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17篇论文

发布时间:

发表17篇论文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应该家里是有钱的,再不就是自己学识很高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后张恒敏发表论文有17篇,其中包括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多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博士发表17篇论文

他是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建院 80 多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学者。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后张恒敏发表论文有17篇,其中包括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多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sci论文一年发表17篇

重质不重量,要看是否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的,还有可能是找了像查尔斯沃思这样的语言润色公司帮助的,最后还是强调,发多少并不代表有多厉害,要看其被引用次数,论文质量。

许杨、张振、蒋之添、张泽民、沈伟,来自河海大学9舍318寝室。这个新近被冠名“学霸寝室”、挤放着6个床铺的立锥之地,因涌出他们5个考研初试成绩超过400分的考生而走红网络。

无缘保研,踏上漫漫考研路

大三下学期期末,保研和考研两场无硝烟的战役悄然拉开,阵营设定依据绩点和综合排名。对于318寝室而言,普遍中游的成绩“宣判”了大伙儿均无缘保研。起初,318寝室里决心考研的只有张泽民和许杨二人。大四初,待寝室长张泽民收集好本、硕就业薪资待遇对比及水利相关专业考研报录比信息之后,这支队伍正式壮大到5位成员。

5个人怀揣着大同小异的初衷,像节节车厢拼成列车一般,踏上了漫漫备考路。9舍318寝室之前是个抱团“死宅”的地方,往常没课的时候,大家不是睡觉就是窝在寝室打一下午的游戏,对学院内学术“大牛”概不知晓,甚至搞不清楚本院研究生办公室地点的位置。

而2016年9月之后,这儿的生活陡然变更了旋律。

早上8点左右,5个人出发去图书馆复习公共课。吃过午饭后,一鼓作气,把高数和材料力学往年习题“啃”到晚上10点半。

晚上,大家回到寝室洗漱后,会卧聊、刷微博、讲讲鬼故事、侃侃天地,到零点准时熄灯睡觉。“像上下班打卡一样,到点就下班。”许杨把这叫做“午时已到”。

“动力火车”就这样有了规律而高效的“运作”时刻表,沉潜而奋进着。

从左向右依次是:许杨、张振、蒋之添、张泽民、沈伟。孟凯/摄

在这列“动力火车”上,5个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中,张振是差点儿保研的学霸,熟谙理工科的解题逻辑,在9舍318寝室,有“领头羊”之誉。用大伙儿的话讲,“他只需3天时间温习,就能把材料力学知识框架完美搭建起来。”

因为开始备考的时间较晚,他们错过了暑假留校复习,另外4个人的进度远远落后。许杨把高数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忘得一干二净,蒋之添读不太懂英语阅读,张泽民和沈伟周旋在材料力学“刚度”“强度”“稳定性”中……这时,张振就扮演着“车头”的角色,为大家释疑解惑。张泽民说:“如果当初他保研成功,我们现在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那时蒋之添六级尚未“闯关”成功,应付词汇量繁重的考研英语格外力不从心。于是他狠下心,将6500个考研词汇从头到尾过一遍,并把1500个核心词汇读完3遍、背完3遍、默写完3遍。蒋之添酷爱足球赛,备考的时候,碰上巴萨、曼联、拜仁、米兰的比赛,他常常一边通宵看球、一边背英语单词。功不唐捐,他考研英语考了82分。

考研冲刺期的`一个晚上,将近凌晨3点,蒋之添的手机短信提示忽然响起。他早上打开一看,是沈伟发的一篇英语范文和一张“奸笑”的表情。原来沈伟那夜失眠,他意识到,英语范文会读会背都没多大意义,重点是能默写出来。于是他向“对手”蒋之添“宣战”。此后,两人开启了每晚短信“范文互默”模式。

都只是平凡的考研人,收获的是心态

“我们都只是平凡的考研人而已。”许杨沉下声音强调,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诉诸人前。无非是“刷”成摞的资料、对着解析翻译词典“咀嚼消化”一个个长难句、把数学和材料力学历年试题各种题型变式做个遍……至于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水到渠成、风来帆速的事,只是上天顺带慷慨馈赠给5个人集体超过400分的“礼物”。

备考时说好的连续排班,6点早起占座,在冷风瑟瑟的12月,复习框架基本定型时,大家偶尔也会弹性地睡到半晌午,一起吃过午饭再去图书馆;说好的立下flag,要一心一意扑在考研上,大四上学期水泵及泵站、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等五六门重量级专业课程安排及结课考试裹挟下来,也会身心俱疲,索性把考研“大业”停搁二三日,再咬咬牙拾起来。

“研途”抵站,大家坦言,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一种颇为笃定务实、虔诚努力的信念。

围观微博评论,有膜拜大神的和想要加入学霸宿舍的,快点艾特室友一起变身学霸!

天津大学信息学院2014级研究生赵永贵曾认为玩好游戏将来就可以进游戏公司工作,结果专业课挂科,综合成绩在班级排在倒数几名。

大四时,他求职20余次全部被拒,最期待的游戏公司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他,只剩下考研这条路了。

时间也只剩下4个月。赵永贵给自己制定了一份“残酷”的学习计划,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他全部泡在图书馆学习。

2014年,当赵永贵收到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感到自己太幸运了。他决心与本科时的“学渣”生活作别,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永贵在第一个学期就根据实验成果撰写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2015年一年,他累计发表了17篇SCI论文,并获得11项专利成果,还获得了在天大校内有“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学生科学奖,真正实现了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面对成绩与荣誉,曾经痛苦的“学渣”经历让赵永贵成熟和平淡了许多:“这些并不值得炫耀,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回报,而当你真的努力了,成果总会到来。”

2010年,吴琼考上中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扛起家庭重担,开学前,她提前到武汉开始卖起日用品。等到正式开学,吴琼就开始忙着兼职打工赚钱,各种兼职她都做过,结果她的成绩年级垫底。

大二的一天晚上,舍友们议论着某某同学拿了奖学金,做完兼职工作的她插了一句话:“我也可以。”

寝室同学开玩笑:“就凭你?”

这个简短的谈话激起了吴琼不服输的斗志,从那时起,吴琼开始主攻学习,奋起直追,最后拿下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友奖学金等十几个奖项,去年保研至本校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

去年10月,得知第23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开赛,半路出家的吴琼在一个月的封闭训练后,代表中国队出战,打破一小时记忆1000个以上数字、10副以上扑克牌,两分钟记忆一副扑克牌等三项标准,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

2014年底,吴琼注册了一家教育公司,力推记忆训练,年入200万。“只要想做,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吴琼说。

14年的ACA-principle of Tax(税务原理)全球统考中,龚欣怡以98分的好成绩获得全球第一名。

谁也没想到,一年前,她在全班的模拟考试中还排在倒数。

龚欣怡告诉记者,在大多数同学眼中,ACA班就像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大家都觉得他们成绩很好,实力很强,将来不是出国深造,就是朝注会方向发展,未来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问起“逆袭”成功的秘诀,龚欣怡认为,她跟其他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硬要说区别,大概是我的倔强与自信,以及爆发力比别人多一些吧。

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大二,那次她离及格线差1分,名列全班倒数,她痛定思痛。先是退出了大一参加的所有社团活动,再重新总结学习方法,更加勤奋地查资料,上自习,每晚学到楼管员要锁门时才离开。“考完后,他们都说我是学霸,你看学霸就是用汗水堆出来的。”龚欣怡说。

看到最后,你是不是也信心满满呢?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累计发表SCI论文17篇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对于硕士来说却是有点反常,常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天津大学研究生赵永贵一年发表17篇SCI论文,说明赵永贵够努力,是对赵永贵的认可。只要努力付出过,就会有收获。

许杨、张振、蒋之添、张泽民、沈伟,来自河海大学9舍318寝室。这个新近被冠名“学霸寝室”、挤放着6个床铺的立锥之地,因涌出他们5个考研初试成绩超过400分的考生而走红网络。

无缘保研,踏上漫漫考研路

大三下学期期末,保研和考研两场无硝烟的战役悄然拉开,阵营设定依据绩点和综合排名。对于318寝室而言,普遍中游的成绩“宣判”了大伙儿均无缘保研。起初,318寝室里决心考研的只有张泽民和许杨二人。大四初,待寝室长张泽民收集好本、硕就业薪资待遇对比及水利相关专业考研报录比信息之后,这支队伍正式壮大到5位成员。

5个人怀揣着大同小异的初衷,像节节车厢拼成列车一般,踏上了漫漫备考路。9舍318寝室之前是个抱团“死宅”的地方,往常没课的时候,大家不是睡觉就是窝在寝室打一下午的游戏,对学院内学术“大牛”概不知晓,甚至搞不清楚本院研究生办公室地点的位置。

而2016年9月之后,这儿的生活陡然变更了旋律。

早上8点左右,5个人出发去图书馆复习公共课。吃过午饭后,一鼓作气,把高数和材料力学往年习题“啃”到晚上10点半。

晚上,大家回到寝室洗漱后,会卧聊、刷微博、讲讲鬼故事、侃侃天地,到零点准时熄灯睡觉。“像上下班打卡一样,到点就下班。”许杨把这叫做“午时已到”。

“动力火车”就这样有了规律而高效的“运作”时刻表,沉潜而奋进着。

从左向右依次是:许杨、张振、蒋之添、张泽民、沈伟。孟凯/摄

在这列“动力火车”上,5个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中,张振是差点儿保研的学霸,熟谙理工科的解题逻辑,在9舍318寝室,有“领头羊”之誉。用大伙儿的话讲,“他只需3天时间温习,就能把材料力学知识框架完美搭建起来。”

因为开始备考的时间较晚,他们错过了暑假留校复习,另外4个人的进度远远落后。许杨把高数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忘得一干二净,蒋之添读不太懂英语阅读,张泽民和沈伟周旋在材料力学“刚度”“强度”“稳定性”中……这时,张振就扮演着“车头”的角色,为大家释疑解惑。张泽民说:“如果当初他保研成功,我们现在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那时蒋之添六级尚未“闯关”成功,应付词汇量繁重的考研英语格外力不从心。于是他狠下心,将6500个考研词汇从头到尾过一遍,并把1500个核心词汇读完3遍、背完3遍、默写完3遍。蒋之添酷爱足球赛,备考的时候,碰上巴萨、曼联、拜仁、米兰的比赛,他常常一边通宵看球、一边背英语单词。功不唐捐,他考研英语考了82分。

考研冲刺期的`一个晚上,将近凌晨3点,蒋之添的手机短信提示忽然响起。他早上打开一看,是沈伟发的一篇英语范文和一张“奸笑”的表情。原来沈伟那夜失眠,他意识到,英语范文会读会背都没多大意义,重点是能默写出来。于是他向“对手”蒋之添“宣战”。此后,两人开启了每晚短信“范文互默”模式。

都只是平凡的考研人,收获的是心态

“我们都只是平凡的考研人而已。”许杨沉下声音强调,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诉诸人前。无非是“刷”成摞的资料、对着解析翻译词典“咀嚼消化”一个个长难句、把数学和材料力学历年试题各种题型变式做个遍……至于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水到渠成、风来帆速的事,只是上天顺带慷慨馈赠给5个人集体超过400分的“礼物”。

备考时说好的连续排班,6点早起占座,在冷风瑟瑟的12月,复习框架基本定型时,大家偶尔也会弹性地睡到半晌午,一起吃过午饭再去图书馆;说好的立下flag,要一心一意扑在考研上,大四上学期水泵及泵站、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等五六门重量级专业课程安排及结课考试裹挟下来,也会身心俱疲,索性把考研“大业”停搁二三日,再咬咬牙拾起来。

“研途”抵站,大家坦言,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一种颇为笃定务实、虔诚努力的信念。

围观微博评论,有膜拜大神的和想要加入学霸宿舍的,快点艾特室友一起变身学霸!

天津大学信息学院2014级研究生赵永贵曾认为玩好游戏将来就可以进游戏公司工作,结果专业课挂科,综合成绩在班级排在倒数几名。

大四时,他求职20余次全部被拒,最期待的游戏公司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他,只剩下考研这条路了。

时间也只剩下4个月。赵永贵给自己制定了一份“残酷”的学习计划,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他全部泡在图书馆学习。

2014年,当赵永贵收到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感到自己太幸运了。他决心与本科时的“学渣”生活作别,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永贵在第一个学期就根据实验成果撰写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2015年一年,他累计发表了17篇SCI论文,并获得11项专利成果,还获得了在天大校内有“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学生科学奖,真正实现了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面对成绩与荣誉,曾经痛苦的“学渣”经历让赵永贵成熟和平淡了许多:“这些并不值得炫耀,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回报,而当你真的努力了,成果总会到来。”

2010年,吴琼考上中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扛起家庭重担,开学前,她提前到武汉开始卖起日用品。等到正式开学,吴琼就开始忙着兼职打工赚钱,各种兼职她都做过,结果她的成绩年级垫底。

大二的一天晚上,舍友们议论着某某同学拿了奖学金,做完兼职工作的她插了一句话:“我也可以。”

寝室同学开玩笑:“就凭你?”

这个简短的谈话激起了吴琼不服输的斗志,从那时起,吴琼开始主攻学习,奋起直追,最后拿下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友奖学金等十几个奖项,去年保研至本校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

去年10月,得知第23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开赛,半路出家的吴琼在一个月的封闭训练后,代表中国队出战,打破一小时记忆1000个以上数字、10副以上扑克牌,两分钟记忆一副扑克牌等三项标准,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

2014年底,吴琼注册了一家教育公司,力推记忆训练,年入200万。“只要想做,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吴琼说。

14年的ACA-principle of Tax(税务原理)全球统考中,龚欣怡以98分的好成绩获得全球第一名。

谁也没想到,一年前,她在全班的模拟考试中还排在倒数。

龚欣怡告诉记者,在大多数同学眼中,ACA班就像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大家都觉得他们成绩很好,实力很强,将来不是出国深造,就是朝注会方向发展,未来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问起“逆袭”成功的秘诀,龚欣怡认为,她跟其他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硬要说区别,大概是我的倔强与自信,以及爆发力比别人多一些吧。

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大二,那次她离及格线差1分,名列全班倒数,她痛定思痛。先是退出了大一参加的所有社团活动,再重新总结学习方法,更加勤奋地查资料,上自习,每晚学到楼管员要锁门时才离开。“考完后,他们都说我是学霸,你看学霸就是用汗水堆出来的。”龚欣怡说。

看到最后,你是不是也信心满满呢?

硕士发表sci论文17篇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重质不重量,要看是否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的,还有可能是找了像查尔斯沃思这样的语言润色公司帮助的,最后还是强调,发多少并不代表有多厉害,要看其被引用次数,论文质量。

对于硕士来说却是有点反常,常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