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支撑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支撑论文发表

1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1.文章的逻辑性,很多作者在写作文章时,常常犯一些逻辑上的错误,这是论文写作的大忌,其具体表现为:(1)文不对题,前文提出了论点,后文进行阐述时,却发现阐述的和论点不能一致,讲的是两回事。整体上看,文章题目和正文发生了错位;(2)文章的论点不足以进行大篇幅论述。作者前文提出了一个论点下文进行了论述。然而,这个论点却只是一个现象,作者并没有把这种现象提炼成一种论点因此作者就会把文章变成一种现象的罗列,而这种罗列却只是表层的,不足以作为一个论点。2.文章的客观性。文章的整体口吻,作者在写作时候,应尽量该时时以一个客观的口吻来阐述,切忌频繁使用第一人称,比如“我”“我觉得”、“我认为”等等。完全可以用“笔者”,“笔者认为”。3.文章的层次。一些作者在写作文章时,几千字的文章,从头至尾通篇看下来,没有分任何的条目。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文章层次不够清晰,混乱。作者在写作文章时,务必分条目阐述,开篇简短阐述,后文1,2,3分条目阐述。这样看上去一目了然。2期刊的选择根据要求因为地域及单位的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评什么样的职称,需要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提醒作者,写作论文前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对于评职称的明文要求,选择期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为发表论文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慎重再慎重,现在很多假刊,套刊横行,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我们在此,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在期刊选择的时候,做些参考。常见的假刊的陷阱:1.套刊这是最难甄别的,明明有一本刊物,正常发行,且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是,又冒出一个一摸一样的刊物,刊号刊物名完全一样,就是不上任何的数据库,不能在任何一家数据库检索到,这样的就是套刊。是自己冒名刊物名自己印刷的刊物。2.假刊所谓假刊,就是压根在新闻出版总署没有备案,而是自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自己印刷的刊物,这样的刊物新闻出版总署查不到,数据库也没有收录。3.电子版期刊这样的期刊也是在玩文字游戏,明明备案的是电子版期刊,但是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于是大力宣传,说的天花烂坠,说什么电子版期刊其实也出版的,这其实是在混淆概念,玩文字游戏,电子版期刊,和正规的期刊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定要警惕这种陷阱,作者听到刊物名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备案情况,如果名字后面还有“电子版”字样,则要谨慎处理。3评职称对于医学期刊论文的收录要求慎重选择我们在这里想提醒作者的是,大多数单位对于论文发表后的期刊论文有检索要求,比如知网,万方。但是如果一个刊物仅仅是龙源期刊网收录,这样的最好不要去发表,因为龙源期刊网并不是数据库,它只是一个期刊阅读的平台,换句话说,只要带字的册子,它都能收录进去。所以不能把龙源期刊网所为收录的标准。另外一些电子版期刊虽然有的也会在万方数据库收录,但是它终归是电子版期刊,一定要去人事部门问清楚,电子版期刊,最好不要去安排,因为这么多正常的期刊呢,没有理由去找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刊物。4论文发表注意事项有的放矢1.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论文发表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发表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鉴于此,我们提醒您,发表职称论文,一定要首先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2.论文不能抄袭职称论文,一定要尽量写自己的感悟或者总结性的东西,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但不能照搬,觉得别人的文章某个亮点不错,可以自己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大篇幅抄袭别人的文章,一方面是杂志审核通不过,另一方面,职称评定时,会带来很坏影响,甚至取消职称评定资格。3.期刊的慎重选择因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作者没法识别的陷阱,一不小心就掉进去,花钱却只能认栽,又耽误评职称时间,前文已经提到在期刊选择上一点建议,我们在此提醒您,发表论文前,可以参考前文的建议,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上当。

投稿分两种情况,1、直接过去投,2、网投。1、直接过去投对于本校的或者本地的杂志,记得一定要直接过去投。因为这样方便登记,可以减少编辑从网上下载下来慢慢登记的过程。呵呵,有些粗心的编辑说不定会把你的文章给漏掉。去登记的时候,带上三份稿件和电子版。一份便于编辑送出去审稿,一份给编辑保留,一份问编辑哪些需要修改以此表示你投稿的诚意。电子版最好用U盘拷来,邮箱有一份,防止出现意外。记得带上审稿费啊。(论文的格式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后给大家再讲)。现在的杂志一般审稿至少都三个月,因为送给那些教授专家审稿,那些人都是一些大忙人,就算编辑催上几十次,也要三个月,如果不催一年也有可能。2、网投如果是网投,记得不要仅仅发一篇文章给编辑,什么都不说。这样他们会觉得你搞学术都忘了礼貌了。因为每天编辑都会收到几十封甚至几百封投稿邮件。:)发这样的笑脸蛮有用的,他们会觉得你亲切,说不定很快把你的论文下载下来跟你联系。编辑如果不把你的文章下载下来,你的文章就会石沉大海。这次由于我们学校邮箱系统出现问题,也导致我们各个编辑部的几百封投稿都弄丢了。记得一定要留你的联系方式,手机,座机,QQ,地址,邮编等一切可能的联系方式。当编辑跟你联系后,记得要记下他的联系方式,按照编辑的方式汇款,记得经常打电话询问你需要做什么样的修改。增刊一般学校都不承认。核心期刊的增刊一般都算是非核心期刊处理,具体的还要询问导师。研究生答辩前,如果是核心期刊,需要录用通知就行了;如果是非核心的,需要见刊。一般情况下,核心期刊每期的杂志安排都很超前,如果你需要投稿的话,记得要提前半年的时间,因为审稿还有三个月。除非你有关系或者你导师有关系,这个属于例外。投非核心的就找一个名声好一点都杂志投,这样不给导师丢脸,发表起来容易很多,审稿时候一般比较短,因为他们的稿源不多。一个月左右差不多都可以发表了。

职称论文发表过程:1.撰写自己工作的相关专业论文,要符合职称论文格式,要求等。2.论文写好后,像相关杂志社投稿。(注:一定要是正规期刊)3.等杂志社通知。如果一个月还没通知,基本上就是你的论文有问题,没通过审稿。这时你就需要重新写论文。4.接到杂志社的论文发表通知书,付给杂志社版本费,等待发表,出书。所谓正规期刊,是指带有国家发行cn刊号,在新闻出版总署网可以查到的,并且发表的论文被知网等收录。我以前评职称时,为了省事,找的晋顺论文帮忙发表,很方便,一个月就拿到了书。教师评职称论文大体上和别的职称论文差不多,教师职称论文内容肯定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只要是题目正确了并且是原创的一般就差不多了。不过具体要求要问一下当地部门。每个地区的要求不一样,有的地方不要求发布过论文。职称论文写好了,一定要发布在国家正规的期刊上。一般中级职称论文在省级期刊上发表一到两篇即可。具体含义看当地要求。1 文章的质量要说得过去,文字通常 结构合理 逻辑严密 观点正确。质量的核心是实用性。一定要切合实际,行的通,容易落实掌握。2 文章的选题与刊物定位要匹配。每一本刊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投稿之前一定要对此了解清楚。3 建议尽量提前2到3个月投稿,一般的学术刊物,从接稿件到样刊出来大约需要2到3个月4 要客观看待文章的学术性。目前投稿方式多以电子邮件为主。除少数刊物外,绝大部分学术刊物都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投稿。大体上是这样,但是每个人跟每个人。每个地区与每个地区也有差异。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我,大家一起交流,总比一个人犯难好。

怎样颁发论文?如何在学术期刊颁发文章?若何成功到上?近年来良多人对若何让颁发论文很是头痛,社有成千上万,者不可胜数,若何将本人的文章成功颁发评得职称是惹人深思的工作。下面引见下颁发流程以及常见的颁发体例。论文颁发有2种体例,一种是间接向社,一种是通过论文代办署理或期刊采编核心。这2种体例,版面费用方面根基差不多,都是社里统必然的价钱。代办署理可能要收取必然数额的手续费。步调/方式1、代办署理/社办事流程:2、论文写好并发给代办署理或者社。(文章质量要有)3、按照论文字数内容和作者的颁发意向确定所颁发的期刊及费用。4、领取定金。5、社进行审稿,审稿通事后邮寄给您录用通知单。6、在你收到用稿通知后,三天内请付清余款,以确保你的论文能及时颁发。7、出刊后社会给每个作者邮寄两本样刊,以供您利用。8、至此,买卖完成。若是您有文章到期刊的颁发需求可联系我们 手机 旺旺:文字专业办事 店肆网址:联系德律风:邮箱:留意事项1、期刊确定是正刊而不是。2、委托代办署理前最初查下代办署理的诺言,由于仍是有人拿钱不干事的。小我代办署理的风险就比力高,最好问问对方是不是公司运营。3、期刊拿到手之后能够去知网查看下有没有收录。4、提防假刊。出格廉价的刊物您就要小心些了。5、若是是第一次颁发论文的话,最好间接找社或联系实力比力强品牌比力大的颁发代办署理机构,颁发完成后向编纂要个常和社合作的代办署理联系体例。

支撑座毕业论文发表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是集青海省五大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综合农业科研所,也是全省最大的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所,建所历史已达50余年。主要开展农作物遗传资源、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设有小麦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青稞研究室、蚕豆研究室、豌豆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旱作农业研究室、成果转化研究室、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等9个专业研究室(中心);青海省马铃薯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9人(其中正高职称的6人、副高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的9人、其他人员3人。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17人、其他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级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级优秀专业人才1人。2004—2009年间作物所曾先后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4次荣获青海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荣获青海省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班组”称号;2009年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青海省模范集体”称号。2006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居青海省35个研究所首位。多年累计取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175项,有33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其它奖励5项。其中“十五”以来我所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9个,获奖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1项。 “十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40项,有12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其它奖励3项,这些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优秀科研成果如小麦品种 “青春38”、“青春39”、“青春40”;蚕豆品种“青海9号”、“青海10号”、“青海11号”、“青海12号”、“青海13号”;豌豆品种“草原12号”、“草原24”、“草原25号”等系列新品种;马铃薯品种“青薯168”、“青薯2号”、“青薯6号”等系列新品种;青稞品种“昆仑164”、“昆仑12号”、“昆仑13号”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应用,在我省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2008年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重大农业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2004年青薯2号马铃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同年草原276豌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青海10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青海11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10年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20项。作物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业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是青海省从事马铃薯、球茎花卉及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科研单位之一,下设植物病毒检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马铃薯高山实验站、抗旱生理研究室、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科管科及开发科。生物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植物茎尖脱毒、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脱毒植株苗、植物病毒检测、植物蛋白质分析等研究工作。现有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40多台(套),价值人民币1200多万元。主要有大型超净工作台、大型高压消毒锅、超低温冰箱、冷冻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全自动紫外分光光度计、96孔自动洗涤机、ELISA读数仪及面积1300平方米的全自动温室等。现有职工1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5人。研究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病毒检测、盐湖微生物研究等工作,实施完成省、部、国家级农业研发项目27项,获得省科技成果4项,其中科技成果“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荣获2007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引进和培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其中抗旱、优质、高产新品种青薯9号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并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申请国家专利1项。1992年“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实施欧盟援助“青海马铃薯发展项目”,从国外引进先进仪器设备60多台套,组建了“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实验室”;2003年完成了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建设”,现已达到年繁殖脱毒试管苗达120万株,年生产微型薯250万粒的能力;建立有县级原原种繁殖基地300亩;高山原种繁殖基地2000亩,可年生产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约4000吨。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07年选育出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该品种的推广,将大大改善我省马铃薯的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马铃薯产业向高产、优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现正实施的项目有农业部跨越计划“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试验与示范”、农业部行业专项子专题“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星火计划项目“青藏高原脱毒马铃薯种薯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开发”、省科技厅“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大蒜脱毒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另外研究所所长为农业部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08-2011年度到位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研究所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青海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海省的马铃薯生产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使青海省在马铃薯品种选育、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鉴定、脱毒苗快繁、原原种生产、种薯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使青海省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及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研究所在紧紧抓住脱毒马铃薯这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开发领域,开始着力研究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机构设置 所设科室 科室工作内容 负责人 植物病毒检测中心 病毒检测与质量认证 周 云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杨永智 马铃薯高山实验室 原种繁殖、资源鉴定 叶广继 抗旱生理研究室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 王 舰 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 脱毒技术研究及利用 蒋福祯 科管科 科研项目组织与管理 周 云 开发科 品种示范推广、种薯销售 贾 豪 科研团队:团队人员共19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6人,博士生导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杜德志,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油菜改良青海省春油菜分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油菜学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和《西北农业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春油菜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7个(青杂1~7号),这些高产优质的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900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约18亿元,并从根本上改善了种植区农民食用油的品质,其中青杂1号和青杂2号先后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荣获首届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发条件:拥有品质分析、小孢子培养、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共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超过了300m,有科研试验地30亩、活动网室10亩、温室384m、晒场1000m、种子仓库495m、挂藏室400m,拥有国内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年制种面积近1万亩。研究成果:建立了成熟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育种亲本的快速创建和遗传群体构建;建立了SSR、AFLP和SRAP三种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应用这些技术开展了油菜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品种指纹图谱构建、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或基因定位等研究;利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进行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资源,利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新型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资源,拓宽了甘蓝型春油菜的遗传基础;先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7个,其中青杂2号是春油菜区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早熟品种青杂3号比青油241增产40%左右,基本替代了白菜型油菜青油241,是青海、甘肃两省海拔2750-2900米的油菜主栽品种;青杂5号连续两年(2008-2009)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青杂6号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左右,适合在整个春油菜区种植;早熟品种青杂7号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比对照青杂3号增产7%左右,适合在青海省海拔2750 -2950米的油菜产区种植。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油菜研究单位在科研、品种选育与推广、研究生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篇;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余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5余人、硕士研究生34余人。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是青海省园艺科研的核心单位,主要开展蔬菜种质创建、新品种选育、设施高效栽培技术、蔬菜安全生产,以及蔬菜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生化研究,是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海省园艺品种中间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下设育种研究室、栽培与生理生化研究室、菊芋研究开发中心、种质资源研究室等专业科室。现有在编职工18名,专业技术人员15名,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学历8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现有试验基地120亩,日光节能温室22栋,塑料大棚5座,晒场800 m,办公室200 m;实验室450m,并配备有相关的仪器设备。二、工作情况简介园艺研究所立足青海高原的气候和资源特点,在蔬菜品种选育、保护地设施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及蔬菜安全生产及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园艺所共承担国家、省部及其它各类科研课题65项,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7项,发表论文108篇,选育蔬菜新品种7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我所各项蔬菜科研工作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我省蔬菜科研的先头军,引领全省的蔬菜科研不断进步,为青海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三、现有技术基础1、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已经建成青海省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2个科,35个种类,共3500余份蔬菜资源,其中包括辣椒资源600余份,西葫芦500余份,菊芋300余份,葱60余份,甘蓝40余份。应用系统选育、有性杂交、辐射诱变等技术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审定青线椒1号、2号线辣椒品种,青芋1号、2号、3号菊芋品种,大通鸡腿葱品种,青甘1号甘蓝品种等蔬菜新品种7个。正在向西葫芦、菜豆、大白菜等蔬菜育种拓展。相关分子育种工作也已起步。2、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针对青海省冬季低温而持续时间长、气候冷凉、环境洁净等特点,开展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展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优化筛选主栽蔬菜的基质配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针对青海省辣椒、黄瓜、番茄等设施蔬菜以及线辣椒、大蒜等特色露地蔬菜,开展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形成安全高效的蔬菜生产技术;引进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50余个,开展蔬菜新品种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筛选试验与示范,为青海省的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依据。3、菊芋技术研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国内首家系统开展菊芋研究的单位,主要开展菊芋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已收集、引进和创建菊芋种质资源400余份,创立了国内最大的菊芋种质资源库;选育青芋1号、2号、3号、4号菊芋新品种4个,其中青芋2号菊芋已经成为我国菊芋的主栽品种,并建立起国家级菊芋标准化示范区;取得研究成果1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编制菊芋地方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开展的菊芋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菊芋抗旱生理、果聚糖代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在开展菊芋植物DUS测试技术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可用的菊芋DUS测试性状和标准样本,同时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菊芋ISSR-PCR反应体系,为菊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四、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依靠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以及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建成蔬菜产业技术转移中心1个,下设育种、植保、土肥、栽培、设施设备等5个功能室;另外在乐都、平安、互助、湟中和大通县建立了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形成具有省级专家与骨干技术人员16名、县级专家与基层技术人员100名,连接示范户20000户的高效示范推广体系;建立起以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研究、新型设施设备展示示范、新技术引进熟化为主要功能的京青合作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各类蔬菜新品种,接待省内外专家参观指导,培训农民和各类科技人员;同时,在黄河谷地地区的贵德县建立以蔬菜良种繁育技术试验为主要功能的基地50亩,主要开展辣椒、甘蓝、西葫芦、菠菜、萝卜等蔬菜种子的繁育与制种技术研究;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开始着手建立非耕地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五、学科建设本学科为青海大学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三个重点专业方向之一,2010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高原蔬菜遗传与生理科研创新团队”,2011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园艺所承担着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及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12年5月,已经培养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包括作物栽培硕士生2名)。实验室还为青海大学农学系、生科系本科生提供毕业论文研究实习条件,每年协助培养本科生3-4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5年,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省级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在职工18人,其中科研人员17人,财务人员1人。在科研人员中,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高级实验师1人、助理研究员6人、研究实习员2人。全所设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研究室、杂草科学研究室、作物抗性鉴定中心、生物防治研究室和农药研究室6个研究室(中心)和管理科共7个部门。1990年以来我所共承担国家 、省(部)级攻关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它来源研究课题36余项,课题登记成果20余项,其中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6项。《青海省地方标准》登记成果19项。获奖成果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其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20余篇,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7篇。编写著作一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还是农药部农药检定所指定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全省土壤资源、土地利用、肥料研究、测试分析、耕作制度、土壤微生物和食用菌以及农化科技服务的专业研究机构。建所五十多年来,共承担各类研究、开发项目百余项,其中获奖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要成果有青海土壤图勘察绘制,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荒漠灌区快速经济培肥技术及其理论研究,灌区退耕撂荒地复苏利用技术研究,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研究,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和成果开发示范推广,温暖灌区轮作与复种制度研究以及土壤薄层整段标本制作等科研成果。农作物专用复混肥研究与开发、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中-加项目土壤养分资源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和食用菌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这些成果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效主要措施,也为青海省农业发展、科研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科研队伍素质较高,设备条件比较先进,学科较齐全的专业研究单位。现全所在职人员28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12人,初级7人。具有专业研究室6个,即土壤资源环境、肥料施用、农业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分析测试和食用菌研发。全所现有实验室8个,仪器设备89台(件),可承担土壤、肥料、植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理生化以及水质、有害物质的分析,同时还开展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抗生菌剂筛选、菌肥研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肥料使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二.“十五”以来科研工作及成果经全所人员积极努力,多渠道争取科研,主要项目有“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土壤养分资源管理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全国肥料长期定位检测”,“全国叶面肥效协作网”,青海省科技厅“湟水流域农田主要土壤类型微生物调查”,“海南洲共和盆地塔拉滩生态治理工程前期调研”,“龙羊峡库区移民区农田盐碱危害及治理”,“新型肥料磁化肥肥效测定”,“三江源生态工程治理”。引进国外技术合作项目“氮素循环损失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所重视科技开发,主要项目有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示范推广,全元有机生物肥研制生产和生物菌肥、叶面肥推广。农业微生物利用研究与开发,在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根瘤菌应用、微生物肥料研制和食用菌高效栽培等方面取得较快进展和效益。通过与国内外协作,拓宽了工作领域,科研项目的实施范围扩大,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科技开发突出了本专业优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取得的成果有参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项目“农田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食用菌双孢菇引种示范”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承担省科学基金项目“高原富钾地区钾素效应研究”、“农作物高效缓释专用肥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引进强效叶面肥“施丰乐”进行室内、田间多点试验示范,测定增产效果,通过省级评审,申报省主管部门进行产品登记。承担“香日德—巴隆地区农业开发项目前期调研和现场勘察工作”,提供土壤、水质分析结果4000余样次,完成了种植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加拿大钾肥合作项目”已工作14年,研究内容扩充,资助额度增加。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工作,以研制和生产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为主,与化肥企业合作,通过测土分析,设计施肥方案,组织企业生产提供产品为用户服务,专用肥料具有较强针对性,增产显著,基层反映较好。引进示范推广叶面肥施丰乐、高乐、根施微肥、富万钾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大量提供生产使用。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是具高原特色的林业专业研究所。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积极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形成了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成为高原林业科研与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科技力量。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立足于青海高原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开展林木育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经营、荒漠化治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绿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青海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取得研究成果56项,其中获各类科技奖3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青海省木本植物志》、《青海次生林经营》、《西宁小蛾类图鉴》等专著10余部。所内设有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荒漠化治理、城市林业五个研究室和林业公司。现有职工23人,其中科技工作人员20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人,技术人员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各研究室简介一、林木育种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育种、引种、树种驯化。分类选育三江源地区、柴达木地区、东部旱区以及城市绿化的造林树种,进一步加强抗逆性灌木和观赏树木的引种驯化及规模繁育工作,积极寻求生态、观赏和经济多用途树种,开拓林木利用方向,为高原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二、森林培育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寒区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以高寒区森林培育为重点,开展高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脆弱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研究分析高原森林生态环境演替的规律和机制,高原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主要措施,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三、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保护、森林经营、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以经济林、食用菌、中藏药及野生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保护性的开发技术研究。同时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治理本区域重大森林病虫危害及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巩固绿化造林成果为总体目标,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四、荒漠化治理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荒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区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研究高寒区土地荒漠化机理与发展趋势,荒漠化防治、高寒湿地保护及重建、高寒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沙区新型产业技术开发。五、城市林业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原城市林业体系、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绿化新技术以及绿化工程咨询、设计与施工 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9月,是从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业研究所。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人员7人,中级4人,其他人员2名,其中硕士学历5人。专业涉及植物学、微生物、林学、园艺等,研究所下设“植物资源利用研究室”和“食用菌研究室”2个研究室,建有“天然产物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2个实验室。研究所“十一五”期间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发改委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现已在荒漠资源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利用、野生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生灌木引种驯化、高原城镇园林绿化树种的引选与栽培、高原特色野生食用菌驯化、珍稀食用菌引种栽培及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摘要:首先分析了色彩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室内色彩的组成,最后,探讨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仅供参考。关键词:室内设计色彩主体色彩陪衬色彩点缀色彩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空间、工作环境和各类活动场所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科技发展也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充分运用各种色彩与材料来创造个性化的室内空问。人类生存的每个空间都充满色彩,小同的色彩给人以小同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对于研究和运用色彩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1.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既有审美作用,还有表现和调节室内空间与气氛的作用,它能通过人们的感知、印象产生相应的心理影响和生理影响。室内色彩运用得是否恰当,能左右人们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因此色彩的完美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色彩设计在室内设计中有如下作用:(1)调节空间感。运用色彩的物理效应能够改变室内空间的面积或体积的视觉感,改善空间实体的不良形象的尺度。例如一个狭长的空间如果顶棚采用强烈的暖色调,两边墙体采用明亮的冷色调,就会弥补这种狭长的感觉。(2)体现个性。色彩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一般来讲,性格开朗、热情的人,室内选择的应是暖色调;性格内向、平静的人,选择冷色调。喜欢浅色调的人多半直率开朗;喜欢暗色调、灰色调的人多半深沉含蓄。(3)调节心理。色彩是一种信息刺激,若过多高纯度的色相对比,会使人感到过分刺激,容易烦躁,而过少的色彩对比,会使人感到空虚、无聊,过于冷清。因此,室内色彩要根据使用者的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设计出各自适合的色彩,才能满足视觉和精神上的需求,还要根据各个房间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配色,以调整心理的平衡。(4)调节室内温感。气候温度的感觉随着不同颜色搭配方式而不同。色彩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色彩方案主要是为了改变人对室内温度的感受。比如寒冷地区的色彩方案应选择红、黄等颜色,明度可以略低,但彩度必须相对变高;温暖地区可以选择蓝绿、蓝、蓝紫等颜色使其明度升高,降低它相对的彩度。但是,季节和地域的气候是循环变化的,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地区的常态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方案。(5)调节室内光线。室内色彩可以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弱。因为各种色彩都有不同的反射率,如白色的反射率为70%~90%,灰色在10%~70%之间,黑色在10%以下,根据不同房间的采光要求,适当的选用反射率低的色彩或反射率高的色彩来调节进光量。2.室内色彩的组成2.1主体色彩主体色彩是室内设计中面积最大、占主导地位的色彩,一般占室内面积的60%~70%。它给人以整体印象,如暖色调、冷色调等。使人产生喜庆、温暖、冷静、严肃等不同的心理感受。主体色彩通常是指室内的天花板、墙壁、门窗、地板等大面积的建筑色彩。如果将这些大面积色彩统一起来,使用某一变化微小的色调,如采用低纯度高明度的明快色彩,会使人产生和谐而自然的感觉,这一手法通常使用在家居装饰和私人空间中;而采用高纯度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激动和兴奋的感觉,这一手法通常使用在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中。主体色彩是陪衬色彩和点缀色彩的基础,因而它的选择是室内色彩设计的关键。如白色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主体色彩,这是因为白色是一种中性色彩,它能够与各种色彩相调和。现在的室内装饰一般都以白色为基础,略加色相的变化,从而产生高明度的灰色系列作为主体色彩,如粉红色、浅黄色、淡绿色、浅灰色等。此外,高纯度或低明度的色彩作为主体色的室内设计,配以淡雅的对比色来进行点缀,同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两种室内色彩设计相比,前者能够产生平和淡雅的效果,后者能够产生活泼激烈的效果。在实际设计时,应结合具体的环境和室内使用功能,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2.2陪衬色彩陪衬色彩在室内设计中是以主体色彩为依据进行选择的。如果主体色彩是红色系列,陪衬色彩可选用明度变化,比如采用略深或略浅的红色进行陪衬;也可选择色相变化,如使用偏黄或偏蓝的红色进行陪衬。陪衬色彩是构成室内环境色彩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各种色调的最基本因素。在主体色彩和陪衬色彩的映照下,室内色彩会产生一种统一而有变化的整体效果。如果只有一种主体色调而没有陪衬色调的搭配,整体上就会显得空洞和单调。一般来讲陪衬色彩应占室内空间面积的20%~30%。在室内占有一定面积的家具也应考虑陪衬色对其的影响。各类不同品种、规格、形式和材料的家具,如橱柜、梳妆台、床、桌、椅、沙发等,它们是室内陈设的主体,是表现室内风格及个性的重要因素,它们的造型应与室内设计的风格一致,其色彩也应与陪衬色彩基本一致,从而控制室内色彩的总体效果。此外。室内装饰中的织物色彩也是配色的主角,尤其是窗帘、帷幔、床罩、台布、地毯及沙发、坐椅上的大块蒙面织物等,它们的材质、色彩、图案千姿百态,与人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一般选择多数色彩与陪衬色彩相统一,少量的色彩可作为点缀色。2.3点缀色彩点缀色彩是指室内环境中最醒目,最易于变化的小面积色彩,它一般是室内设计中的视觉中心,应占室内面积的5%~10%;如形象墙,小景点,壁挂,靠垫,摆设品,花草等陈设的色彩。点缀色彩往往采用主体色和陪衬色的对比色或纯度较高的强烈色彩,使室内空间中的色彩既有统一又有对比,产生既变化又和谐的整体效果。由此可见,室内环境的色彩效果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陈设物的色彩决定的。对室内色彩的处理一般应进行总体的控制和把握,即室内空间的色彩应统一协调。当然,过分统一又会使空间显得呆板、乏味,过分的色彩对比会使室内空间杂乱无章。如果正确应用陈设品千姿百态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就能赋予室内空间以勃勃生机,使室内环境的色彩生动活泼起来。但切忌为了丰富色彩而选用过多的点缀色,那样会使室内显得凌乱无序,应考虑在主体色协调下的适当点缀。3.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3.1色彩的运用应因空间的使用目的不同而不同由于空间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所以在满足色彩不同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性格的体现,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如办公空间、商业空间、医院等,由于它们的使用目的各不相同,对色彩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办公空间应选择偏冷的色彩以表现其严肃而统一的特点;商业空间可根据所经营商品的特点来选择丰富多彩的暖色;医院则可选择肃穆、恬静、明度偏高的色彩。3.2色彩的运用应因空间的大小、形式而变化大的空间多采用深一些的色调,以增加室内的重量感;反之,应采用浅一些的色调来增加空间感。例如居室空间过高时,可选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以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明度偏低的色彩;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增加体积感;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粗笨感。3.3色彩的选择应根据空间的方位而定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线作用下的色彩是不同的,冷暖感也有差别,因此,可利用色彩来进行调整。如朝北的房间常有阴暗沉闷之感,可采用明朗的暖色,使室内光线转趋明快,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朝南的房间日照充足光线明亮,可采用中性色或冷色;朝向东西方向的房间有上下午光线的强烈变化,且光线的温度较高,所以迎光面应涂刷明度偏低的冷色,以便综合自然光线对它的影响,整个房间以冷色调为宜。3.4色彩的选择应考虑到空间使用者的类别男女老幼的不同个体对色彩的喜好有很大差别,所以色彩的选择应适合居住者的爱好。如女孩子的房间可大量运用粉红系列的色彩,像白雪公主一样天真、浪漫;男孩子的房间可选用天蓝色系列的色彩,使他们可以幻想自己像水手或飞行员,有蓝天和大海一样的胸襟;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不同,对审美的需求也不一样,青年人喜欢鲜艳的色彩,老年人则喜欢沉稳大方的颜色。因此对空间色彩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了解使用者的喜好,才能与之产生共鸣。3.5色彩的设计应注意空间的使用时间学校的教室、工业生产的车间、商业经营的场所,这些不同的活动与工作空间,要求必须有不同的视觉条件与之相适应,才能提高效率,达到安全舒适的目的;如过去医生和护士的服装统一为白色,由于色彩的单一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而人们的眼睛需要交替观看不同的颜色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视觉疲劳的产生,因而现在医院员工的服装有粉红、浅蓝、淡绿、白色等颜色;同样,房间的色彩因其对视觉产生作用的时间较长,比服装对视觉的影响要强得多。所以,要根据空间使用时间的长短,利用色彩进行必要的调节,使在其间活动的人感到舒适而不致产生视觉疲劳。3.6色彩的选择应注意使用者的偏好一般来说,在符合色彩搭配原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爱好和个性。这种爱好和个性是因人而异的,是受民族、地域、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影响的;比如说有的人偏爱红色,但红色不能在室内大面积使用,因为红色太过刺激,长时间待在红色环境中会使人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但红色可以作为点缀色和别的颜色搭配使用,这样会更加突出红色的魅力;对于色彩偏爱者来讲。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在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方法选用一些类似色和陪衬色进行合理搭配,并用一些对比色进行点缀。4.结束语总之,室内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色彩环境室内。空间的色彩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多空间、多变化、多组合的色彩设计,受色彩对比及调和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受使用功能的支配,还有室内、光线、材料、家具、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把握好这些,才能形成既有对比变化又有协调统一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既高雅又富有情趣的人性化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喻悦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参考文献:[1]高祥生,韩巍.室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朱小平.室内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研究生发核心,难发一点的。一般核心要求是讲师职称评副高职称要用的,所以如果你没职称的话,恐怕要加一个导师做第二职称,才能达到要求。当然这个也不是所有的期刊,大多数。再说说质量方面。质量上你想投稿哪个核心,就先去熟悉这个刊物,包括他收稿方向,内容质量等。尽量结合自己专业按照人家要求写,机会会比较大。希望可以帮到你。

核心难发一些,审核时间也比较长,研究生阶段,如果没有其他的要求,发普刊可以了,普刊就比较容易发表了

论文如何支撑结论发表

就是总结你上面提出的观点,一般也要之处一点不足之处

结论的任务是精炼表达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 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它又以自身的条 理性、明确性、客观性反映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结论与引言相呼应, 同摘要一样可为读者和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结论的内容不是对研究结 果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更深入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部分的全部 内容出发,并涉及引言的部分内容,经过判断、归纳、推理等过程而得到 的新的总观点。主要包括: 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用“大概”、“也许”、“可能是”这类词,以免使人 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怀疑论文的真正价值。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如是否存在例外情况或本论文尚 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也可提些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对于某一篇论文的“结论”,上述要点(1)是必须的,而(2)和(3) 则视论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 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结论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提供明确、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对要点要具体表述,不能用抽象和笼统的语言。可读性要强,如一般不用 量符号,而宜用量名称。行文要简短,不再展开论述,不对论文中各段的 小结作简单重复。 研究成果或论文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具体“结论”来体现的,所以结论段 也不宜用如“本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 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类语句来作自我评价。

一、论文结论的写作要求

1、正确性结论要准确、鲜明,不能模棱两可。例如,在研究某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时,如果只写“该病是自限性疾病”,而没有具体说明自限性疾病的病因是什么、发病机理是什么等;或者只写“该病具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没有具体指出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等;这样的结论就不符合要求。2、全面性论文的结论要完整地反映文章所阐述的内容。例如,在分析某类疾病的病因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提出某种物质或某个基因与疾病有关联(这种关联可能是单因一果型也可能是多因一果型),而不具体分析其具体的致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这种分析可能是一种原因一种结果型也可能是一种原因多种结果型);或者只是简单地说出某种物质对某一器官有损伤作用而没说明损伤的具体位置及程度等;这样的结论就不符合要求。

3、科学性和逻辑性论文的结论应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例如,在对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时.若仅用一些简单的描述性的语言来概括其发病原理.没有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导致这些病变发生的分子基础.那么这样的研究就不能称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4、严谨性和准确性由于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各种病理变化现象.因此它的表述必须严格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如客观事实求是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等;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以及表达形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文献怎么支撑论文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发表SCI论文并非一朝一夕,如何才能发表SCI论文呢,想必大家都想知道,发表SCI论文的关键因素在于下面几点。(1)SCI论文定位通常把稿件分为综述性论文与实验性论文。投稿时需要对自己的论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掌握目前该领域研究到了什么状态,研究的热点是什么。你的工作对当前研究有什么意义。期刊是读者交流的主渠道,很多科学家在从事类似研究,有很多未解决问题困扰着他们,如果你的研究能对这些困扰提出一个论据,哪怕是一个细小分支。你的这篇论文也可以投一篇IF较高的期刊。(2)SCI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前期要阅读大量文献,并将阅读文献做一个小记,这样不会出现读完后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参考文献选用打下良好基础。因为你引用参考文献时要有针对性,不能乱引用。在这里建议大家采用Endnote管理文献,该软件对文献管理与论文写作非常有用。采用该软件你可将所有的文献进行分类管理,并可在摘要内做适当记录。在书写论文时,Endnote在参考文献管理方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一切参考文献都是一键输入,根本不用手写。大家都知道投稿鲜有一次成功的,每种期刊都有其特定的参考文献要求,而且需要人工修改。(3)选定期刊稿件定位后,就开始选择期刊了。选期刊怎么选?在 Google上搜索?那真是海底捞针了!如果你觉得你的论文可以投稿到1分的期刊,那么你就在IF为1的期刊列内搜索,找到生物学、医学、药学领域的期刊,一次多找几个。然后到期刊的官方网站去看该期刊的征稿范围(Scope),确保范围准确。(4)在线投稿现在 Elsevier、Springer、Wiley这些数据库等均采用在线投稿的模式,所以投稿者需对投稿系统有所了解。第一次投稿由于不熟悉投稿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多操作几次就熟练了。每种期刊的系统不同,但是原理是相通的。一般在投稿时会需要写作Cover Letter,这个需要事先写好,到时候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后续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邮箱进行,所以邮箱一定是常用邮箱。这个很重要。(5)论文审理一般情况下,投稿一周内会收到期刊编辑的邮件,会告知你的稿件已经给了审稿人。论文审理工作就此开始了。审稿人对你的论文进行评述,然后将意见反馈给期刊编辑,后者将意见反馈给你。

写论文引用文献方法如下:

1、论文引用参考文献,要遵循规则,就像致谢一样,参考文献部分也需要遵循的特定规则。只列出已经发表的有影响的参考文献,尽量不要使用未发表的数据和摘要。

2、在投稿之前要对照所有的文献的原始出处,仔细检查参考文献部分,最好做校对检查。

3、检查的时候要确信在论文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都确实列在参考文献部分的文章在正文中被引用的。

一、操作过程。

1、打开word文档,打开需要添加参考文献的论文。

2、在论文末尾先添加参考文献。然后将光标放在文献前。

3、点击【开始】界面。

4、找到【编号库】并点击。

5、在弹出的窗口点击【定义新编号格式】。

6、在弹出的窗口中修改编号格式,此处按照一般的参考文献编号格式进行修改,改为"[1]"。修改完成后点击确定。

7、可以看见文献出现了。

8、点击【插入】界面。

9、将将光标放置在论文中要插入文献的位置,点击【交叉引用】。

10、选中要插入的文献,点击确定。

11、此时文中就插入了。

12、再点击【开始】界面。

13、选中"[1]",点击下图中的图标,该图标表示“上标”。

14、此时就完成了参考文献的添加。

论文的理论支撑肯定来自于你阅读了一定量的中英文的文献,写的时候首先介绍相关研究领域大牛们的经典理论或方法,或者来龙去脉,然后介绍在这些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后面又有哪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哪些研究,提出了哪些新的方法或者改进或者还存在哪些不足等,注意,这里一定不能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样写才能让论文理论支撑部分有一定的深度。 可以用举例或者数据分析来论证你的理论、支撑你的理论。有案例或者数据分析的论文才算得上有血有肉的论文,才更容易通过。 因为你们写的少,所以觉得难,其实相对于我们有十多年的写论文经验的老鸟来说,数据分析或者案例分析都是小CASE!#####首先就是围绕论文的中心找各种文献信息,也可以是网页信息,当然最后要把具体的参考信息附上然后摘取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切记的一点是不要直接摘抄所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部分语言变更为自己的句子,因为论文查重的要求是很严的

数据能否支撑论文发表

要有数据支撑。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都是需要有数据分析的,毕竟是毕业论文是需要达到要求的,所以需要用数据来进行支撑自己的论文观点。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藏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和提炼出来,从而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

数据的独特性可以成为发表论文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独特的数据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从而为论文的研究贡献更多的价值。此外,使用独特的数据也可以凸显研究的创新性和原创性,从而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和影响力。然而,数据的独特性并不是发表论文的唯一因素,还需要考虑数据的质量、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可重复性等因素。因此,仅有独特的数据并不能保证论文的发表,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教育论文要有数据作为支撑。几乎论文里必须有数据的,支撑论文核心,没有数据会很空的。论文的分析部分离不开三方面的构成要素:第一是理论基础。几乎所有的学科的研究多是建立在特定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上。第二是数据(或案例)。数据是论点的支撑,数据是科学分析的原材料。甚至可以说,研究因为有了良好的数据支撑,研究本身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研究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效度与信度。第三是方法。狭义的方法是指如何处理数据的方法。广义的方法泛指以实践现象为研究起点的实证分析方法或以理论观点为研究起点的规范分析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