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香港大学謝錫金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香港大学謝錫金发表的论文

在网上查不到的作文有三种原因:一、是原创的;二、是不公开的;三、是没被搜索引擎收录的。

其实香港的每个大学对分数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学校的每个专业对申请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些要求都是一个基本的门槛,达到了要求不代表会被录取。所以其实学校的申请要求,更大的作用是给自己明确一个努力的方向。下面我们用香港大学为例,给大家说一下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准备,目标分数是多少。申请香港大学研究生条件如下:1、内地学校的本科毕业证及学士学位证,一般来说985、211院校背景的学生更容易申请成功。2、大学4年完整成绩单,包括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成绩。3、语言成绩要求:雅思要达标(传媒类专业要求总分不低于7,单项不低于6,;金融和经济专业要求总分不低于7,单项不低于6.5;工科类总分不得低于6,单项不低5.5;个别专业,如医学及法律要求雅思总分7.5)。4、GPA:研究型研究生GPA应达到85,授课型研究生应达到80,港大的话最好达到85。成绩单要中英文的,一般找学校教务处要,信封密封,盖骑缝章(封口处还要盖章)5、GRE/GMAT成绩:部分学校要求GRE成绩,部分商科专业要求GMAT成绩。虽然不强制要求GMAT,但是优先考虑具备这个成绩的申请者。如: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需要两年的全职工作经验,需要GMAT成绩。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其实大家完全可以通过留学志愿参考系统,看看自己依照自己的院校背景和成绩申请到那些那大学,作为自己申请知道,或是努力的目标。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使用方法:把你的GPA、语言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匹配出与你成绩情况类似的同学案例,可以依据自己的条件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留学案例,了解一下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人,他/她们都去了哪些院校,作为自己选择院校的参考。(如下图)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各个学校的入学要求,进入网站后也可以通过大学院校库: 了解香港的大学各个学校的入学要求。

一般为3年制或4年制。

作文查不到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建议性的原因分析:1. 论文主题过于冷门:如果论文主题过于冷门或者特定于某个小众领域,可能导致在现有的文献库中无法找到相关资料。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扩大论文搜索范围,以涵盖更多的相关领域和主题。2. 论文格式不正确:如果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文献库无法识别和检索到论文。请确保论文遵循了正确的引用格式,如APA、MLA等。3. 引用资料不完整或不规范:引用资料时,请确保引用来源完整且规范。例如,如果你使用了在线资源,请确保链接或URL完整且有效。同时,请确保正确标注引用来源,如作者、年份、文献类型等。4. 论文关键词不准确或过多:论文关键词是帮助文献库检索到相关论文的重要依据。如果关键词不准确或过多,可能导致搜索结果不准确。请重新审视关键词,确保它们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且准确。5. 网络或数据库故障:有时候,网络或数据库可能出现故障,导致论文无法检索。请尝试更换搜索引擎或查阅其他数据库,看看是否能找到相关资料。6. 文献库更新不及时:即使论文在当前时间是新的,文献库可能还没有及时更新。这种情况下,建议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再尝试搜索论文。7. 论文还未公开发表:如果论文尚未公开发表,那么在现有的文献库中可能无法找到相关资料。请关注论文的发表进度,并及时将论文上传到相应的学术数据库。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请尝试联系论文指导教师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寻求他们的建议和帮助。

香港大学谢锡金发表的论文

在网上查不到的作文有三种原因:一、是原创的;二、是不公开的;三、是没被搜索引擎收录的。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1.工具性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我们母语的词语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就个体而论,一个人言语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他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和人格力量。言语活动在较高层次上集中体现着语文的人文价值,因此,人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而人为因素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性时,又潜在地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

2.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

作为中小学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教学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育人问题。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学语文也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学就是教书育人,即在听说读书的训练中必须伴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由此,语文学科是担负传播、弘扬、发展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四、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更要落实在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中。

首先,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

德育在语文训练中的落实并非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语文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教师在悉心备课、刻苦钻研、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心安排。语文教师应该在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步骤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中,处处力求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其次,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实施德育、美育的人为因素不仅仅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中,而且,语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形象,语文课堂的气氛,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或示范作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的心零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人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语文教育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气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总之,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认识。只有在理论上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在实际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

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高耗低效”说再见。那么究竟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本文从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意义及所存在的矛盾进行讨论,进而寻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高耗低效”说再见。到底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价值呢?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

(二)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

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

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的矛盾

现实教学中,常常存在二者偏废其一的现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目前存在着两种偏向:

一是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脱离语文而进入人文的现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讲述的那“东西”,脱离语文而讲人文,与过去的脱离语文而讲“思想”,讲“政治”,其实是同一个路子。

人文性不是语文外加的东西,它熔铸在目标中,体现在目标所蕴涵、指引的知识和技能里。换句话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本身所黏附的,“过程和方法”本来就与技能的学习相伴相随。另一种偏向,是有的教师仍停留在单纯“工具”的认识上,对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个人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的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时也在形成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的同时学生实际上也学习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还有的观点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标准化的考试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标准化考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先进的一面,但其显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死记硬背标准化答案和做大量无谓的练习上了,一些本来可以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问题,却被冠以统一的`、干巴巴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准化考试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考试,形式五花八门,恰恰掩盖了语文的本质。语文标准化考试还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数学,亦是导致各种练习册、AB卷盛行,题海大战不断的原因,似乎也更加使人有理由认为是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其实,是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才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远未到位。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不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而是以读书技能的练习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而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过多的是在分析,理解题目。分析、理解的是答题的方法,是在琢磨出题者的意图,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得到高分,许多高考作文暴露出的为迎合阅卷老师,为取同情、取分数而精心策划的一个个谎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创设情景,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与内化有关系。在内化中,由于阅读文本以符号、形象、情感等进入主体而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因而造成人的心理发展的效应。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流程。首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其次,教者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言语转化理论认为:文章是文、象、意的统一体。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系统;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意,即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意蕴或主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也就是说是一个循文识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过程。循文识象即通过认真阅读语言文字去感知、识记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因象明意,即通过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确、领悟文章的思想内蕴;由意悟言即从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内蕴中领悟言语规律、言语意蕴,进而把自己个性独特的体验,通过诵读或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语文素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

(二)找准支点,听说读写,揣摩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选择、运用恰当的语言实践形式,是实现统一的关键。情感型课文往往在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或者在课文结尾处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或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出现模糊空白。学生阅读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补白充实形象。鲜活的语言,闪烁着灵动的智慧。在一次次成功而愉悦的对话中,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他们在语言的训练过程中,认知得到了发展,情感受到了感染,思想得到了升华。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心智、语文情意等有机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素养。

(三)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表达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内涵。情感型文章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往往很传神。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词句,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着力点,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境界中,让学生反复咀嚼、诵读,那么,学生就能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一个文本言语、意义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单独经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都不是完整的语文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松泉、钱威著: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

[5]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6]李政涛、吴如玉:“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7]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M].济南:三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金庸,原名查良镛( Louis Cha),浙江海宁人,生於1924年。 金庸是香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 金庸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是华人世界中卓有成就的报人。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於1959年,他亲手创办了香港《明报》,之后又相继创办了《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并在新加坡创办了《新明日报》、在马来西亚创办了《新明日报》。自1959年至1993年,金庸曾担任香港《明报》社长、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在此期间,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二十余年,出版有《香港的前途》等中英文政论集。为此,金庸於1981年获英国授以"英帝国官佐勋"衔(OBE),於1992年获法国总统授以"荣誉军团骑士勋衔"、奖励其对新闻事业、政治、评论、文学创作及文化交流的贡献。 金庸於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担任香港廉政专员公署市民咨询委员会召集人和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委员。自1985年至今,他还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金庸於2000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金庸星"命名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 在文学创作上,金庸著述甚丰,迄今为止他已写下十五部长篇小说,分别为:《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越女剑》。其中若干部小说已译成英文、日文、法文、泰文、越文、马来文及朝鲜文等在海外出版发行。同时,这十五部作品均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广播剧和舞台剧等,陆续在世界各地上演。金庸於五十年代下半叶至六十年代初,还曾担任香港长城电影公司的编剧和导演,创作了十余部电影剧本,其中《绝代佳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金章奖。此外,金庸还为报刊杂志撰写大量的随笔、散文、电影短评和戏剧评论。 在学术研究上。金庸研究涉及法律、历史和佛学诸领域,他曾发表多篇论文,如《色蕴论》、《袁崇焕评传》、《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全真教考》,等待。他於香港大学设立了"查良镛学术基金",并担任主席,邀请各国学者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自八十年代至今,金庸先后获得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日本创价大学授以博士学位,并获得香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和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聘任为名誉教授,以及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慕莲学院,英国剑桥大学鲁宾森学院及李约瑟研究院、澳洲墨尔本大学和新加坡东亚研究所选为荣誉院士。 金庸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汉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兼任教授;香港明河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拥有多个世界级学府荣誉博士衔头、年逾80的中国当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其15部经典著作早已成为全球华人家传户晓的巨著,所谓「凡有井水处,必有金庸书」,成就至此,夫复何求?然而他还剩下一个梦想,就是当上一个如假包换的学者。五年半前金庸接受浙江大学聘任为文学院院长,满以为可为自己的人生另创一高峰,岂料多年来金庸连遭内地学者炮轰,指他「没有当学者的资格」,梦碎梦醒,金庸最后选择辞退院长之职回港。究竟,内地学者何以质疑金庸的学术地位?实情又会否另有文章?文:王思澄、蔡静雯 图:本报资料室上月21日,内地消息传出,叱�中国文坛的武侠小说大师查良镛(笔名金庸),正式辞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然而,浙江大学接受本报查询时强调,尚未接纳查良镛的辞职申请,发言人说:「查教授仍然是该校文学院院长。」 查良镛以五年半时间和心血,投放在浙江大学的文学系,何以突然萌生去意?表面上看,查大侠以「年事已高」,以及希望在05年拨出更多时间,到英国牛津大学进行讲学及研究工作,以履行在该所国际学府出任中国学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责任云云。 然而,据本报获悉,一手把查大侠带进浙大的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在04年7月正式离任浙大党委书记后,对查良镛的决意离去,可谓起�重大影响力,因为他在五年半前就任文学院院长时曾说过:「会与张浚生共进退」。但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内地学界对查良镛的「狠狠批评」,令这名一代名家立足内地学术界的步伐,举步维艰,意兴阑珊。 事实上,当上学者乃查良镛早年的心愿,多年前他接受传媒访问时,曾直言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再去研究学问,当一名学者」,反映这名当代小说大师好学不倦之心。 终於,99年3月,在好友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浙大党委书记)穿针引线下,查良镛一尝多年来的心愿,当上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自此以后,常以学者身份,在内地学府举办有关历史的讲座。殊不知内地学界对查良镛当学者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并形成支持与反对两大阵势。南大院长 质疑金庸 还记得9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将金庸在中国文坛地位,排在第四名,仅次於鲁迅、沈从文、巴金三位文学大师,却排在老舍、郁达夫、王蒙之前,事件引发学术界的评弹,认为金庸根本没有这个资格;五年后,即99年浙江大学聘任查良镛为文学院院长时,这股批评声音,更愈演愈烈。 先说浙大校园内,有部分老师认为,以金庸在海内外的名声,的确有助该所由工科转变而来的综合性大学,加添文墨气;但有部分文科老师却坚决反对金庸担任院长职务,认为他始终是一位小说家,没甚教学经验,当他面对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发问时,若没有稳固的学问根底,最终只怕会敷衍了事,所以,浙大聘任金庸当院长,乃一个错位。至於校园以外,除作家王朔发表公开文章,指骂金庸的作品为「四大俗」之一,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也是较「激」的批评者。 董健教授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这个排名只是他(王一川)个人主观的评价,不能代表所有学者的意见,当时有很多学者都写过文章,反对金庸的排名,因大家认为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只是通俗小说,不是文学,故他并不是学者,不应把他排上去,加上金庸历年的成就,只限於创作上,却不是学术研究上,(在其任职文学院院长五年半裏)我没见过他发表历史或文学的研究,也没见过他参加各种学术组织,他在内地学术界,其实没有甚麼位置。」 内地传媒曾报道,指查良镛曾在一个演讲中,内容错误百出,令在场学生不停哄笑,场面尴尬。不过,董健院长却说:「他(金庸)没讲错甚麼,是传媒报道错误而已,但演讲会的确搞得不太成功。」 原来,查良镛在2000年,亲自到南京大学进行交流,并举办演讲活动,学生们都期望鼎鼎大名的名作家金庸,可以与人分享他写武侠小说的技巧和心路历程,然而,查良镛却婉拒学生的邀请,「他表示不愿讲,反而要求讲一个名为《南京历史和政治》的题目,结果他的表现,令一众师生们大失所望。因为一个历史讲座的主讲者,演讲时除了要提及历史史实外,也应透过讲者自己的学术研究,表达独特见解,但查良镛的意见大部分都是其他学者曾经说过,并没有自己的研究和发现。」董健说。中文教授 举例批评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也认同董健教授的讲话,并强调这是内地「大部分学者的意见」,理由是查良镛本身对历史的认识并不足够,根本没有资格做学者,更遑论是文学院院长。他引述其中一些事例,指04年夏天发生在查大侠身上的一件尴尬事,事后亦有内地传媒报道,他说:「据报道称,去年四川成都举办一个历史讲座,对象都是大学生,作为讲者的查先生,在讲座上自称是研究少数民族的专家,当他提到一个位於四川的『羌族』时,竟然说『正在研究羌族的灭亡』,但其实这个民族还在,也无灭亡预兆,不明白他为何提出此言,不管如何,他(在大学生面前)说了出来,就成了谎言。」 王彬彬续说:「长江源头(在沱沱河,即位於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的各拉丹东雪山),即使是小学生也会知道是在甚麼地方,但查先生竟在讲座上说了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名,奇怪得连我也忘记了,但在我印象中,这个地方相距长江的真正源头,远达几千里呢!」据本报翻查内地传媒报道的资料,引述当日查良镛提及长江源头,竟是「九寨沟」,事件掀起许多学者批评,纷纷指摘查良镛对考据的认识不足。不过,不可不知,查大侠向来说话口吃、普通话和广东话也说得不准,上述事件是因别人听错了或是真的说错了,实在不得而知。港学者为金庸平反 「说到学术层次,历史的真实性很重要,尤其在大学的学术世界裏,必须追求真实的历史,这完全不同於写小说,写小说甚麼都可以写,也毋须一定要真实,对我来说,查先生只是一个出名的武侠小说家而已。」王彬彬说。 以上的事例,至本报截稿前仍无法获金庸回覆求证,而最终他亦在狠批之声下辞职。但面对「反金庸派」多年来的连环炮火,一众力撑金庸的学者,也不得不「击鼓鸣冤」,替他说句公道话。港大教育学院副院长谢锡金认为,查良镛极有资格当文学院院长。 谢锡金说:「文学院其实包括很多学系,例如中文系、文学系、历史系等,一个人根本没有可能精通各个学科,若院校的方向是以研究文学为主,金庸当然能胜任,更重要的是,院长一职不单局限於教学层面,亦需要有领导能力及名望,带领院校的发展,例如招揽世界著名的学者及帮助学校筹款等,而以金庸的名望,胜任有余。」当事人称学问不足 的而且确,无论是浙大前党委书记张浚生或是校长潘云鹤,也曾公开表明,聘任查良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名气和国际地位,从而增加浙大的知名度,为浙大变身成国际级学府铺路。「他(指查良镛)来了以后,引进了不少世界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到浙大进行交流或讲学,几年之间,的确令浙大增加了不小知名度。」一名浙江大学教授说。 其实,金庸也曾公开对外界攻击作出宽怀的回应,他说:「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受了这麼多幸福,偶然别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同时,他对自己在学术上的表现,也不大满足,过往多次谦称「自己的学问很不够」,就在01年5月本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活动上,查良镛与中大学生展开对话时说:「发现(自己)比其他教授的功力差得远,所以我得在这方面努力。」。 虽然,若论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实未能如文学家鲁迅、巴金、茅盾、钱钟书等的文学作品般,能反映时代变迁或对人生有所启迪,但无论如何,金庸的作品,早已获得「家传户晓」、「雅俗共赏」的正面评价,单是这点,许多文坛大师的作品,也未必能及;至於金庸的文学及历史等学术地位,亦已争论多年,是耶非耶,恐怕也要留待历史论定。

香港的大学的论文发表

你好,论文一般发表普通期刊就可以了,如果要求高的话可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不过核心期刊要求论文的级别要高,这要看你用在哪方面去选择,需要评教授级别那样的发核心的,一般发普通期刊就行了

一般是不行的,你是硕士还是博士。在核心上发论文都需要博士。SCI就更高了。有一种办法可行,添加作者,再找一个教授职称的和你同发。单是你自己,资格是不够的。如果不是必须发SCI,建议可以考虑核心。如果有其他不懂的,可以私信我。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

如果有明确要求必须有论文发表作为依据,那你没有就放弃吧。不过如果可以通过考察能力的方式直接面试,你就已面试的方式完成你的科研能力认定吧。祝你成功!

香港大学论文发表

香港大学的研究生申请必须要有论文,这是其一,因为这是直接证明你学术能力的证据,第二,导师还要根据你的意向以及 研究兴趣包括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等权衡的,此外还有审核小组对你提交的研究生规划进行审核,综合评定后才考虑是否给你offer,但是一旦录取,港大的研究生待遇很优厚的

中国大学太多,因此只列举5个最著名的,作为代表。以下列举大学,均为享誉盛名的,在国外也被承认的一本高校。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的知名度远远高于清华北大,其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也在世界上有相当程度的排名,在中国内地设有研究生院。香港大学不参与中国内地的高考招生,想要进入香港大学必须参加类似自主招生的考试,且英语必须达到8级水平。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以高水平研究而闻名于世界,许多重点实验室都设立在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以文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非常著名,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均参考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国务院侨务办唯一直属高校,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同时是一所华侨大学。暨南大学拥有全国高校中最多的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其毕业生遍布全球,欧洲,北美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均有留学生。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拥有多项世界性研究,学术研究,论文发表等均在世界大学有排名。

你好,论文一般发表普通期刊就可以了,如果要求高的话可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不过核心期刊要求论文的级别要高,这要看你用在哪方面去选择,需要评教授级别那样的发核心的,一般发普通期刊就行了

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论文

1、论文《媒介即控制及其理论想象》,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全国人文类新闻传播一类期刊)2009年第6期2、论文《新闻评论的舆情呈现:强市场“弱参与”环境中的公共意见表达》,载《公共立场:新闻评论与今日观察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3、论文《灾难视觉生产的伦理困境:一种媒介环境(media ecology)的视角》入选“跨文化对话:媒介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国际学术会议暨媒介教育联合会(MEC)会议,2009年12月9日-10日,武汉4、论文《强市场中的“弱参与”:虚拟社会网络的联结矛盾》,宣读于2009年11月20-22日“2009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年会”,北京5、论文《虚拟社会网络的传播模式》,入选2009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6、论文《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对外传播的偏向与路经:一个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考察》入选2009年11月26日至27日“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北京7、论文Representing the Public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dia Ecology in Transformational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China:A Case Study of Society in the News入选英国伦敦conferenc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a’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会议宣读论文,2009年6月,即将被2009年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WPCC)(hard copy and online)收录8、论文《在创新中建构和谐的博士后学术环境》,宣读于2009年5月2009中国博士后创新论坛,入选《2009年中国博士后创新论坛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2009年5月第一版。9、论文《媒介即控制及其理论想象》,宣读于2008年12月6日至7日香港中文大学“华人传播想象”国际会议10、论文《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2006年第3期,《新闻与传播研究》(全国人文类权威期刊),被2007年1月号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亦被《新华文摘》转载11、论文《在创新中建构和谐的媒介环境》,2007年第1期,《新闻前哨》(全国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12、论文《大陆媒体关于连宋大陆行的话语置换》,宣读于2005年11月“两岸迈入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13、论文《<东方时空>的人文关怀》,宣读于2005年4月英国桑德兰大学小型国际会议14、论文《中华媒介生态史的三个维度》,2005年4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论文《“自媒体”的歧路花园》,2005年第1期《学术论坛》(全国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16、论文《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几个当代传媒问题》,2005年第6期《南方电视学刊》17、论文《“百姓”叙事的迷途》,2004年第6期《南方电视学刊》18、论文《西方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现状与意义》,宣读于2004年9月亚洲传媒论坛,“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19、负责《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六章和第十章的翻译

※ 高校专业那些事 ※为您分析,分享,解惑 大陆的大学大家都知道,中国大陆的好大学是211重点建设大学,985重点建设大学。在进一步说好大学就是 著名的c9 :中科大,上交大,复旦,浙大,南大,清北,哈工大。西交大。很多人不禁要问:那全中国包括港澳台的大学,那些最厉害?港澳台最厉害的大学就是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 比如香港大学相当于内陆什么层次的高校。先说答案,香港大学曾经和清华北大一个级别,现在勉强和华东五校一个档次,未来会逐步变成普通985院校。 香港大学的简介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是中国香港的第一一所大学,第一所公立大学,第一所国际化大学,被认为是亚洲最优秀的大学之一。曾经在亚洲和东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齐名, 香港大学自从建校第一天开始,就采用全英语教学 ,英文教材,英文授课,英文互动,因此学术交流可以欧美发达国家实现零距离无缝对接、面对面语言交流,所以香港大学被称为中国地区最具有国际化的大学,没有之一。比南洋理工大学都强半截,国际化程度比东京大学强得多,日本人的英语水平特别次,基本上日本博士的英语水平,也就相当于中国大陆高二水平。香港大学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国际化,在医学,金融,法律,经济等方面名气很大。曾全世界最早SARS而名震华夏。 香港大学两院院士8人,有125名世界1%高影响因子科学家。 香港大学实力 香港大学理工科实力还是比较厉害的,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数量在国内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一个档次。 另外还有5个中科院/港大联合实验室,科研实力的确厉害。香港大学的支志明教授 支教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 2006年1月,港大外科学习系的“成人右叶活体肝移植”技术,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大学排行榜 2019QS大学排行榜,香港大学亚洲第二,超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而2018泰晤士大学排行榜,香港大学亚洲第四,中国第三,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因为QS大学排行榜,泰晤士大学排行榜各种指标都怪怪的, 因次咱看国内的大学排行榜。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第一,北京大学第二,香港大学第八,低于浙江大学,中科大,上海交通大学。 我个人觉得软科指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目前国际名气上看,香港大学实力还是实力还是比较强的, 但是香港大学目前最大的忧虑是生源。清华北大华东五校等是从中国大陆10亿人里面选优秀的选手,而香港大学就在600万市民里面选,这个差别20倍。 未来展望 目前总体是讲,如果按照大陆的指标,香港大学和清华北大不一个级别,目前香港大学逐渐被华东五校赶上,未来很可能堕落到普通985普通211水平,毕竟香港和整个大陆比,还是差很远的。 600万支起的大学,基本也就深圳大学档次。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是一个比较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每年更新一次,以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产业收入等5个范畴共计13个指标,为全世界近90个国家和地区最好的1000余所大学排列名次。 在2019年最新的排名中,香港大学排名为第36名,香港中文大学排名为第53名。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均比香港大学排行靠前,清华大学排名为22名,北京大学排名为31名。从这个排名来看得话,虽然香港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但我们国内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更是比他要强。 港大之所以能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决定性因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和优秀的生源。在港大的992名教授中,国际教授(即非香港公民,下同)550人,占55.4%。国际教授中,来自欧洲国家的124人,占22.5%;来自北美国家的138人,占25.1%;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59人,占10.7%;即国际教授中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数占国际教授近60%。这些一流的国际师资为港大带来丰厚的研究经费和良好的学术声誉。 据统计,2008-2009年度,港大用于研究的资助经费共50.3亿港元(含进行中和新获得的研究经费),进行了4836个研究项目,获得研究成果7604项,获得科研奖励205项。2010年,港大共发表SCI论文2994篇。根据论文被引用次数,有110名教授被ISI评为其各自领域中全球百分之一的最顶尖科学家。 我依然认为它们是底蕴十足,世界名校,亚洲一流。作为国人,我非常认可中国的大学很好,但这里我发现有太多人有“我们很好,人家就很差”思维,你可以认为未来香港几所大学发展的可能不然内地几所,但不代表昨天,现在的香港地区大学不好。首先,从最新QS排名看,其次,代表科学研究水平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及图灵奖”成绩看,香港诺奖2位,其它二项都有,内地诺奖是文学和中医(算不算国内哪家大学的成果很值得商榷),而其它二项空白,三,保研入学世界前列名校的人数,香港几所大学很多,(当然你依然可以据 情感 因素不认可所谓的世界名校),4、内地大学学生(哪怕名校)普遍低于香港前三大学在“欧美”等国际上的认可度,当然可以认为有政治因素,不完全具说服力。那么,从 情感 因素上,我作为江苏人,很想认为南京大学为最好,但不能这样,所以我的观点,中国的很多大学很OK,但不代表这里的一部分人说的,因为你可能知道的极少数内地在港学生的情况,就影响了正常判断,去荒唐的定义香港几所大学尽然沦落到内地普通“二本”的地步,这很不客观。他们依然很好大学。 内地只有清华、北大,与香港大学总体相当。 内地的其它大学,某项指标(如规模、个别学科上)上可能有超,但总体上都还不及。 香港大学规模不大(在校生不足3万),办学上皆精到,从不勉强开设任何专业。共10个学院,本科专业仅30个左右,研究生方向在100左右,学科水平上医学稳居亚州第一,牙医常居世界第一,工程学与计算机技术专业长期与剑桥大学互认联合办学授予双校学位,法律、经济、教育、社科、建筑等均在前列,在Qs及泰晤士报等的学科评价中,所有学科专业几乎都在前50以内,2017Qs学科评价中入前10的有6个,为大中华区高校之首位,所有学科专业没有弱项是最明显特色,也是内地“高大全”式所不及的。国际化程度极高,师资世界一流,公认顶尖学者数量一直领先。办学理念和体制上更与发达国家接轨。这些,或是内地高校更所不及的…… 香港大学,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广东宁愿孩子考上中山大学也不愿考香港大学,什么破学校?香港就那点人,每年考生上港大的香港考生成绩还不如内地二本线,给国内几个补贴生的指标就要求必须是高考状元分数,忽悠贫困生啊?香港大学的排名是靠美英几十年前的决定,并不代表其学术水平有多高,只是香港大学学生去国外留学深造没有门槛而已,任何国内985.211的大学教学水平都比香港大学高,学生质量也比香港大学好,只是因为欧美学校排华政策,给香港大学100个学位招生和给中国所有大学100个学位招生对比而已。弹丸之地的香港每年考生能有多少尖子?这是一个用金钱打造的学校,本地生源水平有限,花钱来内地招生而已。 关于香港大学,是我同学的孩子就读了才大致了解:以学术角度看,香港大学比不过清华、北大、浙大等大陆名校的,但香港大学,包括新加坡的澳门的大学也一样与国际并轨,简单说,在香港大学毕业后可以“分配”到国外工作,移民国外顺理成章,同事的女儿就这样本科毕业就轻松到英国工作并成为英国人,我儿子却继续在国内读研(5+3)。归纳起来:有移民意愿的,就读香港大学是最经济的移民途径,且在香港读大学的开支持平大陆大学(前提是保持学科成绩在平均分以上,否则得多掏钱)。 香港大学是中国实力比较强的大学,曾经也能与大陆清华、北大相匹敌的大学,不过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香港大学已经无法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匹敌,只能与内地其他高校进行对比。 提到香港大学,相信很多人都觉得他曾经非常厉害,甚至不将清华、北大放在眼里,但是随着内地高校的迅速崛起,香港大学的优势越来越弱,甚至如今都难以与清华、北大相比较。 在笔者看来,香港大学如今也就只能内地的“华东五校”属于同一档次。 虽然香港大学与清华、北大的整体实力相比较而言,已经很难有突出可言, 但香港大学毕竟是一所世界级大学,也是在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学术领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即使如今实力有所下滑,但是也不能低估他的实力。 香港大学, 是目前中国香港的一所国际化大学,经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SARS病原体的科研单位。香港大学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仅有10个专业学院而已,但是他的专业建设水平并不低,而且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是非常高的。香港大学在医学、商科、人文、政法等领域具有非常强的实力,在整个亚洲也是排在前列的,尤其是商科、医学等专业更是在世界学术领域排在前列。 在2019年QS最新排名中, 我们注意到清华、北大、浙大、上交大均位列全国百强,而香港大学位列全球101-150名,与复旦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同居一个方阵,从这个排名来看,显然香港大学与华东五校是出于同一个方阵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香港大学的国际化水平绝对是内地高校无法比拟的, 香港大学自创建以来,一直全程采用英语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等都一直对接国际先进教学,与国际上的名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从他们其中学习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因此香港大学被称为中国地区最具有国际化的大学,没有之一。 评价一所学校的实力有许多方面,直观地是看学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2020年香港大学在世界上排名第25名,清华大学排名第36名,北京大学排名59名。从排名来看,哪所学校的实力强不必多说。 香港大学于1911年在香港创办,简称为港大,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是香港 历史 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 香港的教育是和国际接轨,港大使用全英文授课,采用国外学科的授课方式和内容。这让人文学科、医学、商科等学科的教育水平都很高,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高。 加上香港本身就是国际性大都市,教育首屈一指。 历史 上被英国统治几十年,英式教育在香港早已扎根生长。 这样的地区建立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实力肯定是不差的。 香港大学相当于国内的清华,北大。属于世界一流大学。香港大学在世界排名很高,有些年份甚至超过清华,北大的排名。这多跟香港是国际一线城市,跟世界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长期合作交流有关。港大即是研究型大学,又是创新型大学。港大的商学院,酒店管理,法学,医学世界上也是一流水准的。在全世界都很抢手。在行业内普遍评价很高。港大输出的是国际一流人才。用人单位很满意。港大实行的是欧美大学教育。重实践也重理论学术研究。中国的顶级大学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大学也要多学学香港大学的优点。更早的走向国际化。 一、香港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大学,是香港地区最好的大学。 1、在2000年以前,香港地区的大学是不在内地招生的。中国大陆的普通老百姓对香港大学没有多少接触和直观认识,所以也没有多少关注。 2、2003年 经教育部批准,香港大学等8所公立大学正式面向内地招收自费本科生,招生范围仅限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六个省市。 普通老百姓开始接触和了解、关注香港高校。在随后的几年中,“港校热”风靡大陆。香港高校在大陆的招生计划、招生地区范围、港校数量也不断加大。 由于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再加上一些 历史 原因,香港大学的管理、教学、评价模式与欧美接轨,与内地大学有很多不同。吸引了大批国内各省优秀学子报考港校,一度各省文理科状元被香港大学收入囊中,成为新闻热点。 3、再后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学生和家长逐渐回归理性,不再盲目崇拜香港高校,虽然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依然生源良好,但是像以前那种火爆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各省优秀学子更喜欢清北复交这样的优秀大学。 二、那么,作为香港高校的No.1的香港大学到底处于内地高校的什么层次呢?我们看看国际著名排行榜的排名: 1、泰晤士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 香港大学位于清华大学和北大大学之后。 在2018年,三所大学北大排名最高,其次是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 2019年,清华大学上升为第一位,其次是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2、QS2019—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 2019:清华17,香港大学25,北京大学30 2020:清华16,北京大学22,香港大学25。也就是说,2018-2019年度清华位居三校榜首,香港大学位居第二,北京大学第三名。 2019-2020年度,清华大学依然第一,且世界名次由17名上升至16名;北京第二,由30名上升至22名;香港大学第三,全世界排名位次不变,第25名。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多高校建设投入的加大,高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来看,香港大学在内地处于清华、北大之下,但位于其他高校之前,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 三、香港大学作为一所优秀的国际化大学,有很多值得内地学校学习 应该看到,香港大学作为与国际密切接轨的优秀大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内地高校学习。 全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注重能力培养、重视通识基础理论教育、国际教师的引入、对学生评价模式的多样性等等 都是我们内地高校正在逐步发展、促进的地方 , 香港大学的一些成功模式和教学理念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和经验 。 比较不是为了打压或炫耀,而是通过比较,取长补短,形成良性竞争,共同提高和发展。 现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香港学界受认可度相当高。我的一个学生高考去了香港中文大学,回来给我讲,香港地区最认的是英美留学生,清华、北大的学生与香港本地高校想比,清华北大的学生还要略占优势。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 科技 竞争的时代,谁掌握和拥有了先进科学与技术,谁就掌握主动和先机。衷心希望香港地区高校和内地高校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共同努力!

1.《从“戏台”到“站台”——读取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叙事差异的视点之一》《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高教影视学会论文奖;并以《在代际的天空下——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美学比较分析》名称发表于《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5月20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2.《娄烨论: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0月14日;3.《SMHM: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17日转载;4.《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3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年第7期全文转载;5.《新生代影像传播出路何在》,《中国艺术报》2005年6月17日;6.《百年中国电影的五幅面孔》,《上海艺术家》,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7.《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2月16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8.《贾樟柯:让记忆有迹可寻》,《新民周刊》2005年第1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10日;9.《世界性因素·细节现实主义·饥饿的象征:重读《万家灯火》的几个节点》,《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10.《假如我是贾樟柯》,《每日商报》2005年4月8日,《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4月15日;11.《全球化语境下的“后东方”电影》,《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24日;12.《影像“原乡”与民间化叙事》,《莽原》2004年第3期;13.《海派电视与文化现代性》,《电视艺术》2003年第6期;14.《都市民间与当代叙事的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5.《亦“热”亦“冷”话“韩流”》,《中国艺术报》,2005年5月20日;16.《都市现代性的温情救赎》,《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17.《却话巴山夜雨事》,《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18.《反思电影与文学的关联》,《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04.11.2;19.《在精神局限与人文良知中追问生存真相》,杭州师范学院2003年第4期;20.《<盲井>:人心的盲井有多深》,《新民周刊》2004年第2期;21.《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22.《世界之“眼”——写在世界电视诞生80周年之际》,《新民周刊》2005年40期;23.《韩剧热播的理性之辨》,《文汇报》2005年10月22日;24.《世界·亚洲·中国——电影美学的反思与建构》,《电影新作》2005年第4期;25.《芥末给我带来了好运气——走近电影大师沃尔克·施隆多夫》,《新民周刊》2005年2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9月23日;26.《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27.《面向“第三世界”的影像地图》,《电影新作》2007年第4期;28.《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29. 《不断重临的产业起点》,《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30. 《关于电影配额制度的访谈》,《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31. 《重绘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地形图》,《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12期全文复印;32. 《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1期收录;33. 《从银幕配额制看韩国电影的发展》,《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5期;34.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思考》,《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35. 《将电视真人秀推向文化创意秀——国内真人秀产业发展之管窥》,《南方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36. 《动漫黄金季节背后的忧思》,《文汇报》2007年8月10日;37. 《揭开蒙娜丽莎的面纱》,《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9日;38.《再见美国派,再见毕业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39.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本救赎》,《香港电影双周刊》2006年第714期40. 《好莱坞潜规则》,《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1日41. 《启动泛亚电影共同体》,《文汇报》2006年11月5日42. 《不动声色的冷静背后——评电影 <三峡好人>》,2006年12月9日43. 《韩国电影二○○六:十字路口起点隐现——银幕配额削减前后韩国影业观察》,《文汇报》2006年11月26日44. 《大片神话何以为继——“黄金甲”现象引发的思考》,《中国艺术报》2007年1月23日45. 《寻找类型创新的黄金分割点》,《文汇报》2007年8月25日46.《暧昧而游移的“无用”》,《文汇报》2007年10月27日47.《国产动漫亟待破“门”而出》,《解放日报》2007年6月29日48.《好莱坞盲点之外的全球影像扫描》,《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49.《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0.《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转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51.《钟惦棐西部电影美学思想的当下阐释》,《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52.《电影写实美学的当代反思与“在地”诉求》,《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2期全文复印53.《华语电影文化、美学与工业的跨地域理论思考》,《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54.《历史“乌托邦”,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视点之一》,《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55.《世界之“眼”与电视之辩》,《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56.《被广告绑架的叙事——谈<非常勿扰>》,《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9日57.《泛亚视域中的家国模式与离散叙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58.《“后新生代”力量助推新电影节》,《电影新作》2009年第1期59.《当西方遇见东方:奥斯卡的途中转身》,《文汇报》2009年2月24日60.《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61.《“中间”,当仁不让的“中坚”》,《文汇报》2009年8月6日62.《中国性与泛亚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63.《通俗现代性、想象中国与跨文化阐释》,《电影新作》2009年第5期64.《从华语、泛亚到欧美:中国电影产业海外市场拓展的“三级跳”》,《艺术交流》2009年第2期65.《低成本的“笑”与喜剧电影的“嬉具”现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6.《且取“旧”绿换“新”蓝:话语围城中的“上海手印”》,《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67.《“经典”之后:视觉奇观与后“P2P”时代的电影生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68.《走得出的唐山,走不出的余震》,《文汇报》2010年7月31日69.《新版<红楼梦>的当代审美情怀》,《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15日70.《新潮流电影的“天卦”与梦话——关于电影<盗梦空间>》,《解放日报》2010年9月16日71.《当代韩国宗教题材电影的主题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72.《打造一套喜剧大片的标准件——关于<让子弹飞>》,《解放日报》2010年12月15日73.《“假领子”、底层奇观与大银幕生产——近年来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几个侧面》,《南方文坛》 2011年第1期74.《寻找票房与口碑的平衡点—2010年贺岁档观察》,《中国艺术报》2011年1月21日75.《电影批评空间的拓展与媒体化生存》,《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76.《“穿越”,多少恶搞假汝之名而行》,《文汇报》2011年4月12日77.《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艺术百家》2011年第2期78.《中产幻象、叙事黑洞与意识混茫》,《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79.《从视觉展场到创意驱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7 日80.《面朝银幕,背对观众——新生代电影创作的三次转型》,《解放日报》2011年8月29日81.《2010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电影新作》201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82.《构建华语电影研究共同体》,《电影艺术》2011年第4期83.《新生代,新十年:市场探索、类型化实践与明星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84.《技术新颖 情怀缺失——“丁丁”梦碎记》,《解放日报》2011年12月12日85.《让市场真正成为繁荣中国电影产业的决定性力量》,《电影艺术》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86.《微时代·微电影·微现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1日87.《构建过渡性市场:中国主流电影泛亚区域产业推广策略刍议》,《东岳论丛》2012年第1期88.《一个概念的熵变:“第六代”电影的生成、转型与耗散》,《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89.《“中产”市场、品牌策略与明星类型》,《中国艺术报》2012年2月27日90.《务实知识分子的“导演力”》,《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91.《“原生态”叙事三辨》,《中国民族》2012年第3期92.《新媒体时代青年影像工作者的双重写实》,《电影新作》2012年第3期93.《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上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94.《“搜索”网络正义:以电影之名?》,《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95.《媒体自律与人文关怀》,《解放日报》2012年8月4日96.《收视率:“无间道”还能玩多久》,《文汇报》2012年8月13日97.《后“协议”时代中国电影的“产业自救”》,《艺术评论》2012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98.《上海创意·中国故事·亚洲叙述》,《文学报》2012年9月20日99.《两岸电影合拍:产业竞合与文化交往》,《电影新作》2012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100.《新媒体,“微托邦”:崛起于网络的“青年中国”影像》,《当代电影》2012年第12期101.《电视剧主流叙事的新尝试》,《文汇报》2012年12月6日102.《类型试错与艺术“夹带”:试论新生代导演创作转型之困》,《艺术百家》2013年第1期103.《2012年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电影新作》2013年第1期104.《新世纪上海电影院空间布局与发展》,《电影新作》2013年第2期105.《亚洲之窗,好莱坞之桥?——2012年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当代电影》2013年第5期106.《奇观化,模式化,陌生化,平面化,空心化——新世纪以来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问题与症结分析》,《艺术评论》2013年第5期107.《青春“初老症”与青年资本暴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神话的时代精神动因》,《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108.《寻求“流动性”:新世纪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现状与未来》,《电影艺术》2013年第7期109.《“骑墙者”的隐喻:华语青春片的“胖子”群像分析》,《电影新作》2013年第7期110.《青春资本化的暴利狂飙》,《解放日报》2013年5月17日111.《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穿越剧的重生与重复》,《南方文坛》2013年第4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市延长路149号308信箱 邮编:200072邮编:200072Postal Address:POB.308, 149 Yan Chang Road,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2P. R. China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女博士在实习期间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发表了三篇顶级期刊的核心论文的故事,这个消息被报道之后,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为什么别人总是这么优秀,而自己这么多年仍然还是一个混吃混喝的小废物罢了,虽然这些都是网友们调侃的看法,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了对于这位女博士的敬佩之情。故事的主人公韩淑捷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并且她在上学期间的学习成就一直是非常优秀的,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韩淑捷在博士就读期间实习的地方是阿里巴巴集团,在那段实习的日子里,韩淑捷努力充实自己,并且由于自己就读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所以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女生,韩淑捷却超越了大部分的同期实习生,并取得了很多人的赞赏,最终凭借着自己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以及科研成果,韩淑捷被评为了当年的优秀实习生。我们从她的身上能够学习到的是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专注的信仰,韩淑捷说既然选择了自己现在所学的这个专业,就不要找理由懈怠,而是利用每一个碎片时间来充实自己,学到自己脑子里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很多人都想要咨询韩淑捷到底是怎样才能够发表那么多的核心论文的,仿佛发表论文对于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意见事情。但是在韩淑捷的回答中我们玩可以看出,原来天才也会有遇到瓶颈的时候,只是他们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让自己尽快的找回状态,韩淑捷建议我们:当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一味地追求速度反而会不太美好,毕竟欲速则不达,也许换一种心情,会有更好的结果呢。

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韩淑捷这样,做一个热爱自己、热热爱生活的人,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优秀,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