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理工科发表论文中李的

发布时间:

理工科发表论文中李的

看你发什么等级的刊物

李德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专家。江苏泰县人,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在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 -瓦特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目前任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李德毅院士在国际上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获得 1985年ieee授予的计算机和控制类年度期刊最佳学术论文奖。他把关系数据模型映射成为谓词演算,证明了关系代数运算与逻辑推理中符号问题求解的对等性,发表的专著《a prolog database system》和《a fuzzy prolog database》被广泛引用。他创造的云模型用于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和推理,其论文在第14届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上获得杰出论文奖。云发生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将物理学方法用于认知科学的研究,创立了认知物理学理论,拓展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出版专著《不确定性人工智能》。 李德毅院士士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三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主编技术丛书7本,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40余名。 李德毅院士曾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何梁何利奖

如果是因为毕业需要发表多少篇论文而投稿,估计文学类够呛,毕竟专业不对口,用这些无法表明你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和成绩。如果单纯是为兴趣而投稿,那倒是无所谓了。

李应,“局部搜索的音频数据检索”,《智能系统学报》,3(3),p259-264, 2008.李应,“用小波包最好基结构系数和塔型算法检索音频数据”,《计算机应用》,28(4),p1012-1015, 2008.李应,“音频数据检索技术的研究”《集美大学学报》,11(2),p102-105,2006。李应,“多元智力理论到研究型课程及评价的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4(5),p34-35,2005。李应、侯义斌,“运用神经网络对音频数据索引的最优基的选择”,《计算机学报》,26(6),p759-764,2003。李应、侯义斌,“用小波包变换产生音频数据索引的方法”,《电子学报》,31(4),p593-596,2003。李应、侯义斌,“产生音频数据索引的有效方法”,《电子学报》,30(11), p1613~1616,2002。李应、侯义斌,“抽取音频数据特征的快速离散余弦变换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35(8),p854-857,2001.李应、唐增铭、宋辛科,“一种基于C语言的仿真语言的设计”,《福州大学学报》,26(3),p13-16,1998.李应、唐增铭、宋辛科,“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汽车吨位辩识”,《福州大学学报》,26(6),p25-27,1998.李应,“多媒体教学软件生成工具的设计”,《福建省计算机学会199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p252-255,1998.11.

中科大李旭东发表的论文

李旭东 - 简介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12月生于上海。留英、留美博士。1985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随后进入电力部西安热工研究所材料研究室(现为国家电力公司热工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工作。1991年初,在材料疲劳与断裂领域国际著名教授Keith J. Miller的邀请和资助下,到英国Sheffield大学的结构完整性研究所(SIRIUS)进行为期两年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316L不锈钢中短裂纹在蠕变-疲劳交互作用下的扩展。此后,在英国Open大学材料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研究,从事钎料蠕变破坏方面的研究。1998年初赴美国Utah大学冶金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多晶体材料微结构的计算机模拟、微裂纹各向异性应力场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在微裂纹评定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李旭东 - 详细信息 2001年7月由美国归来,现为兰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出任校学术梯队及特色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并在我校率先为本科生开辟了双语教学。200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003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成功‘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同时作为中方执行人,申请成功科技部中国-匈牙利科学技术国际合作项目和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05年又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现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出任‘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并被推选为甘肃省侨联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目前的主要学术成绩可以归纳为:1998年同美国导师一起,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微裂纹应力场强度因子各向异性”概念和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在国际上首先具体总结了“材料结构弱点”之物理概念与几何意义,提出了“材料结构弱点”特性理论,为“材料性能设计与材料失效行为预报”的一体化整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ProDesign、TransMesh和CIPKA软件,分别解决了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计算机可视化仿真与有限元网格划分、各向异性应力场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等问题;在国际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论文

我记得上高中那会儿,经常听到的就是陈景润还有华罗庚以及祖冲之,这些大人物可谓是声名远播,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少。

李治,吴文俊,祖之冲,冯康,江泽涵,熊庆来。

天才的诞生本来就是特别小的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就。

中科大吴李康发表的论文

(含合著及译著)伊恩·伯基特《社会性自我——自我与社会面面观》(2008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彼得·瓦格纳《并非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一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丹尼斯·史密斯《埃利亚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麦克·盖恩《法国社会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毕利希《论辩与思考——社会心理学的修辞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克里斯·希林《科技、文化与社会中的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克里斯·希林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齐格蒙·鲍曼《社会学之思》(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基思·特斯特《后现代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克里斯·希林 菲利普·梅勒《社会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约翰·奥尼尔《身体五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毕利希《论辩与思考——社会心理学的修辞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德朗蒂主编《欧洲社会理论手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3月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北大出版社,2009年3月《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德]乌塔.格哈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米格尔·卡夫雷拉《后社会史初探》,北大出版社,2008年哈佛燕京学社主编《人文学与大学理念》,江苏教育2007(与黄万盛、牛可等)《论基督君主的教育》/[荷]伊拉斯谟著 译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英]布莱恩·特纳主编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教育思想的演进》/[法]涂尔干原著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福柯文选》(共四卷),三联书店即出(与李猛等,共约140篇论文,承担其中40篇)伊拉斯谟《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布赖恩·S·特纳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布鲁斯《社会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0沃特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与杨善华等)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与李猛)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与李猛)斯特罗克主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辽宁教育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与渠东、李猛)施路赫特“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伦理”,《思想与社会》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pp242-336B·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讲》,三联书店1998,pp173-194戈里高利“‘历史的宏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社会变迁”,《国外社会学》1997年4-5期合刊罗纳塔斯“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社会主义过渡转型中的企业家和共产党干部”,《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43-62。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实际运行”,《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68-86主要论文“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载于杨善华、谢立中(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p1-67 “经典理论缘何经典?”,《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3月号“吉登斯”,载于杨善华(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p210-256“埃利亚斯” ,载于杨善华(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p313-366“革命常规化过程前后的精英转换与组织机制变迁:以冀东西村为例” ,载于王汉生、杨善华(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p232-286“身体视角:重返具体的社会学” ,《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1期【后收入王思斌、杨善华(编):《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社会学者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单位:一种制度化组织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12辑,1996年(与李猛,周飞舟合作)【后收入《中国社会学》第2卷】校订韦伯《批判施塔姆勒》,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韦伯《罗雪尔与克尼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库恩《中国三十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萨柯采《反思性历史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沃特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

[编辑本段]1.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196?~265?)三国魏文学家。字萧远。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人。性狷介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异其文。初仕为浔阳长,有政绩。魏末晋初病逝。李康所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李康从“五德更运”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朝代按五行更始,以次相代。这种“运”不是杰出人物靠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个人的出处穷达贵贱又受个人命运的“命”与时代命运的“时”摆布。他列举历史上正反面人物与事件,以图证明上述推论。该文特别重在对士人出处问题的探究,强调“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但又强调虽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是为了“遂志而成名”。此文曲折地反映出魏晋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矛盾心情。旧有集2卷,今佚。存《运命论》1篇,《文选》、《艺文类聚》均采录。[编辑本段]2、山东大学教授、博导(1962-)博导 微波技术研究所1962年9月出生,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80年至1987年在原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物理与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学习,分别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 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 曾于1997年、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作为访问教授赴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及McMaster University等地访问进修。主讲过的本科课程有:计算机控制、微波天线、C语言与数据结构等,专业英语等。主讲过的研究生课程有:应用数值分析、微波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光纤通信技术, 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专业英语等。曾在IEEE杂志、电子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主要从事应用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与光纤通信技术。主要的研究项目有:光纤通信系统的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微波六端口测量技术的研究,光通信器件与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与设计。[编辑本段]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女,壮族,1957年5月生,广西扶绥人,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0月参加工作,广西民族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副教授。主要工作简历:1973.10—1975.12 广西田阳县田州公社凤马大队插队1975.12—1978.02 广西百色地区招待所工人1978.02—1982.01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学习1982.01—1990.12 广西民族学院团委干事、副书记、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1990.12—1993.01 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党总支代书记、书记,副教授(其间:199209—199211在广西区党校学习)1993.01—1995.12 广西区党委高校工委宣传部副部长1995.12—1996.01 广西南宁市委宣传部部长1996.01—1997.03 广西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7.03—1998.06 广西南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8.06—2000.07 广西南宁市委副书记兼南宁市委党校校长、市行政学院院长(其间:199711—现在在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现代经济与决策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2000.07—2003.05 中共钦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2003.05-2008.01 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人事厅党组书记,自治区人事厅厅长。2008.01.26广西自治区副主席十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编辑本段]4、北京大学副教授李康 副教授- 学术经历 6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本科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福特基金“青年社会学者”进修项目- 主要著作(含合著及译著) 6译著《论基督君主的教育》/[荷]伊拉斯谟著 译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英]布莱恩•特纳主编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教育思想的演进》/[法]涂尔干原著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福柯文选》(共四卷),三联书店即出(与李猛等,共约140篇论文,承担其中40篇)伊拉斯谟《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布赖恩·S·特纳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布鲁斯《社会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0沃特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与杨善华等)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与李猛)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与李猛)斯特罗克主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辽宁教育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与渠东、李猛)施路赫特“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伦理”,《思想与社会》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pp242-336B·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讲》,三联书店1998,pp173-194戈里高利“‘历史的宏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社会变迁”,《国外社会学》1997年4-5期合刊罗纳塔斯“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社会主义过渡转型中的企业家和共产党干部”,《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43-62。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实际运行”,《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68-86[编辑本段]5.教育技术学领域专家李康,广州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系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曾师从南国农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广东省教育学会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华南和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教育专家组组长等。主讲教育技术学原理、教育传播学、教学设计、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英语等课程。发表过“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论教育技术领域的哲学观’、“我国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问题”、“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等5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和教材:《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教程》;参编教材《信息化教育概论》、《电化教育学》、《大学教学原理和方法》等。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甘肃中青年科技基金的课题、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重点课题等数十项。获得过“甘肃省高校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二、三等奖”、“全国网络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广州市优秀教师”等多项奖励。6: 瓯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工作简历1985.08—1990.02 瓯海县农委办公室副主任1992.02—1995.12 瓯海区农经委副食品基地科科长1995.12—2000.01 瓯海区永兴镇副镇长2000.01—2001.12 瓯海区农业局副局长2001.12—2003.03 瓯海区农业局副局长、温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瓯海区管委会主任2003.03—2007.02 瓯海区政协副主席、瓯海区农业局副局长、温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瓯海区管委会主任2007.02至今 瓯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协助区长负责农村、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畜牧、民政、扶贫、移民安置、防汛抗灾、山林防火等方面工作。分管农林渔业局、水利局、民政局、移民办、残联、农业高新园管委会、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指挥部、西向排洪工程瓯海段指挥部、瞿溪河拓宽工程指挥部。联系老龄委、农办、扶贫办、慈善总会。

李康,1991年8月7日,就读于淮北师范大学。。

中科院李魁岭发表的论文

韩国与中国唇齿相邻,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韩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当时朝鲜半岛可能会接触中国的饮茶,但无可靠的文字记载因而忽略。下面从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四个时期来叙述韩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罗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独立发展,茶书画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一)新罗饮茶之始 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6�1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由此可知,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二)新罗饮茶的发展 在宫廷,新罗大多数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祀品中至要之物。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于大殿归正门外,置茶会,并用茶赐臣民;在宗教界,与陆羽同时代的僧忠谈精于茶事,每年三月初三及九月初九在庆川的南山三花岭于野外备茶具向弥勒世尊供茶,忠谈曾煎茶献于景德王;仙界人物花郎饮茶以为练气之用,花郎有四仙人在镜浦台室外以石灶煮茶。曾在大唐为官的新罗学者崔致远有书函称其携中国茶及中药回归故里,每获新茶必为文言其喜悦之情,以茶供禅客或遗羽客,或自饮以止渴,或以之忘忧。崔致远自称为道家,但其思想倾向于儒家,被尊为“海东孔子”。 (三)新罗茶风的兴盛 《三国史记�6�1新罗本纪�6�1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新罗使者金大廉,于唐土得茶籽,植于地理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并且开始种茶,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也开始流行。 (四)新罗的饮茶法 新罗当时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崔致远在唐时,曾作《谢新茶状》(见《全唐文》)其中有:“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描写的便是煎茶法。崔致远为创建双溪寺的新罗国真鉴国师(公元755-850年)撰写的碑文中记:“复以汉茗为供,以薪爨石釜,为屑煮之曰:‘吾未识是味如何?惟濡腹尔!’守真忤俗,皆此之类也。”真鉴国师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学,“为屑煮之”乃将茶碾罗成末煎之,且用石釜煎茶。崔致远于唐僖宗时在唐,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时,故回国后带回大唐的煎茶法。 新罗统一初期,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且用茶祭祀、礼佛。新罗统一后期,是新罗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总之,新罗统一时期,新罗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二、高丽王朝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点茶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茶馆兴起,茶书画始兴,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二个高峰。 高丽王朝时期,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高丽的茶道——茶礼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 (一)王室及朝廷茶文化 每年两大节:燃灯会和八关会必行茶礼。燃灯会为二月二十五日,供释迦,八关会是敬神而设,对五岳神、名山大川神、龙王等在秋季之十一月十五日设祭。由国王出面敬献茶于释迦佛,向诸天神敬祷。 太子寿日宴,王子王妃册封日,公主吉期均行茶礼,君王、臣民宴会有茶礼。朝廷的其他各种仪式中亦行茶礼。 (二)佛教茶文化 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禅宗中兴,禅风大化。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的僧人遂效仿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韩国的佛教茶礼。如流传至今的“八正禅茶礼”,它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表演者席地而坐,讲究方位与朝向。 高丽王朝时期与新罗时期的明显区别不仅以茶供佛,而且僧侣们要将茶礼用于自己的修行。真觉国师便欲参悟赵州“吃茶去”之旨,其《茶偈》曰:“呼儿音落松罗雾,煮茗香传石径风。才入白云山下路,已参庵内老师翁。” 著名诗人、学者、韩国茶道精神集大成者李奎报(1168-1241)也把参禅与饮茶联系在一起,其诗有:“草庵他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即是参禅始。……”表现了禅茶一味的精神。 (三)儒道两家的茶文化 高丽末期,由于儒者赵浚、郑梦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努力,接受了朱文公家礼。在男子冠礼,男女婚礼,丧葬礼,祭祀礼中,均行茶礼。著名茶人、大学者郑梦周《石鼎煎茶》诗云:“报国无效老书生,吃茶成癖无世情;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 流传至今的高丽五行献茶礼,核心是祭祀“茶圣炎帝神农氏”,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是韩国茶礼的主要代表。道家茶礼,焚香、叩拜,然后献茶,其源出于宋。 (四)庶民日常用茶 高丽时代百姓可买茶而饮,在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典礼中均用茶。 (五)饮茶方法 高丽时期,早期的饮茶方法承唐代的煎茶法;中后期,采用流行于两宋的点茶法。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使者徐兢一行访问了高丽,徐后来著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图已佚失,惟文流传。其《茶俎》条记:“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其时以中国团饼茶为贵,茶具、饮法皆仿效中国制度。徽宗时,是中国点茶道的高峰时期,赵佶本人就是点茶高手,亲撰《大观茶论》。高丽接受中国点茶道当不会晚于北宋徽宗时。 李奎报在《谢人赠茶磨》诗中说:“琢石作弧轮,回旋烦一臂。……研出绿香尘,益感吾子意。”用石制的茶磨研出绿色的香茶粉。李仁老(1152-1220)《僧院茶磨》诗:“风轮不管蚁行迟,月斧初挥玉屑飞。法戏从来真自在,晴天雷吼雪霏霏”。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点茶用茶粉,非磨不可。故知当时的高丽流行点茶法。 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兴盛之时,初期流行煎茶道,中晚期流行点茶道。茶具文化也极辉煌,并影响日本。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就是代表。 总之,宋元时期,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便是代表。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沈阳理工李松论文发表

1.《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与新文学作家论争的审理及其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04.8.2.《传统与现代——中国现代都市通俗文学的嬗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3.《走向后经典批评——对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趋向的考察》,《理论月刊》,2005.6. (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2005.11。)4.《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诗学视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3.收入《文史哲》,2005.5.《实践美学的成就》,《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7.17.6.《沈从文文学思想渊源片论》,《中国现代文学》(台湾),2005年第7期.7. 《“文学话语转型与和谐文化建设”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华文文学研讨会综述》,《华文文学》,2009.3.8.《童心与佛理契合的世界——丰子恺审美理想解读》,《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2.9.《论〈白鹿原〉中的生殖文化》,《语文学刊》,2001.5.10.《理论旅行的空间差异——海峡两岸文化研究思路与方法比较》,《华文文学》,2010年第3期。11.《论〈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形象内涵及其价值》,《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12.《“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长江学术》,武汉大学文学院,长江文艺出版社编,第七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13.《解构与启蒙的纠缠——董常跑诗歌评论》,被收入《后现代叙事》一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12.14.《视点的碰撞与融合》,《社会科学评论》,2004.4.15.《雅、俗文学概念成因辨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3.16.《中国现代都市通俗文学与文化产业》,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摘要收入《2004年全国博士论坛论文集》)。(人大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2006.3.)17.《如何理解革命“样板戏”的现代性内涵?》,《长江学术》,2007.2.18. 《熔铸绝境的壮美——论史铁生的生存美学》,当代文坛,2002.2.19.《近十年来革命“样板戏”研究述评》,《戏剧》,2007.1.20. 《经典化批评的现代性历史元叙事及其悖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21.《样板戏对芭蕾舞的吸收与改造》,《东方论坛》,2008.3.22.《问题与思路:多元现代性》,《重庆社会科学》,2007.11.23.《人民文学:批评策略,抑或学术立场》,《文艺新观察》,2007.2.24.《建国后十七年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标准》,《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1.25.《建国后十七年外国文学经典批评的等级差序》,《襄樊学院学报》,2008.1.26.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本土化实践》,学术论坛,2005.2.27. 《江青与样板戏的双向选择》,《中国现代文学》(台湾),2010.1.28.《样板戏的领袖崇拜》,《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29.《建国后十七年通俗文学的生存状况》,《东北大学学报》,2009.1.(凤凰网历史栏目以《建国后通俗文学受压原因:政治说教不敌才子佳人》为题全文转载,2010年6月29日。)30.《中共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经典的批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台湾),2008.6.

曾发表过计算机安全方面的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网络多媒体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方法与应用》。主编了《信息安全导论》、《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信息隐藏技术与应用》、《信息隐藏技术试验教程》等7部教材。主要发表的期刊论文:(截至2008年底)1. 李松,王丽娜,余荣威,匡波,一种密钥协商协议的自动化设计方法.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55(1):89-922. 张磊,王丽娜,王德军. 一种网页防篡改的系统模型.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55(1):121-1243. 余荣威,王丽娜,匡波.一种面向远程证明的安全协议设计方法.通信学报,2008,29(10):19-244. 王丽娜,赵磊,郭迟,方喆君.一种基于信任理论的路由安全接入与选路模型.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10): 999-10025. 费如纯,王丽娜,张焕国.门限视觉密码方案的组构造方法.通信学报2008,29(10):82-876. 熊琦,王丽娜,刘陶,余荣威.面向容侵系统可生存性量化的随机博弈模型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8,29(10):1794-17987. 郝彦军,王丽娜,张焕国.基于结构码的安全数字水印方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10):1070-10728. 王丽娜,岳云涛,刘力,王德军,Oracle数据库备份软件设计与实现.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54(1):60-649. 王德军,王丽娜,郝永芳, 裸机备份与恢复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12):3735-373810. Jingsong Cui ,Lina Wang ,Rong Peng. A new approach to anti-piracy.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Series B-Applications & Algorithms,2006,13:964-96611. Wang Lina , Guo chi. Building Hot Snapshot Copy based on Windows File System.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6,11(6):1503-150612. Wang Dejun, Wang Lina. Efficient multi-resolution compression algorithm for disk-based backup and recovery.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6,11(6):1609-161313. 熊琦,王丽娜,基于磁盘和SAN的网络数据备份模型,计算机工程,2006,33(4):233~23514. 彭文灵,王丽娜,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入侵容忍机制研究, 电子学报,2005,33(1):91~9515. 李莉,薛锐,张焕国,冯登国,王丽娜,基于口令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电子学报, 2005,33(1): 166~17116. Wenling Peng,Lina Wang,Huanguo Zhang,Wei Chen. Building Intrusion Tolerant Software System.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5,10(1):47-5017. Min Yang,Lina Wang,Huanguo Zhang,Wei Chen. Masquerade detection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5,10(1):103-10618. Yichun Liu,Lina Wang,Huanguo Zhang. Atomic electronic contract protocol based on convertible signatur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5,10(1):227-23019. Ruchun Fei,Lina Wang. Threshold decryption scheme with multiple policie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5,10(1):243-24720. Jianhui Xuan,Lina Wang,Huanguo Zhang,. Wavelet-based denoising attack on image watermarki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5,10(1):279-28321. Guoqing Tu,Huanguo Zhang,Lina Wang,Dandan Yu.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for integrity model on trusted platform.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5,10(1):35-3822. 彭文灵,张焕国,王丽娜. 基于随机过程的容侵系统可信性量化方法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2005,31(21)23. 彭文灵,王丽娜,张焕国. 基于有限自动机的网络入侵容忍系统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5,26(8):1296~130024. 李晓丽,王丽娜. 网络中的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 计算机工程,2005,31(18):153-15525. 彭文灵,王丽娜,张焕国. 基于随机过程的容侵系统可信性量化方法. 计算机工程,2005,31(22):7-8,3526. 刘义春,王丽娜,张焕国. 用于P2P交易的离线电子代币系统. 计算机工程,2005,31(16):9-10,1327. 王德军,王丽娜. 容灾系统研究. 计算机工程,2005,31(6): 43~4528. Li Li, Zhang Huanguo and Wang Lina. An improved non-repudiation protocol and its security analysi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2004,9(3)29. 崔竞松,王丽娜,张焕国,傅建明,一种并行容侵系统研究模型—RC模型, 计算机学报,2004,27(4):500~50630. 王丽娜,费如纯,董晓梅,等级系统中的访问控制方案研究,电子学报,2003,31(2):146~14931. 费如纯,王丽娜, 基于RSA和单向Hash函数防欺诈的(t,n)秘密共享体制,软件学报,2003,14(1),146~15032. 罗敏,王丽娜,张焕国,基于无监督聚类的入侵检测方法,电子学报,2003,31(11),1713~171633. 费如纯,王丽娜,于戈, 基于离散对数和二次剩余的门限数字签名体制, 通信学报,2002,23(5),65~69主要发表的会议论文:(截至2008年底)1. Chi Guo , Lei Zhao , Li-na Wang , Zhe-jun Fang.A Secure Network Admission and Routing Model Based on Trust Theory.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ICYCS 2008),Zhangjiajie,pp.2216-2221,2008.112. Chi Guo , Li-na Wang , Fu-rong Zhou , Lai-nv Huang, Zhen Peng. Analysis on the ‘Robust yet fragile' nature of Internet: Load, Capacity and the Cascading failure Avalanche Effect.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ICYCS 2008),Zhangjiajie,pp.2149-2153,2008.113. Chi Guo, Lina Wang, Lai-nv Huang,Lei Zhao. Study on the Internet Behavior’s Activity Oriented to Network Surviv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CIS 2008),Suzhou,Vol.1,pp.432-435,2008.124. Mo Yang,Lina Wang,Yuandong Lei.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Trust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CIS 2008),Suzhou,Vol.1,pp.345-349,2008.125. Donghui Hu, Lina Wang, Xiaqiu Jiang. Detecting the MB1 with Higher-Order Stat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Workshop(CISW 2008),Suzhou,Vol.2,pp.330-333,2008.126. Dejun Wang, Lina Wang, Jingbo Song. SEDBRS:A Secure and Efficient Desktop Backup and Recovery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ata, Privacy, and E-Commerce (ISDPE 2007),pp.304-309,Chengdu, 2007.117. 王丽娜,宋静波,郭迟,王德军. 一种基于算法优化的桌面数据备份系统. 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和通信安全学术会议(CCICS'07),长沙,2007.88. Yanjun Hao,Huanguo Zhang,Lina Wang. Secure spread-spectrum watermark detection based on extended TPM.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ata, Privacy, and E-Commerce (ISDPE 2007),Chengdu, 2007.119. Lina Wang, Jingli Guo, Min Luo. A More Efficient Voting Scheme based on Blind Sign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CIS-2006),Guangzhou,2006.1110. Guojun Peng,Huanguo Zhang,lina Wang. An Improved Worm Preventive System Based on Generic Exploit Blocking. 1st SKLOI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logy(CICS2005),Beijing,2005.1211. PENG Wenling, ZHANG Huanguo, WANG Lina, CHEN Wei. Building Distributed Intrusion Tolerant Software System for High Performance Grid Comput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 (HPCA2004). LNCSE 2005:409~413, Shanghai China, 200412. CUI Jing-song, PENG Rong,Wang Lina. The Optimized Key Distribution Scheme In Threshold RSA.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eiry/Infosecu’04,200413. Fei Yan, Huanguo Zhang, Lina Wang, Min Ya. An improved intrusion detection model based on paraconsistent logic.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514. Jianhui Xuan,Huanguo Zhang,Lina Wang. Rotation, scaling and translation invariant image watermarking based on Radon transform.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515. Li Li, Wang Lina and Zhang Huanguo. Attacks on Non-Repudiation Cryptographic Protocol and Its Improvement,Proceeding of 2003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ryptology and Network Security,Miami,USA,2003主要著作:(截至2008年底)1. 王丽娜,网络多媒体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方法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 刘玉珍,王丽娜,傅建明译,密码学与网络安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王丽娜,张焕国,信息隐藏技术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 王丽娜,郭迟,李鹏,信息隐藏技术实验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5. 王丽娜,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 王丽娜等,信息安全导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