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学生也是可以发表论文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写作方向,(注:写作方向要细化并垂直)2、寻找和自己专业方向对口的期刊杂志,并详细了解其投稿要求。3、根据要求撰写论文初稿4、对论文进行查重检测,重复率控制在30%以内。5、根据要求渠道进行投稿6、投稿后会有多次的返修重审7、通过后会有电子版用稿通知书8、缴纳相关费用后,等待杂志出刊邮寄样刊。拓展:一般大学生发表论文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学分不够、出国留学,毕业。
大学生要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的话,你可以请导师帮忙看怎么写,不是都有导师吗?然后自己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资料,这样子才能够写出来。
首先需要的就是很好的写作基础,SCI的论文要求必须是原创,对个人的写作基础要求很高,对个人的创新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论文需要全英翻译,则对英文水平有较高要求,还要求具有较高的论文专业度。1、要求论文必须是原创sci期刊是非常尊重文章专利权的,所以要想在sci期刊上成功发表论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文章一定要原创,可以借鉴但不能够抄袭,否则一旦发现会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2、要求论文全英文写作sci作为国际期刊,其收录的文章大都是英文的,所以说,对于国内的作者来说,要想成功发表还是要提高英文写作水平,多读多看英文文献,当然也可以找编辑帮忙翻译并且进行母语化的润色。3、要求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sci对于文章的创新性也是非常注重的,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一定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引起阅读的兴趣。因为在sci期刊上发表,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专题比常规性论文专题更易被收录。4、要求论文的高度专业性一般来说,能够在sci上发表的论文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所以这也就需要作者选择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写作,这样才不会感到枯燥,写作才能够更顺利。
大学生在SCI上发论文,没有任何要求和条件,SCI对论文的质量要求很高。
古代中国人造桥,曾留下过一页骄人的历史,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的李春设计建造了一座精美的石拱桥——赵周桥,这个记录比西方人提早了900多年。赵周桥至今完好无损的横跨在河北省啸河山,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也是在十三世纪就闻名于世界了。 茅以升,中国二十世纪桥梁的帜树。1937年9月,由他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俊工通车,然而正是这座由中国人第一次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紧紧存在了89天。 这是1937年正月的一天,杭州的六合塔下叫卖宁波豆酥糖的小贩们已经回家过年去了。钱塘江的工人们却没有丝毫休息的样子,在以往的历史上,钱塘江上从没有任何形势的桥梁,当时的浙赣铁路已经修至玉山,上海至杭州的铁路也早已通车,紧紧一桥之隔,将浙江省分之为两岸,铁路、公路无法贯通。那时浙江的老百姓常把不可能做的事情比做钱塘江上造桥,此时茅以升正和他的同事们攻克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 当时39岁的茅以升,是中国最权威的桥梁专家,他23岁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工程的见解被国际桥梁界称为茅式定律,与此同时他成为美国卡里基理工学院进校以来的第一位工学博士。1934年,茅以升受命担当修建钱塘江大桥的重大任务,他的职务是总设计师、工程师,在此之前,这样的职务总是由外国人担任的。 1937年2月11日,一大早,茅以升就来到工地,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按照工程进度要求,钱塘江大桥应该就在今年全面通车。大桥开工的时候,第一艘打桩船刚刚下水,就触礁沉水,船上民工全部遇难,一时舆论哗然。有人说钱塘江造桥不可能,这是祖先的遗讯,人定要跟老天爷顶,怎么行呢? 曾杨府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正是他积极促成了修建钱塘江大桥,他把茅以升招到办公室正言励色地说,我一切相信你,但如果造桥不成功你的跳钱塘江,我也跟在你后头跳。茅以升说,在建桥上面我决不后退半步,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小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罗英是茅以升在美国康美尔大学桥梁专业读书时的同班同学,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总工程师,茅以升曾说有他来和我合作,共同指挥桥的进行,我就更重了。在整个建桥过程中,罗英成为茅以升得力的助手,分担了茅以升大量实质性事物,使茅以升有更多的精力去克服技术上的难题。 其实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工程师李文进,因为在建桥过程中,茅以升和他一起充当了导演,拍下了2500多公尺的胶片,建桥的波折和坎坷都随着茅以升的一颦一笑,都被李文进看在了眼里,拍在了2500多公尺的胶片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建造钱塘江大桥的真实场景,后来这些胶片和建桥的其他资料被茅以升装进了14只大箱子里,随着他辗转湖南、贵州,虽然多次遭到轰炸,这些大箱子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身边,被保护得丝毫末损,直最后完整的移交给上海铁路局。 建国以后,2500多公尺的胶片,拍成了中国最早的工程记录片——《钱塘江》,为后来修建钱塘江大桥,整个钱塘江的水纹资料留下了重要依据,茅以升曾说这些资料比我的生命还宝贵。在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之前,茅以升曾先后在6所大学担任校长和教授。钱塘江工地也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这一行为对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影响深远,这批人青年人后来成为新中国桥梁界的中间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茅以升对建桥的每一道工序,都极尽苛刻,大到钢梁的架设,小到每一颗螺钉都有严格的检查程序,每一捆钢梁上都有18000个螺钉,一共有16个钢眼,每一个螺钉安装后都有专门的人员逐个检查,不合格的螺钉做上记号,重新安装。茅以升自己也经常到建桥工地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桥上28万个螺钉,每一个都能挑起千斤重担。 1937年这一年,世界上有两座著名的桥梁在建造过程当中,它们就是美国的旧金山金门大桥和中国的钱塘江大桥。有一天茅以升在美国的导师从远方给他发电说,你的彼兹堡同事施特劳斯已经完成了金门大桥的建造工作,金门大桥已经竣工了,日期是5月28号。旧金山金门大桥全长128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悬锁桥,这个记录直到1964年才被打破。茅以升这个时候已经接近完成他的钱塘江大桥。有一天,他的总工程师罗英出了一个上联,上联是八个字:钱塘江桥五行缺火。钱塘江这四个字的偏旁部首就是缺中国五行当中的火字,这个下联一直没有人能对出,但是不幸的历史事件就被罗英言重了,事隔不久,火真的来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全面爆发,日本人终于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炮,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战争的车轮开始迅速向中国的内地推进,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证实的预感,这位钱塘江大桥的最高决策者突然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这个大洞在设计图中从未出现过,茅以升也没有向任何人解释过。 1937年8月13日,驻上海日军向闸北全面进攻,松沪会战爆发,上海陷入了战火之中。8月14日清晨,茅以升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赶到6号墩的沉箱里面,解决大桥最后一个技术问题,沉箱是一个沉入水30米的巨大箱子,空气压缩机把江水隔绝在外,可供几十人同时在水下作业,但每个人都要承受相当于外界3倍的空气压力,空气和电力由大桥电闸处通过一根管道传送进来,整个工作环境十分艰险。就在茅以升下到30米水下的同时,新组建的中国空军第一次出击,第二大队首先出动,轰炸了上海日军的第三舰队,以及在杨树平码头刚刚登陆的日军。下午,日军出动13架重型轰炸机,到建桥机场报复,茅以升及工作人员继续在沉箱里作业,整个钱塘江、杭州处在狂轰乱炸之中,水下的茅以升并不知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突然沉箱里一片黑暗。 茅以升走上建桥之路,源于他童年时的一个事,龙州竞渡的风俗由来已久。欢呼的人们都瞧着自己喜欢的船队,拼命的往桥上挤去,意外发生了,古老的文德桥彻底倒塌了,一场热闹的龙舟竞渡最后也变成了一场悲剧。茅以升因为那天肚子痛没有去看,当伙伴们把文德桥的事情告诉他时,在震惊之后,他说了一句话,将来我长大了要建桥,一定要比文德桥好。 一片死气的沉箱,终于迎来了光明,当茅以升从沉箱中上来时,杭州上空的机战刚刚结束,他发现整座大桥上只有一个管电闸的师傅,这位师傅的姓名无从考查,而正是这位师傅的手挽救了茅以升和几十位工程技术人员。8月14日这一天,整个钱塘江大桥没受到任何损伤,茅以升马上知道了空战胜利的消息。从死亡边缘刚回来的他,极有兴致地拉着总工程师罗英就着绍兴梅干菜喝了二两黄酒。后来国民政府,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帅先通车,至此大桥的建造基本完成,在通车的当日,大敌的军火物资开始从这条大桥上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整个九、十月,松沪会战异常激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的送往上海,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挡住日本人进攻的脚步。 1937年11月5日凌晨,日本海军和空军,狂轰乱炸杭州湾,日军在消烟中登陆,马上迂回上海保山,日本海军陆战队随后在杭州湾源源不断地掩护,上海俯背受敌面临失陷,战局形势急转直下,茅以升闻讯后,在钱塘江在大桥的动员大会上,大声疾呼,我们已处在战争之中,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 茅以升后来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钱塘江建桥回忆》,他这样写到:应该大抒特抒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建桥工人们发挥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的冲天干劲,夜以继日的加速赶工,立志早日完成大桥的建造来支持上海的抗战。一个半月之后,工人们履行了他们的誓言,终于提前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一列列的军火通过钱塘江大桥被运到了上海的抗日前线。1937年11月11号这一天,持续了三个月的凇户会战结束了,结果是上海沦陷。此时茅以升感到再也无力把握大桥的命运了。 1937年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在杭州市内的西湖饭店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找到茅以升,丁教官在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后,简单地向茅以升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茅以升不愿面对的预感终于来到了眼前。丁教官告诉茅以升,所需炸药以直接由南京运来,此时就停在门外,炸药已分布在五孔钢梁和一个桥墩上,整个毁灭性破坏只需12个小时。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七七事变后,他于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形大洞,其实就是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而这种预感竟如此之快的应验了。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当天晚上就要将所有的炸药安放到位,茅以升很快冷静下来,修正了丁教官带来的方案,他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的严谨精确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南2号桥墩是实施计划的重点。 1937年11月16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个个炸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茅以升一直亲眼看到最后一跟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他后来对家人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说,自己的感受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 1937年11月17日凌晨,所有的炸药都已开埋好。就在这时,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为战势的发展,大量的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必须今天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布满了炸药,此事得高度保密。 11月17日,茅以升没有指望能看到的大桥能全面通车的一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无数的人们来到六合塔下的钱塘江边,连六合塔上都站满了人。等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许多年后,这座大桥的建成,被评价为中国近代史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这个里程碑呼唤着毁灭一同来临。茅以升后来在文章回忆中说,所有今天过桥的十万多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过桥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闪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 1个多月后,1937年的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茅以升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难民黑压压涌过来,面对密密麻麻的引线,茅以升无法下手。下午五点,日本人的先头部队已隐约来近,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引线都点燃了。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历经了925个日日夜夜兼程,耗资160万美元,大桥通车第98天被炸毁。 这是我们在拍摄时发现的一张茅以升炸桥前亲手绘制的钱塘江预计炸毁后的结构图。当时冲到钱塘江大桥的日本兵九勇合夫,在消烟散尽后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九勇合夫来到北京将这张照片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的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最后,写了一首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1946年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开始修复钱塘江大桥,因时局动荡没能完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钱塘江大桥才重新全部修复。 1982年,当茅以升又一次踏上这座大桥时,对身边的人说,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1987年9月26日,这一天是钱塘江大桥通车五十周年,茅以升等九位当年参加建桥的健在者又被请回到了杭州,参加浙江省政府举办的隆重的纪念庆典。浙江省副省长李得宝发表了热情讲话,他说,50年来,钱塘江大桥对发展东南沿海经济,方便浙江人民的交通起了巨大的作用。解放前,钱塘江大桥屡遭破坏而不毁,解放后长期超载而屹立,其设计构造之高明,建造质量之优良,维护管理之精心是桥梁工程史上一大杰作。(由CCTV-10《人物》栏目供稿)到了近代,造桥史上却再也没能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中国境内的山东济南黄河大桥是由德国人修建的,安徽蚌埠的淮河大桥是由英国人造的,黑龙江的松花江大桥是由俄国人修建的,而广州的珠江大桥又是由美国人设计建造的。这段历史直到1937年的9月26号才由我们中国的造桥大师茅以升来打破,从而结束了西方人说中国人不能建造钢铁大桥的断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是我国享誉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近代桥梁工程先驱。早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清华官费留学,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硕士、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之次应力》(Secondary Stresses in Bridge Trusses)在科学上的创见,被称之“茅氏定律”,获得康奈尔斐蒂士研究奖章。三十年代,他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为此,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他荣誉奖章,中央研究院选举他为院士。五十年代,他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小组组长。茅以升先生历任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教授、校长。他主张教育改革,加速培育新一代建设专门人才,提出了工科大学理论联系实践,“先习而后学,边习边学”,“科研、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等一系列论述。他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祖国科学事业。他历任上海市科联主席、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暨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曾率领科技代表团访问东欧、西欧、美、日等十四国,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科技的交流。他是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个人会员,并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 茅以升先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向往光明,追求进步。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的智慧与成就将永远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所追慕,并激励民众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奋斗不止。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896年生。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茅以升想:中国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桥了,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现俄罗斯)人修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修的,沈阳浑河大桥是日本人修的……钱塘江大桥,我们中国人要自己修,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修好这座现代化大桥,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干,我们不比别人无能。就这样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开始了总体设计。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当记者采访茅以升时,他说:“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64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解放后任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茅以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茅以升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物理学家史瓦西出生于德国弗兰克福,他16岁时就发表了一篇关于行星轨道的论文,18岁进斯特拉斯堡大学,20岁进慕尼黑大学,23岁获博士学位。
史蒂芬·霍金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5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霍金生平 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 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 1965年被授予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表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也可以解释从一个点开始膨胀的宇宙。 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现在叫霍金辐射)的射线辐射及黑洞的表面积永远也不会减少。 197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及气化导致质量减少。 1980年任剑桥大学数学鲁卡斯教授(艾萨克·牛顿曾任此职)。 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 1996年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回答者:shuyangzjg - 高级经理 七级 11-18 15:14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0% (0) 其他回答 共 2 条史蒂芬·霍金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5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霍金生平 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 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 1965年被授予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表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也可以解释从一个点开始膨胀的宇宙。 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现在叫霍金辐射)的射线辐射及黑洞的表面积永远也不会减少。 197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及气化导致质量减少。 1980年任剑桥大学数学鲁卡斯教授(艾萨克·牛顿曾任此职)。 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 1996年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回答者:♀奱璑╅飞♂ - 试用期 一级 11-18 15:14霍金教授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霍金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并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荣誉学位。1963年,霍金教授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即运动神经病,全身只有两个手指可以动。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3月1日,霍金教授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在几个星期内,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讨论他的研究工作(霍金所指的辐射被称为霍金辐射)。霍金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1975—1976年间,在其获得6项大奖中有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霍普金斯奖、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马克斯韦奖和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1978年他获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79年,被任命为著名的、曾一度为牛顿所任的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BriefHistoryofTime:fromtheBigBangtoBlackHoles)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这是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了1000余万册。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讲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书籍和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2000年初,霍金在美国白宫做了演讲,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Evenings)活动的一部分,克林顿总统亲切会见他并向他表示祝贺。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壳中的宇宙》(TheUniverseinaNutshell)出版发行。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在该书中,霍金揭示了自《时间简史》发表以来,理论物理学的伟大突破。 令人感兴趣的是,他在科幻系列剧“星舰奇航记”中饰演过自己,并与爱因斯坦及牛顿一起打桥牌。
焦阳 男 清华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直博安徽省安庆人
2004年夏天霍金来到中国时的提问吗?2004年夏天,霍金来到中国,受到中国记者众星捧月一般的待遇。有中国记者问霍金:您认为下个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将是什么?霍金答道:“如果我知道什么是下个世纪最伟大的发现,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它将是某种不可预料的东西,将非常奇异地到来,科学就是这样进展的,它由想像力的跳跃组成。”
一、“数学狂热分子”刘路
都说天才总是与众不同的,但对刘路来说,他从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唯一不同的,或许就是他对数学的特别关注。
从小他就特别喜欢数学,当同学们都对着数学挠头抓耳的时候,他却总是能在枯燥的数学世界里,寻得乐趣,学得津津有味。
2008年,刘路考上大学,本来想选自己热爱的数学专业。但他的父母认为,纯理论的数学专业,毕业后会不好找工作,于是阻止了他。
最终,刘路考了中南大学的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算是满足了父母的期待,也坚持了自己的爱好。
上了大学的刘路,一如既往的热爱数学。
别的同学下了课就打球K歌,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刘路却是一有空就跑图书馆,研究各种数学难题。
有时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还不够,他还要借阅一些英文版的数学书籍,带回宿舍再继续研究,直到有了答案为止。
但让人奇怪的是,虽然刘路对数学如此痴迷,但每次考试,他的数学成绩都不是很拔尖。
刘路解释说:“因为我的演算过程太乱了,解答不够标准,影响了加分”。
那些高深的定理运算,他不是不懂,只是解答过程不够严谨。
但对于刘路来说,相比于卷面上的成绩,他更在意能否解开一道题。
这或许就是研究者与普通学生的差别吧。
前者学习是为了钻研,后者学习是为了成绩。
二、“数学天才”刘路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下去,或许刘路也只是大家眼中,一个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普通人而已。
但在2010年,还在读大三的刘路,一个偶然的发现,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那个时候,刘路对逻辑数学中的反推数学痴迷不已。
10月的某一天晚上,刘路灵感乍现,觉得可以用他之前用过的一个方法来解西塔潘猜想。
西塔潘猜想是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的一个反推数学领域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
曾有许多数学家,想要论证这个猜想,但都无功而返。
西塔潘猜想也成为数学界的一个难题。
但在那个灵感乍现的时刻,刘路却忽然觉得有如神助,用自己的方式论证了这个猜想。
后来刘路也说:“我在论证这个猜想的时候并没花太多时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那可能和我平时的积累有关吧。”
确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若不是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又怎么会有那瞬间的灵感乍现?
说到底,还是刘路平时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让他证明了西塔潘猜想。
证明西塔潘猜想后,刘路用英文写下了证明的全过程,然后以“刘嘉忆”的名字寄到美国由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
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就这样被解开了!
很多研究过这个难题的数学家,都对这个证明西塔潘猜想的“刘嘉忆”十分好奇。
在得知“刘嘉忆”不过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时,很多人都表示不可思议,并对“刘嘉忆”表达了衷心的赞赏。
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是芝加哥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也是《符号逻辑杂志》的编辑,他也曾多次致力于证明西塔潘猜想,但都无疾而终。
当他看到刘路的证明论文时,大为惊喜,写信给刘路说:“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
2011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数理逻辑学术会议,邀请了12位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参加,刘路也被邀请在内,作为亚洲高校代表在会上做了40分钟的报告。
刘路终于通过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学习,走出了自己研究数学的那一小小天地,走向了更宽广辽阔的舞台。
三、“中国最年轻教授”刘路
靠着西塔潘猜想,刘路一举成名。
中南大学的领导人也才发现,原来学校里还藏着这么一个数学天才。
出于爱护人才的心里,中南大学想方设法为刘路创造条件,希望他能在数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为此,中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侯振庭还收了刘路为徒。侯振庭在数学界的地位很高,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
刘路能成为他的学生,在个人发展上,无疑会更快人一步。
此外,为了让刘路能更专心的进行数学研究,中南大学还特批他提前毕业。
并在2012年,破格聘请刘路为正教授级科员,打破了按资排辈的惯例。刘路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不仅如此,中南大学还奖励了刘路100万元,让他能更无后顾之忧的去做科学研究。
本来刘路的父母,还担心儿子一心钻研数学不好就业。结果刘路不仅靠数学一举成名,还成为了中南大学的教授,这让他的父母都欣喜不已,也不反对他学数学了。
不过与鲜花掌声相伴而来的,还有很多的质疑声。
很多人觉得,刘路不过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历成为正教授。
就连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也曾表示:西塔潘猜想在数学界十分冷门,它的证明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刘路纯属是运气好而已。
不过对于这些质疑声,刘路从不在意。
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钻研着那些奥妙高深的数学问题。
直到2013年,再次发表论文《避免计算——闭集上的所有成员》。
中南大学的老师说:这篇论文会比刘路上一次的西塔潘猜想更为轰动。
谁又能想到,这个如今在中国数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几年前还只是一个学生呢?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纷纷选择留学深造,而不是在国内深造。
比如13岁就考上中国科技大学,25岁就成为哈佛教授的天才少年尹希,就曾说过:自己已经放弃中国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
而如今,刘路以及中南大学无疑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不拘一格选人才,不以资历和年纪去“限制”新人成长,只要你有能力,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生平经历
1979年至1986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后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邱兴隆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先生,后未完成学业就下海从商。曾两次因“经济犯罪”含冤入狱,遂了早年的进监狱体验的想法。后经师友鼓励,重走学术之路。
1998年12月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199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2001年至2006年在任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2005年,创办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任主任律师、合伙人,后来兼任湖南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6年至2010年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2010年8月调任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
2016年6月调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任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先后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全国法律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等职。
1.简介
邱兴隆(1963.01-2017.09),196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历,著名刑法学家,师从法学泰斗高铭暄先生,被誉为“三湘刑辩第一人”,其学说核心主张“全面废除死刑”。曾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
2017年9月20日,邱兴隆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4岁。
2.主要作品
《刑罚理性导论》、《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等。
《刑罚功能论》,邱兴隆,《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刑罚个别化否定论》,邱兴隆,《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论一般预防的正当性》,邱兴隆,《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威慑刑的理性反思》,邱兴隆,《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
《刑罚的相应性的基本蕴涵》,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报应刑的生命路程》,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一般预防的规诫》,邱兴隆,《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个别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刑罚是什么》,邱兴隆,《法学》2000年第4期
《一般预防的局限》,邱兴隆,《政法学刊》2000年第3期
《报应论的理念嬗变》,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一般预防论的流变》,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刑罚一体论的解构》,邱兴隆,《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一般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4期
《个别预防论的四大命题》,邱兴隆,《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一般预防的证明》,邱兴隆,《云南法学》2000年第3期
《死刑废止论的起源》,邱兴隆,《当代国际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刑罚个别预防论批判》,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刑罚报应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6卷
《刑罚一般预防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多重的刑罚是相应的》,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增刊
《个别预防论的源流》,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
《犯罪的严重性:概念与评价》,邱兴隆,《政法学刊》2001年第1期
《西方刑罚一体论的九大模式》,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刑罚一体论的影响》,邱兴隆,《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报应刑的价值悖论》,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
《死刑的德性》,邱兴隆,《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国际人权与死刑》,邱兴隆,《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批判的学问》,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
《学海沉浮录(之一)》,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1期
《学海沉浮录(之二)》,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2期
《学海沉浮录(之三)》,邱兴隆,《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
3.人物荣誉
邱兴隆曾获得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入选“新世纪湖南省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
2010年10月,捐资50万元在湖南大学法学院设立“醒龙奖学金”。
23岁就职华为;
27岁获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特区赛区十佳;
28岁赴西藏支教;
34岁成为中山大学博士;
同年接到入伍通知书迈入军旅生涯;
这是什么开挂的人生?
这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她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博士。
日前,她的金句燃爆热搜,收获500万+的点赞!
<span data-mce-type="bookmark" ></span>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抖音号
视频中,她提及曾有人让她放弃读研,给她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她的回答是:
我当时对这就完全没有兴趣……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呢,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是我这种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这段视频来自5月4日播出的CCTV1《开讲啦》节目。而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报就报导过韦慧晓的故事。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跨越和精彩。
人生,八千里路云和月
韦慧晓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壮家妹,从小在百色长大。这个普普通通的女孩这一路走来却是异常的漫长。
她本科在南京大学读大气科学 。
毕业后进入华为公司从事行政工作 。知名大公司、高薪白领、光鲜亮丽…这是一份令旁人生羡的好工作。但她放弃了,非要跨专业考研去攻读并不热门的地球科学。
硕士和博士在中山大学读地球科学 。硕博期间,她并不把自己局限于书本与实验室,而是勇敢地走出象牙塔。当然,这期间少不了艰辛与挫折。
2005年8月~2006年7月 ,作为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在西藏林芝县中学支教。上课、批改作业,因为对学生的责任感,她无怨无悔。爱心给了她责任,她无怨无悔地把这责任变成了自己的习惯。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 ,韦慧晓到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当志愿者,成为大队首个到阿里、那曲地区考察的女队员。一路上,她在无人区多次遭遇陷车危险,趟过齐胸深的激流时险些被卷走,在矿区考察时差点跌落陡崖……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博士阶段 ,她成立过一个爱心抗癌志愿者联盟,救助患重病的大学生。坚持了多年过后,她不得不承认,由于骨干流失等原因,这个项目目前停滞不前。
2007年6月 ,父亲因病去世,韦慧晓在西藏做志愿者,病榻上的父亲没等到见她最后一面。 第二年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三天,母亲也去世了,她请假回去料理完后事,便匆匆赶回水立方的志愿者岗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韦慧晓在自己博客里是这么形容这段经历的:「 八千里路云和月 」
读博士,源自热爱和坚持
当年高考,从小热爱自然的韦慧晓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 地球科学 ,招生的老师不理解这个分数足以上清华的小学霸为啥选这么个冷门学科,便出于「好意」帮她改成了气象学。
也许是源自内心的那一团火吧 。
韦慧晓放弃了华为优厚的待遇,跨专业考研去攻读并不热门的地球科学,她也成功了。
攻读研究生期间,地球科学系有个老系主任,搞了一辈子地质研究,一些项目经费不多、不够热门,难度很大,但对国家有用,他到去世前都在推动。
2008年,参加一个寻访冠军人物的采访活动时,韦慧晓把老系主任选为了自己心中的冠军,并以榜样的精神自勉:
「 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应该有人做,但目前没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
硕博期间,韦慧晓并没有荒废学术,我查阅知网,20 篇论文赫然在目,不乏知名SCI。
论文截图,图片来源:杂志官网截图
很羡慕能坚持最初梦想的人 。
投笔从戎,鸣起人生新航程的汽笛
汉有班超投笔从戎,名扬西域;
诗中木兰巾帼英姿,替父从军。
在韦慧晓身上,我看到了两位人物的风姿。
年少时,她曾笃定「 有三个职业将来一定不干 」: 教师 、 医生 和 军人 。因为,教师重复劳动很辛苦,医生「要面对解剖很吓人」,军人则要流血牺牲。
「 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需要过程的。 」
时间和际遇改变了一切。在西藏林芝支教,韦慧晓喜欢上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而入伍前5次参加军训的经历,则让她内心不知不觉间开始向往那一抹迷彩。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她查阅政策得知,博士毕业入伍已是自己最后的机会。
她制订了扎实的体能训练计划, 从2009年下半年起 ,每天跑四五公里。从2010下半年起,她又把数量翻了一倍,每天跑10公里左右。
2011年下半年 ,韦慧晓依据自己意愿,陆续向军队相关部门寄送了自荐材料。有的回复没有适合的女军人指挥岗位,有的建议她再等上半年。
就在向海军寄出自荐材料的第3天,她接到了来自海军机关的电话。半个月后,海军派人到中山大学对她进行了考察。
「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而且也必将是我此生最值得自豪的历程。 」她写道。
2012年1月 ,韦慧晓如愿穿上藏青色的作训服,戴上了「一道杠」的学员领章。然后,她被分配到了航母部队,参与辽宁舰接舰工作。
入伍之初,她和新调入的干部一起集训。跟大部分比自己小了约10岁,但至少都有两年军龄的战友相比,她发现自己对部队、对海军的了解「少得可怜」。
不熟悉带来的不适应在所难免,她积极调整心态努力克服。但她不得不承认,驾驭舰艇的知识和技能是她更难跨越的门槛。
但优秀的人,永远都会去严格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落后。
在辽宁舰,35岁的她会和十八九岁的女兵抢著擦地板、保养设备,熟悉舰艇上的每一项工作。
在郑州舰,夜间巡查的舰值日员常常看到,韦慧晓的舱室凌晨1点还透著灯光——她还在加班学习。到了第二天早上6点25分,当起床铃音响起,女兵达瓦卓拉一走下舷梯又会看到,韦慧晓已经站在码头,等着她们出操了。
有规矩就要执行,有标准就要达到。
2015年4月 ,韦慧晓担任长春舰实习副舰长。随后她利用1年零8个月的时间,顺利通过了副舰长独立操纵和岗位合格考核。
2016年3月 ,韦慧晓成为海军首位女副舰长。
2017年9月 ,因表现优异,韦慧晓被任命为郑州舰实习舰长。同年,她还当选十九大代表。
从实习舰长到舰长,韦慧晓仅有一步之遥,即几个月后的舰长全训考核。对此,她说自己非常有信心,并希望拿到的分数能够超过100分。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与二战名将巴顿同一天生日的韦慧晓发现,自己越来越接近人们对「天蝎座」的描述: 个性强悍而不妥协,喜爱纪律,并能恪遵不误 。
韦慧晓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既可能实现个人目标,也可能激励更多年轻人追寻自己的梦想。
「 如果你愿意相信,并把它作为目标不断努力靠拢,你就一定能够做到,而你做到了,可以让更多的人相信。 」
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奋力靠拢目标的你,一定也为高质量的实验成果而努力吧~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知网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Plus Photo byrawpixelfromPexels Water photo created by bearfotos Vintage photo created by tirachard
1979年至1986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后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先生,后未完成学业就下海从商。曾两次因“经济犯罪”含冤入狱,遂了早年的进监狱体验的想法。后经师友鼓励,重走学术之路。1998年12月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199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6年在任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2006年至2010年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2010年8月调任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全国法律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等。 30年前的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15岁的邱兴隆高中毕业。此时,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火已经烧了起来,这个来自湖南湘乡的少年希望能够成为士兵置身战场。他的士兵之梦没能成真。他不得不重返学校,补习了半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当时说是读法律系,但整个国家其实没什么法,也就是《宪法》、《刑法》、《婚姻法》,而且《刑法》用得多,自然而然就对《刑法》感兴趣。”邱兴隆回忆。在邱兴隆考上大学的1979年,国家颁布了《刑法》。“1979年之前,死刑被滥用了,任意性太大,没个准。像张志新、遇罗克这样的案子,死刑起到的是反动作用,被扼杀的是真理。”邱兴隆说。1979年之后,尽管死刑是作为法律手段存在,但和政治的结合依然紧密。《刑法》颁布之后不久,全国性的严打开始。“严打时期,死刑的适用范围被扩大了。比如说盗窃罪,1979年最多是无期徒刑,到了1981年,就可以判死刑了,盗窃罪一下成为死刑大户。”邱兴隆说了一个案例,当时有人偷了一批纽扣电池,受害人报案是价值四千多元,但当时公安局搞了个界定,定成三万多元,这就判成了死刑。这起案件后来被认为是一起错案。“因为后来发现那些电池是假冒伪劣产品,不值这么多钱。”邱兴隆的办公桌上置放着一本他所著之书《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为此书作序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高铭暄。1986年,23岁的邱兴隆成为了高铭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一年之后,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邱兴隆本打算以死刑为研究方向,但高教授否定了,高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死刑是不便于拿出来谈论的,这是个政治问题。北京大学教授的陈兴良曾回忆与邱兴隆那段在北京的日子,“当时的邱兴隆桀骜不驯而玩世不恭,尤其是他性格上的易变和情绪上的急躁,多少为他后来的变故埋下了伏笔。他是一个极不安分的人,创新冲动与冒险心理主宰着他。”彼时,正值海南建省前夕,原本平静的岛屿一片喧嚣。在和朋友到海南大学联系工作的时候,邱兴隆被校方开出的优惠条件所吸引,答应毕业之后到该校工作,并以教学实习的名义留在海南,办起了一家书店。1989年,匆忙回京完成博士论文的邱兴隆,7月份办理了分配到海南大学的手续,并准备在8月份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看起来,他的学业之门马上就可以关上了。但他没想到的是,此时,属于他的“传奇”之门才刚刚打开。1989年7月20日,邱兴隆被警察带走了。在一次清查行动中,警察在他那里发现了几部书稿。当晚,邱兴隆便被以“涉嫌非法出版”之名送进了北京市公安局收容审查站。“收容审查的最长期限本应为3个月,但等事情查清,我被整整关押了185天,收审结束时,还留下一个尾巴——取保候审。”邱兴隆回忆。陈兴良记得,从收审站出来之后,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邱兴隆找到了他,他安排邱洗澡、吃饭,并陪着他买了全套的新衣服换上。在邱兴隆被收容审查期间,海南大学已经致函中国人民大学,表示不再接收他。1990年,虽然邱兴隆获得了自由,但当时北京市收容审查站只是口头宣布事情已经查清,其不存在违法行为。当邱兴隆提出要书面结论时,遭到了拒绝。“从承办人员那里了解到,之所以不给书面结论,是因为当时行政诉讼法已经出台,我属于被错误收容审查,而且超期,出具书面结论等于给我提供诉讼的证据。”邱兴隆说。当时,他的老师高铭暄、王作富教授曾在多种场合以他的遭遇为例,呼吁制止滥用收审、侵犯人权的现象。“收审释放”的影响巨大,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遇到有愿意接收他的单位,又要他出具收审他属于司法错误的法律文本。邱兴隆感到了心灰意冷,与中国人民大学不辞而别,“失踪”了。 他下海做了一个书贩。“当时觉得,读了博士又有什么用呢?我感到了一种自卑。”邱兴隆还在不停地吸着烟。在他回忆里,1993年,他在河北石家庄向一位书商追款,没钱给他的书商给了他一批盗版的《读者文摘》精华本,他接受了。这些书后来被查了出来。“当时正值全国扫黄打非,而石家庄又是盗版书的重灾区,甚至因为我是法学博士生的原因,我被某些地方领导刻意树立成了反面典型。”1993年3月,邱兴隆被石家庄市公安局以“涉嫌非法出版”为名收容审查。1994年8月,已经被收审近一年半的邱被以“投机倒把”罪名逮捕。他从收审站转到了看守所。由于一直没有终审判决,邱兴隆就一直呆在看守所里。这种厄运意外地给邱兴隆研究死刑提供了便利。邱兴隆觉得看守所里的“亚文化”对他是有帮助的。每个刚来的“新人”都要对号子里的人讲自己的入狱起因,不说实话就挨揍。作为法学博士生的邱兴隆在看守所里很有名,囚徒们往往把他当成救命稻草,将自己的经历和犯罪过程详述给他听。“那些被判了死刑的人,各种各样的心态都有。”邱兴隆见识了各式死刑犯,有刚进来的时候大无畏的,但临到上刑场时,屎尿弄了一裤子。执行死刑的人都有经验了,把犯人的裤腿都扎好;也有不怕的,笑着走的,还开玩笑说,哥几个再见啊,上路了。邱兴隆思考,为什么看上去和我们一样的人,就非把他杀了不可?还有那么多人,即使按照并不合理的法律规定,他也不该判死刑,为什么就判了死刑?“如果我是法官,在判死刑的时候,我会受到煎熬,但有的人也许不会。” 1996年的冬天,他和两个死囚关在同一个号子里。邱兴隆当时胃出血,拉出来的全是一块一块的血,往盆子里吐的也全都是血。“吐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要死了。”邱兴隆说他晕了过去,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没有死,也没有人把他带走。他听到牢里的人都在大声地给他报号——这里有人生病了。好不容易,有个干警过来,看了看躺在地上的邱兴隆,踢了他一脚,以为他是装病,走了。那两个和邱兴隆同号的死囚用手铐使劲砸着铁门,大声叫道,你们还管不管啊,人都要死了!“他们是死囚啊,但他们在想着救我,这个时候,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杀人的时候也许很凶残,但这个时候的他们又怎么解释?我觉得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邱兴隆认为这样的经历影响了他日后主张废除死刑。邱兴隆早期做学生的时候是主张保留死刑的。“做学生的时候,从学校到学校,没什么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守所的经历是一种财富,从素材的收集到思想的积累,都是在书斋里找不到的。在看守所里,抬头见刑法,低头见罪犯,想不思考都不行。”邱兴隆开始有意地研究看守所里的死囚。为了了解他们,他故意让干警给他调号,因为“一个号子里最多只有两个死囚”,他想接触更多将要赴死之人。对于死刑,彼时出现了一些变化。1996年的冬天,职务侵占罪出台之后,看守所里有个信用社的主任原本因为贪污被判死刑,后改判为职务侵占罪,获刑15年。“我清楚地记得,当他的镣铐被打开之后,他大喊一声:活——了!整个看守所都听得到。能听得出来,那种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地强烈。”邱兴隆觉得,从那个时候开始,死刑的滥用开始刹车了。 邱兴隆留着一头长发,黑且瘦,这让他看上去像是一个流露着颓废感的摇滚歌手,而不像是律师和教授。他曾开玩笑地说,要把失去的头发补回来。在看守所里,他留了近5年光头。1993年到1998年之间,看守所里的邱兴隆不知道作为囚徒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他曾经因病出去就医过一次,外边的街道他都不认识了,“变化太快了,这让我感到心慌。”他甚至认真地打算过,放出去之后,回湖南老家种两亩地,平平淡淡过一辈子。1997年12月,在被羁押近5年后,邱兴隆被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由于实际羁押期限超过了所判刑期近一倍,他不服判决,继续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在他本人和他的辩护人张金龙律师的请求下,1998年12月20日,邱兴隆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改判无罪。 这个终获无罪的法学博士生,带着在看守所里用糊包装盒的纸写就的几百万字论著、手记以及九麻袋的书,南下重庆,回到母校西南政法大学任教。1999年,曾经“很不听话”的学生邱兴隆向导师高铭暄教授提出重新申请博士学位。199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邱兴隆的博士论文答辩开始,刚准备说话,他已泪流满面。23岁就考上博士研究生的邱兴隆在36岁时拿到了博士学位。对于死刑,学界已经沉默很久了。1980年代严打的时候,曾有学者对滥用死刑提出异议,当时被当作政治事件来处理,这些学者还被全国通报批评。2002年,邱兴隆在湘潭大学组织召开了一次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结果他发现,在那次会议上,除开国外法学者,主张立即废止死刑的中国法学者只有他一个。“目前,从国内法学界来看,大多是限制派和将来废除派,几乎没有人主张死刑要永远存在,但什么时候废除则意见不一,立即废止死刑的声音是少数派。”邱兴隆做过民意测验,主张废除死刑的人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一左右,大部分人主张保留死刑。“很多人质疑过我,老百姓都不主张废除死刑,你为什么要违反民意?”邱兴隆认为,做事情是要考虑民意,但绝不能只考虑民意,如果民意第一,“我们都不要上大学,种田就行了,上大学就要培养精英意识,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你能想到。”在颇受争议地辗转西南政法、湘潭大学之后,邱兴隆做起了律师,但他无法完全适应远离学校的生活,2006年,他接受了厦门大学法学院的邀请,到厦大任教。“我在厦大领的工资基本上都花在长沙和厦门之间的路上了,在厦大就是精神寄托,证明自己作为学者和老师的存在。”邱兴隆会给学生们说起他的经历。他非常认同费孝通说过的一句话——监狱是社会的窗口。有什么样的监狱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监狱可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不重视罪犯待遇、不重视生命的国度,文明程度肯定不行。你在杀一个人的时候,就已做出了判断,人是可以被杀的。”邱兴隆说,“宽容是一种美德,爱罪犯就是爱你自己。”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天才,觉得他们轻轻松松就能够获得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获得的学历知识,甚至财富。与其羡慕他人,不如让自己投个好胎,拼不过别人,起码能拼得过爹妈,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天才也并不容易,成为天才的背后必定付出很多的努力。
或许有的人是真的智商高,学东西一点就透领悟能力极其强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虽然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他的聪明程度已经注定了他以后要往哪方面发展,但是后天也是极其重要的,若在后期对他进行了正确的培养,那么这个孩子也是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上帝赋予每个母亲的宝贝。
先天性的智商并不代表什么,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更是尤为重要的,虽然有很多神童四岁就能够进入小学,六岁小学毕业进入初中,但是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让这些孩子们早早地丢掉了美好的童年,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知识,过早地体会到社会的重担以及求学的艰辛。当然有的人表示身为天才,压根不用担心,求学的艰辛。
因为自己轻轻松松就能考个满分,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接受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这些孩子们来讲求学亦是艰难的。曾经有一个孩子让比尔盖茨都赞叹对方是一个天才,这个人是谁呢?他叫张亚勤,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是极其陌生的,但是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他是极为著名的科学家,甚至是企业家。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当时才12岁的张亚勤就凭借着自己能力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可谓是一个风潮云涌的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这个政策才刚刚下达,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如此大事件的衬托下,年仅12岁的张亚勤考入少年班,这样的事件所受到的关注大大的降低了。
这是当时中国年纪最小的一位大学生,而且那个年代最热门的专业是物理,成为一个数学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张亚勤选择了电子工程,这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七年之后,他从中科大的硕士毕业了,一个人前往了美国求学,1989年,也就是23岁的张亚勤获得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又转战工商管理学院继续学习。果然天才学什么都是极为快速的,而且有着极高的专注力,几乎是学什么会什么。
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张亚勤就加入到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了首席科学家。后来就一直在微软工作,直到2007年的时候成为微软在中国的董事长。在2014年的时候,张亚勤又正式地加入到了百度,只不过五年之后,他选择了退休。退休之后,张亚勤成为了一个老师,进入清华大学,开设一系列的人工智能的课程,打造先进的平台,让清华学子们有更大的平台发展。
最近这两年,张亚勤一直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教学研究当中,除此之外,还表示将要留下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并不在商场上"拼搏厮杀"。张亚勤这样的选择说不上正确,但是可以说是极为合适,20多岁的年龄就已经博士毕业,30多岁的年龄,正值事业的上升阶段,在微软打拼,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五十岁左右之后选择急流勇退,留下更多的时间教学教研,以及陪伴家人。
张亚勤能够获得如此光鲜亮丽的履历,以及他的成就,都足以证明他的能力是不菲的,他的工作也是极为勤奋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成为一个天才,毕竟伤仲永的故事,大家听得有很多,很多孩子从小不注重培养,便早早的泯然众人矣,想要成为一个天才,这背后肯定是有着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付出,他才能一直保持着如此快速的思维和计算,否则也只能和普通人一样,每天按班就部的生活,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也不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获得比尔盖茨的夸赞,这是在微软中也是很少的。
除了他在工作上的辛勤付出以及努力之外,他也参加了很多的公益事业,积极推动中国和美国各方面的交流,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同时也为全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努力着。天才般的人物都如此努力,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怎能甘心碌碌无为呢?
当张亚勤博士宣布自己退休的时候,很多网友都在讨论博士要选择在自己的黄金年龄而退休,明明还可以再继续工作个十年也不成问题,但是张亚勤上学时间比较早,也由于他毕业的时间远远比我们普通人早很多年。所以他也已经有了30多年的工龄,这样的年龄选择退休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而且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工作多长时间,而是在于他在工作的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多少价值,为大家带来了多少贡献。
张亚勤博士是极为著名的,他在国际上已经获得了数不清的奖章和奖项,而且是全世界十余所顶尖高校的客座教授,甚至是校董,由此可见,他的能力十分卓越,最令人震惊的是,他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这其中发表了上百篇的学术论文,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学识,如此的年龄退休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张亚勤博士已经功成名就了。
不必去羡慕所谓的天才,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居多,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生活,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天才或许很美好,但是他们所受到的压力,所付出的努力也不是普通人所能比拟的,或许天才的优点在于他们的专注力,坚持,以及勤奋,但是普通人同样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理想,就像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说长大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可是长大之后却发现成为一个科学家,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不得以在漫漫的人生路上选择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及理想。
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是一件幸福且美好的事情,相反每天为着朋友之间的攀比,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天才才是更累的一件事。我们作为普通人,要勇于接受自己的平凡,慢慢地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上帝遗落在世间的小天使。因为有的时候,平凡也是不平凡,生活也会给予自己一些惊喜。
结语
面对生活总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压力,比方说升学的压力,事业上的压力,乃至爱情上的抉择,这些都会对自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让自己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有的时候就会想自己如果是一个天才,是不是很轻松能解决这些事情,但是并不是,即便是天才,他也会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只不过他们或许会更加透彻这其中的道理。
张亚勤博士确实是一个天才,能够进入中科大的少年班,之后更是获得了漂亮的履历和无与伦比的成就,但是他同样也是一个人,同样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并不是说天才就得怎么样?需要三头六臂,或者说有一些超能力,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会时常羡慕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身上,想想自己的性格,也是一个宝藏,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霍金,用手指说话的巨人 作者:王近尧 推荐:soulsand 文章来源: 阅读:53 时间:2005-5-26 21:46:01 一个骨瘦如材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 他,就是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今的爱因斯坦。 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他的思维却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他的科普书《时间简史》,据说全世界已经卖了2500万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他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23岁结婚,有3个孩子。 他怎样做到这一切,怎样驾奴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此,关于霍金生平的电影才流行于世。 霍金,一个深奥的科学家,成为了大众的偶像。 全身只有三个手指会动的霍金,通过一个手指说,我在各方面都非常幸运 2002年8月,一个在轮椅上坐了三十多年的英国老头来到了中国。在普通中国人眼里,这个60岁的人不能写字不能说话,多半辈子歪着脑袋在轮椅上,多少还有点可怜。 让我们看一下他在中国的一个场景吧—— 在西湖边上的一家酒店里,霍金左手放在胸前,右手却始终握着他那神奇轮椅上的按钮,想必这就是他的运动神经中枢。轮椅前安置的显示屏,看到写满屏幕的字符。知道不会说话的霍金怎么接受记者的采访吗? 早在十多天前,霍金便已拿到了全国各地记者所提的问题。记者会现场,他每调出一个答案时,仍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 因为目前,霍金只剩下右手的一个大拇指能够操作了。霍金用这样的方式“说话”,表达着那智慧和幽默的思想。一个小时里,霍金回答了十多个问题,通过没有感情的扬声器。 据说,现场很静,不时有掌声。不知这个困难的记者招待会现场,有没有眼泪在飞? 一个记者问他:“霍金先生,你认为你本人幸运吗?”提问的人话一出口就有些后悔了,这是什么问题? 你猜,霍金怎么回答:“我在各方面都非常幸运,除了患‘运动神经元症’之外。并且就这个病对我也不是多么重大的打击。患此病仍能成功,我感到满意。我现在真的比发病之前的那个我远为快乐。我无法说它是一项恩典,但已经够幸运了:它并没有比预计的更坏。 “一个21岁的剑桥硕士,突然不会系鞋带了。医生说,你只能再活两年” 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如果回忆21岁以前的生活,该是一个牛津男孩的浪漫: 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刚好是伽理略逝世三百周年的同一天。然而,我估计了一下,大约有二十万个婴儿在同一天诞生,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后来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我上学时,牛津物理课程的安排,使得大学很容易逃避用功,我爱逃学。我有一次计算过,在牛津的3年中,我也就是平均每天学习一小时。我和大部分同学的共同态度:一种百般无聊的心态,而且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争取。命运的大拐弯,发生在我进剑桥读书后—— 那时我已经有了牛津的学位,进剑桥为的是跟自己喜欢的老师研究宇宙。196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发现系鞋带这件事竟变的非常困难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的上帝? 过完21岁生日之后不久,我就进医院检查。ALS病?全称叫“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英国人也叫“运动神经细胞病”。医生说:“这是无法治愈而且是致命的病,你只能再活两年。” 一个21岁的翩翩少年绝望了:“我怎么会那么倒霉呢?怎么这种病会发生在我身上呢?我估计,自己活不到完成博士论文,所以看来做研究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沮丧了几个月,喝酒,听伤感的音乐。后来,命运和心情又有了一个大转弯,他会调侃:“你们知道吗?我的轮椅轧到了王子的脚指头。” 这是真事。后来霍金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且是最年轻的会员。查尔斯王子邀请学会里的一群青年才俊欢聚伦敦。霍金去了,并且喜欢旋转这个轮椅来炫耀,查尔斯王子喜欢这个动作。“结果,我的轮椅旋转时,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幽默的他说,“我希望王子的脚趾头依然无恙。我的很多知心朋友,都有被我的轮椅轧过的经历。” 当然,霍金也尝试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后果,这位量子引力学的大师级的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的左右下,跌下轮椅,甚至身受重伤,但是霍金还是“站”了起来。 看到霍金今天这个样子的人想不到:“霍金有一副相当嘹亮的好嗓门,虽然不是军官的嗓门,但也够威风凛凛的。” 他的朋友感慨地说:“我们可以相信,当他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那么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精神。” 霍金的两位妻子:爱情的力量在接力 2002年,霍金来到中国,和他现在的妻子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不知在他智慧的大脑里,为他的前妻留了怎样的位置。 “真正使我生活改观的,是我和一位名叫简.瓦尔德的女士订婚。这下我有了活下去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我要结婚就必须要有一份工作。”年轻的霍金说。 1965年,23岁的霍金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工作方面,成功申请了剑桥的一份研究奖学金,钱够花了,还能娶媳妇。这年7月,他和这位改变他命运的女士结婚了。婚礼是在剑桥的“三一”教堂举行的,虽然他此时靠着拐杖才能蹒跚行走,但他拥有博士学位、忠诚贤惠的妻子以及可用在宇宙学上的新数学技巧。在他脸上仍然是傲慢自大、毅然决然的表情,这说明了:“我可以做任何事情。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止我,即使是ALS也不能。” 当然,也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止霍金生孩子、他家里居然人丁兴旺,两年后的1967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罗伯特出生;1970年,女儿露西也来了;第二个儿子提莫西出生于1979年。他们这个身体不好的爸爸开始成名了。 回忆爱情的感觉是甜蜜的。1963年除夕夜,他邂逅了对他情有独钟的年轻姑娘瓦尔德。 他的前妻回忆: 那年新年聚会,我看见一个年轻人挨着墙角站在角落里,正在聊天,讲述的是他在剑桥进行宇宙学的研究。他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他讲起笑话来笑的直打嗝,几乎喘不过气来。他的许多笑话是嘲讽自己的。 再后来,朋友问我:“你听说过霍金的情况吗?他走路总是摇摇晃晃,不能系鞋带。他们说他也许……只能再活两三年……” 我大吃一惊。简直难以想象,一个仅仅比我大几岁的人竟然要面对死亡的前景! 再次见到他时,他显得很高兴,我们一起看戏。 真挚爱情的道路确实崎岖不平。他也许觉得我的出现是在他的伤口上撒了盐。他几乎没有表白,而且拒绝谈论他的病情。他掩饰他的敌意和失落感,好像是在故意阻止我和他进一步交往。但是太晚了。我已经没有办法解脱了。终于在剑桥一个小雨淅淅沥沥的晚上,他终于吞吞吐吐地低声向我求婚——那一时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面对有人要我仔细了解他病情的提醒,我回答说:“我非常爱霍金,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和他结婚,我愿意为他做饭、洗衣、购物和收拾家务,放弃自己以前的远大志向。因为与我面前的挑战相比,那种抱负现在微不足道了。“ 第一个星期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转瞬即逝。一天,他发病了,满屋子回响着他刺耳的咳嗽声,直到窗户啪嗒啪嗒作响,冷风回应着惊惶失措的叫声。我却不知所措。 风雨相伴了几十年,直到1990年他们平静离婚。而那时,霍金已经是个走在路上总被人认出的名人。做一个残疾名人的妻子,不容易。 他的前妻说:“一个叫梅森的护士渐渐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因为他所具有的专业训练,使他能注意到霍金的每一个怪念头。当我收到霍金的一封信,说他打算和梅森生活在一起时,我知道一段生活行将结束了。1990年5月,我们办理了离婚手续的四个月后,他结婚了。我祝福他。两年后,我又有了家。“ “什么都不能剥夺爱的权利。“今年60岁的霍金用一个指头说。 他在北京演说的题目是:《膜的新世界》。你能听懂这个深奥的话题吗?但是霍金的爱情故事,很多普通的中国人都懂。 一个关于《时间简史》的黑色幽默和黑洞理论 霍金在2002年的中国之行,使得他的那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在中国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流行。像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能读懂《时间简史》吗?这里有一个关于《时间简史》的幽默。 一个美国商人在飞机上,津津有味的读着霍金的《时间简史》。邻座一个老者有些惊讶地说:“你能看懂这本书吗?我就没有看懂。” “这么有趣的书还看不懂?”商人大叫起来。于是给这位老者热情讲解。 最后,当他想起来问一下这位听讲者的职业时,老者谦恭地回答:“我是苏联科学院院士。” 的确,连科学院院士都看不懂的书,让霍金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2002年,霍金在中国说,他要重新改写这本书,让即便是12岁的孩子,也能看懂他的时间研究成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家家户户的书架上都有这本书。 “《时间简史》是我第一部为大众写的科学著作。但是我后来发现,没必要写的那么复杂,所以我准备把它改成青少年版,让所有人都能读。这本书,大概还要一年时间才能与大家见面。”霍金说。 如果说霍金在社会公众中的出名,是因为他1998年完成的《时间简史》;那么霍金在宇宙科学圈里的成名,则始于他对黑洞的研究。 11962年,20岁的霍金选择去剑桥大学学习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为的就是跟随著名的宇宙学家霍伊耳做研究导师。但是,学校给他指派的是另一个名师,丹尼斯.席阿玛,相对论宇宙学界的权威。 剑桥的求学无疑给了霍金很高的起点。一年后,他斗胆向霍伊耳教授的理论提出质疑,引起轰动。1965年,在他23岁时,发表博士论文,关于“可应用于宇宙的奇点理论”。 在他长子罗伯特诞生的1967年,霍金开始进行黑洞奇点定理的研究。数年后,他与人合著的《大尺度时空结构》,成为引力物理学的经典。1974年3月1日,他在权威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界最重要的进展,他的论文被认为是“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荣誉接踵而来。1974年,他当选为最古老的学术组织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8年,霍金获得世界理论物理学界的最高成就奖“爱因斯坦”奖;1979年,37岁的他担任了剑桥大学卢卡逊讲座教授的职位,让霍金自豪的是,这个职位牛顿当年担当过。 随后,轮椅上的霍金也合作者一起提出了“开放暴胀”理论,对宇宙的起源和归宿作出了全新的解释。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只会用指头说话的霍金教授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霍金是一个极富天才和毅力的英国天体物理学家。他使用数学工具论证了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成为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宇宙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他获得了“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美誉。 “我发现真实的宇宙比电影《星球大战》更吸引人” 2002年,霍金在中国说:“我发现真实的宇宙比电影《星球大战》更吸引人。” 他鼓励更多中国优秀的年轻人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物理、天体物理研究作为他们终身奉献的事业。这位60岁的聪明老头说:“我希望年轻人走上这条道路。如果要走这条道路,我建议你们要先学好理论物理学。我发现物理学和宇宙学极其激动人心,它就像星球航行,勇敢地向未被征服的领域前进。” “我能够在头脑中探索黑洞,进入宇宙最遥远的地方。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进入空间,就进入物理学。”用指头现场打出这写字,霍金用了很长时间;从一个对宇宙感兴趣的英国青年,到今天一个被世人所知的科学巨星,霍金付出的太多。探索宇宙时空的杰出科学成就,加上战胜罕见疾病的坚强毅力,也使得他成为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之一。 霍金赢得的尊敬超越了学者的团体,超越了国界,甚至连教皇,也曾跪下来与霍金交谈。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40岁的霍金在轮椅上参加了一个宇宙学大会,会议的主办地就在梵蒂冈,与传统科学界观点不同的教皇科学院主办了这个宇宙学大会。霍金的宇宙论演讲,与宗教观念的“宇宙观”自然有不一致的地方。会议中的一天,不常露面的教皇出面接见各国客人。教皇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客人从平台的一边进入,跪倒在教皇面前,轻身的交谈几句,然后从平台的另一侧离开。轮到霍金了,他驾驶着轮椅上了平台。这位几天前谈论过“无边宇宙论”,也提出过无需造物主创造宇宙的人,与基督教的领袖面对面的在一起。对教徒来说,教皇就是上帝在地球的代表。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教皇离开座位,跪下来,使他的脸也霍金的脸在同一水平线上,两人开始交谈,所用的时间比其他人都长。最后,教皇站了起来,掸了掸自己长袍上的灰尘,微笑着与霍金告别。霍金的轮椅就缓缓的驶向了平台的另一边。 他的另一本著作《果壳里的宇宙》,在2001年完成。在这本《时间简史》的“姐妹篇”里,霍金引用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我依然认为自己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的经历告诉普通的我们,束缚你思考的,不可能是疾病,也不可能是别人,惟一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1896~1900年在维也纳天文台和慕尼黑天文台工作,1901~1909年任格廷根大学教授和大学天文台台长,1909年任波茨坦天体物理台台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德军中服役。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物理学家史瓦西出生于德国弗兰克福,他16岁时就发表了一篇关于行星轨道的论文,18岁进斯特拉斯堡大学,20岁进慕尼黑大学,23岁获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