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河北影韵文化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河北影韵文化发表论文

可靠,河北文化杂志社也算正规机构,是可靠的!

运营用y咱社的论文发表可靠,因为到那里头可以根据你自己的论文特点跟你进行排版发表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篇二】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篇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传统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篇四】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

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篇五】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胡锦涛在xx大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河北文化杂志社的论文发表的话,这个应该是可以的,这个也算一个比较正规的出版社

晨韵文化论文发表

徽菜文化变迁研究文化论文

摘 要:徽菜作为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深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徽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其产生至今,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正是从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变迁、徽菜的烹制特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和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三个方面来阐述徽菜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徽菜;徽菜文化;文化变迁

Abstract: Anhui cuisine, as one of the eight traditional Chinese cuisine,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nhui cuisine, as one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s nee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Anhui cuisin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iverse materials instead of single material; the modern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ss consumption instead of previous special group consumption.

Key words: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e of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al changes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百姓基于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其饭桌上的菜肴各具其地域之“味”,并对其精益求精,再加之其它的因素,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也是这样产生的。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原为徽州地区的山野小菜,随着徽商的兴起和繁荣,徽菜由徽商带出山野传遍全国,在与其它菜系交流发展后名扬天下,成为菜之一系,流传至今。由此徽菜既成为底蕴深厚的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徽菜也成为一种文化即徽菜文化。

目前学术界多从餐饮、旅游的角度对徽菜进行研究,如《从餐饮业发展的趋势谈徽菜的振兴》(李德明 孙克奎 《中国食品》2008年第15期)、《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金声琅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而几乎没有人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徽菜文化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尝试对其进行阐述。

文化变迁历来为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所关注,一般认为,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本文将从徽菜的原料选用、徽菜的“三重”特色和徽菜的消费群体三个方面来研究徽菜的文化变迁。

一、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迁

1.早期徽菜原料单一,多为徽州地区特产

徽菜源于徽州,即现在黄山一带,原为这一地区人们的日常菜肴,所以关于原料的选取多是就地取材。如笋,徽州六县皆产笋,自然笋成为早期徽菜的原料之一。《安徽通志》云:“笋出微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最佳,箦红肉白.坠地能碎。”另外还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盛产石鸡、香菇、石耳等山珍野味;长江、淮河、巢湖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其中长江鲥鱼、淮河肥王鱼、巢湖银鱼和大闸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还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涡阳苔干、太和椿芽、安庆豆酱等产品都是早期徽菜的主要原料,这些原料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2.明清时期徽菜原料较为丰富,为各地的特产

随着徽商的兴起与繁荣,徽菜走除了徽州,走向了全国,徽菜的厨师们带着徽菜的特殊工艺跟着徽商成为其家厨或者自己开饭馆、挑担子把徽菜带到了全国,这时徽菜的原料选择更加广泛。如徽式烧鱼,不仅烧徽州地区的鱼,而是走到哪就烧哪里的鱼,对所到地别的特产也是如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有名徽菜,如广东烤乳猪、福建佛跳墙、常熟叫花鸡等。这样既大大丰富了徽菜的原料,也满足了不同地域人们的饮食需求。

由于受储藏条件和保鲜技术的限制,许多季节性的原料还是有明显的限制,如产自夏季的原料在冬季就没有办

法得到,非产笋季节就吃不到笋子。

而有些徽菜的出现正是由于这种储藏和保鲜技术的不足,如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菜“臭鳜鱼”,鳜鱼产于长江而非徽州,捕捞后取到青阳、太平运到徽州需十天半月之久,虽采取粗盐包裹等保鲜方法,但到达徽州后已经发臭,经过徽菜师傅们的精心烹制,鳜鱼是似臭实香,嫩而鲜美,所以即使在运输和保鲜技术较好的情况下,人们仍把新鲜的鳜鱼采用浅腌久储的方法使其变臭,做成“臭鳜鱼”。

3.现代徽菜非野生型原料极大的丰富,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储藏保鲜技术的进步,徽菜原料的季节和地域的限制不复存在,这对徽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如目前全国各地都能把砀山的梨用作徽菜的原料,烹制成“梨都风韵”,同时人们在非产梨季节甚至冬季都能吃到这道新式徽菜。

但是现代徽菜所选取的大多为非野生原料,多为人工培植的,如常入徽菜的鳖、蛙和各种山珍菌类等多为人工养殖或培育。这是情况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徽菜原料消费量的大增和野生原料产量相对较少造成的。目前,徽菜馆遍布全国各地,消费者人数众多,而产于山间野地的徽菜野生原料很是有限,再加上人们保护野生资源和环境的观念的增强,人们自然而然的转向非野生的徽菜原料。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徽菜的'原料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二、徽菜的烹调特色也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

我们知道徽菜的烹调特色为“三重”即重油、重色、重火功。重油原于徽州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对油腻的需求有关,相传徽州地区人们引用的山水中碱性较大,需用油腻的食物来调和,所以重油这一传统徽菜的特色有益于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人体内缺乏荤腥,需要重油。但是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营养过剩,出现了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高等文明病,这样就使人们追求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油的徽菜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现代人们消费的需求,如在烹制徽菜时既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也满足现代人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

重色是徽菜的独特调味之处,是以料定色,而非所有徽菜都为黑色。徽菜的重色与其重油有密切的关系,重油的徽菜如不加以着色,就会使人在视觉上对油腻的徽菜产生厌恶之感,难以入口,所以重色更多的是注重徽菜的视觉美感,增加人们的食欲。但同时徽徽菜的重色也非一成不变,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标新立异,同样的菜肴重以不同的色将能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由于重油的变化,重色的需求之然也就降低了。

重火功即讲究炖,这样能保持菜的原汁原味,故有“吃徽菜要等”一说。徽菜重火的特点与徽州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是式密不可分的。首先从自然环境看,徽州地区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可见其山地较多,且徽州地区多为高山密林,盛产木材,这为徽菜的重火所需的很多燃料提供了来源。其次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看,人们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这为徽菜的炖所需的较多时间提供了保障。在徽商兴起之前,徽州地区的山区环境使这里的居民除农忙外难以有很多外出的活动,一是山路难行,二是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人们就形成了缓慢的生活节奏。而徽商兴起与繁荣之后,徽商们留在徽州地区的家人享受商人们的赚回来的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追求徽菜的“味”,而随徽商到各地的徽菜厨师们则是专门从事徽菜制作,分工更细,可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同时徽商们出于社交活动的需要,也是大力支持厨师们花大量的时间去炖制菜肴。

可是到了现代社会,随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没有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徽菜的炖上,但是要保证徽菜重火即原汁原味这一特色,人们就找出了许多替代品,如高压锅等现代厨房用具。

可见徽菜的烹调特色也有了明显的变迁。

三、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

徽菜在产生之处,就是徽州地区的人们的家常小菜,只为徽州地区的人们享用,其消费群体很小,也没有什么市场而言。即使徽菜由徽商带出徽州推向全国,也仅仅为徽商所交往的圈内人士所享用,普通百姓是难饱口福的。就连同时期出现的很多的徽菜馆这种小群体消费的局面改观不大,这是因为受人们当时经济水平所限。

而到了现代社会,徽菜的消费群体变成了社会大众,这是因为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消费的能力。而是随着现代烹饪工艺和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餐饮业竞争的激烈,徽菜的消费价格也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类了。

由此可见,徽菜在原料的选用、烹制工艺和消费群体等方面都因要适应时代、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徽菜文化的变迁是徽菜起源于南宋,繁荣于明清至民国和改革开放后喜忧参半局面得以长久存必然因素,同时徽菜文化要想在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其文化的变迁还需进行的更好和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④①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孙克奎.从餐饮业的发展趋势谈徽菜的振兴[J]. 中国食品,2008.15

[2]金声琅. 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

[3]高寿仙.徽州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美)尤金·N·安德森 著 马婴 刘东 译.中国食物[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中国画《韵》、速写《沧桑岁月》、速写《黄土人家》、速写《山城小院》,《横山文史资料》第八辑,2006年版。2.中国画《邻居》《终南印象》《沟壑》,《新西部》2007年14期。3.中国画《家在陕北》《古柏》《古木怪石图》,《华商》2007年第7月号。4.钢钢笔速写画《紫阳写生》(四幅),《华商》2007年第11月号。5.中国画《黄土塬》《陕北窑洞》《古柏》《宝塔山》,《西安人大》2007年10期。6.中国画《黄土人家》《邻居》,《时代人物》2007年11期。7.钢笔速写画《紫阳写生·老街》,《中国钢笔画精品·第二届全国钢笔画展作品选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版。8.中国画《陕北民居》,《美术报》2008年5月24日,总第757期。9.中国画《晋陕峡谷人家》,《榆林日报》2009年4月1日第6版。10.中国画《古柏之魂》,《榆林日报》2009年6月17日第6版。11.中国画《塞上春色》《窑洞人家》,个人介绍等3幅图片,入选《长安艺家集萃》(赵东锋编著),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版。12.中国画《田间乐园》,发表于《美术报》2009年8月15日。13.中国画《正午》《山野人家图》,《山花》2009年2期。14.中国画《胡杨系列之一》《胡杨系列之二》《胡杨系列之三》《桥柏长寿》15.《陕北山水系列之三十三》《陕北山水系列之三十二》《陕北山水系列之二十一》《陕北山水系列之三》《岸边古槐》《共同成长》《痕迹》等11幅,《陕北》2009年4期。16.中国画《正午》《山野人家图》,发表于《山花》2009年2期。17.素描《柱头》,发表于《横山报》2009年8月21日,总第240期。18.中国画《塞上秋色》《马秋图》《陕北农家》《塞上之行》《寿柏图》《古柏扬帆》《争逢》《胡杨系列之二》《胡杨系列之四》《胡杨之一》《陕北行走》19.《陕北人家》《高昌》等十三幅作品,发表于《神木》2009年4期。20.中国画《山村人家》《岸边古槐》《期望》,发表于《人文风情》2009年10期。21.中国画《胡杨》《塬上人家》《胡杨礼赞》《野渡》《青山》发表于《扇载翰墨》,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22.摄影《第三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开幕式场景》1幅,发表于《美术观察》杂志,2009年12期。23.中国画《药王古柏》及本人介绍,收入《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画家作品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24.中国画《柳树湾》《展望》《寿柏图》《陕北早春图》《冬日》《晋陕行》《秦直道》,及本人介绍整版,发表于《神州诗书画报》2009年12月25日第八版。25.中国画《陕北人家》,发表于《书画艺术》杂志,2009年6期。26. 中国画《煤之歌》,发表于《银川晚报》,2010年4月26日。27.中国画《良缘》《岸边古槐》《古柏》《寿柏图》《争逢》《胡杨》系列等八幅发表于《盘龙山》杂志,2010年春季号(第1期)。28.中国画《胡杨》《黄土印痕》《历史之痕》等五幅发表于《盘龙山》杂志,2010年夏季号(第2期)。29.中国画《青山》《高昌》《长城边》《秦直道》《陕北早春》《诗意陕北》,及题为《心灵的翱翔——高海平中国画作品欣赏》作了专题(专版)介绍,发表于《文化艺术报》2010年12月8日A14版,总第2761期。30.中国画《长城边》,发表于《西安美术学院报》2010年12月,总第130期。31.中国画《秦直道边窑洞群》《高原秋景》《边塞白杨系列之三》《塬上人家》《远古的回忆》研究成果,两个整版介绍,发表于《国画家报》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10年12月版。32.中国画《梦回远古》《西山闭逸图》《诗意陕北》三幅作品,及简介和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观察》杂志,2010年9期(封三进行了专版介绍)。33. “十问实答”、简介及摄影作品9幅,发表于《榆林新青年》杂志,2010年8期。34.中国画《长城边》,发表于《西北美术》杂志,2010年4期。35.中国画《白杨》及简历工作照,发表于《长安新锐中国画作品集》(台历9月份),2011年1月由河南郑州利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发行。36.中国画《印象香炉寺》《塬上人家》《大道人家》和成果介绍,发表于《艺术与财富》杂志,2011年4月号,总第1103期。37.中国画《陕北之春》(六尺对开焦墨设色),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节美术、书法、摄影大展”,2011年。同时作品《陕北之春》刊发于《翰墨春韵·中国西部(银川)房·车节美术、书法、摄影大展集》第145页。(该展由宁夏区政府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宁夏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区美术家协会协办)38.中国画《黄土情韵》、《崖上人家》、《毛头柳》、《秦直道行》、《直道人家》、《秦直道边窑洞群》,及理论文章《穿梭在城市与黄土地之间——自述我的绘画艺术》和《画我所画——记青年画家高海平》两篇和个人研究成果通版介绍,发表于《西安商报·现代教育周刊》2011年6月15日,第8-9版。39.中国画《冬日》、《山居》、《崖上人家》、《黄土情韵》、《秦直道行》、《悠悠岁月》,刊于《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山水卷》2011年7月1日,T12版,第20期(总第424期)。40.《榆林新青年》杂志2011年1期(本刊特稿)专题介绍高海平。并发表论文《陕北塔湾镇剪纸艺术探析》3000字,2幅图片;配发秦客的评述文章《画我所画:海平小记》800余字;中国画《陕北之春》、《悠悠岁月》、《沟壑人家》、《沟壑》、《星期天的上午》、《秋曲》和刘文西合影及作者近照,作了专题介绍。41.中国画《冬日》、《毛头柳》、《晨韵》和作者介绍及研究成果综述,发表于《文化市场》2011年5月16日,总第20期,专版介绍。42.中国画《红都陕北行》,发表于《榆林日报》2011年7月2日 第六版。43.中国画《红都黄土地》,发表于《榆林日报》2011年7月4日 第六版。44.中国画《秋韵》入选“陕西省庆祝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2011年6月(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45.中国画《冬日》、《崖上人家》、《毛头柳》、《秦直道边窑洞群》、《岁月悠悠》,及秦客的理论文章《画我所画——记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个人介绍整版发表,发表于《画说长安》2011年7月号(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7月)。46.中国画《秦直道边窑洞群》、《毛头柳》、《晨韵》、《陕北情》、《红都黄土地》、《红都陕北行》,并配发推荐文章,发表于《三秦广播电视报·榆林周刊》2011年7月29日B08∕26版整版介绍。47.中国画《直道人家》、《秦直道边窑洞群》、《毛头柳》等11幅作品,及《我的绘画艺术观》3000余字述评和个人介绍,发表于《美术世界》杂志2011年5期(总第36期)。48.中国画《旧舍》,发表于《陕西日报》2011年8月14日第三版。49.中国画《毛头柳》,发表于《开发区报道》2011年8月22日总第186期,第16版书画收藏栏目。50.中国画《秦直道边窑洞群》、《旧舍》、《物华闲雅》和作者介绍及研究成果综述,并配发推荐文章,发表于《文化市场》2011年8月16日,总第26期,专版介绍。51.中国画《黄土情韵》、《晨韵》、《旧舍》、《胡杨系列之四》、《毛头柳》和作者介绍,并配发推荐文章,发表于《西部开发报·西部书画》2010年7月28日,通版介绍。(注:实为2011年9月初出版)52.中国画《陕北雅秋》等5幅作品,艺术介绍和推荐文章通版刊登,发表于《陕西广播电视报·文化月末版》,2011年10月28日。53.中国画《砍头柳》、《渭北庄园》,艺术介绍整版刊登,发表于《陕西当代书画家作品典藏》,2011年10月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54.中国画《砍头柳》、《红都黄土地》等4幅作品和艺术介绍及推荐文章2个整版刊登,其中画作刊登于封三,推荐文章刊登在第43页,发表于《传播》杂志,2011年2-3期(合刊)。55.中国画《红都黄土地》、《秦直道行》和艺术介绍3个整版刊登,发表于《长安美术人物》杂志2011年1期。56.中国画《青山》,发表于《美术观察》2011年10期(核心)。57.中国画《秦直道边窑洞群》、《直道人家》、《直到边上的毛头柳》,58.中国画《冬日》,发表于《陕西日报》2011年12月21日,“书画专刊”栏目专题介绍。59.中国画《杨家沟印象》、《春夏秋冬》(四条屏)等4幅作品,并撰写题为《理论与实践的构成》一文,发表于《社会保障报》2011年12月14日,B4版“翰墨名家”栏目专题介绍。60.中国画《黄土颂》、《毛头柳》及相关成果介绍,发表于《艺术与财富》2011年12期,“艺术关注”栏目2版专题介绍。61.中国画《山居》、《晨韵》等4组(幅)作品及相关成果介绍5个版面刊登,发表于《西部财富》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年11月版。62.中国画《红都黄土地》、《边塞诗意》等5幅,并撰写题为《理论与实践的构成》一文,及相关介绍和教学剪影等相关成果介绍4个半版面刊登,发表于《品艺术》2011年11期,总第29期。63.中国画《直道边景》、《边塞诗意》、《黄土颂》等8幅组画,及相关介绍4个整版,发表于《金页导航》2011年12期,总第93期。64.中国画《山水四条屏》、《毛头柳》、《秦直道边窑洞群》等3幅组画,及介绍整版发表于《汉上至尊·三粮液雅集》2011年11月25日,总第8期。65.中国画《窑洞人家》、《村口记忆》、《黄土颂》及相关成果介绍,刊于《水墨新锐作品集》2012年1月版,由中国水墨名家杂志社编辑出版发行。另,由西安水墨文化传媒主办的“长安画坛最具收藏升值潜力新锐作品展”,入展国画作品3幅,2012年1月10日至12日在西安亮宝楼美术馆举行。66.中国画《秋韵》等3幅,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1期(总第31期)。67.中国画《直到深思》、《直道秦韵》长卷,2个整版,转载《秦直道,历尽沧桑显神韵——<直道秦韵>长卷创作谈》一文,删节版剩2余字,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2期(总第32期)。68.中国画《初春访友》等4幅,2个整版,转载《这样的故土离你有多久多远——记青年画家高海平》一文,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3期(总第33期)。69.中国画《直道烟云》等3幅(件),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4期(总第34期)。70.中国画《根深蒂固》《秋色》等7幅,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5期(总第35期)。71.中国画《直道行之四》四条屏和“众家评说高海平”,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6期(总第36期)。72.中国画《诗意中国魂》《端午山行游记》和赵刚撰文《我为陕北传精神——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他的陕北系列》,2个整版,发表于《品艺术》,2012年7期(总第37期)。73.中国画《相互促进》1幅,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3月20日 第6版。74.中国画《鸿门寺石龛》1幅,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3月30日 第6版。70.中国画《展望》1幅,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4月11日 第6版。71.中国画《直道秦韵》长卷等4幅,及艺术介绍,发表于《陕西广播电视报·文化月末》2012年4月2日第12、13版通版介绍。72.中国画《秦直道边上的陕北人家》等6幅作品,发表于《陕西广播电视报·文化月末》2012年5月25日 第20版。73.中国画《初春访友》、《直道行》等10余幅作品及相关介绍,先后8版专题刊发,发表于《中国画名家作品·价格月报》随《中国画观察》杂志2012年第51期出版发行。74.中国画《直道行》等4幅作品及艺术介绍,发表于《西安榆商》杂志,2012年2期(总第16期)。75.中国画《直到晨飞》入选“陕西第三届中国花鸟画展”,并随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展览主题同名出版发行,2012年。(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76.中国画《直道烟云》,参加“横山下来些游击队——民间书画及历史图片展”,并随同名《作品集》出版发行,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77.中国画《直道行之四》,作者介绍,2个整版,发表于《长安美术人物》杂志,2012年3期。78.中国画《直道秦韵》等6幅,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7月11日 第6版正版介绍。79.中国画《直道行》四条屏,参加“臻品水墨——中国画新锐四条屏作品展”。(陕西亮宝楼美术馆,2012年8月26日至9月1日)同时载入同名画展《作品集》和《中国水墨名家》报刊等媒体。80.中国画《能源新都》捐赠于“《西安晚报》‘援’计划慈善拍卖义卖活动”,消息在《西安晚报》2012年8月13日刊出,并由陕西省慈善协会、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社颁发证书。81.中国画《砍头柳》、《黄土颂》,赵刚撰文《以骨法用笔造像传情》一文,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2年9月15日第72期第8版。82.中国画《秋语》等6幅作品,名家评介及作者简介题为“涉跋在秦直道上的画迹”,发表于《神州诗书画报·当代书画家》2012年9月7日,T11版。83.中国画《冬日》、《直道行之一、二、三、四》等8版介绍,及作者简介,并由主编文韬、周莉撰文评述,发表于《高端品鉴·学术创新性青年国画家特刊》,中国国际华商新闻出版集团,2012年8月版。84.中国画《春晓》、《初春访友》等4幅作品,作者及成果介绍,发表于《饮食天地》杂志,2012年9月刊,总第52期。85.中国画《直道行》等18幅作品,题为“‘黄土情深、直道遗韵’高海平国画作品选登”,赵刚撰文《我为陕北传精神——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他的陕北系列》一文,发表于《西安商报·安全陕西周刊》,2012年10月29日第7、8版。86.中国画《民族精神》和赵刚撰文《我为陕北传精神——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他的陕北系列》一文,发表于《榆林日报》,2012年11月12日第6版。87.中国画《直道边上的窑洞群》等8幅作品,“名家评说——高海平”和赵刚撰文《我为陕北传精神——青年画家高海平和他的陕北系列》一文,发表于《艺林》杂志,2012年11月刊,10个版专题推荐。88.中国画《毛头柳》、《黄土颂》,作者及成果介绍,发表于《人文风情》杂志,2012年11期。89.中国画《北国风光》,作者介绍,发表于《2013年癸巳银蛇大吉——中国水墨名家集萃》一书,汉唐书画网出版发行,2013年1月。90.中国画《初春访友》《岁月之痕》等四幅作品,作者撰文随想及艺术介绍等发表于《秦商》杂志,2013年3月25日,NO.13期。91. 中国画《毛头柳》等三幅作品,与刘文西、崔振宽、郭全忠等名家留影及作者介绍共计六版发表于《人文风情》杂志,2013年1期。92.中国画《塞上人家》等八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时空》杂志2013年4期。93.中国画《毛头柳》(一平尺),发表于《榆林日报》杂志2013年4月25日A6版。94.摄影作品《旭日》,发表于《榆林日报》2013年5月13日A6版95. 中国画《塞上春色》1幅图片,作者介绍等发表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2013年2月第8期,总第491期)。96.中国画《龙虎山印象》等3幅作品及成果、名家评介发表于《秦商》杂志2013年5月25日,第14期。97. 中国画《黄土颂》等6幅作品及成果介绍先后八版发表于《画韵中国》杂志2013年5月,第5期。98.中国画《陕北行》(四尺竖,水墨焦墨山水)1幅,入选由中共歙县县委、歙县人民政府、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歙县县委宣传部承办的“大美黄山 魅力徽州”第四届梦萦徽州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5月31日 安徽歙县)并出版同名《画集》,中国文艺出版社,2013年。99.中国画9幅参加由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主办的“信笔心境——八人中国画作品展”,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陕西电视塔、西安电视塔等宣传报道,并配发国画作品同步推出,网站、报纸、杂志转载。100.速写《陕北农家》《延安大桥与宝塔山》,国画《陕北人家》《毛头柳》等6幅作品,发表于《慈善书画》2013年9月15日,总第88期。101.速写《靖边小河窑洞》,发表于《榆林日报》2013年10月30日第六版。102.中国画《直道系列》8幅,及专题介绍先后6版,发表于《廉政风云》杂志(红旗出版社)2013年10期。103.中国画《高原新韵》《长城》等四幅作品,发表于《荆山》2013年4期。104.中国画《万里长城》等十余幅作品先后六版推出,发表于《美术时空》杂志2014年2期。105.中国画《乾坤湾》等四幅及介绍与采风场景,题为“高海平绘画作品选”,发表于《榆林新青年》杂志2014年4期“艺术榆林”栏目。106.中国画《香炉寺》等三幅及介绍与采风场景,题为“高海平的画”,发表于《榆林新青年》杂志2014年5期封三。107.中国画《长城》获得“第三届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一等奖。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时空》杂志社主办,2014年4月。108.中国画《榆楸》等三幅作品,“名家评鉴高海平”、介绍等,发表于《城市经济导报》2014年7月17日C8版。109.中国画《高原新韵》等六幅作品先后六版推出,发表于《中国艺术博览》杂志2014年6月刊。

(1995年11月~2010年7月) 序号 论文题目 刊物(著作)名称 刊名、出版社名称 发表(出版)时间 字数 级别 1 中国小品的审美意趣 《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杂志社 1995.11 1800 省级 2 实施新方案,整体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改革论丛》 教学与研究杂志社 1996.3 4000 省级 3 扬泰文化内涵特质 《维扬文化概观》 南师大出版社 1997.8 5800 省级 4 教育创新成功案例剖析方法 《创新教育》 吉林科学出版社 1998.10 3300 省级 5 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 《教学创新模式》 吉林科学出版社 1999.10 5200 省级 6 创新教育的课堂实践 《教育教学创新论》 吉林科学出版社 1999.10 4500 省级 7 谈如何创设语文课的“课气”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该报编辑部 2000.5 5000 省级 8 古代散文与辞赋 《中国文化概说》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 10000 省级 9 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的形式美 《中国文化概说》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 11000 省级 10 论文学创作灵感 《文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12800 省级 11 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特征 《文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13200 省级 12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美形成及其标志 《中国文化通论》 南师大出版社 2002.8 9600 省级 13 中华礼俗的民族风情特色 《中国文化通论》 南师大出版社 2002.8 15000 省级 14 泰州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及策略 《江苏政协》 《江苏政协》杂志社 2003.6 3800 省级 15 应用文的起源与演变 《应用写作》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12 3000 省级 16 中国“写作之气”论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杂志社 2005.11 5600 省级 17 新闻评论的写作艺术 《应用写作新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1 12000 省级 18 泰州诗歌及其阐读目录 《泰州诗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10 1800 省级 19 泰州散文流变脉络目录 《泰州文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10 1600 省级 20 再论东方“写作之气”韵 《作家》 《作家》杂志社 2008年第12期 3800 核心 21 杜甫主导诗风及其审美阐释 《作家》 《作家》杂志社 2009年第1期 5000 核心 22 节目主持传媒演讲的理论与实践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杂志社 2009年第2期 3200 核心 23 论“独抒性灵”的审美意趣 《作家》 《作家》杂志社 2009年第2期 5000 核心 24 论“性灵派”作家的写作美学追求 《山东文学》 《山东文学》杂志社 2009年第3期 10000 核心 25 论人性塑造·课程交融·双师型品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杂志社 2009年第5期 4500 省级 26 论塑造扭曲灵魂的悲剧美 《时代文学》 《时代文学》杂志社 2009年第8期 4200 核心 27 《尚书》:散文美学的丰碑 《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杂志社 2009年第8期 4200 核心 28 论游记追朴求真的审美风范 《山花》 《山花》杂志社 2009年第9期 4500 核心 29 李贽美学思想渐进历程及其渊源多元化探秘 《小说评论》 《小说评论》杂志社 2009年第五期 6600 权威 30 论东方笔记小说之奇葩 《湖南师大学报》 《湖南师大学报》杂志社 2009年第六期 5200 权威 31 论中国文化产业安全策略与思路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年第六期 6800 省级 32 论美国因果关系裁定中的“布拉茨克模式” 《石家庄学院学报》 《石家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2009年第六期 6000 省级 33 论中国反“反倾销”产业文化安全策略 《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编辑部 2009年第10期 5600 省级 34 论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反倾销新动向 《中国贸易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 《中国贸易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编辑部 2009年12月 9600 省级 35 论中国话语传媒的脉搏和韵象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杂志社 2010年第1期 6000 核心 36 论高校研究所学术创新管理的思路与策略 《中国经贸》 《中国经贸》杂志社 2010年第1期 4000 省级 37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地方文化育人”方略 《中国经贸》 《中国经贸》杂志社 2010年第1期 4000 省级 38 李贽“自然人性论”美学意蕴的哲学解读 《前沿》 《前沿》杂志社 2010年第3期 10000 权威 39 大学语文(丁帆等主编)(高校教材) 凤凰出版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年6月 33万(参编) 40 为大学语文找到最佳契合点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出版社 2010年7月 4600 国家级 合计:公开发表(出版)论文论著40篇(部),计24.18万字。 论文(著)发表总览(续)(1966年—1994年) 序号 论文(作品)题目 刊物(著作)名称 发表(出版)时间 字数 备注 1 呵,家乡(散文) 《儿童文学》 1966年 1000 2 雨中梦(诗歌) 《扬州报》 1970年 10行 3 血战黑雨塘(剧) 《扬州文艺》 1973年 3000 4 未来的阴影(散文) 《琼花》 1979年 3200 5 我国散文传统特色论略 《内蒙古师院学报》 1981.2 16000 6 论文章的“凤头”和“豹尾”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1.4 8600 7 论中国散文内在发展规律 《喀什师院学报》 1982.1 22000 8 也论《尝试集》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2.2 6500 9 试论中国游记散文 《内蒙古师院学报》 1982.2 27000 10 浅谈我国散文的民族风格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2.2 6500 11 论作品首尾组织艺术 《作家协会通讯》 1982.11 9000 12 引人入胜的《广西游记》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3.2 12600 13 试论我国散文的民族特色 《宁夏大学学报》 1982.3 6600 14 论中等师范教育改革 《蒙古师大学报》 1983.3 6000 15 师范写作正强化与教师“下水作文” 《教改通讯》 1985.3 11500 16 《你莫忘记》是一首悲愤诗 《北方论丛》 1985.1 5000 17 论中国笔记散文的民族特色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1986.1 10000 18 《孙子兵法》散文艺术特色 《信阳师院学报》 1986.2 5000 19 抓准“文眼”教学散文 《教学研究》 1986.5 2000 20 论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教改信息》 1985.5 7500 21 论中师文选教学的媒介手段 《教学研究》 1986.2 10000 22 泰师仙桃(散文) 《艺苑》 1986.4 2000 23 呵,我这黄土地(小说) 《艺苑》 1986.12 2200 24 防止中学化,突出师范性 《教学研究》 1986.2 11000 25 《尚书》语言艺术论略 《蒙古师大学报》 1988.2 10000 26 论中师作文教学的师范性 《教改信息》 1987.1 12500 27 杨柳情:除夕思父(诗) 《艺苑》 1987.3 18行 28 陶潜散文真朴自然的美学追求 人大《古典文学研究》 1988年 10500 29 再论中国游记散文 人大《古典文学研究》 1988年 10000 30 《尚书》语言艺术论略 人大《古典文学研究》 1988年 27000 31 论中师文选教学的媒介手段 《语文教学论文集》 1988年 9000 32 文言虚词用法论 《文言虚词》 1987.11 8000 33 青春乐章变奏曲 《青春乐章》 1988.12 5000 34 《尚书》语言艺术论略 日本《东方文化研究》 1989.1 10000 35 中国色彩修辞学 《修辞学丛刊》 1988.12 12000 36 那人生的秘方(诗) 《当代作品选集》 1989.3 2000 37 影子的烦恼(诗)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5 3000 38 蜜蜂(诗) 《春笋报》 1989.5 14行 39 活该(小说)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4 3500 40 游行(小说)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4 2800 41 一场审问式对话(小说)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4 3200 42 猫的喜剧(小说)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4 2500 43 杨柳依依话春天(散文) 《春笋报》 1989.1 1800 44 我对新歌剧的思考 《艺术百家》 1989.2 5000 45 病榻呓语(评论) 《散文鉴赏集》 1990.4 2000 46 雨思(评论) 《散文鉴赏集》 1990.4 2200 47 画像(评论) 《散文鉴赏集》 1990.4 1900 48 文人的傲骨(评论) 《散文鉴赏集》 1990.4 2400 49 距离(评论) 《小说鉴赏集》 1991.6 2800 50 古刹新僧(评论) 《小说鉴赏集》 1991.6 2500 51 吴君卒(评论) 《小说鉴赏集》 1991.6 3000 52 李白(评论) 《小说鉴赏集》 1991.6 2500 53 遥有此寄(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10 2700 54 把酒问月(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2000 55 春夜洛城闻笛(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2300 56 点绛唇雨恨云愁(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1900 57 酒泉子长忆观湖(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1200 58 小桃红越调(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1500 59 葱岸多风桔柚香(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2000 60 教师与儿童文学创作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8000 61 儿童文学体裁论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25000 62 儿童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16000 63 儿童文学批评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4800 64 儿童文学评论的写作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9000 65 牵牛花(散文) 《中外名著赏析》 1992.11 1200 66 我是一只海船(散文) 《中外名著赏析》 1992.11 1500 67 海滨的孩子(散文) 《中外名著赏析》 1992.11 3500 68 泰兴市志·军事·人物·交通卷 《泰兴市志》 1993.3 80000 69 接通人民的血管 扬州日报 1992.11 1500 70 浅论比喻 《金湖斋文集》 1991.2 4000 71 “小学语文教学法”散论 《萌芽集》 1992.3 6200 72 从师范发展史论当前改革现状 《金湖斋文集》 1991.2 11000 73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艺术论 《萌芽续集》 1991.5 12000 74 浅论鲁迅《朝花夕拾》 《萌芽续集》 1992.5 8500 75 戴望舒诗歌语言散论 《金湖斋文集》 1991.2 22000 76 散文创作面面观 《金湖斋文集》 1991.2 21000 77 散文基本特征论 《金湖斋文集》 1991.2 10600 78 爱情文学论纲 《萌芽集》 1992.3 7000 79 师范教学语言美学 《语言艺术论》 1992.5 14000 80 板书设计美学 《师范基本技能教程》 1991.11 12000 81 中国古典散文的传统特色论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12300 82 中国散文的民族风格论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8800 83 中国游记散文艺术论略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22600 84 中国笔记散文之变迁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23000 85 中国军事散文与《孙子兵法》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10200 86 论《尚书》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9500 87 柳宗元散文与《永州八记》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9500 88 陶渊明及其散文美学追求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9500 89 中国散文继承发展之流变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19700 90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艺术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9600 91 《朝花夕拾》与鲁迅忆旧散文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8000 92 当代游记的奇妙艺术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12400 93 论《尝试集》文学地位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8800 94 应当历史地评价胡适新诗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4400 95 “白马非马”并非诡辩论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11000 96 论刘兰芝叛逆女性形象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7300 97 戴望舒诗歌语言艺术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13100 98 歌剧创作中的重大收获 《艺术百家》 1993.5 8800 99 在模仿中徘徊探索 《文学评论》 1993.5 2900 100 散文及其基本特征 《文学评论》 1993.5 4400 101 使作品比较地显出亮色 《文学评论》 1993.5 4400 102 心声的历程——《好望角》序 《文学评论》 1993.5 7000 103 《野地的小花》序 《文学评论》 1993.5 7000 104 《小二黑的结婚》的文笔情趣 《文学评论》 1993.5 2900 105 愿创作女神成为你的终身伴侣 《文学评论》 1993.5 1500 106 再论“文艺爱情论” 《艺苑》 1993.5 5800 107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学术争鸣》 1993.5 3700 108 接通人民的血管 《学术争鸣》 1993.5 1600 109 “自我抒情”艺术论 《学术争鸣》 1993.5 2900 110 虚实艺术辩证法 《学术争鸣》 1993.5 2900 111 外国谚语美学及其基本特征 《学术争鸣》 1993.5 19700 112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杂论·辞章·创作》 1993.5 1600 113 六不能忘 《杂论·辞章·创作》 1993.5 6600 114 教师形象论 《杂论·辞章·创作》 1993.5 2200 115 从师范发展中看师范改革探讨 《师范工作研究》 1993.5 8800 116 齐抓共管,常年不懈 《师范工作研究》 1993.5 3700 117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师范工作研究》 1993.5 12400 118 家庭女性价值论 《社会问题研究》 1993.5 8600 119 重阳节前话敬老 《社会问题研究》 1993.5 3600 120 老年人才及其开发管理 《社会问题研究》 1989.10 5100 121 设问式鉴赏“小语”中的童话 《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989.10 2900 122 苏东坡与《赤壁怀古》 《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989.10 5100 123 写作中的“形似”与“神似” 《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989.10 6600 124 西方的彩霞(诗) 《文学创作》 1989.10 26行 125 蜜蜂(诗) 《文学创作》 1989.10 21行 126 村晨酒香(诗) 《文学创作》 1989.10 17行 127 插上歌声的翅膀(诗) 《文学创作》 1989.10 31行 128 玫瑰色的骷髅(诗) 《文学创作》 1989.10 32行 129 心中的太阳(诗) 《文学创作》 1989.10 34行 130 根之歌(诗) 《文学创作》 1989.10 18行 131 “疯子”的诗(诗) 《文学创作》 1986.6 17行 132 杨柳情(诗) 《文学创作》 1986.6 24行 133 除夕思父(诗) 《文学创作》 1986.6 10行 134 月的反思(诗) 《文学创作》 1986.6 12行 135 人生标枪(诗) 《文学创作》 1986.6 44行 136 风筝(诗) 《文学创作》 1986.6 52行 137 献给师范的(诗)歌 《文学创作》 1986.6 38行 138 用骨头写诗(诗) 《文学创作》 1986.6 19行 139 中国万岁(诗) 《文学创作》 1986.6 44行 140 影子的烦恼(诗) 《小说》 1986.6 1400 141 一场审问式对话 《小说》 1986.6 800 142 活该 《小说》 1986.6 1000 143 大力士王达软成泥 《小说》 1986.6 1200 144 猫叫的喜剧 《小说》 1986.6 1300 145 游行 《小说》 1986.6 1200 146 笑比哭好 《小说》 1986.6 1500 147 呵,老银杏 《小说》 1986.6 2300 148 霜天里的金叶 《小说》 1986.6 2000 149 爷爷坟前的“征文” 《小说》 1986.6 1600 150 电话,真装了 《小说》 1986.6 1800 151 泰师仙桃 《小说》 1986.6 2000 152 师魂 《小说》 1986.6 1800 153 “凤头”“豹尾”论 《辞章》 1986.6 9000 154 比喻的艺术 《辞章》 1986.6 3500 155 汉语“调序”论 《辞章》 1986.6 10000 156 中国古代色彩修辞学 《辞章》 1986.6 9500 157 师范教师教学改革断想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5500 158 中国诗歌的“意境”教学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9400 159 教学媒介段与课型模式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7400 160 比较法与师范文选教学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10800 161 防止中学化,突出师范性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12000 162 论作文教学的师范性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10800 163 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8500 164 “语教法”的学科体系论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3000 165 我的“文、象、道统一观”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9800 166 教学语言艺术论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22900 167 课堂板书艺术论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23600 168 改革师范课堂传统模式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6000 169 立意在于“异”和“新” 《写作百问必答》 1989.1 1900 170 创设意境之途径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800 171 “模写”与“创新”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400 172 开篇与收尾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800 173 材料选择之艺术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000 174 情节展开法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600 175 文章结构通式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800 176 比兴构思法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100 177 写作与现实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800 178 生活是浮计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2000 179 文章与胆识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000 180 对立统一艺术之运用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600 181 平庸与精美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500 182 “疏”与“密”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100 183 “奇幻”与“真实”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600 184 虚实相生法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300 185 “繁”与“简”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700 186 “快”与“慢”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900 187 “藏”与“露”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8500 188 “无”与“有”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3000 189 说辞藻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500 190 论摹声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3000 191 论文采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800 192 语言色彩论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800 193 文贵简洁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2100 194 文章之“有味”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900 195 话说“短而精”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400 196 贵能曲折变化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600 197 论气势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3000 198 再论气势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2300 199 节奏论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2000 200 别趣·理趣·风趣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600 201 说“情”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900 202 抒“真情”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800 203 “情理分寸”感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300 204 说“文眼”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000 205 论想象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2600 206 再论想象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500 207 写“笑”技法大观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300 208 写“死”之技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2000 209 谈场面描写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500 210 论时空描写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400 211 选题艺术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900 212 悬念的艺术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800 213 表现的角度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2000 214 科普散文的写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9500 215 科技杂文的作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1500 216 文中论文形象化述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2300 217 议论文的强调手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2000 218 谈对联写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1800 219 公文写作技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2400 220 说“文面” 《文章病院》 1994.1 900 221 克服“小毛病” 《文章病院》 1994.1 800 222 为文“七戒” 《文章病院》 1994.1 2000 223 文不厌改 《文章病院》 1994.1 1400 224 文章“五觉” 《文章病院》 1994.1 1800 225 从诗学文 《文章病院》 1994.1 1500 226 韧性精神 《文章病院》 1994.1 2000 227 写作基本功 《锤炼写作基本功》 1994.1 1600 228 锤炼写作基本功 《锤炼写作基本功》 1994.1 1800 229 祝君步入“三境界” 《锤炼写作基本功》 1994.1 1600 230 写作兴趣提高之途径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1200 231 谈文章命题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900 232 一事一议引导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2800 233 指导创作四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7000 234 写作启示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9500 235 议论文开篇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2200 236 写作思路培养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6500 237 文章内容结构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900 238 作文“四自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900 239 “特殊”文章批改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1400 240 师范生写作大趋势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2000 241 写出理想的人格 《人物美学纵横》 1994.3 3600 242 写出崇高的心灵美 《人物美学纵横》 1994.3 4500 243 写出雅洁的语言美 《人物美学纵横》 1994.3 4500 244 写出别致的风度美 《人物美学纵横》 1994.3 5800 245 温柔敦原,清瘦如竹 《文学评论·文学争鸣》 1994.3 2900 246 再谈作文“评讲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3 3000 247 语言表达的真善美 《语言艺术论》 1994.3 4000 248 语言的音调美和节奏感 《语言艺术论》 1994.3 4600 249 论板书语和态势语 《语言艺术论》 1994.3 4200 250 教学语言的结构及其儿童化 《语言艺术论》 1994.3 4000 251 辩论的意义与特点 《语言艺术论》 1994.3 6800 252 谈谈辩论技巧 《语言艺术论》 1994.3 8100 253 陶渊明真朴自然散文艺术论 《北京师院学报》 1984.3 10000 补登 合计:公开发表(出版)论文论著253篇(部),计138.2万字。 1966年至2010年累计发表论文(作品)共293篇,计162.38万字。

河北华尚文化论文发表

学术规范,不仅是指建立各种形式的规则,而且还涉及到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学术规范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学术规范的法学思考

[摘要]大学内部学术失范的根源在于学术权力的滥用,具体体现为学术权力的程序合法性欠缺、学术权力的公共性缺失、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文章立足法学视角,以大学中的学术权力为基点,探析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并为学术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提供制度设计,即学术权力应遵循程序正义原则,恪守学术性特质以及健全学术权力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学术权力 学术规范 学术责任

[作者简介]夏民(1967- ),男,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江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教育法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完善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思考”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20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87-02

大学中的学术失范现象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其性质、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分析并不完全相同,但却颇有见地。本文试图从法学的视角,以大学中的学术权力为基点,探析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并为学术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提供制度设计。

一、学术权威与学术失范

大学是知识之府,大学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在大学,个体之间拥有的知识并不等同,某位学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学术造诣深、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大,成为其他学者心目中受尊敬、受崇拜的人物,就会被称为学术权威。学术权威的影响力既非出自于行政组织中的地位,也非沿袭传统的家族权力,而是以学术人员自身的学术修养、学术成就、学术魅力等因素为基础的个人威信和威望。通常没有保障其作用发挥的制度机制,也没有明确的法定影响对象。学术权威一旦与校长、院长、处长等大学中的行政地位相结合,就会使其影响力明显增强,既出于个人的权威,又源于组织的因素。

学术权威是大学名望的象征。世界范围内大学的声誉与排名,往往取决于其具有的享誉海内外的学术权威的质量与数量。恰如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齐先生所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术权威作为大学中学术和学科的带头人,对大学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学术权威能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脉络,引领学科发展的走向,推陈学科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学术权威作为大学中左右学术权力的重要因素,在众多学术人员汇集的学术组织中,能平衡学术人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学术组织内部形成合理的梯级人员结构,保持学术组织的和谐稳定。因此,大学应该善待学术权威。但学术权威本身特殊的地位容易引发封闭、偏执和保守的倾向,甚至出现学术权威挤占学术资源、垄断学术话语体系、限制学术研究空间等不良现象。对此,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明确提出批评:“科学创新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某些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话语权,同时有自己成熟的研究框架,所以有时会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后者可能被看作是对他们学术地位和权威的挑战。”事实上,作为传统学术圣地的大学,目前在学术研究计划、经费申请、研究行为、研究评审和研究报告等学术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背离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现象,尽管不能完全归责于学术权威,但与学术权威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

二、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

1.大学学术权力的程序合法性欠缺。这里提及的学术权力程序合法性主要指从权力产生的基础和行使方式来看,学术权力是否遵循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学内部相关的自治性规范文件所规定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其合法性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术权力来源的角度看,学术组织成员组成欠缺合法性。大学中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行使着教授治学的职能,决定着教师职称的评定、学生学位的授予、教学科研成果奖项的推荐等重要学术事项。但学术组织成员的组成不是由教师或教师代表选举产生,而是由大学中的党政部门指定产生。这样产生的学术组织很难真正代表教师群体的意愿,学术组织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受到置疑。二是从学术权力行使的角度分析,学术权力未能遵循透明、公平、回避等程序要求。由于学术组织的成员指定产生,缺乏选举所要求的准入与更换机制,人员更迭比较缓慢,学术组织成为遍布“熟人”的机构,彼此之间容易形成利益链,进行利益的勾兑与交换,透明、公平、回避等程序要求则往往成为摆设。以学术管理中的项目遴选为例,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许多环节的匿名评审与回避原则被规避,评审专家对于自己工作单位的申报者、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申报者并没有做到回避原则,直接导致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

2.大学学术权力公共性的弱化。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性”包含了权利与义务的均等性原则,即“特定文化传统中成员所共享某种利益,并继而一同承担对应义务的性质”。学术权力植根于学术,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所以,就应然的意义而言,学术权力是学术共同体的公共权力,应当公平地赋予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以体现权力的公共性和公正性,彰显学术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遗憾的是,这种理论逻辑并没有转化为实践行为。在学术权力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权力的主体通常是某个社会体制中的成员,其日常行为主要与该体制发生联系,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维护自我利益的行为倾向,继而或潜在或明确地将这种行为趋向带到学术事务管理与资源分配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术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这方面显著的例证是西方大学讲座制度的变迁。讲座教授制度曾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教授权力的膨胀,该制度消极的一面,如垄断研究资源、压制新生力量等不断浮现。到19世纪末,西方大学讲座制已变得僵化,讲座制的教授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对其研究领域内新兴专业采取打压措施,不允许其成立新的研究所或开设独立的讲座,严重阻碍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为了捍卫学术权力的“公共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讲座制逐步瓦解,转向系科制。 3.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既然学术组织及其成员被授予一定的权力,就应当对相应的权力行使的结果负责。责任机制缺位学术权力,必然导致权力行使的无序与无度。美国著名的学者、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就曾对现代大学学术权力缺乏监督机制、责任机制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提到:“回顾历史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方面,即使科学家们对某些学术不端行为有着清楚的认识,但他们宁愿保持缄默,也不将此类行为公之于众。另一方面,某些专门委员会或小组在调查具体事件时行为也比较浮夸草率,在制度执行中也没有遵循严格的程序。”在肯尼迪看来,学术失范问题的处理机制所表现出来的软弱和无奈,根源在于责任机制的缺位。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大学内部弥漫着对学术权力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使得大学中最重要的学术组织――学术委员会,被戏称为“学术居委会”。“大学内部的学术委员会应该捍卫学术研究的尊严,但在当下高校权力框架下,学术委员会经常出现失语的现象,无法具备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其效力,更像是‘学术居委会’。”

三、学术权力的规范行使

1.学术权力要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程序正义理念下的法律制度,坚信实体正义是无懈可击的,并且只是程序正义结果的衍生物或副产品。程序正义维护的是程序规则的权威,程序公平体现的是任何人没有超越程序规则的特权。学术权力要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术组织成员的产生要体现民主原则,即要将学术组织成员选拔的时间、地点、规则和条件公开,选举产生,防止组织或个人指派,杜绝暗箱操作,以消解权力相对人对学术组织权力正当性的质疑。学术权力运作要遵循严格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旨在消除权力运行过程中利益关联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依此原则,在学术权力行使过程中,与权力相对人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学术组织成员应自行或强行退出,以公正权力行使的公正性。保障权力相对人的相应权利,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对象不是单纯的行为客体,也不是简单的受动者,为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需要程序的双向互动,将管理对象纳入权力行使过程中,使其通晓权力行使的状况。完善相对人申诉及对话制度,对话渠道的畅通是保障相对人权利的重要因素。当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学术决议时,应及时告知其该决定的理由,听取其意见并告知其享有的法定权利救济渠道。

2.学术权力要恪守学术性特质。学术权力恪守学术性特质的根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行使的主体只能是学者,而不能是行政官员。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基于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而不是源于行政职务和职级。二是学术权力作用的范围只能是学术事务,而不能是对其有重大利益诱惑的非学术事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的两种不同取向,两者在取得方式、性质、地位、作用范围、外部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可混同。三是学术权力作用的目的是保障学术自由。保障学术自由既要完善保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制度,建立保障学术自由的法律规范,反对滥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自由,又要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彰显学术独立精神,提升学术道德水准,严惩学术失范行为,营造宽容学术氛围。

3.健全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学术责任的重要性,曾就加强学风建设问题提出了“八个提倡、八个反对”,其中有“提倡学术批评、学术责任,反对一团和气、恶语伤人”的提法。实际上,将大学学术权力放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不难发现,大学自身所具备的历史责任感,大学不能再简单地以学术自由为借口逃避责任。“既然现代大学在科学创新和学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认为,责任感是大学固有的内涵,大学不应回避该问题,它应该对实验开发中的研究成果承担一切责任。”健全的权力责任机制是大学存续、持久并担负起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为了将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落到实处,建立学术纠纷解决机制不可或缺。要审视现行的司法解决机制,法官长于案件事实认定和诉讼程序的掌控,但对于超越自己专业知识之外的学术判断则束手无策。因此,司法介入学术纠纷的法律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完善学术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途径在于设立学术纠纷仲裁制度。“仲裁制度源于公民之间的私法领域,并最终延伸至与权力相关的公法领域,它同时具备公法与私法的双重特点。这一特质与学术纠纷兼具公私特征是耦合的,也是仲裁制度得以介入学术纠纷领域的情感基础。”学术纠纷仲裁制度通过设立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庭来裁决纠纷。仲裁委员会在具体裁决案件时,由争议当事双方从仲裁委员会设立的专家库里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根据案件事实,在公开、回避、自愿、充分辩论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和科学原理作出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公正裁决。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J].读书,2004(1).

[2]陈韶峰.试论学术评审中的委员会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3]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

[4](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魏英杰.患有软骨病的“学术居委会”[N],中国青年报,2005-12-26.

[6]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昌祖.高校学术纠纷的司法有限介入[J].教育评论,2008(4).

学术规范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并未对“学风”、“学术规范”等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学术研究一旦失范,可能会导致学术腐败。如果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危害性没有清醒认识,便会对学术自身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学风 学术规范 学术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被誉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①以社会科学界、人文科学界为主,包括自然科学界在内诸多学科的学者广泛参与,对学术研究中的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

最早对学风问题、学术规范讨论进行梳理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先生。1998年《中国书评》复刊号发表了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一文,第一次提出学术规范讨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也正是这篇《备忘录》,基于当时种种学术失范现象的描述,对什么是学术规范化,要不要规范化和如何规范化等问题,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2000年9月,《学术界》杂志第5期发表了井建斌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学界新的关注热点》一文,该文在《备忘录》的基础上,“补充了1999~2000年学术规范讨论的材料和作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一些材料”。②2002年2月28日,杨玉圣主办的“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胡杨的《建树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讨论综述》一文,该文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进行了现象总结,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树学术规范、打击学术腐败的具体措施,并对《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开展的持续一年多的大讨论中提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2002年4月16日,“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一文。与前面三篇文章客观地介绍各方观点、描述学术失范现象,并加以适当点评所不同的是,周祥森对学术规范讨论究竟肇始于何时、学术规范讨论的深层背景究竟是什么、如何界定学术规范等有关学术规范讨论的实质性、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明确提出:“这场历时十余年并仍在发展着的学术大讨论,是新旧中西冲突和大变革时期学术范式转换的必然产物,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学人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本土化、国际化努力的有益探索”。③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讨论分析较为透彻、考证较为确凿、总结较为全面。与此同时,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杂志社或编辑部还与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织召开了关于学风问题、学术规范的研讨会,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建设的宏观角度来研讨学风和学术规范问题,从而推动了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讨论的不断深入。

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在整个学术界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却普遍得以开展的同时,由于学风不正、违反学术规范所导致的学术腐败事件却在近年内屡被批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学术规范”相关概念及其解读

学风。就个体而言,学风是学习者主观的精神因素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表现。它既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素养的高低、学习意志的强弱和学习志向的远近,又反映了学习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构建思维模式中的某种倾向,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预示着学习者学习探究活动的成败。就某个正常的学术领域或某个正常的学术共同体而言,学风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团结协作的纽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大学教师,应有身正为范的崇高师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研究精神、明确合理的治学方法,否则不仅做不好学问、做不好学者、做不好教师,还要误人子弟。因此,学风问题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涉及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教书育人,事关教育成败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学术规范。邓正来认为:“所谓规范化问题,不仅是指建立各种形式的规则,而且还涉及到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如何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如何营造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长传统,等等”。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研究员和景天魁研究员对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学规范化的学术建设应当包括科研和管理两个方面。在科研方面,规范化的学术建设涉及到:操作层面,要有研究者基本认同的研究方法;知识层面,要有基本的、大致为学者所接受的理论和概念系统;道德层面,研究者应当具有自律精神。在科研管理方面,课题论证要符合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发表论文要有正规的审稿制度,成果评价要有科学标准等等。⑤在众多的讨论文章中,以上这两种观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术规范涉及的具体范围,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术规范的界定既应当包括理念和价值的层面,也应当包括程序和操作的层面。因此,所谓学术规范,可以认为是学术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形成的、并为学术共同体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学术价值观念和学术行为模式,具体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学术研究规范、学术管理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五个方面。这样的界定避免了对学术规范琐碎的现象性描述,将学术规范具体化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阶段,同时便于对学术失范现象加以明确的分类。

学术腐败。学术研究中不遵守规范,产生“失范”行为,并超越了某种界限,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即可能进一步堕落为当前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重点揭露和批判的“学术腐败”。笔者认为,所谓学术腐败,是指违反了学术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形成,并为绝大多数教科研人员认可的学术道德准则、学术价值观念和学术研究规范,采取一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学术堕落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导致当前高校学术腐败行为日益为社会所严重关注的原因,是由于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探究学问的地方,大学教师学风不正引发的学术失范现象甚至学术腐败行为不仅有可能使我们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落空,学术研究丧失最宝贵的原创性,还有可能击穿社会的道德底线、导致全社会的道德“雪崩”。这种灾难性的后果或许不会马上得以表现,但却并非没有可能。

学术为何需要规范

学术腐败尤其是高校学术腐败不仅亵渎了学术尊严,玷污了学界圣洁,腐蚀了大学教师队伍,违背了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阻碍了学术发展创新和人才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对学术发展的严重妨碍。学术活动作为知识的传承、研习、探索和应用活动,需要对于客观真理的热诚追求和忠实服膺。学术的发展,离不开那种奠立在客观性、诚实性和无私利性基础之上的高尚的学术道德,离不开追求原创性的强烈的创新动机。政治求公、经济求利、学术求真。学术共同体是一个以“求真”作为自己主导价值的共同体,其运作秩序主要是靠学者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来维持。

对于社会进步的阻碍。在每一时代,站在探求知识和真理前沿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教师的精神气质,总是起着引领时代思想的作用。特别是近代,自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中国的人文思想开始具有了它的现代形态。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以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把中国的人文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转型期发轫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也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由于此,知识分子才得以被称为社会的精英和时代的精神脊梁。如果这些人腐败堕落,将严重阻碍社会的整体发展。

潜移默化而又极其顽固的渗透性、蔓延性和扩散性。有人曾对中国的职业声望进行过调查,选择了当时(1998年)社会上最有代表性的14种职业,对国内7所有代表性的城市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城市的被调查人均将科学家和大学教授排在职业声望排行榜的第一、二位。⑥这充分说明整个社会对知识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信任和期望。如果连为人师表的大学教师也难以抵御社会腐败的侵袭,那么,何以通过教育去教化社会?要避免或拯救学术腐败所可能或已经导致的学术发展危机、社会精神危机和人的发展危机,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的任务,无论这是未雨绸缪也好,还是亡羊补牢也罢。(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副教授)

注释

①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②③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http://www.省略,2002年4月16日。

④邓正来:“社会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出版座谈纪要”,《东方》,1995年第2期。

⑤陆学艺,景天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⑥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之处,从而出现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基本原则;

一、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与方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礼仪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1]。

舆论监督的产生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做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国务院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曾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位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鼓励与期许,为我们未来更好地开展新闻监督指明了方向。

二、媒体舆论监督优势与现状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新闻舆论监督也取得了不菲业绩。从最初的小心谨慎到今天的锋芒毕露;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到今日的遍地开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监督特点看,舆论监督具有几大优势。一是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二是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三是具有多样表现形式;四是涉及面广,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从监督现状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工作配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在形成监督合力和实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在运行中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地方,从而发生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甚至存在着损害公民、单位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有些新闻媒体为制造噱头,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竟然违反“真实”这一媒体舆论监督的生命,通过不实报道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及存在价值。

例如2007年3月,广东某媒体报道称,广东香蕉发现巴拿马病,由于难以治疗,被称为“蕉癌”。报道随后被有意无意误读延伸为“吃香蕉会致癌”,香蕉运销商也借此打压香蕉价格,导致海南香蕉滞销,价格暴跌。一个以讹传讹的“蕉癌”事件,使得海南香蕉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香蕉种植户损失惨重,教训极其深刻[2]。

三、媒体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下,面对新形势,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切实反映党和人民的意志,对政府、司法、社会实行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媒体宣传什么、评论什么、批评什么、监督什么都要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方针来研究实施,使之有利于党的执政和国家稳定,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党性原则、有利稳定原则、服务大局原则、事实准确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注重效果原则、遵守纪律原则和依法监督原则。遵循这些原则,舆论监督就可以少走弯路[3]。

同时要做到“三个不能对立”。在舆论监督活动中,要把握导向和立场,不能把反映人民意愿与促进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相对立;不能把揭露工作中的问题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相对立;不能把抨击社会的歪风邪气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对立。

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时,尽管灾区群众遇到停电、断水及交通堵塞等重重困难,但各媒体报道的大量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鲜活稿件,既客观报道了灾区困难,又重点报道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齐心协力、共同奋战、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鼓舞了国人,振奋了民心,树立了政府的威信,体现了百姓的情怀,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仅如此,还要注意把握大局。舆论监督在大局面前尤其要把握好监督的“度”。要坚持按照法律办事,按照原则开展,否则就可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经常性的、基本任务。”可以说,促进安定团结是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责任,因此在事关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开展舆论监督要更加慎重。

四、正确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对策

作为媒体来说,一些盲目追求“噱头”的失实报道绝不能成为其营销手段,否则到头来,损害最大的还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首先要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感。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它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时候,遵从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如果在工作中缺乏科学责任和质疑精神,就会让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例如2005年7月,一篇标题为《啤酒业早该禁用甲醛》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开头引用了一名被称为“啤酒研究工作者”的来信,信中指出,目前很多啤酒厂为了控制成本,用可疑致癌物甲醛充当稳定剂,并称这是我国啤酒业的“行规”。这篇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杜绿君的观点:“就产量比例来看,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4]。虽然事后杜绿君马上发表声明指出,这篇针对她的采访报道是以讹传讹,但由于文章在短时间内已经被迅速广泛转载,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韩日等邻国的关注。

最后经多方调查,中国啤酒基本上已实现无甲醛酿造的主流,所以国产啤酒95%甲醛超标是没有根据的。可见,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媒体只有秉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才能杜绝以公共利益之名炒作、追求轰动效应、谋求商业利益的可能。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本是媒体塑造形象,提升公信力的好机会,但媒体只有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报道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其次,要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新闻炒作。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采访过程中应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源内容,不任意曲解客观事实。如果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恶意炒作之实,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恶意炒作对新闻的影响除了制造虚假新闻、愚弄受众以外,更恶劣之处还在于削弱了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恶意炒作之所以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反感,是因为这种操作手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也使新闻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存在根据,更遑论新闻功能和作用的实现。因此,媒体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再次要培养记者的科学素养,倡导新闻报道的科学精神。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涉及科技、卫生、教育等众多领域的报道工作,要想向公众传达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果在进行专业领域报道时,记者既不去做资料搜集等案头工作,又不去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使命,树立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多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确保报道出的内容客观真实。

此外,要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过程中,使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舆论监督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公众可以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后或实施过程当中,对决策进行广泛的评议和论证,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民意和社情参照,从而,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搭建好大众知情权的信息平台。应充分发挥信息渠道丰富、动作反映灵敏的优势,对社会环境信息实行及时采集,随时发现和掌握各个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客观、真实、可靠地提供给广大群众,为他们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保证。无论何时,舆论监督只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刘九州.新闻理论基础[J].新闻知识,2006(3).

[2] 新华网新华时评.“蕉癌”事件的教训值得深深汲取.

[3] 朱颖.新闻舆论监督与公共权力运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每周质检报告[R].2005-07-17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

摘要 :媒介素质 教育 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媒介和 社会如何干预受众使用媒介的研究,在信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将传播效果研究推向了全球化的主题,从受众角度,治大众传播之恶、从大众传播之善,使这一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

关键词: 媒介素质教育传播学青少年

一、着眼于未成年人 发展 和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国 大陆地区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课题研究和试点运行,2004年,教育部将媒介素养课题列为新闻传播类的重点招标课题。2004年12月12-13日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论坛 ——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发布了《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主要观点分布在受教育的主体、面临的问题、媒介教育的内容、媒介教育的任务讨论和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

1.受教育的主体:我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因该首先从高等院校起步并设立独立的课程,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①

2.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媒介教育面临着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教育的平台的问题,不仅是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②

3.媒介教育的内容(对非媒介人员)研究媒介信息、研究媒介、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③

4.面临的任务:创建传媒教育学科点,探讨和研究媒介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争取国家的支持以成就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加速培养专业人才。

二、媒介系统变局——行业生态系统

2003年,中国大陆的报纸达2400多家、杂志超过8000种,广播电台1500多座,电视台超过1000座。④中国大陆的传播市场已从卖方(传者)市场转变为买方(受众)市场。因此受众的选择既是传媒的压力,也是传媒竞争的焦点。而受众选择媒介的或然率正比于媒介接触的报偿,反比于费力的程度。对于传者,资讯的表现形式、快餐程度以及易得程度,是传播产品能否大众化的品质要素。因此,传统媒体(尤以电视媒体为重)的传播对策日趋取悦受众并商业化;传播内容的 文化、知识日趋稀释而娱乐化;媒体对于受众的需求,迎合少于引导,导致受众满足于阅听的快感一次性地消费资讯,而不是丰厚自己的文化思想积累。

正如社会学家拉斯非尔德所说:“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传媒产业的平民化浪潮极易造成青少年知识结构的“扁平化”,懒于思考而思想钝化和智力愚化,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而漠视他人痛痒和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生活态度逍遥化,价值观念“电视云亦云”的放任化。因此,媒介系统内演绎的格雷欣法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

2005年,由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组织编写、吴飞主编的传媒三力(《传媒影响力》、《传媒批判力》、《传媒竞争力》),便从学术研究的层面,围绕国内传媒产业 环境、国际传媒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媒体竞争格局等方面解析了中国特殊国情的传媒竞争法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陆续颁发了《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制定了《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希望通过实施“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和“督察工程”,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强调主持人着装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也不要一味追求不符合广大观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审美情趣的极端个性化的主持方式,更不要为迎合少数观众的猎奇心理、畸形心态而极尽夸张怪诞的言行与表情——政府职能部门从传播实践方面整肃业界的不良传播行为。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播学界,更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行政力量的保障,其共识是全社会的。

三、媒介与阅听人的互动——受众生态环境

根据上海团市委与上海社科院最近在3000名未成年人中开展的《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媒体上可以出现性、暴力内容”,33%的未成年人表示赞同,对于“媒体上可以出现挥霍浪废行为和傍大款行为”,48%的未成年人表示赞同。⑤ 2004年1-2月,笔者组织华北科技学院2002级135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在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北京、天津、辽宁、湖北、湖南、福建、安徽、新疆等12个省市的102所初中和72所高中,随机采访了553名初中生、581名高中生,采访了原籍是上述省份的580名大学生,对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传播行为、自我表露的心理需要,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看法等问题,进行了以口头采访和问卷调查方式的会调查。

调查显示,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见习社会生活的途径;就学习资源来说,他们有着可供个性化选择的媒介物;也使得当今的青少年有更加灵活的自主学习条件,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渠道的教育教学方式已成为过去。在回答“您获取较多有用知识的途径”的问题时,8个选项中占前4位的依次是电视、课堂教学、科普读物和家庭教育;媒介接触的首选为电视。

值得注意的是,有信息价值的信息未必都能实现其使用价值。青少年自主选择和消费的信息也未必是质量较高的信息,由于选择媒介和信源的偏好不同,对于这部分受众来说,信源的利用率与其吸引力成正比。其中,电视仍显示出强势媒介的势头,众所周知的是,导致青少年通过传媒学习尤其是利用电视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内容的具象和内容表现形式的生动,以及信息的易得性。

电视节目偏好调查显示,高中生对新闻类电视节目的偏好中,《新闻调查》居首位,其次是消息类,反映出他们的知晓欲和 心理参与的要求;对武侠类和言情类电视剧的偏好高于娱乐节目,反映出他们在消费大众通俗类的电视 文化时,情感需求大于娱乐需求,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欣赏义士侠客型的英雄,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欣赏缠绵忠贞的爱情。

在为中国电视打分时,中国城市电视台台长对中国电视的文化表现和节目质量的评价低于对电视的 发展 和电视频道的打分。而电视的文化表现和节目质量直接作用的对象是 社会系统,且往往表现为道德甚至价值取向问题。“电视把社会生活中物质功利主义的一个个现时典型和美好‘神化’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人们。

同时,电视也把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缺乏伦理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严重脱序的状态活脱脱地传播给大众,使从未有过这一社会经历的青少年也经历了这种体验”。⑥ 污染了青少年早期社会化的文化空间。 人生的定向、审美的皈指、心灵的依靠、作为公民的素养和为人的道理等,在电视文化幻化的生活蓝本中,很少为青少年心理注入健康生长的文化基因。对于如何标的和实现自己的抱负,媒介无疑成为他们人生目标和行为的塑造者。因此,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对未来的焦虑也是中国媒介素质 教育 的重要动因。

在信息化社会,受众和国家都有一个兼听则明的甄选问题,使得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不得不考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误导能力的培养。

由于不同的传播制度和国情,较之先行提出培养理论的美国,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在学术研究和社会 实践方面,都有望走在世界传播学研究和媒介素质教育发展的前列。

注释:

田维义:《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J],《 现代 传播》,2004,第6期。

臧海群:《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青年 政治 学院,2003/11.22卷第6期。

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传媒教育 媒介素养 蔡帼芬》。

郑保卫 当代新闻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p180]。

刘炘:《电视重构论》[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95。

百家姓全部姓氏

百家姓全部姓氏。中华千千万万的历史文化传承流传下来的精华数不甚数,广为人知的却也不少,百家姓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具体内容可能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下面分享百家姓全部姓氏。

百家姓分别为: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舄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後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

拓展资料: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对后世影响: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姓氏文献:

姓氏的延续,可以使人们从基 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这样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传承祖德、光宗耀祖,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对姓氏传承、使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你了解这个跟随自己一生的符号吗?它的本义是什么?主要发源地是哪儿?如今又是怎么分布的?看图,李、王、张、刘、陈、杨……中国18大姓氏的起源,寻根溯祖,收藏!

据统计,中国姓氏排名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来自河南,南方“ 八大姓”更是全部源自河南。毫不夸张的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

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在80%以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据估计,中国87%的人口都姓着百家姓中的姓氏,逾1/5的中国人姓李、王或张,总共超过2.75亿人。大多数中国姓氏都在中国境内有一个地理“基础”,这一点较少为人所知。一些有趣的地图告诉我们,哪些姓氏在中国的哪里最为集中。大家都来看看你的根在哪里?

李姓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 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 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陈姓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 建立陈国。 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 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赵姓

赵姓:《百家姓》排名第一,宋朝国姓。赵宋王朝是最具有贵族气质的汉族王朝,其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繁荣程度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人口数量也超过 了一亿人 且赵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名臣名家辈出;太祖以"杯酒释兵权"开社会风气于包容博爱之风,使得开国功臣均得以善终,与赵氏同享世袭荣禄,赢得天下士子民心。

陆姓

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总人口大 约近42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姜姓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刘姓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

徐姓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 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沈姓

沈姓主要源出于赢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

黄姓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杨姓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 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山西长治、临汾等地。

何姓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任姓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 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马姓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当代,马姓排行第13位。

周姓

周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现代大陆周氏人口不少于三千三百六十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 周氏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九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在长江流域的各省市中,周氏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

吴姓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 中心2013年4月14日综合分析,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吴姓排行第十。

孙姓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 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 位;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在中国历史上,孙权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胡姓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hú(ㄏㄨˊ),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位,分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 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 起源于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国首任君主胡公满。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 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湖北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0.4%。

林姓

林姓,中国姓氏200强排名16,南方排名第4。 始祖一般被认为是商朝的亚相比干,现在有2000多万人,南方居多,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郭姓

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时期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4位,截至2014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382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5%。郭姓在全国的 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15.6%),河北(8.8%),山东(7.8%),湖北(7%)四省,共占全国郭姓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6.9%),广 东(5.5%),山西(4.7%),辽宁(4.4%),安徽(4.2%),吉林(4.1%)。六省的郭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总人 口的2.1%。中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与东北三大郭姓聚集区。

曹姓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湾排名第58。曹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古帝颛顼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名叫安,因帮助禹治水 有功,被封在曹,后代有人把曹作为姓。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把曹挟改封到了邾,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国。 发展和演变:曹姓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一是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曾经有过一个曹国,当地人有的人迁居中原,就以曹为姓。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有名,东汉时期,曹参 之后曹腾,官至大鸿胪,无后,死后由养子曹嵩继任。曹嵩原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改姓曹。曹姓名人,较早的要数《春秋》记载的曹刿;其次是汉初大臣曹参。 至于曹操,其实他真姓是夏侯。曹植,著名诗人;曹丕之子,为魏明帝;曹丕之孙为魏国皇帝。其后裔曹霸,武卫将军,又极善画马。三国后,唐时诗人曹松,宋初 名将曹彬,元代画家曹之白,明时文学家曹学检,明理学之冠曹端。清著名作家曹雪芹。

邓姓

邓姓是中国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据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姓氏发源于今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村,今有邓城遗址。 春秋时的古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说文解字注》邓国曼姓之 国。左传。楚武王夫人曰邓曼。则知邓国曼姓也。前志曰。邓县故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徒亘切。六部。

范姓

范姓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 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 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 所以也称范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约有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0.36%。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7.5%,约678万。

丁姓

中华姓氏,其始祖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 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 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主要以第一种为主。历史名人:董仲舒、董诗曈、董必武、董存瑞。

宋朝以前,我国已经有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系统地将"姓"篇成书籍,则是由明一位儒人来完成的,书名为《百家姓》。明朝也有过《皇明千家姓》;清朝也曾出现过《御制百家姓》。但能够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仍为宋朝时期的《百家姓》。它采用四言体,而且押韵,读来爽朗上口,所以旧时就成识字课本及儿童的启蒙读物。

书名《百家姓》并非只有一百个姓,实际编入书内的"姓",约五百多个,而且未编入的姓,还有很多。因为《百家姓》之书始于宋朝,宋王朝的创立者是赵匡胤,史称"宋太祖",为尊重皇帝之姓,所以就将赵姓定为《百家姓》之首。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楮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闽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锺徐丘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麹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斜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逑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锺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丌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198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袁义达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抽样数据资料,开始对我国的姓氏做统计研究。1987年,袁义达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同年,中国科学院正在进行有关姓氏研究的消息被一些媒体广泛传播。1987年5月2日,袁义达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这也是最早的新百家姓。由于新百家姓中姓氏较多,节选部分排名靠前姓氏以作参考。

李王张刘 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 韩唐冯于 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 贾丁魏薛 叶阎余潘 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 金陆郝

孔 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 龙万段雷 钱汤尹黎 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庞樊兰殷 施陶洪翟 安颜倪严 牛温芦季 俞章鲁葛 伍韦申尤 毕聂丛焦

向柳邢骆 岳齐尚梅 莫庄辛管 祝左涂谷 祁时舒耿 牟卜路詹 关苗凌费 纪靳盛童

欧甄项曲 成游阳裴 席卫查屈 鲍位覃霍 翁隋植甘 景蒲单包 司柏宁柯 阮桂闵欧

阳解强柴华 车冉房边 辜吉饶刁 瞿戚丘古 米池滕晋 苑邬臧畅 宫来缪苟 全褚廉简 娄盖符奚 木穆党燕 郎邸冀谈 姬屠连郜 晏栾郁商 蒙计喻揭 窦迟宇敖 糜鄢冷卓

花仇艾蓝 都巩稽井 练仲乐虞 卞封竺冼 原官衣楚 佟栗匡宗 应台巫鞠 僧桑荆谌

银扬明沙 薄伏岑习 胥保和蔺

值得一提的是,袁义达的排名都是将萧与肖、戴与代、傅与付等合在一起统计(都计入前者);而2007年排名(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统计分析)、2014年排名(数据援引自国家统计局负责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却是将其分开统计。

河北华尚文化发表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 作文 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给大家整理关于筑梦未来 议论文 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筑梦未来议论文作文1

感恩青春年少,让我们生如夏花,于是我们努力含苞,努力绽放,只为用那芳香为绚烂世界更添一抹和谐。——题记

北岛曾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青春的五味杂陈让诗人不禁深深感慨。而“青春”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诱惑、让人无限憧憬的词,它承载的不仅是生机更是希望!

而我们——在青春过道里成长的花儿,更应感谢青春所赠予的这一美好时光。所以我们会用心涂抹丹青,为的是让青春的丰碑流光溢彩;所以我们会一直拼搏、一直勇敢,为的是让明天呈现万紫千红、百花竞放争奇妍的美景。

微风不燥,艳阳高照,清风斑驳的时光里,青春之花正孕育着蓬勃朝气。

篮球 场上,少年们正挥洒着汗水奋力夺球,他们投球的背影写满了团结,随着“咣当”一响,一道美丽的弧线划过头顶,球进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高兴的欢呼和一双双默契的目光。操场上,白色的 羽毛球 在空中舞蹈,姑娘们那跃跃击球的瞬间诠释着对生活的昂扬向上的姿态。本着对健身的热爱,于是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影化作一张张鲜红的奖状和一份份殷切的祝福。

因为感恩,所以我们努力。

时光的脚步在不断前进,青春也正因有花朵的峥然迸发而逐渐结出了生命之果。

在骨骼拔节留下的余音里,我们学习、探索、创造,只为圆一个大学梦。清晨,天刚刚朦胧亮,明亮的教室里传来我们朗朗的读书声,那清脆的声响久久萦绕耳畔,颇有余音绕梁之势;深夜,月已入睡,教室却依旧灯火通明,大家都在认真的钻研题目,潜心积淀,踏踏实实为日后的学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为感恩,所以我们拼搏。

再厚的墙也抵不过岁月的风,纵使时光荏苒,我们的青春之花也永不凋零。

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牙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年少的我们,不仅需要阳光与土壤的滋润,也需要风霜雨露让我们明白成长的意义。生活中的一些悔恨,长辈们偶尔的不理解,学习上的些许不顺,让青春的天空蔚蓝却不失冷意。面对突如其来的磨难,我们仍要向前跑,哪怕迎着冷眼和嘲笑,也决不妥协,坚持到底。

因为感恩,所以我们坚持。

雄鹰感恩天空给予了它广袤无垠的空间,所以展翅翱翔奏响了一首壮丽的凯歌;林木感恩土壤给予了它赖以生存的养分,所以茁壮成长演绎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美景;我们感恩青春给予了我们美好时光,所以努力、拼搏、坚持,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感恩青春,让我们抖落幼稚的羽翼,飞向成熟。

感恩青春,令我们的生命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感恩青春,筑梦未来!

关于筑梦未来议论文作文2

常常在想,你是否在来的途中遇到了某种羁绊,以致你迟迟不能现身。望着一天比一天灰暗的天空,一天比一天浑浊的河流,我心急如焚。垃圾砌成的道路阻碍了我的视线,我很担心,你在来的路上,用污浊的水洗澡,又或者停留在垃圾堆边。我感到一阵晕眩,一方面是因为这污浊的一切,一方面是担心你来的路上受到了这一切的侵扰。

直到不久的将来,我遇见了你。你还是一样的健康美丽,我那颗久久悬着的心也随着你的平安出现而砰然落地。

我撩开窗帘,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景象。天空变得明亮了许多,河水淙淙,清澈见底,街道上的垃圾不知什么时候化为乌有,空气顿时清新了许多。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空气,整个人仿佛瞬间活了过来。

我回头看了看你,你很明媚地笑了。我知道,你,绿色使者,向来有如此大的魔力,这也是为什么我急切地想见到你的原因。但同时,我也很好奇,你是怎么把浑浊的一切变得清新起来的?

你似乎看出了我的好奇,轻轻扬起嘴角,说:“其实这一切,都不是我能改变的。我只不过是在来的路上,让身边的人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我让他们去体会绿色梦的美好,从而让他们意识到绿色环保对他们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罢了。这样一来,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采取相关行动,携手共筑绿色梦。因此,你就看到了你刚才所看到的一切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仅凭我个人的力量,我是远远改变不了这一切的。我所能做到的就是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绿色梦的 编织 中来。”

我恍然大悟。绿色梦,一个伟大而又复杂的梦。我怎么能幻想着遇到了你,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呢?我现在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不理智。我以为只要绿色使者一到,一切都会变好,把很多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等待上,却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去努力改变这一切。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理:我不做,还会有人去做的。结果就是没人去做,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这种让人后悔不已的局面。

我抬头往窗外看,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收起口罩,全身心地投入到绿色环保工作中去。我想,是的。只有小力量凝聚成大力量,才能筑造起绿色梦的大厦,让其屹立不倒。

关于筑梦未来议论文作文3

梦想在长城脚下放飞,希望在我们脑海中点燃。黑暗中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去向。

——题记

在莽撞的青春痕迹,每个人都在谈抱负。小时候,很青涩,没有为梦想铺垫太多,直到前进齿轮不停滚动,才为当初不努力遗憾。这个群英汇聚年代,不是单凭实料就能上市,还得靠噱头,创意。每次面临的都是失败,灵感亦消失在无人街道,檐下的那盏古灯,火苗阑珊,摇摇欲坠似感无助。而失败总是四面楚歌地紧紧桎梏,让人举步维艰,不知如何是好。他用文采夺目,他用情节取胜,而我两者皆隐,只能愚昧的用坚持对抗颓废!

我希望,我可以在接下来的各项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16岁,正是青春勃发的年纪,我们热血沸腾,活力四射,青春时节,风华正茂,年华尚好。除了成长给予的惊喜之外,还有梦想给予的人生启示。在这个恣意疯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至少还有梦想不是么?梦想是我们青春,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逐梦的途中,得到了鼓励与支持,得到了周围人的珍惜与包容。为青春喝彩,为青春鼓掌,我会为了青春梦想而努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是精神,或是物质,这体现出每个人对于生活状态的一种追求。一个有追求的、上进的人不可没有梦想,而一个想要发展壮大、完成民族复兴壮举的国家,就更不能没有梦想。

“中国梦”三个字,所涵盖的不仅是一个大国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更代表着十三亿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我们的国家像一艘大船,十三亿的人民都是组成船身的构件。这样一艘巨舰,他的风帆,他的旗帜,他乘风破浪的英姿和饱满紧绷的缆绳,作为人民的我们都触手可及。我们将生命融入其中,这个庞大而年轻的国家,与我们生死与共,而我们的思想与生命,就是推动这艘巨舰前进的动力。换言之,它的真正驾驶者是人民,是一艘真正汇集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勇气的巨舰,他与人民融为一体,人民的梦就是中国梦。

中国梦,不是一个宏大而虚无的概念,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梦想和决心。如果要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农民可能会说,希望今年风调 雨水 ,有个好收成。工人可能会说,希望今年也能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学生可能会说,希望高考好好发挥,考上心仪的大学。青年人会希望事业从此起步,走向辉煌。中年人会希望家庭幸福和睦,老少平安,工作顺心。老年人会希望身体健康,子女孝顺,儿孙绕膝,颐养天年。军人会希望加强自身素质和军事技能,成为祖国需要时第一把出鞘的利剑。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是中国人的 名言 警句,我为我是一名中国青年而骄傲,我可以用我的努力,用我的汗水,用我所学知识,来报效国家,完成伟大的中国梦。

我珍惜现在,憧憬未来,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未来的中国,必会是一个声震四方的泱泱大国,世界都将瞩目中国,中国的辉煌,指日可待。

关于筑梦未来议论文作文4

六年的小学生活好像一场梦,来得突然,走得匆匆。不知不觉中已是六下了,转眼快告别小学,心中就多了几分恐慌,漾起阵阵不舍。回忆起来,却有些惊喜。印象中,校园是美丽的。刚入校园,就被巨大的校门震惊了。站在校门外,就能发现半个校园的美妙。

沿着大路向前走,右边是宽广的操场,前方是高大的教学楼,左边是五彩的小桥和漂亮的小花园,旁边是宏伟的食堂,简直令人啧啧赞叹!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早晨校园里人声鼎沸,同学们三三两两,嬉笑着、追逐着来到教室,好不热闹。

晨读时,大家放声朗读,读得动情,读得响亮,正可谓“读书响亮贵在音,读书动情贵在心”。课堂上,大家大胆想象,大声发言,热烈讨论,不断吸取着新的知识养分。每周都有一次俱乐部活动,那时便是校园里最快乐的时光了。大家有的学计算机,有的画 国画 ,有的学 魔方 ……

我们在这儿成长,我们在这儿收获。

老师啊老师,我们六年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您忙碌的身影,每分每秒都有您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您总说,小学生活十分短暂,但日夜的操劳、生动的讲课、渊博的知识背后,都有您的心血和汗水。您每天的讲课、日夜的操劳、年复一年的努力,只为教书育人。

毕业 ,代表着小学阶段的结束,更代表着一个新阶段——初中的开始。初中,是一个分水岭。请老师放心,请母校放心,我会加倍努力,绝不松懈,未来虽然不可预知,但是我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它。

母校啊母校,您给予了我太多太多,如大海茫茫无边。您为我付出,我却何以为报?快要毕业了,让我再一次深深地、深深地感激您!

关于筑梦未来议论文作文5

碎花烂漫,像一颗未经沾染的心,毫无遮掩的开满枝心,宛如满天星辰。

——题记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则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温暖和煦,少了些清寒;荷因夏而存在,而夏则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清爽,少了些燥热;菊因秋而存在,而秋因有了菊的蓬勃,才多了些丰腴,少了些贫瘠;梅因冬而存在,而冬则有了梅的芬芳,才多了些生机,少了些冷寂。也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这些基本的道,我的梦想才会因为国家助学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开始含苞欲绽,我的青春才有了奋斗的激情与意义。

我是一名建筑工程系土 木工 程专业的大一学生,才刚刚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务农,母亲在厂里工作,还有一个勤劳能干、和蔼慈祥的奶奶。因为是独生子,所以家里人都非常疼爱我。“那时我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我和其他小伙伴们都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可是,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帆风顺的,上帝也许要在我步入青春期的时候狠狠地考验我一下。父母离异,父亲精神异常,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加之最近奶奶摔断了腿,生活不能自理,接二连三的祸不单行,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十分狼狈。从此,我无法在同学面前抬头,性格变得非常孤僻,独自默默承受这一切不幸。“如今我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听到的是梦破碎的声音。”

幸好我遗传了父母那一辈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父母赐予我一双肩膀,他看似瘦小,但他能担尽古今愁。他肩负起了父母的关爱与期待,我想他也可以用来肩负我成长历程的挫折与不幸。小学毕业前夕,父母就离异了。那时的我忽然一下子懂事了,父母有他们的苦衷!而自己的青春只能由我自己去奋斗。小学刚毕业的那个暑假,因为没有作业,我便去找了份临时工作。那是按工作数量来计算工资,而我因为手脚不灵活,速度跟不上别人,只能加长工作时间来赶上工作进度,早上很早就出发了,晚上也比别人多加班几个小时。就这样工作了二个月,我拿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工资——472。我想这笔钱可以在初中生活中当做生活费,由此来缓解家庭负担。

溶溶月,淡淡风,在岁月的推动下,我上初中了。在初中,我学习很刻苦,虽然成绩不是很优越,但在班里也是一直靠前。同学们看重了我的一股拼劲,老师欣赏我刻苦勤俭的品质,在他们支持下,我连续两届荣获唐仲英爱心奖学金。那是第一笔奖学金,我觉得他给了我奋斗下去的决心和勇气,同学和老师则给了我希望。

上天不负有心人,凭我的努力,我考上了县第三中学——省二级重点中学。在高中我依然保持那股拼劲。为了省钱,我骑车上学。家里距学校20几里,刚开始骑,确实有些累,后来慢慢习惯了,我就把它当做一种锻炼与享受的活动。高一某次月考,我考了班里第一,年级前十,受到班主任的关注,他欣赏我的文笔,更欣赏我的为人。高二时他推荐我去业余党校去进行入党培训。我在培训期间表现优异也通过了考试,高三时期,我进了重点班,备战高考,虽然我努力过也奋斗过,但是最后也只考了462分,对于这样的成绩,我感到伤心,但是我也慢慢懂得了,生活的考验依旧在继续,而我不论在哪里也要奋战到底,青春——加油!

期间,我也打过不少工,挣了不少生活费,当然,最感谢的还是国家贫困资助,让我顺利完成学业,圆了我的大学梦。

比起别的同龄人,你会说我的青春会少了一抹色彩,但比起那些在游戏中荒废青春的人,我说我的青春多了一份传奇。这就是我的青春奋斗史!不,我的青春在大学将更绚丽多姿。在大学我依然奋斗、依然疯狂。争取了勤工俭学岗位,并找到了几份适合我的兼职工作。当然,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会去看书学习,青春在奋斗中展翅,梦想在奋斗中起航。

看过《中国合伙人》的人,都会认为它是一部励志务实的青春奋斗史。他将青春、创业、挫败、奋斗都呈现出真实而又恰到好处,片中三位主人公从梦想、奋斗到成功,没有大而空的理想,皆是为了自己,为了尊严,为了财富,为了生活。梦想翻身,梦想成功,而成功,就是为了自己的成功。我想我也正在经历蜕变这一过程。

其实在青春岁月中,我们大部分人都走过相似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能分辨出什么是你真正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明白谁是你成长中能够帮助你的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都是从黑夜中潜伏出来的!

生命像鸟一样迁徙,转眼已是芳菲年华。我们都该学会去为承受生命中的一切,并试着对这个是个会付出自己该负的责任,我的责任,是对得起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家长的期盼,社会的帮助以及自己的未来。

人的一生,最美好莫过于青春。青春,是我们树立伟大抱负的时光,是我们奋斗的时光。青春因梦想而美好,因奋斗而精彩。

鹰击长空,感谢阳光的召唤;

鱼翔浅底,感谢河水的托浮;

秋实累累,感谢春天的孕育;

花香悠远,感谢清风的承载;

奋斗青春,放飞梦想,最感谢国家的资助和大家的支持!

关于筑梦未来议论文作文5篇相关 文章 :

★ 筑梦大运同向未来主题征文作文10篇

★ 筑梦大运同向未来主题作文一等奖10篇

★ 2022筑梦大运同向未来的作文800字

★ “筑梦大运同向未来”主题征文素材(精选10篇)

★ 2022以筑梦大运同向未来为主题的作文

★ 筑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征文800字(6篇)

★ 逐梦新时代一起向未来作文精选10篇

★ 有关筑梦作文初三

★ 我和我的祖国,奋斗新时代的征文五篇筑梦新时代话题作文参考

★ 逐梦新时代一起向未来作文大全

有稿酬的对文章要求都很高。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我眼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 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 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现代文明 的全部.从道德反面看,我国古人就提出了各种 引导人们向着健康,有秩序的生活迈进, 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前思想达到了一个高峰, 出现了各种学说,有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而 最著名,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了.儒 家先贤提出的各种思想学说对于后人有着密切的 联系.比如,儒家推崇孝道,推崇尊老爱幼,这 在当前社会都是十分前卫的思想,如今也发展成 为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治国方面,儒学也有 得道之处,比如论语当中提到的“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著名学说,给无数后 世君皇一治国方针.论语当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 为人处世之道,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 车无輗,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简 单数十字,就将诚信这一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 将失信于人的人比喻为失去了轮子的车,其严重 程度不言而喻;还有关于学习的,比如“见贤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儒家学说几乎涵盖 了生活的全部,对当今社会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而不是儒学一家独大,道家法家各自的核心思想 也颇具参考价值.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发展而言 依旧具有其道理所在.这就是财富,我们应当珍 惜之. 古代圣贤提出的思想,那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一部分,除了这些思想,我们还有生活习性之类 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生活在这片 土地上,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有了自己生活方面 的习惯,比如,我们吃饭都使用筷子,这在西方 国家是绝对没有的;我们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日怎么来的?这些节日都是5000年历史里沉淀出 来的最精华的文化所在,这些节日浓缩了中华民 族的期盼, 系列感情,这些节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 在古时候,我国劳动人民就用智慧,在农耕时 代,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了经验,最后浓缩 成为二十四节气,这对于农民的劳动生产而言, 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祖先还用自己的智慧,得 到了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发明.这些发明创造对 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让我们中 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国的传统文化, 峰,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就算 是近代,就算是我们中华民族收到危难时,我国 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依旧支撑着整个民族体系, 让我们一次次不畏生死的抵御外族入侵.我们失 败过,但从不失去信心,从没有丢失信念. 而如今,当我们挺过来了,当我们大部迈向另一 个辉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我们伟大的传统文 化弃之于脑后了吗?不行,绝对不行.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支撑着整个中华 民族的脊梁,还在各方面影响这全世界.比如,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主义,而我们中华 民族向来以国为重,没有国家就没有个人.看起 来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无论是自由 主义还是团体主义,我们在最终的最求上没有太 大的差别,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 越多的问题出现了,有些问题根本不能用传统的 自由主义进行评定,在这些方面上,他们就要借 鉴我们的思 想,来整合出适合他们国家的新价值 取向,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道义,还有里面所阐 述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他们都有着巨大的 参考价值.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于我们 身上,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 取向,将再一次成为主流,我们将用自己的行 动,来影响全世界.而作为现代文明之基础的传 统文 ... 展开全部> 化,将再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 那耀眼的光芒,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将为世 界所共享.

艺术生文化课的学习还是没有什么捷径的,正确的方法,好的学习氛围,自己的努力,优秀的教师团队,只有这样了。武汉国华挺好。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后面有分析的 给你三篇2005年的申论范文,以供参考。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1) 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湖南省嘉禾县强制拆迁和陕西省周至县非法圈占耕地违法违规事件,有关责任人已经 受到了严肃处理(有关报道见第二版)。这两起事件都是地方 *** 滥用行政权力、用损害 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的典型案例。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适度的建设规模,拆迁 和征地都是必要的。但是,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从维 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纠正 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和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证明,做到了这一点,就 会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共赢的局面,反之,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片面强调 降低成本,超越了资源环境和群众承受能力,其代价必然是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征地 拆迁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决不能因为地方财力有限,就降低拆迁和土地征 用补偿安置标准;决不能为了招商引资,满足开发商的要求,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决 不能为了要政绩、谋形象,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为规范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维护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各级 *** 和有关部门 正确履行职责,实现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到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决不能 以 *** 行为替代市场行为,决不能以行政命令替代法定程序,决不能片面强调为 *** 的“ 重点工程”让路而破坏拆迁和土地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各级 *** 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城市 建设规模和土地征用规模。坚决制止脱离实际,大规模投资建设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 会展(博览)中心、大草坪、大广场、宽马路等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的“形象 工程”、“政绩工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事,一切按勤俭节约原则办事。 加强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这两起事件中 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把控制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规模作为落实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措施和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今年 *** 工作的重要 任务,列为廉政建设专项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法行政,严格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 确定拆迁和土地征用规模,规范审批程序,完善补偿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 顿,坚决查处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坚决维护中 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2) 严守考纪 诚信做人 在全国高考前夕,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这一办法对考生和监 考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及处罚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深得民心,受到考生和家长们 的普遍欢迎。 近几年,考试中的作弊和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从大中小学日常 考试延伸到普通高考,从招工招干考试延伸到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从在校学生作弊发 展到公职人员作弊,从考生作弊发展到监考等工作人员合伙作弊、集体作弊,从一般夹带 “小抄”变成利用现代化工具作弊。应当看到,考试舞弊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 人利用各类“假文凭”混进了公务员队伍,一些人借助别人代考得到了“硕士”“博士” 学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现象威胁了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 高考对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年寒窗,日日苦读,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 大学。有人临场发挥正常,取得了高分;有人未能发挥水平,成绩不理想,这都是正常的 。无论考得好坏,考试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上大学的机会对每个人也都是均等的。 考试既是对一个人成绩的检验,也是对公平的检验。如果有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就是 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就等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剥夺了别的考生应有的权利,窃取了别人上 大学的机会。这是对考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 作弊不仅危害考场秩序,也败坏社会信用。一个社会的诚信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诚 实守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大学生必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无信不立。”讲诚信的 人越多,社会诚信水平就会越高。人在社会中,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否则个人就失去立 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诚信考试是学生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考风考纪是社会诚 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高考起,每位考生都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希望考生有诺必践 ,遵章守纪,向社会交上一份诚实答卷。 消除考试中各种作弊违规现象,既要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加大对替考及利用各种手段 作弊的防范和查处力度,又要把诚信考试作为治理教育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大对诚信 、守规、守纪、守法考试的宣传力度,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监督,营造“诚信考 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社会风尚,使神圣的考场真正成为平等竞争的“赛场”。 高考在即,700多万考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将面临实战检验。这是考生们施展个人才 华的重要时刻,更是考生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衷心祝愿每一个考生都能正常发挥,取得 佳绩,以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申论辅导系列之十:申论写作参考范例(3) 人民时评:根治“慢作为”为 *** 机关提速 武汉市法制办传来消息,武汉市相关 *** 部门将采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 制度”,来对付公务员的“慢作为”。 在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系统在工作作风转变 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干部作风态度差,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 眼下,各级 *** 正在积极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成 为监督的焦点,然而公务员“慢作为”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度被忽视。有人对“慢作为”这 样解释: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论问题的难易缓急,都是研究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 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 其实,“慢作为”和“不作为”、“乱作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一样。它们与中纪 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格格不入,与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 ,损害 *** 的机体和功能,降低行政效率水平,影响 *** 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从某 种意义上说,“慢作为”比“不作为”、“乱作为”更可怕。因为“慢作为”比较隐蔽, 难以被察觉,即便被察觉了,也难以给予“定罪”。换句话说,“慢作为”就像是糖尿病 ,看起来没事,可实质上隐患大,并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即 *** 机体功能的正常运 转。 因此,对“慢作为”的治理势在必行,但更应该提前着手,趁在“病入膏肓”之前。 如今,为了解决“慢作为”带来的危害,武汉市相关 *** 部门明确提出,将在系统内实施 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凡本部门的事情,部门内任何一职员都要给当事人明确的 答复并限时办理。这种为人民服务、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和举措显然值得肯定和借鉴。 然而,要彻底根治“慢作为”,仅仅依靠“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显然 不够,还需要根据工作特点,找准薄弱环节,细化、完善公务员的相关考核标准和措施办 法。比如,规范处理一些没有明确处理时限的工作;统一一些既怕不作为,又怕乱作为, 公务员自身又把握不定的复杂问题的处理原则等。与此同时,各级监察机关作为 *** 行使 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要加强对 *** 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 *** 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 *** 应该是有限 *** 、有效 *** 、服务 *** 、透明 *** 、责任 *** 等等。不管对 *** 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 看出, *** 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 *** 具体行 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 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 *** 。正如交易成 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其实,民众衡量 *** 所提出的一项服务改革措施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 *** 如何做, 是否做得比以前更好,如果没做好如何实现改进。可以说,细节在时刻考量着每一个 *** 公务员的服务水平,也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化需要现代 *** ,现代 *** 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 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 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 *** 而言 ,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 *** 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 这一切,就应该从根治“慢作为”开始。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 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距离美 站在河的一方,到达不了彼岸,就是距离,站在边陲的断崖,伸手触摸不到当空的明月,就是距离,距离,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也是心灵与情感上一条不可轻易逾越的鸿沟,距离,产生美感,产生怀念和回味。因为有了距离,我们有了“月,缺也”的遗憾美,有了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距离,美也!(评:开头用形象的语言解释什么是距离。段末亮出观点) 距离,使人懂得怀念与回味。(评:使用段首观点句,一目了然)我们与过去的历史有了距离,所以我们要追寻历史的芳踪,看那芳华。于是,我们在距离的驱使下,翻开了一本沉重的历史之书,看到战国时期的群雄割据,继而秦统一天下,后被三国鼎立局面替代,随后又被魏晋所灭……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滚过了千年。来到现代,我们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了距离。因此,我们怀念群雄割据的气势,秦朝战场上金戈铁马的豪情;怀念许多离我们而去的许多历史人物。体味楚大夫沉吟泽畔的忧思,魏武帝扬鞭东指的壮志;体味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扫尽狼烟的不悔。距离,产生了美感。这种或悲或喜,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已逝的先贤,体味他们的豪情与壮志。距离就是使人醉倒的美。(评:中间是举例论证,段末是结论句,结构完整) 距离,使人懂得欣赏美,发现美。(评:段首观点句)我们与苏州园林有距离,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所以我们懂得欣赏苏州园林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建筑美感。懂得欣赏宏大、庄严、秾丽的北京皇家园林,发现她通合哲学、艺术、数学、文学于一身的集约美。也懂得细细品味从马头墙和“四水归堂”民居飘逸出婉约书香的徽州古镇。于是,距离产生了美。这种美令人身心沉浸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韵味中,神游在各个异彩分呈的艺术殿堂里。(评:中间采用因果论证,段末结论句) 距离,使人感知现实的不足,驱使人们不断追求。(评:段首观点句)因为迷失,与正确的方向有了距离,古人发明了指南针。因为黑暗,与光明有了距离,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因为欠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了距离,贝尔发明了电话。就是这种距离,让人们感到不足,以致孜孜不倦地追求。(评:中间排比句有气势,段末结论句) 距离就是美,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道阻且藏”的朦胧感,让人怀念与回味。是发现美,创造美的强大动力。让事物有距离,我们才能懂得去重新审视与追求。距离,美哉!(评:再点题,呼应首段,首尾呼应,结构完美)

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承 文化 议论文 高三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1

近日看到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位厨师身上写着,寒假培训的资料,旁边是一幅 传统文化 的锅,被架在火上,另一边是两个人捧着热汤在品尝,

这幅画面,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美德。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经拥有五千年的竹文化历程,经历了历史的长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最后到达线的时候,中国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象征,在历史中漫长的过程中不断被洗涤从最初的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到现在的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哪一个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赞美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数不胜数,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们生活的质朴安宁和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写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悠闲安详的喜爱,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建筑也无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个建筑的独特风格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建筑才被称作凝固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翘起一层一层,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而且宽,这不正是体现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终极全,的特点吗?可见一个小的艺术中都蕴含着那么大的声音,足以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集会,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一直延续下去,不能让这些文化在我们的手中销声匿迹,国家在不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政府也应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绵延不绝。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去弘扬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动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国更加强大,祖国更加美好。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2

油画、水彩、雕塑、文学……这些艺术形式世界上名家众多,是属于全世界的。然而,剪纸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却是中国特有的。剪纸艺术的历史渊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北朝,许多古诗都有提及。这门艺术并不只属于名人名士,而是一种人人都须掌握的手工艺术,而且深得百姓喜爱。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纹样大致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其寓意也不尽相同,有祝福、怯邪、劝勉、除恶、警戒、趣味等各类表现题材。人们在过节或庆祝活动时,剪纸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它不仅仅用于烘托气氛,更带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与憧憬。

剪纸的制作方式可繁可简,技法多种多样,如撕纸、烧烫、拼色、染色、勾描,多种多样的技法使得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它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由于剪纸具有多样性,让剪纸艺术比起书法、水墨画中近平民,更具有亲和力,也让剪纸艺术变得更具备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宋朝是剪纸艺术的普及期,在宁代,便出现许许多多的剪纸行业与剪纸名家,他们的出现,将剪纸艺术推向了鼎盛时期——明清时代。那,剪纸是每个女孩必须掌握的,还成为了人们评价新娘的标准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剪纸艺术仍旧有人掌握,可剪纸终究变成了一种艺术,它已经与我们相距甚远,而且渐行渐远。

还有多少曾经家喻户晓的艺术被我们遗忘在了角落?它们是否会有一天躺在博物馆展台背后,被我们备感陌生地注视?

请让它们活下去。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3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 故事 ,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教育 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 广告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 说说 ‘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 毕业 ,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4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 句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5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它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它代表一个国家的向心力。

中华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儿时我们读唐诗,诵诗歌。不知不觉间,文化已悄然来到身边。当遇到挫折磨难时,我们会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和朋友分别时,我们会想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在的我们却将这传统的文化抛之,弃之。打字代替书写,歌唱代替朗诵。且不说,熟读古文经书,就连人们日常的书法都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我们是否该 反思 自己的行为?

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们是荣耀的,发扬光大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亦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用奢侈掩盖自己丑陋的内心,在华丽的外表下,做着不合实际的行为。最近,电视台多出选秀节目,茫茫人海中,获得好评的也只会是凤毛麟角。也许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不让人才淹没,只不过方式用错了,传统的中华文化需要正气、大方。而有一些电视台却推出《汉字英雄》等节目,通过观看选手的变现,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汉字水平在降低。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怎能让我们的语言丧失。这无疑是为我们敲响警钟,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延伸,去实现它的价值,去领略文化的美。

文化的含义就是要提升品位,追求崇高,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需要延伸,历史有文化,将来也必将有文化。看苏武牧羊,告诉我们要讲诚信;品茶道,体会人生的经历;听唐玄宗与杨贵妃创作的《霓裳羽衣曲》,感受唐朝繁荣盛华。

面对文化并非照单全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理解历史文化,不要被他人所述而迷惑,要亲自去考察、验证,好比黄宏演的小品《穿越》一样,不可将历史颠倒,误会他人,为了自己的祖孙后代,正确了解历史,我们应多做多查,多学习。

文化深刻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命力,是民族生存发展、国家繁荣兴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不可能强盛,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把“文化”的火炬传递下去,让“文化”之火永不熄灭。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五篇相关 文章 :

★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五篇

★ 高三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五篇范文

★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作文

★ 高三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五篇

★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高中5篇

★ 传承的高三作文5篇

★ 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高中作文5篇精选

★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800字范文

★ 高三满分作文议论文五篇

河北子乾文化发表论文

墓室壁画的丧葬文化探讨的论文

西汉早中期的壁画墓

中国墓葬装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由于商周时期的墓葬结构还未形成一种“建筑”,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装饰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墓室壁画作为墓葬建筑装饰形式的一种,大约肇始于战国末年,经过长期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西汉早中期是我国壁画墓葬酝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受考古发掘材料的限制,目前仅发现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壁画墓和广州南越王石室墓两座。

芒砀山的汉墓设计独具特色,面积庞大且“斩山为廊、穿石为藏”。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中,规模巨大的工程让我们无法想象是如何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地下皇宫形成的时期比明十三陵要早1300年,而且建筑的面积规模远远胜出四倍。伟大的诗人李白曾有诗篇进行高度赞扬:“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山,掩泪悲千古”。如果从梁孝王算起的话,足有八代九王及王后葬于此,这些罕见的地下墓葬皇宫被当今的中外学者们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在壁画墓的发掘中具有重大的发现,就是墓室彩色巨幅壁画《四神图》,它的发现成为我国唯一一幅西汉早期的墓室壁画,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经学者研究表明,该壁画的形成年代比敦煌壁画还要早630多年。《四神图》彩色大型壁画出土于芒砀山柿园壁画墓[1]。芒砀山柿园壁画墓俗称柿园汉墓,位于永城市芒砀山的保安山东南部的余坡,全长达95.7米。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巷道以及各个侧室组成,墓室内建有排水系统。墓道长60米、宽5.5米,分东、西两段;西段长30米,位于山体之上,地面全部用褐色纯净土夯筑;东段为凿山而建,南北两壁上下垂直;在墓道的尽头、甬道门前,有一东西长10.5米、南北宽4.56米、深1.3米的长方形石坑。东段墓道内用长方形石块封填。甬道东西全长23.6米、南北宽2.4米、高2.06米。甬道口设有门道。门道进深1.84米、南北宽2.85米、高2.32米;甬道呈斜坡状,西高东低,顶与底平行倾斜,南北两壁垂直;甬道尽头有设一长5.1米、高2.1米的平底墓室门道,门道内墓室门的结构与墓门相同。

《四神图》彩色大型壁画位于主室顶部,从西端向东宽3.27米,南北长5.14米,面积16.8平方米。“壁画主要内容包括: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云气纹等。在黑、白、绿、红四色构成的画面上,奇禽异兽、瑞鸟祥云,各有不同的寓意和象征。其中青龙处在中间的显要位置,占整个壁画面积的一半以上,龙头顶长角,长须飘飘,张口吐舌,舌尖卷一怪兽。龙翼丰满,两前足一踏云气一足踏翼,两后足一接朱雀尾一足生花朵,尾端伸出一株长茎花,满身鳞纹”[2]。朱雀绘制于龙身中段的东侧,口衔龙角,胫生花苞,背部装饰圆点纹样,足踏在边框上。白虎绘于龙身的西侧,足踏云气,仰首张口,欲吞一灵芝草。怪兽位于画面的南端,头作鸭嘴形,长颈,满身鱼鳞纹,背长巨刺,尾巴似鱼。画面所要表达的涵义是快乐、祥和、生机盎然,或许代表着墓室主人对死后幸福的美好向往与祈求,同时也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和谐以及国富民强的盛世面貌。

西汉晚期的壁画墓

西汉晚期,壁画开始在中等规模的砖室墓中逐渐出现并流行。目前发现的西汉晚期壁画墓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地,主要有洛阳卜千秋壁画墓、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洛阳浅井头壁画墓、西安交大壁画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等,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壁画最为典型。此壁画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园内,在西汉时期它属于上林苑的东部方位,墓葬坐北朝南,平面呈‘古’字形,由斜坡墓道、东西两耳室和主室几部分组成。

2011年,笔者就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3]。墓道全长12.5米,上口的宽度为1.1米,底部的宽度为1米。耳室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道东西的两侧,主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深4.55米、东西宽1.83米、高2.25米。墓门位于南壁的中间,宽1.065米、残高0.65米,原装配有木质门,门框前设有竖砖的保护。壁画直接绘制于主室内部的四壁和顶部,底色的处理分为两层,最下面的一层为白色,上面的一层是赭石色。保存下来的面积大约24平方米。在墓室的中部有一周红色菱形装饰带,把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的幕顶为天象图壁画,下部的四周绘制流云和动物图像。上部的壁画主要包括券顶和后壁的上部两部分。券顶部分以天象图和仙鹤、彩云为主,天象图绘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与星辰相配,内外各有两个大的同心圆圈。在星辰圈的中间南北一线,南边有一直经30厘米的朱红色太阳,中间还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金乌。北边同样有一圈黑色的轮廓线,中间绘制玉兔和蟾蜍。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彩绘‘S’形的四方连续图案(云彩图案),云彩之间配有白色、黑色的仙鹤。在星辰圈之外也布满了云彩和仙鹤。后壁的上部画面呈半圆形,正中间绘有动物,头似鹿角,身体的部位由于时间流逝已经残缺不全。其东西两侧有两只相对上飞的仙鹤,下部有一只卧倒的鹿。下部壁画包括墓室的四壁,均绘制有‘S’形的流云纹,云纹之间绘有各种动物和飞禽,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西安曲江池壁画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西曲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1985年发现的一座壁画墓。墓葬坐西面南,平面呈“甲”子形,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组成,全长28.9米、深11.55米。壁画绘于墓圹第一层台阶以上及墓道第一层台阶以上,用料为白色粉状物,其内容多是食草类动物,其大小与实物相同。壁画轮廓清晰,线条洗练,风格粗狂豪放,造型生动,内容别具一格,在汉代墓葬壁画中也极为罕见。

汉代墓室壁画与汉代丧葬文化

中国的丧葬文化与许多传统礼仪一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逐渐形成的,而各个时期的丧葬文化又因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对于古人来说,丧葬并不是单纯地安葬死者,而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伦理规范和阶级秩序。汉代的墓室壁画在形式上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先秦两汉的思想和信仰的影响,结合当时观念、思想、习俗等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画像图式。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信仰内容广泛,直接影响到汉代人对天、对生死、对鬼神的看法,也是形成墓室壁画具体内容与结构的基本背景。

《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4]。可见汉代以前,中国人已经以“天”为尊。《礼记郊特性》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5]。汉代人对天的崇拜与注重,从两汉墓葬出现的数幅天象图壁画可以得到充分反映。汉墓中出现的大量羽翼仙人以及羽翼神兽的绘像、雕塑等,与汉代流行的.升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值得注意的还有汉墓中的“天门”形象。屈原《楚辞九歌大司命》中提到:“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所谓天门即天上之门,要登上天之门都要通过这道门。湖南马沙马王堆一、三号墓出土的两幅“T”形绯衣帛画就是典型的代表,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陕西旬邑县百子村一号东汉壁画墓后室后壁中间绘有一个很特别的“T”形图案,图案由黄、红两种颜色组成,门框用红线勾勒,然后用深赭黄色涂抹在门面上,被称之为“天门”图案。

在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与董仲舒“天人感应”、“神权神授”论的影响下,汉代人也普遍相信上天会借助文字或图像向世人预示祸福吉凶,也会向仁君显示祥瑞的图像,这是祥瑞图在汉代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汉代人视墓室为死后安乐之处,或称之为现世家居的翻版,甚至墓室内的布局结构、家居用品、室内装饰等都要一应俱全。因此,墓室内出现了令后世瞩目的墓室壁画以及不同题材的画像装饰。从复杂结构中可以看出,汉墓一方面象征宇宙,上置天界星辰与神像、下置人间各种生活景况;另一方面又是人死后的居处,被刻意装修成阳宅家居的模样,有的分前堂后室,有的绘画或雕刻以象征天井。对汉代人来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这是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汉代人对天上世界有很多美丽的联想,认为这个缤纷的天界是人死后灵魂理想的归宿。汉代人对死后的阴间世界则显得很抗拒,有关的文字和图画都不多,墓室内也罕见相关画像的描绘,这个地下世界的画面相对模糊。汉代人对天界、对天界内的天象神灵敬畏有加,但对阴间地府的恶鬼则避而远之。

墓室壁画在汉代墓葬中的作用或地位与画像石或画像砖相近,概括地讲包括三方面:图像式的墓葬记铭;记载或叙述具体场景与情节;记录或折射具有时代意义的观念。“图像式的墓葬记铭”:墓室壁画是一种舍文字而取图像形式的记铭,提供了比文字更为具体的形象画面。尤其是在记叙墓主的生平事迹方面,以及表彰其成就和品德的作用上,比文字形式的墓葬记铭更具体和更有感染力。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制,还不能称作“墓志”。从在墓葬内“标志墓主”的作用上看,它们与后来的墓志有相近之处,可以算是墓志的先声。

日乾坤子:简介:李基,字怀远,号乾坤子,生卒年不详,颍川(今河南登封市)人,约活动于唐中宗时...

孔子与儒家文化论文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孔子与儒家文化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多难兴邦,励精图治,是有志为国效力的志士仁人的伟大抱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神圣的天职。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的人格力量,厚载着民族文明的硕果,具有巨大的思想生命力,成为历史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了。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它对今天的人们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五千年的悠悠中华文明史,孔子曾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他创建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孔子思想,涵盖天地,通亘古今,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孔子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他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将教育扩展到民间,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被后人尊为教育始祖。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他的许多思想内容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民俗习惯的准则。《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杰作,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每一个时代都可以给予人们新的触发,新的启示,从而延续着经典的生命。《论语》虽老,然而老而不朽,且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对世界各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0年几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于巴黎研究世界的发展,会议所取得的共识之一是,“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智慧超越了时空,中华传统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呵!

二、以孔子为榜样,“学而不厌”发奋图强

今天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应学习孔子的“学而不厌”的精神、发奋图强的志气。他一生都在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青年时期,孔子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他学习不仅专注用心,而且善于思考。他非常珍惜时间,看到一去不返的河水,就联想到飞逝的时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呼声。

在鲁国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孔子如饥似渴,他善于抓住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他言行如一,行不出言外。他与别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听,就一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他到了鲁国太庙,每事都要问,以至别人以为他不懂得礼。孔子在问和知的范畴内提出了不耻下问的观点。同时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精通诗、书、礼、乐易等五经。孔子为什么能够五经、六艺等都能精通呢?这和他青年时代的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无论学哪门知识都手、眼、心、神俱到,而非浅尝辄止。他曾向鲁国乐师师襄学琴,十日之内依旧习一曲,师襄告诉他可以练别的.曲子了,孔子用经“未得其数”做答;又过了一段时间,依旧练习该曲,师襄又劝说可以练别的曲子了,孔子以“未得其志”做答,再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再次劝他更换曲目,孔子则以“未得其人”做答。后来师襄再见到他,问及其弹奏曲子的情况,孔子神情肃穆,手法娴熟,专注于一心,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奏毕,孔子说:“我体会到了作曲者的心态和志向了,他必定肤色黝黑,身材修伟,双眸雪亮,深邃如泉,宽厚威严于一身,是个统治四方的君王,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听闻大惊,起身离座而拜,说:“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说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孔子习艺真可谓是手、眼、心、神俱到;乐声、志趣、作者风范悉体察于胸。这就是孔子“学而不厌”、“发奋图强”的精神。

三、发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铸造我们

我们要学习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关于孔子一生的行事风格,最足以用来形容的就是这七个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春秋时代名人,在弟子眼中,以颜渊所说的八个字最能传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是个“一旦打定主意,就不轻言放弃”的人,即使外在形势毫无希望,他也要坚持到底。一个人有了理想,当然希望予以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阻碍与挑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居然反败为胜,得享成功的果实。孔子异于一般人的地方显然在于:他所坚持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对所有的人都十分重要的“人生正途”;其次,即使孔子本人无法见到开花结果,他也可以经由教育,代代相传。维系此一文明理想。

个人的理想需要外在条件的配合。如果善于把握教育的功能,培养人才,一代一代努力下去,外在条件总会逐渐改善的。这是孔子的心愿,若不坚持,万事皆体;若是坚持,本身即展示一种精神的力量与理想的号召。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是成为勇者的表现,肯定人性有超过利害考虑的尊严。在拿破仑字典里没有“困难”两字。困难愈甚者,其成功愈巨。不屈不挠之精神,是成功的法宝。成功的要诀惟坚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功的基础是在“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知艰难而拼命奋斗的人,唯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才能走上成功的最高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精到之识,用坚持之心,运精进之力,便可金石可开,豚鱼可格,更有什么难做之事功,难造之神圣?

四、当仁不让,坚持真理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面临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为了真理,不必客气,可以抢在老师之前去做。中国人重视师生关系,以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美德。

西方亚里士多德曾在柏拉图学院受教约二十年,与柏拉图的师生情感不言而喻,但是他后来自立门户,声称:“吾爱师,吾尤爱真理”。这种态度是合理的,因为老师之所以为老师,也不过是“真理的传递者与代言人”而已。如果为了老师而背弃真理,无异于本末倒置。

中国人尊师,也不至于不顾真理,因此我们以“尊师重道”四字连用。师若离道,仍须以道为重。“当仁,不让于师。”原因何在?在于师生之间所教的与所学的,原本就是以“仁”为最高原则。大家相勉于仁义之道。所谓“不让于师”,绝无骄傲或逞强的念头,而是为了自我实现,并且这种自我实现正是老师对我的最高期许。师生一起朝着“仁”的方向去努力,古人所谓“师友之间”,也当以“仁”为共同理想。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华

中华传统无以伦比的伟大智慧凝聚着民族的人格力量,厚载着民族文明的硕果,具有巨大的思想生命力,并成为历史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力。孙子、老子、孔子,这是人类文明史最灿烂的三颗明星。中国需要孙子、老子、孔子,世界需要孙子、老子、孔子。今天当我们能以孙子、老子、孔子的智慧来武装我们头脑的时候,那将化为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的力量。读懂孙子、老子、孔子行遍天下也不怕,好男儿当读五车书,大丈夫当读懂孙子、老子、孔子。为让中华民族能在21世纪扬眉吐气,实现民族大复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让我们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