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治疗学》与《现代疾病药物治疗学》。赵云志医师,擅长对胃肠病、肝胆病、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参加编写了《中医诊断治疗学》与《现代疾病药物治疗学》等专著。赵云志,男,主治医师,本科学历,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
在法院工作全国法院学术论文获奖是获国家级奖项。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公布了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承办的比赛,是具有权威验证的赛事。含金量很高。
龙海骆晓辉目前担任的职务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总裁兼行政总裁。他于2019年3月份受任,担任该职务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龙海骆晓辉负责管理公司的全部业务,包括企业经营战略、组织架构、绩效管理、政策发布、资产运营等。他还负责协调全球各地的分公司,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此外,龙海骆晓辉还负责公司的战略管理,负责研究和制定公司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公司寻求发展机会,及时应对市场风险,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龙海骆晓辉的领导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经营成绩屡创新高,公司在国内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海骆晓辉目前担任的职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他于2020年3月担任该职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上第二位担任副院长的非院士。龙海骆晓辉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2013-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2009-201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2009-2013)等职务。他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2008-2013),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2005-2009),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2005-2009)。龙海骆晓辉先后担任过多个学术委员会,例如,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龙海骆晓辉曾先后获得了“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他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类)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类)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金融学类)一等奖等。
龙海骆晓辉现任的职务是中国联合国大使。他于2015年1月份出任中国大使,以此来发挥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他致力于推动联合国的秩序改革,促进联合国的国际安全、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等重大议题的解决。同时,他也努力推进中国与其他联合国成员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并积极发挥中国在联合国的积极作用。此外,他与其他大使一起,还为联合国提供经济、技术和其他重要支持,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此外,他还主持了《联合国全球发展议程》,该议程旨在改善贫困人口的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帮助联合国实现其使命。
您好,龙海骆晓辉现任职务是福建省龙海市市长。他于2018年1月当选为龙海市市长,成为该市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在此之前,他曾担任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副市长等职务。在他的领导下,龙海市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提出了“三化三提升”工作思路,即“城市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以及“城市品质、经济效益、民生福祉”三提升,旨在推进龙海市的全面发展。他还着力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同时,他也积极推动与台湾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可以说,龙海骆晓辉是一位年轻有为、充满活力、富有远见的政治领袖,他的领导将给龙海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不代表。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都是靠父母的引导。还没有主观意识知道孝顺是什么。
《中医诊断治疗学》与《现代疾病药物治疗学》。赵云志医师,擅长对胃肠病、肝胆病、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参加编写了《中医诊断治疗学》与《现代疾病药物治疗学》等专著。赵云志,男,主治医师,本科学历,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
一、刊物选择光文章本身好不够,刊物也要选择好。刊物选择同等重要!(一)刊物选择范围1.不建议投CSSCI来源刊物第一,CSSCI来源刊物审稿周期长。此类刊物审稿周期一般为3到4个月,至少也需2个月。很多刊物不回复,只有少数的刊物没录稿还会给你回复一下。我有一次投一个刊物一个周就回复了,说是编辑初审就没过,这种打击很正常,我们要锲而不舍。也投过《学海》,一个半月就回复,回复说的是我的文章不符合他们刊物的风格。第二,发文周期长。此类刊物从文章定稿到最后刊发一般至少半年。比如,《西北人口》编辑部8月份说录用我的文章,过了半年,到了第二年刊物才出来。可能《法学研究》这种权威刊物,要等一年多。第三,大多CSSCI来源刊物不发硕、博士学生(独立作者)文章。CSSCI来源刊物中的潜在录稿规则导致学生及青年教师文章录稿空间缩小。C刊潜在的规则:知名学者约稿、学者之间相互推荐学生发文、学者之间相互在对方刊物发文、知名学者“姓名”效应等。不像国外的匿名审稿,这些潜在的录稿规则,占C刊稿件比例肯定不在少数,何况还有那么多年轻老师投稿呢。第四,部分CSSCI刊物办刊质量不高。不要以为C刊都好,中国要讲竞争,还要平衡利益。党政部门、名人效应都可能影响C刊的评选。你们注意观察,有些C刊一期七八十篇,还不如普刊。收钱的C刊的,不要发这种刊物,这让自己自我掉价。具体哪些专门收钱、质量不行的C刊我们私下交流,我这里公开讲有故意损人的嫌疑,不讲为好。2.建议多投二本院校非核心的学报这是因为这些二本学报代表学校门面和学术水平,注重办刊质量;审稿周期较短,一般为半个月到1个月以内;发文周期较短,一般2个月内就出刊;愿意录用硕、博士生较高质量的文章。3.建议多投党政院校非核心的学报官方性质,注重办刊质量;审稿周期较短(半个月到1个月以内);发文周期较短(2个月内就出刊);愿意录用硕、博士生较高质量的文章;转载率较高。各省地的党政系统学校学报,有145种左右,愿意用我们学生的文章。不要小看这些文章行政院校,被转载的机会很大。2010年转载量中,转载率已经很好了。有些刊物可能你们不知道,例如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这些的刊物的转载率很高。党政系统的学报转载率高,很注重质量,有综合指数排名,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大家可能没听过,可以成为大家以后投稿的刊物范围。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量排名前30名的党政系统学报中,转载率在10%以上的共有13种,转载数量在10篇以上的刊物共26种。转载数及转载量排名前30名的党政系统刊物中,非核心期刊占半数以上。二、刊物确定第一,详细了解备选刊物的发文主题。建议进入CNKI把备选刊物过去一年的发文目录找出来,根据目录归类了解刊物发文的主题,对比投稿文章是否与刊物以往发文主题相符合。大家要了解哪些刊物,去图书馆转一转,法学C刊有哪些,可以了解一下。刊物一年的发文目录给看一下,这个已经进行了分类,和主题进行一个对比,看是不是这个范围。如果你的文章主题编辑不熟悉,一般很难被录用。第二,地域差异对刊物主题的影响。沿海的刊物一般不会发民族、西部主题的文章。每个刊物有地域特色,比如西北地区的民族类刊物侧重发藏族的,四川民族刊物侧重彝族。第三,学科差异对刊物主题的影响。法学技术性太强的文章不好投,尽量写和相关学科沾边的文章,这样能够不局限于投法学刊物。第四,研究方法是否适应刊物风格。研究方法、数据统计也很重要,你用太专业的社会学方法、统计学的方法搞研究,投法学核心刊物可能就不合适。因为中国法学的法学研究目前还是文字到文字,属于粗放研究阶段,不像国外引入很多高度量化的研究。三、投稿方式(一)A4纸张打印原则上都用打印稿。打印出来看起来比较舒服,这是一般人的心理。电子投稿和打印邮寄任选一种的也建议用打印稿。电子投稿一般附上文章简要的题目,附上姓名,把文章的基本信息在文件里列出来,单位、摘要、姓名、基金项目,有项目比较好发,如果是同一个专业其他老师也可以挂,只要知会一下,也是做贡献。编辑都是先看题目、摘要,基本信息,大概可以知道有没可能录用你的稿。(二)大号信封邮寄。大号的信封邮寄,刚好装A4纸。邮局都有的,一般可以买几十个备着用。(三)字号和间距。宋体小四号字,行距20磅,这个字号和行距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范围。字太大或太小不行,20磅介于单倍到1.5之间。这个字体和行距虽然不是最好,但大部分能接受。编辑一般比较年轻,不存在老花眼问题。(四)排版方式应当能够参考所投刊物。四、论文录用(一)编辑通知录稿的方式1.电话通知(1)一般通过座机打。(2)投稿后的相应时间内要对未接座机号码具备一定敏感性。我投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的时候,5中旬投的,6月初端午节后回校没接到编辑部打来的电话,看到陌生电话以为是打错了。这篇文章三月份到五月份投了20个C刊,只有《学海》回复审稿意见,虽然没录用,还是安慰了我一下,其他全部没有理我。一看作者87年生的,就明白你是学生。后来我投了这个普刊,之后我想万一是编辑部打来的呢,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查是湖北的区号,就回过去,编辑说要录用我的稿件,之后就是修改了。也有人和我相反的处理方式。我院有同学投了关于民族地区宗教信仰调查的文章,投稿后一段时候后曾发现手机有未接座机号码,之后没有及时主动回复。过了段时间,他给刊物联系,结果编辑告知他本来打算录用他的文章,当时曾电话联系过,但是他没有接到电话。编辑表示,如果他本人同意,还可以发表他的文章。但是,这时已经过了中期考核的时间。一个编辑会审很多文章,具体审稿的编辑人手也不会很多,很可能一忙就会忘哪个电话没有打通。这个例子是给大家打打预防针,这是一个教训。2.邮件通知邮件的话会发一个正式的文件,附修改规范,问是否同意在本刊发文。(1)决定录用,问本人是否同意。可以一稿多投,但不可以一稿多用。很多刊物说不能一稿多投,但只是单方约定,录稿了都得给你联系,要得到作者同意。(2)大致刊用的时间、期数。(3)不同意发文可直接回复邮件。刊物定稿前,都可以撤稿。撤稿发邮件同时,最好电话联系。3、文章返修(1)参照本刊物的排版及注释规范。(2)权威刊物出具匿名审稿人意见。权威刊物或者好刊物修改的次数可能多次。文科发文章,周期比较快。我知道一个华西的博士,国外的Medline数据库刊物,从录稿到最后发文整整用了3年时间,中间修改了8次。国内中文刊物编辑改了一到两次就可以了。最后是发来文章校样让作者最后核对。Q&A问:二本学校的学报,什么时候要求投稿人支付版面费?求支付版面费的问题你怎么看呢?答:如果真的涉及到中期考核的问题,你的文章被录稿。可以给编辑谈判的,要不就撤稿。他一般会用的,即使你说不交钱。你想一下正规的二本学报或者其他党政系统学校学报为什么要你一个学生的文章呢?你有要价的资本,要有自信,肯定是你写得比一般人要好,至少有些新意。我们有博士,一家普刊说要他的文章,但说版面费的事情,他就说没钱交,但最后还是也发了。同学们要自信,要胸有成竹,相信你就有要价的资本。但是,如果你真着急发,想交钱,但会交很少。对于版面费或评审费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硕士生论文,有些编辑可能要看心情,也说不准,正常录稿比找中介的花得少很多。普刊不交钱的情况还是多,C刊往往都得交评一定审费用,只是说正常录稿交钱少。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发普刊,我导师说发文章不准交钱,评审费都不要交,那我就天天呆图书馆,熟悉刊物、改文章,即使投的文章没回复一直也放弃。发C刊也不是交钱就一定可以的,川大6年博士毕业,要发3篇C刊,还有博士生的文章一直没发出去。问:师兄,我想知道C刊,B刊,A刊,核心的区别?答:这个我可以简单给大家说一下。好点的学校期刊的分级,大同小异。川大的期刊分级,五个等级,ABCDE。A刊3种类型。SSCI就是,国际英文刊物。为什么要有一个CSSCI,总体来说,我们国家老师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弄一个中文核心期刊过渡。不过,现在情况有变,浙大博士就要发1篇SSCI,川大没要求,说不定以后2000后95后学生读博士,以后要发这个。还有一个是权威刊物的22种,各个学科里有一种权威刊物,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还有一种A刊,新华文摘摘要文章,新华社办的,1500字相当于A刊,转载效益。A刊就这三类。B刊3种类型。重要刊物。各个学科里,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每个学科三五种,比较难发。转载也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报纸有《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这上面发文章很牛,评职称也需要。C类3种类型。CSSCI一般的刊物。报纸里面的重要报纸,比如法制日报、经济,也算发C类刊物了。三大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要、学术卡片也算,这三种文摘江安图书馆三楼都可以查到,还有包括人大复印资料。D类:非C刊的北大核心。核心期刊有两个评价体系,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北大核心评价不规范,有很多非学术性的刊物,很多学校认是南大核心。北大核心和C刊有重复。还有一个CSSCI扩展版,平衡地域差异,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文科版)》属于扩展板。E类:比较多。平常刊物,论文集,省级报纸也算,现在我们毕业,发两篇普通期刊就可以了。好像你们这一级发一篇就可以了,你们再问一下。问:师兄,你平时的发文平均周期有多长?答:初稿很快,集中写半个月。初稿到修改,质量比较好的文章三个月到半年。可能中间要上课,周期会长一点。大概是这个情况,快的话,投稿一个月时间在普刊就可以发表。我知道我的同学,在暑假时间把作业论文改了改,写问题建议这种论文,三四版面的文章都发表了。有的寒假写了,上半年就可以已经发出来了。针对大多数同学讲,如果用6个月发一篇普刊,时间还是很充裕的。《法制与社会》杂志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法制类期刊,她集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纪实性为一体,以及时、生动、全面、深刻、充分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的详情和内幕为己任。旨在贴近百姓、关注社会、倡导法制、反映生活,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综合信息,法律知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is the legal journals the nationally published, she is scientific, ideological, readability, documentary as a whole, to timely, comprehensive, profound, vivid, full coverage of maj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news details and insider. In order to close to the people, society, advocating legal system, reflection of life,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or readers, rich knowledge of law; legal aid provided strong,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法制与社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鼓励理论创新,支持学术争鸣,促进思想解放,活跃和繁荣理论法学研究。该刊坚持以新世纪的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为其精神导向,以新时代的重大实践主题为其现实坐标,努力推进法学理论认识的深化、法学理论内涵的丰富、法学理论体系的升华。"Law and society" by Marx Lenin,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s the guide, adhere to the "double hundred policy", encourage innovation, support academic contend, p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active and prosperous jurisprudence research. The journal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theme of new century as their spiritual guide, with great practical theme of the new age for the reality coordinate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legal theory, legal theory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the theoretic system of the science of sublimation.《法制与社会》杂志是一本集科学性、思想性、理论性为一体的综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本杂志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法制类期刊。到目前为止,法制与社会杂志已经和国内多家媒体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和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第一线》栏目实现了互动刊播。"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is a comprehensive periodical a scientific,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CD) full-text included journals, database origin periodical Chin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included journals. This magazine is the legal journals a nationwide public offering. So far, Journal of law and social and domestic media to establish a clos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law channel and CCTV "front-line" interactive broadcast program.《法制与社会》杂志社理会不仅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总结行业经验、树立企、事业单位形象的广阔平台,而且以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理事会法学专家解疑等方式为会员单位提供了法律保护的坚实后盾。该刊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努力学习组织、引导和支持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攻关,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科学而富有效益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about not only provides a mutual exchange, summarize experience, set up enterprises, image of the broad platform for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ut also provides a solid backing of legal protection to legal aid, legal services, legal experts aimed at dispelling such means as the Council member unit. The journal for reform and opening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learning organization, guide and support the research projec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full of benefi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以上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学习之余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父母把所有的家务让你做,那是父母做的不对,你可以跟他据理力争。就是不做也不能说不孝顺。
就业市场现在怎么样?这是很多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想要选择一个未来前景好的专业。其实,就业市场现在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也不是特别糟糕。对于想要就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另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 榆林学院性质公办 榆林学院概况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榆阳和绥德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优秀教材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目前正在广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有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进入新时代,榆林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助力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沙漠公园大学,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高层次项目方面近两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16位,2023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教育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榆林学院领导张新柱 张新柱,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88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凌示范区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党总支书记,铜川市耀州区区委副书记(正县),杨凌示范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凌示范区中小企业局局长、杨凌示范区金融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企业工委副书记,杨凌示范区旅游局局长、杨凌示范区文物局局长,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2016年10月任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2023年12月任榆林学院党委书记。 兼任陕西省创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教育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许云华 许云华,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分管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联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历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院长。2010年12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12月任榆林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许云华教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63”计划、国家“九五”及“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12篇,其中被SCI收录72篇、EI收录107篇;已申报国家专利167项,获准授权93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参与编著出版著作2部。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十大优秀发明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治山 李治山,男,汉族,1963年8月生,陕西榆林人,中共党员,1980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教育学学士,讲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部(统战部、机关党总支)、工会、离退休人员工作部、校史办(档案馆),联系文学院、政法学院。 1986年7月,榆林学院(原榆林师专)中文系毕业,并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辅导员、党办秘书、宣传部副部长、校办主任、党办主任兼机关总支书记、党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1年3月任榆林高专党委委员、组织部长,2005年1月继续担任榆林学院组织部长,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2年至2004年,在职参加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学习,获研究生同等学历证书。2006年至2008年在职参加陕师大教育学专业学习并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张富林 张富林,男,汉族,1961年12月生,陕西米脂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育硕士,教授,学术带头人,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评建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联系能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毕业于榆林学院数学系,1982年起先后在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1994年任数学系副主任,1996年任教务处副处长,2000年1月任教务教辅系统党总书记兼教务处副处长,同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长”称号。2005年起任教务处处长兼评建办主任,期间于2006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部留学半年,研修代数数论。2010年3月至6月参加了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举办的“陕西高校第十八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榆林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代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讲授高等代数、近世代数、代数学选讲、初代研究等课程,主编“高校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一部,先后获榆林学院“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从事代数学研究,在《东南亚数学通报》(SEABullMath)、《数学论证》、《模糊系统与数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一般BCI-代数与Abel群”研究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先后获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十多项奖励。 张晓 张晓,男,汉族,1965年4月生,陕西横山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管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后勤管理处、基本建设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后勤服务集团,联系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1987年7月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分配到榆林学院工作至今。历任榆林学院英语系公外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工会主席、系副主任;榆林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榆林学院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2008年12月任榆林学院总会计师兼财务处处长、2015年6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承担英语系及管理学院多门主干课程,系统讲授过《大学英语》、《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管理学》、《管理与沟通》等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等。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有较高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参与完成的《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及开发》获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科技厅二等奖。 200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工作者称号。 尚爱军 尚爱军,男,汉族,1968年9月生,陕西吴堡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武装部)、团委、保卫处(综治办),联系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99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榆林学院任教。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11月晋升为教授。 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任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任榆林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任党政办公室主任。2016年10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期间,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在陕西省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陕西省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第十九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省委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省属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长期从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工作,系统讲授了《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先后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榆林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何崇鋈教育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在《水土保持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重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的“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2004年8月获榆林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康伟 康伟,男,汉族,1970年9月生,陕西绥德人,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分管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处、科研处、学报编辑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 1993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政教系,同年分配在绥德一中任教,1995年至2000年任校团委书记,其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获得教育硕士学位。2001年调入榆林学院,曾任社科系秘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等职;2004年至200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7年11月破格晋升教授职称。2008年任榆林学院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2009年至2014任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院长。2013年9月-2013年11月,在国家干部教育行政学院“第十四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至任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同时兼任推进榆林大学建设办主任。2017年4月-2017年7月,在省政府信访局挂职省信访督查专员;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十一期”培训班;2019年9月-2019年12月,参加了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干部一班的培训学习。2016年10月至今任榆林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自任教以来,系统讲授了《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近几年,在《外国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项目6项(其中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厅的2项,榆林市政府1项,校内重大科研项目1项,均已结题)。 曾荣获榆林市“优秀团委书记”称号;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称号;200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2009年度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10、2014年两度遴选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11年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荣获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一班优秀学员称号。 姜劲波 姜劲波,男,汉族,1967年8月生,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全日制本科学历。现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全面主持学校纪委、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办公室工作。 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政治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5年10月,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作。199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陕西省编办工作,历任陕西省编办市县处副处长、事业处副处长(期间: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挂职陕西省韩城市委副书记)。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任陕西省编办体制改革处(政策法规处)处长。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任陕西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副组长兼内设室主任。2019年7月至2023年11月,任陕西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2023年11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当然承认:
林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是陕西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
榆林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 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省属本科院校——“榆林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900亩。校舍面积37.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876万元。校内各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图书馆采用先进的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管理科学高效。现有藏书74.5万册,电子图书0.31万册,国内外各类期刊1500余种。设有16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000多台,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连网的千兆校园网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与发展平台。建有4个校级实验中心18个院系级综合实验室。《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外公开发行。校园芳草如茵,小桥流水,环境优美。春夏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院现有15个院系(其中有6个二级学院),31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9907人,成教生近2000人,留学生8名。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企业、 *** 机关、农林行业、基层中学及其它事业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好、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33人,其中专职教师559人,教授34人,副教授106人,博士25人(其中在读10人),硕士研究生166人,留学归国人员22人。聘请国内外 *** 教授30人,外籍教师4人。
学院致力于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初步构建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框架。学院在全省高校公共课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其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者达二百多名。2008届毕业生考研上线152人,录取125人。学院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模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996年以来,学院共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公开发表论文2800余篇。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完成厅级以上科研项目90多项,获国家专利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已建有8个研究所,3个研究实验中心。
随着学校的发展,榆林学院在省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现已与英国的VSO、OTP以及美国的AFS等国际教育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对等交流互访等活动,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学院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
建校近50年来,学院先后培养出两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院将着力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通过近期平稳较快的发展,建成一所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服务生产、建设、管理和教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积极申报新专业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巩固师范专业,突出农牧特色,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机电为主的应用工科专业群和管理专业群。在按照学校定位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同时,稳定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力争通过与榆林和周边市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把学院建成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应用型科学研究中心、图书情报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中心。
林学院是一所陕西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校 40多年来,先后培养出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占地840亩,校舍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校园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春夏则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风景独好,环境优雅,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550万元.图书馆藏图书60余万册,并设有16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000多台, 专业实验室135个,多媒体教室20个,语言实验室7个。已建成1000M的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榆林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榆林学院院报》国内公开发行。此外还有标准田径场、球类场和训练馆等教学实施。学院现有14个院系,24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9344人,成教生2000多人。教职工693人,其中专职教师535人,教授26人,正高级研究员1人,副教授107人,博士25人(其中在读14人),硕士研究生142人,留学归国人员11人。聘请国内外 *** 教授30人,外籍教师5人。学院拥有一支勤奋敬业、团结奉献、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榆林 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一曲民谣,道出了榆林山水和榆林人的别样美丽,道出了黄土高原的无限魅力。
榆林,又称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接地带,地域广阔,地貌独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长城沿线,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丘岭沟壑,梯田层层,花果满山,堪称“塞上江南”。
晋陕峡谷,黄河涛声,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特异景观。 榆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六千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
万里长城蜿蜒横贯榆林700余公里,高耸在榆林城北的镇北台是长城线上最大的峰火台。神木县杨家城是宋代杨家将镇守过的古麟州,米脂县的盘龙山是闯王李自成的行宫。
还有统万城、佳县白云山庙、神木县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书法宝库红石峡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优美的神木县红碱淖……。 榆林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一辈革命家 *** 、周恩来、彭德怀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在这里留下了不朽功业和光辉足迹。来到榆林旅游,你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行政区划:榆林地区辖1市11县,地区行署驻榆林市。 国土面积: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 最佳旅游季节:春夏秋冬,各有其景 榆林必游:统万城、镇北台、李自城行宫、二郎山 注意事项:榆林夏季多雷阵雨和冰雹,如果您夏季去旅游注意备好雨具建西部经济强市 楡林未来20年锁定三大目标市况简介 人口面积:辖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佳县、米脂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子洲县共1区11县,人口333.7万,面积4.3578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位于我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财政状况: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1.4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 历史沿革: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在西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
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
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1986年,榆林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以及歌曲《东方红》就诞生在这里。
“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20年的时间完成三大目标,即把榆林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建设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同时,我们不但有信心使榆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亮点,而且有信心使她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接受采访时,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坚定而又自信地对记者说。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我省建设成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
面对当前难得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总结过去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新一届榆林市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今后20年奋斗的“三大目标”。 建设“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地处华北、西北结合地带,截至目前,已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的储藏量都非常丰富。
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
作为国内外少有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榆林素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新时期榆林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以此带动相关和其他产业,实现榆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神华、长庆两大集团先后进入榆林,累计投入300多亿元进行资源勘探开发,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从此拉开序幕。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启动建设阶段。
基地的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抓转化”的原则,聚集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煤炭、油气、电力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输出与转化并举,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地开发建设以来,国家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和支持。
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和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以上规模的火电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包括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在内的6条高等级公路同时在建。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榆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明显加快。
周一波说:“榆林又一次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我们将把榆林建。
一座荒凉的山峁,隐藏一座千年石城。
刻在石头上的神秘人像,埋在城墙下的骇人头骨,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国宝档案》带您走进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探寻史前文明未解之谜。 【主持人1】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国宝档案》。
在陕西省榆林市,有一个神木县,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面向东方的石头城,距今约有4500多年历史。那么,石头城的主人是谁?下面,就让我们先从多年前发生过的一件离奇事件说起。
【解说1】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地处黄河中游,古老的万里长城穿境而过,这里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在当地人心中,远处的高岗上,还藏着一个让人敬畏的秘密。
很多年以前,村里有人说,山上的石头缝里有玉。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村民们就成群结伴上山找玉。
有人无意中碰到了脚下的石头,看到石头背面有一张人脸,吓得跑下山来。从此,当地人相信,山上的石头是一些神灵的栖身之所,人们的举动触犯了神灵。
这个说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当地村民却深信不疑。 直到2012年,考古工作者来到这里,开展科学细致的勘查,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这里竟然隐藏着一座史前城堡。
这座城堡位于两河交汇的山地上,城池居高临下,面朝东方,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它修建于4000多年前,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史前最大城址。
因为这里地处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所以将其命名为:石峁遗址。 关于石头里藏着人头的说法,也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城墙下,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8个埋有人头盖骨的土坑,她们都是年轻女性,被集体砍头埋在这里的,专家推断,可能是俘虏。 不仅城墙下埋有人头骨,在墙体里,也发现了刻有人面的石块,专家称为:石人面。
这些石像,有大有小,简略几道刻痕,就清晰呈现出一张生动的人面形象。 【专家同期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吕静】 那时候说石雕人头是石峁出土的,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这次在石峁东城址发掘过程中,在墙体上发现一件石雕人头,才证实了之前老百姓的说法是对的。
【解说2】 在榆林学院的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着一件石人面。它高50厘米、宽60厘米,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石人面方脸,大眼睛,半张着嘴,似乎还带着微笑。
【专家同期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吕静】 它是目前石峁遗址发现的品相最好、体量最大的一件石雕人头,这个石雕人头当时是在井边发现的,它应该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件祖先祭祀物。 【解说3】 这件石人面也是石峁发现的一件较为特殊的陶制石人面,它表情夸张,面部更加立体。
专家说,石人面的形象,或许正是四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的样貌。 【主持人2】 在我们的印象中,四千年前的古人,还生活在石器时代,那时候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能雕刻出石人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然而,专家在石峁遗址发现的种种迹象表明,古人的生活,或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解说4】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展室里,陈列着一块像墙皮一样的东西。
它们是石峁遗址发现的彩绘壁画残块。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它的壁画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就是由城外进内瓮城,然后直视,往城门里面去直面对的方向,一面墙上是壁画。
是曲齿纹的壁画,是以黄色、红色、绿色、黑色,条带状组合到一块的几何纹的壁画。 【解说5】 专家还发现,这些用来装饰城墙的壁画,年代并不相同,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留下来的作品。
目前,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一共发现了一百余块,数量十分惊人。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因为毕竟四千年了,它原来是在石头上,石头后面敷的草拌泥,泥上做的壁画,我们发现的时候,这些壁画早已经从墙上脱落了,都是小片儿状的。
但石峁的这个壁画,从数量上和题材上,这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我想将来无论任何人讨论艺术史,都不会绕过这一段。像石峁这样,对一个建筑进行整体装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装修,那还是很少见的,尤其在四千年前后的这样一个时代。
【解说6】 这些彩色的陶器也是石峁出土的文物。当时,人们用它们来盛装和煮熟食物,这些陶器做得很轻薄,精巧美观又很实用。
(画面:红彩双耳陶罐、红彩折肩陶罐、敞口折肩陶罐、敞口双耳陶罐) 令人惊讶的是,石峁还出土了数量庞大的玉器,玉料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玉石。这证明,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陕西省北部的范围。
那么,四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仍然是石峁遗址最大的谜团之一。 【主持人3】 石头城、壁画、玉器,这些都说明石峁古城是一个规模、等级很高的城池,至少是一个庞大部族活动的中心。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一个部族,能够建造这么大规模的都城?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石峁也许就是黄帝的都城。 【解说7】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有个炎黄部落,首领称为黄帝。
当时黄河下游还有一个部落,首领蚩尤残暴好战。他带大军攻打炎黄部落,经过三次大的决战,蚩尤战败。
之后,黄帝的势力不断扩大,他。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能源化工类学科为主的多科性省属本科院校,也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
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
学院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兼顾教师教育、生态农业、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院占地6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62万元,有教学用计算机1958台,语音实验室564座,多媒体教室4232座,电子阅览室248座,10个校级实验室,30个院系级实验室。
外文纸本书刊94.4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种),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电子资源(电子图书、随书光盘等)1699.8GB。订购和自建的全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榆林学院非书资源管理平台》等。
学院设有16个院系,37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4个研究中心,8个研究所。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5门省级本科精品课程,2门省级高职重点专业,专业涵盖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农学8个学科门类。
《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对外公开发行。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922名,高职、成教生两千余名,留学生6名。
有教职工853人,专任教师690人,教授64人,副教授147人,博士51人,硕士研究生293人,留学归国人员22名。聘请国内外 *** 教授85人,外籍教师5人。
学院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本科生考研通过率近3年连续保持在14%;在司法考试、数学建模竞赛、大运会等国家级和省级赛事、考试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专科生专升本成绩尤为突出,录取率一直在25%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建校50余年来,先后培养出四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共主持省级以上项目20个、市厅级项目50个;公开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00余篇,25篇被SCI检索,17篇被EI检索,4篇被ISTP检索;出版专著4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0项。
“十一五”期间承担地方及横向研究经费超过600万元。“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榆林市的第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今年成功克隆出全国首只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院第二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省文物局批准,我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设立。
学院积极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7所国外、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巩固了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7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举办了为期三周的暑期英语夏令营;与西安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共同支持我院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建设,与榆林靖边等县和多家大中型企业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强化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层次、具有规模、具有特色、环境优美、人才荟萃、设施齐备的现代高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 *** 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2004年,教育厅授予榆林学院“文明校园”称号,建设厅授予 “绿化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学院被确定位省市共建院校;2010年5月国家林业局又授予学院“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将始终坚持以建设一所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服务生产、建设、管理和教育的高品质本科院校为目标,在积极申报新专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巩固师范专业,突出农牧特色,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与榆林和周边市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极力打造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应用型科学研究中心、图书情报中心和先进文化传播中心。
东方红写生基地概况
东方红写生基地——坑镇,东邻黄河,北靠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东方红”的故乡陕北佳县。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镇辖31个行政村,22个企事业单位,总人口15002人,是佳县八大建制镇之一。
广袤的黄土高原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坑镇,陕北典型的沟壑丘陵地貌的代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片黄土高原孕育着恢宏、旷达、博大的气势。雄、险、奇、秀、旷在这里集与一身,生态优良、环境优雅,保持着纯天然的原始状态。 坑镇,山山峁峁,轮廓分明,沟沟岔岔,绿树如荫,黄土高坡上,有着一望无际的红枣树,造林面积达18208亩,有着古老农耕文化和典型黄土地貌特征的民俗文化村,有着有鲜明地域和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有着绝无仅有的绿色郊游,有着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大峡谷,有着异彩纷呈的香包刺绣、剪纸、泥塑、陕北大秧歌、民歌道情,有着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
位于坑镇当街的农村集贸市场,五天一遇,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们都来赶集,现代农民与传统的老一辈农民构成一幅极具特色的图画。每逢三、六、九日下午,在坑镇当街,一群憨厚、朴实的坑镇人在这儿聚集,扭起了陕北大秧歌。挥扇的,舞绸的,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东西不断受到冲击,能够这样保留传统的小镇也不多见。近几年小镇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绘画的文人墨客。
坑镇,作为“东方红”故乡的特色小镇,交通便利,榆吴公路穿街而过,豪华客车流水通行,沿途可以经过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区,即佳县白云山,它集人文景观、黄河峡谷、横岭等自然景观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还有黄河奇景香炉寺、宋代石窟云岩寺、“东方红”故乡——李有源故居等,这些实体资源都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变化,验证了陕北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个文物旅游、写生采风的好地方。
同时,来源:( ) - 东方红写生基地简介_东方红写生_新东方红写生基地采用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食宿一体化。设有餐厅、卧室、展厅以及活动室。不仅会让你享受到原生态的农家美食,还会让你住得温馨、舒心和放心。目前,我基地已被定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榆林学院艺术系、包头师范学院、《中国艺术》杂志写生基地。
坑镇,凭借它独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给很多来此写生的名人墨客构成了强烈的审美意境,勾画出了不一样的艺术人生!
榆林学院
(代码:11395)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是一所陕西省直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学院现设有14个院系,28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2007年我校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录取本、专科生共3000名。
主管部门:陕西省教育厅
学校地址:榆林市西沙文化路北段
邮政编码:719000
联系电话:、3895477
传 真:
学校网址: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制四年。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具有较系统的文学理论和美学修养、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高级中学、党政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美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形式逻辑、中学语文教学法、社会学、行政管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精等。新闻学(本科四年)新闻学专业,学制四年。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从事新闻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可以在各级新闻单位、政府机关和企业从事文字工作和新闻采写编辑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新闻摄影、网络传播、新闻出版法规、广电技术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政治经济与历史学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四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师范教育为主,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系统掌握思想政治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的教师及在党政机关、企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形式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历史学(本科四年)历史学专业以师范教育为主,通过四年的学习,旨在培养中学历史教师和档案管理、社会文化事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文选、考古学、史学概论、中教法、社会学、公共关系学、法学概论、档案学、民法、旅游法规、导游基础等。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四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商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景区规划与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市场营销(本科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营销、教学及教研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商务谈判、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调研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市场营销等。财务管理(本科四年)本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能较好的适应各类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筹建与会计、财务管理概论、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策划与分析。数学与应用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四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工作实践能力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函数论、几何学、代数学、物理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离散数学、拓扑学、数学史、数值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初等数学研究、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四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计算机教学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基础、数字逻辑、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可视化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安全技术。化学与化工化学(本科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合成、仪器分析以及相关实验课等。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四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制四年。通过在校学习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煤化工、石油及天然气化工生产的能力,为榆林及毗邻省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输送合格的高级化工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传递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天然气处理及加工工艺、化工设计概论等。油气储运工程(本科四年)培养具有扎实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石油企业和其它工矿企业、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城市配气、油库设计与管理、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天然气管路输送、储运油料学、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腐蚀监测与防护、石油工业导论、机械设计基础、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基础等。物理与电气工程系物理学(本科四年)物理学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中学教师或与物理学有关行业的管理、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现代光学概论、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路与电子技术及相关实验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四年)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基本技能实训等。土木工程(本科四年)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与研究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建筑材料、电工电子学、房屋建筑学、钢混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施工技术、项目组织与管理、工程招投标、建筑AutoCAD、基本技能实训等。外语系英语(本科四年)英语专业通过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能系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学教师和从事外语翻译工作等方面的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泛读、听力、口语、语音、语法、翻译、写作、教学法、语言学、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概况、词汇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商务英语等。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本科四年)生物科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能从事现代生物科学教育的高、初中师资和能初步从事生物学研究及生物技术开发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动物生理、人体解剖及生理、生物学教学法等。动物科学(本科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技术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动物生产及相关领域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推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科技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产学、计算机应用、畜产品加工等。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四年)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田径、体操、球类、游泳、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生物化学等。艺术系美术学(本科四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造型能力,胜任美术教学工作和其他行业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线描、美术史、艺术概论、速写、设计基础等。二年后分为国画、油画、艺术设计三个主修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三个专业方向中任选其一。音乐学(本科四年)音乐学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音乐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策划和组织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文化活动,培养能够在学校进行音乐教学的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能够在文艺团体和群文等单位工作的多方面艺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钢琴、声乐、乐理、视唱练耳、舞蹈、合唱指挥、中外音乐史、歌曲创作、手风琴等。艺术设计(本科四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能系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应用平面设计、主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软件应用(Coreldraw、photoshop、3DMAX)、三维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网页设计、服装设计、现代广告设计、CI设计、包装设计等。社会科学系法学(本科四年)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关、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工作和初步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商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婚姻家庭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保护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等。
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实现教育感化的作用,帮助人们维护人伦纲常。主要是指一些字画,文章含有儒家教义以维护其礼教。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物画的功能产生较大影响,曹植、谢赫、张彦远等人在绘画批评中都十分重视兴成教化的道德伦理作用,形成中国美术批评中的儒家传统精神。而中国古代壁画、卷轴人物画多有表现功勋英雄、帝王将相和令妃顺后、贞妇孝女的形象,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绘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其后中国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人物画在表现礼、德和兴成教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胜之处,它以直观感性的形象,描绘帝王功臣、贞女烈士,从而感染观众,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儒家思想在美术批评中,也是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而且在历史中,形成兴成教化的儒家艺术批评传统。南朝宋的文学家颜延之将图画的内容分成三种,“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1](P.120)绘画是用来图绘事物及人物形象的。陆机曾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1l(P.120)宣明事物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语言更好,而保存事物的形状没有什么比绘画更善。在图形之中,天地万物都可以成为入画的对象,人物形象当然也是图画的重要对象了。我国绘画在表现人物包括神鬼(人化了的形象)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定的表现方法。中国古代人物画很发达,承载人物画的地方和物质材料,主要有楼台、庙宇的壁面,这是壁画,其他形式的人物画还有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帛画和后来的纸质人物画。历史传说、功臣伟业、社会生活等内容均是人物画表现的题材。我国在宋代以前,人物画在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梳理绘画的源流及其绘画的教化功能时记载道: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洎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故鼎钟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qí@①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zūn@②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以忠以考,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1](P.120)张彦远说,从有虞就开始作绘画,彰施五彩。有助于礼乐大阐,兴成教化。烈勋形象被画在麒麟阁上,式昭盛德,戒恶思贤。张彦远还比较绘画与史记、诗赋在教化作用上的异同,认为历史记传虽然能叙事,但没有表现历史人物的直观形象,诗词赋颂虽然能歌咏其美德,但亦不能将其人物的直观形象呈现出来,惟有绘画,才能兼而有之,既能使人了解这些功臣形象的伟业盛德,又能让人直观其形状容貌,这种教化作用给人印象更深刻,更有其特殊性。这也是我国统治者在制订礼制,编撰历史、倡导歌赋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绘画的根本原因。绘画在社会中的政治作用、伦理教化作用,是其他表现形式不能代替的。在对绘画的观赏中,人们不仅受到教化作用,同时对绘画的形式、色彩、人物形神进行赏析,客观上也发展了大众的“欣赏形式美”的眼力,提高了审美感知力,这亦有助于我国美育的发展。《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流传后世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记录,所记起于尧舜,历夏、商、周三代而终于春秋中前期,其中保留了不少真实古老的史料。《尚书·商书·说命上》曾记载商代武丁高宗梦中得相名说,使百工求诸野而得诸傅岩。“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像。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爱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尚书正义》)[2](P.174)高宗梦见说后,审视所梦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于民间,后在傅岩之地找到,后立说为相,代帝发言,作说命三篇。绘刻形象,成为武丁缘梦寻相的重要手段。商汤的宰相伊尹,背夏桀而归汤,协助汤伐桀,建立商朝。根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刘向《别录》,记商初宰相伊尹画“九主”以劝戒成汤。如果此说属实,则在商初,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就具有劝戒帝王之重大作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壁画形式。壁画一方面可以起到装饰殿堂的作用,另一方面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还能起到鉴戒贤愚的作用。《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曾观周明堂的壁画。《孔子家语》据考为伪作,但记载的思想倾向与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家语·观周》记述: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yǐ@③,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孔子家语》借托孔子观察明堂中尧舜、桀纣、周公成王之像,说明周之兴盛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人物画具有明镜察形、往古知今的作用。有关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的教化作用,在后来的宫殿中也有记载。汉朝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作者“察其栋宇,观其结构”,对灵光殿建筑进行赞叹,同时他还“俯仰顾盼,东西周章”,观赏建筑内部的“彤彩之饰”和“龙桷雕镂”。当时的灵光殿不仅雄伟壮丽,而且敷彩纹饰、雕龙画凤,装饰艺术水平也很高。王延寿本人也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功绩存乎辞,德音昭乎声。物以赋显,事以颂宣”,作了赋也是为了“稽古帝汉,祖宗睿哲钦明”。他在描绘灵光殿壁画形象时有一段精彩之辞: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④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出后。[4](P.171)在宫殿建筑中作人物壁画以施教化作用,在秦汉魏晋时期较为普遍。何晏在《景福殿赋》中也有记载。魏明帝将东巡,恐夏热,故在许昌作景福殿,命人作赋,故有何晏此赋,赋中言:图象古昔,以当箴规。椒房之列,是准是仪。观虞姬之容止,知治国之佞臣。见姜后之解pèi@⑤,悟前世之所遵。贤钟离之谠言,懿楚樊之退身。嘉班妾之辞辇,伟孟母之择邻。[5](P.175)这说明壁画中的人物画已引起文学家们的重视,王延寿和何晏作赋颂殿时,都将人物画及其教化作用特别记颂,绘画的这种兴成教化的作用已经深入人心。东汉王充在其专著《论衡·别通》中对绘画的这种作用表示怀疑,他主要是从绘画与文学(历史、文学记载等)比较出发,认为文字记载可以将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思想均准确地表现出来,而绘画只能空陈形象,而不知其言行和思想。这涉及到二门艺术,即文学与绘画各自的长处和局限的问题,也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表现特点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达·芬奇在比较绘画与诗的特点时曾说过:“在表现言辞上,诗胜画,在表现事实上,画胜诗。”[6](P.20)后来,德国启蒙学者莱辛则在他的美学专著《拉奥孔》中就诗与画的特点、界限及表现对象作过长篇论述。我国东汉时王充已触及到这个问题,晋朝陆机亦高度概括地说到画与言(文学、历史)的特点“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王充的意见是:“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古昔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灿然,岂徒墙壁之画哉?”[7](P.8)唐代张彦远对此大为不满,大笑其道,诟病其儒,说王充是:“对牛鼓簧,又何异哉?”王充认为历史人物故事及言行,文字已记载得十分清楚,不需要画家多此一举空置于壁。这当然是对绘画作用的一种否定意见。也许是王充只看到他自己所从事的文字工作即历史文学政论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形式的特点,由此对绘画作出错误的批评。但王充仍重视“激劝”的儒家教化作用,不过他认为这种作用只有文字记述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三国时期的大文学家曹植则与王充相反,对绘画评论比较中肯。他所作的《画赞序》《画说》收于《陈思王集》。为画作赞也就是对画的一种评论褒扬,这种方法起于汉代。官府为了表彰功臣、烈女,宣扬儒学,在宫殿庙宇上绘像,而在像旁书以赞词。《陈思王集》中《画赞》后是三十三篇四言诗式的赞词,可以说是对三十三幅人物画的每画一赞。这也可以看成是我国古代以诗的形式评论绘画的先例。《画赞序》是我国最早的专题论画评画的文章之一。盖画者,鸟书之流也。昔明德马后,美于色,厚于德,帝用嘉之。尝从观画,过虞舜之像,见娥皇女英,帝指之戏后曰:“恨不得如此人为妃。”又见陶唐之像。后指尧曰:“嗟乎!群臣百僚,恨不得戴君如是”。帝顾而咨嗟焉。故夫画所见多矣,上形太极混元之前,却列将来未萌之事。(画赞)[8]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④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画说》)[8](P.257)曹植的这两段绘画评论,可以说是儒家兴成教化观念在批评上的集中体现,由绘画表现的不同人物对象,而引起观众“仰戴”、“悲惋”、“切齿”、“嘉贵”等不同的情感反应,使观众在思想上受到启示。最后,曹植将图画的功能概括为“存乎鉴戒”。在中国绘画史上,这种具有政治、道德和伦理作用的故事人物画,大约起于周秦,而到汉魏特盛,直到隋唐期间的佛道仕女画,仍为人物画的兴盛期。唐宋以降,人物画逐渐衰落,山水花鸟代之而兴,人物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随之过去。宋代郭若虚论绘画中的古今优劣时说:“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何以明之?且顾、陆、张、吴,中及二阎,皆纯重雅正,性出天然,吴生之作,为万世法,号曰画圣,不亦宜哉?张、周、韩、戴,气韵骨法,皆出意表,后之学者,终不能到,故曰近不及古’。”[9](P.466)至于说到故事人物画的伦理作用,明代吴宽论道:“古图画多圣贤与贞妃烈妇事迹,可以补世道者,后世始流为山水禽鱼草木之类,而古意荡然。”(《匏翁家藏集》)[10](P.3)吴宽认为古画多画圣贤、贞妃烈妇。其作用是“补世道”,即对社会道德风化有一定作用。明代谢肇zhè@⑥对人物画的发展与作用说得更全面: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或故事,至花鸟翎毛则辄卑视之。至于神仙佛像及地狱变相等图,则百无一矣。要亦取其省而不费力,若写生等画,不得不精工也。宦官妇女,每见人画,辄问甚么故事,谈者往往笑之。不知自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盖有故事,便须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城郭山川形势向背,皆不得草草下笔,若非今人任意师心,鲁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而已也。余观张僧繇,展子虞,阎立本辈,皆画神佛变相星曜真形,至如石勒,窦建德,安禄山有何足画,而皆写其故实,其他如懿宗射兔,贵妃上马,后主幸晋阳,华清宫避暑,不一而足。上之则神农播种,尧氏击壤,老子度关,宣尼十哲;下之则商山@⑦芝,二疏祖道,元达琐谏,葛洪移居。如此题目,今人却不画而古人为之,转相沿仿,盖由所重在此,习以成风,要亦相传法度,易于循习耳。(《五杂(卷七)·人部》)[10]这说明,唐以前的人物画很重视故事情节,所画内容多有鉴戒作用。除三国时曹植明确提出国画的功能是:“存乎鉴戒”外,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开篇就论道:“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11](P.1)谢赫亦认为图绘的根本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这亦是他对绘画本质特点的看法。从曹植和谢赫的论评可以看出,儒家兴成教化、鉴戒贤愚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被自觉地运用到绘画评论与绘画理论之中,并成为品评绘画作品思想内容与道德精神的重要标准。唐代张彦远将儒家兴成教化的批评观作进一步阐述,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叙画之源流”可谓儒家批评观的集大成。该篇开宗明义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样,张彦远将绘画的根本特点之一规定为成教化,助人伦,将兴成教化提到绘画本体的高度,而与六籍同功,与四时并运。经过曹植、谢赫,再到张彦远,儒家绘画批评观可以说发展到极致,由于绘画具有礼教伦理作用而将与六籍同功。昔夏之衰也,桀为暴乱,太史终抱画以奔商;殷之亡也,纣为淫虐,内史挚载图而归周;燕丹请献,秦皇不疑;萧何先收,沛公乃王;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蜀郡学堂,义存功戒之道。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岂同博奕用心,自是名教乐事。[1]张彦远将绘画看作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绝非博弈之类的闲娱之事,而是“名教乐事”。由于绘画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为统治者和社会所重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绘画的发展。仅以列女神女图为例,汉魏以降不断发展。《后汉书(卷一一四)列女传》中记载:“孝女叔先雄,父泥和堕湍水物故,雄感念怨痛,号泣昼夜,遂自投水死。后六日与父相持,浮于江上,郡县表之,为雄立碑,图像其形焉。”又同卷《列女传》记载:“皇甫规妻为董卓所酷,不屈,骂卓,死卓车下,后人图画,号为礼宗。”见之于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的有晋明帝的《洛神赋图》、卫协的《列女图》、陈公恩的《列女传仁智图》、《贞节图》、王yì@⑧的《列女传仁图》。此外还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陆探微的《姜后冕冠图》等。这些图多为贤母孝子,节妇烈女,或理想中的神女,其作用都有补于风教。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而画,是我国尚能见到的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画面主要描述古代宫廷仕女的节仪行为,宣扬女性道德。全图按题材划分,共12段,现存9段,均各有箴文。图中人物神态宛然,所画仕女端庄娴静,符合箴文中礼教内容。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一方面向仕女画发展,一方面向佛道人物画发展。此外,中国绘画到宋元后,山水画占居主流,总体上来看,人物画开始衰落。与此同时,兴成教化的批评观虽还有一定的影响。但已不再占主导地位,而只是和由道家发展出的山水自然主义批评观以及绘画本体即形式、形神、笔墨等批评观等并列而发挥作用。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仕女画繁盛期。仕女画纯粹为上层社会妇女生活的表现,再不受鉴戒贤愚目的之束缚了,它从那些列女图画中解放出来。表现题材亦不拘泥于贞妇烈女、贤妃惠后,而扩大到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吹箫、扑蝶、游春、按筝、羯鼓等。其风格也一反过去鉴戒画的传统,而以丰肌厚体、艳姿丽态为重。张萱和周fǎng@⑨成为仕女画的代表画家。仕女画的兴盛说明绘画的题材在不断扩大,列女图毕竟在绘画对象上受到限制,此外,列女图也不能满足贵族阶层对绘画形象欣赏方面各方面的需要。以张萱和周fǎng@⑨为代表的仕女画,标志着我国绘画题材向日常生活发展,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同时,这些仕女画虽然脱离了鉴戒之目的,但在表现妇女生活方面仍有一定的度,传统儒家礼教的规范仍在隐约发挥作用。我们知道,法国在18世纪曾出现洛可可绘画风格、华托的《发舟西苔岛》、布歇的《出浴的狄安娜》、弗拉戈拉尔的《秋千》等,均为表现上流社会女子生活或神话中的美女,但她们是妖艳放荡的,有几分色情味道。相比之下,中国的仕女画仍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儒家传统的礼教精神发挥着隐性作用。表现帝王生活的人物画在唐五代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唐代阎立体的《历代帝王图》,是其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描绘两汉至南北朝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像。阎立本对每位帝王的特点、个性等进行研究后,做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如将汉光武帝、魏文帝、吴主及晋武帝,都画得“貌宇堂堂”、“威武英明”,因为这些帝王都是开国之君,在历史上都有一番作为。作者对陈后主与隋炀帝的态度就不同了,将他们画得“萎靡不振”。显然,对前者,作者是抱着歌颂态度,而对后者则是含有怨惋及批判的态度。从中包含着作者试图引起统治阶级鉴戒的目的。所以这种鉴戒贤愚的作用,在唐代帝王画中依然存在。宋代的人物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人物画开始以道释人物为主,另一方面又向风俗画方面发展,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京城汴梁的城市商贸活动,画中多达几百人物。《清明上河图》说明,到宋代开始用人物画的形式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已经超出一般的鉴戒贤愚的作用而记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道释人物画方面,成绩突出者北宋初年的武宗元,他曾师法吴道子,他所画的《朝元仙仗图》是一幅道教神话。图中表现南极天帝君和东华天帝君同去朝觐元始天尊的的行列,其形象衣带飘举,落笔纵逸,极有韵致。佛道人物画在宋代已被列为画院教授绘画的重要科目。《宋史·选举志》中载:“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我国佛道画的兴盛,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及其寺庙、石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佛道亦为我国的人物画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人物画的发展。在佛道画中,鉴戒贤愚的作用,常常被揉进佛道故事劝善惩恶的思想之中。至于宋代统治者,仍然很重视绘画的教化作用。仁宗赵祯庆历元年(1041年),曾命画院高手描绘“前代帝王美恶之迹”作为规戒。赵祯自为之记,称为《观文鉴古图》,分为12卷,计120图。画成之后,还在崇政殿西阁四壁张挂,命侍臣参观。徽宗赵佶崇宁二年(1103年)“诏绘文武臣僚像于哲宗皇帝神庙御殿。”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赵佶又命画手“图熙宁元丰功臣于显谟阁”。南宋时,绍兴十三年、嘉泰二年、宝庆二年,宫廷都曾诏画院画家描绘功臣像,如宝庆二年(1226年),特建昭勋崇德阁,画文武功臣23人。由于宋代设立画院,统治者要求画家们图绘功臣之像以示表彰和昭示大臣们建功立业,这比汉与唐朝似乎更加方便,因宋代画院直接为统治者所掌管。绘画的鉴戒作用看来已被统治者所深刻认识,成为实施统治、教育侍臣的工具之一。北宋郭熙是画院重要画家,他虽以山水画见长,并主要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但他谈到人物面时,仍对儒家兴成教化观表示首肯。他在《林泉高致集·画题》中说:“画之有益如是。然后重画。然则自帝王名公巨儒相袭而画者,皆有所为述作也。如今成都周公礼殿,有西晋益州剌史张牧画三皇五帝。三代至汉以来君臣贤圣人物灿然满殿,令人识万世礼乐,故王右军恨不克见。而今为士大夫之室,则世之俗工下吏务眩细巧,又岂知古人于画事别有意旨哉。”郭熙对成
重庆佛学院创办于1992年,2004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成为汉语系高级佛学院,由重庆市民宗委主管,重庆市佛教协会主办,华岩寺承办。学院坐落于川东第一名刹——华岩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特别是佛教教育源远流长,办学底蕴甚为深厚。近年来,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重庆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市佛教协会,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级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步建成集育人、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佛教教育基地,是十方佛子精进学修的理想之地。一、底蕴深厚。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华岩寺时任方丈觉初和尚认为教育不力,佛教难兴,针对青年僧人普遍缺乏佛学及文化基础的实际,于1928年在华岩寺下院报恩寺创办了川东佛教联合中学,为青年僧人提供扫盲教育;1932年该校迁入华岩寺,改组为天台教理院。觉初和尚圆寂之后,继任方丈宗镜和尚继承其兴办教育的遗志,改组天台教理院,创立华岩寺佛学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宗教政策恢复以来,僧才奇缺,重庆市佛教协会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1991年华岩寺方丈心月和尚在寺内创办了三年制中专僧伽学校,竺霞法师、惟贤法师于1992年在市佛协驻地罗汉寺创办了重庆市佛学院;1995年,为整合资源,重庆佛学院迁入华岩寺,与华岩寺僧伽学校合并,正式命名为重庆佛学院,2004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成为汉语系高级佛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学僧精进学修、学院健康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二、特色鲜明。学院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管理科学化”的“三化”办学方针,围绕“培养爱国爱教、弘法利生、解行并重、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僧才”的办学宗旨,谨记“智行悲愿”的院训,立足重庆、着眼西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着力打造育人、科研、培训三大基地,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三传并弘,四众并摄,偏重唯识,注重管理”的鲜明特色。其中,“三传并弘”就是传授佛教的有关知识,让学僧能够全面了解和把握佛教,树立正见。“四众并摄”就是不仅重视对出家僧尼的培养,开设了男众本科班、研究班和女众本科班、研究班,也注重对在家居士的教育引导,开设了居士佛学基础班、大专班,另外还不定期举办面向居士的佛学讲座。“偏重唯识”就是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努力让学僧以唯识为切入点,精进学修。“注重管理”就是顺应佛教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设置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为学僧走入社会、弘法利生夯实基础。三、条件良好。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在重庆市民宗委、市佛教协会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占地12亩、建筑面积6000㎡的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电教室、阅览室、资料室、档案室和会议室、活动室、运动场、会客室等,教室、学僧寮房都配备了空调等设施设备,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同时,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佛教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僧精进学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法师13人,其中研究生导师3人,常住法师9人,具有佛学院研究生学历6人;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硕士1人。此外,学院还不定期邀请方立天、杨曾文、杨玉辉等专家学者和惟贤长老、星云大师、海涛法师等高僧大德来院作专题讲座,让学僧进一步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精进学修。在管理方面,重庆市民宗委积极协调,为学院争取了5个参公事业编制,目前已经从党政机关选调了4名对佛教有感情、懂业务的优秀公务员到岗工作。此外,学院实行规范管理,有效整合了各方面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力量。五、成就斐然。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创办以来,已累计培养了700多名优秀僧才和100余名在家居士,分赴各地管理寺院,或到佛教院校任教、或继续求学深造,弘法利生、精进不懈,为佛教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培训方面,先后举办了宗教政策法规、佛教图书管理等专题培训近10期,培训学员300余人次。在学术研究方面,举办了华岩佛教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10余次、出版了《破山禅师语录》、《忠州佛教研究》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上百篇,为推动佛教事业尤其是重庆及西南地方佛教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光明日报》、《文史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农史》、《历史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家及地方核心学术期(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论文(部分)1、《朝阳城名与建置沿革述略》,《地名丛刊》1986年第5期。2、《漫话“图腾”对族名、姓氏的影响》,《历史大观园》1987年第1期。3、《西汉至辽代辽东辽西地区州郡县“侨置”述略》,《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第3期。4、《辽代前期辽帝对汉官的利用与限制》,《黑河学刊》1989年第3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转载论点5、《辽代契丹人的饮酒习俗》,《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6、《谈谈辽金的谣谚》,《博物馆研究》1989年第2期。7、《略论辽代契丹和汉文化的“中和”及其原因》,《北方民族》1989年第2期。8、《略论辽代上层僧侣之特色》,《松辽学刊》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9、《辽代契丹皇帝的丧葬、陵庙、造像与祭祖》,《辽金史论集》(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10、《辽朝对外战争中的“侦候”、“用间”与“反间”》, 《辽宁经济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1、《浅谈契丹人的尚白习俗》,《四平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2、《辽代若干社会问题与整治措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新华文摘》1909年第6期转载篇目。13、《辽代契丹人的“祈禳”活动及其特点与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4、《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转载论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二)1994年第8期全文转载15、《辽代契丹人拜见方式小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16、《辽代契丹人“住所”论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1期摘发论点。17、《略论汉武帝对乌桓和对秽、东沃沮、高句丽的不同治理方式》,《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88年第8期全文转载。18、《唐代初期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州府考略》,《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19、《略论高句丽与“三燕”的战和关系》,《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20、《辽代乡村佛教邑社组织考探》,《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辑刊论坛》,沈阳出版社2000年出版。21、《辽代契丹贵族渔猎活动考述》,《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3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转载论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93年第4期全文转载。22、《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的民族特色》,《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全文转载。23、《南唐、契丹聘使及其目的》,《江海学刊》1993年第2期。24、《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考略》,《晋阳学刊》1992年第1期。25、《辽代的自然灾害及赈恤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26、《古代北方民族对日、月的崇拜》,《满族研究》1990年第3期。27、《辽代契丹服饰考略》,《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4期。28、《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禁忌习俗刍论》,《学术交流》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29、《一部厚重的中华饮食文化史著—评〈中国饮食史〉》,《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6期。30、《辽代契丹人“文体游艺”考略》,《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2期。31、《东汉“辽东属国”考略》,《历史教学》1990年第2期。32、《辽代契丹人饮食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33、《略论辽夏“和亲”与辽夏关系的变化》,《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篇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34、《略论辽国军队的征调制度》,《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35、《古代东北地区诸民族崇尚习俗特征刍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满语研究》1998年第1期摘要。36、《考古资料与契丹社会史研究》,《光明日报》“历史周刊”2000年5月12日。37、《论辽代初期的腹心部与智囊团》,《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38、《生态环境对辽代契丹习俗文化的影响》,《文史哲》2003年第5期,《文摘报》2003年10月5日论点摘要。39、《评〈契丹族文化史〉》,《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40、《辽代石刻文化刍论》,《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转目。41、《辽代社会基层聚落组织及其功能考探—辽代乡村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辽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42、《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43、《论辽代家庭生活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摘要。44、《辽代宴会考论》,《辽海历史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5、《辽代激励机制之特色与社会功能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46、《气候环境对辽代契丹骑兵及骑战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47、《辽海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辽海文化十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8、《辽代“墓志人”之年寿状况及死亡原因考论——以墓志石刻为史料》,《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49、《论佛教对辽代经济的负面影响》,《论草原文化》第五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赤峰市第三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优秀论文优秀奖。50、《论辽人佛教信仰的功利性特征》,《论草原文化》第六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51、《石刻资料中的辽代丧葬习俗分析》,《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52、《辽代的寺田及其相关问题考探》,《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53、《辽代佛教题材壁画考论》,《东北史地》2010年第1期。54、《辽代临时差遣使职及其职掌考探》,《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55、《石刻所见辽代宫廷服务系统职官考——<辽史·百官志>补遗之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56、《辽代契丹人骑射文化述论》,《东北史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