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爱因斯坦论文发表什么杂志

发布时间:

爱因斯坦论文发表什么杂志

1901-1904年,在德国权威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5篇有关热力学和黑体辐射等方面的研究。1905年3月,《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文中提出光量子学说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物体的波粒二象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5年5月,《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实存在布朗运动的证明)1905年6月,长篇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1905年9月,《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提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为原子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提出了大质量物体的存在可引起时空连续场的弯曲,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扩展资料:

1921年(42岁),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1月,访问布拉格和维也纳。同年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2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

4月5日至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在访问芝加哥、波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

1922年(43岁)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关系正常化。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4月,参加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

1922年11月9日,在去日本到上海的途中,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44岁)2月2日,爱因斯坦从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

1923年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从巴勒斯坦返回德国途中,访问了西班牙。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6—7月,帮助创建“新俄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的感谢。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解决了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因斯坦

1903年,爱因斯坦和米立娃结婚。

1904年,爱因斯坦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他给儿子取名为“阿尔伯特”。

研究的过程是痛苦的,一次次的研究,一次次的失败,爱因斯坦却独自承受着这些无奈。

在这一时期内,他完成了几篇极有价值的论文,包括相对论在内的几篇论文。

爱因斯坦在这几篇论文中选出一篇份量较轻的,寄给了他的母校——苏黎士理工大学。母校也开始重视他了,给了他一个博士头衔。

然后,爱因斯坦又把关于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送到了莱比锡的《物理学年报》。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又把两篇论文送到了《物理学年报》。

《物理学年报》是物理学界极有影响的刊物,爱因斯坦一个人在同一年里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三篇论文,立刻引起了轰动。

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竟然把支配科学界200年的牛顿物理学给破坏了,人们一下子记住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

爱因斯坦的这三篇论文,一篇是讨论布朗分子运动的;一篇是发展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的,提出了光量子假设;第三篇,就是关于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它使爱因斯坦与牛顿齐名。

爱因斯坦用相对论的理论建立了新的物理学根基,人们可以离开牛顿与爱因斯坦在一起了。

立刻,苏黎士的几所大学,都想聘请爱因斯坦去任教。但是,爱因斯坦并不愿意当大学教授,他情愿在专利局工作。

爱因斯坦于1905年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论文发表在《物理学年鉴》上,同年,他对狭义相对论作了重要补充,并为辐射问题建立了最初形式的质能关系式。1907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一篇通俗性的相对论文,其中包含一般形式的质能关系式:E =mc2.他的卓越论文建立了全新的质量、时间和空间概念,并向同时 性观念提出了挑战。相对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抛弃了“绝对”时空观和空间充满以太的思想;当时,以太被看作是光以及其它形式的电磁波传播媒介。现在看来,1905年6月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开创性论文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 《物理年鉴》(德语:Annalen der Physik),又译《物理学年鉴》、《物理学记事》,是自1799年刊行至今的德国物理学期刊。期刊刊发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应用物理、数学物理等相关领域的原创、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的杂志

爱因斯坦于1905年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论文发表在《物理学年鉴》上,同年,他对狭义相对论作了重要补充,并为辐射问题建立了最初形式的质能关系式。1907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一篇通俗性的相对论文,其中包含一般形式的质能关系式:E=mc2.他的卓越论文建立了全新的质量、时间和空间概念,并向同时性观念提出了挑战。相对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抛弃了“绝对”时空观和空间充满以太的思想;当时,以太被看作是光以及其它形式的电磁波传播媒介。现在看来,1905年6月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开创性论文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物理年鉴》(德语:AnnalenderPhysik),又译《物理学年鉴》、《物理学记事》,是自1799年刊行至今的德国物理学期刊。期刊刊发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应用物理、数学物理等相关领域的原创、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

1901-1904年,在德国权威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5篇有关热力学和黑体辐射等方面的研究。1905年3月,《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文中提出光量子学说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物体的波粒二象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5年5月,《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实存在布朗运动的证明)1905年6月,长篇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1905年9月,《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提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为原子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提出了大质量物体的存在可引起时空连续场的弯曲,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是什么

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提出了"光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21年演讲中的爱因斯坦。

这时间完全长于现今的通用时间,欧洲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时间很长,尽管这在当时并不罕见但如今平均时间却为三年。

爱因斯坦于1902年开始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您会注意到这年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找不到让满意的教学岗位,所以他需要另一个收入来源来维持生计。

1、相对论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在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里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公设:“光速不变”,以及“相对性原理”,按照这两个基本公设对于经典力学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做出一些重要修正,从而化解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经典力学定律之间的矛盾。经过整理之后,这些创举成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承认时空的相对性与光速的不变性导致了几个必然的推论。一是运动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会表现出长度收缩。二是运动物体会经历时间膨胀。也就是说,一个运动中的钟表要比静止的同样钟表走得慢。三是以太的概念其实是多余无用的。

爱因斯坦在表述质能等价的论文里,从狭义相对论的方程里推导出质能方程E = mc2。这意味着能量和质量其实是一回事,可以相互转换。对于任何物体来说,其质量会随着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曾经有很多年备受争议,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是因为表扬他在相对论做出重大贡献。普朗克是最热烈支持相对论的物理学者之一。

2、光子与能量量子

在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即光是由离散的能量量子组成,这能量量子称为光量子,后来被简称为光子。最初,光量子假说遭到物理学者强烈质疑,其中包括马克斯·普朗克以及尼尔斯·玻尔。

后来,罗伯特·密立根做实验证实了光电效应的方程,阿瑟·康普顿做康普顿散射实验展示在某种情况下光会表现出粒子性。直到1919年,光量子假说才被广为接受。

爱因斯坦得到了一个结论,频率为f的光束是由能量为hf的光量子所组成;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爱因斯坦并没有对这结论给出很多解释,实际而言,他并不确定光量子与光波之间的关系。但是,他的确建议这点子能够解释某些实验结果,尤其是光电效应。

3、量子化原子振动

在1906年论文《普朗克的辐射理论和比热容理论》里,爱因斯坦提出一种新的描述物质的物理模型,称为爱因斯坦模型。在这模型里,位于晶格结构里的每一个原子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量子谐振子,它们各自以相同频率像弹簧一样做简谐振动,因此具有离散的能级。

杜隆-珀蒂定律预言比热容为常数,在高温极限时,这模型给出相同的理论结果;而当温度趋于零时,这模型预言比热容也趋于零,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是20世纪初期第三个被发现的重要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模型预言比热容以温度的指数函数趋于零,这是因为它假设所有谐振子的振动频率相同。彼得·德拜对于这假设给予修正,在他研究出的德拜模型里,振动频率不一样,因此比热容以温度的立方函数趋于零。

4、波粒二象性

在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中,光量子只是表现出能量的不连续性,它尚未被赋予粒子应具有的性质,所以不能被严格视为粒子。1909年,在爱因斯坦发表的两篇论文《论辐射问题的现状》与《论我们关于辐射的本性和组成的观点的发展》里,爱因斯坦阐明,光量子具有良好定义的动量,并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点粒子的物理行为。

这两篇论文引入了光子的概念(吉尔伯特·路易斯于1926年给出术语光子的命名),启发了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观念。他又表示,理论物理下一个阶段将会发展出一种能够将光的波动论与光的粒子论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在这里,“融合”意味着波粒二象性,或更加延伸,尼尔斯·玻尔后来提出的互补原理。

5、临界乳光理论

在临界点附近,照射于介质的光束会被介质强烈散射,这现象称为临界乳光。波兰物理学者马里安·斯茅鲁樵斯基于1908年首先表明,临界乳光的机制为介质密度涨落,他并没有给出相关的方程。

两年后,爱因斯坦应用统计力学严格论述介质的分子结构所形成的密度涨落,从而推导出相关的方程,并且用这方程给出另一种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方法,更有意思的是,这临界乳光的机制可以解释天空呈蓝色的现象。

按照瑞利散射理论,瑞利散射光的辐照度和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应用瑞利散射来解释天空的蓝色现象,波长较短的蓝光比波长较长的红光更易产生瑞利散射。因此,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瑞利散射方程能够准确地描述光束对于气体的瑞利散射行为,但对于液体并不适用。

爱因斯坦的临界乳光理论更一般地适用于液体与气体;瑞利散射只是临界乳光问题的一个特别案例。后来,布鲁诺·齐姆分析粒子在气体与液体里的随机性,将瑞利散射理论加以延伸来描述光在液体里的散射行为。

6、零点能

零点能指的是量子系统处于基态时所拥有的能量,量子系统所拥有能量不能低于零点能。普朗克于1911年至1913年之间重新表述他的1900年量子理论时提出了零点能的概念。

爱因斯坦和助手奥托·施特恩对于这点子极感兴趣。他们研究出一种方法,能够证实零点能的存在。他们假设双原子分子的旋转能含有零点能,并且所有双原子分子以同样角速度旋转,然后计算出双原子分子气体的比热容。

7、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1907-1915年间创建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引力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在质量与质量之间观测到的引力是源自于这些质量所造成的时空弯曲。在现代天文物理学里,广义相对论是重要工具。

在接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演讲时,爱因斯坦表示狭义相对论对于惯性运动的偏好并不令人满意,而从最开始就不偏好任何运动状态(不论是匀速运动或加速度运动)的理论,应该会显得更令人满意,因此他才会尝试发展广义相对论。

他在1907年论文《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里指出,自由下落实际是一种惯性运动,对于自由下落的观察者而言,狭义相对论的规则应该适用。爱因斯坦并没有对这后来被称为等效原理的论题给出详尽分析。

另外,他还初步预言重力红移,即射入引力势阱中的光会发生蓝移,而相反从引力势阱中射出的光会发生红移;又粗略预言光线在重力场中的偏折,即光子的路径在引力场中会发生偏折。这些预言后来纷纷得到了实验验证。

爱因斯坦将1907年论文加以扩充,于1911年写成论文《论重力对光的传播的影响》;在这篇论文里,他对光线在重力场中的偏折重新加以详细分析,得到可以严格测试的结果,即光线经过太阳产生的引力场时被偏折的角度。这预言可以做实验严格检试,因此他呼吁实验者的关注,尽快完成这实验。

8、引力波

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涟漪以波动的形式从波源向外传播,同时会有能量向外传输。1916年,爱因斯坦了预测引力波的存在,根据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使得引力波的存在成为可能,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必须以有限速度传播于空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无法预言这种结果,因其假定引力相互作用是以无穷高速度传播于空间。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于1974年发现发现首个脉冲双星系统PSR B1913+16,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2016年2月11日,爱因斯坦论文一世纪之后,LIGO团队宣布,已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其源头来自于双黑洞融合机制。

9、宇宙学

全新装备了功能超强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已准备好在梦寐以求的宇宙学领域大展身手。1917年,他应用广义相对论来建模整个宇宙结构。从那时的实验观测推论,他认为宇宙的范围是有限,并且不具有任何边界,因为宇宙质量会使时空弯曲回自己,就如同圆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积,不具有任何边界。

这种宇宙称为静态宇宙。但是,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静态宇宙不可能存在,宇宙只能扩张或收缩。为了使宇宙保持静态,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然后让宇宙常数项与宇宙质量项相互抵销,这样,宇宙常数可以抗拒引力的效应,从而实现静态宇宙。

然而,爱德文·哈勃于1929年确定宇宙呈膨胀状态。爱因斯坦只好放弃宇宙常数,他认为在引力方程中引入该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后来,人们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这现象的最简单说法是宇宙常数不为零,而是一个很小的数值。爱因斯坦的直觉最终可能还是正确的。

10、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印度物理学者萨特延德拉·玻色在1923年完成论文《普朗克定律与光量子假说》,并且将这篇论文寄给英国《哲学杂志》,但是遭到拒绝发表。玻色丝毫不因此气馁,隔年他又将该论文转寄给爱因斯坦,寻求爱因斯坦的意见。

在这篇论文里,玻色提出一种新的统计模型,按照这模型,光束可以被视为由一群无法分辨的粒子所组成气体,因此在做统计运算时,所有相同能量的光子应该合并处理。爱因斯坦注意到玻色的统计模型不仅适用于光子,还适用于很多其它种粒子,这些粒子后来被称为玻色子。爱因斯坦把玻色的论文翻译成德文后发表于德国的《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

爱因斯坦将玻色的理论推广至带质量的粒子,于1924年发表论文《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隔年,又发表论文预言,玻色子冷却至非常低温时,会凝聚到其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因此会出现一种新的物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95年,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使用铷原子气体在170 nK(1.7×10−7 K)的低温下首次观测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四个月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使用钠原子气体独立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1、奇迹年论文

爱因斯坦于1905年在《物理年鉴》发表了四篇划时代的论文。从来没有人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对于现代物理给出这么多重大贡献。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这四篇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

扩展资料:

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开始掌权成为德国总理之时,爱因斯坦正在走访美国。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裔人,所以尽管身为普鲁士科学院教授,他并没有返回德国。1940年,他定居美国,随后成为美国公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在一封写给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里署名,信内提到德国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弹,因此建议美国也尽早进行相关研究,美国因此开启了曼哈顿计划。爱因斯坦支持增强同盟国的武力,但谴责将当时新发现的核裂变用于武器用途的想法,后来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共同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武器的危险性。

爱因斯坦一生总共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和150篇非科学作品。爱因斯坦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纪世界最重要科学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创性的科学成就使得“爱因斯坦”一词成为“天才”的同义词。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在第一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通过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最终证明了能量子以及光子(即光的粒子)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布朗运动,还有一篇是关于原子大小的测定,我们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在该年度发表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深信原子真实存在,直到那时,原子对科学界来说还更多的是一个对方程有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体。假设热水是由很多不稳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是热的,这些分子不稳定,到处移动,无规则地撞击花粉;爱因斯坦推论花粉的运动是碰撞的结果。爱因斯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要结合热力学和经典力学来阐述他的观点,后者描述物体的运动,前者却研究大系统。

爱因斯坦论文发表了什么

1、相对论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在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里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公设:“光速不变”,以及“相对性原理”,按照这两个基本公设对于经典力学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做出一些重要修正,从而化解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经典力学定律之间的矛盾。经过整理之后,这些创举成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承认时空的相对性与光速的不变性导致了几个必然的推论。一是运动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会表现出长度收缩。二是运动物体会经历时间膨胀。也就是说,一个运动中的钟表要比静止的同样钟表走得慢。三是以太的概念其实是多余无用的。

爱因斯坦在表述质能等价的论文里,从狭义相对论的方程里推导出质能方程E = mc2。这意味着能量和质量其实是一回事,可以相互转换。对于任何物体来说,其质量会随着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曾经有很多年备受争议,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是因为表扬他在相对论做出重大贡献。普朗克是最热烈支持相对论的物理学者之一。

2、光子与能量量子

在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即光是由离散的能量量子组成,这能量量子称为光量子,后来被简称为光子。最初,光量子假说遭到物理学者强烈质疑,其中包括马克斯·普朗克以及尼尔斯·玻尔。

后来,罗伯特·密立根做实验证实了光电效应的方程,阿瑟·康普顿做康普顿散射实验展示在某种情况下光会表现出粒子性。直到1919年,光量子假说才被广为接受。

爱因斯坦得到了一个结论,频率为f的光束是由能量为hf的光量子所组成;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爱因斯坦并没有对这结论给出很多解释,实际而言,他并不确定光量子与光波之间的关系。但是,他的确建议这点子能够解释某些实验结果,尤其是光电效应。

3、量子化原子振动

在1906年论文《普朗克的辐射理论和比热容理论》里,爱因斯坦提出一种新的描述物质的物理模型,称为爱因斯坦模型。在这模型里,位于晶格结构里的每一个原子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量子谐振子,它们各自以相同频率像弹簧一样做简谐振动,因此具有离散的能级。

杜隆-珀蒂定律预言比热容为常数,在高温极限时,这模型给出相同的理论结果;而当温度趋于零时,这模型预言比热容也趋于零,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是20世纪初期第三个被发现的重要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模型预言比热容以温度的指数函数趋于零,这是因为它假设所有谐振子的振动频率相同。彼得·德拜对于这假设给予修正,在他研究出的德拜模型里,振动频率不一样,因此比热容以温度的立方函数趋于零。

4、波粒二象性

在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中,光量子只是表现出能量的不连续性,它尚未被赋予粒子应具有的性质,所以不能被严格视为粒子。1909年,在爱因斯坦发表的两篇论文《论辐射问题的现状》与《论我们关于辐射的本性和组成的观点的发展》里,爱因斯坦阐明,光量子具有良好定义的动量,并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点粒子的物理行为。

这两篇论文引入了光子的概念(吉尔伯特·路易斯于1926年给出术语光子的命名),启发了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观念。他又表示,理论物理下一个阶段将会发展出一种能够将光的波动论与光的粒子论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在这里,“融合”意味着波粒二象性,或更加延伸,尼尔斯·玻尔后来提出的互补原理。

5、临界乳光理论

在临界点附近,照射于介质的光束会被介质强烈散射,这现象称为临界乳光。波兰物理学者马里安·斯茅鲁樵斯基于1908年首先表明,临界乳光的机制为介质密度涨落,他并没有给出相关的方程。

两年后,爱因斯坦应用统计力学严格论述介质的分子结构所形成的密度涨落,从而推导出相关的方程,并且用这方程给出另一种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方法,更有意思的是,这临界乳光的机制可以解释天空呈蓝色的现象。

按照瑞利散射理论,瑞利散射光的辐照度和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应用瑞利散射来解释天空的蓝色现象,波长较短的蓝光比波长较长的红光更易产生瑞利散射。因此,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瑞利散射方程能够准确地描述光束对于气体的瑞利散射行为,但对于液体并不适用。

爱因斯坦的临界乳光理论更一般地适用于液体与气体;瑞利散射只是临界乳光问题的一个特别案例。后来,布鲁诺·齐姆分析粒子在气体与液体里的随机性,将瑞利散射理论加以延伸来描述光在液体里的散射行为。

6、零点能

零点能指的是量子系统处于基态时所拥有的能量,量子系统所拥有能量不能低于零点能。普朗克于1911年至1913年之间重新表述他的1900年量子理论时提出了零点能的概念。

爱因斯坦和助手奥托·施特恩对于这点子极感兴趣。他们研究出一种方法,能够证实零点能的存在。他们假设双原子分子的旋转能含有零点能,并且所有双原子分子以同样角速度旋转,然后计算出双原子分子气体的比热容。

7、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1907-1915年间创建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引力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在质量与质量之间观测到的引力是源自于这些质量所造成的时空弯曲。在现代天文物理学里,广义相对论是重要工具。

在接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演讲时,爱因斯坦表示狭义相对论对于惯性运动的偏好并不令人满意,而从最开始就不偏好任何运动状态(不论是匀速运动或加速度运动)的理论,应该会显得更令人满意,因此他才会尝试发展广义相对论。

他在1907年论文《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里指出,自由下落实际是一种惯性运动,对于自由下落的观察者而言,狭义相对论的规则应该适用。爱因斯坦并没有对这后来被称为等效原理的论题给出详尽分析。

另外,他还初步预言重力红移,即射入引力势阱中的光会发生蓝移,而相反从引力势阱中射出的光会发生红移;又粗略预言光线在重力场中的偏折,即光子的路径在引力场中会发生偏折。这些预言后来纷纷得到了实验验证。

爱因斯坦将1907年论文加以扩充,于1911年写成论文《论重力对光的传播的影响》;在这篇论文里,他对光线在重力场中的偏折重新加以详细分析,得到可以严格测试的结果,即光线经过太阳产生的引力场时被偏折的角度。这预言可以做实验严格检试,因此他呼吁实验者的关注,尽快完成这实验。

8、引力波

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涟漪以波动的形式从波源向外传播,同时会有能量向外传输。1916年,爱因斯坦了预测引力波的存在,根据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使得引力波的存在成为可能,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必须以有限速度传播于空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无法预言这种结果,因其假定引力相互作用是以无穷高速度传播于空间。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于1974年发现发现首个脉冲双星系统PSR B1913+16,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2016年2月11日,爱因斯坦论文一世纪之后,LIGO团队宣布,已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其源头来自于双黑洞融合机制。

9、宇宙学

全新装备了功能超强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已准备好在梦寐以求的宇宙学领域大展身手。1917年,他应用广义相对论来建模整个宇宙结构。从那时的实验观测推论,他认为宇宙的范围是有限,并且不具有任何边界,因为宇宙质量会使时空弯曲回自己,就如同圆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积,不具有任何边界。

这种宇宙称为静态宇宙。但是,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静态宇宙不可能存在,宇宙只能扩张或收缩。为了使宇宙保持静态,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然后让宇宙常数项与宇宙质量项相互抵销,这样,宇宙常数可以抗拒引力的效应,从而实现静态宇宙。

然而,爱德文·哈勃于1929年确定宇宙呈膨胀状态。爱因斯坦只好放弃宇宙常数,他认为在引力方程中引入该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后来,人们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这现象的最简单说法是宇宙常数不为零,而是一个很小的数值。爱因斯坦的直觉最终可能还是正确的。

10、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印度物理学者萨特延德拉·玻色在1923年完成论文《普朗克定律与光量子假说》,并且将这篇论文寄给英国《哲学杂志》,但是遭到拒绝发表。玻色丝毫不因此气馁,隔年他又将该论文转寄给爱因斯坦,寻求爱因斯坦的意见。

在这篇论文里,玻色提出一种新的统计模型,按照这模型,光束可以被视为由一群无法分辨的粒子所组成气体,因此在做统计运算时,所有相同能量的光子应该合并处理。爱因斯坦注意到玻色的统计模型不仅适用于光子,还适用于很多其它种粒子,这些粒子后来被称为玻色子。爱因斯坦把玻色的论文翻译成德文后发表于德国的《物理期刊》(Zeitschrift für Physik)。

爱因斯坦将玻色的理论推广至带质量的粒子,于1924年发表论文《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隔年,又发表论文预言,玻色子冷却至非常低温时,会凝聚到其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因此会出现一种新的物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95年,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使用铷原子气体在170 nK(1.7×10−7 K)的低温下首次观测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四个月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使用钠原子气体独立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1、奇迹年论文

爱因斯坦于1905年在《物理年鉴》发表了四篇划时代的论文。从来没有人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对于现代物理给出这么多重大贡献。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这四篇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

扩展资料:

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开始掌权成为德国总理之时,爱因斯坦正在走访美国。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裔人,所以尽管身为普鲁士科学院教授,他并没有返回德国。1940年,他定居美国,随后成为美国公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在一封写给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里署名,信内提到德国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弹,因此建议美国也尽早进行相关研究,美国因此开启了曼哈顿计划。爱因斯坦支持增强同盟国的武力,但谴责将当时新发现的核裂变用于武器用途的想法,后来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共同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武器的危险性。

爱因斯坦一生总共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和150篇非科学作品。爱因斯坦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纪世界最重要科学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创性的科学成就使得“爱因斯坦”一词成为“天才”的同义词。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21年演讲中的爱因斯坦。

这时间完全长于现今的通用时间,欧洲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时间很长,尽管这在当时并不罕见但如今平均时间却为三年。

爱因斯坦于1902年开始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您会注意到这年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找不到让满意的教学岗位,所以他需要另一个收入来源来维持生计。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在第一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通过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最终证明了能量子以及光子(即光的粒子)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布朗运动,还有一篇是关于原子大小的测定,我们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在该年度发表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深信原子真实存在,直到那时,原子对科学界来说还更多的是一个对方程有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体。假设热水是由很多不稳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是热的,这些分子不稳定,到处移动,无规则地撞击花粉;爱因斯坦推论花粉的运动是碰撞的结果。爱因斯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要结合热力学和经典力学来阐述他的观点,后者描述物体的运动,前者却研究大系统。

爱因斯坦发表过什么论文

你去看看,很好的,我前几天看过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6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为:1.《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2.《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3.《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4.《论动体的电动力学》5.《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6.《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年后的2005年因此被定为“2005 世界物理年”。1905年3月,德国《物理年鉴》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认为光是由分离的粒子所组成。爱因斯坦解释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光量子)组成的,并且量子可以像单个的粒子那样运动。“光量子”理论把1900年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大大推进一步,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波动—粒子二元性。 1905年5月11日,德国《物理年鉴》发表一篇用布朗运动解释微小颗粒随机游走的现象的论文《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这篇论文是对布朗运动这种平移扩散的开创性研究。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年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一文。首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论文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公理:“光速不变”,以及“相对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国《物理年鉴》刊出《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Ist die Trägheit eines Körpers von seinem Energieinhalt abhängig?),认为“物体的质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在狭义相对论被提出10年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学说,并据此推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曲线传播的,在1919年被天文学家证实,轰动科学界。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1.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据此他进一步得出质量和能量相当的质能公式E=mc2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1915年爱因斯坦创建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间时间物质的关系。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处于引力场中不沿直线而是沿着曲线传播,1919年这种预见在英国天文学家观察日蚀中得到证实。1938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获得重大进展,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的统一性。

3.爱因斯坦在量子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05年他提出能量在空间分布不是连续的假设,认为光速的能量在传播,吸收和产生过程中具有量子性,并圆满地揭示了光电效应。这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历史上首次揭示了辐射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1916年爱因斯坦在关于辐射的量子论的论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理论,为今天的激光技术打下了理论基础。

4.广义相对论之后,爱因斯坦在宇宙与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两方面进行探索。为了证明天体在空间中静止的分布,以引力场为根据,提出了一个有限无边的静止的宇宙模型,该模型是不稳定的。从引力场方程可预见星系分离运动,后来的天文观测到这种星系分离运动。

爱因斯坦的故事

1、童年:在妹妹头上敲了个窟窿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世时,有一个大得出奇而且有棱角的后脑勺,母亲以为是个畸形婴儿。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骑脚踏车的小妹妹,他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究竟在哪里呢?5岁时脾气狂躁,把家庭教师吓跑了,还用儿童锄头在妹妹头上敲了一个“大窟窿”。

2、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