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运载火箭博士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运载火箭博士论文发表时间

肯定就是属于高等水平,因为很多的人就连一篇也是发表不了的,而且他也是能够受到很多人的重视的。

若以火箭原理来说,最先发明火箭的是中国人,火箭这个名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但当时的所谓火箭只是在箭的前端绑上易燃物,然后以弓或弩射出。唐未宋初(公元10世纪)才有使用火药的火箭记载,例如北宋的军官冯继升、岳义方、唐福等曾向朝廷献过火箭和火箭法,但这些火箭只是以火药代替易燃物,火箭本身仍是使用弓弩射出。虽然具体年代仍有争论,但最迟至12世纪,已出现使用火药作燃料,利用喷射作用飞行的火箭。现代火箭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纪初。1930年,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E.Tsiolkovsky)发表了一份题为《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的论文,奠定了火箭航行的理论基础;美国科学家戈达德(RobertH.Goddard)则於1919年发表了《到达极大高度的方法》的论文,并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LiquidFuelRocket),成为火箭控制技术的里程碑。戈达德研制并发射了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发展V-2型军用火箭并以之攻击英国。大战结束后,美国将V-2技术改良,制成A-4型火箭,并於1946年5月10日首次发射,成为首枚飞抵地球上层大气(upperatmosphere)的火箭。V-2型军用火箭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利用SS-6(警棍)改进型(ModifiedSS-6(Sapwood))运载火箭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Sputnik1),标志著人类的太空时代正式开始。

这个属于很高级的水平,因为有的人发表一篇论文就已经高兴的不能自拔,因为这个难度很大,他还发表了27篇。

1969年7月20日,无疑是人类航天史上最具划时代性的日子。美国“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走下飞船,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

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说: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然而这一步,对于地球上的 冯·布劳恩 博士来说,也是自己向梦想进发的最大一步。

冯·布劳恩

如果没有冯·布劳恩,人类不可能在上个世纪登月成功。而且在这之后,人类也未曾推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宇宙 探索 活动。

随着“阿波罗11号”的发射成功,冯·布劳恩也成为了美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登上《TIME》封面的冯·布劳恩

然而,这位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科学家,之前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除了 “火箭之父” 和 “现代航天之父” 的美誉外,他身上还带着一连串的骂名,如“ 希特勒的帮凶”、“德国纳粹战俘”、“投机分子” 等。

因为在二战时,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为纳粹军方开发武器。大名鼎鼎的 V-2导弹 ,也是 人类第一枚大型弹道导弹 ,就是冯·布劳恩发明的。

在那个飞机还是停留在螺旋桨的时代,V-2导弹只用了6分钟,就从德国飞到英国伦敦,带走了无数鲜活的性命。

1912年, 沃纳·冯·布劳恩 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有男爵爵位,是农业部部长。母亲则是一位天文学爱好者,受母亲的影响,冯·布劳恩也对宇宙产生了极大兴趣。

布劳恩(中间)与兄弟

布劳恩从小就对各种飞行器充满好奇心,13岁时就在柏林大街上进行了 人生第一次“火箭试飞”。 他从商店买来 六支特大号的焰火 ,绑在自己的滑板车上作推动装置。一点燃引线,“火箭”就像“拖着彗星尾巴似的冲出去了”。所幸当时没人受伤,小布莱恩也被警察抓走,挨了一顿教育。

年轻的布劳恩

每天沉迷于这种小发明,布劳恩根本无心学习,数学和物理当然不及格。然而在16岁时,他却读到了一本改变了他命运的书—— 赫尔曼·奥伯特的《通向空间旅行的道路》。 奥伯特博士这本划时代的火箭研究书籍,使他对火箭产生了无限的憧憬。

赫尔曼·奥伯特

书的前部分,布劳恩还看得津津有味。然而,看到后面五花八门的公式,本来数学和物理就不及格的布劳恩就彻底懵了。

就是那一刻,布劳恩也下定了决心要看懂这些书,造出真的火箭,征服宇宙。 从此,布劳恩便开始扎实地学习数学和物理,成绩也一直突飞猛进,最后竟成了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

在大学时,布劳恩不但认识了对他火箭启蒙的 奥伯特博士 ,还加入了业余火箭爱好者的空间飞行协会。那时候,火箭的研发需要非常惊人的费用。但布劳恩和俱乐部的成员却靠着街头表演来赚取经费,将火箭的研发进行得如火如荼。

布劳恩与恩师奥伯特

然而在1932年,德军下令, 禁止进行所有的火箭实验的相关研究——除非是军工项目。 一下子,布劳恩的太空飞行协会就变成了非法组织。不过很快,这群业余火箭爱好者就被德军诏安了。 布劳恩很清楚地知道,此前小组做的试验比起真正的液体推进剂火箭,都近乎 游戏 。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真正的火箭根本造不出来。

在一群德国军官中的布劳恩(最右)

1933年3月23日,布劳恩就与德军签订了协议,为军方研发火箭。虽然这会使自身受到约束,但也是实现火箭梦想的唯一途径。这不但可以继续自己最爱的火箭实验,还能拿到德军提供的研究经费,布劳恩表示也求之不得。

冯·布劳恩

1934年,22岁的布劳恩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及其实用的问题。那时,布劳恩已为德军工作了两年,他的小组也发射了第二枚火箭——A-2火箭。虽然A-1没有试飞成功,但是A-2能飞到1.7公里的高度无疑也是振奋人心的消息。

布劳恩扛着火箭

到1937年4月,只有25岁布劳恩,就已经成为有着350位下属的火箭研发团队的领导人物。

在A-2发射成功后,纳粹就马上下令将其发展为战争武器“导弹”,并加大对其项目的资金投入。他们整个火箭团队,也迁移到了遥远的小渔村 佩内明德 ,并在此建立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制造和试验基地。

佩内明德试验基地留下的累累弹坑

在那里,布劳恩从A系火箭研制到V系导弹,也亲眼见证了用于 探索 宇宙的火箭变成了战争武器——导弹。

1942年10月13日,A系火箭最出色的A-4火箭试飞成功。它飞行了约200公里,高度达到100公里,在距离目标点4公里处爆炸。起先,希特勒对火箭的研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当他得知大型的A-4火箭能把近1吨的爆炸物送到200公里开外的地方时,这个战争恶魔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后来,德军将A-4火箭改名为“V-2火箭”。之所以叫“V”,是因为德语里 “Vergeltung” 是 “复仇” 的意思,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败的德国复仇。

V-2导弹

虽然很多时候“V-2”被称作火箭,但它实际却是一种装有专门控制设备,能自动控制飞行速度和弹道的导弹。

因此,它也是 世界上首枚可控的大型导弹武器。 从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火箭研发,都是从仿制V-2开始的。从天空飞行器的角度来看,V-2可与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相提并论,亦是航天划时代的发明。

布劳恩与德国的火箭专家

随着V-2的试验成功,希特勒也将这种新型的武器投入了大批量的生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就一共制造了 6000枚V-2火箭 ,其中3745枚用于攻击英国、比利时等敌国。

V-2导弹发射

然而幸运的是,因为当时导弹的弹道、航线、速度等都是人工计算,所以偏差较大。只有45%的导弹落到了目标10公里的范围内,并没有对盟国造成致命打击。

但是这种被公认为 “超时代”的武器 带来的威慑力却是史无前例的。它不同于常规的武器, 无法预警、无法拦截更无法躲避。

V-2轰炸后的伦敦

在受到V-2袭击之前,伦敦就一直受德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但是很少居民会因为这种袭击而离去。但在V-2袭击后,伦敦马上就有150万居民向外逃亡。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超时代”的弹道会带上毒气,要了他们的性命。

为V-2导弹秘密生产的集中营工人

不过, 这恐怖的威力却是用好几万犹太人性命换来的。 每生产一枚V-2导弹,就相当于现代生产一辆喷气式飞机。

大约 60000名的集中营囚徒 为了这种能将德国带向胜利的V-2导弹夜以继日地劳作,其中三分之一的犹太工人,死于这个浸着血的工厂。

德军中的布劳恩

虽然冯·布劳恩没有参与到工厂的管理当中,但是帮纳粹设计出这种致命武器,他也难辞其咎。不过,冯·布劳恩和纳粹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为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只想研制出冲出太空的火箭,而不是飞向战场的导弹。

冯·布劳恩在党内就一直散布悲观言论,称从来没有打算把火箭发展成战争武器。在一次酒会上,布劳恩就向一位女医生抱怨,表达了对火箭用于战争的遗憾和不满,而这位女医生刚好就是一位纳粹密探。

再加上布劳恩本身还是一名飞行员,党卫军以布劳恩企图携V-2机密资料潜逃的罪名,将其收押进监狱两周。

多年后 ,冯 · 布劳恩的解析也是 : “ V 一2 导弹是一种很好的火箭 ,它唯一的毛病是落在了一个错误的行星上。” 不过,拥有巨大威力的V-2导弹并没有将纳粹带向胜利,德军节节落败。

美国也开始了大量抢夺德国科学家的 “回形针”计划,冯·布劳恩在拟定名单的第一位。 那时,冯·布劳恩也知道德国大势已去,决定向美国投降。他违抗党卫军转移的命令,带着手下一票科学家和有关家属,躲一路追杀,主动向美军“投怀送抱”。

布劳恩投降的照片,手上还打着石膏

当美军看到主动送上门来的布劳恩,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位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竟是V-2的总设计师。布劳恩到达美国前还经过了一道审问,审讯他的人正是当时的 钱学森 。

冯·卡门,钱学森(中间),冯·布劳恩(右)

初到美国,曾是纳粹党员的布劳恩,并没有被赋予什么研制火箭的重要任务。他的任务只是帮忙培养美国的科研人员,使美国人能掌握火箭的生产与设计。

布劳恩与他的火箭小组成员也过着被人监视、与世隔绝的生活。那时这些德国专家都自称是 “和平年代的囚犯” 。

布劳恩与肯尼迪总统

1950年4月,布劳恩领导其团队研发出了 “红石” 战术弹道导弹。 这也是美军第一代核弹的洲际导弹的载具。 然而,这枚具有将卫星送上太空能力的“红石”导弹,却没能冲破美国官僚的阻挠。 大家都认为“二等公民”制造的火箭,不能用来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而“本土”研发的 “先锋号”火箭 也一直被委以重任,被公认是发射第一颗卫星的不二之选。不被美国器重,布劳恩有段时间还跑去跟沃尔特·迪斯尼合作。在儿童教育电视节目中,推广他的太空计划。

但是“先锋号”却显得不太争气,总预算 超支十倍 还不说,计划还一再延迟。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发射人类第一颗地球卫星的计划被苏联捷足先登 ,这无疑是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在得知苏联卫星上天的消息后,被压抑已久冯·布劳恩激动地说:“ 我就知道苏联会做到,而我们的设备却被束之高阁......”

布劳恩与家人

在冷战时期,苏联这第一颗卫星上天,也激起了美苏持续二十多年的 太空竞赛。 但这对冯·布劳恩来说, 无疑是一个可以放手实施航天计划的机会。

“先锋号”的不得力也使美国政府想起了布劳恩的“红石”导弹。在短短 84天内 ,经过改良的“红石”导弹变成了 “丘比特-C”火箭 ,顺利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探险者1号” 送入太空。

丘比特-C火箭升空

一下子,冯·布劳恩也从“二等公民”变成了美国英雄。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宣布“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启动,一心想在登月技术上战胜苏联。(同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而布劳恩也被任命主持 “土星”系列运载火箭 的研制工作。

布劳恩(中)与肯尼迪总统(右)

1967年,布劳恩为登月活动设计出了 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推进器——“土星5号”:由5台F1引擎驱动, 第一级推力就达750万磅 。“土星5号” 成功地将“阿波罗”飞船的8到17号全部送上太空。

其中最著名的 “阿波罗11号” 也将三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使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开人类 历史 的一大步。

冯·布劳恩站在巨大的土星5号的“F1”引擎前

这时,美国的航天技术也已赶超苏联,成为世界第一。而阿姆斯特朗的这一步,也使布劳恩在科学界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然而,在布劳恩看来这只是征服太空的第一步。

“登月”并不是他的极限,他还想要有生之年 探索 更遥远的星球。 很快,冯·布劳恩就提出了 登陆火星 的建议和设想。

土星五号与美国自由女神像对比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冯·布劳恩就开始幻想未来的火星探险,并将其写成小说《火星计划》。然而这本小说前前后后共18次被拒绝出版,理由都是“太扯了”。当然,连作为小说都太扯的火星计划,又怎么会获得国会议员们的同意呢。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左边是阿姆斯特朗

“阿波罗计划”最初目的是先于苏联登月,美国做到了,自然也不会继续。更何况那时的美国正深陷 越战 泥潭,对看不到边际的太空 探索 热情也会迅速下降。 别说火星计划了,就连开拓月球的“阿波罗计划”也在1972年被终止了。

冯·布劳恩顿时觉得已经没有新世界可以征服了,以没有用武之地为由,离开了美国NASA。

冯·布劳恩对登陆火星的空间设想

1977年初,冯·布劳恩被美国总统授予国家科学奖章。这位“二等公民”,拿到了头等的荣耀。同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因罹患癌症去世,享年65岁。

有人说,从德国到美国,从制导弹到制火箭,布劳恩都拿捏得非常精准,是典型的投机分子。然而,无论身在何处,他有一点却从未动摇,那就是关于太空旅行的梦想。

虽然心中还有许多壮志未酬,但是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却是心满意足的。

试问又有多少人,能为自己童年时缥缈的幻想,付诸终生的奋斗呢?

运载火箭博士论文发表

航天学霸姜雨一年九个月拿博士学位。属于特别特别厉害的水平。至今没有人能达到。

肯定就是属于高等水平,因为很多的人就连一篇也是发表不了的,而且他也是能够受到很多人的重视的。

没有钱学森,我国俩弹最少再晚十几年才成功。你说他的贡献大不?他当时在美国,美国人不许他回国。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3岁时随父到北京。1935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10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中学时代的钱学森为旧中国的腐败和落后而忧心忡忡,1948年,在祖国解放有望时他就准备回国效力。当时美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其真正目的是看重他的学识,企图迫使他改变思想,留在美国。即使不成,也要使他所掌握的高新知识陈旧过时。确实,钱学森从1939年6月完成《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后,便在冯·卡门领导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独立研究。然后成为冯·卡门的助手,是美国火箭技术摇篮——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最早的6名成员之一,对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的影响、火箭发动机热力学特性和探空火箭的性能等进行计算和研究。1942年,研究工作成绩突出的钱学森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技术训练班教员,在这个岗位上为美军培养了一批火箭导弹军官。1943年,他与火箭专家马林纳合作,完成《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为美国40年代的导弹和探空火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4年,美国陆军获得德国正在研制V-2的情报,便委派冯·卡门和马林纳大力研究远程火箭,钱学森被分派负责理论组。这时,钱学森所在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已改组为喷气推进实验室。他们研制了“女兵下士”探空火箭,以及“二等兵A”和“中士”导弹,为后来研制“北极星”、“民兵”和“海神”等先进战略导弹打下了基础。那时的航空技术正受到“音障”和“热障”的困扰。钱学森和冯·卡门通过理论研究和火箭飞机的试验,圆满地解决了“音障”和“热障”问题。被命名为“卡门—钱学森公式”的著名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钱学森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使他成为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负责人,被公认为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钱学森回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积极参与我国火箭和空间事业的规划和组建工作,并以他在空气动力、火箭发动机、制导控制、总体结构、材料工艺、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系统工程等领域的博深知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火箭和空间技术人才,在领导我国的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参与和组织下,1960年11月5日,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的导弹; 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飞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9年,钱学森荣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奖”;1985年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获奖人;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他最高奖——“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国家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火箭发表论文

现代火箭理论的奠基人是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他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小镇,10岁的时候不幸得了严重的猩红热,病愈后失去了听觉。他不得不呆在家里自学,后来当上了中学教师。在39岁时他开始系统地研究火箭。1903年,他发表了名为《乘火箭飞船探索宇宙》的著名论文,文中提出了液体火箭的理论。

他认为以往的火箭都是使用固体燃料的,这种燃料一旦点燃就无法控制。在星际航行中火箭的推力应该像油门一样可以调节,于是他大胆地设想用液氧做氧化剂,和燃料煤油一起作为推进剂,由一个泵调节进入燃烧室推进剂的分量。

这篇论文指出了人类的宇航之路,因此俄国人称他为“火箭之父”。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制约,这些理论成果并没有在试验方面得到支持,在他的有生之年也未能造出一枚具有现代特征的火箭。

液体火箭之父戈达德简介:戈达德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戈达德是怎么发明液体火箭的?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液体火箭之父戈达德简介

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国教授、工程师和发明家,液体火箭的发明者。他于1926年3月16日发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体火箭。

戈达德共获得了214项专利,其中83项专利在他生前获得。设立于1959年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戈达德环形山(Goddard Crater)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戈达德生平经历

一、童年时期

罗伯特·戈达德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弟弟因为脊椎畸形而夭折。

随着美国城市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电力,年轻的戈达德开始对科学产生兴趣,特别是工程学及工业技术。他的父亲教导他家中的地毯如何产生静电,当时年仅5、6岁的戈达德的想像力开始萌芽。

戈达德相信如果锌电池可以用某种方式来存储静电,他可以跳得更高。他的母亲警告说如果他成功了,他会“出得去回不来。”,于是戈达德停止实验。

二、青年时期

他在16岁时阅读了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战争》后,开始对太空产生兴趣。1899年10月19日他把自己的生涯定位在火箭的研究上。

因为戈达德对空气动力学产生兴趣,所以他研究一些美国物理学家塞缪尔·兰利在科学期刊《史密森尼》所发表的论文。兰利在这些论文中写道,鸟类使用不同的力量来拍打两边翅膀,并因此在空中回转。

十几岁的戈达德从这些文章获得启发,观察到燕子如何巧妙地移动翅膀,来控制飞行。他指出鸟类明显操控著尾羽来进行飞行,他称为它为“鸟类的副翼”。

他对兰利的一些结论不以为然,并在1901年写了一封信给《尼古拉斯》杂志来表达他自己的想法。但是编辑圣尼古拉斯拒绝刊登戈达德的信,认为鸟类跟随一定数量的情报来飞行,“机器不会采取这些情报来行动”。戈达德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飞行机器。

戈达德在1904年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学习,并担任实验室助理与导师。他后来加入SAE兄弟会,认识高中同学Miriam Olmstead。他与Miriam Olmstead后来订婚,但是在1909年分手。

他于1908年拿到物理学士学位,1910年从克拉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一年后获博士学位。他在1912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在帕尔默物理实验室进行研究。

戈达德仍是一个学生时,曾写过一篇论文,提出一个方法来“保持飞机平衡”。他提出的想法在1907年《科学美国人》上出版。戈达德后来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他相信该论文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方法来“让飞行中的航空器自动保持稳定”。

1926年戈达德在麻萨诸塞州的奥本(Auburn)发射了首枚液体火箭。发射地点后来成为了美国政府官方指定的国家历史地标(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1945年8月10日,戈达德因患喉癌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去世。

戈达德是怎么发明液体火箭的?

一、火箭推进剂研究

1911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认识到液氢和液氧是理想的火箭推进剂,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进一步确信用他的方法一定会把人送入太空。

他在实验室里第一次证明了在真空中可存在推力,并首先从数学上探讨包括液氧和液氢在内的各种燃料的能量和推力与其重量的比值。

1919年发表经典性论文<<到达极高空的方法>>,开创了航天飞行和人类飞向其他行星的时代。他最先研制用液态燃料(液氧和汽油)的火箭发动机,1925年在他的实验室旁的小屋里,一台液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进行了静力试验,1926年成功地进行了世界第一次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飞行。

它的意义正如戈达德所说:“昨日的梦的确是今天的希望,也将是明天的现实。”戈达德的研究极端缺少经费,而且挑剔的舆论界也不放过这位严谨的教授。《纽约时报》的记者们嘲笑他甚至连高中的基本物理常识都不懂,而整天幻想着去月球旅行。

他们称戈达德为“月亮人”。为新闻界左右的公众也对这位科学家的工作表示怀疑和不理解,但这都不能撼动顽强的戈达德。最好的办法是走自己的路,继续自己的研究,而对公众的反应保持沉默,因为他很清楚这种讥讽是不会持久的。

二、火箭动力学研究

他从1909年开始进行火箭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三年后点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内的固体燃料火箭,证明火箭在真空中能够工作。

他从1920年开始研究液体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报界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他身上,至少这次有些赞扬的话语了。意想不到的是报界的报导引起了美国航空界先驱人物之一林白的注意。

在亲自考察了戈达德的试验和计划之后,他立即设法从格根海姆基金会为戈达德筹得5万美元。这对于极端缺少资金而又迫切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的戈达德真是雪中送炭。

这时马萨诸塞州对于戈达德的计划就显得太拥挤了,于是在1930年他的全家和四个助手迁到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建立他的发射场。

到1941年,除了短暂的中断之外,他在这里从事了在科技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个人研究计划。

1926年3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的奥本,冰雪覆盖的草原上,戈达德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火箭长约3.4米,发射时重量为4.6公斤,空重为2.6公斤。飞行延续了约2.5秒,最大高度为12.5米,飞行距离为56米。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宣告了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

1930年12月30日,戈达德研制的一枚新的液体火箭发射成功,高度达到610米,飞行距离300米,飞行速度达到800千米/小时,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飞行记录。

1931年,他在火箭发射试验中,首先采用了现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统。

1932年,他首开先河,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同年,首次解决了用陀螺仪控制火箭飞行姿态的问题。

1935年,戈达德研制的的液体火箭最大射程已达到20千米,时速达到1103千米,是人造飞行器第一次超过音速。

如何评价戈达德?

戈达德的一生是坎坷而英勇的一生。他所留下的报告、文章和大量笔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他的工作,冯·布劳恩曾这样评价过:“在火箭发展史上,戈达德博士是无所匹敌的,在液体火箭的设计、建造和发射上,他走在了每一个人的前面,而正是液体火箭铺平了探索空间的道路。

当戈达德在完成他那些最伟大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这些火箭和空间事业上的后来者,才仅仅开始蹒跚学步。” 但他的一生却是孤独而不被人理解的。勇敢的戈达德毫不气馁,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很多工作,向怀疑他的设想的人们表明未来的整个航天事业都将建基于火箭技术之上。

他也因此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现代火箭之父”。 戈达德虽然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最初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时美国的火箭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德国。

直到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后,美国才发表了戈达德30年来研究液体火箭的全部报告。后来,他被誉为美国的"火箭之父",美国宇航局的一座空间飞行中心被命名为"戈达德空间研究中心"。

他获得的荣誉达到了顶峰。他被追授了第一枚刘易斯·希尔航天勋章,而国家宇航总局的一个主要基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戈达德航天中心。

马斯克发表论文火箭

加利福尼亚州新兹威基瞬态设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SpaceX的 星链卫星 星座 对地面天文观测的影响程度。结果好坏参半。 这篇新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由前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学者 Przemek Mróz 领导,提供了一些好消息和一些坏消息。好消息是,星链目前并未给使用新兹维基瞬态装置(ZTF) 的科学家带来问题,该设施位于圣地亚哥附近的加州理工学院帕洛玛天文台。ZTF每两天 使用光学和红外波长波段扫描一次整个夜空,以检测天体的突然变化,例如以前看不见的小行星和彗星、突然变暗的恒星或碰撞的中子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从低地球轨道提供宽带互联网的 星链卫星没有产生影响。这项新完成的成果研究了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的 历史 数据,发现直接产生于 星链 的 5,301 颗卫星条纹。“这毫不奇怪,随着 SpaceX 部署更多卫星,受影响的图像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到目前为止,ZTF 的观测业务尚未受到卫星条纹的严重影响,尽管在分析图像观察到卫星条纹数量有所增加的时期,”天文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写道。 坏消息与未来形势有关,庞大的卫星 星座 将如何影响未来几年的天文观测,尤其是在黄昏时分进行的观测。事实上,受 星链影响最大的图像是在黎明或黄昏时拍摄的。在 2019 年,卫星条纹在所有暮光图像中不到 0.5%,但到 2019 年 8 月,这一比例已上升至 18%。星链卫星在大约 550 公里的低轨道运行,导致它们在日落和日出时反射更多的阳光,这给黄昏时观测的天文台带来了影响。 天文学家在黎明和黄昏时进行观测,以寻找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可能出现在太阳旁边的近地小行星。两年前,ZTF 天文学家使用这项技术探测到2020 AV2——第一颗完全在金星轨道内的小行星。新论文中表达的一个担忧是,当 星链达到 10,000 颗卫星时(SpaceX 预计到 2027 年将实现这一目标)在帕洛玛山天文台拍摄的所有 ZTF 图像都将包含至少一个卫星条纹。1月18日发射猎鹰 9 号火箭之后,星链 星座 将由2,000 多颗卫星组成。 波兰华沙大学的 Mróz 表示,他“预计 星链卫星不会影响非暮光图像,但如果其他公司的卫星 星座 进入更高的轨道,这可能会导致问题用于非暮光观察。” 例如,由英国一网卫星 星座 将在1,200 公里的运行高度运行。 研究人员还估计了由于单个卫星条纹而丢失的像素比例,发现它并不大。” 不大是指单个 ZTF 图像中所有像素的 0.1%。也就是说,“仅计算受卫星条纹影响的像素并不能捕捉到问题的全部,例如识别卫星条纹并将其掩盖所需的资源,或者错过第一次检测到物体的机会,”科学家写道. 事实上,正如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和该研究的合作者托马斯·普林斯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存在很小的机会,即“我们会错过隐藏在卫星条纹后面的小行星或其他事件,但与天气的影响相比,例如多云的天空,这些对 ZTF 的影响相当小。” 科学家们还研究了 SpaceX 为降低星链卫星的亮度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于 2020 年实施,包括防止阳光过多照射卫星表面的遮阳板。这些措施已将 星链卫星的亮度降低了 4.6 倍,现在的亮度为 6.8 等(最亮的恒星以 1 等亮度发光,而人眼看不到更暗的物体6.0)。 目前的研究仅考虑了 星链对新兹维基瞬态装置的影响。每个天文台都会受到星链和其他卫星的不同影响,包括即将到来的薇拉.鲁宾天文台,预计它将受到庞大卫星 星座 的严重影响。由于无线电干扰、幽灵般的伪影的出现以及其他潜在问题,预计其他天文台也会遇到问题。

马斯克在中国网信杂志伯上发表的科技文章,从名度字《相信科技创知造美好未来》中就可衟以看出,他对现有科技的知评价是比较高的,衟也是持相信态度的。

马斯克现在在中国网信登载了本人对科技见解的文章,同时也标明科技可以发明美妙将来。但依照马斯克的一向抽象来讲,说这样的话一定也是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佰。

1、马斯克在中国网信登载了对科技见解的文章

马斯克是一个我们很熟习的人物,毕竟马斯克之前在媒体上说过很多的雷人话语,但跟着马斯克在中度国网信登载了对科技见解的文章,这激发了很多人的谈论。从正面上去说,马斯克说确实实没有缺点,但从背面来讲,或许马斯克更是一次为了倾销本人产品的说知法罢了。

2、 马斯克的见解:相信科技发明美妙将来

依照马斯克的说法,他以为将来的交通Tools将完成全面电子化。他乃至有一个比较诙谐的观念衜,那就是将来电动火箭比较艰苦,或许可以用可不断的新动力来制作火箭。新动力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展标的目的,科技的确也能够发明美妙将来,这完整就与马斯克目佰前奉行的科技看法完满契合起来。马斯克关于科技的见解仍是比较精准的,并且的确也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去看,现在很多的人承认马斯克的这类说法也很度正常。依照马斯克不断一心一意搞财富的抽象来看,说出这样的话已然算很艰苦的了。

3、马斯克见解的背面:科技也能够发明财富

虽然正面是那末佰一回事,可是别的一面则是马斯克在倾销本人的价值观科技,固然是可以发明美妙将来的,可是科技也可以发明巨额财富。马斯克从刚兴办特斯拉时候的一无所有衜,再到如今稳坐天下首富的这个地位,这也才仅仅过来了五六年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马斯克关于科技的定位掌握是极端精准的,同时也可以让科技服务于发明本人的财富。

固体火箭期刊投稿

航天控制不属于ei,南航学报只有英文版属于,中文版也不是。

推荐你参考以下期刊:航空学报宇航学报飞行力学推进技术航天控制固体火箭技术航空动力学报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CSCD已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指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指定查询库。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Mathematics.series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癌变.畸变.突变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农业科学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半导体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半导体学报 北京医学 爆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爆破器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爆炸与冲击 表面技术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 冰川冻土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兵工学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病毒学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波谱学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玻璃钢/复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C * Cell Research 蚕业科学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学报 Chin Ann Math B 草业科学 * Chin Geograph Sci * 草业学报 * Chin J Aeronaut 测绘科学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测绘学报 * Chin J Cancer Res 测井技术 * Chin J Chem Eng 测控技术 * Chin J Lasers B 茶叶科学 * Chin J Mech Eng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长江科学院院报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Chin J Polym Sci 肠外与肠内营养 * Chin Phys * 沉积学报 * Chin Phys Lett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材料保护 城市规划汇刊 * 材料导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材料工程 * 传感技术学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传感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学报 * 催化学报 D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质找矿论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大豆科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第四纪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大气科学 * 电波科学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电池 弹道学报 电镀与环保 弹箭与制导学报 电镀与涂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低温工程 * 电工技术学报 * 低温物理学报 * 电化学 * 低温与超导 电机与控制学报 * 地层学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 地理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地理科学进展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地理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电气传动 * 地理研究 * 电网技术 * 地球化学 * 电源技术 * 地球科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地球科学进展 * 电子技术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电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学 * 电子显微学报 * 地球学报 * 电子学报 * 地学前缘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地震 电子元件与材料 * 地震地质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地震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地震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地球化学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技情报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学 * 动力工程 地质力学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 * 地质论评 * 动物学报 地质通报 * 动物学研究 * 地质学报 * 动物学杂志 * 地质与勘探 锻压技术 E* Entomologia SinicaF * 发光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粉末冶金技术 * 纺织学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飞行力学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非金属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测试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化学 * 辐射防护 * 分析科学学报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分析试验室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分析仪器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分子催化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分子科学学报 * 复合材料学报 G*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学报 * 干旱区地理 古地理学报 * 干旱区研究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古生物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固体力学学报 * 钢铁 * 管理工程学报 * 钢铁研究学报 * 管理科学学报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管理评论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管理世界 高电压技术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电工程 * 高分子通报 * 光电子.激光 * 高分子学报 光电子技术 * 高技术通讯 光谱实验室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高校地质学报 * 光散射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光通信技术 *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光通信研究 高血压杂志 光学技术* 高压物理学报 * 光学精密工程 * 高原气象 * 光学学报 * 给水排水 * 光子学报 工程勘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工程热物理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程设计学报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工程数学学报 * 广西植物 工程塑料应用 广州化学 工程图学学报 * 硅酸盐通报 工业工程 * 硅酸盐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贵金属 工业建筑 贵州农业科学 工业水处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工业微生物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果树学报 * 功能材料 * 过程工程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