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在美国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在美国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

林媛现在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攻克了许多电子科技方面的技术难题,且获得多项专利,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研究成果。

她的水平是被大家公认的,是一个能力很出众的科学家,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将事情的核心把握好。

前几天,有个很火的女科学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她就是杨红樱。29岁的杨红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今年3月16日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杨红樱获得了《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奖金是100万元人民币。杨红樱这位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就没有这么好运,她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连续6年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文章过 SCI的女性成员。在2017年10月12日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当时杨红樱才29岁

杨红樱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获得《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的女性科学家之一——首位获奖华人科学家。杨老师虽然只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但是她的成绩却很不错。她也是近年来美国 NIH、 NATO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中国学生。杨红樱从上大学开始,就有机会参加 NIH、 NATO等国际知名学术组织,还多次参与学术活动。并且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不少于60次。杨老师目前已经有2篇文章被发表。

杨红樱在2017年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细胞凋亡和转录调控领域,并用 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系统——K-Methods,利用该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获得细胞死亡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K-Methods会将研究对象产生的大量基因组碎片切割成成千上万个单独或群体,从而影响目标 DNA序列。杨红樱团队经过了长期的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最终证明了K-Methods可以有效地诱导细胞凋亡和转录。

这么年轻的作家,实力超强,写作能力很丰富。

美国科学家论文发表

遗传算法在图像匹配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一篇论文,题为“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匹配”。该论文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J.S. DeBonet等人发表在CVPR会议上。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匹配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多个图像中找到相似的目标。此后,遗传算法在图像匹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A.同位素的分析对象为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而超原子的质子、中子均相同,故A错误;B.Al13和Al14 超原子中Al原子间是通过共有电子对成键,所以以共价键结合,故B错误;C.All4的价电子为3×14=42,当具有40个价电子时最稳定,当价电子数是42时,则易失去2个电子,则与ⅡA族元素性质相似,故C正确;D.Al13的价电子为3×13=39,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故D错误;故选C.

遗传算法在图像匹配领域的应用早在1992年就有人提出。以下是其中一篇较早的论文:"Genetic algorithms applied to image matching using corner feature detectors",作者为R. Everson和S. Roberts,发表在1992年的遗传算法国际会议上。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使用遗传算法进行图像匹配的方法,其中使用Harris角检测器(一种角点检测算法)来检测两幅图像中的角点,并使用遗传算法来匹配它们。该论文的方法是基于一组相似性度量来进行图像匹配的,其中包括了基于角点距离的相似性度量以及其他一些度量。使用遗传算法来寻找最优的匹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因为可以使用遗传算法来搜索解空间并找到最优解。此后,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匹配和其他领域,为遗传算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篇有关“素数定理”的论文。数学界的几大猜想中,“素数猜想”一直饱受质疑,如今张益唐教授终于将其攻破。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张益唐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对“素数猜想”这一数学界尚未攻克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系统、深入的研究,该工作在理论上为零点猜想这一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解答开了一个好头。

此前,张益唐已成功解决了国际同行最难的素数猜想——“阿贝尔奇偶性”、并且证明了该猜想对于数理论界基本问题之一——黎曼猜想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数学联盟(微分几何领域中最具权威的组织)第29届大会上,代表中国学者发表获奖论文《关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素数猜想,是对数论中素数定义理论、数论和拓扑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它对一般数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素数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于1919年提出,这个问题对数论和微分几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猜想包括:素数关于每一个数字都是唯一不可变数、素数是唯一有固定数量级或者素数是零点对称性、素数是个整数。

张益唐团队一直认为,阿贝尔奇偶性和“阿贝尔奇奇性”不能同时被证明。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12年的讨论。“这项研究不仅将证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R 0< n> Bi 2-12 a的性质,还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相邻的四个非平凡素数闭区间,并将这些发现与多个素数闭区间中发生的有趣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人员说。

美国科学家发表论文

这是一篇有关“素数定理”的论文。数学界的几大猜想中,“素数猜想”一直饱受质疑,如今张益唐教授终于将其攻破。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张益唐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对“素数猜想”这一数学界尚未攻克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系统、深入的研究,该工作在理论上为零点猜想这一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解答开了一个好头。

此前,张益唐已成功解决了国际同行最难的素数猜想——“阿贝尔奇偶性”、并且证明了该猜想对于数理论界基本问题之一——黎曼猜想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数学联盟(微分几何领域中最具权威的组织)第29届大会上,代表中国学者发表获奖论文《关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素数猜想,是对数论中素数定义理论、数论和拓扑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它对一般数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素数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于1919年提出,这个问题对数论和微分几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猜想包括:素数关于每一个数字都是唯一不可变数、素数是唯一有固定数量级或者素数是零点对称性、素数是个整数。

张益唐团队一直认为,阿贝尔奇偶性和“阿贝尔奇奇性”不能同时被证明。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12年的讨论。“这项研究不仅将证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R 0< n> Bi 2-12 a的性质,还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相邻的四个非平凡素数闭区间,并将这些发现与多个素数闭区间中发生的有趣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人员说。

宇宙寿命还有240亿年新华社专电 美国科学家日前发表论文介绍说,宇宙至少还能“活”240亿年,比他们原先预计的要长.科学家们利用哈勃望远镜的观察,计算宇宙中的暗能量,得出了上述新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德雷·林德领导的研究小组之前曾经称,他们研究预计,宇宙的寿命将还有110亿年.但科学家介绍说,最近哈勃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些超新星,它们离我们远去的速度比以前观察到的超新星更快,这意味着宇宙膨胀速度比我们预计的更快.根据这些新发现,林德等发表新论文认为,宇宙目前只度过了其生命的三分之一,它还能存在240亿年左右.

世界各地有很多优秀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下是一些知名的外国论文学者:Stephen Hawking: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曾发表多篇关于宇宙学和黑洞的著名论文,如《时间起源》等。Noam Chomsky: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政治学家,曾在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Albert Einstein: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曾发表多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Edward Witten:美国物理学家,曾在弦理论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爱因斯坦”。Ada Yonath:以色列生物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的研究成果在理解细菌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Richard Feynman: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曾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如“QED:电磁学的奇妙理论”。David Gross: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成果在高能物理学和量子场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Ada Lovelace: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在19世纪就提出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概念。Marie Curie:波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曾获得两次诺贝尔奖,她的研究成果在放射性和核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遗传算法在图像匹配领域的应用早在1992年就有人提出。以下是其中一篇较早的论文:"Genetic algorithms applied to image matching using corner feature detectors",作者为R. Everson和S. Roberts,发表在1992年的遗传算法国际会议上。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使用遗传算法进行图像匹配的方法,其中使用Harris角检测器(一种角点检测算法)来检测两幅图像中的角点,并使用遗传算法来匹配它们。该论文的方法是基于一组相似性度量来进行图像匹配的,其中包括了基于角点距离的相似性度量以及其他一些度量。使用遗传算法来寻找最优的匹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因为可以使用遗传算法来搜索解空间并找到最优解。此后,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匹配和其他领域,为遗传算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家在cell发表论文

这种减肥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这种减肥对身体的伤害比较小,但是技术不是很成熟。

相信很多人这几天在网络上面都有看到一个消息,那就是我们国家有一位29岁的女科学家发表了六篇论文,获得了100万的奖励。这个消息真的是让很多人都震惊到了,因为这个女孩子才29岁而已,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讲的话,他应该算是资历比较浅的,但是他六篇论文竟然就能够获得这么高昂的奖金,真的是非常厉害的一件事情了,从这一点我们也能够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的这六篇论文实现多项世界级突破,所以才会获得这么多的奖励。

他算是一个非常励志的女孩子了,她叫做白蕊,是出生在内蒙古的。他的家庭是非常非常普通的,但是他从小就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从初中的时候他就坚定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奋斗的方向就是生物科学。俗话说有梦想的人就是了不起,就是因为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自己想要上了一个领域发展,所以他也是付出了很多。根据他自己的介绍,在大一的时候,他就决定了自己以后是肯定不会出国的。他会留在自己的国家,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去到国外。

他第一次保研清华,想要去施一公的实验室,结果失败了。但是一次失败并没有让他放弃这个目标,反而是非常坚定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就放弃了其他学校对他的招揽,专心专意的想要进入这个团队。后来他真的如愿以偿进入到这个团队了,仅仅只花了半年的时间,他就成为了团队当中的骨干成员。这个女孩子的经历真的是让我们觉得非常的敬佩,因为他是一个有目标的人,而且他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希望大家都能够向他学习,有一个好的人生。

白蕊是我国非常年轻的一位科学家,参与并主导完成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系列成果。发表过多篇论文影响非常深远。

这种减肥效果非常的不错,非常的健康,不会伤害身体,在减肥的过程当中也比较舒适,不会反弹。

中国科学家在nips发表论文

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基金等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被国内外广泛引用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7部,译著5部,参与主编计算机类辞典、词汇5部,主审、主编计算机类各种教材8部。获国家级二等奖以及部、省、院级一等、二等、三等奖共14项。 [1] 陈国良等,《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陈国良,《并行计算:结构,算法,编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陈国良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4] 陈国良,《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陈国良,陈崚,《VLSI计算理论与并行算法》,中国科大出版社,1991。[6] 陈国良,《并行算法:排序和选择》,中国科大出版社,1990。[7] 王鼎兴,陈国良,《互连网络结构分析》,科学出版社,1990。 陈国良,基于曙光1000的中尺度数值气象预报系统及其在江淮流域适用性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21, No.11, p1121-1125, 2000.11。陈国良,淮河中上游群库联合优化调度算法及其并行实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21, No.6, p603-607, 2000.6。陈国良,林洁,顾乃杰, 分布式存储的并行串匹配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软件学报, 11(6), pp. 771-778, 2000.6Chen gouliang,Heuristics for Line Capacity Design of PWE Assembly Systems,J. of China Univ. of Sci. & Tech.,Vol.30, No.2, p142-150, 2000.4。陈国良,桂孝生,杨勃,Walch变换的截断方法及其并行实现,中国科大学报,Vol.28,No.3,pp.270-276,1998陈国良,许锦波,LogP模型上的一类蝶式计算的通信策略,计算机学报,Vol.20,No.8,pp.695-701,1997陈国良,熊焰,顾乃杰,面向应用的神经信息处理系统(NIPS),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33,No.12,pp.887-892,1996陈国良,李晓峰,黄伟民,并行FFT算法在3种并行计算模型上的设计和分析,软件学报,Vol.7,增刊, pp.57-63,1996陈国良,并行算法的可扩放性分析,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16,No.2,pp.10-16,1995陈国良,梁维发,沈鸿,并行图论算法研究进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32,No.9,pp.1-16,1995陈国良,更实际的并行计算模型,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16,No.2,pp.1-9,1995Chen Guoliang,Zhu Song-chun,Chin Shao-ou,On the Master-Slave Neural Network Models,proc.IJCNN’92,Beijing,1992陈国良,熊焰,方祥,通用并行神经网络模拟系统GP2N2S2,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13,No.12,pp.16-21,1992陈国良,神经计算及其在组合优化中的应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29,No.5,pp.1-21,1992陈国良,朱松纯,秦小鸥,主从通用神经网络模型,电子学报,Vol.20,No.10,pp.24-32,1992陈国良,张永民,改进的多层栅格嵌入算法,计算机学报,Vol.14,No.5,pp.332-339,1991陈国良,韩雅华,Benes网络的半自动选路法,计算机学报,Vol.13,No.3,pp.161-173,1990G.L.Chen,An O(n) Switch setting Algorithm for the Benes Network,PPCC-3,Beijing,China,Vol. 8,pp.16-19,1989陈国良,VLSI并行计算,计算机工程与应用,No.2, pp.1-35,1989G.L.Chen,H.Shen,A Bitonic Selection Algorithm on Multiprocessors,J.of comput. Sci.&Tech.,Vol.4,No.4,pp.315-322,1989陈国良,非数值计算的并行算法(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25,No.12,pp.1-10,1988Chen Guoliang,A Partitioning Selection Algorithm on Multiprocessors,J.of comput. Sci.&Tech.,Vol.3,No.4,pp.241-250,1988陈国良,刘峻,多处理器上的分组选择网络,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25,No.8,pp.1-9,1988陈国良,王忠良,并行归并选择算法,计算机学报,Vol. 11,No.1,pp.14-21,1988陈国良,沈鸿,SIMD机器上的双调选择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Vol. 25,No.1,pp.1-14,1988陈国良,沈鸿,双调选择网络及其在多处理器上实现的双调选择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4,No.9,pp.1-10,1987陈国良,熊焰,两个不同机种局部区域网络Cnet和Omninet网际互连,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No.2,pp.1-8,1987K.L.Chen and H.Shang,Bitonic Selection Algorithm on SIMD machine,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 On computers and applications,Beijing,China,pp.176-182,1987陈国良,数据流计算机的互连结构,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3,No.9,pp.2-10,1986陈国良,计算机网络互连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3,No.11,pp.2-10,1986陈国良,选择网络的比较研究,中国科大学报,pp.109-120,1985陈国良,多处理机系统的互连网络,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8,No.8,pp.30-50,1985陈国良,计算机网络拓扑(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2,No.10, pp.37-45,1985陈国良,计算机网络拓扑(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2,No.11, pp.7-15,1985B.W.Wah and K.L.Chen,A partitioning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selection networks, IEEE Trans. On-computers,Vol.c-23,No.3 pp.261-268,1984陈国良,平衡递归选择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1,No.4,pp.7-17,1984陈国良,并行排序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pp.62-72,1984B.W.Wah and K.L.Chen,Generalized parallel selection networks,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 On computers and applications,Beijing,China,pp.406-413,1984数据流计算机,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1,No.9,pp.34-46,1984陈国良,平衡分组选择网络,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 21,No.11,pp.9-21,1984个人荣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陈国良教授,数十年来,他呕心沥血,勇攀科技高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国良受聘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暨院士学术报告会在学校科学会堂报告厅举行。副校长张顺颐教授主持仪式和报告会。副校长郑宝玉教授向陈国良教授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受聘后,陈院士将不定期到我校对计算机学科和信息与计算学科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工作进行指导。陈国良院士是我国计算机并行算法的理论、设计和应用方面杰出的科学家。最早提出并行算法研究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方法,形成了“并行算法—并行计算机—并行编程”一体化研究体系。在非数值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是全国100名名师之一。陈国良院士受聘我校兼职教授后,将会极大地促进计算机学科和信息与计算学科的发展。研究成果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国良教授开展了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率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推进了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国产曙光并行机“用户开发环境”商用软件,为推广国产并行机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以陈国良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成立1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多项,总经费达4000余万元。在国内高校率先开设了并行算法、并行体系结构等一系列高性能计算方面的专业课,形成了并行算法类教学体系,推动了我国高性能并行计算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陈国良图册陈国良教授将高性能计算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淮河流域的防洪、防污和水环境的治理。他与淮委合作研制开发的国家863重大项目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在汛期对淮河中上游九大水库进行防洪调度,他负责研制的淮河流域防洪防污智能调度系统,以削峰、错峰调度为目标,将气象数值预报、水情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流域汇流计算与洪水预警预报、水库的联合调度等有机结合,在流域防洪调度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夏,淮河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陈国良带领中国科大师生一行十多人跑到一线现场,为防洪调度决策提供高性能计算支持。为确保计算参数的准确性,他还与淮河水利委员会的技术人员一同到方邱湖、西大坝等防洪重点区域实地考察,提出了洪水演进计算方案,为这一区域的防洪调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陈国良眼里,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30多年来,他一直站在教学一线。他培养的30多名博士生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1998年,陈国良荣获安徽省教育系统模范和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人物语录亦工亦农:农民出生,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非常的熟悉。陈老说,虽然自己经历了很多,做过很多职业,但自己骨子里却始终不该农民的本色。至于“工”,则是因为进过军工厂,当过工人。陈老说自己对工人也有深厚的感情,他觉得工人的感情十分的朴素真挚,人也很容易相处。陈国良图册亦文亦武:念了大学,还出过国深造,也算得上是一名知识分子。而且自1973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至今就一直在与“文”打交道。“武”方面是因为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参军在军队里呆了四五年时间,还到过福建前线。亦强亦弱:进入大学,先是在电力系学强电,则是“强”,后来转学的无线电与计算机都是弱电压,所以称之为“弱”。亦硬亦软:先是研究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后来又研究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知识。亦理亦实:既做理论,又实践。两手抓,两手都硬。亦中亦西:虽然自己在国内外都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是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成就。经常到别的国家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在中西两方面都有一定成果和影响。陈老还与在场的所有听众分享了他的一些小小故事:学英语发音、教专业英语、在部队的种种经历……,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引来了一阵阵掌声。他还认真回答了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的积极提问。二十四个普通的汉字,堆砌的是陈老不平凡的一生。他的谦和、朴素、认真的品质尽现了大师风范,也是这次讲座座无虚席的理由。个人影响重奖成果中科院院士陈国良获得个人一等奖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中心(合肥)主任陈国良教授申报的高性能并行计算及其应用项目获得个人首届“浪潮高性能计算创新奖”一等奖。陈国良教授及其开创的高性能并行计算及其应用,为推动中国高性能科学计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际上,使我国的高性能并行算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性能并行计算及其应用形成了并行计算理论--并行算法设计--并行计算实现--并行计算应用一套完整的学科研究体系,提出了并行机结构--并行算法--并行编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高性能并行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内容涉及一些经典问题的并行算法研究,如网络与排序算法、图论算法、互联网络及其路由算法、VLS布局算法等,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高性能并行计算及其应用,将结构、算法和编程有机联系起来,解决了水科学、气象预报、石油开采钻探等实际科学工程计算问题,也在国际同行研究中独具特色。 陈国良图册高性能并行计算及其应用目前在国内许多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高性能并行计算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国家863重大项目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将中尺度数值气象预报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水情预测和群库优化调度的决策参考依据,在汛期对淮河中上游九大水库进行防洪调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淮河流域防洪防污智能调度系统,以削峰、错峰调度为目标,将气象数值预报、水情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流域汇流计算与洪水预警预报、水库的联合调度等有机结合,其研究结果作为预报的参考依据,在流域防洪调度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战胜2004年夏季淮河遭受的超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中,为政府部门防洪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为防洪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众所周知,淮河流域是一个水患与污患并重的特殊流域,非汛期的防污、控污任务非常艰巨。以陈国良院士的并行计算为基础,利用计算网格、信息网格等网格计算技术,构建的流域数字化基础信息平台,开发水资源污染控制系统,为淮河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2004年夏,淮河遭受到10年一遇的特大污染,追踪污水团沿河顺流下洩的情况,为提前开闸泄污,消化与稀释污水团提供了高性能计算支持。

计算机视频领域的超级大牛!

看过他的一个TED演讲,叫做《我们怎么教计算机理解图片》,她真的是一个着眼于世界的女性科学家,在演讲中,她更多提到的是世界、生物以及自己的儿子。

在演讲的最后,她说:

这是我的儿子Leo。在我探索视觉智能的道路上,我不断地想到Leo和他未来将要生活的那个世界。

当机器可以“看到”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会获得一双额外的、不知疲倦的眼睛,帮他们诊断病情、照顾病人。汽车可以在道路上行驶得更智能、更安全。机器人,而不只是人类,会帮我们救助灾区被困和受伤的人员。我们会发现新的物种、更好的材料,还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探索从未见到过的前沿地带。

一点一点地,我们正在赋予机器以视力。首先,我们教它们去“看”。然后,它们反过来也帮助我们,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这是第一次,人类的眼睛不再独自地思考和探索我们的世界。我们将不止是“使用”机器的智力,我们还要以一种从未想象过的方式,与它们“合作”。

我所追求的是:赋予计算机视觉智能,并为Leo和这个世界,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女科学家郇真论文登上数学顶刊,之所以她会在学术界引发轰动是因为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位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数学顶刊上发文的中国内地学者。

这位中国女科学家郇真到底有多牛

相信很多学术界的人士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副研究员郇真的论文登上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这则消息一定不会陌生吧,这位中国的女科学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苏步青院士之后第二位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上发布论文的中国内地学者。

作为国际公认最具有权威性的数学期刊之一的Acta Mathematica,能够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论文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而郇真作为一位有着多年数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士,能够在数学顶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这足以证明她自身的优秀。

对学术多年的执着成就了现在的郇真

郇真论文登上数学顶刊之后,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在华中科大数学中心官网上的资料中显示,郇真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201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这样看来她的读博之路长达8年之久,就是秉承这这种对学术的认真、坚持与热爱,才成就了现在的郇真。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非常不理解郇真他们在做的事情,他们的付出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从其他人的角度上看,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抱着对学术的热爱,没有按照主流的想法去走学术之路,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最终获得了成功。

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成果,正式通过国家鉴定是在“文革”前夕的1966年4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对诺贝尔奖一直持批判和拒绝的态度。就在这次鉴定会上,有人提出,“诺贝尔奖金本身是资产阶级物质刺激办科学的手段。诺贝尔奖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我们不要这些奖金,我们要的是人民的奖赏,这是最崇高的。” 1972年,杨振宁向周恩来提出,拟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形势,周恩来婉言谢绝。 1977年6月12日至30日,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同澳大利亚科学家的一次谈话中,有人对钱三强说:“你们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在於你们愿不愿意接受。”钱三强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认为,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这一可喜的重大成就,不管能否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借此扩大中国的影响。 1978年11月3日,国家科委党组与中科院党组举行联席会议。会议认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家,可以作为候选人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钱三强组织并主持召开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总结评选会议。会议初步选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绩突出者:钮经义、邹承鲁、季爱雪和汪猷。 之后,在呈报国务院的《关於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的请示报告》中,中科院建议,以纽经义同志一人名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拟由杨振宁教授和王应睐教授分别推荐。一周后,请示报告获得批准。 最后,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为美国人布朗和德国人维提希。我国钮经义未能获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