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的平台如下:
1.知网
这里所说的是知网,是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办的这个数据库。在前些年他也叫中国期刊网,由于后来有人自己建了个网站也叫中国期刊网,自己收录期刊,假李逵装真李逵。玩文字游戏,导致很多作者上当。
所以现在知网对外不称中国期刊网了,就是叫知网。从论文发表来说,知网是最权威的,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库。
凡是知网收录的期刊,一定是正规的,可以放心大胆的发表的,但是最近这两年知网变得更严格,所以知网收录的期刊发表费用比较贵一些。
2.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文数据库,仅次于知网。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就等于是一个弱化版的知网,但是也是比较大。
从期刊正规性来说,如果一个期刊,知网不收录,但是万方数据库收录,说明还是比较正规的,虽然不如知网收录的那么正规。但是对于一般单位来说够用。
对于大学这样的单位可能必须要求知网。而对于一些企业单位,只要万方数据库能检索到已经发表的论文,就算不错了。所以,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必须参考的标准。
3.维普网
维普网在前些年实际上假刊比较多,比较泛滥,这两年所说期刊审核严格,上面审核严格,但是维普网收录的期刊从正规性和权威性上来说,都是严重不如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对于很多要求不高的单位,或者评一些初级职称的单位,只有维普网收录的期刊还能管点用。稍微严格一些的,就不大灵光了。
最权威的就是全国文联的官方报《中国艺术报》,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及各边缘艺术门类的综合性报纸。其下面还有中国书法报、中国美术报,以及曲艺、等等艺术方面的类别专栏。它的联系方法:北京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100009)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你可以看看淘淘论文,我刚才说的你可以看看,口碑还不错。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 论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一直以来,民间美术在我国美术教育中便占有一席之地。当下,在视觉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境中,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 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继承,可以避免在传承上断裂的命运,并且能够不断向前蓬勃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民间美术所蕴涵的拙朴的造型、古朴的色彩、文化内涵、传统艺术观念等,对学校美术教学有着借鉴与启示作用。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学生能提高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造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进而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1.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能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帮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美术教育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之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很多美术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将民族的东西带入当代美术课堂。如董希文先生在教学中便坚持不懈地贯彻油画民族化,引导学生广泛地研究古今各种优秀艺术遗产和中国民间艺术,以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全面的艺术修养。在美术教育中引进民间美术可以避免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美术技法、关注操作程式,忽略审美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 对我国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是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探求美术教育工作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平衡、全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美术教育资源,以新世纪的视角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又不失传统底蕴的中国的现代美术文化建构。林风眠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固有的文化为基础,我们有5000年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很好的时代感的创造,我们要保存我们固有的、很好的东西,吸收外面的东西。”[1]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视野,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质朴淳厚的美感,其中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老一辈民间艺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水平较为低下,可在艺术作品中却总是抒发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勃发的情怀。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真、善、美,给精神以满足,有助于净化心灵,无形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带来有益影响,使人们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创造思维的开拓 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可以民间美术作为美育的媒介,帮助学生寻找艺术的切入点。 有些美术院校聘请当地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指导,通过艺人的授课掌握其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塑造型技巧,以及造型轮廓形式和材料工艺特点,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积极的刺激,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性和选择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找到美的共性,从而获得自身审美情感的丰富和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创作灵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将乡间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引进我国最高美术学府。并于当年组织了一次民间美术教学,邀请六位农民艺术家走上美术学院的讲台传授民间艺术,在教学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说:“画出了几年来画不出来的东西,学到了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学到的内容。”而教师们也认为:“找到了自己多少年来苦苦求索的艺术真谛。这是一次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教学。”[2] 3.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国传统美术来说,多元化的层次决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在民间美术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与其他美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并驾齐驱地存在于中国的美术学府里,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独立于世”。[3] 优秀艺术皆根植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只有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当下有些青年艺术者不屑于民间美术,认为这些来自乡间的东西是粗俗的,土得掉渣,盲目崇尚西方所谓的一些主义或是样式,殊不知只有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涵养,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在借鉴别国优秀艺术形式的同时,更要明白我国的传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营养,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民族文化精神融汇于现代艺术,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近些年,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除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表现法则和造型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对描写对象的内心感受,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象、把握对象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注重把自己的感受、意志融入作品中,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这些民族化的特色在民间美术样式上都有着深刻及鲜活的表达。在艺术界,在目前这种风格与形式大爆发与大融合的情形之下,通过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特质、传统美学观念及独特造型方法的剖析与学习,美术教育可以摆脱原有美术教学体系中机械论与虚无论的缺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灵性与自然的精华,造就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审美教育风格。最终这种审美教育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将渗透到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层次,并跨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结语 当代美术教育应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把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之中,民族精神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入民间美术教育意识,思考中国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使其树立民族情感,为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精粹,保障社会团结统一、进步发展而开展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这也是当今乃至今后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向。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2 浅谈民间美术的发展 【摘 要】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 装饰 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观念。 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 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 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 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 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 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 术品点缀。 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 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 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 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 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具有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正是沿着人类本源艺术一直发展延续到今天的。 中国的民间美术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从则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1.积极向上性。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乐感文化”,是一种欢乐的艺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认为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赎罪,以获得原谅从而获得新生。这种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个体农业为基础而生存的庶民阶层,他们摆脱不了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只能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慰籍中求生,他们祈祷万物有灵,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着喜庆和吉祥。其哲学观念是轮回的――“今天不好,明天会好”,“今生修好,来世有报”,他们总是对将来、对来世充满着希望。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大多不表现现实生活的艰苦,而极力去表现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2.象征性。 劳动者是最先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 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 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3.教育性。 讲到教育性我们就要重点提到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可以说中国的民间美术在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把思想理性内容融入艺术形象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寓教于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欣赏、审美和教育的意义,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宣道施教,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这方面的作品在皖南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及石雕中比比皆是,如:“岳母刺字”、“八仙过海”、“水泊梁山”、“武松打虎”等。 猜你喜欢: 1.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2.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 3. 谈谈民间美术 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 4.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5. 艺术方面的论文
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民间美术主要来源于民间,很多人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其实是由普通老百姓创作,然后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创造的美术,以下分享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
“民间文化”这个概念特指在阶级社会中,属于下层的文化,或者是民族基础的文化。它在民族生活的整体中自成体系,又多方面地对上层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民俗学的发展,使
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过去的错误在于认为民俗学只是民间老百姓的文化,而现在的普遍观点是:民俗学研究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和各种文化活动当中。
当下的文艺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上,还是在电影作品中,民俗文化成为它们表现的重要题材。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
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
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 20 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事实上,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俗之中。民俗在不断发展着民间美术,而民间美术则丰富着民俗礼仪的内容。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流传几千年的各种民间礼仪、民俗禁忌,以及婚丧嫁娶、吉庆寿诞都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活动。
民间美术的特点是色彩热烈,造型夸张,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其题材极其广泛,剪纸、皮影、绣花、染织、年画、壁画、陶瓷、雕刻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和民间生活、民俗息息相关。
民间美术的界定
1983年7月16-2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民间美术学术研讨会”,会议由王朝闻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71名代表参会。相关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齐聚贵阳,深入探讨民间美术相关问题。
与会者针对当时中国民间美术现状发出四点呼吁:
(1)建立民间美术研究会;
(2)创办《民间美术》或《民间美术研究》杂志
(3)各类高等美术院校建立民间美术系科,开设民间美术课,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民间美术的专门人才;
(4)中央和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的研究单位、群众团体,对民间美术进行有计划的普查、发掘、抢救、搜集和整理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学术集会,发挥了开创性与动员性的文化意义,鼓舞并促进着民间美术事业的复苏与前行。
与会代表发表了40余篇论文,并汇编为《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于1987年出版面世,在当时堪称一本“最丰富、代表性相当强的'论文专集”,可谓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学者们用鲜活的文笔表述出自己对民间美术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民间美术”的定义是具有前提性的核心问题,在贵州会议中,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与层面对“民间美术”进行了界定,但往往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正如王朝闻在论文集“代序”(题为《总要选最“趣”的画——民间美术研究漫谈》)所谈“我不企图在这里探讨民间美术的定义。”
[张道一也谈道:“民间美术,就字面看似乎不难理解,但若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并严格界定其范围,却又不太容易……但是,为了深入地研究民间美术,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其实,民间美术已经成为大众舆论中一个常用词汇,尽管其定义没有清晰的厘清,但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宽泛指向性的词汇概念,所以,“从实际入手,从量中求实,或许能筛选出一点有用的东西来。”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
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
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
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
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
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民间艺术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说清光绪年间,有一种画在民间渐渐流传开来。此画做工精致,在过年时张贴,被称为年画。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的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今天,我就在市场上看见了一幅做工精致的年画。
那是一个穿天蓝色衣服的小男孩抱着一条红色的大鲤鱼。你看!小男孩眉头绽开,酒窝绽放,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唇笑成了一个弯钩,红彤彤的脸蛋,红润的嘴唇,多么惹人喜爱!天蓝色的衣服配上火焰般红色的鞋子,多么靓丽!多么可爱!
你看!那条金鱼的尾巴多么漂亮!多么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尾巴一扭一扭的,仿佛是被风儿吹得东倒西歪的火焰。它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闪一闪的,仿佛是天边的小星星,又仿佛是一件银光闪闪的铠甲,又仿佛是一件崭新的衣裳。
在旁轻轻摇曳的是什么?哦!原来是一朵粉嫩嫩的荷花呀!荷叶哥哥托着她,想让她成为天下最美、最漂亮的一朵荷花。
瞧!露珠弟弟在荷花姐姐的怀里玩得多开心呀!一会比赛赛跑,一会儿比赛跳水,玩得不亦乐乎。
我看得入迷了,致使老板娘以为我要买下这幅年画,我听了一溜烟儿地逃跑了,因为,我身无分文呀!
我体会到了民间艺术——年画的魅力与魄力,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本次拜访山西途中,参与了非遗文化活动-剪窗花,收获颇多。
不知何时起,似乎北京的帝都古韵逐渐被淡化了。电子,科技,现代技术一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蔓延开来,而紫禁城所原有的古老与传统感,一点点被淡忘了。而在游学期间所邂逅的剪纸艺术,倒是唤醒了许多曾经的记忆...
一直觉得,剪纸是门幼稚且简单的艺术,但我确实小看他了。用完午餐后,导游带领一位身着黑色褂子褂子的中年男人来到我们桌前,自称——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对于山西剪纸,简单直接,热情奔放的图案,火焰一样跳跃的火红的色彩,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那些零零落落的村庄里,门上、窗上、墙上,贴的到处都是。在一片灰扑扑的色调中,跳出一抹鲜活的亮色,激起人们火热的生活激情。简直就像平淡生活中的奇迹。
这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
一片红纸在老师的手中旋转,雕琢,最终形成惟妙惟肖的图案。接着,老师又拿起一张方纸,折成五折,经巧手一过,再次展现出一副大师之作。老师脸上并未出现任何骄傲自满之色,唯有沉浸于剪纸中的愉悦神情。
现在的学生,亦或是人群,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实在浅薄。很多人自以为,所谓的民间艺术只是“老街边售卖小玩意儿的摊贩”,显而易见的,这是错误的。着实不敢说自己对这些的理解有多么深刻,但至少,我对此报以崇敬。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民间传统艺术,这些不单单是一门手艺,也是人类变迁的见证。
本次山西研学之旅收获颇多。生活在大都市中的我们,习惯了科技,现代,电子...。似乎“传统”二字听起来是十分遥远的。我们可以因一款新出的手游而津津乐道,却讲不出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一二。这是今天的时代最令人痛心的,这些被人们逐渐淡忘甚至忽视的民间传统艺术,都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凝聚,被历史长河所沉淀下来的珍宝,它们值得被铭记,值得被学习。本次游学,也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与魅力,这样的感受,或许很难用文字表述清楚,但那能清楚感受到的,是作为一位中国人,一位中国传统艺术的小传承人所具有的强烈骄傲与民族自豪感。
当然,像剪纸一样的民间艺术不计其数,可以叫得上名的比如皮影,毛猴儿,糖人,太多太多。本次仅以剪纸为主题做了探究性活动,而其他的民间艺术,它们宛如一颗颗失落在民间的粲星,默默等待着,绽放的那天,而“那一天”即将降临。
剪纸,剪出一片星河,剪出祖国山水,剪出人类文明的瑰丽......
在中国的民间有一种古老,又受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剪纸。许许多多的剪纸艺人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和几张纸片,剪出了五彩斑斓的精彩人生。
我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当时人们在金箔、皮革、绵帛,甚至在树上剪刻纹样。《史记》中就有剪桐封弟的故事。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
剪纸,是旧时女孩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剪着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奶奶的资料。她1897年出生于浙江桐庐一个书香门第,七八岁时就喜欢上了剪纸。溪流清澈、远山凝翠,秀丽的乡间景色为她的艺术人生注入了更深厚的生活源泉。我看到了她剪的一幅精美的作品——新婚大喜。作品上有身着盛装的新郎、新娘,还有龙凤戏珠,狮子滚绣球,连年有“鱼”……真是精美绝伦!
有一次,我照着胡家芝奶奶的样子,剪着剪着,就剪出了一个“喜”,我拿起“喜”给妈妈看。“我剪得好吗?”我说。妈妈一看就兴奋地说:“你是先画再剪的吗?”“是的。”“哇!你好厉害,连我都要先画好,才能剪出来。”我把“喜”字贴在窗户上,看起来整个房间喜气洋洋的。
我喜欢剪纸,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艺术气息!
1、介绍风筝的来历;
2、我买的风筝是什么样子;
3、我怎样放风筝和风筝放到天上后的心情;
4、放风筝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我是怎样解决的;
5、我对风筝的感受。
早在20xx多年前,风筝就出现了。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在中国,风筝荟萃之地是北京、天津和潍坊。大约公元七、八世纪,风筝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掀起了“风筝热”。
每年春天,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放风筝了。今年春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喜羊羊”风筝,它的形状是三角形的,中间一根管子把风筝分成两片,两边各画着一只喜羊羊在滑滑板呢!风筝的后面还系着五根彩带,就像风筝的尾巴。
我左手拉着线,右手拿着线轴的转子,爸爸举着风筝,站在我的身后叫声“跑”,我就飞快地向前跑,我一边跑一边松线,风筝就凌空飞起,我越跑越快,风筝也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我兴奋极了!
我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一个小弟弟的风筝突然被风刮歪了,和我的风筝缠在一起,我俩的风筝猛地扎在地上。我们飞快地跑向自己的风筝,想把缠在一起的线解开,可是线绞成一团实在是解不开,我一着急干脆把线扯断了,然后把新的接头连在风筝上。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又把风筝放上了天空。
放风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流传了这么多年,但是人们还是百玩不厌。
过年了,大街小巷都热热闹闹的,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元日》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句,还让我联想到了有着深厚民族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年画。
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秦汉时期,又称“门神画”。是把一些拜神祈福、民生写真、花鸟山水等喜庆的东西,用刻板、印色等种种工序制做完成的。年画的题材有很多,我所知道的著名的有《清河桥》、《假金牌》、《老鼠娶亲》等。这些众所周知的故事讲述的都是中国古代极为喜庆的场面。这样既装饰美化了环境,又起到烘托节日气氛表达美好祝福的作用!
今天,我特地来到了西湖博物馆,体验了年画制作的全过程。我在很多套木板里慢慢挑,细细选,最终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套《年年有余》的木版上。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我先用刷子把颜料在木板突起的地方飞快地扫一遍,趁颜料没干之前,把纸拉直、扯平,再谨慎压一下,一块鲜艳的颜色就在纸上展现了。站在一旁的奶奶笑着说:“还真像个样子呢!”等全部印好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张画上有一个小孩抱着一条鲤鱼,有着每年的粮食钱财都有多余的美好寓意。可是我印出来的小孩已经达到了非人非鬼的最高境界!要知道慢工出细活,我国的一位年画大师,制做一副自己原创的《农家乐》,光印制就用了四个月,从构思到完成共用了8年呢!真是不容易呀!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面,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艺术。它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希望!如今年画不会再有鼎盛年代了,但是这种独特的艺术值得我们去传承!
一个微风的上午,我们在公园门口等张阿姨来接我们去吃饭。突然我看见一个木箱上插着一些五彩的东西,爸爸赶紧把轮椅推过去,原来那是一面人摊儿。
这个艺人叔叔有一小绺辫子,我正在奇怪,爸爸说:“好多艺人都有辫子。”我说:“原来是这样啊。”叔叔的手很巧,一小块白泥他捏几下就做成了一只小羊,活灵活现的。然后我看见了一个“姜太公钓鱼”,我要了那个,叔叔说:“我再重给你做个吧。”我同意了。在做“手”时,叔叔拿出了一把坏梳子一压,“手”就做成了。爸爸说:“这宽窄不知道算了多少呢!”一会儿,“姜太公钓鱼”做好了。我不管怎么看,“姜太公”都像在笑。
叔叔除了会做人物、动物之外,还会做许多卡通人物,像喜羊羊、小熊威尼等等,我们都在赞叹他捏得像,他却说:“这是简单的。”我们都吃了一惊,这要是简单,难的得有多难呀!他从箱子里,拿来了一个他做的“自己”,做得很像,就连帽子上的标牌都做得很像!接着他又拿出来一条龙、一个千手观音,他做“自己”用40分钟,龙和观音都用了好几天呢!叔叔可真行。
姜太公钓鱼做好了,阿姨也来了,爸爸没去吃饭。吃完饭,我回到家,问爸爸:“面人呢?”爸爸向鱼缸一指,我一看,爸爸把面人插在鱼缸和墙的缝里,爸爸真有创意。
车开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我们就来到了阳江海边的大沙滩上。这里的景色真美啊!金黄的细软的沙滩一眼望不到尽头,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沙子细极了,比我们学校的'沙坑里的沙不知细多少倍。不要以为那是泥土,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海沙啊。沙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是神仙撒下一地的金子。沙滩靠内地的一边闪得更耀眼,而靠海的一边,因为海水冲上来,湿湿的,就不那么耀眼了。但那沙子连着碧绿的海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海浪冲上来了,那白色的浪头一个追着一个,仿佛是调皮的小孩永不疲倦地追逐着。追过来了,又是一排白色的海浪。我忍不住赶紧脱鞋挽裤,奔向海里,边大声地喊:“大海,我来了!”爸爸也少了往日的严谨,和我们一起奔跑起来。
沙滩上有很多的游人,有的光着脚在踩着,有的拿着小铲子在挖沙,有的卷起裤管在与潮水嬉戏,有的干脆到海里去游泳。啊,还有人躺在太阳伞下,尽情地享受着海风的吹拂。我站在海水里,当冲来的海水冲击着我的双腿时,我惊叫着跳了起来,海水又一下子退了去,但不一会儿又冲了上来。我发现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戏耍着。弟弟更是夸张了,一边大叫着,一边跳着,550字作文《美丽的阳江作文550字》。玩了差不多了,我们又在沙滩追逐起来,奔跑了一段再回去过头去,看自己踩下的一行弯弯曲曲的,深深浅浅的脚印,真是有意思极了。爸爸说:“这脚印是你自己踩下的,自己走过的。其实人生的路也是如此,你得经常回过头去看看,到底走的对不对,会不会弯了,会不会误入歧途,那你就可以走得很远很远。”爸爸的话我听得似懂非懂,但我还是点了点头。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证,证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1100年。过去剪纸常用于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而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由于地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全国各地剪纸存在不同的风格,而广东佛山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朝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的不同,分别有铜衬、纸衬、纸写、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染色、纯色等九大类。剪纸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不同的剪纸表现方法,可以剪人物、花草、动物等。
要想学好剪纸,先要学好它的基本功:绘画,等绘画过关后就可以开始学习最简单的用剪刀来剪。剪纸艺术中的基本符号有小圆孔、月牙形、锯齿形、柳叶形、水滴形和三角形。等绘画和用剪刀剪的基本功都练得很好之后,就可以尝试着用刻刀刻了,但是用刻刀时一定要非常小心。
我以前所就读的学校三年前就开始开设了剪纸这门学科,因此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的剪纸都非常出色。《圣诞琴声》、《收获》、《花舞》等作品都是我们学校的师生精心创作出来的,在多次剪纸比赛中获奖。
剪纸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现在已被列为省首批文化遗产重点抢救对象,让我们用心去学,用心去剪,做好剪纸传承的接班人吧!
糖画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既是糖又是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是我国的糖画艺术。
我走在老街上,一阵甜蜜清香扑鼻而来,我循着香气一路走过去。在路边,一位老爷爷正在卖糖人,他身上穿着一件素净的棉衣,手拿着工具,正在专注的做麦芽糖。
他把麦芽与糯米滤出汁水,放入搅拌机中搅拌,直到粘稠状再放在锅中炖煮。这样,糖画的原材料就算完成了。
糖画爷爷不用印铸模具,而是直接拿小铜勺,舀糖液绘出图案。用小圆勺舀起糖液,随意挥洒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一提,一挥,一点,一捺。速度飞快,一气呵成。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副糖画。桌上放着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尤其是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姿的凤凰,让人拍案叫绝。
我向爷爷要了游龙的糖画,只见他手拿汤勺,用手腕带起勺子,糖液在勺中点点洒下,飘过美丽的弧线,糖液在爷爷的手中飘洒,挥舞,仿佛被赐予了生命。在大理石板上,刷刷留下了不少痕迹。那些线条曲折,柔美,十分美丽动人。刷刷,爷爷一点,一提,做了个完美的收尾。瞬间一只活灵活现的游龙映入我们的眼帘,大家无不被这工艺所惊叹,周围的人都啧啧称奇。
在我们的民间,还有许多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说到剪纸,那可是一门有趣的民间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剪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图案。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人们就开始用剪纸来烘托节日喜庆,把它贴在门上、窗户上,非常喜庆。今天,在“春雷爱心屋”体验营的第三天,我们体验了一把这门艺术。
上课了,我们兴奋不已,拿出剪纸工具,急切地等待着。“同学们,你们先把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平分为四等分。”欧阳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咦?不是剪纸吗,怎么是折纸?别急,听欧阳老师说:“在对折的纸上写上‘喜’字的一半。”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在纸上画出“喜”字的图案,不一会儿的工夫,就画好了。
看着其他同学还在画着,我不禁沾沾自喜起来,拿着剪刀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剪着,哈!剪完了,我拿起来刚想炫耀一下,可打开一看,呀!怎么是断开的?
我不解地跑去问欧阳老师,欧阳老师看了看,笑眯眯地说:“你看,你画图时把方向弄反了。”我恍然大悟,拿出一张纸又重新做了一遍。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又失败了。我的纸张是正方形的形状,而我却按照长方形的比例来剪的,导致“喜”字成了一个大胖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毫不气馁,拿起纸张好好研究了一下,又重新开工。一张漂亮的“喜”字出炉了,我终于成功了!
课程结束时,欧阳老师送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只蝴蝶剪纸。看着栩栩如生的蝴蝶,它似乎正展翅飞翔,我仿佛看到了老师一笔一笔,一刀一刀的艰辛。是啊,任何事要想成功,没有百倍的付出是不可能的。
有趣的剪纸艺术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们的节日喜气洋洋。我喜欢剪纸,这是一门有趣生动的艺术。
尽管自己在广州出生,但我不可否认,阳江冬天的日子过得确实比广州冬天的日子要滋润多了。肃然我生在广州,可我爸妈,还有一大群亲人全是阳江人。每逢冬夏过节,都得回老家一趟。若是过夏,我倒想扔下阳江新鲜的海产回广州。可若是过冬,真想赖在那儿等到春天再出来。
冬天在十二月,一月和二月,其实二月应该算过早春了。冬天比棉被更毒,死死裹着这三个月不让它们出去,只把二月末的几天留给早春。但是如果可以在阳江过冬,我真愿意冬天把最后那几天抢过来。
阳江冬景可美,虽然那儿不是雪的天地,可那风味不是吹的,单是那小池塘都落得漂亮。北方的池塘一到冬天,哗哗地给全结冰了;阳江的小池塘可不会。枯黄色的水上静悄悄地撑着几根枯萎的弯着腰的芦苇,几片残缺发硬的桂树叶在水上曳曳漂着。有风吹过,水面上荡起微波,水纹漾开一会儿后池塘重新恢复平静。如果幸运的话,你能看到邻居家的猫爬到水池边,弓着身子,把一只爪子伸进池子里扒拉扒拉,看看有没有好运气能使它扒拉到一条小鱼。如果有人过来,它会翘着尾巴悄悄从墙角的洞溜出去。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各类小吃啊,在广州看不见,起码我自己是没找到的。这些小吃只有阳江有,而且是用方言念的,所以不知道用汉字要怎么写,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猪肠碌吧。听着很像荤类,其实这是素类。就是用一面皮把豆芽菜卷起来,撒上白芝麻,如果开心还可以沾上辣酱,这味道可是一级棒的,在阳江任何酒店都有这道菜。都说,没吃过猪肠碌,相当于没来过阳江。几乎所有人去阳江的酒店,第一道菜就是猪肠碌。我自己也挺喜欢这小吃的,那些天在阳江,几乎天天早餐都吃猪肠碌,这就是我们阳江人的主食,爽而不腻的猪肠碌。
今天,我学完琴出来,在门口看到一位不起眼的中年妇女坐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前忙活着。说不起眼,是因为那个摊位只有我们的一张课桌那么大,可是她旁边的草垛却有一头大象那么大,而且草垛上插满了用糖做成的各种动物。
我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
“我们请她做一个吧。”妈妈问了价钱,只要三元,我选了一条跳跃的鲤鱼。只见她麻利地在桌前的白色大理石板上抹上一层油,然后从右手边的锅子里舀了一勺化好了的糖汁,用一把平铲轻快地抹在大理石板上,顷刻间一条鲤鱼的鱼身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就像中国画的
“大写意”。她又舀起一勺,朝鱼身慢慢倾倒。随着糖汁的缓缓流下和她手不断地舞动,鱼身上的鳞片出现了。随后是鱼鳍和鱼尾,片刻间,一条鲤鱼已呼之欲出。她拿起一根竹签子放在鱼身上,可鱼眼呢?却见她用那铲尾的尖蘸了点糖在鱼眼处一按,
“真的是画龙点睛啊!”我忍不住叫了出来。当那位妇女将那条活灵活现、晶莹剔透的糖画鱼递到我手里时,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用舌头舔了一下,呵,真甜啊!可我不舍得吃,我还要好好欣赏。
不知什么时候,原本空空的摊位前一下子围了很多人,成了一道最抢眼的风景。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还告诉我,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手艺,它在我们勤劳的民间艺人中传承……听着妈妈的话,我心里想: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可真神奇呀!
20*年的8月7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这天气出去旅游是再好不过的了,阳江游。那天,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美丽的阳江市。据我所知,阳江离我市不远,在我省的西南部位,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特别吸引游客。
一来到阳江,我立刻感到空气清新,舒爽无比。那蓝蓝的天空,真像是被神奇的大海染蓝了。天空上飞着很多蜻蜓和蝴蝶,它们不停的煽动着翅膀,为着你转,好像在说:“欢迎您的到来,欢迎您的到来!”
远远望去,大海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有的时候,海浪特别大,我胆子小,被海浪吓得哇哇直叫,撒腿就跑。大胆的小朋友却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们又可以玩冲浪的游戏了!这时候,爸爸说:“孩子,不要怕,你是跑不过海浪的,你只要顺着海浪、站稳脚跟,就不会被海浪推倒。”阳江的海水、蓝天引人注目,沙滩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呢!沙滩上的沙子又松又软,躺在上面可舒服了。有的人还用沙子来埋人,堆沙山,挖沙洞等……
阳江那里的水果特别多,有香蕉、荔枝、芒果、西瓜等,特别香甜。但是,荔枝要算那里的水果王了。那里的荔枝颜色红似火。我看到这么诱人的水果,实在忍不住再观察它的表面了,摘下一个就往嘴里塞。我觉得酸甜可口,好吃极了,忍不住又吃了一个,就这样越吃越上瘾,直到吃的肚子饱饱的才停下来。
阳江真是一个吸引游客的地方啊!我爱阳江!
在生活中,大家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吧!我先向大家介绍我喜欢的艺术品——兵马俑吧!
兵马俑从整体上看几乎是淡黑色,它的形状非常小,他称站立姿势。头上扎的是盘头,脖子下边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围巾,他的衣着上面是类似战服的衣裳,下面是像裙子的战袍。这是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搏杀的情景!他的手很自然的放在两边,看着很英勇的样子!他好像就是一个整装待发的士兵一样!
如果你听了以上的介绍觉得还不过瘾?觉得他没有士兵的气势,那么我就在为你介绍的详细一些吧!
当我看到这个兵马俑的脸部表情时,我就认为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士兵!因为他的眼神是充满杀气和忧愁的,让人难以捉摸。有时他的眼神让人觉得他好像对敌人有着很深的愁恨;有时让人觉得他好像为国家大事感到劳累;有时让人觉得他好像因为打仗的胜利感到高兴。从而可以看出做这个工艺品的人的技艺高超。他的眉毛和皱纹更加衬托出他的潇洒和英俊!在他那刻画细腻的鼻子下面有这两撮胡子。这可见他为国家大事费劲了心思!他的嘴角微微向下,看来他的心情不是很好!
“兵马俑”的英勇的气概和他那极富个性的眼神,让每一个人记忆尤心!我虽然没有真正到西安去看兵马俑,但是看见他的雕刻就已经在我的心底里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谈起中国的民间艺术,许多人都津津乐道。因为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据我所知的民间艺术就有许多种,如:绘画、舞蹈、建筑、服饰等。其实,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和某个民间艺术还真有几分相似呐!
你一定好奇,是什么有趣的玩意儿?告诉你吧——皮影戏!
顾名思义,皮影是用皮革制成的。表演的时候,有三至五个艺人在幕布后操纵戏曲人物。他们还会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我想在过去电影、电视还不发达的年代,皮影戏一定是十分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听着就觉得心里痒痒?不要紧,一场好戏就要开始了!还不去看?
看戏的窗口竟是一个茶叶罐大小的圆孔!往里看,皮影戏闹得有声有色……只见一个手套金镯、腰围红绫、足蹬风火轮的俊俏男孩生有八臂。其中两手使一杆火尖枪,其余六只手舞金砖、九龙烈火罩、混天绫、乾坤圈、阴阳双剑六件法宝。哈,不用我说这就是哪吒闹海的故事。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哪知靠皮影也能弄得如此精彩:士兵被哪吒打得落花流水,准备要逃,第一个士兵被石头绊倒了,后面的士兵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倒地而亡……
我看到幕布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跳动着,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得也跟着影子舞动手脚。难怪我这样,你见着了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不高兴才叫怪呢!
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我想她的魅力远远不仅止皮影戏。也许我们真的该细细品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中国民间艺术!
学校艺术教育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论文
民间剪纸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越来越被重视。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目前,我国一方面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对此进行传承。在传承方面,采取的方法就是让非遗进入到校园,那么笔者将对学校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一、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意义
学校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合进入艺术教育中:一方面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艺术情操也因此得到了熏陶。另一方面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从心里产生想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艺术的想法。总体而言,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剪纸艺术融入艺术教育的实践
民间剪纸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和镂空的艺术特点深得师生的喜爱。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好基础
艺术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兴趣,才能够长期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那么,教师在进行剪纸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例如,剪纸艺术是通过其艺术造型来传达内在思想和文化,同时具有一定的造型规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剪纸造型,让学生了解到剪纸中常用到的月牙形等造型元素、对称等手法以及所用到的工具、材料、技艺等,激发起学生想要学习剪纸的兴趣。接着教师就对相关工具、材料的名称、基本用途等做详细讲解,介绍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法和造型元素。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单色剪纸的演示,如进行折、剪、贴、裱,让学生了解到基础性的剪纸步骤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要进行互评,学习初步鉴赏和评析作品。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了解到了关于剪纸的基本要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艺术欣赏情境,陶冶艺术情操
创设艺术欣赏情境进行欣赏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已有的条件和基础给学生创设出良好艺术欣赏环境,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如剪纸实物、剪纸图片、剪纸视频等直观方式来创设情境,但是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例如,教师在进行“剪纸蝴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视频导入,给学生播放梁祝化蝶纷飞的片段,让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环境进行布置或者借助外界条件营造出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增强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比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环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陶冶,同时收获到快乐和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剪纸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然而有的学生比较有天赋,而有的学生对此并不十分热爱。这时教师就可以据此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如基础级的作业就让学生剪出教材上基础的单色剪纸作品,接着难度加大一级就让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基础剪纸有所创造,最高级别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创新剪纸。
(三)注重实践动手,提高剪纸技能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要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剪纸艺术主要是让学生不断实践动手来提高技能。动手实践是提高剪纸技能最好的办法。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就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师讲的开口刀法、暗刀法、单剪法、阴剪法等刀法和剪法都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剪纸要求每个步骤都要落实,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实践动手之前强调,不能求快而省略步骤,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以便学生加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剪纸技能水平。
(四)深入了解剪纸,传承中华文化
在现代讲求效率的社会,传统的手工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因此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剪纸艺术,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责任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关于剪纸的历史,或者请一些民间的剪纸艺术大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剪纸演示,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剪纸造型,让学生体会到剪纸艺术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的熏陶,学生的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想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欲望。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又能反过来影响他们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结语
民间剪纸艺术融入艺术教育课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进行剪纸艺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其动手能力、审美层次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戚金美.小学剪纸教学实践成果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陈立权.如何切实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是的,这个杂志是北大和CSSCI双核心,很权威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民族艺术简介200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0-2011年CSSCI来源刊《民族艺术》刊发各类关于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文章,尤其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的文稿,提倡立体性跨学科研究。 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刊名:民族艺术主办: 广西区文化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 周期: 季刊 出版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国标32 ISSN: 1003-2568 CN: 45-1052/J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民族艺术 创刊时间:1985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1、《现代传播》
核心学术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现代传播》原名《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创刊,1994年8月更名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改用现名。
该刊是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中国权威传媒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视野开阔,理论超前,思想活跃,观点新颖。
投稿须知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2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12000字,一个版面1800-20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一般不超过5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注释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或直接引用的文献。
来稿勿一稿多投。如果3个月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
2、《美术研究》
《美术研究》是中央美术学院学报,于1957年创刊,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出版。
美术研究以严肃的高品味学术形象,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侧重反映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与创作成果,研究国内外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史论、艺术思潮。近年来更加强了对当代艺术现状、艺术教育改革、当代视觉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研究,是一个全方位探索美术教育和美术发展规律的专业刊物。
3、《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经核实新闻与写作在其主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网站并未发布相关的稿约和征稿信息,有关事议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以免上当。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邮编:100734。经核实新闻与写作在其主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网站并未发布相关的稿约和征稿信息,有关事议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以免上当。
4、《电视研究》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理论刊物,已成为全国电视界有影响的专业理论刊物,担负着电视从业人员、电视理论界及广大电视观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传播和研究电视新理念,记录电视事业发展的轨迹,宣传正确的舆论,传播的先进文化,已成为《电视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
并且其一直秉承自己的理念:前沿思索,创新电视,服务一线,著书立说。电视研究杂志设有栏目有:本刊特稿,电视专论,新闻广角,主诗人天地,作品评析多棱镜,地方台专页,纪录片之旅,各抒已见,电视剧论坛,文艺星空,环球新视野,电视与法,新技术_望。
5、《中国编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编辑》杂志出版社出版,是专业性极强的编辑领域专用刊物,解读法规,研究趋势,探讨问题,总结经验,对编辑出版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极大的实用价值。
经核实《中国编辑》在其主办方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网站并未发布稿约和相关征稿信息,请直接与《中国编辑》编辑部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邮编:100120。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最权威的就是全国文联的官方报《中国艺术报》,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及各边缘艺术门类的综合性报纸。其下面还有中国书法报、中国美术报,以及曲艺、等等艺术方面的类别专栏。它的联系方法:北京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100009)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过年了,民俗又火了:扭秧歌,挂花灯,贴窗花……在诸多民间艺术中,民间剪纸可算是最易让人接受的一张“喜庆贴”了。每每看到那一张张剪纸点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对剪纸的那份爱又涌上了心头…… 我喜欢上剪纸,最早还得从美术熏陶说起。记得从四、五岁开始,多才多艺的爸爸经常给我画小动物,寥寥几笔就能将各种小动物勾画得活灵活现,那时,爸爸在我心目中真是棒极了。后来,爸妈由于工作忙,将我送到奶奶那儿。奶奶有一双巧手,常常是随便几剪子就能将一张纸铰出不同的花样来,那泛黄的纸,失去光泽的剪刀,精致的图案,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许从那时起,我就被艺术的魅力所征服,也许正是这种家庭氛围,使我对美术有了最初的朦胧的认识。 在我上高中时,偶然的一次机会,美院的朋友送给我两本关于剪纸的书。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通过这两本书,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剪纸,它那巧夺天工的表现手法彻底折服了我,于是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剪纸Fans。 因为我有美术基础,学起剪纸来就如鱼得水。不过剪纸是个细致活儿,心急的人做不来,往往一件作品马上就要完工了,却因为一不小心剪断了一根线条而功败垂成,让人惋惜不已。所以要说起来,这剪纸还能修身养性呢。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能使作品顺乎自然,质朴清新,拙中见巧,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行云流水。 对我来说,剪纸是一种享受。双眼盯着花样,一剪一剪,像是用剪刀剪出心里的话儿,那剪刀铰纸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像美妙的音乐,在这美妙的音乐里,可爱的动物“活”了,美丽的花“开”了……以前好动的我总坐不住,自从喜欢上剪纸后,竟然可以头也不抬地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朋友说我有点儿“痴”了。 时间长了,家里人也受了我的影响。有一次,一件作品才完成一半,我放下忙别的事去了。回来后发现不知谁动了剪纸,而且将作品弄得不成样了。逼问小妹,小妹不招,妈妈倒招了,她说她试着刻了刻细微处,没想到没有掌握好轻重,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尽管心疼自己的作品被损,但看到家人也被剪纸感染,心中却充满了喜悦。 我非常喜欢一首赞美剪纸的诗:蔡候造纸蔚丹竹/巧女择来绘锦图/天地风光皆展现/人间姿态尽留足/刻刀有韵勤裁入/画笔凝神细剪出/撒下仙花一朵朵/彩云飞向万家屋。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爱这个世界,你只要热爱生活,生活总会是美好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剪了不少作品,主要有《踏雪寻梅》、《晴雯补裘》、《孔雀女》、《猴子捞月》、《庆十·一》、《十二生肖》、《菊》、《鹤》、《捐赠》、《秋天的童话》等,这些作品,有的被朋友要去了,有的又让我送了同事,留在手中的很少了。眼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要来到了,在这钻石昂贵的年代,我们不妨送朋友一幅精美的剪纸,看是不是一样可以珍藏到地老天荒…… 还有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庆贺。 剪纸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来看看这张“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她们的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这张“松鼠摘葡萄”。只见它摇着蓬松的大尾巴,小眼睛紧盯着紫莹莹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动物给抢走了。 剪纸中还有有趣的民间故事呢!这幅剪纸讲的就是“老鼠娶亲”的故事。瞧!小老鼠们抬着大花轿,新郎得意洋洋,大花猫在一旁羡慕得不得了。原来,故事是这样的:鼠爸爸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鼠妈妈说太阳最棒,太阳说云最棒,云说风最棒,风说墙最棒,墙说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么精美的剪纸啊!真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北方剪纸窗花多以单色红纸剪制而成,一次最多不超过三四张。蔚县却是以刀代剪,纸张采用极薄的粉连纸(较薄的纸,通常用来糊窗或者单宣),数十张叠起来,先用水焖湿、 在中国众多的剪纸流派中,蔚县剪纸以她美丽的风韵、独特的风格而独树一帜,深受人们的喜爱,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 蔚县是一个位于河北、山西交界处的小县,四面群山环拱,是一个交通不太发达的地方。大概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外界的沟通交流比较少,蔚县剪纸保持了自己特殊的风格。在众多的剪纸流派中,以黑白剪纸和彩色的单色剪纸为主流。 蔚县剪纸是一种从窗户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在河北、山西及内蒙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里,有着过年贴窗花的习俗。这种源远流长的民俗习惯,是蔚县剪纸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塞北农村的窗户和现在城市里的窗户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道路。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 ,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 论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一直以来,民间美术在我国美术教育中便占有一席之地。当下,在视觉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境中,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 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继承,可以避免在传承上断裂的命运,并且能够不断向前蓬勃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民间美术所蕴涵的拙朴的造型、古朴的色彩、文化内涵、传统艺术观念等,对学校美术教学有着借鉴与启示作用。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学生能提高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造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进而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1.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能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帮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美术教育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之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很多美术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将民族的东西带入当代美术课堂。如董希文先生在教学中便坚持不懈地贯彻油画民族化,引导学生广泛地研究古今各种优秀艺术遗产和中国民间艺术,以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全面的艺术修养。在美术教育中引进民间美术可以避免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美术技法、关注操作程式,忽略审美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 对我国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是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探求美术教育工作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平衡、全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美术教育资源,以新世纪的视角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又不失传统底蕴的中国的现代美术文化建构。林风眠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固有的文化为基础,我们有5000年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很好的时代感的创造,我们要保存我们固有的、很好的东西,吸收外面的东西。”[1]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视野,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质朴淳厚的美感,其中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老一辈民间艺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水平较为低下,可在艺术作品中却总是抒发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勃发的情怀。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真、善、美,给精神以满足,有助于净化心灵,无形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带来有益影响,使人们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创造思维的开拓 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可以民间美术作为美育的媒介,帮助学生寻找艺术的切入点。 有些美术院校聘请当地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指导,通过艺人的授课掌握其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塑造型技巧,以及造型轮廓形式和材料工艺特点,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积极的刺激,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性和选择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找到美的共性,从而获得自身审美情感的丰富和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创作灵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将乡间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引进我国最高美术学府。并于当年组织了一次民间美术教学,邀请六位农民艺术家走上美术学院的讲台传授民间艺术,在教学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说:“画出了几年来画不出来的东西,学到了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学到的内容。”而教师们也认为:“找到了自己多少年来苦苦求索的艺术真谛。这是一次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教学。”[2] 3.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国传统美术来说,多元化的层次决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在民间美术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与其他美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并驾齐驱地存在于中国的美术学府里,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独立于世”。[3] 优秀艺术皆根植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只有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当下有些青年艺术者不屑于民间美术,认为这些来自乡间的东西是粗俗的,土得掉渣,盲目崇尚西方所谓的一些主义或是样式,殊不知只有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涵养,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在借鉴别国优秀艺术形式的同时,更要明白我国的传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营养,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民族文化精神融汇于现代艺术,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近些年,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除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表现法则和造型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对描写对象的内心感受,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象、把握对象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注重把自己的感受、意志融入作品中,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这些民族化的特色在民间美术样式上都有着深刻及鲜活的表达。在艺术界,在目前这种风格与形式大爆发与大融合的情形之下,通过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特质、传统美学观念及独特造型方法的剖析与学习,美术教育可以摆脱原有美术教学体系中机械论与虚无论的缺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灵性与自然的精华,造就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审美教育风格。最终这种审美教育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将渗透到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层次,并跨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结语 当代美术教育应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把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之中,民族精神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入民间美术教育意识,思考中国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使其树立民族情感,为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精粹,保障社会团结统一、进步发展而开展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这也是当今乃至今后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向。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2 浅谈民间美术的发展 【摘 要】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 装饰 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观念。 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 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 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 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 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 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 术品点缀。 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 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 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 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 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具有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正是沿着人类本源艺术一直发展延续到今天的。 中国的民间美术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从则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1.积极向上性。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乐感文化”,是一种欢乐的艺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认为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赎罪,以获得原谅从而获得新生。这种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个体农业为基础而生存的庶民阶层,他们摆脱不了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只能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慰籍中求生,他们祈祷万物有灵,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着喜庆和吉祥。其哲学观念是轮回的――“今天不好,明天会好”,“今生修好,来世有报”,他们总是对将来、对来世充满着希望。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大多不表现现实生活的艰苦,而极力去表现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2.象征性。 劳动者是最先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 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 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3.教育性。 讲到教育性我们就要重点提到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可以说中国的民间美术在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把思想理性内容融入艺术形象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寓教于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欣赏、审美和教育的意义,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宣道施教,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这方面的作品在皖南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及石雕中比比皆是,如:“岳母刺字”、“八仙过海”、“水泊梁山”、“武松打虎”等。 猜你喜欢: 1.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2.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 3. 谈谈民间美术 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 4.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5. 艺术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