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常强的,尤其是他在物理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比,我们国家的物理建设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完成的
1.杨振宁在特殊时期为中美建交,为改善两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1年杨振宁作为第一个到中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对中国外交破局至关重要。杨振宁还创建了全美华人协会,任第一任会长,领导几百万在美华人促进中美建交。
2.杨振宁三次救了邓稼先的性命(分别是1940、1941年两次从日本人的追杀和轰炸当中救了邓稼先,1971年回国访问救邓稼先于性命危难之际),如果没有杨振宁,或许就没有后来的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究也许会受到较大影响。
3. 杨振宁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职20多年,年薪是100万人民币,但杨振宁把所有的收入完全捐给了清华大学用来建设高等物理研究所。另外,杨振宁把自己美国的房子卖掉,又给清华大学捐了120万美元,累计约740多万美元(就此一点就证明杨振宁回国养老的说法是很荒谬的)。
4.杨振宁建立“杨振宁讲座”、“杨振宁基金会”、“杨振宁奖学金”提供了基础研究的资金,这是相当难得的精神。
5.以清华大学名义杨振宁署名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这是大部分科学家一辈子也难以做到的科研成果,客观上提升了中国的科学影响力。
6.杨振宁利用自己在科学界巨大的影响力和资源、人脉帮助中国建立了60余座一流实验室。
7.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2亿美金的科研经费。
8.直接推动了冷原子、凝聚物理科研成果,将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直接提高了几十年。
杨振宁返回清华时,清华给他开出的年薪是100万,然而杨振宁却一分钱都没有拿,甚至还拿出了自己的一些奖金,无偿捐赠给了清华的学术中心。
他非常的牛,他这一辈子都在搞科研。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值得我们学习。
杨振宁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杨振宁在粒子物理、规范场论、统计力学以及凝集台物理等领域,例如粒子物理领域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是他和李政道共同发现的主要的学术成果包含了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方程、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等等,这些都是罕见的成就。在回到祖国之后,他也是在国内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并且进行科研技术的研发成果。
祝你好运吧!
国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迎来了自己100岁的农历生日,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为其举办了一场“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提到科学家杨振宁,有许多人对其学术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了解他在现如今科学界的地位有多高?对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他的婚姻,他的年龄上面,但其实如果你真的了解他的成就,那你就绝不会说出“杨振宁回国只是为了养老”这句话!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地位有多高? 有些人可能知道,杨振宁与李政道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原因是:宇称不守恒。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个理论就是杨振宁最大的成就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个成就在杨振宁一生的成就之中,几乎很难挤进前三。杨振宁一生在四个领域,提出了10多项极具开创性的科学成果。而在这么多的开创性成果中,最重要的是:杨-米尔斯理论,这里的杨就是指杨振宁,米尔斯是当时杨振宁带的研究生,除了杨-米尔斯理论之外,杨-巴斯特方程的成就也在宇称不守恒之上。那么问题来了,杨-米尔斯理论到底有多厉害? 随便举个例子让你感受一下,当初杨振宁提出了这个理论后,先后有5位科学家想要尝试用杨-米尔斯理论来解释四大基本作用力中的强力。由于诺奖一次最多只能给三个人,于是,诺奖委员会分两次把奖项颁给了这5位科学家。以上还是在物理学界,在数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被公认为21世纪最需要解决的,任何人如果解决了其中之一,就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这也代表着数学界最高的荣誉。而这七个难题中,只有一个被解决,除此之外,剩余的6个当中,有一个问题是: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与质量间隙。换句话说,这个理论也是数学家们要努力研究的前沿课题。那这个杨-米尔斯理论到底是干啥用的呢? 大多数人都知道,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而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这些理论都是物理学大厦最底层的地基,是最重要的。 而与爱因斯坦同时代,许多科学家合力做出了量子力学,这也与前面的三大理论是一样的重要。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后,理论物理学其实还继续发展了,科学家结合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构出了一个新的地基性理论,现在被称为:标准模型。这是从基本粒子、场、作用力的角度来描述世界,而这个理论是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一座物理学高峰。可能说到这里,很多人还是比较陌生,不过没关系,我们都知道,物理学家经常拿“对撞机”来做实验,实际上研究和验证这个理论。 而这座高峰的奠基人也是有好几个,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杨振宁,而他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骨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强力的机制,而宇称不守恒则在推动弱力的解释上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所以,你懂了吧?距离咱们最近的物理学高峰,不仅有中国人的身影,而且有好几个中国人,包括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还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杨振宁在整个物理学界的学术地位绝对是名垂青史的存在,不仅仅属于要上教科书的级别,还是在教科书的众多物理学家中的顶级。我们先来看看其他的科学家是如何看待杨振宁的学术定位。在物理学界,有一位功勋卓著前苏联物理学朗道,他提出了一个朗道尺度来衡量科学家的成就。在这个朗道尺度当中,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属于第零级,也就是说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仅次于第零级的第一级的物理学家,其中杨振宁就属于这个级别。2000年,著名的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曾经发起了一次评选。这次评选的是过去1000年当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物理学家,一共选出了20位,杨振宁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还健在的物理学家。除了杨振宁之外,这20位物理学还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比如:伽利略,麦克斯韦等等。
杨振宁杨先生的科学成就是非常大的,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主要集中在粒子物理、规范场论、统计力学以及凝集台物理等领域,例如粒子物理领域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是他和李政道共同发现的,也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规范场论领域里最重要的成就就是Yang-Mills规范场理论。
杨振宁作为物理学泰斗,他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9年获得了费米奖,1980年获得了润福德奖,1981年获得了奥本海默纪念奖,1986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2年获得了莫斯科大学奖,1993年获得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奖,1994年获得了鲍尔奖,1995年获得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996年获得了俄国波哥柳波夫奖,1999年获得了昂萨格奖,2000年获得了教皇学术奖,2001年获得了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家,2006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马塞尔·格罗斯曼奖,2019年获得了12019年度求是奖“求是终身成就奖”。这些奖项都是他的主要成就的表现。接下来我来阐述一下杨振宁获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1952年杨振宁发表的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并且得到了当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关注。并且在之后的研究中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杨振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还有很多身份不便全部阐述。从这些院士的身份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杨振宁在物理学的地位和在物理学世界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
2017年2月,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和李政道是在1956年发表的论文,第二年就拿到了诺奖。这种速度最近的一次是引力波的发现,由此可见这个成果的重要性。所以,其实杨振宁的许多科学成果都是重量级的。为清华,复旦,南开等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以清华的名义发表SCI论文数十篇,个人捐献600W美元给清华。他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汇聚众多国际一流学者。
他是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始人。美国不反对杨来中国?要不是美国派杨振宁来中国,杨振宁会那么轻松自如的,不受限制的来中国?杨振宁来中国是受美国政府派遣来中国了解中国各种高新科技的。总之对杨振宁要多加提防就是了。
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和教授,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爱因斯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荣誉退休。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对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1950年代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与李政道教授一起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教授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比如他对于统计物理的许多基本定律的研究,对凝聚态物理的许多重要模型的研究,对规范场(Yang-Mills场)以及相关的纤维丛理论的研究,以及对Yang-Baxter系统的研究,都提出了崭新的科学思想,具有永久的价值。
杨振宁是了不起的物理学家,是整个物理学界的接触贡献者,他主要研究方向是统计力学方向,在统计力学领域,杨振宁发现了相变理论,并与1952年发表了论文;对于玻色子多体问题,杨振宁在1957年的时候发表了系统的论文;1961年杨振宁发现并证实了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振宁在非对角长程序也有杰出的突破性的发现和研究。
很多国内的朋友认识杨振宁的名字,可能就是因为他和李政道先生获得了首个华人诺贝尔奖。多年来中国还是一直在当观众,看着其他国家的杰出人物来领诺贝尔奖。这个零的突破对中国来说也算是来之不易。
虽说宇称不守恒为杨振宁赢得了物理学的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杨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是现代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其实,杨-米尔斯理论是一个背景更加宏大的故事。宇称不守恒虽然也影响了物理学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把它单独拎出来还是马马虎虎能讲清楚的,而杨-米尔斯理论就不一样了,想要把它搞清楚,我们得把视角上升到整个物理学发展的高度上来,因为这是一个跟物理学主线密切相关的故事。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有跟物体运动相关的,有跟声音、光、热相关的,有跟闪电、磁铁相关的,也有跟放射性相关的等等。物理学家们就去研究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然后他们得到了一堆关于运动啊,声学、光学、热学之类的定律。
这些所谓的定律实在是太多了,于是物理学家们就想用一种大统一的理论去统合全部。试想一下,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大胆,也让人振奋?
物理学家的统一之路,也是这样浩浩荡荡地开始的。
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力,麦克斯韦统一了电、磁、光。到了19世纪,随着人们对微观世界研究的深入,许多在宏观上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在微观层面上却很好的统一了起来。比如我们熟悉的支持力、弹力、摩擦力之类的东西,在宏观上它们确实是不同的东西,但是到了微观一看:这些杂七杂八的力全都是分子间作用力造成的,而分子间作用力本质上就是电磁力。并且,这些分子、原子运动的快慢,在宏观层面上居然体现为温度,然后热现象就变成了一种力学现象。
于是,到了19世纪末,人类所有已知现象背后的力就都归结为引力和电磁力,其中引力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电磁力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但尴尬的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力学这套框架居然是矛盾的,那么到底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有问题还是牛顿力学的这套框架有问题呢?
爱因斯坦说麦克斯韦方程组没毛病,牛顿的框架有问题。于是爱因斯坦升级了一下牛顿的这套框架,在新框架下继续跟麦克斯韦方程组愉快的玩耍,这套升级后的新框架就叫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驯服了引力,用狭义相对论安置好了电磁力之后,接下来的路就很明显了:统一引力和电磁力,就像当年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光那样,毕竟用一套理论解释所以的物理现象是物理学家们的终极梦想。但是,爱因斯坦穷尽他的后半生都没能统一引力和电磁力。不仅如此,随着实验仪器的进步,人们撬开了原子核,在原子核内部又发现了两种新的力:强力和弱力。
所以,我们现在的局面变成了有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其中,引力用广义相对论描述,电磁力用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化之后用量子电动力学QED)描述,强力和弱力都还不知道怎么描述,统一就更别谈了。
然后,杨-米尔斯理论登场了:现在强力就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弱力和电磁力现在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统一,统一之后的电弱力也是用杨-尔斯理论描述的。也就是说,在四种基本力里,除了引力,其它三种力都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所以你说杨-米尔斯理论有多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杨-米尔斯理论是一套非常基础的理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模型,但是理论本身并不会告诉你强力和电弱力具体该怎样怎样。盖尔曼他们把杨-米尔斯理论用在强力身上,结合强力各种具体的情况,最后得到的量子色动力学(QCD)才是完整描述强力的理论。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等人用来统一弱力和电磁力的弱电统一理论跟杨-米尔斯理论之间也是这种关系。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我们后面再说,这里先了解这些。
以上就是一部极简的物理学统一史,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对杨-米尔斯理论有个比较清晰的定位。统一是物理学的主线,是无数物理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杨-米尔斯能在这条主线里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物理学的统一史里,有一个人的工作至关重要,这个重要倒不是说他提出了多重要的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也极其重要),而是他颠倒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以他为分水岭,物理学家探索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让20世纪的物理学家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比之前复杂得多得多的物理世界,让他们能够大胆的预言各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这种思想也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反过来又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最后产生了精妙绝伦的杨-米尔斯理论。
作业帮.《邓稼先》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拓展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杨振宁
一、一生简介: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1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他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当选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二、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拓展资料:
学术成果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在统计力学和场论中,这个理论精品就像一个小而精致的贝壳至今魅力不减。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出乎他们的预料,近年来,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 年,杨振宁发现 1 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 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 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与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Lord of Symmetry)"。
5、1950年,杨振宁关于p0衰变的论文以及他和Tiomno 关于β衰变中相位因子的论文奠定了他在此领域中的领先地位。1956年,θ-τ之谜是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难题,当时普遍讨论宇称是否可以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从θ-τ之谜这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走到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提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许不守恒"的可能,将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变过程独立出来,然后经具体计算,发现以前并没有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他们更指出了好几类弱相互作用关键性实验,以测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吴健雄于1956年夏决定做他们指出的几类实验中的一项关于60Co β衰变的实验。次年1月,他领导的实验组通过该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引起全物理学界的大震荡。因为这项工作,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6、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质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预印本引起Oehme于1956年8月致信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P)、电荷共轭(C)、时间反演(T)三个分立对称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导致杨振宁、李政道和Oehme发表论文57e,讨论P、C、T 各自不守恒之间的关系。此文对1964年CP不守恒的理论分析有决定性的作用。
7、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1960年,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实验信息,利用实验物理学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理论上探讨了高能中微子实验的重要性。这是关于中微子实验的第一个理论分析,引导出后来许多重要研究工作。
8、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出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没有理会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猜测,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这反映了杨振宁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明显显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响。
杨振宁诺贝尔奖研究的是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凭借共同发表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也叫宇称不守恒,但这并不是杨振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奠定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界地位的研究成果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杨振宁主要成就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八分之一这一临界指数。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面的贡献比较大。可以说是目前为止现如今存活物理学家地位最高的。
清华大学给他开出的年薪是100万,而且还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私人住宅。
在美国李政道名气比杨振林大。
杨振宁归国之后,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华人科学家回国报效,指点年轻科学家与学生。一生累积下来,给中国的大学捐赠了百万近千万美元,其中在与翁帆结婚后便捐给了清华近两百万美元。正是出于这种种贡献,清华对他的归国十分重视,给出的待遇自然不会低。首先返回的时候,特意为他盖了一座“大师邸”,方便高龄的他居住以及在清华授课。开出的年薪高达100万,不过杨振宁并未收,他所捐献出去的还是自己的一些奖金以及从前在美国攒下的积蓄。可以说,他的一生为中国物理界、教育事业还是付出了很多的,我们也不应当只停留在婚姻上。
让杨振宁颇受非议的事情,就是杨振宁在中国最需要发展和壮大的时候,和李政道一前一后地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科学家。并且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表论文,共同提出宇诚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国外的物理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无论他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取得的成就,都是为美国人做贡献。
父亲杨武之对杨振宁一直严格要求,更希望他对祖国忠诚,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在1998年,杨振宁回国,清华大学为他开出了100万元的年薪。面对清华大学开出的高额薪资,杨振宁分文不取,反而陆续给清华大学捐赠600万美元。这种惟宏隆德,情系教育,捐资助学的高尚人格,令人感慨万端。在2015年,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公民的身份,再次加入中国国籍,回归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2004年12月杨振宁与翁帆登记结婚,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年龄鸿沟,杨振宁与翁帆像无数甜蜜的情侣一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相差54岁的夫妻,难免令人无法接受。但他们却不顾世人眼光,过着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的生活。他们相互吸引,相互欣赏,携手并肩去度过生活中的每一秒。他们结婚后,杨振宁与翁帆更是为清华捐款200万美元。不顾世俗,遵从内心的爱情,是值得祝福的。我们同样祝愿他们生活美满,恩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