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亚琨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亚琨发表的论文

就叫董未来吧,希望他有美好的未来

计姓是我们当今中国百家姓当中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当中排名第一百一十三位。计姓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那么,如果姓计的男宝宝出生之后,我们应该给他们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姓计的男孩名字都有哪些吧!姓计的男孩名字计王成计立华计例均计运帷计皆好计韫惟计韫维计韫炜计宣廷计春林计安桐计勇林计胜好计维廉计浩耘计冠群计文林计泽川计杜若计坤剑计健坤计剑坤计畅垣计晓垣计畅园计树平计朝晖计智武计彩儒计彩菊计宇欣计沛果计焱冰计炎淼计焱淼计贾顺计耀渐计文宣计振海计星轩计鸿羽计寒江计金木计金森计永茂计漫江计广和计帷幄计昭若计炳臣计童戈计童妮计童然计怜曳计算得计秋鲜计芝纤计志纤计志千计柯有计飞羽计智山计松伯计柯宇计柄任计沂任计柯任计秉承计柯全计沂柄计沂材计沂村计汶材计鹏蓬计柏任计汶村计柄臣计亚鲲计亚坤计亚琨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咨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铺起名,还有宝宝起名,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和时间,为宝宝起一个带着好运的好名字!

董震宇。我问了风水大师。

女孩就叫董雅汐 男孩就叫董雅轩 或是汐沫吧

谢琨发表的论文

《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是由徐桦发表的论文。该论文指出,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有效运营必需满足特定的空间要求,需要室内设计来激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该论文将从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进行综合探讨,找出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模式和创新措施。该论文发布于2017年6月, 即徐桦在清华大学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的时间。该论文以实际案例研究的方法来深入研究室内设计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的影响,探讨如何结合文化创意类企业需求,实施良好的室内设计。

根据你的专业和要求来选择啊,汉斯出版社的国际中文oa刊也行

这个专业可以投我们国际英文刊,专门针对你们专业的

1、影响因子较低:知网上不出名的期刊往往没有被SCI、SSCI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因此其影响因子较低,被引用的次数也相对较少。2、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知网上的期刊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期刊的学术水平可能不高,审稿质量也可能不够严谨。

高琨发表的论文

小题1:C小题2:A 略

高锟是世界光纤之父,那么,赵梓森院士就是“中国光纤之父”。 ===================================== 1967年7月,华裔科学家高锟博士在英国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很平淡:《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但正是这篇文章开创性地指出可以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此,光纤通信的革命开始了。如果说高锟是世界光纤之父,那么,赵梓森院士就是“中国光纤之父”。因为,中国的第一根光纤是在他手里拉出来的。在武汉鲁巷,邮科院一幢小楼里,记者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屋里有些凌乱,白蚁防治人员正在喷药。想象中伟岸高峻的院士,却是一个异常和蔼的小老头。虽然年已古稀,赵院士仍是精神矍铄,说起三十年前的事情来,依旧记忆清晰。 “70年代,中国开始搞实用光纤技术的研究,国家把项目交给了武汉。当时条件很原始,各种器具都要自己动手设计,土法上马……” 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武汉的南望山下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中国的光通信产业,从此起步。 “光通信,中国IT的最后机会” “光通信,可能是中国IT业的最后机会”,说到这里,赵院士有些激动,“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赵院士说:“在高新技术中,中国的光通信是与世界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换言之,也是最有希望的一个领域。世界上第一条WDM(光波复用技术)光缆1997年由美国MCI公司实现,1998年我们就做出来了。” 对光通信产业,赵院士认为:中国有优势。 中国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 另一个优势,是中国的低廉劳动力成本。 “激光器件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世界上还都没有形成完全的自动化,很多时候靠人手工制作,因此,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优势。” 这的确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赵院士说:“有时候我们必须靠这个优势顶一顶。”但同时,这又决不是像生产玩具和毛巾一样的简单劳动密集型生产。在这里,技术是先决条件。中国拥有不少光通信方面的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对自有知识产权,赵院士体会良多: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高锟中文名:高锟英文名:Charles K.Kao性别:男出生年代:1933年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1960)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0-1974)校长(1987-1996)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首席科学家(1974)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研究事务总裁(1986)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9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1979)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9)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1)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SPIE金章奖(199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1996)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1997)

高锟先生在1966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之后,很多知名公司便根据高锟先生发表的这篇论文,开始了光导纤维的研发工作。4年之后,美国康宁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猩猩玻璃生产商,终于研发出了符合要求的第一条光纤,由此也开启了我们人类光通信的伟大时代。由于高锟在光纤通信领域的杰出贡献,世人便为高先生送上了‘光纤之父’的荣誉称号。

李琨论文发表

因为这是一个对于REST的明显的误解,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专门在这里澄清一下。以下是我们的讨论内容,David是我,Allen是杨光。 David: 他们客户端用C#,服务器端用Java,准备用RIA+REST+Java的架构。C#也有类似XMLHttpRequest的对象。Allen: 为啥是这么怪异的结构,都用.net得了~David: 那是不可能的,企业应用服务器端主要还是用Java。Allen: 那就都用javaDavid: C#与Java通信,主要有两种方式:基于SOAP或者基于HTTP。基于HTTP就是REST了。David: 如果基于SOAP,肯定会影响开发效率。另外性能也会差很多。 Allen: 无论什么方法,性能都要比单一使用一种平台慢的David: 不会的,REST只用到了HTTP。David: 单个平台,客户服务器间走二进制的通信协议,性能也许比REST要好,那就与HTTP无关了。不过这样做不够灵活,客户端与服务器耦合太紧。Allen: 怎么不会呢?REST也没有直接用servlet快啊。David: REST当然可以直接用Servlet提供服务David: 但是你基于Servlet,很多日常事务的处理都要自己做,例如URI到处理器的映射。所以最好是有一个框架帮助你做这些事情。Allen: 一种是通过xml或者json,一种是直接序列化的参数,性能还是不一样吧David: REST没有说一定要用XML或者一定要用JSON格式,任何基于文本的格式都是允许的。Allen: 但是肯定不是序列化的David: 你说的序列化是什么意思呢?Allen: 我的意思是C#和java通信,走的肯定是语言外的通道,使用REST也是通过语言外的通道传输数据。如果是一个平台,那么就可以走语言内的通道,这个和REST没关系了。David: 这只是一种猜测。所谓的语言内的通道,对于Java来说,只有RMI,连SOAP都不算。Allen: 嗯,我也是空想,实际做出来最有说服力。到时候你可以把资讯的经验和我分享一下。David: RMI是RPC的风格,中间传输二进制数据,性能应该比HTTP的纯文本稍微高一些,但是这样做有很多的代价。David: 那篇论文将来我们都需要反复多看几次,实际上REST是权衡很多种架构风格之后的结果,已经能够得到最佳的性能了。David: 性能不单纯取决于传输数据是二进制还是纯文本。我告诉你为什么。David: 因为二进制数据的语义对于中间组件是不可见的,它就无法做有效的缓存,当然也无法确定此数据是否会对安全构成威胁。David: REST强调通信语义对于中间组件的可见性,这样可以改善性能和可伸缩性。David: 所谓的中间组件,浏览器就是一种。浏览器可以根据通信的语义来确定数据有没有发生改变,从而进行有效的缓存。

我是考武大传播的期刊杂志的话主要看这几个《当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报刊就看《南方周末》就可以了网站就看这个:在网上搜索“逆转录猴子”的文章[转]北京大学传播学推荐参考书目解析与阅读意见这段时间以来,不断有研友问到我关于参考书的问题,通过我二次考研的经历也体会到能否有效的看书是专业课决胜的基础之所在,所以这样一篇解析是不得不写的。闲话少说,首先是最重要的说明:1 书目来自试题!北大不提供参考书,选择参考书目的标准应该紧扣历年试题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而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全面和有效的阅读意见和针对性的历年试题解析,这样的推荐书目简单的落列名字意义是不大的,这正是网络上现存书目的问题。2 不要嫌多!北大的专业课特点是上不封顶,就是说既然没有参考书,题目上就流出了给你足够发挥的空间,很具有纵深性,只不过少有人能达到罢了,这就每年专业课绝少一百二三的原因。近两年的题目更是告诉我们要专心看书,不要妄图通过自己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飞扬的文采通过专业考试,这些只是锦上添花的手段。3 不要嫌少!读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建立理论框架 二把各个知识点填充到自己的框架当中去,北大的考察虽然想法很好,但每年考生能达到的水平是有限的,从历年录取生源的考分来看 大概就在110分上下,从大部分人的得分来看北大还是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就是最基本的东西一定要掌握牢,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不夸张地说,若方法正确善于思考,只需要熟读三四本书加几篇论文就能达到100分,第一年我只看了最前面的三本加谢新洲的网传概论就上了114 111 今年也不过111 113。从0分到100分如果说是三四本的量,可若是上到110120就是三四十本甚至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就算是这样若方法错误又没有建立框架还会导致上不到100分 所以,接下来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点:4 思考远比阅读重要!建立框架,明确阅读的针对性,整理笔记,融会贯通,迅速找到每本书中你需要理论和知识,把每本书的知识整合或丰富到你原有的框架当中去,这样才是有意义的阅读。这样可能你的阅读量会达到巨大,考试前所需要看的笔记可能只有一两本,因为你已经把最重要的东西抽出来了。5 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把传播学回归到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再回归到一般的社会理论,当你完成这样的飞跃后,在回过头来看真题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决不会没东西可写了。6 考察范围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个人觉得没用的就没有列,每本书的阅读建议我也都写清楚,希望能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我本人是考大传和网传方向,所以别的方向我爱莫能助。本方向的特点,用一句话说就是没有专业知识,所以综合二的考试其实是传播理论这一门的延伸,所以这个书目也可以看作综合二的参考书目。7 最重要的一句话:理论史是一条河流!怎么建立框架,很多人这么问,这个问题我实在无法回答,就用这句话,大家在自己的阅读当中体会吧……基础书目,根据0607两年的理论卷的考察范围,列出以下核心书目,算是100分的奠基石。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 2002-9-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2.00 / 平装有人说只看郭书考北大会得零分,我想那是因为还没有把其看细看透。郭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每年至少80分的直接考点,更在于其统摄性。郭庆光虽然在日本碌碌无为却绝不是剪刀加浆糊的学者。这里每个知识点和细节都必须掌握,建议背诵。而且至少要自己做两遍笔记,待看过更多进阶书目后在回过头来看郭书,定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 / 2003-8-1 / 新华出版社李彬是万人迷型的学者,适合上百家讲坛。若你是传播学的门外汉,从此书入手会感觉非常的有趣,对提高兴趣很有帮助,不过在进一步的阅读中,要尽快忘掉引论中那些充满浪漫主义的表述,尤其是增补的批判学派的那部分,体系混乱。不过这是目前为止可读性最强的入门读物。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 / 等 / 2000-1-1 / 华夏出版社 / 48.00 / 平装 / 郭镇之/等这本书其实翻译的很烂,使他的作用大大打了折扣。其价值就在与知识点相当的丰富,对效果观的源流有很好的总结。最重要的部分,有个效果研究的时间表,非常有用,还有最后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整合全书,对这个模式一定要透彻理解,很具有解释效力。且从来没考过。此书应该与里程碑结合看。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Baran S.J.) / (美)戴维斯(Davis D.K.)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3 edition / 43.80 / 平装 / 曹书乐我最强烈推荐的一本书,有前辈的帖子也提到过。建议完成郭书和李书后立刻转入此书的阅读,这本书很好的验证了“理论史是一条源流”,体系清楚,环环相扣,把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一条大河叙述的非常清楚,建议对此重视程度等同与郭书,做笔记和内容提纲,把作者的这条线拎出来变成你的。值得一提,本书从芝加哥学派开始,一媒介素养运动终结,遥相呼应,好像一滴水经过漫长的旅程又回到了他的起点,非常的有感觉啊。芝加哥学派对于美国除效果研究以外理论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的。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李特约翰(Littlejohn,S.W.) / 2004-9-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5.00 / 平装(无盘) / 史安斌本书很难肯,但还是建议把它肯下来。它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点,而在于启发性。小约翰很好的梳理了认知取向和符号互动取向之间关于人行为是怎样产生的二元对立观点,既积极行动中的人和被情景和关系建构的人,最后用吉登斯的双重结构观统摄了二者。把这条主线找出来,对于提高传播无学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书中谈到了大都是心理学范式和和社会学范式的诸种理论,这些问题只能叫做传播理论(和传播有关的理论),不能叫做传播学的。关于贝特森和帕洛阿尔托群体的介绍也是必须掌握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 / 2002-3-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36.00 / (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传播学史是必读书,不过却不宜放在很靠前的位置看,就算看了也是云里雾里,若完成了以上书目后在回过头来看史,就会清晰很多。此书不用做笔记,不过读几遍都是不为过的,前半部分比较重要,施拉姆的部分可以略读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美)洛厄里 / 德弗勒 / 2004-5-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39.8 / 平装 / 刘海龙等效果研究的结论都来自於具体的研究项目,不对这些项目有所了解,对效果研究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记忆上,这本书虽然不是必读,但若能通读一边会大大加深对效果研究诸理论的记忆,且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也很有用。另外,译者刘海龙是我很喜欢的年轻学者,理论水平和翻译水平都很好,将来必成气候。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新世纪传播学研究丛书张咏华 / 2002-12-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15.00美国的研究源流若分成三路,就是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媒介生态学(技术主义),张永华作为国内关注技术主义的少数学者,这本书写的还是很全面的,虽然没有什么思辨。用于考研再合适不过,建议做笔记,干的东西是很少的。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 / 2003-8-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又是李彬的书,不过在符号学这块实在是缺乏适合考研的好书,这本足够了,重在此书中的人物和知识点,在进阶阅读中再把这些人整合到欧洲研究的大框架当中去。不可以此书为框架!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 / 2005-12-0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 / 平装个人认为,复旦出的这套书中,黄旦的这本是水平最好的,更像是一片学术论文,李和张的书说白了是理论史的整理和介绍,扫盲读物。新闻专业主义每年都是热点,吴靖等人也很关注这一问题。很多学校都考过,北大考他也是迟早的事,建议对这块要有一定的掌握。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 2003-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30.00 / 平装意义不大,书不错补充书目,再重复一次,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再补充了一堆书目,查缺补漏,虽然大部分都是重复,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基础打牢,100分拿到手,才能向更高的分数上。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小册子。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作者没什么水平,不过这种书适合考研,其中像受众商品论,作为仪式的传播,这样的概念都是很有考试像的。传播学概论 / 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威尔伯-施拉姆(W.Schramm) / 波特(W.E.Porter) / 1984年 / 新华出版社 / 怎么说呢,有就翻翻,没有就算了,相信以后不回在考施拉姆说过的某些话了,不然就是倒退了。传播学概论——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周庆山 / 2004-9-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35.00 / 平装剪刀加浆糊的典范,你会在很多原著中找打被他剪下来的内容。传播学概论吴文虎 / 2005-06-01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7.5这本给自考生用的书很神奇,附带了一个练习册,虽然题目比较搞笑,不过用来复习基础知识还是很实用的,不过市面的上不太好找,得去自考书店问问。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 1997-4-1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22.50 / 平装又一本,北广的,胡整容是水平一般的学者,翻一遍即可,查缺补漏传播学概论许静 / 2007-3-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6.00 / 平装今年刚出的新书,我还没看到过。强烈建议大家淘弄来,许静在北大给本科生讲概论有几年了,估计这本书可以算是她的讲课大纲,虽然估计也是研究生写的,水平上肯定比剪刀浆糊的强。进阶and综合:相比于批判学派,我更喜欢用“欧洲研究”这个词,用以和美国研究相对,应该明确的事,美国研究并不只是经验研究,欧洲研究也并不只是批判那么简单的。所以对于这部分的书目,旨在明确这写研究的本来面貌,弄清互相之间的关系,绘制出完整的水系图。需要指出的事,对于进阶的阅读一定要掌握度,始终记住你是在准备和传播现象有关的考试,任何理论都要在你的头脑中紧扣这一主题,要把每种理论每本书中和这一主题契合的东西提炼出来,且不可陷入社会理论的汪洋大海中难以自拔。我就曾经过这样的错误,记住,自己的边界越广,弄不清的问题就越多,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为一年的时间只够考研的,不要觉的自己是在做学问。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 林玮 / 2002-12-01 / 新华出版社 / 24.0一直苦于没有一本比较理想的统合欧洲研究的书,只能这本凑活了,虽然是学生写的,不过对于各个传统的介绍还是很全面,可以用此书再去网上按图索骥,不过这本书本身写得不好,这点要明确。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西方新闻传播学 经典文库)(英)纽博尔德 编 / 2004-1-1 / 新华出版社 / 70.00 / 汪凯 / 刘晓红一块大砖头,每天啃一点就行。有些论文非常重要,几乎是必读的,如霍尔的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霸权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的某写论文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英)泰勒(Taylor,L.) / (英)威利斯(Willis,A.) / 2005-4-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中文版 / 28.00 / 平装 / 吴靖 / 黄佩这本书应该列入必读书目,吴静给本科生上课用的教材,又是她本人翻译,今年综合中的“类型”一题就来源于此,必读必读!很多关键概念啊!文化研究导论陆扬 / 王毅 / 2006-1-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35.00 / 平装高教的那本导论我没看过,这本是中国人原创的,有一个是洪美恩的学生,算是文化研究的嫡系了,对此书的评价我写在豆瓣里了,北大近两年对于文化研究没什么大的考察,2008要小心。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美)凯瑞 / 2005-8-1 / 华夏出版社 / 27.00 / 平装 / 丁未凯里知道吧,就是仪式的观点的提出者,这本书吴静女士也是很稀饭的,美国的媒介和文化研究还是有其本土性的,这书不厚,建议全书阅读。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英]约翰·斯道雷 / 2002-2-1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6.8 / 平装 / 杨竹山 / 周辉 / 郭发勇这本书翻的比较晦涩,有余力可以看看,对“霸权”传统的解读相当到位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 2004-5-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00 / 平装 / 吴燕莛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 2004-5-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00 / 平装 / 章艳这两本书闲着时候就看了,非常有趣,学累了是很好的放松。记住,postman是媒介生态学的直接创始人,从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范式。拓展阅读,学有余力的可以看看,这两本书很宏观 很形而上,我也没很好的把握的说。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英)麦奎尔 / 2006-7-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55.00 / 平装 / 李琨 / 崔保国传播的观念陈卫星 / 人民出版社 / 29.8 / 平装北大老师的书,很少,怎么也得看看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网络传播丛书谢新洲 / 2004-1-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32.00网传方面没什么现成的书,主要还是要考论文,不过谢新洲的这本可以当作基础读物,以前也是有过相关内容的命题的。比就如今年的知沟and信息沟。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杨伯溆 / 2002-1-1 / 人民出版社 / 23.00 / 平装杨伯叙是有强烈政治经济学倾向的学者,从这本书能看出他的思想,我觉得他在出题中也有相当比重,特别是他关注的社会网络化和地域场所化,08很可能命题的!北大新闻传播学评论(共两辑)今年综合中,创意产业一题 第二辑中许静有论文介绍,所以了解北大老师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是考试前必须要做的工作 文化帝国主义,爱德华萨伊德,李琨译看不看都行,萨伊德是东方学的著名学者,06年的试题有体现已经基础读物若你和我一样是从一个理工科的门外汉进入传播学考研,下面几本书将是你必看的,如果连自己学的这门课研究的对象都不了解,还谈什么年研究生啊。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李彬 / 2005-8-10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9.8 / 平装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李永健等编 / 2003-10-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6.00 / 平装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07年三月刚出的新书 高中生阅读水平 我站在书店里翻了一遍 鉴于陈的口碑 这本书的质量还是相当不俗的建议理工科开始入门传播学的考生找来看看 陈力丹就如同一个为考研而生的学者 他写的论文造福过千万考生 大家一定不要放过此人的著作研究方法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大家都清楚,以下书都差不多,袁方的书是本科社调课的教材,芭比的是研究生的教材 ,建议至少看其中一本,其他两本针对性很强,也建议至少看其中一本。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汉森 / 2004-11-1 / 新华出版社 / 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 / 46.00 / 简装本 / 金兼斌 / 崔保国 / 童菲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美)多米尼克 / (美)维曼 / 2005-7-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8.00 / 平装 / 金兼斌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美)艾尔·巴比 / 2005-6-1 / 华夏出版社 / 68.00 / 平装 / 邱泽奇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 / 2004-1-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32.00 / 平装最后一点,还是再重复,基础是最重要的!所以,最后推荐的就是中华传媒网出的精编,手里有此书的人可以回去自己对照一下0607年的试题,大大得多啊。考试前两天看几遍绝对是有奇效的。还有最后一点,考试不只是知识和方法,还有其应用,所以仅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考北大必须要做到一只眼看天,一只眼看地,就是既要踏踏实实仔细看书,又要持续关注业界和外部世界的动向,缺一不可(不然出个题你连是什么事都不是到,还怎么应用理论去解释啊),理论看书,热点看论文,时事看网络,切记切记!总算写完了,为了这个书目思考了近两个月,熬了一个夜,但愿能给后来者一点帮助。不过考研终究是一个人的战斗,独立的思考和搜集信息比知识更重要,有问题可以给我留言或回站内,但问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去寻找答案啊。祝大家成功!考研加油站

一般般,在盐城不怎么样。

南洋职中好像还可以

高琨哪一年发表的论文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高锟中文名:高锟英文名:Charles K.Kao性别:男出生年代:1933年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1960)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0-1974)校长(1987-1996)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首席科学家(1974)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研究事务总裁(1986)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9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1979)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9)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1)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SPIE金章奖(199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1996)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1997)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博士(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论文,预见了低损耗的光纤能够应用于通信,敲开了光纤通信的大门。从此光纤在通信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很快在1970年8月,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km的光纤,光纤通信的时代由此开始了。美籍华人高锟博士(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在分析了造成光纤传输损耗高的主要原因后指出,如能完全除去玻璃中的杂质,损耗就可降到20dB/km——相当于同轴电缆的水平,那么,光纤就可用来进行光通信。在这种预想的鼓舞下,Corning公司终于在1970年制出了20dB/km损耗的光纤,从而为光纤通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对光纤谱特性的研究发现,它有3个低损耗的传输窗口,即850nm的短波长窗口和1300nm、1500nm的长波长窗口。而后,随着新的制造方法的出现及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光纤损耗不断降低。到1979年,单模光纤在1550nm波长的损耗已降到0.2dB/km,接近石英光纤的理论损耗极限。而且光波频率高,光纤的带宽资源亦十分可观,是任何其他传输媒质无法比拟的。可以这样说,光纤是通信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传输媒质,有近乎完美的品质:几乎是无限的带宽;几乎是零的损耗:几乎为零的信号失真几乎为零的功率消耗几乎为零的材料消耗几乎为零的占有空间几乎为零的价格。因此,光纤是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开创当今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小题1:C小题2:A 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