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论文发表排名

发布时间:

中国农业大学论文发表排名

基于对ESI最新发布的高被引论文排名(当年度本学科全球被引用频率排名全球前1%的论文)显示,国内高校在这一排行榜中,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排序,清华雄踞第一,复旦第四,中科大排名“吊打”国科大,国科大跌落五十名外。

第1名:清华大学

在这个排行榜中,清华的排名超过了北大列第一,北大第二,不过这次虽然两者仍然是冠亚军,但是差距有点大。比如,清华的第一作者冠名的高被引论文数达到了702篇,北大只有483篇。清华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达到11.2万多次,北大只有7.5万多次,差别还挺大。

第4名:复旦大学

在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复旦大学的排名也非常靠前,位居第四名。其中,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被引用次数,复旦是6.9万多次。所有作者的被引用次数,复旦是14万多次。高被引论文篇数,复旦第一作者的有391篇,所有作者共有748篇。

第5名:中科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科院直属大学,地点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在这个排行榜中,中科大的表现非常抢眼和出色。在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排序中,中科大第一作者被引频次排序第五,被引次数是6万多次,所有作者被引次数为13.3万次。在高频次被引论文篇数中,第一作者被引论文篇数为408篇,所有作者被引论文篇数为850篇。

第58名:国科大

如果说中科大是中科院的大儿子,那么国科大就是中科院的小儿子,一个是中字头,一个是国字头,但是这两者的排名差距实在太大了,国科大被中科大“伤”面子了。如果我们单论第一作者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中科大是第5名,国科大仅名列第58名,中科大第一作者被引频次是国科大的10倍。因此,中科大和国科大谁更出色,其实也可以从这个排行榜中看出一点差别。

总之,论文影响力是体现大学科研实力的重要因素,以上大学论文影响力排名,其实也是大学学术实力的体现,可以作为考生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

2022年全国农业大学以【校友会版本】排名为例,具体如下:

中国农业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28名。南京农业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42名。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45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51名。华南农业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54名。北京林业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82名。

南京林业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87名。东北农业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100名。东北林业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103名。福建农林大学:2022年全国排名第104名。

补充资料:

中国农业大学(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简称“中国农大”(CAU),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和北京市共建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2011计划”、“111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中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成员高校。

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

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同年11月,平原农学院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

北大、清华和浙大。这是软科2020年的最新排名,软科的排名依据也主要是参考了大学论文的引用和影响力等因素。

中国农业大学qs世界排名第五。

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与林业”在单项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五,是中国大陆高校上榜学科中排名最高的一个。

中国大陆高校共有771个学科上榜,上榜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71个课程首次上榜。另外,中国大陆共有93所高校上榜,数量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227所)和英国(105所),其中10所高校为首次上榜。

在化学学科前50名中,共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在内的六所院校上榜。上榜数量较多的学科还有物理学与天文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等。

兽医学是唯一一门没有中国大陆高校上榜的学科,该学科排名前三的高校分别为英国的伦敦皇家兽医学院、美国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中国大陆共有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其中清华大学 3 个(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建筑学),中国农业大学 1 个(农业和林业)。

美国院校在28个学科排名中占据领先地位。紧随其后的是英国院校,13个学科位列第一,其中有六个学科来自牛津大学。欧洲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三个学科排名中名列榜首。

中国大学发表论文排名

中国大学科研实力排名如下:清华大学排名第一。

排行榜显示,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排名中,清华大学一马当先,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分数高达98分,成为中国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评分最高的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三。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得分为52分排名第三,仅次于北大和浙大,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布局上,上海交通大学的成绩同样非常优秀,上海多所双非大学表现抢眼。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排名中,虽然排名靠前的仍然是双一流大学,但是,同样有多所双非大学表现非常抢眼。其中,排名比较靠前的南京工业大学。

以下高校: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分别排名第六至第十位,但论文他引数“断崖式”下降到155—129万次,这反映了高校发表的论文质量上,差异也是非常突出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各有1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排名并列全国高校第十五位。

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 以下四个考试级别,通过一级才能拿到2级证书,后面的依次类推,但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级别,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有级别证书均无时效限制,三、四两个级别的成绩可保留一次。考生一次考试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科目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中国大学论文发表排名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杂志,中国大学发表论文数目排名 <细胞>、<自然>、<科学>(以下简称CNS)是举世公认的三大顶级科学杂志.全球科学家无不梦寐以求能在其中一个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代表了世界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准。因此,CNS论文数目也成为国际大学科研实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 据统计,中国大陆至今以老板身份发过两篇以上CNS论文的,总共才二十六人,这二十六人无疑是中国大陆科技界最顶尖的精英人物。其中在CNS三大顶级杂志都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有十人,全部滞留在美国;在CNS中两个杂志以老板身份发过论文的共有十六人,五人在国内。可叹的是,号称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两院院士只有神经研究所的郭爱克院士一人进入这前二十六人名单(中国的两院院士竟没有一个有三篇的,其他院士绝大多数是一篇都没有,少数有一篇,远赶不上这26奇人), 发表论文篇数国内排名最高的是并非两院院士的著名生物学家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 中国大陆至2006年在CNS发表论文数目最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分别是:1、西北大学(5篇);2、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3篇);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2篇)、复旦大学(2篇);4、清华大学(1篇)、北京大学(1篇)、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1篇)、中国科学院神经所(1篇)和南方基因研究中心(1篇)。这样的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西北大学作为地处内陆西安的地方重点大学,科研实力竟然远远超过复旦、清华、北大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部属大学,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已经排到了世界第2名。这样的成果也是相当的厉害了,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和上年度相比,增加了很多的领域,相关的期刊也有了这个提升。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 以下四个考试级别,通过一级才能拿到2级证书,后面的依次类推,但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级别,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有级别证书均无时效限制,三、四两个级别的成绩可保留一次。考生一次考试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科目

安徽农业大学sci发表论文排名

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1985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江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至1996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食品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5-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85年至今在安徽农业大学工作,历任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轻工业学院院长、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现为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是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和食品化学。1996年以来,宛晓春作为茶学学科带头人,带领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队伍,以科研平台建设抓手,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在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了农业部、安徽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成为茶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首批皖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茶学成为农业部重点学科、安徽省重点学科、国家首批高校特色专业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被国家人事部记一等功,获得过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振华科技扶贫奖等荣誉。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948项目、农业成果转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19篇被SCI收录,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两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出版专著《中国茶谱》,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承担的《茶叶生物化学》课程建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

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生态学),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应用生物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安徽省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安徽省作物生物学、离子束生物工程、安徽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蚕丝生物技术、生物物理实验室等 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拥有生物物理学、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联合)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联合)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一个蚕学省级特色专业。学院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32项,转基因重大专项、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项目26项,总经费达4800多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SCI源论文41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在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螺旋藻的遗传操作、优良作物品系筛选、新品种的培育、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功能基因克隆表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培育出2个家蚕新品种,2个桑树新品种,3个玉米新品种,并在GenBank中登录100多个全基因序列。学院高度重视“双创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校率先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共同开展“2+2”联合培养双学士学位项目,学生毕业即可获得我校学位和毕业文凭以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士学位。自2011年开始,率先推进“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在低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创新实验班,每人配备导师进行专业化、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农产品安全” 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逆境与植物营养”校级重点实验室各一个,为资环学院的学科发展开创美好前景。资源与环境学院坚持以科研促学科发展,近年来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科研立项呈良好态势,充分显示了学院的科技实力。在申报科研课题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发挥引进人才的学科优势,着力做好前期调研论证,提高了课题的命中率。学院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课题,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全院在各类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检索30余篇,公开出版统编教材、学术专著20余部,科研成果 10 项,专利 5 项,各类奖 15 项。 成果名称鉴定单位 西洋参优质高产生态环境及配套技术的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7种农药单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农业部鉴定 16项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农业部鉴定 新型肥料与农化服务系统的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新型加S尿素(US)施用效应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农业中硫及硫肥推广应用研究 安徽省科技厅 新型加硫尿素产品开发及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抗旱复合肥及其应用研究 安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安徽省科技厅 项目名称 获得奖励 主要放心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棉铃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新型肥料与农化服务系统研究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农业中硫及硫肥推广应用研究 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 三等奖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土地资源学 马友华 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马友华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药残留分析 汤锋 中国农业出版社 森林与气候 宛志沪 安徽科技出版社 农药残留分析 岳永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岳永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张自立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土壤肥料学 何方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气象学 郁家成 中国农业出版社 环境保护学 岳永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 环境毒理学基础 花日茂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安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花日茂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茶叶农药残留与控制 岳永德、花日茂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药加工与管理 花日茂 中国农业出版社 环境毒理学 花日茂 中国农业出版社 张自立 稀土农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蒋跃林1.《黄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环境研究》,03-2942.《西洋参优质高产生态环境及配套技术研究》,04-342

中国大学发表sci论文排名

现在的排名特别靠前,排在第2名的位置,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学实力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所以论文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论文的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

1、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

2、中科院分区的方法:

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

二区刊:前6% ~ 20%;

三区刊:前21% ~ 50%;

四区刊:后51%~100%。

SCI杂志的分区依据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分区遴选法

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论基础    科技期刊浩如烟海,刊载期刊上的科技论文的数量更是呈指数型增长。面对如此众多的论文信息,如何有效的选择报道科学前沿问题、具有国际地位的一流期刊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1期刊论文与评价指标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早在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就首先发现了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即:“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后人将此规律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    此后,期刊论文的分布规律受到人们重视而不断发展。

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通过统计2000种期刊中的1000,000篇参考文献发现,24%的被引率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得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分散在数量很大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还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他如文摘率、影响因子等因素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规律。

因此,根据“集中与分散”规律,选择集中了学科领域内大量论文、集中了学科期刊较高指标值、具有较高国际显示度的少数期刊,作为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期刊信息了解学科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

1.2 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评价指标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用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   影响因子(IF)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数的比值。它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中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能够客观的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CI)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测度该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单干被引用的次数,是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

2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我们主要基于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三个评价指标,利用ISI出版的JOURANL CITATION REPORTS(JCR)(2001版)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以分区的方式遴选各学科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JCR(2001版)中,报道了5748种期刊,排除社会科学类16种,我们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综合共12个学科(类),将其余5732种期刊分类,每个类有ni种期刊,1≤i≤12。

由于期刊论文数量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很高,为了减少期刊论文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我们同时利用了JCR(2000版)和JCR(1998版)光盘提供的数据计算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

第一步:计算每个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IF)、平均总被引频次(CI)。   IFij=(IFij1998+IFij2000+IFij2001)/3,1≤i≤12,j=1,2,, ni;   CIij=(CIij1998+CIij2000+CIij2001)/3,1≤i≤12,j=1,2,, ni;

第二步:对JCR(2001版)期刊按学科从影响因子(IF)角度进行分区。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平均影响因子(IF)降序排列C={c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一区期刊,再将其余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平均分为三部分,再由下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产生二区、三区和四区期刊,即:    一区期刊:Ci1={ cij: 1≤i≤12,j=1,2,„,ti, ti < ni , ti / ni =0.05};    二区期刊:Ci2={ cij: 1≤i≤12,j=ti+1,ti+2,„,mi, mi < ni , / =1/3};   三区期刊: Ci3={ cij: 1≤i≤12,j=mi+1,mi+2,„,pi, pi< ni , / =1/3};    四区期刊: Ci4={ cij: 1≤i≤12,j=pi+1,pi+2,„,ni, / =1/3}。

第二步:按学科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总被引频次(CI)降序排列A={ a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Ai={ aij: 1≤i≤12,j=1,2,,ki, ki / ni =0.05}。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计算影响因子时的两年总被引频次(IFCI)降序排列B={ b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Bi={ bij: 1≤i≤12,j=1,2,,mi, mi / ni =0.05}。

各个学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期刊为Si=(Ai∪Bi∪Ci1)∩(Ci1∪Ci2),则Si就是我们遴选所得各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意义

3.1 为文献情报机构的期刊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分区遴选方法选择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无论在评价指标还是学术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在各学科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显示度。

图书情报部门可以此作为选择国外期刊的参考依据,结合馆藏特点和用户需求有效的提高订购期刊质量;同时可以指导读者重点阅读,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3.2 为科研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分区法确定的国际一流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此,可以为科研部门间点科技成果、评价研究水平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但指的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同行专家评审意见为基础,不能简单的根据其是否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确定研究质量。

3.3 为科研工作者利用期刊提供参考    国际一流期刊在学科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刊载的学术论文质量较高、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领域。科学家们通过阅读这些一流期刊,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科发展态势、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同时,遴选出的国际一流期刊也为科学家们选择高水平期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参考。  3.4 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分析这些国际一流期刊的内在与外在发展特点,可以帮助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国外期刊的发展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

前5%一区。生物:8以上一区;4-8二区;2-4三区;2一下四区!

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

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

分别是:

1.Q1。

2.Q2。

3.Q3。

4.Q4。

中科院分区的方法:

一区刊:

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

二区刊:前6% ~ 20%。

三区刊:前21% ~ 50%。

四区刊:后51%~100%。

SIC产生积极评价: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占世界份额的7.5%,排在世界第三位,仅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创立的。

就其本身而言,SCI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

SCI的优点是引文功能,在这里,读者能很快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通过引文次数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3]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科研评价的定量时代。这件事与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并引入由科学共同体内专家,以民主决策方式决定科学基金分配的同行评议机制一起,表明我国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行政手段为主,评价结果以行政级别的形式体现,并按相应行政级别享有国家投入和待遇的行政评议阶段结束了。

据南京大学当时的校长曲钦岳院士介绍,这样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引入SCI的目的,是用量化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介绍了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

在当时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科研评价中掺杂大量人情等主观因素的现实情境下,SCI因其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及其相对超脱的国际“身份”,迅速被国内科学界当成一个可以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科研评价标准,并逐步拥有了某种权威地位。可以说,近20年来,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SCI在国内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过程。

该校在《2008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中国大学综合评定为第3,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2,2008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8,2008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5,工学100强中名列第2.。浙江大学的科研经费一直稳定增长,仅次于清华大学,居于第2位 (98年前人均科研经费列第一位)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居于第1位。发表EI论文连续几年保持第2或第3位。发表sci论文居前3位。SSCI,ISTP等稳居前3。多年来,浙江大学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一,二,三等奖近90项 台湾“教育部”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的“2007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排名,浙江大学位居大陆地区高校第三。 2007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技论文产出统计结果,浙江大学情况如下:国内和国际论文总数14178篇,位居全国第一; SCIE收录论文数3034篇,位居全国第一; EI收录论文数2760篇,位居全国第三; ISTP收录论文数1432篇,位居全国第三; CSTPCD收录国内论文数6952篇,位居全国第三; MEDLINE收录论文数1420篇,位居全国第一; SSCI收录论文数20篇,位居全国第四; SCI论文被引2692篇6615次,位居全国第三; SCI十年累积被引13490篇43111次,位居全国第二;国内论文被引17789次,位居全国第一。 全球排名在前500名之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