完成其中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的理化性质实验。2003年在相同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以主要参与人的身份完成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人工心脏瓣膜的开发研究,其中独立完成瓣膜材料的理化性能测试及成品瓣膜的体外流体力学测试。专业特长和成就主要临床工作包括肺癌、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及晚期肺癌,食管癌的冷冻及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光动力治疗等,现已独立完成肺癌及食管癌的冷冻及近距离放射治疗300余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2010年被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吸收为青年委员。 朴相浩,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并于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工作10年。期间师从国内著名介入放射专家王执民教授,硕士毕业后留学于韩国国立庆尚大学医学院2年。98年调入北京解放军307医院(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开创该院介入科室。2003~2009年工作于韩国及日本。多次参加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国际大型会议。在国外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专业特长和成就擅长新法介入(微米化微量化学介入治疗-选择性肿瘤微血管阻滞疗法和球形微粒[超吸收性微球]栓塞)及超声聚焦刀治疗各种晚期肿瘤。 陈继冰 医学博士生物治疗中心 首席专家2011年9月赴美国休斯顿的MD Anderson肿瘤中心参观学习;2011年10月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世界冷冻协会第16届年会,大会发言获优秀论文奖;国际上首次提出“冷冻-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中晚期肿瘤,2013年应邀赴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冷冻-细胞免疫疗法”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开展肿瘤干细胞疫苗相关研究。评价亚健康状体以及免疫功能低下,首先需要借助科学的数据检测来界定免疫功能低下真实存在。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是目前公认的最具科学性的免疫细胞数量的检测方法,而血浆细胞因子测定是最权威的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我院开展这两种检测的临床研究已有3年的历史,借助国际公认的检测仪器和试剂套装已为陈伟添、恩当、郭林等2000余名国内外肿瘤患者提供检测服务以及治疗指导,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检测和治疗的严谨性、科学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广受国内外肿瘤患者的好评,经多项院内研究证实免疫治疗的显著有效率可达90%以上。 邱大卫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籍外国专家(持有中国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创始主任,现为JCI办公室主任专业特长和成就196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24年后,于1989年应邀赴美国从事临床研究近20年,在癌症的临床免疫学领域有较多经验。 曹斌,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1962-1968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以及中山医院实习及工作。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近50年,其中从事消化专业32年。曾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兼内镜)工作16余年,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任消化科主任(兼内镜)。1998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上海市同仁医院(原长宁区中心医院)任消化科主任(兼内镜),同年被聘为上海市交通大学昂立公司上海地区消化病特约专家。2002年被中华医学会聘为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首批专家。2005年入选第五届中国名医并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名医论坛大会。专业特长和成就对鼻咽镜、气管镜、光动力等内镜操作治疗具有较长的经验。先后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著等30余篇。

徐克成在《癌症专线》中提出:癌症必须有新思路。第一,癌症的发生机制极为复杂,单一方法很难达到良好效果,因此综合性应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殊为重要;第二,癌症在不同的人、不同时期,均可表现为不同行为,因此治疗必须因人而异,实行个体化;第三,治疗必须顾全病人整体的健康。我们是治疗患有癌症的病人,而不仅仅是治疗病人的癌肿。癌肿消除了,病人死了,这是治疗的失败;只有病人的生命得到延续,治疗才算成功。目前愈来愈多应用微创治疗(如冷冻消融)和整体“培本”治疗(如免疫治疗),可能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种策略或途径。

不是问人吗:徐克成牛立志曾宗渊李朝龙穆峰好了,就记得这么多了。详细信息去百度,毕竟是正式官方介绍。

王志伟发表的论文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1]金雯飞,刁化功. 浅谈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2001,(12). [2]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北方经济,2010,(3). [3]李宝杨. 浅析GATS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4). [4]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李仲广.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潜力惊人[J]. 中国经贸,2011,(2). [6]李小牧.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1985—2004年的国际收支分析[J]. 国际贸易,2006,(10). [7]林贤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法律对策[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8]齐述丽,俞会新.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 对外经贸实务,2009,(2). [9]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王志伟. 中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启示[J]. 对外经贸实务,2009,(11). [11]王瑞. GATS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的法律研究[D].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2007. [12]刘伟.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13]曾宪梅,江河. GATS框架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14]马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2003. [15]余彬.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08. [16]孙夏. 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2007. [17]姜义茂,刘慧芳,李俊. 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国际竞争力探析[J]. 中国经贸,2006,(11). [18]王岩. 浅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6. [19]赵冬东.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0]林沛泉.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1]阮德寿. 越中旅游服务贸易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2008. [22]韩燕.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分析[D]. 兰州商学院: 兰州商学院,2009. [23]谭鹏成. 关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变化的研究[D].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2009. [24]陈科. 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2008. [25]肖小文. 论CAFTA《服务贸易协议》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11). [26]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A]. 李小牧,钱建初.中国商务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C].: 中国商务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2010:. [27]谭鹏成. 入境旅游:基于福利恶化型增长视角的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2). [28]陈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总协定[J]. 沈阳大学学报,1997,(4). [29]何伟,江旸.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策略分析[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0]周经,吕计跃.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8,(4). [31]陈科.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12). [32]李璐.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2006. [33]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J]. 经济问题,2011,(3). [34]汪志伟. GATS框架下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立法完善[J]. 黄山学院学报,2006,(6). [35]孙夏. 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36]冯姝姝.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 生态经济,2007,(10). [37]李小牧,宋玮玮.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8,(23). [38]周经娟,万红光.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9]张汉林,樊莹. 景美更需服务好——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J]. 国际贸易,1997,(2). [40]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 经济论坛,2010,(3). [41]周广威.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2010. [42]史玉江.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2008. [43]林贤瑛.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法律对策[D].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2005. [44]文斐婧,王柏彬,逄忠臣.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6). [45]苏科五,李明星. 中国与东盟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1990~2006[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6]冯建栋.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其前景与对策分析[J]. 中国商贸,2011,(9). [47]李桂香.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8]曾兴.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才智,2009,(23). [49]王永玲,希冷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浅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0]徐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对策[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盈余管理的动因及规范措施【摘要】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当局基于自身的私人利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左右财务报告的过程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关键词】盈余管理,最大利益,会计法规盈余管理简言之就是一种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企业管理当局基于自身的私人利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左右财务报告的过程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在目前,我们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另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使盈利成为数字游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更有一些上市公司将“盈余管理”演变为“利润操纵”,给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严重误导,应严格加以限制。一、盈余管理的客观条件(一)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本身的不完善 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种利益的代表者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准则制定机构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不同,经营活动范围不同,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同类会计事项更具个性,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只有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设计出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就为企业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的时滞性,也会使得企业对某些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采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从而使财务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 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 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 第一,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些主观性。第二,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这样就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公允表达。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平滑收益和计提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显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差的年度。企业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通过过多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第三,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如对坏帐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常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涉及到职业判断,会计估计的变更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 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也是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实施盈余管理。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实际上缺乏对高质量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而在证券市场上,应有的理性投资者的缺失,也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1.筹资动因 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首发新股“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以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预期利润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股票上市须“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后一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则暂停上市。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上市,获得配股资格或避免被摘牌,不得不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 2.债务契约动因 对于公司制的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另外,还规定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以及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 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将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来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3.政治成本动因 某些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会成为对其进行管制和监控的信号,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比如微软公司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逃避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指控就是一例。 另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会采用增大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4.避税动因 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 另外,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还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暂减按18%征税;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暂减按27%征税。这样,通过对应税所得额的管理便会达到避税的目的。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也有详细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管理当局仍然会通过对利润的管理,如推迟开始获利年度调增两年免税期内的利润,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 5.恶意误导市场动因 企业股票上市后,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常通过不实的财务报表来达到目的。例如: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银广厦事件。三、规范盈余管理的措施(一)完善公司组织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往往重叠,这样就使董事会及监事会功能弱化,公司经理人实际上集公司决策、管理、监督大权于一身。在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机构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司经营管理层实际上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即由公司经理层聘请审计机构来审计自己,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公司经理层决定。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受制于经理操纵财务报表,提供虚假信息。 (二) 改进对公司业绩的评价方法 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应以营业利润为主,而不是净利润或利润总额,尽管对营业利润也会加以操纵,但相对而言,该指标较净利润和利润总额要实在得多。 (三) 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1. 不良资产剔除法 所谓不良资产,是指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和高龄应收帐款、存货跌价损失、投资损失等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或者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增加幅度)超过净利润的增加额(增加幅度),则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有水分。 2. 关联交易剔除法 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予以剔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多大程度依赖关联企业。如果主要依赖关联企业,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进行交易以调节盈余。 3.异常利润剔除法 即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扣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4. 现金流量分析法 即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盈余质量。 (四) 改革现有的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规定 应建立一个包括货币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的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公平、公正、公开地确认其配股资格。同样摘牌的条件是“连续三年亏损”,这样有些公司便可能通过盈余管理先多转费用,为第三年“转亏”做准备,以避免摘牌。因此,也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指标单一而使管理当局容易进行利润操纵。 (五)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操纵利润”引发的信用危机,实质上是腐败及各经济集团利益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只不过是各种利益集团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因此,要规范盈余管理行为,首先一定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六) 建立法律诉讼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要建立企业、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因徇私舞弊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舞弊,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总之,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国内国外,盈余管理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不断地推出一些完善措施来加以规范,同时提高各利益相关者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以期将盈余管理降到最低水平。参考文献; [1]王爱香,《科学时报》科学时报社,2008年12月出版 [2]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09年版 [3]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09年版 [4]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09年版

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的特点及关系探析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的特点及关系探析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对以前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等角度,对功能性力量、传统力量的内涵、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共同,之处以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价值所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厘清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关系,为相关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好地认识力量训练提供方法思路。

关键词:

功能性力量;传统力量;训练关系;

一、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概念

(一)功能性力量训练

“功能性力量训练”这一名词最早在1997年由着名运动专家gray提出,他认为人的运动是一个完整的“动力链”,功能性力量训练并非是身体一个部位的训练,而是神经系统以及深层小肌肉群的训练。Boyle将功能性力量训练解释为:人体是在非稳定状态下进行运动的,不稳定的身体状态会让人体力量难以顺畅发挥,通过身体协调整体的练习,激活身体深层肌肉和小肌肉群,可以提高动作的平衡稳定以及身体控制能力,以此促进专项能力的提升。从本质上说,功能性力量能令运动员将力量运用到运动技能中,它的训练是以运动质量来衡量的,而不是用负重或数字来衡量的。

(二)传统力量训练

传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自身的神经肌肉系统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之间关系,可以分为相对力量与绝对力量;根据完成不同动作所需要力量素质的特点,可以分为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最大力量。”传统力量训练是依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制定特定的训练计划,针对单一的某一块肌肉群训练,从而提高对专项的控制能力。

二、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特点

(一)功能性力量训练特点及优势分析

功能性力量训练注重了多角度整体性练习以及各肌肉群的协同作用,肌肉在运动链各个平面的协调练习,它是与运动项目的专项性相结合进行的力量训练,但不强调某一运动动作中四肢力量的过分发展。功能性力量训练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器械维持身体重心相对平衡的'弊端,通过身体在运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采用最多的器械有:瑞士球、平衡球、滑板、充气垫、小蹦床、平衡盘等等。练习者多是运用这些器械进行负重或不负重的力量训练,这些训练器械加大了训练中人体重心的不稳定性,进行不稳定性力量训练,不断调整自身的不稳定的状态,实现肌群能力稳定性的提高,同时使核心力量增强。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内,功能性力量的训练主要安排在一般和专门准备期。在通过完整的功能训练周期后,可以使人体在运动中的力量有效传递,在激烈的身体对抗项目中,可以有效保证身体平衡性,保证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从而也能避免在对抗中受到伤害。

(二)传统力量训练特点

传统的力量训练注重单个肌肉发展,肌肉力量增加的同时,肌肉体积也在增大。传统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动力性等长收缩训练、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等动收缩训练、超等长收缩训练和循环训练法;其训练手段包括负重抗阻练习、对抗性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等七种主要练习手段。由于传统力量训练对于单块肌肉训练更具有针对性,所以传统力量训练可以很直观看到训练效果。如:深蹲练习,主要发展我们的下肢力量,对下肢爆发力要求更强的运动项目能够更直观的获益。但也体现出了训练的不足,会出现上下肢力量不协调状况。虽然大重量复合型训练动作对于我们核心力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深层小肌肉群发展还是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创新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完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力量素质训练。

三、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关系

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价值主要是增加核心肌群稳定性以及人体各小肌群和深层肌肉群的力量。长期的功能性力量练习可以提高核心小肌肉群的发力能力,尤其是脊柱周围的小肌肉群,从而提高身体的核心稳定性,身体运动时可以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提供更好的发力条件,从而使得灵敏性以及完成动作的速度提高。对运动项目技术支持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简单地认为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为传统力量训练打基础。

传统力量训练的价值追求体现在通过有固定支撑,对人体肌肉群进行逐个或分块的单一维度训练,从而达到增强最大力量、爆发力量等效果。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更能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灵敏素质,然而其对于下肢的弹跳能力爆发力的影响却远不如传统力量训练,弹跳能力仍需要进行大的抗阻力量训练才能获得。对于传统力量训练来说,若想增加某块肌肉的力量,需要有强大的核心力量和深层小肌肉群的辅助,从而使肌肉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说,传统力量训练与功能性力量训练二者相辅相成。

四、结束语

功能性力量训练是近些年在竞技训练界中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式,特质在于加强神经肌肉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以及核心区域深层肌群稳定性力量的增强,使得身体在高速运动或不稳定状态下,通过人体运动链的平衡控制作用以及运动链的不同部位和环节力量的衔接、传递和整合,来提高力量输出的效率,帮助技术动作在身体不稳定状态下更好发挥。而传统力量训练与功能性力量训练在生理学、解剖学及运动训练学上有着较大差异,但也都存在自身的优劣势,功能性力量训练在弥补大小肌群发展不平衡、运动损伤的概率减小的同时,也需要结合传统力量训练发展基础的力量素质,两者都不能被否定,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协调发展。所以我们不可因为新型的训练方式出现就抛弃了传统的力量训练方式,所谓“传统”,就是一定在过去某个时期内产生巨大的训练价值,并可能在未来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对于功能性力量训练,则应以更长远目光对待其创新发展,通过今后严谨的实证研究挖掘和提高其对各运动项目的运用,并加以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瑞东,陈小平.功能性力量训练对肌肉募集特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05):73-79.

[2]王志伟,闫军海.核心力量和传统力量训练关系探讨[J].内江科技,2012,33(10):63-64.

[3]功能性训练[M].人民邮电出版社,胡安·卡洛斯·桑塔纳,2017

王志营发表的论文

1 陈霞;;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2 汪晓民;;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3 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年15期 4 孙政委;刘升;;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周晶;;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6 陈晓军;作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7 陈红玉;;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再认识[J];经济与管理;2006年09期 8 杨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6期 9 常颖;;企业文化解说[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1期 10 黄左煜;;浅谈企业文化的改造[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1李秋红;;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12潘平;;浅议企业的文化建设[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13郑义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A];福建企业文化在创新——福建省企业文化创新研讨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14 李义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5 白宝存;;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初探[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发表学术论文,可咨询编辑小宋

Wang, Z., Interplate coupling and seismotectonics under the forearc regions of Japan, Earthquake Science (in press), 2010. Pei, S., J. Su, H. Zhang, Y. Sun, M. Nafi ToksoZ, Z. Wang, X. Gao, J. Zhao, H. Liu,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structure across the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Sichuan, China, Tectonophysics (in press), 2010. Wang, Z., Y. Fukao, S. Pei, Structural control of rupturing of the Mw7.9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Earth Planet. Sci. Letts. 279 (2009), 131-138. Wang, Z., Y. Fukao, D. Zhao, S. Kodaira, O.P. Mishra, A. Yamada, Structural heterogeneiti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aiwan, Tectonophysics 476 (2009), 460-477. Wang, Z., D. Zhao, R. Huang, X. Tang, O.P. Mishra,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in Northeast Jap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Genesis of the 2004 and 2007 Niigata Earthquakes in Northeast Japan, Bull. Seis. Soc. Am. 99 (6), 2009, 3355-3373. Huang, R., Z. Wang*(通信作者), S. Pei, Y. Wang, Crustal ductile flow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ectonic stress in Southwest China, Tectonophysics 473 (2009), 476-489. Zhao, D., Z. Wang, N. Umino, and A. Hasegawa, Mapping the mantle wedge and interpolate thrust zone of the northeast Japan arc, Tectonophysics 467 (2009), 89-106. Wang, Z., Y. Fukao, S. Kodaira, R. Huang, Role of fluids in the initiation of the 2008 Iwate earthquake (M7.2) in Northeast Japan, Geophys. Res. Letts. 35 (2008), L24303, doi:10.1029/2008GL035869. Wang, Z., R. Huang, J. Huang, Z. He, P Velocity and gradient images beneath the Okinawa Trough, Tectonophysics 455 (2008), 1-13. Wang, Z., R. Huang, X. Wang, Z. He, Structural heterogeneities and dynamics under the West Pacific subduction zones (in English), 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ique Publishing House, pp1-243, 2008. Mishra, O.P., D. Zhao, Z. Wang, The genesis of the 2001 Bhuj, India, earthquake (Mw 7.6): A puzzle for Peninsular India? Indian Minerals, 61, 149-170, 2008. Zhao, D., Z. Wang, N. Umino and A. Hasegawa, Tomographic imaging outside a seismic network: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ast Japan arc, Bull. Seis. Soc. Am. 97 (2007), 1121-1132. Wang, Z., D. Zhao, O. P. Mishra, A. Yamada, Lithospheric heterogene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low-frequency tremor in Southwest Japan, Earth Planet. Sci. Letts. 251 (2006), 66-78. Wang, Z., D. Zhao, J. Wang, H. Kao, Tomographic evidence for the suducting Eurasian lithosphere beneath Taiwan, Geophys. Res. Letts. 33 (2006), L18306, doi:10.1029/2006GL 027166. Wang, Z., D. Zhao, Vp and Vs tomography of Kyushu: New insight into arc magmatism and forearc seismotectonics, Phys. Earth Planet. Inter.157(2006), 269-285. Wang, Z., D. Zhao, Seismic evidence for the influence of fluids on the 2005 west off Fukuoka prefecture earthquake in southwest Japan, Phys. Earth Planet. Inter.155 (2006), 313-324. Wang, Z., D. Zhao, Seismic images of the source area of the 2004 Mid-Niigata prefecture earthquake in Japan. Earth Planet. Sci. Letts. 244 (2006), 16-31. Wang, Z., D. Zhao, Suboceanic earthquakes location and seismic structure in the Kanto district, central Japan, Earth Planet. Sci. Letts.241 (2006), 789-803. Wang, Z., D. Zhao, Seismic imaging of the entire arc of Tohoku and Hokkaido in Japan by using P-wave, S-wave and sP depth-phase data,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52 (2005), 144-162. Wang, Z., D. Zhao, A. Yamada, Seismic tomography of the entire Tohoku arc region: From the forearc to the back arc (in Japanese), Earth Monthly 52 (2005), 16-22. 国际会议论文 Wang, Z., Y. Fukao, Seismic imaging in the cur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Southwest China,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San Francisco, America, 13-19, December, 2009. Wang, Z., Y. Fukao, Arc volcanism, forearc seismotectonics and plate coupling in the Kuril-NE Japan,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Tokyo, Japan, 21-23, October, 2009. Wang, Z., Y. Fukao, D. Zhao, S. Kodaira, Structural heterogeneities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aiwan, Japa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Joint Meeting, Tokyo, Japan, May 16-21, 2009. Wang, Z., Y. Fukao, and S. Pei, Structural control of rupturing of the Mw7.9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San Francisco, America, 14-19, December, 2008. Wang, Z., Y. Fukao, S. Pei, Genesis of the Mw 7.9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Implications from Seismic Tomography, Asia Seismology Conference, Tsukuba, Japan, 24-29 November, 2008; Wang, Z., Y. Fukao, Shuichi Kodaira, Dapeng Zhao, Seismic imaging for the Mj7.2 2008 Iwate earthquake, Asia Seismology Conference, Tsukuba, Japan, 24-29 November, 2008; Wang, Z., Y. Fukao, and S. Kodaira, Structural control the rupturing of the M7.9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Conference i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August 6,2008; Wang, Z., Structure heterogeneities along the West Pacific Island Arcs, Invited presentation in IFREE of JAMSTEC, Japan, 9-13 June, 2007; Wang, Z., P-wave velocity and gradient images under the Okinawa Trough, American Geophysics Union, San Francisco, December 14-19, 2007. Wang, Z., New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al heterogeneities under the Taiwan Isla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Hokkaido, May 22-27, 2007. Wang, Z.,Seismic imaging beneath the island of Taiwan, China,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s Union, Qingdao, China, October 18-24, 2007. Wang, Z., Hypocenter location and the structural heterogeneities under the Island Arcs of West Pacific Ocean, (Special presentation for Fu-Chongyi Young Scientific Awa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s Union, Qingdao, China, October 18-24, 2007. Wang, Z., D. Zhao, O. P. Mishra, Tomographic evidence for the Eurasian lithosphere subducting beneath South Taiwan,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Nagaya, November 1-3, 2006. Wang, Z., D. Zhao, Seismic structures of P-wave and S-wave in the entire-arc region of central Japan, 2006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Beijing, China, July 24-27, 2006. Wang, Z., D. Zhao, Seismic imaging of the entire-arc of Tohoku and Hokkaido in Japan using P-wave, S-wave and sP depth-phase data, 2006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Beijing, China, July 24-27, 2006. Wang, Z., D. Zhao, P-wave and S-wave tomographic images under the subduction zone in Southwest Japan, 2006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Beijing, China, July 24-27, 2006. Mishra, O.P., D. Zhao, J. R. Kayal, Z. Wang, O. P. Singh, G. K. Chakrabortty, D. Ghosh, Aftershock investigation of the 26 December 2004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Mw 9.3) in Andman-icobar Islands of India and its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2006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Beijing, China, July 24-27, 2006. Wang, Z., D. Zhao, O. P. Mishra, A. Yamada, Lithospheric heterogene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low frequency tremors in Southwest Japan,Japa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Joint Meeting, Tokyo, Japan, May 22-26, 2006. Zhao, D., Z. Wang, J. Lei, S. Zheng, Akira Yamada, A lifetime of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slab from Japan trench to CMB,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Hokkaido, October 19-21, 2005. Hirata, M. Z. Wang, D. Zhao, Crustal structure under the Nankai Trough derived from OBS and Hi-net data,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Hokkaido, October 19-21, 2005. Wang, Z., D. Zhao, Locating suboceanic earthquakes: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Pacific off central Japan, American Geophysics Union, December 19-21, 2005. Zhao, D., Z. Wang, Structure heterogeneities on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subduction zone and the interplate earthquakes, Japa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Joint Meeting, Tokyo, Japan, May 22-26, 2005. Wang, Z., D. Zhao, Seismic imaging of the source area of the 2004 Chuetsu Niigata earthquake, Japa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Joint Meeting, Tokyo, Japan, May 22-26, 2005. Zhao, D., Z. Wang, Double-difference with velocity discontinues and the depth variations,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Fukuoka, October 9-11, 2004. Todo, S., Z. Wang, D. Zhao, 3D velocity structure of Kyushu using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Fukuoka, October 9-11, 2004. Hirata, M., Z. Wang, D. Zhao, Crustal structure under the Nankai Trough derived from OBS and Hi-net data,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Fukuoka, October 9-11, 2004. Wang, Z., D. Zhao, Tomographic imaging of Hokkaido and Tohoku forearc region under the Pacific Ocean, Annual Meeting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Fukuoka, October 9-11, 2004. Wang, Z., D. Zhao, Seismic imaging of the entire northeast Japan arc by a joint inversion of land and sub-oceanic data, Japa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Joint Meeting, Tokyo, Japan, May 9-13, 2004.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分析摘要: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要管理理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本文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弥补作用进行的分析中,得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是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学说。因而,一个企业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就必须建设企业文化,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管理,使企业能够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将针对其重要性做具体分析。一、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政府的附庸,企业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是政府的命令或政府直接的行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逐渐推出了企业管理,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那就是企业文化。目前,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兴起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逐步实现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还包括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的竞争。企业形象体现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包括公司的外部容貌、内部环境及设施等等。企业形象因各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根本原因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区别。建设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更加努力工作,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二)有利于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是由企业文化所决定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员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因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提升人力资源凝聚力和综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原则和目标的。而企业的效益好坏,企业的利润高低,实际上取决于企业的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取决于他们能够创造的剩余价值。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建立一座共同的精神乐园,在这种企业精神的领导下,员工会同企业达成一致的发展目标,使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员工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观念。这样在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指导下,就会形成一支良好的人力资源队伍,他们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他们同时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自主创新,共同为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地发展而奋斗。(三)有利于形成人本文化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作为现代企业,其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提倡人性化管理。企业通过提高对员工个人方面的重视程度,可以进一步促进员工积极主动地工作,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促使了人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员工产生一种公司就是家的感情。企业领导关心每个员工,关心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稳定浓厚的感情,员工会以更加努力的工作行为和实际的绩效产出来回报企业。员工之间也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不仅强化了团队精神和企业凝聚力,同时也创设了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以我国的“海尔”集团为例,其在学习日本和西方企业文化精髓的同时,根据本国国情和本企业的特点打造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精典“海尔品牌”、“海尔文化”,海尔文化促进了海尔企业管理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通过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人本管理,提升了海尔的竞争实力,使海尔名扬海内外,走出了国门,迈向了世界市场。(四)有利于企业的创新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创新,需要创新来为企业注入生机和新鲜的活力。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企业唯有适应各种发展变化,在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得以健康的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企业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而企业的创新需要企业员工来完成,员工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硬性的规章制度与奖惩规则,只能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无法从根本上使员工自愿地进行创新工作,因此,需要企业文化的思想指导。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优势作用,是任何其他条文明确的制度不能够取代的。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其主动学习先进知识文化、紧跟科技前沿,从而进行自主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二、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进行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文化的人本管理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突出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触及了企业管理的“精神与灵魂”,即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与宗旨、社会责任、团队精神与群体意识。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两大任务,企业文化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员工逐步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双赢。(一)目标相同企业管理为的是企业长期的生存与持久的发展,为的是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此相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而服务的,企业文化只是通过另一种手段方法,来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企业文化保证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企业文化在与企业管理相同目标的作用下,指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使其形成较强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当中,很大程度地克服了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员工可能存在的不满情绪与思想方面的阻力,保证了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三)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管理的方向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思路决定出路,企业要发展,观念是先导。企业要坚持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就要充分运用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服行企业对国家、社会和员工的责任。例如,日本在战后的短短20年,从一个管理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经济强国,它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历程比西方短,成效大,其主要原因是既重视本国民族文化传统,又重视引进吸收与消化西方现代化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并将现代化管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突出展示了以人为企业核心的理念,重视由企业最高目标、经营哲学、价值观与道德观凝结成的企业精神建设,倡导共存、共荣、共识的群体意识。正是这些企业文化促进了管理不断创新,造就了如本田、松下、索尼公司这些长盛不衰、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弥补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效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是通过企业管理而实现的,在企业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企业必然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而文化作为影响人类及整个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必然对企业管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美国著名企业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人们依照某些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及其运动过程加以计划、执行和控制.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管理。企业管理是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方式,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目的而开展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具有相互包容关联、互促互赢、相互补充完善的辩证关系。目前,企业及员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随着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条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转变,企业管理功能受市场和人们思想意识以及企业实际的影响,不可能发挥出人们想象中的、理论上的全部功能,企业文化则可以弥补企业管理功能中的不足并给予补充、完善。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与长期的发展,必须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与这些矛盾及时的解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公司制度,硬性命令与规定会失效或者效果不显著,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补充。通过企业文化的协调作用来补充企业管理所不能达到的管理目的,可以维护企业内部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和谐和团结。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企业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即为员工,因为员工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根本。所以,企业必须做好管理工作,而这又需要企业文化的帮助。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员工与领导的相互沟通,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只有员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具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主性与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四、结语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管理是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与方法,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是企业管理顺利进行的保障,是企业管理中缺陷的补充。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竞争。虽然企业文化不像企业管理那样,可以较为直接地看到经济效果,产生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方向,同时也决定着企业能否长期地生存并持续的发展。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与补充,企业只有建设企业文化,并以之为管理理论和指导思想,才能够使企业管理充分有效地发挥其管理作用,使员工团结自主地勤奋工作,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己任,才能使企业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 冷冰.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J].公会论坛.2006年第4期[2] 李秀梅.论企业文化构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J].经营管理。2008年第8期[3] 王树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21期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