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对于硕士来说却是有点反常,常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天津大学研究生赵永贵一年发表17篇sci论文,说明赵永贵够努力,是对赵永贵的认可。只要努力付出过,就会有收获。
许杨、张振、蒋之添、张泽民、沈伟,来自河海大学9舍318寝室。这个新近被冠名“学霸寝室”、挤放着6个床铺的立锥之地,因涌出他们5个考研初试成绩超过400分的考生而走红网络。
无缘保研,踏上漫漫考研路
大三下学期期末,保研和考研两场无硝烟的战役悄然拉开,阵营设定依据绩点和综合排名。对于318寝室而言,普遍中游的成绩“宣判”了大伙儿均无缘保研。起初,318寝室里决心考研的只有张泽民和许杨二人。大四初,待寝室长张泽民收集好本、硕就业薪资待遇对比及水利相关专业考研报录比信息之后,这支队伍正式壮大到5位成员。
5个人怀揣着大同小异的初衷,像节节车厢拼成列车一般,踏上了漫漫备考路。9舍318寝室之前是个抱团“死宅”的地方,往常没课的时候,大家不是睡觉就是窝在寝室打一下午的游戏,对学院内学术“大牛”概不知晓,甚至搞不清楚本院研究生办公室地点的位置。
而2016年9月之后,这儿的生活陡然变更了旋律。
早上8点左右,5个人出发去图书馆复习公共课。吃过午饭后,一鼓作气,把高数和材料力学往年习题“啃”到晚上10点半。
晚上,大家回到寝室洗漱后,会卧聊、刷微博、讲讲鬼故事、侃侃天地,到零点准时熄灯睡觉。“像上下班打卡一样,到点就下班。”许杨把这叫做“午时已到”。
“动力火车”就这样有了规律而高效的“运作”时刻表,沉潜而奋进着。
从左向右依次是:许杨、张振、蒋之添、张泽民、沈伟。孟凯/摄
在这列“动力火车”上,5个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中,张振是差点儿保研的学霸,熟谙理工科的解题逻辑,在9舍318寝室,有“领头羊”之誉。用大伙儿的话讲,“他只需3天时间温习,就能把材料力学知识框架完美搭建起来。”
因为开始备考的时间较晚,他们错过了暑假留校复习,另外4个人的进度远远落后。许杨把高数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忘得一干二净,蒋之添读不太懂英语阅读,张泽民和沈伟周旋在材料力学“刚度”“强度”“稳定性”中……这时,张振就扮演着“车头”的角色,为大家释疑解惑。张泽民说:“如果当初他保研成功,我们现在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那时蒋之添六级尚未“闯关”成功,应付词汇量繁重的考研英语格外力不从心。于是他狠下心,将6500个考研词汇从头到尾过一遍,并把1500个核心词汇读完3遍、背完3遍、默写完3遍。蒋之添酷爱足球赛,备考的时候,碰上巴萨、曼联、拜仁、米兰的比赛,他常常一边通宵看球、一边背英语单词。功不唐捐,他考研英语考了82分。
考研冲刺期的`一个晚上,将近凌晨3点,蒋之添的手机短信提示忽然响起。他早上打开一看,是沈伟发的一篇英语范文和一张“奸笑”的表情。原来沈伟那夜失眠,他意识到,英语范文会读会背都没多大意义,重点是能默写出来。于是他向“对手”蒋之添“宣战”。此后,两人开启了每晚短信“范文互默”模式。
都只是平凡的考研人,收获的是心态
“我们都只是平凡的考研人而已。”许杨沉下声音强调,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诉诸人前。无非是“刷”成摞的资料、对着解析翻译词典“咀嚼消化”一个个长难句、把数学和材料力学历年试题各种题型变式做个遍……至于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水到渠成、风来帆速的事,只是上天顺带慷慨馈赠给5个人集体超过400分的“礼物”。
备考时说好的连续排班,6点早起占座,在冷风瑟瑟的12月,复习框架基本定型时,大家偶尔也会弹性地睡到半晌午,一起吃过午饭再去图书馆;说好的立下flag,要一心一意扑在考研上,大四上学期水泵及泵站、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等五六门重量级专业课程安排及结课考试裹挟下来,也会身心俱疲,索性把考研“大业”停搁二三日,再咬咬牙拾起来。
“研途”抵站,大家坦言,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一种颇为笃定务实、虔诚努力的信念。
围观微博评论,有膜拜大神的和想要加入学霸宿舍的,快点艾特室友一起变身学霸!
天津大学信息学院2014级研究生赵永贵曾认为玩好游戏将来就可以进游戏公司工作,结果专业课挂科,综合成绩在班级排在倒数几名。
大四时,他求职20余次全部被拒,最期待的游戏公司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他,只剩下考研这条路了。
时间也只剩下4个月。赵永贵给自己制定了一份“残酷”的学习计划,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他全部泡在图书馆学习。
2014年,当赵永贵收到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感到自己太幸运了。他决心与本科时的“学渣”生活作别,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永贵在第一个学期就根据实验成果撰写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2015年一年,他累计发表了17篇SCI论文,并获得11项专利成果,还获得了在天大校内有“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学生科学奖,真正实现了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面对成绩与荣誉,曾经痛苦的“学渣”经历让赵永贵成熟和平淡了许多:“这些并不值得炫耀,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回报,而当你真的努力了,成果总会到来。”
2010年,吴琼考上中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扛起家庭重担,开学前,她提前到武汉开始卖起日用品。等到正式开学,吴琼就开始忙着兼职打工赚钱,各种兼职她都做过,结果她的成绩年级垫底。
大二的一天晚上,舍友们议论着某某同学拿了奖学金,做完兼职工作的她插了一句话:“我也可以。”
寝室同学开玩笑:“就凭你?”
这个简短的谈话激起了吴琼不服输的斗志,从那时起,吴琼开始主攻学习,奋起直追,最后拿下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友奖学金等十几个奖项,去年保研至本校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
去年10月,得知第23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开赛,半路出家的吴琼在一个月的封闭训练后,代表中国队出战,打破一小时记忆1000个以上数字、10副以上扑克牌,两分钟记忆一副扑克牌等三项标准,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
2014年底,吴琼注册了一家教育公司,力推记忆训练,年入200万。“只要想做,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吴琼说。
14年的ACA-principle of Tax(税务原理)全球统考中,龚欣怡以98分的好成绩获得全球第一名。
谁也没想到,一年前,她在全班的模拟考试中还排在倒数。
龚欣怡告诉记者,在大多数同学眼中,ACA班就像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大家都觉得他们成绩很好,实力很强,将来不是出国深造,就是朝注会方向发展,未来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问起“逆袭”成功的秘诀,龚欣怡认为,她跟其他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硬要说区别,大概是我的倔强与自信,以及爆发力比别人多一些吧。
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大二,那次她离及格线差1分,名列全班倒数,她痛定思痛。先是退出了大一参加的所有社团活动,再重新总结学习方法,更加勤奋地查资料,上自习,每晚学到楼管员要锁门时才离开。“考完后,他们都说我是学霸,你看学霸就是用汗水堆出来的。”龚欣怡说。
看到最后,你是不是也信心满满呢?
张志维,目前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而就是这颗“两三粒芝麻大小”的芯片,却能足以满足5G甚至6G通信对于传输速率的需求。
用张志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功率更高了,传输距离更大了。以前覆盖面积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在最新的实验结果能传10公里。对老百姓来讲,(视频)电话清晰度会更好, 上网速率会更高。功率更高了,传输距离更大了。以前覆盖面积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在最新的实验结果能传10公里。对老百姓来讲,(视频)电话清晰度会更好, 上网速率会更高。
△图源:中国蓝新闻
更重要的是,毫米波芯片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所垄断。但随着张志维和团队的研发成功,其导师认为:在某些领域应该能够不再依靠国外的芯片,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在某些领域应该能够不再依靠国外的芯片,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据了解,芯片已经应用在移动基站,可以实现卫星与地面基站、基站与基站之间的超大数据量的高速率传输。
这条消息一经公布,瞬间引发了大量网友的高度关注:甚至张志维的母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发来“贺电”:很多网友在祝贺、点赞张志维取得突破成果之余,对张志维26岁能当上副教授这事陷入了“深思”:但除了成果本身,张志维此前求学、研发的经历,也成为了此次热议的焦点。谢绝60万年薪,选择留校任教
张志维本硕博均是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微波/毫米波,与5G/6G通讯密切相关。而他决定研发芯片,还要从本科时的一段经历说起。那时的张志维正在参加竞赛,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正是在参赛过程中,张志维所使用的芯片发生了故障。于是,“造芯”这件事便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
为此,他在2020年还特意去国外深造,每天坚持搞研究长达12小时。或许正是张志维如此的努力和拼搏,他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在芯片领域拿下了2个首次:
甚至他在国外的导师都对其评价到——“没有辜负你的母校”。而这些“业绩”,也为张志维在后来造芯的道路上铺下了high实的基础。
今年3月份,张志维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但当时的他面临着二选一的抉择——要么进大厂,要么留校。而即便众多大厂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提供60万年薪的Offer,但张志维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
△图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网
根据《中国科学报》的描述,张志维选择留校任教的原因是:因为喜欢校园自由且富有“创芯”的氛围。因为喜欢校园自由且富有“创芯”的氛围。这样的选择也让张志维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出道即巅峰”,一毕业就成为了特聘副教授。杭电辅导员申东升认为:这几年学校的人才聘任要求水涨船高,博士一毕业就成为特聘副教授,确实不容易。这几年学校的人才聘任要求水涨船高,博士一毕业就成为特聘副教授,确实不容易。但在这样的光环之下,少不了的是张志维一直以来的辛勤和努力。发表过19篇SCI论文,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十佳大学生”评选现场宣传材料,张志维在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内,共发表了19篇SCI论文。
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超过10篇,其中9篇发表于IEEE协会旗下期刊。这些论文里面当然也包括提出混合EFJ功率放大器,以及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文章。2020年,张志维在导师程知群等人的指导下,研发出一种采用新型混合连续级EFJ功率放大器,来放大载波。此前,Doherty功率放大器(DPA)由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在被基站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DPA有一些固有缺点,例如:带宽狭窄,且只有6dB的output back-off范围。而张志维和团队提出的EFJ类功率放大器的负载阻抗,不仅有传统的连续功率放大器类似的可变虚部,还有不一致的实部。
所以EFJ类功率放大器可有效结合EF类功率放大器的高能效,以及连续J类功率放大器在特定条件下的大带宽,从而大大弥补了DPA的缺陷。2021年,张志维和来自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Vincent Fusco等人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上发表了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论文。这是一种设计多频段功率放大器的新方法:将一个耦合器作为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以实现多频段阻抗转换。
△耦合器
通过结合获得的周期性阻抗轨迹和EFJ类功率放大器的阻抗空间,实现了实时获取所需的工作频率。目前,张志维和团队正在研究毫米波通信芯片3.0版本的技术迭代。
张志维表示: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国产化芯片的替代。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国产化芯片的替代。
这个副教授的也就会给芯片带来新的希望,会让我国的芯片发展更加的顺利,可以打破欧美国家的封锁,对于手机和电脑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1986.9-1992.7 山东大学医学院 六年制英语医学班1992.9-1995.7 山东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 硕士研究生1996.9-1999.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泌尿外科 博士研究生2000.5-2002.1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CHUM医学中心 博士后2003.2-2003.9 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近十年来,作为研究课题负责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复旦大学世纪之星课题1项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1项。目前承担在研课题有国家973子课题(负责人)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宝山区科委课题1项。1998年国内率先开展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前列腺癌及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早期诊断膀胱癌;2000年国内首次采用化学药物BNN成功诱导建立大鼠膀胱癌模型,相关研究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一部分, 获2003年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解决化疗/放疗对肿瘤患者生育及性腺功能的损害,2001年首次实现完整大鼠卵巢及部分子宫的冷冻保存与移植并成功受孕,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于《自然》杂志(Nature, 415:385, 2002)。“雄激素不敏感综合症家族性遗传病学及临床治疗研究”获得2006年上海市男科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参加论著及教材编写8部。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998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清华大学生物系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今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迄今已在PNAS、ATVB、FASEB J、Structure、JBC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9篇,共获SCI引用470余次。荣获2003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5)、2007年度(第6届)甘肃青年科技奖、2009年度(第1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2010年度(第12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2006年至今);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2008年至今),生物物理学报副主编(2010年至今)。 ■ 1993.9-1998.7,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9-2003.7,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3.9至今,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 已发表SCI论文14篇,共获SCI引用两百八十余次。 ■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5),2005;■ 第四届亚太血栓与止血大会青年研究奖,2006;■ 第六届甘肃青年科技奖,2007;■ 第十三届甘肃五四青年奖章标兵,2009;■ 第一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2009;■ 第十二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10;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这是因为她的实力非常的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非常的有优势,写了很多关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的论文,这个博士生的颜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能够走红网络。
我觉得不符合常理,因为写60多篇论文要花很多时间,而博导平时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没这么多时间写论文。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重质不重量,要看是否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的,还有可能是找了像查尔斯沃思这样的语言润色公司帮助的,最后还是强调,发多少并不代表有多厉害,要看其被引用次数,论文质量。
许杨、张振、蒋之添、张泽民、沈伟,来自河海大学9舍318寝室。这个新近被冠名“学霸寝室”、挤放着6个床铺的立锥之地,因涌出他们5个考研初试成绩超过400分的考生而走红网络。
无缘保研,踏上漫漫考研路
大三下学期期末,保研和考研两场无硝烟的战役悄然拉开,阵营设定依据绩点和综合排名。对于318寝室而言,普遍中游的成绩“宣判”了大伙儿均无缘保研。起初,318寝室里决心考研的只有张泽民和许杨二人。大四初,待寝室长张泽民收集好本、硕就业薪资待遇对比及水利相关专业考研报录比信息之后,这支队伍正式壮大到5位成员。
5个人怀揣着大同小异的初衷,像节节车厢拼成列车一般,踏上了漫漫备考路。9舍318寝室之前是个抱团“死宅”的地方,往常没课的时候,大家不是睡觉就是窝在寝室打一下午的游戏,对学院内学术“大牛”概不知晓,甚至搞不清楚本院研究生办公室地点的位置。
而2016年9月之后,这儿的生活陡然变更了旋律。
早上8点左右,5个人出发去图书馆复习公共课。吃过午饭后,一鼓作气,把高数和材料力学往年习题“啃”到晚上10点半。
晚上,大家回到寝室洗漱后,会卧聊、刷微博、讲讲鬼故事、侃侃天地,到零点准时熄灯睡觉。“像上下班打卡一样,到点就下班。”许杨把这叫做“午时已到”。
“动力火车”就这样有了规律而高效的“运作”时刻表,沉潜而奋进着。
从左向右依次是:许杨、张振、蒋之添、张泽民、沈伟。孟凯/摄
在这列“动力火车”上,5个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中,张振是差点儿保研的学霸,熟谙理工科的解题逻辑,在9舍318寝室,有“领头羊”之誉。用大伙儿的话讲,“他只需3天时间温习,就能把材料力学知识框架完美搭建起来。”
因为开始备考的时间较晚,他们错过了暑假留校复习,另外4个人的进度远远落后。许杨把高数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忘得一干二净,蒋之添读不太懂英语阅读,张泽民和沈伟周旋在材料力学“刚度”“强度”“稳定性”中……这时,张振就扮演着“车头”的角色,为大家释疑解惑。张泽民说:“如果当初他保研成功,我们现在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那时蒋之添六级尚未“闯关”成功,应付词汇量繁重的考研英语格外力不从心。于是他狠下心,将6500个考研词汇从头到尾过一遍,并把1500个核心词汇读完3遍、背完3遍、默写完3遍。蒋之添酷爱足球赛,备考的时候,碰上巴萨、曼联、拜仁、米兰的比赛,他常常一边通宵看球、一边背英语单词。功不唐捐,他考研英语考了82分。
考研冲刺期的`一个晚上,将近凌晨3点,蒋之添的手机短信提示忽然响起。他早上打开一看,是沈伟发的一篇英语范文和一张“奸笑”的表情。原来沈伟那夜失眠,他意识到,英语范文会读会背都没多大意义,重点是能默写出来。于是他向“对手”蒋之添“宣战”。此后,两人开启了每晚短信“范文互默”模式。
都只是平凡的考研人,收获的是心态
“我们都只是平凡的考研人而已。”许杨沉下声音强调,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诉诸人前。无非是“刷”成摞的资料、对着解析翻译词典“咀嚼消化”一个个长难句、把数学和材料力学历年试题各种题型变式做个遍……至于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水到渠成、风来帆速的事,只是上天顺带慷慨馈赠给5个人集体超过400分的“礼物”。
备考时说好的连续排班,6点早起占座,在冷风瑟瑟的12月,复习框架基本定型时,大家偶尔也会弹性地睡到半晌午,一起吃过午饭再去图书馆;说好的立下flag,要一心一意扑在考研上,大四上学期水泵及泵站、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等五六门重量级专业课程安排及结课考试裹挟下来,也会身心俱疲,索性把考研“大业”停搁二三日,再咬咬牙拾起来。
“研途”抵站,大家坦言,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一种颇为笃定务实、虔诚努力的信念。
围观微博评论,有膜拜大神的和想要加入学霸宿舍的,快点艾特室友一起变身学霸!
天津大学信息学院2014级研究生赵永贵曾认为玩好游戏将来就可以进游戏公司工作,结果专业课挂科,综合成绩在班级排在倒数几名。
大四时,他求职20余次全部被拒,最期待的游戏公司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他,只剩下考研这条路了。
时间也只剩下4个月。赵永贵给自己制定了一份“残酷”的学习计划,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他全部泡在图书馆学习。
2014年,当赵永贵收到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感到自己太幸运了。他决心与本科时的“学渣”生活作别,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永贵在第一个学期就根据实验成果撰写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2015年一年,他累计发表了17篇SCI论文,并获得11项专利成果,还获得了在天大校内有“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学生科学奖,真正实现了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面对成绩与荣誉,曾经痛苦的“学渣”经历让赵永贵成熟和平淡了许多:“这些并不值得炫耀,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回报,而当你真的努力了,成果总会到来。”
2010年,吴琼考上中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扛起家庭重担,开学前,她提前到武汉开始卖起日用品。等到正式开学,吴琼就开始忙着兼职打工赚钱,各种兼职她都做过,结果她的成绩年级垫底。
大二的一天晚上,舍友们议论着某某同学拿了奖学金,做完兼职工作的她插了一句话:“我也可以。”
寝室同学开玩笑:“就凭你?”
这个简短的谈话激起了吴琼不服输的斗志,从那时起,吴琼开始主攻学习,奋起直追,最后拿下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友奖学金等十几个奖项,去年保研至本校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
去年10月,得知第23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开赛,半路出家的吴琼在一个月的封闭训练后,代表中国队出战,打破一小时记忆1000个以上数字、10副以上扑克牌,两分钟记忆一副扑克牌等三项标准,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
2014年底,吴琼注册了一家教育公司,力推记忆训练,年入200万。“只要想做,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吴琼说。
14年的ACA-principle of Tax(税务原理)全球统考中,龚欣怡以98分的好成绩获得全球第一名。
谁也没想到,一年前,她在全班的模拟考试中还排在倒数。
龚欣怡告诉记者,在大多数同学眼中,ACA班就像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大家都觉得他们成绩很好,实力很强,将来不是出国深造,就是朝注会方向发展,未来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问起“逆袭”成功的秘诀,龚欣怡认为,她跟其他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硬要说区别,大概是我的倔强与自信,以及爆发力比别人多一些吧。
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大二,那次她离及格线差1分,名列全班倒数,她痛定思痛。先是退出了大一参加的所有社团活动,再重新总结学习方法,更加勤奋地查资料,上自习,每晚学到楼管员要锁门时才离开。“考完后,他们都说我是学霸,你看学霸就是用汗水堆出来的。”龚欣怡说。
看到最后,你是不是也信心满满呢?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重质不重量,要看是否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的,还有可能是找了像查尔斯沃思这样的语言润色公司帮助的,最后还是强调,发多少并不代表有多厉害,要看其被引用次数,论文质量。
对于硕士来说却是有点反常,常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