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他是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建院 80 多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学者。
sci论文的发表可以看作是作者学术能力水平的最有力证明,sci论文发表是对作者科研成果、写作水平的高度认可,也正是因此,发表sci论文是国内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但sci的发表是有很高难度的,sci发表有什么条件要求?从作者自身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英语写作能力水平,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才能写作sci论文。
发表SCI论文跟学历没有绝对的关系,跟能力的关系比较大。想要成功发表SCI论文,优秀的英文表达水平必不可少,很多作者写论文的时候还是中式英语的思维方式,有的对于专业名词的使用也很不准确不严谨,甚至对于时态的使用也是一堆错误。这样就会使得以英语为母语的审稿人看得很是头痛。发表成功率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SCI论文的署名顺序肯定是以贡献多少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贡献最大的作者排名为第一作者,其次为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一篇SCI论文里面受益最大的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有的时候当贡献比较一致无法平衡的时候,也会出现共同一作这样的分配。要求论文使用英文来进行表达。如果是原作者的英文水平有限,就需要更高水平的英文编辑来帮忙翻译并母语化润色了。
要求论文的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能否成功发表在sci期刊上,它的创新性很重要。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对其专业性要求很高,专业不同论文专题当然会有差异。所以在后来的科研学者要想把自己的论文发表在sci里,就必须要留意论文的创新性。另外,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专题比常规性论文专题更易被收录。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1.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2.发表论文审核时间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3.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杨晓京总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此外,据了解,他还是国内外多种数学期刊的审稿人和编委。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拥有超过30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曾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等职务。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等。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被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并被国内外学术机构引用。他还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是中国教育学会会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总之,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他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拥有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拥有多个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学术成就,被多家学术期刊收录。他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深受学生的喜爱,他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效果显著。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总之,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他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没奖励,但好处还是有很多的。如果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或者学生发表的,荣誉虽然也属于清华大学,但主要属于作者。作者在申请项目、陈述个人成绩时都可以提到,这会加分不少。很多科研项目要求文章发表数量,这篇文章如果挂了项目号,写报告时就可以加进去。作者如果是学生的话,一方面发了nature导师会给学生不少奖励,另一方面申请奖学金时也有优势。虽然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很难,但是我国还是有不少人发表过的。
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他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拥有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拥有多个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学术成就,被多家学术期刊收录。他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深受学生的喜爱,他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效果显著。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总之,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他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您好,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授,他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拥有博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社会网络分析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此外,他还担任了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职务,是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总之,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授,为学术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李佳导师是行政法领域的教授,目前在某知名高校担任行政法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 李佳导师在行政法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曾发表过多篇关于行政法的论文,并且出版了几本行政法相关的著作。3 作为一位行政法领域的权威人物,李佳导师对于行政法的研究和教学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贡献。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
张卫平(又名:章程)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学
1983年西南政法学院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个人经历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1976年结束下乡生活参加工作,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3年本科毕业、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执教,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留学,分别在东京大学法学部和一桥大学法学部学习研究,1996年任《现代法学》主编,1997年底离校去深圳某证券公司任职,1999年初调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
1987年晋升为讲师
1992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
1993年从讲师直接破格评聘为教授
1996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任职情况
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客聘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带教导师。
获奖情况
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
1996年被司法部、劳动人事部授予英雄模范称号;
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政府津贴获得者;
1997年国务院、国家教委评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
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一)学术研究
率先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问题,并提出了以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为导向的,一整套关于民事诉讼体制、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调整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民事诉讼体制及转型理论。
(二)主要著作
独著
1.《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
2.《破产程序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3.《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守望想象的空间》(自选集、法律出版社2003);
6.《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
主要合著
1.《中国审判理论研究》(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
2.《破产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
3.《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4.《民事诉讼现代化与制度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
5.《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
(三)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要有:
1.《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现代法学》1996);
2.《诉讼标的及识别》(《法学研究》1996);
3.《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法学研究》1997年);
4.《民事诉讼中的失权与正义性》(《法学研究》1999);
5.《自认制度及结构分析》(《清华法学评论》1999);
6.《再审事由研究》(《法学研究》2000);
7.《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 一种法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
8.《事实探知的绝对化及消解》(《法学研究》2001);
9.《交叉询问:魅力与异境的尴尬》(《中外法学》2001);
10.《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
11.《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重构》(《中国法学》2003);
12.《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法学研究》2003);
13.《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
14.《论诉讼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近日,有网友在北大BBS爆料,一名清华大学的在职教师在妻子分娩后不仅就做出了抛弃妻女的事情,导致他的女儿不能办理出生证明,也没有办法办户口。此事件一出,民众哗然。在舆论的压力下,当事人做出回应,他解释是妻子长期家暴,他才做出抛弃妻女的行为。
夫妻两人曾是校友,但生活琐事让两人感情变淡。随着爆料帖受到人们的关注,两位当事人也出来对这件事情进行回应。妻子表示:他们曾经在北大就读,两人在本科时期就相识,后来两人在北京登记结婚。婚后,丈夫还有一段时期靠着她一万多的工资生活。一段时间后,她怀孕了,两人的矛盾也增加了起来,感情也慢慢变淡了。到最后孩子出生仅仅三天,丈夫就离开了,不再理会母女俩。
丈夫方面回应是妻子长期家暴使其离开。经过舆论的发酵,丈夫委托了律师给出自己玩失踪的理由,并且出具了一份浅层抓伤的诊断书证明妻子家暴他。丈夫声称要和妻子对簿公堂,与妻子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目前,网友们也对这件事情议论纷纷。我认为在这次的事件中,丈夫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孩子出生后,他没有承担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用失踪不理会这种消极的解决方式对待妻女,体现他思想上的不成熟。作为丈夫,他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妻子刚刚为自己生下女儿,他竟然不闻不问,一走了之,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离开了。他俩婚姻存在问题,丈夫不去面对,也不积极和妻子沟通解决,而是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妻女,从道理上和伦理上,丈夫都是理亏的。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在面临婚姻的时候足够谨慎和理智,选择了就要有该有的担当。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认为,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求不要往前走,维持现状就行,是最大的问题。“往前走,走到彻底的市场化,你是可以高价卖房,但对不起,你得高价拿地——有刚才的好吗?没有!你说它主张倒退,假如倒退到旧的计
当事人表示,因为在婚姻过程中,他长期的被妻子家暴,所以他这次忍无可忍,离开了妻子。
昨天,我在标题中写了一句话,我说:吴国盛、松田和刘华杰是很久以前著名的“反科学三人组”。一个朋友看到的时候有点疑惑。他在群里问怎么回事。偏偏吴国盛在小组里批评《三体》。据悉,清华教授吴国盛对《三体》的评价曾引发争议:他说《三体》的流行程度令他吃惊,他认为科幻在所有文学科目中表现不佳。它只是顺手用了一些科学元素,但真正打动人的是故事中的人性。
那么,吴国盛所谓的人性是什么呢?事实上,我认识吴国盛多年,非常了解他的思想脉络。基本上可以总结为:1。尊重自然,所以科学要“循规蹈矩”;2、提倡回归农村,拒绝工业化;3.希腊的理性科学思想无法进化成科学,基督教是科学之母。没有基督教,现代科学不可能诞生。4.科学越发展,人越失去价值,而不是解放人类。
因此,吴国盛的所谓“人性”就是围绕着以上几点展开的。但是,既然刘的作品里没有他喜欢的元素——神学上的尊重和拯救宇宙的“人性”——被他嫌弃也是正常的。刘的《三体》所揭示的冷酷、残酷、竞争的世界,非但不会让人憎恨,反而必然会让这个所谓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感到不适。吴国盛自称研究科学史,但他研究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证明宗教在科学史发展中的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他的“学术水准”很高,文章遣词造句令人眼花缭乱,但归根结底,他和松田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贬低科学的重要性,让科学尊重宗教,或者至少接受哲学的领导。否认它就是“科学主义”和“科学霸权”。他认为,这样的科学意味着“不敬畏自然”,必然导致自我存在价值的丧失。可以说,吴国盛是一个比松田更隐蔽、对科学有偏见、有反科学思想的传统人文主义者。
关于吴国盛批评《三体》没有“人性”,沈鹏前天就此发表了一篇文章,写道:
吴国盛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如果你看他所谓的“科技史”著作,其实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科技史”。在他看来,西方是一个从意识形态到文化的星系...吴国盛可能只看到了《三体》中的“不择手段的前进”。他以为这是“没有人性”,其实他没有看到作为弱者的人类的坚持、挣扎、博弈、牺牲的悲剧美。这也是“人性”,这才是真正的“教化岁月”。吴国盛是标准的“反思派”,他认为文艺作品最大的功能是“反思”。他说,“西方科幻文学以科幻和预言的方式揭示科学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中国科幻文学缺乏这种反思,基本上是对科学的热情讴歌。”《三体》为代表,反映了一点,但还不够。”听到刘这段话的时候,真怕自己不笑死。三体确实是在“反思”,但不是在反思“科学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是要反思“科学不够先进,人类不够强大??”的恶果。
没奖励,但好处还是有很多的。如果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或者学生发表的,荣誉虽然也属于清华大学,但主要属于作者。作者在申请项目、陈述个人成绩时都可以提到,这会加分不少。很多科研项目要求文章发表数量,这篇文章如果挂了项目号,写报告时就可以加进去。作者如果是学生的话,一方面发了nature导师会给学生不少奖励,另一方面申请奖学金时也有优势。虽然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很难,但是我国还是有不少人发表过的。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
张卫平(又名:章程)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学
1983年西南政法学院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个人经历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1976年结束下乡生活参加工作,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3年本科毕业、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执教,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留学,分别在东京大学法学部和一桥大学法学部学习研究,1996年任《现代法学》主编,1997年底离校去深圳某证券公司任职,1999年初调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
1987年晋升为讲师
1992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
1993年从讲师直接破格评聘为教授
1996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任职情况
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客聘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带教导师。
获奖情况
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
1996年被司法部、劳动人事部授予英雄模范称号;
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政府津贴获得者;
1997年国务院、国家教委评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
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一)学术研究
率先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问题,并提出了以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为导向的,一整套关于民事诉讼体制、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调整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民事诉讼体制及转型理论。
(二)主要著作
独著
1.《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
2.《破产程序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3.《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守望想象的空间》(自选集、法律出版社2003);
6.《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
主要合著
1.《中国审判理论研究》(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
2.《破产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
3.《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4.《民事诉讼现代化与制度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
5.《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
(三)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要有:
1.《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现代法学》1996);
2.《诉讼标的及识别》(《法学研究》1996);
3.《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法学研究》1997年);
4.《民事诉讼中的失权与正义性》(《法学研究》1999);
5.《自认制度及结构分析》(《清华法学评论》1999);
6.《再审事由研究》(《法学研究》2000);
7.《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 一种法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
8.《事实探知的绝对化及消解》(《法学研究》2001);
9.《交叉询问:魅力与异境的尴尬》(《中外法学》2001);
10.《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
11.《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重构》(《中国法学》2003);
12.《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法学研究》2003);
13.《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
14.《论诉讼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我觉得没有十分的苛刻,因为清华大学的学子本来对他们就应该有高要求的做法,因为他们毕竟是才子,能考上这个大学的学生都具有非一般的能力。
对于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说一点也不严格,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然后在学术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成就也比较高,写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之后也可以作为文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