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朱振元教授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朱振元教授发表的论文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张国鼎:教授,河南省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财政经济、工程管理。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四部,在研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为省软科学重点课题。主讲《财政与税收》、《税收实务》、《建筑工程预算》等课程。 李 平: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及风险管理。河南省教育厅技术学术带头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个人会员。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工程项目行为风险及激励机制的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工程项目风险预测与优化的研究”获洛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ISTP、CSSCI论文8篇,科技论文“Research on forecast model of schedule risk for project of uncertain Network”获河南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各1部。主要承担本、专科生《管理学》、《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吴现立:教授。硕士研究生,工程管理系副主任,市级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工程造价、工程投融资。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6部。主持的省级科研成果“中国大陆与美日及香港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和计价模式比较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多次参与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评估工作。承担本科生《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徐江平:副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产业经济。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3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ISTP论文2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3部,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分别获得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二等奖、三等奖,河南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洛阳市工业强市研究会常务理事,洛阳市“十二五”规划编写专家组成员。 吕玉辉,副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和评价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是2个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市级项目5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期刊及核心期刊8篇。主要承担本科生《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建筑经济学》、《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等课程。 董萍,高工,博士,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节能、工程检测等。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河南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一项,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一项,省测绘局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论文1篇,ISTP检索4篇,主讲《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检测技术》等课程。现为河南省评标专家、洛阳市发改委评标专家、洛阳市财政局采购中心评标专家。 马腾,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投资项目预决策分析、项目投融资。先后发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多个项目获奖;作为副主编公开出版教材4部。承担本科生《西方经济学》、《工程项目投融资》等课程。

康振生教授发表的论文

蔺晓丽,徐胜娟,刘应保,郭建春,王瑶*.根癌农杆菌VI型分泌系统关键组分ClpV型ATPase基因表达及活性位点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1,30(2):136-144(通讯作者)丁莉莎,王瑶*。鞭毛介导的运动性与细菌生物膜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学报 2009,49(4)(通讯作者)王瑶,戴岳,张勇,胡杨波,杨宝玉,陈士云。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中国科学》C 辑:2007,37(2):234-240王瑶,黄慧珍, 张勇, 杨宝玉, 陈士云。欧洲黑杨MARs的分离克隆及序列分析。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25(1):24-28黄慧珍,王瑶*等。烟草MARs的分离及其功能分析。生物工程学报,2005,21(6):970-974。(通讯作者)张勇,王瑶,陈士云。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25(9):14-19黄慧珍,陈士云,吉万全,王瑶*。核基质附着区与转基因表达。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9):2-6 (通讯作者)张勇,王瑶,杨宝玉,陈士云。苏云金芽孢杆菌luxS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 50:109-114康振生,王瑶等。小麦品种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26-1031黄国红,王瑶等。小麦品种及单基因系与叶锈菌互作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5-54参加编写著作《病毒分类学》 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认识病毒》中部分章节。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了解病毒》中“病毒的基本特性”章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普通病毒学》中“植物病毒与寄主间的相互作用”章节。科学出版社,2002获奖情况群体感应调控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交流二等奖, 胡杨波,王瑶(通讯作者)2006。核基质附着区与转基因表达, 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黄慧珍,陈士云,吉万全,王瑶(通讯作者) 2006。根癌农杆菌对健康和患丛枝病泡桐的遗传转化, 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王瑶,柳晟,杜涛,林木兰 2004。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康振生、黄丽丽、李振岐、魏国荣、李金玉、蒋选利、田呈明、胡东维、王瑶、韩青梅 2003。

三篇一作Jssc是非常高的水平在JSSC上发表论文的情况是学术水平的直接度量,也侧面反映了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我国大陆地区在2000年以前极少发表JSSC。第一篇应该是2005年IDT新涛公司常仲元博士等发表的PLL,第二年半导体所吴南健教授团队发表了大陆学术界的第一篇ISSCC,题目是PLL频综。2007年鼎芯的李振彪博士等发表第三篇ISSCC,题目是我国自主3G标准的TD-SCDMA收发机。后来清华大学李宇根教授和王志华教授团队的喻学艺博士等在2008和2009年连续发表了两篇ISSCC,复旦大学唐长文教授团队卢磊博士等2009年也发表了ISSCC,题目都是频综相关。此外,复旦大学洪志良教授团队在2011年和2014年发表了电源管理方面的ISSCC论文,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团队在2011和2013年、复旦大学曾晓洋教授和虞志益教授团队在2012和2013年都连续发表了处理器方面的ISSCC论文。但直到2016年起,中国大陆地区才开始持续每年都有ISSCC论文发表。

1、黄丽丽、张管区、康振生、严勇敢 著 《果树病害图鉴》,25万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2、黄丽丽等,《农业植物病理学》网络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2005。3、黄丽丽 王兰 康振生 赵杰 张管曲. 2004. 玉米叶片受新月弯孢菌侵染后的细胞病理学变化. 植物病理学报34(1):21-264、Huang Lili, Theisen Simone, Kang Zhensheng, Buchenauer H. 2004. Identification of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and Phialophora graminicola by PCR-amplified Ribosomal DANs .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增刊):1-4.5、HUANG Li-Li KANG Zhen-Sheng GUO Jing-Quan YAN Yong-Gan YANG Hua. 2003. DEVELOPMENT OF VENTURIA INAEQUALIS ON APPLE LEAVES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菌物系统 22(3): 494-4976、Huang, Lili, Kang, Z. and H. Buchenauer. Comparison of infection of wheat roots by Phialophora graminicola and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by ultrastructural and Cytochemical studies.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2001,108 (6):593-607.7、Huang, Lili, Z. Kang, Claudia Heppner, H. Buchenauer. Ultrastructural and immocytochemical studies on effects of the fungicide Mon65500(Latitude) on colonization of roots of wheat seedings by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2001,108 (2):188-203.8、HUANG Li-Li, KANG Zhen-Sheng, YAN Yong-Gan, ZHANG Guan-Qu. Effects of ergosterol biosynthesis-inhibiting fungicide triadimenf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enturia inaequalis on apple leaves. 菌物系统 2001. 20(2):253-258 +图版4页9、Huang, Lili; J.-W. Korschenhaus; Claudia Heppner and H. Buchenauer. Effects of seed treatments with a novel fungicide Latitude (silthiofam) on fluorescent pseudomonads and take-all of wheat. Nachrichtenblatt des Deutschen Pflanzenschutz-dienstes. 2001.53 (7) :165-171.

教授600元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的价格,跟您的要求是有很大关系的,要求越多质量越高,价格也就越高,反之亦然……省级论文一般几百块钱,或者1000左右,好点的过千。

我觉着真实的货币会比较少,但是附加的价值会很大。

嗯现在培养研究生或者是一些人准备晋级职称的时候,都要求大家发表学术论文。所以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用来毕业谋得学位的,一些讲师教授副教授都是用来评职称,学术更加进一个台阶的。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老师要求是发表学术论文从而给我们奖励的水平也不相同。如果发表一篇科技核心的学术论文,就可以得到600块钱一个月的劳务费,以及500块钱的论文奖励金。如果我们发表一篇中文核心的学术论文,还是拥有一个月600块钱的劳务费,但奖学金却提高到了800块钱。如果我们发表了外文文献,可以在外国的期刊上发表刊载,而且影响因子在1.5分以上,老师直接给我们2500块钱的奖励金,而且我们学校的学业奖学金也是最高的一项。所以说在上研究生时期写论文是每天必须的工作,搞科研也是每天让我废寝忘食所追逐的东西。

学生时期如果一个月你可以得到2到3000块钱的奖金,那么生活就会相当的滋润也可以不用顾及到下个月怎么样,可以疯狂的购物和消费。这种感觉真是爽的不得了,等到工作以后这个学术论文更显得很重要。

因为我们知道走向社会工作就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怎么才能证明你好好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呢?就是用论文代表你自己的成果,如果你写不好的就代表真的是技术的问题,尤其像一些科研单位教育单位以及一些医疗单位特别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

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老师会督促你学着玩也不会用奖金来引诱你,最多的就是在职称的评奖以及工作会议上这种原始的压力会督促你自己前进。就感觉头上真的是选了一根绳子时时刻刻在敲响自己的警钟,努力奋斗才是证明自己最好的通行证,而同行证的制作就是需要论文来填充。

我说一说学生论文本身他不会赚很多钱,但是他带来的附加价值是特别大的,因为他是对你学历学识以及工作能力的最好证明。

门道很多,看质量,质量好的当然往好的期刊上发表。比如国外的,国内的一类期刊,核心期刊等等。价格中等,但是审核很复杂,质量不高的不建议发,经常通不过。普通的期刊,比如某个学校的校报期刊,价格便宜,当然不要发在大院校,你排队都来不及。还有一些给钱就能发的,几百块。需要你自己注意这些小型会议。还有一些大型会议,有需要你去参加会议的,价格较贵,很多要英文版,3000元上下。越好的不一定贵,但是大型会议的都很贵,尤其让写英文的。

期刊的版面费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身边朋友问的最多的问题。现在期刊基本上都自营了,都需要支付版面费。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是如此,核心期刊也是如此(有部分核心免费 但要求特别高),没有办法。在大家心目中,版面费是非常昂贵的,因此听到我发表时的版面费后大家都表示比自己想象的要低。不同期刊版面费是不同的,省级和国家级期刊不同,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同等等。我所发表的期刊平均大约每次在500到1500元左右,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低的,是学生党可以接受的价格。比直接百度找的那些所谓的杂志社编辑,报价要低很多。(但是知网的刊还是比其网要贵点的)论文发表的费用基本可以分为3个层级。期刊:普刊价格<核心期刊价格<SCI价格普刊价格:发表一篇论文大概花费在500—3000。一般版面费在300——1500元一版,省级国家级期刊价格相差不多,一个版面大概可以刊登2000个字符。在版面费上面,有个小区别就是,收录方不同的情况下价格可能也会不同,维普龙源万方收录一般都会比知网收录便宜一些。核心期刊:双核心>南核>北核>......>科技核心核心期刊的价格差异有些明显,发表一篇论文大概花费在3000—3w,南核最贵,北核其次,科技核心稍微便宜些,如果是双核心那价格可能更高。SCI:1、CA神刊:版面费$3000,宇宙第一神刊,带头老大哥,这个价格其实倒也还好。2、CNS期刊:Nature基本免费,Science 基本免费,Cell $5000多。3、OA期刊:$1760—$5200不等,OA期刊挺受国人欢迎的。4、医学四刊:NEJM$2000,Lancet$5000,JAMA$3000,BMJ$2500。5、国产期刊:大概$2500—$4000。6、除去以上列举期刊,还有很多期刊有超过$5000的版面费,也有很多版面费低于$2000。

南大王元教授发表的论文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研究领域:解析数论 ▪ 典型群 ▪ 矩阵几何学 ▪ 自守函数论 ▪ 多元复变函数.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陈景润(1933~1996),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主要成果: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并且到2015年仍然没有人能超过他。 王元(193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学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 华罗庚数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数学学报》主编,联邦德国《分析》杂志编辑,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等。1980年,王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王元首先将解析数论中的筛法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并证明了命题3+4,1957年又证明了2+3。王元证明的2+3表示的是: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至多两个质数的乘积再加上至多3个质数的乘积。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这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的地位。其成果为国内外有关文献频繁引用。此时的王元只有27岁。其后,他与华罗庚合作致力于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他们于1973年证明的定理,受到国际学术界推崇,被称为华-王方法。七十年代后期又对这方面的成果做了系统总结,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20世纪80年代在丢番图分析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广到任何代数数域,即在丢番图不等式组等方面取得先进的成果。 王元不仅是一位在数学专业领域里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通过数学研究,他进一步关注到数学的本质,数学和数学家在教育、社会和人类发展中的影响,将数学这门科学通俗解析,让大众感受数学中的乐趣。他将关于这方面的思考部分汇集在论文集《王元论哥德巴赫猜想》、传记《华罗庚》、文章汇编在《王元文集》和《华罗庚的数学生涯》等书中。王元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数学的美的论述是:什么是好的数学?评价数学的标准是什么?“数学的评价标准和艺术一样,主要是美学标准。美学标准对物理科学也很重要,但对数学,它是第一标准。《华罗庚》可以说是王元科普创作的代表作,花费八、九年的时光,写了一本数学家的传记。由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来写的另一位著名数学家的传记,正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

复旦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具体文档下载(复制到浏览器回车就能下载了,或者复制到迅雷任务): 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熟悉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分析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 学位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45学分方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5学分,文理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含实习调查2学分和毕业论文4学分),任意选修4学分。到达学位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 课程设置:(145学分) (一) 通识教育课程(45学分) 修读要求:I类核心课程,修满24学分;II类专项教育课程,修满15学分(计算机Ⅱ组课程除外);III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6学分。 (二) 文理基础课程(31学分) 学生应在文理基础课程中的经管类基础课程I、II组中修满25学分,并在人文类和法政类基础课程中修满6学分。 (三) 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 1.专业必修课(53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周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MANA130001 4 4+1 3 程序设计I MANA130002 3 3+1 3 管理学导论 MANA130003 3 3 3 财务管理 MANA130004 3 3 3 全英语课程 运筹学 MANA130005 4 4+1 4 营销管理 MANA130006 3 3 4 全英语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 MANA130007 3 3 4 运营管理 MANA130008 3 3 4 消费者行为学 MANA130055 3 3 5 营销研究 MANA130056 3 3+1 5 营销战略 MANA130057 2 2 5 新产品开发管理 MANA130058 2 2 5 营销渠道管理 MANA130059 2 2 5 整合营销沟通 MANA130060 2 2 6 定价策略 MANA130061 3 3 6 服务营销 MANA130062 2 2 6 全英语课程 品牌管理 MANA130063 2 2 6 实习调查 MANA130016 2 0 8 毕业论文 MANA130017 4 0 8 2.专业选修课程(12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周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国际营销管理 MANA130049 3 3 6 财务报表分析 MANA130126 2 2 春秋 跨文化管理 MANA130144 2 2 5 广告学 MANA130180 2 2 6 Internet营销 MANA130181 2 2 6 公共关系 MANA130182 2 2 6 全英语课程 商务谈判 MANA130184 2 2 7 奢侈品与时尚品产业营销 MANA130185 2 2 7 营销前沿讲座 MANA130187 3 3 8 体育与娱乐产业营销 MANA130188 2 2 8 商务沟通 MANA130281 2 2 5 全英语课程 营销工程 MANA130282 2 2 6 营销计划与执行 MANA130290 2 2 7 B To B市场营销 MANA130291 2 2 7 实体分配 MANA130292 2 2 6 (四) 任意选修(4学分)南京大学市场营销看他们师资就知道了,后面带主讲课程,我想你也只需要主讲的课程就行了专业主任——吴作民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市场研究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江苏省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市场营销研究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营销战略、品牌管理 教学方向:市场策略研究 近期主要代表成果:省级以上刊物学术论文30余篇 出版著作5本 近期主要主持的项目:国家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系统研究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江苏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战略研究等五项 近期主要奖励情况: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优秀教材奖,南京大学樱松奖,南京大学双元奖,近两届(MBA)中国移动通讯奖教金一等奖 其他主要学术性兼职: 南京市旅游策划委员会学术委员,南京市秦淮区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第十届中国广告节评委,江苏省广告成就奖评委,南京市优秀广告作品评委 社会服务项目: 南京1912街区 陶鹏德 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中国市场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江苏省市场营销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市场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中国直销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出版专著教材《市场营销》、《营销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企业:营销、广告、公关》《商业经济管理》等1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近50篇学术论文,曾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商学院移动奖教金一等奖。 研究方向:现代营销理论与方法,品牌管理,营销传播 教学方向:市场营销,高级营销管理 王国才 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被评为“南京大学通报表扬的共产党员”、“南京大学商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在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报》、《经济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预测》、《管理学报》、《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流通经济》、《商业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四十篇,出版《运营管理:制造业与服务业》、《采购与供应链》、《营销渠道》、《零售业营销》等著作五部(含合著),并为上海宝钢、上海联华、天津钢管、科龙集团、江苏盐业、雨润集团等十余家公司提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零售战略、营销渠道设计以及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管理咨询与培训。现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学报》、《南大商学评论》等刊物的匿名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营销科学与决策,营销渠道与零售管理,消费者行为与复杂市场理论,新经济与营销创新,物流与供应链 教学方向:零售业营销,营销渠道管理,组织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据、模型与决策 马吟秋 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 教学方向:管理沟通、商业伦理 沈金英 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知识产权运作与管理 教学方向:经济法、国际技术贸易 封思贤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 教学方向:证券投资、货币银行、投资学(中级)、国际金融(中级) 焦未然 经济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讲师。 教学方向:中央银行学、市场营销学、营销渠道管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财务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陶士贵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教学方向: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 陈永霞 管理学硕士,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现正攻读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讲师。 教学方向: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 张珣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助教。 教学方向: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模拟、营销渠道管理 叶潇 博士,南京大学讲师。 教学方向: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 孙雀密 管理学硕士,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助教 教学方向:市场营销、广告学、零售营销等。

南大分析这边牛人确实多。不过选导师要看人品,学弟这个顾虑很有正确啊!要我说啊,想搞科研就去王伟,夏兴华,陈爷爷组。这三个组的学术气氛不错,老板人品也不错。不推荐的是鞠熀先组,听说他们组最近被大面积延期毕业的学生搞得乌烟瘴气的,现在整个组里面人心慌慌……默哀三分钟……南大的无机和分析都挺好的,我是配位的,对分析了解不多。我知道分析的牛人好像有陈洪渊,鞠愰先,徐静娟,陶农建,夏兴华等。现在的王伟老师好像也不错,青年千人,化学两刊发的不错。我建议争取保研,不然选好导师的可能性不大,南大每年化院保研占主要的。

很好啊,还有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呢,应该算是国内很不错的科研院所了。顶天立地铸辉煌:南京大学近十年高水平科研成就回眸在2014年“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南京大学牵头的“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荣列榜首。至此,在获国家认定的38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里,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2个、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参与建设的2个,协同创新工作走在全国高校前列。这一喜人的成绩,正是南京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的体现。“顶天立地”,一方面确立重点学科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流科研成果;一方面融入国家地方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一流社会服务水平。时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洪银兴如是规划南大发展战略。近十年来,一代代南大学人秉承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精神传统,甘于寂寞,励精图治,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无论是科学论文的发表还是科技奖励的取得,无论是瞄准国家建设急需还是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无论是攻克科研前沿课题还是扎实服务地方建设,南京大学的科研成果无不以高水平、高质量、高产出的特征令世人瞩目。——原创研究彰显实力高水平的原创研究催生出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正如中科院院士、校长陈骏所言,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是南京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2007年2月27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闵乃本和他的团队凭借研究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原始创新成果不能急于求成,它们要被人们所认识,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回顾自己团队19年磨一剑的艰辛历程,闵乃本院士如是说。“甘坐冷板凳”的学术追求在南京大学不是个例。据统计,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南京大学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近五年以来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全国各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是一项项利国利民的科研成果;而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无不是南大人在实验室里长年如一日的守望与坚持,求真与奉献。“即使在社会风气浮躁、甚至是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南大人依然能够坚守这种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踏实沉静、埋头苦干、不求功名、矢志不移”,党委书记张异宾如是说。高产出的科研论文更加注重科研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在南大学者发表SCI论文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影响因子论文(大于3.0)的比例由原来占总数的10%提高到36%。2000年以来,由南京大学教师参与撰写,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达22篇;在今年10月27日揭晓的最新Nature Publishing Index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南大教师在Nature子刊、PNAS、PRL、Angew、JACS以及部分影响因子大于20的学科群一流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也显著提升,从2010年的17篇增加到了2013年的55篇。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建设成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孵化器。近年来,南大一方面打造科研平台,一方面创新科研模式,从学科平台和科研团队两方面入手去提升科研实力。目前,“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和“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已运转有序,不断有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另外,2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遗传工程小鼠种子中心;5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2个部省级科技平台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也成为高质量科研成果产生的沃土。——文化传承固本筑新82年前,罗家伦在出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校长的就职演说中,以“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成为复兴民族大业的参谋本部”定位学校的使命。时光荏苒,南京大学虽几经变革,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标与追求却始终未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一部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扛鼎之作上。自《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册府元龟》(校订本)、《全清词•顺康卷》(20册)等煌煌巨作之后,近5年来又有一批填补空白的文献整理工程相继问世:《中国佛教通史》(15卷)是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乃至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填补了佛教通史研究的空白,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历代曲话汇编》(15集)以曲话的形式勾勒了中国戏曲史发展的脉络,在学术史与出版史上均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古籍文献研究团队开拓性地开展“域外汉籍研究”,占领了国际汉学在该领域的制高点;70册《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被誉为继清末杨守敬《古逸丛书》以来规模最大的同类丛书。在“顶天立地”战略的指引下,南京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通过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不断提升研究层次和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哲学与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南京大学积极推进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话语权。2009年,《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本)出版,该文卷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派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解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的研究,这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南京大学还在国内率先建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多语种多媒体数据库,这一集马克思主义原始手稿、多语种文本和社会科学经典文献为一体的大型多语种多媒体数据库,资料全面、技术先进,在国内外学界已产生重要影响。借助南京的地域优势,南京大学已成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重镇。继获得第五届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之后,南京大学又完成11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全史》,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日军大屠杀罪行提供铁证。2014年,两岸四地68位学者合力完成的一千万字《中国民国专题史》已交出付印,计划在两岸举行首发式。南大连续13年成功举办了33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承担世界第一斜拉桥、被省政府称为“江苏第一工程”的苏通大桥建设的管理研究,在大型复杂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得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全面调查、梳理、研究了江苏文化遗产,为保护、彰显江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已形成南大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道路和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文科研究集群也正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顶天立地”的背后,是南京大学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来,我校文科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3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76项,其中,2013年度42项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4年度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我校获得5项重大项目立项资助,位居全国第一。——协同创新再绘新篇“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站在新百年的发展起点上,南京大学结合长期的改革基础,通过引入协同机制来激发学校自主创新的活力,较早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2013年4月,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跻身首批国家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一年多内,南海中心各项工作初显成效:目前,已向外交部、中办、海权办等部门提交20余份对策建言报告,提供中办国办50份图集,为三沙提供图件200份。今年,南京大学牵头的“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全A的成绩通过专家咨询,在参评协同创新中心中名列第一。这是继去年“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位列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名之后,南京大学连续第二次在认定中取得优异成绩。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各协同单位均是我国人工微结构研究的重要基地,物理学科评估名列前茅,集中了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此外,南京大学牵头建设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参与建设12个,校内还启动了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点,凭借文理科综合优势以及丰富的研究前期成果,南京大学在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国边疆安全与周边合作发展、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播、两岸关系、大国关系等领域将产出更多的对策性成果。正如陈骏校长所说,在未来,“南京大学要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己任,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进原创科研,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法国LPG朱力教授发表的论文

近日,纳米光子学研究院严佳豪副教授、刘心悦助理教授等在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建米氏共振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提出异质纳米狭缝结构实现对散射光和光致发光的调控与增强,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ACS Nano (IF: 15.881)。 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具有可调控的激子跃迁和谷电子自旋特性,在构建光子或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另外,基于TMDCs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所具有的高折射率、激子诱导洛伦兹色散等预示着其还可以作为光学共振器实现亚波长光局域,然而这一特性常常被研究人员忽视。 基于此,严佳豪副教授等提出利用多层二硫化钨(WS2)和六方氮化硼(hBN)为基体构建高/中折射率混合共振器,并在异质结上引入具有电磁多极共振的纳米狭缝,实现了广义Kerker效应下的光谱裁剪和方向性光散射。进一步将单层WS2与纳米狭缝结合,实现了50% - 800%的光致发光调控,该调控范围和增强因子可与常见金属等离激元或全介质结构纳米单元的最佳性能媲美,有望为可见光范围内的纳米光电子器件设计提供新思路。

主要从事精细化工的研究、开发和转化。主要成果有醇酸树脂催化剂(作为课题组成员,该课题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并被批准)、涤纶高速纺丝油剂(任题组长,该项目通过济南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并在企业转化)、薄荷醇甘油醚(任课题组长,企业委托课题,该课题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锦纶废水处理(任课题组长,企业委托开发课题,该课题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医药中间体甲巯四氮唑(任技术负责人,该项目先后在本单位和企业转化)、杀菌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任技术负责人,该课题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申报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防霉剂辛基异噻唑啉酮(任技术负责人,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壳聚糖表面施胶剂(任项目负责人,该课题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二项)等等。有若干课题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另有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若干篇。2003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首届防菌防霉剂学术交流会上作为特邀专家做了题为《杀菌防腐剂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的大会发言。2006年内退后,个人主要开展有机合成、塑料助剂-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辛酯、二甘醇二苯甲酸酯、柠檬酸三乙酯、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环氧脂肪酸甲酯等)、粘合剂、聚丙烯酸钠分散剂、杀菌灭藻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227等)、水处理剂、农药和医药中间体等领域的研究和转化,成果分别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河南等地转化,得到用户认可。2010年参加软课题研究并担任撰稿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