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伦敦大学城市设计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

伦敦大学城市设计期刊投稿

高。根据查询《城市环境设计》信息得知,《城市环境设计》是省级期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建筑类优秀期刊。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

国内211学校,平均分最好在80分以上。如果不是211学校,平均分在85分以上。雅思的要求,也分成三部分:1. 一般水准:6.5,听说读写不可少于6分。2. 优良水准:7,听说读写不可少于6分。3. 高阶水准:7.5,贴说读写不可少于6.5分。建议至少要有优良水准的雅思,配合上你的学校是否为211。

我们伦敦艺术大学也有类似的专业MA Architecture: Cities and Innovation - recruiting 作品集要求你对相关的设计深入解读,要求有3-5各系列的作品,每个作品要有从设计灵感来源,创意发展,草图,成图,模型的全部过程。这同时也是你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不是吗?

出国留学作品集培训很有必要。无论是学生申请国外的本科还是研究生,作品集在出国留学作品集培训 我前几天也关注过这话题 好像北京有公司做 我也

伦敦人谈大城市论文发表

"乏味的伦敦写作时间"可能指的是作者在伦敦度过的一段无聊、单调的写作时光。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写作困难,或者受到了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导致创作灵感和热情减退,无法产生有趣、富有创意的作品。对于遇到乏味的写作时间,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调整心态和激发创作灵感:1. 换个环境:尝试到不同的地方去写作,或者去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激发创作灵感。2. 做些有趣的事情: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去旅行、看电影、读书等,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为写作提供更多灵感。3. 找到写作激励人的东西:可以选择一些激励人的书籍、电影或者音乐,以提升自己的写作热情和动力。4. 尝试换一种写作方式:可以尝试换一种写作方式或者写作风格,以打破自己的写作习惯,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5. 寻求他人的帮助:可以向朋友或者写作导师寻求帮助,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支持,以度过乏味的写作时间。

传统与现代化并非格格不入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些新兴国家的人痴迷于新设施不同,在英国似乎是历史越悠久的房子价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在很多人眼里恰恰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伦敦的面孔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的。提到伦敦的怀旧风情,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设施。红色的电话亭、黑色老爷车样式的出租汽车,点缀在古老的街头巷尾之间是那样相得益彰。根据这些造型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比如钥匙链、茶叶盒,也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此独特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的符号。伦敦全城没有摩天大楼,房屋大多只有四五层,高的十来层,最高的楼仅有二三十层,且寥寥无几。除了古旧的建筑,伦敦拥有620多个文化设施,上百家公园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伦敦市中心的街道狭窄、曲折,尽管交通拥堵一直是令市政府头疼的事情,但将老建筑推倒以拓宽马路并不在政府的计划之内。车辆进入伦敦中心地带被严格控制,收取高昂的进城费,发达的地铁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伦敦的交通压力。去年,伦敦市政府曾经有计划仿效纽约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但是遭到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他们反对的原因是担心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的光芒,使这些历史建筑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最终伦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这项计划。英国人并不羡慕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久远历史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才是这个岛国民众的追求。伦敦也并不是没有现代建筑,站在泰晤士河边沿河望去,吸引了众多游人的摩天轮“伦敦眼”、全钢结构的“千年桥”、螺旋式外观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等摩登建筑就会映入你的眼帘。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摩登建筑的建造并没有以牺牲老建筑为前提,伦敦整个城市的风骨并没有因为少数新建筑的加入而被破坏。就以泰晤士河边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例,这里可以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媲美,可以说是世界现代艺术展出的顶级场馆之一。就博物馆的这个定位来看,修建一个摩登建筑似乎无可厚非,但伦敦的泰特博物馆却是由一座有74年历史的废旧发电厂厂房改建的,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电厂曾承担了伦敦近两成的电力供应,却因为排放出过多温室气体而长期遭受指责。1982年,这座电厂终于被关闭,但是伦敦人并没有轻易放弃这座旧电厂,而将它改建成了一座多功能展览馆,举办摇滚音乐会,艺术展览以及社交晚会,它成了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前不久,伦敦的金融区实现了整个无线上网,为了不破坏城市景观,无线网络的“节点”都隐藏在灯柱、标志牌和红绿灯旁边。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城市轮廓线非常清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张在元院长表示,伦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这一城市的轮廓线或称天际线保存得相当完好。所谓轮廓线,就是那些最能代表伦敦历史、建筑特色的象征,包括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白金汉宫、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海德公园、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等七大元素。历代国王的加冕仪式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历代君王的住所白金汉宫早已对市民开放,海德公园的自由论坛角被称为伦敦的心脏……这些建筑并不只是用来欣赏的,作为一种承载历史、记录现在的符号,它们已经渗透在伦敦人的生活之中。对于伦敦的这些镇市之宝,英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此外,有着悠久历史的伦敦同样要面对现代化的挑战。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伦敦的基础设施很先进,但上了年头的旧设施能用的都在用。现代建筑和谐地坐落于古老建筑群中。这就是伦敦的面孔。“我们谈论任何一个城市的特色都不能割裂历史,伦敦的特殊面孔与其历史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张在元表示,伦敦曾是罗马帝国的巡省,其建筑风格首先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此外,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伦敦进入现代城市的转折点;第三,伦敦是一个岛国城市,而非大陆城市,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其具有全球视野,因此它比大陆城市还要开放;第四,伦敦的建筑特色还打上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烙印。让原来的人住在原来的地方伦敦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经济一度迅速发展,伦敦的工厂不断增加,城区迅速扩大,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因为污染严重,格林尼治天文台无法进行观测只好搬迁,很多文学作品都对当时的伦敦进行了描写和批判。随之而来的二战更加改变了伦敦的传统结构。上世纪大部分时期,伦敦城区人口在下降,工厂迁出市区,大片港区废弃,最严重的问题是城区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穷人集中居住在东区,那里住房破旧、犯罪率高、投资短缺。半个多世纪来,伦敦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先是在那里建了一些高楼,却并没有达到吸引私人投资的目的,反而破坏了那里的社区谐调。近年来的城市复兴策略完全改变了思路,把那些衰败的社区看成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那里的土地、居民的技术和知识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政府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对私人资本的进入实行优惠政策,并把这些地区的复兴策略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协调起来,融为一体。事实证明,靠政府在衰败或老化的城区建设一些高档住宅是无法根本阻止那里的衰退势头的,反而会对老城区造成新的破坏,比如新旧建筑之间的失调。与此同时,老城保护固然能够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风貌,却不能保护那里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复兴就是既要保留风貌,也要保护生活,还要延续发展。因此,英国在旧城区改造的时候,尽可能让原来的人还住在原来的地方,保护城市原有的社区文化。英国的城市规划专家还强调,在城市复兴中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需要私人资本的介入,但政府一定要起主导作用。回顾伦敦的城市建设历程,还应提及30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火灾。在伦敦市中心腹地高耸着一座纪念碑,记载了这场灾难。1666年9月2日,伦敦市普丁巷的一间面包铺突然失火,大风将并不凶猛的火焰很快吹进了周边挤满木屋的狭窄街道。这场大火席卷了整个伦敦城并且连烧4天,包括圣保罗大教堂、无数的店铺以及1万多间民房都被烧毁。伦敦花费了半个世纪才得以恢复元气。此后,伦敦的所有建筑都改用砖石材料。伦敦市政府还意识到城市街区规划的重要性,商用建筑应远离民用住房,同时主要街道间距必须加宽。在随后50年里,伦敦市里竖立起了更多方砖建筑,而且根据不同的社会功能将伦敦东部建成工业区,西部成为王室政要显贵的住宅区,南部和北部则成为多数平民的居住所在,而伦敦市区中心腹地则规划成为金融业中心。城市风格的改变不仅让伦敦从此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建造设计楷模,更让欧洲邻国也清楚地认识到人性化构建一座大城市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伦敦城市建设的三点经验张在元与伦敦城市面貌的管理者、建设者有过多次交流。他告诉记者,伦敦城市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三点。首先,城市规划依靠的是法治而非人治。一个城市要想规划好、建设好必须遵守规矩。伦敦关于城市规划、控制的法规非常严明。新建筑、新城区的建造,旧建筑的保护,老建筑多少范围内不得盖新建筑等,都要经过论证,经过议员投票来进行集体决策。伦敦的7个建筑元素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城市的氛围还包括城市中人的素质。如果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非常了解,发自肺腑地对其津津乐道,那么整个城市的感觉就更生动。在英国,随便问一个普通中学生,几乎都能讲出白金汉宫的很多故事。这与伦敦市政府和媒体对城市的宣传关系密切,伦敦不仅将一些博物馆、王宫开放让市民参观,甚至在教科书中也经常介绍重要建筑的内容。此外,一个城市能否经营好,必须要在三个层面上努力——城市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如果忽视一头一尾的工作,孤立地谈规划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城市发展的眼光、对城市的决策能力,都是一个城市战略家所必备的要素。城市的管理问题也非常重要。如果在不让人行的地方还有行人通过,不让停车的地方有人停车,那么城市规划得再好,人们在心理上也不会认同。张在元认为,这三个因素中,素质方面的提高会见效很快,通过一些纪念册、美术馆、博物馆的开放,人们对城市的了解会迅速增加。但是另外两个因素的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张在元将一个城市的发展比作一个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成长阶段都应保持成长过程中的特色”。张在元表示,首先要尊重历史。历史不能中断,也不能复制,历史是区别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只有抓住历史才能形成城市独特的面孔。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伦敦的写作时间可能会让人感到乏味,因为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人们往往会被各种杂事所困扰,难以集中精力写作。因此,为了让写作时间更加有效,可以进行以下分段处理:第一阶段:集中注意力(10-15分钟)在开始写作之前,需要先花费一些时间来集中注意力。可以通过闭上眼睛,深呼吸,或者进行短暂的冥想来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和焦虑感。这样可以帮助大脑更好地进入写作状态。第二阶段:确定主题(5分钟)确定主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要写什么。在这个阶段,可以花费一些时间来思考主题,确认自己的写作方向。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者与他人交流来寻找灵感和想法。第三阶段:制定计划(10-15分钟)在确定主题后,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写作计划,包括写作的内容、结构和时间安排。这样可以让写作更有条理和方向性,减少错误和重复。第四阶段:深入写作(1-2小时)在制定好计划后,可以开始深入写作。这个阶段需要集中注意力,不断思考和整理自己的思路,不断推进文章的进程。第五阶段:修订和编辑(30-60分钟)完成写作后,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修订和编辑。这个阶段需要仔细检查文章的语法、拼写和逻辑结构,保证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以上是乏味的伦敦写作时间的分段详情解答,通过分段处理,可以更好地利用写作时间,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伦敦城市状况分析论文发表

伦敦(英文:London,读音:lʌndən/ )是英格兰和英国的首都、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自两千多年前罗马人成立这座都市起,伦敦一直在世界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然而,最晚自十九世纪起,“伦敦”这个名称同时也代表围绕着伦敦市开发的周围地区。这些卫星城市构成了伦敦的都会区和大伦敦区。rn伦敦是世界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与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并列 。伦敦未获英国城市地位,正式来说算不上是城市,但因为自18世纪起她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娱乐中心之一,一般人都误以为她是一座城市。rn从1801年到20世纪初,作为世界性帝国——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因在其于科技发明等领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伦敦,众所周知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和文化。但是,即使在这样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中,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遭遇到乏味的写作时间。乏味的写作时间常常发生在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足够好的想法或灵感时。此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沮丧、无助,甚至想要放弃。但实际上,这正是我们需要挑战自己去超越舒适区的时刻。为应对这种情况,我有几个建议。首先,尝试换一个姿势,调整你的思考方式。也许一个不同的角度可以帮助你看到一个新的方向。其次,专注于手头的任务,而不是担心未来的结果。集中精力于当前的任务,逐渐提高自己的创作技能。最后,寻找灵感的源头。只要保持开放,并在生活中保持敏感性,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吸取灵感。当然,有时我们真的需要让自己休息一下,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放松和重新充电。但是,不要让乏味的写作时间让你失去信心,也不要让它成为抑郁情绪的导火索。相信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你会克服所有的困难,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伦敦,死亡的动物与腐烂的蔬菜散落街头。每条路中间都是一个可供居民投放排泄物的“管道”。 大部分房屋的后院都是用来堆积垃圾的地点,因为垃圾没地方放。老鼠在这里开心的繁殖。还有什么呢? 对了,黑死病来袭,每天都能死200多人。 重税,饥饿和死亡使得农民起义的战火烧遍英国。当然了,伦敦还是有一些好的东西的,比如说美丽的伦敦塔。 虽然被农民起义军冲入,杀死了躲藏在内的英国大法官和英国财务大臣,但是建筑本身基本没有损坏,还是很漂亮。怎么说呢,伦敦在世界城市是排不上号的,14世纪伦敦更只是一个弱小的中世纪国家首都,刚刚摆脱了诺曼征服者的印象。就算到16世纪到17世纪,欧洲最繁荣得城市,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也远远不能和南京比,就冲南京的城墙就能吧他们整个城市比下去。

伦敦的写作时间可能会让人感到乏味,因为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人们往往会被各种杂事所困扰,难以集中精力写作。因此,为了让写作时间更加有效,可以进行以下分段处理:第一阶段:集中注意力(10-15分钟)在开始写作之前,需要先花费一些时间来集中注意力。可以通过闭上眼睛,深呼吸,或者进行短暂的冥想来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和焦虑感。这样可以帮助大脑更好地进入写作状态。第二阶段:确定主题(5分钟)确定主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要写什么。在这个阶段,可以花费一些时间来思考主题,确认自己的写作方向。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者与他人交流来寻找灵感和想法。第三阶段:制定计划(10-15分钟)在确定主题后,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写作计划,包括写作的内容、结构和时间安排。这样可以让写作更有条理和方向性,减少错误和重复。第四阶段:深入写作(1-2小时)在制定好计划后,可以开始深入写作。这个阶段需要集中注意力,不断思考和整理自己的思路,不断推进文章的进程。第五阶段:修订和编辑(30-60分钟)完成写作后,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修订和编辑。这个阶段需要仔细检查文章的语法、拼写和逻辑结构,保证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以上是乏味的伦敦写作时间的分段详情解答,通过分段处理,可以更好地利用写作时间,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伦敦数学会期刊投稿

图灵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使他在1930年和1931年两次获得他的一位同学莫科姆的父母设立的自然科学奖,受到政府派来的督学的赞赏,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为他后来的一些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的数学能力使他在念中学时获得过国王爱德华六世数学金盾奖章。

1931年,图灵考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由于成绩优异而获得数学奖学金。在剑桥,他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1935年,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殆周期性的等价”发表于《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同一年,他还写出“论高斯误差函数”一文。这一论文使他由一名大学生直接当选为国王学院的研究员,并于次年荣获英国著名的史密斯 (Smith) 数学奖,成为国王学院声名显赫的毕业生之一。

1936年5月,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该文于1937年在《伦敦数学会文集》第42期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的注意。在论文的附录里他描述了一种可以辅助数学研究的机器,后来被人称为“图灵机”,这个设想最有变革意义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在纯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实体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电脑,以及还没有实现的“人工智能”,都基于这个设想。这是他人生第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1937年,图灵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则拓广了丘奇(Church)提出的“丘奇论点”,形成“丘奇-图灵论点”,对计算理论的严格化,对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1936年9月,图灵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学习,并与丘奇一同工作。

在美国期间,他对群论作了一些研究,并撰写了博士论文。1938年在普林斯顿获博士学位,其论文题目为“以序数为基础的逻辑系统”,1939年正式发表,在数理逻辑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8年夏,图灵回到英国,仍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任研究员,继续研究数理逻辑和计算理论,同时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图灵的正常研究工作,1939年秋,他应召到英国外交部通信处从事军事工作,主要是破译敌方密码的工作。由于破译工作的需要,他参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他的工作取得了极好的成就,因而于1945年获政府的最高奖——大英帝国荣誉勋章 (O.B.E.勋章) 。

1945年,图灵结束了在外交部的工作,他试图恢复战前在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并结合战时的工作,具体研制出新的计算机来。这一想法得到当局的支持。同年,图灵被录用为泰丁顿 (Teddington) 国家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事“自动计算机” (ACE) 的逻辑设计和具体研制工作。这一年,图灵写出一份长达50页的关于ACE的设计说明书。这一说明书在保密了27年之后,于1972年正式发表。在图灵的设计思想指导下,1950年制出了ACE样机,1958年制成大型ACE机。人们认为,通用计算机的概念就是图灵提出来的。

1945年到1948年,他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工作,负责自动计算引擎的研究。

1948年,图灵接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高级讲师职务,并被指定为曼彻斯特自动数字计算机(Madam)项目的负责人助理,具体领导该项目数学方面的工作,作为这一工作的总结。

1949年成为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副主任,负责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曼彻斯特一号”的软件理论开发,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计算机实际用于数学研究的科学家。

1950年,图灵编写并出版了《曼彻斯特电子计算机程序员手册》 (The programmers’handbook for the Manchester electronic computer) 。这期间,他继续进行数理逻辑方面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同年,他提出关于机器思维的问题,他的论文“计算机和智能 (Computingmachiery and intelligence) ,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深远的影响。1950年10月,图灵发表论文《机器能思考吗》。这一划时代的作品,使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1951年,由于在可计算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时年39岁。

1952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的职务,专心在曼彻斯特大学工作.除了日常工作和研究工作之外,他还指导一些博士研究生,还担任了制造曼彻斯特自动数字计算机的一家公司——弗兰蒂公司的顾问。

1952年,图灵写了一个国际象棋程序。可是,当时没有一台计算机有足够的运算能力去执行这个程序,他就模仿计算机,每走一步要用半小时。他与一位同事下了一盘,结果程序输了。后来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群根据图灵的理论,在MANIAC上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程序的象棋。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文名: 谷超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 1926年5月15日 职业: 数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数学系;莫斯科大学 主要成就: 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 目录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出生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对老师的建议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人物简介履历人物生平 出生 小学 中学 大学工作经历成就及荣誉学术研究先生寄语 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对学生的建议 对老师的建议 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社会评价命名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谷超豪(1926.5.15-)浙江温州人。数学家。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谷超豪。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两校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编辑本段履历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开始了大学生活。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 1948年3月,谷超豪在浙江大学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中一名自觉的先峰战士。 1950年与同门师妹胡和生结为夫妻。 1952年升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 谷超豪。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8月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 2010年1月,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出生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在温州市,幼年由婶母抚养,婶母的性格对谷超豪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善良、纯真、助人为乐。小学 他5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进入温州瓯江小学。谷超豪从 谷超豪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中学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谷超豪进入温州中学。温州中学后来汇集了不少回乡的大学老师,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对谷超豪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的语文、社会科学、数理的基础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谷超豪初一时,老师讲完乘方的知识后,出了道习题:用4个“1”组成一个最小数,但不能用运算符号,谷超豪举手回答:“是1的111次方”老师又说“那3个9组成的最大数哪?”“是9的9次方的9次方”)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他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大学 1943年秋天,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注:时值抗日战争岁月,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市开设有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后成为苏步青的得意弟子,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一年级课程并不要求太多的逻辑推理,但对直观能力、演算能力和解应用问题的能力,却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为谷超豪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谷超豪原来有不太细致的毛病,通过学微积分,逐步克服了。他读了一本用综合方法写的射影几何的著作,完全不用计算,便能把二次曲线的基本性质描述清楚,引起他很大兴趣。他非常喜爱笛沙格定理、帕普斯定理和帕斯卡定理等。从此,他对几何学就有了偏爱。后来,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即使是分析的或物理的,都带有几何的风格。 同时他也感到,尽管自己看了大量的书和做了许多难题,但听了苏步青、陈建功这些著名教授的课后,方觉自己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因此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学与课堂的严格训练结合起来,基础才更为扎实。 谷超豪还尽可能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他对物理学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他认为物理和数学相互促进。理论力学是必修课,他做了许多题目;他并不满足于做对,还常常探索其他比较别致的做法,为此,受到周北屏教授的称赞。周老师说:念理论力学要有几何的眼光与手段。谷超豪在三四年级时选修了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物理等课程,这在数学系的学生中是极少的。当时虽然学得不深,但直到70年代他去研究和规范场有关的数学问题时,还深深感到这些选修课对他大有益处。他一直认为:数学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这是“数学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得到好课题,又可以发现新方法。他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和这个想法分不开的。 谷超豪在学习时就开始研究工作。四年级第二学期,他曾研究了三维空间代数曲线的一项性质,将结果写成论文。为慎重起见,他再一次查阅了文献,发现他人已有类似的研究,文章便不发表了。不久,他对陈建功所提出的有关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个问题,作出了解答,成为和陈等合作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后来在英国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编辑本段工作经历 1949年,杭州解放,谷超豪被调到中国科协杭州分会工作,担任分会秘书和党组书记。他把杭州市的科技人员团结在科协周围,组织全市科学家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科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杭州分会的地址在长生路4号,当年在杭州的一些科技界人士,至今还亲切地回忆起“长生路4号精神”,那就是齐心协力让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忙于科协工作的他,总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当他意识到是因为离开了那些图形、概念、定理和公式以后,他才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再也离不开数学了。他向领导部门提出了要求:不中断数学研究与教学。青春年华,精力充沛。白天,他在科协忙碌,去浙大听课和做教学工作,晚上就在宿舍里研究数学,直至深夜。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两星期后的一天晚上,已经相当疲倦的谷超豪的大脑思维又开始异常活跃起来,K展空间,子流形,子流形的子流形……一个新的想法形成了。 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用近来的数学术语来说,这便是“分叶”的思想,这思想很快被他利用来解决了苏步青提出的问题。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 1951年春天,他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团的五个成员之一,和梁希、茅以升等到捷克斯伐洛克去参加世界科协理事会。临行前,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对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了指示,并立即同意他们在苏联参观三周的要求。参观活动,再一次激起了谷超豪的数学热情。 1951年,国家发出了“革命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对处在科协工作和数学研究矛盾中的谷超豪来说,无疑是解脱的一个机会。苏步青教授看出谷超豪在数学上的才能和前景,便向浙江省文教当局提出调动他的工作的建议,使谷回到了浙江大学。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 1956年升为副教授。那一年,谷超豪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华罗庚也很早注意到这位数学界的新秀。谷超豪去北京,华曾几次请他吃饭,并鼓励他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工作。谷超豪非常感动,并把这些教导牢记在心。 1957年,谷超豪去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之前,从事了微分几何领域的仿射联络空间和芬斯拉空间的研究。这时他己看到,微分几何的研究必须整体化,不能只限于局部性质。他就两类空间的整体的嵌入问题得出了完整的结果。 莫斯科大学微分几何教研组有两个学派。一派以菲尼柯夫为首,另一派以拉舍夫斯基为主。谷超豪到了莫斯科,这两位教授都对他很赏识。拉舍夫斯基马上请他在讨论班作学术报告,菲尼柯夫便到这个讨论班听谷超豪报告。他们对谷超豪的报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把他看成是自己“学派”中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谷超豪便确定以“无限连续变换拟群”为主攻方向。这一领域是19世纪数学大师S。李和20世纪著名几何学家E。嘉当发展起来的,由于难度高,所以发展缓慢。谷超豪赴苏前,就听过苏步青以E。嘉当所著的《黎曼几何》为教材的课程,他又精读过这本书的法文版。嘉当的思想和方法的心领神会和莫斯科大学的优越学术环境,终于读完了E。 嘉当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著作,并且得到一系列新成果。他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报告,深得同行们的赞赏。他到莫斯科仅一年的时间,参加讨论班的教授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以科学博士的学位。谷超豪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 答辩会在1959年6月举行,著名数学家刘斯杰尼克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谷超豪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回答了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他巧妙的构思,令人信服的工作,得到了专家们一致高度的评价,投票建议授予他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依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这是迄今为止莫斯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博士。评述人称赞他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之后,在这个领域里第一个作出了有实质性的发展和推进的人。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谷超豪还参加了由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罗夫斯基院士领导的偏微分方程讨论班,为他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也进入了变换拟群的研究。胡和生是苏步青的研究生,1952年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后,在院系调整时随苏到了复旦大学。谷、胡两人为了事业着想,一直到1957年才结婚。谷超豪从苏联回来后,她对谷的工作非常有兴趣,进一步研究齐性黎曼空间,得出了决定黎曼空间运动解的全部定隙性的有效的方法,并确定了前面八个定隙,解决了60年前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有关齐性黎曼空间的结果,整理在专著《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此外,谷超豪在1959年学成回国后,还决定了能作为无限连续群的迷向群的所有实不可约线性群,也处于国际前列。当时和国外交流不畅,谷超豪又忙于许多新任务和新课题,博士论文也无暇整理出版,所以有的结果国外并不知道。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48年,谷超豪大学毕业,苏步青选留他作助教。1952年升为讲师,1953年转到复旦大学,1956年升为副教授。一次,苏步青在为青年教师开的课程中,提出了K展空间理论方面的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谷超豪立刻被迷住了。谷超豪最早的微分几何论文《隐函数方程式表示下的K展空间理论》的思想形成了,1951年,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1956年,苏联评论杂志《数学》创刊时,登了一篇长篇评论,介绍了谷超豪的论文。 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他情系桑梓,对温州教育事业尤为关心,在担任温州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对温州大学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他还捐设“谷超豪奖学金”激励温大学子立志成材。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由于谷超豪在政治上的经历和业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复旦大学号召广大师生学习谷超豪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0年,他升为教授.他又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原子弹、导弹、超音速飞机的相继问世,给数学领域带来了非线性双曲型方程和混合型方程求解的研究课题,刺激了这一研究方向的迅猛发展.苏、美等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都相继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谷超豪从苏联学成回国后,立志为祖国发展空间科学作一些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此,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队伍,于是,他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里组织了课题组(现在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室),他密切注意这种方程组和流体力学间的联系。他和学生们合作,解决了间断初始值局部解存在性问题,写成论文《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不连续初始值问题》。 他还写成了论文《双曲型方程组的一个边界问题和它的应用》(《数学学报》,1963),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的数学问题.他的学生李大潜、俞文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完整地建立了两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理论.以上这些工作因过去交流较少,国外科学家知道得不多,70年代末当他们知道这些结果后,感到相当意外,并认为谷超豪等人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他们前面十多年. 接着谷超豪在高音速的锥形流和跨音速流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中,遇到了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一开始他就绕过传统的路线,致力于发展1958年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所提出的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他把当时已有的一阶可微性理论发展为高阶可微性的理论,从而成为一项讨论线性方程以及拟线性方程经典解存在性的有效工具。 在论文《一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国科学》,1965)中,他建立了一大类多自变数的混合型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他还发现了较为奇特的新性质:对这种二阶方程,有某些闭区域,即使在边界上给出两个边界条件解仍然存在且唯一的,如果变动一下方程的低阶项,不给定边界条件,解也只能有一个。12年后,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访问报告中称赞谷的工作是“十分新颖和相当重要的”。 正当谷超豪和他的研究小组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迅速发展时,1966年开始的那一场浩劫把这一切都搞乱了,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无休止的批斗、隔离审查、强迫劳动……谷超豪默默地承受着.在劳动中,爬屋顶、捅下水道、扫厕所样样都干,而且干得认真。 在农村劳动中,有些人刁难他,让他干力不能及的事,他还是挣扎着干.农民同情他,对工宣队说:“谷超豪的劳动由我们生产队来安排。”把他保护起来。对此,他深为感动。最使谷超豪心疼的是他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了。校外有些工程单位多次来复旦,要求谷超豪参加他们的研究工作,先后被回绝。 1973年,一个研究空间技术的单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里的有关机构也同意他参与此项研究,但又被单位领导否决,谷超豪为此伤心地流泪,后经力争,终于同意他“从旁协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他仍然是带头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气动力学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去。 在此期间,谷超豪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际应用课题,用极其简陋的电子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了“球、锥形等飞行器超音速有攻角绕流的气动力计算”和“绕蚀外形气动力计算”等。有关单位对以上课题作了如下的评价:“这些课题是国内首次较完整的结果,与某指挥部的实验数据相符合,协助了某型导弹头再入计算摸拟综合课题的完成.” 1974年6月,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规范场理论研究基本粒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数学。在报告会上,谷超豪等数学系、物理系的教师作出了热烈反响,使杨振宁认识到复旦的数学家们不仅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还有对现代物理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复旦方面成立了由谷超豪任组长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始了共同研究。 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对规范场的数学结构获得了两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最早证明了杨-米尔斯(Mills)方程的初始问题的局部解的存在性,又弄清了无源规范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某些联系和区别。其后,小组又陆续做出新的成果,发表了《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的论文.这以后,杨振宁又两次来复旦合作研究,都取到了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使杨十分高兴,一再热情地向谷超豪发出赴美研究的邀请。 当春风重新吹绿祖国大地的时候,谷超豪已是五十岁人了.仗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上的进取精神,他很快便在数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的成果,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瞩目。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难度很高,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下一世纪”的问题。 1977年,谷超豪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在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马里兰大学,谷超豪就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的数学结构用英语作了四次学术报告,受到听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欢迎。 陈省身教授写信给中科院数学所,赞赏谷超豪的成就。任之恭教授等还向我驻美联络处表示祝贺。访美期间,谷超豪还访问了被誉为国际偏微分方程研究中心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拜访了著名老数学家弗里特里克斯,当年正是他提出了正对称方程组的理论。谷超豪谈到了自己以此理论为工具研究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情况,75岁的弗里特里克斯特别高兴,他说,谷超豪的工作实现了他想把正对称方程进一步用于混合型方程的夙愿。编辑本段先生寄语对青年学者的建议 我觉得国家最需要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做学问总是得耐得住寂寞,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得到认可和重视。不过数学的应用比较间接,所以一旦看中了重要的问题,对国家建设起重要作用的,都应该努力去做。我自己搞数学研究的经验就是要对创造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才可能有新的研究成绩出来。对学生的建议 数学能够把各种复杂的现象都描述得非常好。年轻人都应该学点数学,即使本科学数学,以后转到别的领域去也没有关系。因为数学总是能够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一点作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小游戏,年轻人都可以试一试的。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问题,包括池塘水的频率、太阳升起落下的规律,都可以用数学的办法解决,尤其是多观察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比如我最喜欢的预测台风,基本规律很简单,就是台风是从南往北走,而且是反螺旋形的,而且风向可以看雨点方向掌握,风速可以根据经验估算,通过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当场预测台风了,而且比较准。对老师的建议 有人认为现在要培养聪明人,还有人认为要培养专业人。我认为要培养重视创造,重视思维能力的人。 老师不能满足于上课给学生讲点内容,应该多给学生提点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但是不能号召他们去做那些没有条件做的事。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单纯地让他们记住解题方式。其实现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去胡思乱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的话,既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又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老师应该给学生的除了上课内容以外,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广泛,眼界也会更高一点,视野也会更广,这些不论是继续从事研究还是转行都有好处。培养研究生的时候,要让研究生发挥自己的作用。好多人招学生,都是名义学生,这样会影响学生质量。对于业余爱好的见解 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我还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因为和数学具有规律性一样,诗歌的对仗也是一种规律,非常优美。我最喜欢的诗是杜甫的诗,因为他的诗大多数是反映社会民生的问题。李白的诗歌也很好,比较豪放一点。还有些诗人的诗歌也很好,但是我的欣赏水平不高,所以欣赏不到它们的优美。我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 ,这是一本聪明的书,里面写了很多聪明的人,做了聪明的事。我觉得年轻人可以看看这本小说。现在我的业余爱好是思考广义相对论。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他治学的特点是能够迅速进入新的领域,抓住重要问题,并在其中作出创造性的新成就。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纯粹数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的结合点上,他以为数学家如能和其他领域 谷超豪的科学家有共同语言,那将得益无穷。他也坚信,优秀的数学成果早晚将会对其他科学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数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课题,他非常重视,他不但鼓励其他人努力对此作出贡献,而且他也尽可能亲自参与,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数学修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虽然他一直负担着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重任,但他始终没有放松数学的研究工作。火车上、飞机上的时间,他也不放过.他多次说过,人的天赋总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较快地取得成绩,但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编辑本段命名 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171448,该小行星绕日运行周期为3.47035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8月6日批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作为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褒奖[1]。

mathematics期刊是四区的。

关于数学的,mathematics期刊是sci四区。

期刊是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内容介绍:

纯数学方面的第一个杂志《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年刊》(Annales de Mathématiques Pure et Appliquées)于1810年在法国创刊,到1831年停刊。

1826年在德国创刊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Journal fr die Reine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通常称为《克雷尔杂志》Crell's Journal)是仍在发行的最老的数学刊物。

到19世纪,各国数学会相继成立,并编辑出版数学刊物。如1864年成立的莫斯科数学会,于1865年开始出版《数学汇刊》(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1865年成立的伦敦数学会,于当年开始出版《会报》(Proceedings)。

城市设计期刊投稿方式

1、《世界建筑》:它是国家一级杂志,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世界建筑》是介绍国外的建筑思潮和理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建筑作品和进行建筑评论的专业刊物,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主要窗口,中外建筑师对话的平台,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桥梁。 2、《建筑创作》:其创刊于1989年,是一本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管、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361期刊网指定的建筑专业期刊,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期刊。 3、《时代建筑》:1984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时代建筑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以“前瞻性、批判性、地域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的命题、世界的眼光”为其编辑视角。超大即时的信息容量是其一大特征。强调本土特征中的国际化品质,目标是创建以中国建筑为特征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杂志。

因为主讲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挺行的,应该是核心期刊的

1、《世界建筑》:是国家一级杂志,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介绍国外的建筑思潮和理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建筑作品和进行建筑评论的专业刊物; 2、《建筑创作》:本刊设有重点工程、学术研究、住宅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经典、礼士路札记、国外译丛等栏目; 3、《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记载了一代建筑师的成长历程以及20世纪后期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史; 4、《时代建筑》:杂志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学术性、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命题、世界眼光为其编辑定位; 5、《建筑学报》:涵盖了国内建筑学专业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论文和重要建筑实践,记录了新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历程,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在国内建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