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科大吴李康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中科大吴李康发表的论文

(含合著及译著)伊恩·伯基特《社会性自我——自我与社会面面观》(2008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彼得·瓦格纳《并非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一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丹尼斯·史密斯《埃利亚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麦克·盖恩《法国社会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毕利希《论辩与思考——社会心理学的修辞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克里斯·希林《科技、文化与社会中的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克里斯·希林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齐格蒙·鲍曼《社会学之思》(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基思·特斯特《后现代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克里斯·希林 菲利普·梅勒《社会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约翰·奥尼尔《身体五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毕利希《论辩与思考——社会心理学的修辞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德朗蒂主编《欧洲社会理论手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3月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北大出版社,2009年3月《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德]乌塔.格哈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米格尔·卡夫雷拉《后社会史初探》,北大出版社,2008年哈佛燕京学社主编《人文学与大学理念》,江苏教育2007(与黄万盛、牛可等)《论基督君主的教育》/[荷]伊拉斯谟著 译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英]布莱恩·特纳主编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教育思想的演进》/[法]涂尔干原著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福柯文选》(共四卷),三联书店即出(与李猛等,共约140篇论文,承担其中40篇)伊拉斯谟《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布赖恩·S·特纳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布鲁斯《社会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0沃特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与杨善华等)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与李猛)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与李猛)斯特罗克主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辽宁教育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与渠东、李猛)施路赫特“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伦理”,《思想与社会》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pp242-336B·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讲》,三联书店1998,pp173-194戈里高利“‘历史的宏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社会变迁”,《国外社会学》1997年4-5期合刊罗纳塔斯“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社会主义过渡转型中的企业家和共产党干部”,《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43-62。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实际运行”,《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68-86主要论文“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载于杨善华、谢立中(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p1-67 “经典理论缘何经典?”,《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3月号“吉登斯”,载于杨善华(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p210-256“埃利亚斯” ,载于杨善华(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p313-366“革命常规化过程前后的精英转换与组织机制变迁:以冀东西村为例” ,载于王汉生、杨善华(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p232-286“身体视角:重返具体的社会学” ,《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1期【后收入王思斌、杨善华(编):《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社会学者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单位:一种制度化组织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12辑,1996年(与李猛,周飞舟合作)【后收入《中国社会学》第2卷】校订韦伯《批判施塔姆勒》,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韦伯《罗雪尔与克尼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库恩《中国三十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萨柯采《反思性历史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沃特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

[编辑本段]1.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196?~265?)三国魏文学家。字萧远。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人。性狷介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异其文。初仕为浔阳长,有政绩。魏末晋初病逝。李康所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李康从“五德更运”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朝代按五行更始,以次相代。这种“运”不是杰出人物靠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个人的出处穷达贵贱又受个人命运的“命”与时代命运的“时”摆布。他列举历史上正反面人物与事件,以图证明上述推论。该文特别重在对士人出处问题的探究,强调“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但又强调虽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是为了“遂志而成名”。此文曲折地反映出魏晋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矛盾心情。旧有集2卷,今佚。存《运命论》1篇,《文选》、《艺文类聚》均采录。[编辑本段]2、山东大学教授、博导(1962-)博导 微波技术研究所1962年9月出生,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80年至1987年在原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物理与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学习,分别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 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 曾于1997年、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作为访问教授赴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及McMaster University等地访问进修。主讲过的本科课程有:计算机控制、微波天线、C语言与数据结构等,专业英语等。主讲过的研究生课程有:应用数值分析、微波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光纤通信技术, 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专业英语等。曾在IEEE杂志、电子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主要从事应用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与光纤通信技术。主要的研究项目有:光纤通信系统的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微波六端口测量技术的研究,光通信器件与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与设计。[编辑本段]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女,壮族,1957年5月生,广西扶绥人,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0月参加工作,广西民族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副教授。主要工作简历:1973.10—1975.12 广西田阳县田州公社凤马大队插队1975.12—1978.02 广西百色地区招待所工人1978.02—1982.01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学习1982.01—1990.12 广西民族学院团委干事、副书记、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1990.12—1993.01 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党总支代书记、书记,副教授(其间:199209—199211在广西区党校学习)1993.01—1995.12 广西区党委高校工委宣传部副部长1995.12—1996.01 广西南宁市委宣传部部长1996.01—1997.03 广西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7.03—1998.06 广西南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8.06—2000.07 广西南宁市委副书记兼南宁市委党校校长、市行政学院院长(其间:199711—现在在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现代经济与决策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2000.07—2003.05 中共钦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2003.05-2008.01 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人事厅党组书记,自治区人事厅厅长。2008.01.26广西自治区副主席十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编辑本段]4、北京大学副教授李康 副教授- 学术经历 6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本科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福特基金“青年社会学者”进修项目- 主要著作(含合著及译著) 6译著《论基督君主的教育》/[荷]伊拉斯谟著 译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英]布莱恩•特纳主编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教育思想的演进》/[法]涂尔干原著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福柯文选》(共四卷),三联书店即出(与李猛等,共约140篇论文,承担其中40篇)伊拉斯谟《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布赖恩·S·特纳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布鲁斯《社会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0沃特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与杨善华等)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与李猛)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与李猛)斯特罗克主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辽宁教育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与渠东、李猛)施路赫特“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伦理”,《思想与社会》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pp242-336B·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讲》,三联书店1998,pp173-194戈里高利“‘历史的宏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社会变迁”,《国外社会学》1997年4-5期合刊罗纳塔斯“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社会主义过渡转型中的企业家和共产党干部”,《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43-62。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实际运行”,《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68-86[编辑本段]5.教育技术学领域专家李康,广州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系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曾师从南国农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广东省教育学会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华南和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教育专家组组长等。主讲教育技术学原理、教育传播学、教学设计、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英语等课程。发表过“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论教育技术领域的哲学观’、“我国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问题”、“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等5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和教材:《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教程》;参编教材《信息化教育概论》、《电化教育学》、《大学教学原理和方法》等。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甘肃中青年科技基金的课题、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重点课题等数十项。获得过“甘肃省高校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二、三等奖”、“全国网络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广州市优秀教师”等多项奖励。6: 瓯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工作简历1985.08—1990.02 瓯海县农委办公室副主任1992.02—1995.12 瓯海区农经委副食品基地科科长1995.12—2000.01 瓯海区永兴镇副镇长2000.01—2001.12 瓯海区农业局副局长2001.12—2003.03 瓯海区农业局副局长、温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瓯海区管委会主任2003.03—2007.02 瓯海区政协副主席、瓯海区农业局副局长、温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瓯海区管委会主任2007.02至今 瓯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协助区长负责农村、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畜牧、民政、扶贫、移民安置、防汛抗灾、山林防火等方面工作。分管农林渔业局、水利局、民政局、移民办、残联、农业高新园管委会、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指挥部、西向排洪工程瓯海段指挥部、瞿溪河拓宽工程指挥部。联系老龄委、农办、扶贫办、慈善总会。

李康,1991年8月7日,就读于淮北师范大学。。

吴李康论文发表

“立人”首在“立言”———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生存观摘要]“五四”白话文运动不是单纯的文学工具和形式的变革。文学革命者认识到文言是权力建制的工具,国人具有文字崇拜的心理,白话文运动具有推动全方位的生命解放的意义。[关键词]“五四”文学革命;语言观;白话文;话语权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胡适文学改良的中心是文学工具的变革,这是历来讨论“五四”文学革命的著作都曾指出过的。实际上,与此同时文学革命者所理解的语言本身,是与人的政治生活、思想信仰、人格等相依相生的,人的生存是语言性的生存,所以欲新民,必先新语言,白话文运动有其推动全方位的生命解放的意义。一、文言是权力建制的工具“五四”文学革命者对文言的反对,具有推翻权力象征体系、革新民族心理的重要意义。文言是中国古代上流阶级使用的书面语,权力话语、正统的道德话语、教育都是采用文言,它是通往权力大厦的大门之一,一般下层人民无法掌握。语言文字也是权力资源,文言是权力、权威的神圣的象征符号体系,权力系统必须垄断它。[1](P168)“五四”时人们已意识到文言话语体系是权力建制的工具,是权力系统意识形态生产的武器,因此他们常常痛陈自己对于文言的憎恶,利用语言学、民俗学知识对神圣的文言话语进行除魅的手术。钱玄同认为中国古代文字脱离语言,形成“文言文”,源于统治阶级的权力建制:“那独夫民贼,最喜欢摆架子。无论什么事情,总要和平民两样,才可以使他那野蛮的体制尊崇起来……对于文字方面,也用这个主义。”[2](P87)权力系统在语言文字、服饰礼仪等各方面都着手权力等级体系的建构,渗透主尊奴卑的规训。许多字词、文章体式、书写款式都是只有皇帝、贵族才能应用的,还要附会上神秘恐怖的色彩。“朕”、“宫”、“钦”、“御”等,本是社会通用的词语,最终却被专制皇帝霸占了专用。“制”、“诏”、“上谕”等文体和其中的专用句式,都是为了建构权力的象征体系和秩序,为神化权力而服务。从现代军阀不惜动用武力卫护文言,更可看出文言话语的权力象征和建构的功用。河南军阀李倬章说:“自古以来,只有北方人统治南方人,绝没有南方人统治北方人……(蔡元培)知道南方力量不足以抗北方,乃不惜用苦肉计,提倡新文化,改用白话文,藉以破坏北方历来之优美天性与兼并思想。”[3](135)军阀竟然也来反对白话文,可见他们从文言符码体系的坍塌、平民话语的被承认,嗅出权力基础也随之动摇了。文言使用者垄断了社会的话语资源,下层人民被剥夺了言说的权力,因此鲁迅称之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他在《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里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对于文言的毒害,鲁迅确有切肤之痛;对于白话的倡导,鲁迅发自肺腑地欢迎。也许鲁迅比任何一位文学革命的倡导者都要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白之争的意义,但他对白话文运动的参与主要是在小说创作中,他以痛切博大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中国人所受的文言话语体系的压榨和中国人语言生存的悲剧。鲁迅“五四”时期的小说中刻画的一般国民,无不深受文言话语的压制,被剥夺了一切言说的途径和能力,无法参与起码的政治、风俗、伦理生活,形成了一系列的“木头人”、“哑子”、“鬼魂”的国民灵魂群像。(一)话语地位的彻底丧失如阿Q,在文言话语的压榨下,一切言说的权力都被剥夺了,连姓都不配有。他因自己是个癞头而忌讳“光”、“亮”等词,但群众却愈加肆无忌惮地对他加以暗示、讽刺,因为话语权是与政治、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的,而阿Q是个受损害的孤独者;孔乙己也因为早已一无所有,所以他所拥有的文言资本,完全丧失了权力价值。经过几次话语权争夺战的失败,在未庄的话语等级体系里,阿Q渐渐丧失了所有的话语资格和机会。(二)伦理风俗上话语权力的匮乏如乡绅勒索阿Q:“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Q是问。”在乡绅阶层的文言话语的敲诈下,阿Q在本乡无法生存了。再如《风波》中,八一嫂被赵七爷吓得“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赵七爷说的是:“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你能抵挡他么!”这样语无伦次的几句话,因为杂糅着权力象征、文言符码,便触及了平民内心深处世代遗传的恐怖原型意象。祥林嫂则因伦理话语权被剥夺,被群众判为一个克夫克子、不祥不洁的犯人,承受着精神上的酷刑。话语资源的贫乏使得乡人任人恐吓,长期处于恐慌无主的心理状态。(三)政治上话语权力的匮乏新起的革命话语似乎给了阿Q机遇,他跑到假洋鬼子那里去了。“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在这新起的“洋”式话语、革命话语面前,阿Q“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之后才发现,他在这里比在文言统治的世界中更无地位,在那里他还可以在正统文言的边缘,以“毛虫”、“晦气”等话语去侵犯更弱者。(四)法律方面话语权力的匮乏阿Q受审后,最终作为文言话语资源上的彻底贫乏者而被冤杀:他不识字,因而在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离婚》中的爱姑仗着礼教敢言敢闹,然而最后因为缺乏文言话语能力,还是慑服于七大人身上所笼罩的文言恐怖气氛之下:“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她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来———兮!’七大人说。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的错。”二、渗透在汉字中的荒谬思想“五四”文学革命者也敏锐地发现,文字中积淀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言词汇与传统的荒谬信仰是不可分离的。胡适、鲁迅、周作人、江绍原等曾先后作出分析,汉字是巫术思维、野蛮风俗的产物。从人类学的角度,加上谙熟中国道教传统,他们指出中国人有崇拜文字的野蛮心理。钱玄同以翻译用词为例说:“如译Republic为‘共和’,于是附会于‘周召共和’矣,译Ethics为‘伦理学’,于是附会于‘五伦’矣。”[2](P164)“共和”等文字中沉积着国人驯服于专制统治的集体无意识;“伦理”等汉字中遗存着以群体压制个体的规训。诸如“王道圣功”、“文以载道”、“关帝显圣”、“婴儿姹女”、“丹田泥丸”等等,这些汉字都遗传着极重的毒素:专制权力的规训、道教野蛮荒唐的迷信等。“妖魔丑类”、“食肉寝皮”等则富含着嗜杀、施虐狂等野蛮根性。因此周作人说,传统中的“那种荒谬思想已经渗透进了文字里面去了,自然也随处出现。”[4](P171)连年月之类的时间名词都被古老的势力支配着。汉字本产生于巫术,甲骨文即是上古巫师占卜的道具。傅斯年等指出:“中国文字尤其有缺点的地方,就是野蛮根性太深了。造字的时候,原是极野蛮的世代,造出的文字,岂有不野蛮之理。”[5](P149)比如“也”等字,代表着生殖器崇拜,这类荒谬思想和野蛮信仰通过文字沉积在集体无意识中。与文字相关的崇拜和迷信是传统中国的“国教”之一,渗透到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胡适后来的《名教》一文承“五四”反对文言文的余绪,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文字巫术。“我们的古代老祖宗深信‘名’(文字)就是魂,我们至今不知不觉地还逃不了这极古老迷信的影响。”“(老祖宗)深信‘名’有不可思议的神力。”[6](P91)在底层社会的风俗迷信里,道教文化流传的法术里,普遍流行着对于文字魔法的信仰。民间戏剧的舞台上,通俗小说的描写里,又将这些妖术加以宣扬传播。文字巫术在传统社会的势力很大,权力系统也趁机加以利用,宣扬文言的神圣恐怖,造出各种禁忌,来建构权力的神圣象征体系。正因为这样,《离婚》中的爱姑会被七大人吓得魂不附体。这类对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批判,并不存在民族虚无主义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批评遵循历史科学的原则。他们认为对于文字的崇拜、汉字的神秘化,在古代是很自然的,野蛮风俗和巫术都是人类发展必经地阶段里曾有的文化观念。但是,时代既然已经发展到20世纪了,再停滞在上古的迷信中就是错误的了。因此“五四”时人必须大力革除这类早已过时的习俗和信仰,它们不独存在于语言的使用中,也渗透在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三、白话的建立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解放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批评胡适的白话文改革是形式主义的,胡适自己的表述也导致了人们的误解,因为他一贯强调文学革命、文艺复兴的第一步是工具的革命。其实胡适等人非常深刻地涉及到了白话所具有的生命解放的价值。反对文言文,即是将国人从专制权力的符号体系的威压、文字巫术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它也是语言生存的革命、心理的革命、个性的全方位解放。人的生存是语言生存,他的思想、人格、感情、欲望、社会政治生存等等,全都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着。承认白话的价值,主张白话使用的权力,事实上即意味着白话话语主体地被发现和确立。由于现代人即语言动物,语言在生命各层次渗透的深刻性、根本性,所以白话文革命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以白话生存的人民的革命:从心理、思想感情、欲望到社会政治生存,全都得到独立的权力。从此,个体有可能无所顾忌地自由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印象,个体的利益诉求有可能借语言直接表述出来,再也没有不必要的障碍。外部的社会革命里,“民国公民”的政治身份被承认;与之相比,白话文革命带来的心理、感情、人格等全方位生命解放的可能,则具有更重大深远的意义。语言与生命合一,“立人”“首在”“立言”。由于白话文革命关涉到诸如民族个体生命的全方位独立这样重大的问题,所以林纾会跑出来,反对“都下引车卖浆之徒”、“京津之稗贩”使用的语言有作为书面语、文学语言的价值,正可见林纾等维护权贵即有地位的潜意识,根深蒂固的独享文化特权的保守性,这些特权和权威的魅力便首先集结在神圣的文言符号体系上。章士钊称文化的精华只“为最少数人之所独擅,而非士民众庶之所共喻”,[3](P198)则更是暴露了士人的国师情结,他们仍然幻想掌控意识形态的生产,与专制分享权力。所以吴稚晖一针见血批评反对白话者,“只有那班亡国大夫,瘟国官僚,借着他那种提倡‘上圣德颂’的精神,暗暗欢喜,可以巩固他们的老局面……保固‘学士大夫’的局面……”[3](P208)平民口中的语言既然可以取代过去上流阶级的文言,也就意味着上流阶级在权力身份、心理优越感、文言所建构的权力的神圣氛围等各方面的丧失。白话文革命由此歌颂平民的语言和平民阶级,同时,也利用日渐“当权”的平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构造自己的合法性。胡适力斥文言是枯死的,而“乡曲愚夫、闾巷妇稚”的语言却是活的。谈的虽然是语言的变迁,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价值重估:普通平民的精神生活价值、文化生产能力,其实是高于贵族、文人学者的!胡适所谓言语必须“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多少利用了平民主义话语来为白话文壮威。早年胡适总是不忘对平民大唱颂歌,“国语的演化全是这几千年‘寻常百姓’自然改变的功劳,文人与文法学者全不曾过问……我们对于这种玄妙的变化,不能不脱帽致敬……”[5](P232)“五四”白话文革命的理论前提之一,是胡适等人对于现代国民的想象:人格独立的、有文化、富理性的公民。其中暗含着对现代民族个体的构想,有比较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到后来各派的社会主义思潮也相继产生影响,新作家便更企图以人人都懂的白话文学来消融个体之间的隔阂,以创造人人平等独立的大同社会。自然,白话文话语权力的确认,只是带来了生命解放的部分可能性,因为一则生命解放是系统的、多方面的,不是单有语言、文学革命就能竟全功的;二则白话本身虽然具有重大的生命解放价值,但它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它的词汇、实际的言语应用,同样是传统的结晶,也可能充斥着负面信息,并没有一种“纯洁的、正确的”的白话;三则“五四”时所谓的“平民”有很重的幻想色彩,白话文运动的主体和受众里实际上少有下层平民,而主要是各类知识分子。参考文献[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2]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一卷文学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3]玄珠·四面八方的反对白话声[A]·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集·文学论争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4]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中国气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5]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A]·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6]胡适·胡适文存三集·一[M]·上海:亚东图书馆, 1930·

中科大李旭东发表的论文

李旭东 - 简介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12月生于上海。留英、留美博士。1985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随后进入电力部西安热工研究所材料研究室(现为国家电力公司热工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工作。1991年初,在材料疲劳与断裂领域国际著名教授Keith J. Miller的邀请和资助下,到英国Sheffield大学的结构完整性研究所(SIRIUS)进行为期两年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316L不锈钢中短裂纹在蠕变-疲劳交互作用下的扩展。此后,在英国Open大学材料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研究,从事钎料蠕变破坏方面的研究。1998年初赴美国Utah大学冶金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多晶体材料微结构的计算机模拟、微裂纹各向异性应力场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在微裂纹评定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李旭东 - 详细信息 2001年7月由美国归来,现为兰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出任校学术梯队及特色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并在我校率先为本科生开辟了双语教学。200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003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成功‘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同时作为中方执行人,申请成功科技部中国-匈牙利科学技术国际合作项目和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05年又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现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出任‘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并被推选为甘肃省侨联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目前的主要学术成绩可以归纳为:1998年同美国导师一起,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微裂纹应力场强度因子各向异性”概念和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在国际上首先具体总结了“材料结构弱点”之物理概念与几何意义,提出了“材料结构弱点”特性理论,为“材料性能设计与材料失效行为预报”的一体化整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ProDesign、TransMesh和CIPKA软件,分别解决了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计算机可视化仿真与有限元网格划分、各向异性应力场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等问题;在国际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论文

我记得上高中那会儿,经常听到的就是陈景润还有华罗庚以及祖冲之,这些大人物可谓是声名远播,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少。

李治,吴文俊,祖之冲,冯康,江泽涵,熊庆来。

天才的诞生本来就是特别小的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就。

中科大博士吴迪论文发表

岳晓东博士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是国内唯一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并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华南师大、南京师大等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是国内唯一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并受聘但任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在心理咨询、创新思维、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成绩斐然。他先后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特别是他的《登天的感觉》一书,使国内成千上万的人对心理咨询开始有所了解,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此外,他撰写的《少年我心》、《哈佛热线》和《批评的艺术》等心理学科普读物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学术著作类 岳晓东 (1993). 心理咨询职能、美国大学的心理咨询情况,张小乔主编:《心理咨询、治疗与 测验》,人民大学出版社,页6-8, 134-208。 岳晓东 (1999).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机理与操作注意事项,第三章:心理咨询的移情, 与操作技巧, 张小乔主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 操作》,人民大学出版社,页11-25, 52-120。 岳晓东、祝新华 (2000).《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普著作类 岳晓东 (1997) . 《登天的感觉》(心理学科普读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7次)。 岳晓东 (1997) . 《少年我心》(心理学科普读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3次)。 吴迪, 岳晓东 (1997). 《批评的艺术》(心理学科普读物),江苏教育出版社。 岳晓东 (2000) . 《哈佛热线》(心理学科普读物),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3次)。 岳晓东 (2003) . 《哈佛读书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垒球运动员姓名:吴迪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03.01身高:172cm体重:66kg国籍:中国籍贯:四川位置:二垒国家队号码:12主要成绩:2000年亚洲青年垒球锦标赛亚军2002年全国垒球锦标赛冠军革命烈士烈士,原名吴世禄。1925年全家逃荒要饭到江西德安县落户。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革命发展到德安,离开家庭投身革命。1929年,在石鼓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江中心县委领导的赣北游击队,随游击队参加了“港口暴动”。1930年7月,调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直警卫排,给军长蔡申熙当警卫员,其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七里坪成立时,调到总部任参谋。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在著名的黄桠战役中,带领一个营打阻击战,创造了一个营消灭敌军一个团的战绩。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萧克率领的部队开往华北,深入燕山脚下的平西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该部作战科长,三十四大队政委等职。日军对平西地区“扫荡”时,率领所属部队,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敌人的大“扫荡”。1941年,随詹大南到平北,开辟新的根据地。任第十二军分区武装部长,并参加龙延怀(爱国人士)支队,任副队长。引导这支抗日队伍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为粉碎日军“五一”大扫荡,减轻敌人对平西、冀东根据地的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抗日战争转入了大反攻阶段,各地人民武装相继整编为主力部队。先后在冀察热军区独立第八旅(后改为五旅)六团任团长,十团任政委。1947年,随部队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师,任师参谋长。1948年1月,国民党暂编第三军十一师从永宁向延庆四海地区进犯,军区首长决定以独二师为主,歼灭这股敌人。战斗于11日打响,吴迪采取“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术,将敌人诱至预定地点,将其包围。激战中,吴迪深入到部队前沿阵地,在指挥作战中不幸被敌人冷枪击中,英勇牺牲。物理学博士化学法沉积制膜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教学:讲授本科生"材料表征"课程指导材料物理专门化实验研究兴趣:电介质薄膜的制备、表征和应用高介电栅氧化物材料及其于Si器件的集成氧化物纳米管的合成和表征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术主要科研成果:(1)制备了具不同微结构特征的SrBi2Ta2O9薄膜,其主要性能参数达国际报道的最高水平,对其抗辐射机制,晶化和织构形成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理论解释。(2)在国际上首次用湿化学方法制备了具有优良抗疲劳特性的Bi3.25La0.75Ti3O12薄膜并用缺陷电荷聚集与畴壁钉扎对外电场频率的不同响应对其抗疲劳特性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三年来,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单篇引用最高达28次。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男,汉族,1954年出生,辽宁沈阳人。博士、教授。学习与工作经历:1978~1982年:就读长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1984~1987年:就读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1996~2000年:在职攻读吉林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获经济学博士。1987~1994年:任职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先后参与生产管理、财务分析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工作,并从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1994~2002年:任教于吉林大学商学院,从事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1~1993年: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从事JIT与精益生产研究;1998~1999年:日本千叶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知识管理研究;2003年起:任教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领域: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营与物流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主要研究课题:JIT与精益生产、ERP与企业信息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CRM与电子商务;BPR与流程管理、知识创造与知识管理;科研项目:主持、参与“吉林省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基于知识的企业创新过程与能力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论文:(01)丰田生产方式的经营组织策略(02)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营销策略与系统(03)丰田生产系统中的看板与计划(04)CIMS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模式、体系(05)CIMS环境下的企业营销信息系统设计(06)日本企业劳动人事制度与人力资源积累(07)企业知识及其创造能力分析(08)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与知识联盟(09)知识资产的构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10)习惯领域理论与企业知识结构分析教学及指导学生:自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以来,一直担任企业组织与运营管理(本科生)、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生)、生产与运作管理(MBA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曾获吉林大学“优秀主干课程”教学奖。目前主要担任MBA的运营管理课程。指导硕士生与MBA研究生50余名。社会兼职:英国威尔士大学新港学院海南、深圳教学点兼职教授;北京艾肯咨询公司高级顾问;长春春莲集团管理顾问。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记者1929年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苏南军区文工团队员。1949年在苏南军区画报社任摄影记者。1952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1954年参加拍摄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部长纪录片《通往拉萨的幸福之路》,1956年他作为摄影记者随中国艺术代表团出访亚洲,非洲等7个国家,先后拍摄了《尼罗河畔》、《在阿富汗的日子里》、等纪录影片,1957年在朝鲜拍摄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印度》1962年拍摄了《伟大的战士》、《星火燎原》。1964年参加中国新闻电影工作者代表团。在越南南方拍摄《越南南方抗美斗争》,1976年参加拍摄编导《光荣啊!保卫边疆的英雄》,1981年担任总摄影师拍摄大型军教纪录片。几十年来他参加拍摄编导的长短纪录片、军教片近80部。在舞台艺术摄影方面也有不少成功之作,1958年与他人合作拍摄舞台艺术片《龙飞凤舞》。1960年《北京的春天》(立体影片),1963年协助越南拍摄了《义静烈火》,协助老挝拍摄的《春天》荣获老挝最高人民议会和政府授予的二级自由勋章。纪录片《通往拉萨的幸福之路》获第九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奖、获国家交通部二等奖。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冯其红 石洪福 张先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 要:当前制约我国煤层气发展的瓶颈是单井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因此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是我国 煤层气开发亟须解决的问题。注气增产法是一种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增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向煤层中注入 其他气体(CO2、N2或混合气体),与甲烷竞争吸附或降低甲烷有效分压,促进煤层甲烷的解吸。该技术可 以保证煤层的能量,有利于甲烷产出,可大幅度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延长煤层气田的开采期。本 文主要对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理、室内现场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 了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难点,展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煤层气;注气;解吸;数值模拟

注气驱替煤层气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双赢效果。相比传统的储层压力衰竭法 开采,注入气体可以保持地层能量,延长煤层气井寿命,提高采收率[1],该技术还适用于开发深部低渗透 性松软煤层的煤层气。因此,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相关研究受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

1 注气驱替煤层气的机理

煤是一种孔隙高度发育的有机固体物质。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本质上是一种物理吸附,范德华力起 主要作用,不同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能力差异主要是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同。Cunningham[2]和Parkash[3] 认为这种作用力与相同压力下各种吸附质的沸点有关,沸点越高,被吸附的能力越强,因此煤对气体的 吸附能力表现为:CO2 >CH4 >N2。降文萍等[4]则从量子化学的角度计算发现煤表面CO2的吸附势阱要 大于CH4,因此CO2的吸附能力强于CH4。Marco Mazzotti[5]研究发现吸附气体会导致煤岩膨胀且膨胀 量为CO2 >CH4 >N2,因此注入CO2驱替煤层气会导致渗透率明显降低。

后来,杨涛等[6]建议采用注入超临界CO2来开采煤层气,超临界CO2能以气体的身份与CH4进行 竞争吸附,同时还能以液相的性质在渗流通道内萃取出极性较低的碳氢化合物和类脂有机化合物,从而 增加了其孔隙度和渗透性。

N2的吸附能力比CH4弱[7],因此N2驱替煤层气的机理与CO2驱替不同(图1)。注入N2后可以 降低CH4的分压从而促进CH4的解吸,N2置换CH4后煤岩会收缩引起渗透率的上升,加拿大艾伯特省 Felm Big Vaney[8]试验区的单井注入试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图1 注CO2和N2驱替煤层气的原理示意图

总之,CO2驱替煤层气技术比较适合于高渗透、不可开采煤层,对于我国低渗透、可开采煤层有一 定的局限性。另外N2的成本比较低,提纯容易。因此,建议采用富含N2的混合气体驱替开采我国的 低渗透煤层气,一方面发挥了CO2的高驱替能力,另外一方面发挥了N2的增渗作用。

2 注气开采煤层气的试验

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注气开采煤层气的室内以及现场试验。室内试验主要以气体的吸附/解吸、形变 和渗透率的测量为主,现场主要进行了CO2煤层埋存以及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的试验。

2.1 室内试验

煤对气体的吸附性大小主要取决于煤的岩石学组成、物理化学结构、煤阶、水分含量等自身因素,另外温度、压力也对煤岩的吸附性有较大的影响。针对煤对单组分气体的吸附,国内外的学者开展了大 量的深入研究[9~24]。

关于煤对多元混合气体的吸附,国内外专家学者[25~39]普遍认为多元气体吸附时,每种气体不 是独立吸附的,而是不同气体间存在着竞争吸附。二元气体的吸附等温线总是介于吸附能力强和吸 附能力弱的纯组分气体吸附等温线之间,混合体系中每一组分的吸附量都小于其单独在相同分压下 的吸附量。

室内的注气驱替实验的一般程序是:煤岩充分吸附CH4,然后注入其它气体,可以边注边抽,也可 以注入后待其它气体与甲烷充分竞争吸附后再抽,然后测试产出气体量和成分以及它们与注气压力、注 气速率等的关系。研究表明CO2/CH4的置换比高达1:7,N2/CH4可以达到1:4,产出气体中初期甲烷含 量几乎为100%,待注入气体突破后,甲烷含量明显降低[40,41]。

2.2 现场注气试验

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先后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注气驱替煤层气现场试验。1993年,美国的 BP Amoco公司在圣胡安盆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注气(83%的N2和12%的CO2)提高采收率的相关 试验[42]。1995年,美国又在圣胡安盆地向Allison和Tiffany煤层进行纯CO2和纯N2注入试验[43]。为 了测试不同地质条件下ECBM技术的适用性,加拿大在Alberta[44]盆地进行了小规模的CO2-ECBM工 程,采收率得到明显提高。中国和加拿大也联合在沁水盆地南部的TL-003井也进行了CO2-ECBM的 微型先导性试验,测试数据显示注气后产气量明显上升,产水量有所下降[45,46]。除此之外,在日本在 北海道,欧盟在波兰也进行过类似的现场试验。

目前看来,几个国家的现场测试结果都比较令人满意,注入CO2后气井产量均有大幅增长,但是近 井周围的渗透率在注气后有所降低,随着排采过程又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一方面是因为CO2的扩散趋 于均匀,不再像注入初期那样聚集在井筒附近,另一方面是排采过程中储层压力降低,煤基质收缩导致 渗透率有所增大。

3 注气开采煤层气的数值模拟

注入气体和煤层甲烷在煤层中赋存运移规律是注气开采煤层气的理论基础。注气开采煤层气的 实质是一个注入气体与甲烷在煤层中竞争吸附、解吸,扩散,以及水、气多相渗流的过程。ECBM 过程中煤层气的运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煤层气及注入气体的竞争吸附、解吸、扩散以及 达西流动等。气体的吸附、解吸会使煤岩产生膨胀、收缩变形,从而引起煤岩的孔隙结构变化,进 而引起煤岩渗透系数的变化。煤岩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系数变化反过来又影响气体在煤岩中的赋存与 流动。因此,ECBM过程是一个多组分气相-水相-煤岩固相耦合的过程。由于该过程非常复杂,即使建立了完整的数学模型,其求解也相当困难,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Ekrem Ozdemir[47~50],Julio Manik,Seto,吴嗣跃,孙可明[50~52]等在建立ECBM过程模型的时候一般都作了一些假设,忽 略某些因素,使求解变得简单。

常规煤层气模拟器一般可以模拟:(1)双重孔隙系统;(2)单组分气体在孔隙系统的吸附和扩散; (3)裂隙系统达西渗流;(4)吸附气体解吸产生的煤岩收缩。模拟ECBM过程还必须考虑:(1)CO2吸附引 起的煤岩膨胀;(2)混合气体吸附;(3)混合气体扩散;(4)由于注入气体和煤层和之间的温差造成的非等 温吸附等。

针对ECBM过程的这些特点,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ECBM模拟器主要包括商业的模拟器,如: GEM、ECLIPSE、SIMED11、COMET2,METSIM2和非商业的模拟器,如:GCOMP、TOUGH2、CBM - SIM、IPARS-CO2等。David H.-S.Law[53]对注气驱替煤层气数值模拟做了深入的研究,详细比较了上 述几种模拟器的模拟效果,各自的功能特点见表1。

表1 目前主要的ECBM软件的功能特点

4 总结

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注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可行性和原理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然而,前人的研究工作多处于纯理论研究阶段,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且存在如下可进一步研究的 问题:

(1)深入研究多组分气体在煤样中的竞争吸附/解吸效应,确定相对吸附(解吸)速率、置换速率 与吸附平衡压力、各组分气体分压、时间的关系。

(2)通过注气驱替渗流实验,研究煤层气采收率与注气方式、注气成分、注气周期、注气压力之 间的关系。

(3)研究煤变质程度及煤岩组分对注气效果的影响。

(4)开展高温、高压下的煤岩储层注气效果评价。

(5)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54]和分子动力学方法(MD)[55]进行注气开发的微观模拟。

参考文献

[1]Puri R.,Yee D.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C].SPE20732 presented at the 65th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New Orleans,1990:193-202.

[2]Cunningham R.E.Diffuse in gas and porous media[M].New York:Plenum Press,1980:153-154.

[3]Parksh S.,Chanrabarrtly S.K.Porosity of coal from Alberta Pla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1986,6: 55-70

[4]降文萍,崔永君,张群.煤表面CH4,CO2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J].煤炭学报,2006,31(2):237~240.

[5]Mazzotti M.,Puri R.,Storti G.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J].Th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2009,47: 619-627.

[6]杨涛.超临界CO2抽提对煤的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38~41.

[7]方志明.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机理及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2010,20~30.

[8]Wong S,Law D,Deng X,etal.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and CO2 storage in an thracitic coals-Micro-pilot test at South Qinshui Shanxi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07,1(2):215-222.

[9]Levy J.H.,Day S.J.,Killingley J.S.Methane capacities of Bowen Basin coals related to coal properties[J].Fuel,1997,74:1-7.

[10]Bustin R.M.,Clarkson C.Geological controls o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capacity and gas Content[J].Int.J.of Coal Geol.,1998,38(1-2):3-26.

[11]Lamberson M.N.,Bustin R.M.Coalbed methane characteristics of gates formation coals,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effect of mineral composition[J].AAPG,1993,77:2062-2076.

[12]Clark C.R.,Busti B.M..Binary gas adsorption/ desorption isotherms:effects of moisture and coal composition upon carbon dioxide selectivity over methane[J].Int.J.of Coal Geol.,2000,42:241-271.

[13]Jouber t J.I.,Grein C.T.Sorption of methane in moist coal[J].Fuel,1973,52:181-185.

[14]Levine J.R.,Johnson P.High pressure microbalance sorption studies[J].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1993:187-195.

[15]Castello D.L.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methane storage in a porous carbonaceous materials[J].Fuel,2002,81:1777- 1803.

[16]张群,杨锡禄.平衡水分条件下煤对甲烷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J].煤炭学报,1999,24(6):566~570.

[17]崔永君,张群,张庆玲等.不同煤级煤对CH4、N2和CO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25(1):61~65.

[18]于洪观,范维唐,孙茂远等.煤对CH4/CO2二元气体等温吸附特性及其预测[J].煤炭学报,2005,30(5):618~622.

[19]郭立稳,王月红,张九零.煤的变质程度与煤层吸附CO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26(2):165~168.

[20]郭立稳,肖藏岩,刘永新.煤孔隙结构对煤层中CO扩散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36(5):636~640.

[21]牛国庆,颜爱华,刘明举.煤吸附和解吸瓦斯过程中温度变化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3,31(4):47~49.

[22]钟玲文,郑玉柱等.煤在温度和压力综合影响下的吸附性能及气含量预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27(6):581~585.

[23]张晓东,桑树勋,秦勇等.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4):427~432.

[24]马东民,张遂安等.煤层气解吸的温度效应[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3(1):20~23.

[25]于洪观,范维唐,孙茂远等.煤对CH4/CO2二元气体等温吸附特性及其预测[J].煤炭学报,2005,30(5):618~622.

[26]于洪观,范维唐,孙茂远等.高压下煤对CH4/CO2二元气体吸附等温线的研究[J].煤炭转化,2005,28(1): 43~47.

[27]崔永君,张群,张庆玲等.不同煤级煤对CH4、N2和CO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25(1):61~65.

[28]唐书恒,马彩霞,叶建平等.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的实验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5):607~616.

[29]张庆玲,张群,崔永君等.煤对多组分气体吸附特性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25(1):57~60.

[30]蔺金太,郭勇义,吴世跃.煤层气注气开采中煤对不同气体的吸附作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 18~20.

[31]Bush,B.M.,Krooss Y.,Gensterblum F.,et al.High-Pressure adsorption of methane,carbon dioxide and their mixtures on coal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preferential sorption behavior.[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03,(78- 79):671-674.

[32]Mazumder S.,Hemert P.V.,Busch A.,et al.Flue gas and pure CO2 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al:A compara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6,67:267-279.

[33]Fitzgerald J.E.,Pan Z.,Sudibandriyo M.,et al.Adsorption of methane,nitrogen carbon dioxide and their mixtures on wet Tiffany coal[J].Fuel,2005,84:2351-2363.

[34]Hasan Shojaei,Kristian Jessen.Application of potential theory to modeling of ECBM recovery[C].SPE144612 prepsented at the SPE Western North American Regional Meeting,Alaska,USA,2011:7-11.

[35]Gruszkiewiez M.S.,Naney M.T.,Blencoe J.G.,et al.Adsorption kinetics of CO2,CH4,and their equimolar mixture on coal from the Black Warrior Basin,West-Central Alaba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9,77:23-33.

[36]Chaback,J.J.,Morgan,et al.Sorption irreversibilities and mixture compositional behavior during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processes[C].SPE 35622-MS,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28 April-1 May 1996,Calgary,Alberta,Canada.

[37]Harpalani.Methane/CO2 Sorption Modeling for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and CO2 Sequestration[J].Energy Fuels,2006,20(4):1591-1599.

[38]Ekrem Ozdemir,Badie I.Morsi,Karl Schroeder.CO2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rgonne premium coals[J].Fuel,2004,83:1085-1094.

[39]J-S.BAE,S.BHATIA,P.MASSAROTTO et al.Open hysteresis phenomena in high-pressure sorption of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on coal[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Asia Pacific CBM Symposium,Brisbane,Australia,2008.

[40]杨宏民.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的机理及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85~100.

[41]吴迪.CO2驱替煤层瓦斯的机理与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50-54.

[42]W.Lin,G.-Q.Tang,A.R.Kovseck.Sorption-induced Permeability change of coal during Gas -injection processes[J].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Engineering.2008,11(4):792-802.

[43]Tom Tang,Wenjuan Lin,Tanmay Chaturvedi,et al.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2 injection for enhanced methane recovery from coalbeds[C].Presentations from the 5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eologic Sequestration of CO2:in Deep,Unmineable Coalbeds,2006.

[44]White C M,Smith D H,Jones K L,et al.Seques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coal with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a review energy fuels[J].Energy&Fuels,2005,19(3):659-724.

[45]Reeves,S.R.The Coal-Seq Project:Key Results From Field,Laboratory,and Modeling Studies[C]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GHGT-7),Vancouver,BC,Canada,September 5-9,2004.

[46]Gunter W.D.,Mayor M.J.,Robinson J.R.CO2 storage and enhanced methane production:field testing at the Fenn Big Valley,Alberta,Canada[C].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GHGT-7).September 5-9,2004.

[47]叶建平,冯三利,范志强等.沁水盆地南部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微型先导性试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4):77-80.

[48]Ekrem Ozdemir.Chemistry of the adsorption of carbon dioxide by Argonne premium coals and a model to simulate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D].University of Pittsburg,2004.

[49]Ekrem Ozdemir.Modeling of coalbed methane(CBM)production and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9,77:145-152.

[50]Julio Manik.Compositional modeling of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D].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99.

[51]C.J.Seto.,K.Jessen.F.M.Orr Jr.A four-component,two-phase flow model for CO2 Storage and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J].SPEJ,2009,14(1):30-40.

[52]吴嗣跃,郑爱玲.注气驱替煤层气的三维多组分流动模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4):580~583.

[53]孙可明.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4]Law D.H.-S.,Vander Meer,L.G.H.,Gunter,W.D.Comparison of numerical simulators for greenhouse gas sequestration in coalbeds,part Ⅰ:pure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C].paper SPE 75669 presented at the 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Calgary,Alberta,Canada,2002.

[55]Akshay Gunde,Tayfun Babadagli,Sushanta K.Lattice-Boltzmann method to estimate relative permeabilities for matrix- fracture interaction in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C].SPE138255 presented at the SPE Eastern Regional Meeting,Morgantown,West Virginia,USA,2010.

[56]Haixiang Hu,Xiaochun Li,Ning Wei.Small-molecule gas sorption and diffusion in coal:Molecular simulation[J].Energy,2010,35:2939-2944.

李广海中科大发表论文

李广海自幼勤奋好学,聪颖过人。7岁读私塾。在父辈的教育与影晌下,从童年起便攻读《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等中医经典著作。少年时,即博览《正体类要》、《伤科补要》、《医宗全览》、《血证论》等伤科专著。他在14岁时就随父临床学医。20岁时父亲去世,他便继承父业。李广海对医学精益求精,学习不懈。他酷爱粤剧,常以演戏来比喻学医的道理,认为演员如果无心学艺,马马虎虎去演戏,肯定成不了名演员。学医也是如此,对医学随随便便,不求上进,也决不会成为有名的大夫。 李广海成名后,上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摆名医架子,有良好的医德。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初期,珠江纵队领导人郑少康曾多次介绍伤员到李广海处治疗枪伤,他都尽力给予治疗。有些伤员伤重行动不便,李广海为了安全,专门在市郊找一间小屋来安置,他上门诊治。1953年,佛山的医生组织联营。那时,李广海的伤科医务院享有极高声誉,本来属于联营对象,但当时李广海未被吸收。李广海宁愿放弃伤科医务院每月的几千元收入,而主动积极申请联营,经多次要求,终于被批准加入。1956年,他加入佛山市中医院,并任副院长;1960年,任民革佛山市委副主任委员、中医院院长,直至逝世。他多年是佛山市人大代表,任第三届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广海遭到批斗,1970年2月,被当作“坏人”以“战备疏散”为名,连同家人被强迫迁至番禺县鱼涡头公社鱼涡头大队居住。当地有些渔民出于对他的同情,愿意不计报酬,甘冒风险送他一家去香港,他婉言谢绝了。1972年,李广海获得平反,返回佛山中医院工作,但没有恢复院长职务。李广海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为病人医病。同年,因病逝世,享年78岁。李广海擅长医治筋伤骨折、枪炮弹伤及烫火伤。他续筋驳骨,重在手法,很注意模诊的运用。他认为“治病者,先要识其体相,知其部位,手法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并常以“末审其常,不识其变”教导年青医生。李广海手法轻柔稳准,医技精湛。1959年,一位在江门北街糖厂(今江门甘蔗化工厂)工作的波兰专家肩关节脱臼,两天未能复位,痛苦异常,特请李广海前往医治。李到达该糖厂时,已近正午,波兰专家要请李医生先吃饭,再休息一会,然后诊治。李说,先观察一下,然后吃饭,饭后才作处理。李广海叫助手固定波兰专家身子,自己作观察、检查姿势。在伤者毫不紧张状态下,突然施展复位手术。伤者刚一皱眉,李广海就高兴地对他说:“你的肩关节已经复位,现在给你包扎,暂时不要多活动。”伤者试摆动一下手臂,已经完全自如,也没有什么痛感,连声说:“神医!神医!”。李广海事后对人说,大关节复位,切忌使病人心理紧张,局部肌肉收缩、僵直,如病人痛苦,复位就更难。李广海敢于革新,善于总结提高医技。他注意小夹板固定的研究,将生物力学运用于临床,对四肢骨干骨折及近关节骨折,提出小夹板加垫超一个关节固定,解决了固定与活动的矛盾;提出早期的练功活动能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在骨折愈合方面较早提出通过“纵轴挤压”能促进骨痂生长的理论。这些对目前骨折的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用药方面,他科学地运用器械调制药剂,急救时服食药散,一反过去传统的用手调药,以瓦堡长时间熬药等古老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李广海强调内外治法的辨证施治,因人而施。对于“伤瘀”,主张早期先“大破”,认为“大破”才能“大立”,后期则善用温补以和血。对体质虚弱的伤者,则主张“攻补兼施”,并区分寒热虚实。对烫火伤的治疗,分期诊治,早期以清热解毒法祛邪解毒;中期用清热育阴法以祛余毒,并育耗散之津;后期用育阴增液,固本培元。外敷自创加丹白药膏,疗效显著。对枪炮弹伤的治疗,或用手术取弹,或用药捻导引,或用丝线缝合伤口,或用拔毒生肌膏外敷,辨证施治。抗战时期,李采用这方法治愈了很多被汤火枪伤的病人。广东粤剧名演员何非凡,枪伤破腹及前臂开放性骨折,也是经他治愈的。李广海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于1961年编著了《中医正骨学》上下册。该书精辟地阐述了骨折、脱位的诊断与治疗,介绍了内服经验处方3l条,外用处方11条。1965年,他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闭合复位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50例》的科研论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1]陈通、吴勇,信任视角下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策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廖青虎、陈通,农业产业复合链规模稳定性分析——以双占结构为例,系统工程,2012(8)[3]陈通、陈奎明,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人民日报,2012.5.2(理论版)[4]刘杨、陈通,中国证券市场无限活跃跳跃问题,系统工程,2012(4)[5]姚德利、陈通,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关联互促性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12)[6]段志成、陈通、张巧云,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供应链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7]陈通、杜泽超,基于PPP视角的公共项目风险因素重要性调查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1(11)[8]辛宝贵、陈通、刘艳芹,一类分数阶混沌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演化研究,物理学报,2011(4)[9]吴勇、陈通,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政策激励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0]吴勇、陈通,企业合作与非合作并行研发模式下政府补贴策略研究,软科学,2011(6)[11]吴勇、陈通,信息泄露情形下企业研发决策行为,系统工程,2011(4)[12]陈通、姚丰桥,有限理性的Stackelberg双寡头技术创新演化博弈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4)[13]刘晓峰、陈通,投资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协同评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10(16)[14]刘晓峰、陈通,工程项目多目标协同优化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0(3)[15]杨向辉、陈通,我国经济区域间资源配置总效应的制度因素分析,软科学,2010(5)[16]汪孟艳、陈通,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4)[17]刘晓峰、陈通,投资项目模糊多属性经济评价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11)[18]陈通、张永开,区域产业集群连续投资分配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10)[19]孙颖、陈通、毛维,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过程的关键影响要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20]于秀琴、陈通、李贵炳,第三方测评政府绩效群众满意度的模式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4)[21]陈通、张永开、张燕冰,烟草行业品牌结构优化途径选择及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9(12)[22]陈通、韩志新,供应链文化管理综合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3]周云平、陈通,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的问题和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07(4)[24]姜岩、陈通,基于DIM方法的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2)[25]陈通、王伟,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趋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6)[26]高喜珍、陈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计与决策,2008(1)[27]毛明来、陈通,投资项目的和谐性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6)[28]李广海、陈通,有限理性投资决策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统计与决策,2008(12)[29]毛明来、陈通,项目投资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30]陈通、王辉,高技术企业并购的知识资本协同风险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31]孙东峰、陈通,贫困地区实施PPT的决策系统构建,河北学刊,2008(6)[32]陈通、王伟,城市竞争力与政府改革,城市问题,2007(8)[33]刘晓峰、陈通,城市化相对效率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3)[34]陈通、王伟,城市运行机制与城市政府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4)[35]陈通、刘晓峰,基于CAS理论的有限理性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36]李广海、陈通,现代决策的基石:理性与有限理性研究述评,统计与决策,2008(3)[37]刘晓峰、陈通,不确定情景下项目经济的评价范式及方法,统计与决策,2008(3)[38]姜岩、陈通,农村乡镇公共服务体系评价研究,经济问题,2006(6)[39]赵时亮、陈通,科研活动的外部性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40]刘晓峰、陈通、张连营,基于微粒群算法的工程项目质量、费用和工期综合优化,土木工程学报,2006(10)[41]陈通、李海涛、赵成,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12)[42]陈通、赵子军,我国中小企业战略分析的综合模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3)[43]王丽姿、陈通,医疗设备经济寿命管理的应用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7(5)[44]于秀琴、陈通,以自我设计与创新为核心的公务员行政能力开发模式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7(7)[45]赵时亮、陈通,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46]赵时亮、陈通,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以开发源代码软件为例,经济学家,2006(2)[47]陈通、李广海,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工业工程,2006(2)[48]任丽君、陈通,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评价体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06(9)[49]周云平、陈通,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审计研究,2006(2)[50]陈通、毛明来,基于循环经济的菌丝液价值开发研究,生态经济,2006(5)[51]陈通、赵成,大学与企业的人本化演进与交汇,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2]陈通、梁文宾,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效应,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12)[53]赵时亮、陈通,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54]赵成、陈通,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5(6)[55]陈通、侯立坤,提高消费率——稳健财政政策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天津社会科学,2005(6)[56]赵成、陈通,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解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陈通、赵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动因及风险应对步骤,现代财经,2005(2)[57]尹恕好、陈通,神经网络对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及非线性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58]陈通、张红菊、赵子军,企业知识共享的利益均衡及风险化解研究,现代财经,2005(8)[59]陈通、田红坡,厂商——顾客双向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术月刊,2002(11)[60]陈通、田红坡,高新技术的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深化,科技管理研究,2002(3)[61]陈通、田红坡,企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社会科学战线,2003(2)[62]陈通、施晓薇,美国特许学校设立程序及其现实问题,外国教育研究,2002(6)[63]陈通、李钊军,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综合运输,2003(10)[64]陈通、许琳红,如何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科学管理研究,2003(5)[65]陈通、白建英、苏银利,信息传递与管理激励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4(1)[66]陈通、马浩、和金生,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创新主体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5)[67]陈通、赵仲华、张国兴,建设项目经理聘选机制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68]陈通、程国平,企业知识管理主体解析,中国软科学,2001(3)[69]陈通、田红坡,高新技术产业化路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9)[70]陈通、张国兴,企业核心能力初探,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71]田红坡、陈通,高等教育与省级公共支出政策,高等教育研究,2002(3)[72]陈通、鲍步云,理论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经济学动态,1999(3)[73]陈通、于海洋,鲍步云.硬约束:国有大型企业成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点,社会科学战线,1998(6)[74]陈通、张国兴、谢国辉,委托代理框架中道德风险的临界行为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5]陈通、谢国辉,我国R&D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评价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