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需要用到大量关于边际的概念 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投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和劳动。 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 PS:个人认为是翻译问题,其实应该理解为国民收入的构成或来源更容易理解 要素物价是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工人的工资和资本所有者的租金 经济学中假设要素供给是固定的,因此要考虑的是要素需求。正常来讲L越多,生产产品越多,企业利润越多。但是大多数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多雇佣一单位劳动的利润变化:Δ利润=MPL×P-W,当Δ利润=0时,不再增加劳动,即MPL=W/P,被称为实际工资。 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实际租赁物价MPK=R/P,R为资本租赁物价,资本边际产量曲线也就是资本需求曲线 综上,经济利润=Y-(MPL×L)-(MPK×K),本章不讨论经济利润,而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因此对上式变形 根据欧拉定理,经济利润为0时,Y最大。这里要注意区分经济利润和企业的会计利润,经济利润为0并不意味着企业没有利润,因为资本一般都属于企业,资本利得也属于企业的会计利润。 上面部分实际可以理解为供给,这一部分讲得是需求,经济学永恒的讨论主题是供给和需求。这里的r是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去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利率。政府购买中,转移支付不属于政府购买,而是税收T的对立物。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消费和投资函数,我们知道 如果供求均衡,需求端Y等于供给端Y,根据生产函数Y=F(K,L),Y是固定量,税收T和政府购买G由政策决定,因此变量只剩下了实际利率r,得出结论,r使供求均衡。 我们将Y=C+I+G进行变形,得到下面的式子 绿色部分是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就是私人储蓄;蓝色部分是政府收入减支出,公共储蓄;两者相加为国民储蓄S。根据3.4.1我i们知道国民储蓄由固定的生产Y,政策决定的T和G决定,都是固定量,不受利率影响。因此我们画出投资和储蓄曲线:税收减少和政府购买增加都会导致投资减少,利率上升。因为税收减少导致消费增加,它和政府购买都会引起投资减少。这个貌似可以解释为什么前一段时间俄乌局势紧张会导致俄罗斯大盘下跌,因为战争会增加政府购买,进而导致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如图,技术增加或者投资税减少,使投资曲线右移这里升级了储蓄函数,储蓄不再使和利率无关的了,逻辑使利率增加,大家更倾向于存钱而不是消费,因此储蓄与利率正相关。
• Because every transaction has a buyer and a seller, the total expenditure in the economy must equal the total income in the economy.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measures an economy’s total expenditure on newly produced goods and ser-vices and the total income earned from the production of these goods and services. More precisely, GD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countr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 GDP is divided among four components of expen-diture: consumption, investment, government pur-chases, and net exports. Consumption includes spending on goods and services by households, with the exception of purchases of new housing. Investment includes spending on new equipment and structures, including households’ purchases of new housing. Government purchases include spending on goods and services by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s. Net exports equal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domestically and sold abroad (exports) minus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abroad and sold domestically (imports). • Nominal GDP uses current prices to value the econ-omy’s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Real GDP uses constant base-year prices to value the economy’s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GDP deflator—calculated from the ratio of nominal to real GDP—measures the level of prices in the economy. • GDP is a good measure of economic well-being be-cause people prefer higher to lower incomes. But it is not a perfect measure of well-being. For example, GDP excludes the value of leisure and the value of a clean environment.•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shows the cost of a basket of goods and services relative to the cost of the same basket in the base year. The index is used to measure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s in the econom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measures the inflation rate. •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is an imperfect measure of the cost of living for three reasons. First, i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consumers’ ability to substitute to-ward goods that become relatively cheaper over time. Second, i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increases in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dollar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oods. Third, it is distorted by unmeasured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Because of these measurement problems, the CPI overstates true inflation. • Like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the GDP deflator measures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s in the economy. The two price indexes usually move together, but there a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e GDP deflator differs from the CPI because it includes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rather than goods and services consumed. As a result, imported goods affect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but not the GDP deflator. In addition, while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uses a fixed basket of goods, the GDP deflator automatically changes the group of goods and services over time as the composition of GDP changes. • Dollar figures from different times do not represent a valid comparison of purchasing power. To compare a dollar figure from the past to a dollar figure today, the older figure should be inflated using a price index. • Various laws and private contracts use price indexes to correct for the effects of inflation. The tax laws, however, are only partially indexed for inflation. • A correction for infl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when looking at data on interest rates.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is the interest rate usually reported; it is the rate at which the number of dollars in a savings account increases over time. By contrast, the real interest rate takes into account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the dollar over time. The real interest rate equals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minus the rate of inflation. • Economic prosperity, as measured by GDP per person, varies substantially around the world. The average in-come in the 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is more than ten times that in the world’s poorest countries. Because growth rates of real GDP also vary substantially,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countries can change dramatically over time. • 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an economy depends on the economy’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tivity, in turn, depends on the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vailable to workers. • Government policies can try to influence the econo-my’s growth rate in many ways: by encouraging sav-ing and investment, encouraging investment from abroad, fostering education, promoting good health, maintaining property rights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llowing free trade, and promot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s subject to diminishing returns: The more capital an economy has, the less ad-ditional output the economy gets from an extra unit of capital. As a result, although higher saving leads to higher growth for a period of time, growth eventually slows down as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rise. Also because of diminishing returns, the return to cap-ital is especially high in poor countries.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these countries can grow faster because of the catch-up effect. • Population growth has a variety of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On the one hand, mor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may lower productivity by stretching the suppl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b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capital available for each worker.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r population may enhance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ecause there are mor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is made up of many typ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bond market, the stock market, banks, and mutual funds. All these institutions act to direct the resources of households that want to save some of their income into the hands of households and firms that want to borrow. •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identities reveal some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among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In particular, for a closed economy, national saving must equal invest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the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e economy matches one person’s saving with another person’s investment. • The interest r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loanable funds. The supply of loanable funds comes from households that want to save some of their income and lend it out. The demand for loanable funds comes from households and firms that want to borrow for investment. To analyze how any policy or event affects the interest rate, one must consider how it affects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loanable funds. • National saving equals private saving plus public saving. A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represents negative public saving and, therefore, reduces national saving and the supply of loanable funds available to finance investment. When a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crowds out investment, it reduces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and GDP. •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the percentage of those who would like to work who do not have jobs.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calculates this statistic monthly based on a survey of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an imperfect measure of joblessness. Some people who call themselves unemployed may actually not want to work, and some people who would like to work have left the labor force after an unsuccessful search and therefore are not counted as unemployed. • In the U.S. economy, most people who become unemployed find work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Nonetheless, most unemployment observed at any given time is attributable to the few people who are unemployed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 One reason for unemployment is the time it takes workers to search for jobs that best suit their tastes and skills. This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is increased as a result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 government policy designed to protect workers’ incomes. • A second reason our economy always has some unem-ployment is minimum-wage laws. By raising the wage of unskilled and inexperienced workers above the equi-librium level, minimum-wage laws raise the quantity of labor supplied and reduce the quantity demanded. The resulting surplus of labor represents unemployment. • A third reason for unemployment is the market power of unions. When unions push the wages in unionized industries above the equilibrium level, they create a surplus of labor. • A fourth reason for unemployment is suggested by the theory of efficiency wage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firms find it profitable to pay wages above the equilibrium level. High wages can improve worker health, lower worker turnover, raise worker quality, and increase worker effort.
国家收入&生活费用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总收入,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指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在某一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 GDP Y=C+I+G+NX consumption消费 :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investment投资:购买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物品(资本设备,存贷和建筑物,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 government purchase政府购买:地方州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社保等不计) net export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物品的支出-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出口) 通货膨胀:物价平均上升的比率 名义GDP(现期价格) 真实GDP (不变价格) GDP平减指数 :名义/真实 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费物价指数 CPI inflation rate 通货膨胀率 =(第二年GDP平减-第一年GDP平减)/第一年GDP平减 =(第二年CPI平减-第一年CPI平减)/第一年CPI平减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加更快的特征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鼓励储蓄与投资是政府促进增长的一种办法,并且在长期中也是提高一个经济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得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储蓄者用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期限,信用风险,税收待遇) 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共同基金):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存在一种利率,真实利率,既是储蓄收益,又是借款成本)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基本金融工具 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学科 效用:一个人对福利或满足的主观衡量 贴现:寻找一定量未来货币现值的过程 年金:在死亡之前每年的一笔定期收入(保险公司支付) 风险的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有效市场假说(即使有效市场假说不是对世界的准确描述,也包含了大量真理的成分) 失业 失业者:能够工作且在之前4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招回工作岗位的人 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着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通常是不同企业间劳动需求变动的结果)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失业保险、政府政策、工会、效率工资、最低工资法→大于均衡工资导致失业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货币&物价 货币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 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货币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即使不作为货币,东西本身也有价值,如黄金)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货币存量: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通货、存款、基金等,不包括信用卡)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当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创造了货币)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准备金率的倒数)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给)、贴现率(贷款利率上升,减少准备金率,减少供给) 货币增长&通货膨胀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货币是计价单位,但是短期中对真实变量有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V=(P*Y)/M=(物价水平即GDP平减指数*产量即真实GDP)/货币量 M*V=P*Y 数量方程式 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个变量中的一个上,物价水平必然上升,产量必然上升或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通常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是较为稳定的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费雪效应:当美联储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即,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调整 通货膨胀的成本: 购买力下降是错误的,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 引起的税收扭曲 计价的混乱与不便 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的再分配 贸易 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资本净流出NCO:本国居民购买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 净出口=资本净流出 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真实汇率=名义利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 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均价(任何一个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如果不一样则存在套利会使得最后均价) 根据这个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利率必然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购买力平价的局限性: 1.许多物品不容易进行贸易,套利有局限性 2.即使可贸易的物品,当在不同国家生产时,也并不能完全替代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政府预算赤字提高了真实利率,挤出了国内投资,引起了美元升值,并使贸易余额倾向于赤字 贸易政策:关税、进口配额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地减少 资本外逃增加了真实利率,降低了其在外汇市场上的价值 总需求&总供给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经济波动: 1.无规律且不可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 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1.消费者更富有,刺激了消费品需求 2.利率下降,刺激了投资品需求 3.通货贬值,刺激了进出口需求 总需求曲线向下方倾斜: 1.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真实财富,鼓励了消费支出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了投资支出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真实汇率下降,鼓励了净出口支出 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短期是向右上方倾斜(黏性工资,黏性价格,对相对价格的错觉) 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背离其长期水平 产品供应量=自然增长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物价水平) 滞胀: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利率上升,货币需求量下降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边际消费倾向MPC: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乘数=1/(1-MPC)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通货膨胀&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负相关) 在长期中,失业并不取决于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比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理性预期:当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的理论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牺牲率可以是零:如果政府做出了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承诺,人们的理性就足以使它们立即降低其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向下移动,而且经济将很快达到低通货膨胀,而无须付出暂时高失业和低产量的代价 宏观政策的争论 零通货膨胀 支持:通货膨胀有很多成本,即使有好处也很少。此外小胡通货膨胀的代价——压低产量和就业——只是暂时的。如果中央银行宣布一项可行的降低通货膨胀的计划,从而直接降低通货膨胀预期,那么甚至连这种代价也可以减少。 反对:温和的通货膨胀给社会只带来很小的成本,而降低通货膨胀所需的衰退则代价高昂 平衡政府预算 支持:预算赤字通过增加子孙后代的税收并减少他们的收入而把不工作的负担加在他们身上 反对:赤字只是财政政策的一小部分 税收激励储蓄 反对:许多刺激储蓄的变动主要使富人收益,且对私人储蓄只有微小的影响,通过降低政府预算赤字来增加公共储蓄可以提供更直接、更平等地增加国民储蓄的方法。
下面整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五到七篇读书笔记: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
◎当我们分析企业的行为时,重要的是要包括生产的所有 机会成本 。一些机会成本是显性的,例如,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另一些机会成本是隐性的,例如,企业所有者在企业工作而不去找其他工作所放弃的工资。
◎企业的成本反映其生产过程。随着投入量增加,典型企业的生产函数变得平坦,这表现了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因此,随着产量增加,企业的总成本曲线变得较为陡峭。
◎企业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在企业改变生产量时不变的成本。可变成本是在企业改变生产量时改变的成本。
◎两种相关的成本衡量都是从企业的总成本派生出来的。平均总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边际成本是如果产量增一单位总成本应该增加的量。
◎在分析企业行为时,画出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图形往往是有用的。对一个典型企业来说,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先减少,然后随着产量进一步增加而增加。边际成本曲线总是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一个企业的成本往往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长短。特别是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结果,当企业改变其生产水平时,短期中平均总成本可以比长期中增加更快。
MC:边际成本 ATC:平均总成本 AVC:平均可变成本 AFC:平均固定成本
◎由于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所以,它的收益与产量是同比例的。物品的价格等于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为了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由于竞争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选择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因此,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它的供给曲线。
◎在短期中,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成本时,如果物品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将选择停止营业。在长期中,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和可变成本时,企业将选择退出。
◎在有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上,长期中利润为零。在长期均衡时,所有企业在有效规模时生产,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总成本,而且,企业数量的调整满足在这种价格时的需求量。
◎需求变动在不同时间范围之内有不同影响。在短期中,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并使利润增加,而需求减少降低了价格,并引起亏损。但是,如果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那么,在长期中企业数量调整使市场回到零利润均衡。
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边际收益=市场价格=边际成本
MC:边际成本 ATC:平均总成本 AVC:平均可变成本 P:市场价格 AR(Average Revenue):平均收益 MR:边际收益
对理性人来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但作为普通人,还是会为其痛心疾首,这种懊恼还是有存在价值的,那就是变成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既然过去了,就别再想了”,做决策时这么考虑没问题,但不能真的把它忘了。经常回味被刺痛的感觉往往能带来进步的动力,享受它吧。
◎垄断是在其市场上为惟一卖者的企业。当一个企业拥有一种关键资源,当政府给一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一种物品的权力,或者当一个企业可以比许多企业以较少成本供给整个市场时,垄断就产生了。
◎由于垄断者是其市场上惟一的生产者,所以它面临它的产品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当垄断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就引起它的产品价格下降,这就减少厂所生产的所有产量赚到的收益量。因此,垄断的边际收益总是低于其物品的价格。
◎正如竞争企业一样,垄断企业也通过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时垄断者根据需求量选择价格。与竞争企业不同,垄断企业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收益,因此它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低于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产量。这就是说,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对物品评价大于其生产成本的消费者不购买这种物品。因此,垄断引起的无谓损失类似于税收引起的无谓损。
◎决策者可以用四种方式对垄断者行为的无效率作出反应。它们可以用反托拉斯法使行业更有竞争性。他们可以管制垄断者收取的价格。它们可以把垄断者变为政府经营的企业。或者,如果与政策不可避免的不完善性相比,市场失灵肯定要小,政府则可以无所作为。
◎垄断者通常可以通过根据买者的支付意愿对同一种物品收取不同的价格来增加利润。这种价格歧视的做法可以通过得到一些本来不想购买的消费者而增进经济福利。在完全价格歧视的极端情况下,垄断的无谓损失完全消除了。更一般地说,当价格歧视不完全时,与单一垄断价格相比,它会增加或减少福利。
托拉斯,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
大家相信钻石贵,所以它贵。
price discrimination,翻译为价格差异更合适,它指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经营战略,没有鄙视谁的意思。
价格歧视的例子有:
◎寡头通过形成一个卡特尔并像垄断者一样行事来使自己的总利润最大化。但如果寡头独立地作出生产决策,结果是产量大于垄断的结果,价格低于垄断结果。在寡头市场上企业数量越多,产量和价格越接近于竞争下存在的水平。
◎囚犯两难处境表明,利己使人们即使在合作符合他们共同利益时也无法维持合作。囚犯两难处境的逻辑适用于许多情况,包括军备竞赛、做广告、共有资源问题和寡头。
◎决策者用反托拉斯法来防止寡头从事减少竞争的行为。这些法律的适用性是有争论的,因为一些看来可能减少竞争的行为,实际上可能有合理的经营目的。
即使在合作使所有人状况变好时,人们在一生中也往往不能相互合作。寡头正是一个例子。
类似的还有:
◎垄断竞争市场有三个特点:许多企业,有差别的产品,以及自由进入。
◎垄断竞争市场的情况在相关的两个方面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第一,每个企业有过剩生产能力。这就是说,它在平均总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运行。第二,每个企业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
◎垄断竞争没有完全竞争所有合意的特点。存在由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引起的垄断的标准的无谓损失。此外,企业的数量(以及产品的种类)可能过多或过少。实际上,决策者纠正这些无效率的能力是有限的。
◎垄断竞争中固有的产品差别引起使用广告与品牌。广告与品牌的批评者认为,企业用这些方法利用了消费者的无理性,并减少了竞争。广告与品牌的支持者认为,企业用这些方法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并使价格和产品质量的竞争更为激烈。
垄断竞争的例子:书籍、CD、电影、电脑游戏、餐馆、钢琴课、点心、家具等等。
生成好产品的企业,广告带来的长期收益会弥补成本;生成差产品的企业做广告将得不偿失。于是好的企业更愿意做广告。
广告内容无关紧要,顾客捕获的信息来自于它有多贵。
◎经济的收入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分配的。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
◎要素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产生于用这些要素生产物品与劳务的企业。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使用每一种要素要达到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其价格这一点上。
◎调整支付给每种要素的价格使该要素的供求平衡。由于要素需求反映了那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值,在均衡时每种要素根据其对物品和劳务生产的边际贡献得到报酬。
◎由于生产要素是同时使用,任何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都取决于可以得到的所有要素量。因此,一种要素供给的变动改变了所有要素的均衡收入。
◎工人由于许多原因而赚到不同的工资。在某种程度上,工资差别是对工人工作性质的补偿。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从事艰苦、乏味工作的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从事轻松、有趣工作的工人。
◎人力资本多的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人力资本少的工人。累积的人力资本的收益是高的,而且在过去10年来一直在增加。
◎虽然教育年限、经验和工作特性都像理论预期的那样影响收入,但仍有许多收入差别不能用经济学家可以衡量的事情来解释。收入中无法解释的变动主要归因于天赋能力、努力和机遇。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受教育更多的人得到更高工资并不是因为教育提高了生产率,而是因为有更高天赋能力的工人把教育作为一种向雇主表示他们高能力的信号。如果这种信号理论正确的话,那么,提高所有工人的教育程度就不会提高整个工资水平。
◎收入中的一些差别是由于基于种族、性别或其他因素的歧视。但是,歧视的衡量是困难的,因为必须根据人力资本和工作特性的差别进行校正。
◎竞争市场倾向于限制歧视对工资的影响。如果一个工人群体的工资由于与边际生产率无关的原因低于另一个工人群体,那么,非歧视企业将比歧视企业赢利更多。因此,利润最大化行为可以减少歧视性工资差别。如果顾客愿意为歧视企业更多地支付或如果政府通过要求企业歧视的法律,竞争市场上的歧视就会继续下去。
为什么明星收入那么高呢?
顾客与政府才是歧视的根本来源,一个只关注利润的企业不是。
◎收入分配数据表明了我们社会中存在的巨大不对称。最富的五分之一家庭收入是最穷的五分之一家庭收入的10倍左右。
◎由于实物转移支付、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和经济流动性对了解收入变动如此重要,所以,要用某一年的收入分配资料来判断我们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是困难的。当考虑到这些因素时,它们总倾向于表明,经济福利的分配比年度收入更平等。
◎政治哲学家关于政府在改变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观点并不相同。功利主义者(例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选择使社会每个人效用之和最大化的收入分配。自由主义者(例如,约翰·罗尔斯)决定收入分配时,我们仿佛被置于“无知的面纱”之下,这使我们不了解我们的生活状况。自由意志主义者(例如,罗伯特·诺齐克)要求政府保护个人权利以保证一个公正的过程,但不用关注所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平等。
◎有许多不同的政策旨在帮助穷人——最低工资法、福利、负所得税,以及实物转移支付。虽然这每一种政策都帮助了一些家庭脱贫,但它们也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由于经济资助随收入增加而减少,所以,穷人往往面临很高的实际边际税率。这种高实际税率不鼓励贫困家庭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
◎消费者预算约束线表示在其收入与物品价格既定时他可以购买的不同物品的可能组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这些物品的相对价格。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他的偏好。无差异曲线表示能使消费者同样幸福的各种物品组合。对较高无差异曲线上各点的偏好大于对较低无差异曲线上各点。任何一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消费者通过选择既在预算约束线上又在最高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而实现最优。在这一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物品的相对价格)。
◎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由于低价格使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是由于价格变动鼓励更多消费变得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收入效应反映在无差异曲线由低向高的移动上,而替代效应表现为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向有不同斜率的点的移动上。
◎消费者选择理论可以运用于许多情况。它可以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有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为什么高工资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劳动供给量,为什么提高的利率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储蓄,以及为什么穷人喜欢实物转移支付。
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必须在预算约束线上才买得起,无差异曲线向右上移动到相切时为极限位置。
当百事可乐价格下降时的收入与替代效应
注:劳动供给是工作和闲暇之间的选择,预算约束线的 斜率 就是工资。
留太多钱给后代不见得是好事。想起那句:“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
拼命囤积干什么?够花就行。
社会中的资源是稀缺的。 我们不可能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社会上的每个人也不可能达到他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归根到底,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这包括:1.人们如何做出决策;2.人们如何相互影响;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经济学十大原理概括了经济学所研究的大致内容,也体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几个核心思想。其中前4个原理指出了个人做出决策的规律,第5-7个原理反映了人与人的决策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最后3个原理阐述了整体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经济学中,这是一句真理。我们得到什么,就一定舍弃了什么。生活中,我们的金钱是有限的,多花一块钱吃饭,在其他开支中就得少花一块钱;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多花一个小时时间刷手机,学习功课的时间就少一小时。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政府、整个社会,人们都面临权衡取舍。 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人们就得问一问“值得吗”。我们就需要比较下各个行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所谓 机会成本 ,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比如大学毕业后,你可以选择继续读研究生,也可以选择直接参加工作。那么读研究生的成本,除去相应的学杂费以外,还有你放弃了数年工作的时间以及这期间所积累的收入和工作经验,即你选择读研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家假设人是 理性的 。理性的人会仔细、聪明地权衡各种各样的取舍,做出最合适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性的人知道,生活中很多决策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度的权衡。考试临近时,我们并不是只能在放弃考试和24小时不断学习之间做选择,而是选择是否多花一个小时时间复习而不是玩手机。边际变动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的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边际决策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没有钻石并不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那为什么钻石要比水贵得多?答案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水太多了,而钻石太少了。 一种资源的边际收益取决于增加一点该资源所获得的收益,也取决于人们已经拥有多少这种资源。 对于大部分不缺水的我们,多一杯水所带来的收益微不足道,相反,由于钻石稀少,人们觉得额外增加一颗钻石可以带来很大的收益,所以人们愿意出高价购买钻石,而水如此便宜。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惩罚或者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的人决策时考虑成本和收益,而激励旨在改变某些资源的成本或者收益,因此理性的人必然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市场中,苹果价格上涨,人们就会选择少买些苹果,而果农就会选择多种些苹果—— 在市场中,价格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激励。 政府同样可以制定各种政策以给人们不同的激励,但如果政府不能全面考虑到所制定的政策将如何影响激励时,这些政策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过去农耕社会,人们自给自足,自己种粮食,自己织布做衣服,自己盖房子。而当今社会,这些事几乎都不用自己亲手做。贸易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劳动,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再通过与其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服务。国家和家庭也一样,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好。 我国曾经尝试过计划经济,结果遭遇失败。计划经济能有效运行的前提是,计划者可以最佳地配置经济中的千万种稀缺资源,显然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有如此大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计划者从中央政府官员变为了千万个企业和个人——企业自己决定生产什么,个人自己决定从事什么工作,购买什么产品。这些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中相互交易,价格和利己引导他们做决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上有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这一信号,引导市场中每个企业和个人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从而在大部分情况下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既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此神奇,可以自发让整个经济朝最佳的方向发展,那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呢?答案一方面是 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个企业和个人的产权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非法盗版复制明星的唱片,那么唱片公司就不会存在。因此市场需要政府来保障每个生产者的产权不受侵害。需要政府的另一个原因是,看不见的手并不总是会发挥作用。 市场有时会出现失灵 ,即市场本身有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因此就需要政府出手干预以应对市场失灵的情况。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平白无故地提高, 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生产率 ,即这个国家能够生产多少产品和服务用于贸易或消费。世界上那些工人生产率底下的国家,人们都忍受着贫困的生活。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如何提高生活水平之类的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比如让工人接受专业培训、引进更加高效的生产设施、获取更好的技术等。 假设全国钞票面值加起来一共十万亿,此时在全社会生产的产品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又印了十万亿钞票发到人们手上,让每个人手上的钞票都增加了一倍,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变得有钱了?答案是否,每个人的财富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全都涨了一倍,原来用一张钞票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要用两张。这就是通货膨胀,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而引起通货膨长的罪魁祸首往往是货币量的增长。当钞票越印越多的时候,钞票就越来越不值钱了。 还是上面的假设,当政府多印钞票,使得人们手上的钞票突然增加一倍的时候,短期内会给人们一种“我变得更有钱”的错觉。“变得更有钱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消费支出,短期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提高。企业看到市场需求量增加了,会选择雇佣更多的员工以提高产量,雇佣更多的员工就意味着更低的失业率。因此,通过上面的推理,可以得出 整个社会在短期内面临一种权衡取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取舍。 之所以说是短期内,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起初认为自己变得更有钱的人会发现自己的财富其实没有增加,大手大脚的消费难以为继,因此人们就慢慢收敛,回到最初的消费水平,市场上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慢慢回落,企业也渐渐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员工来加班加点。 经济学十大原理旨在对经济学研究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后续章节中将有更多的展开。经济学这门学科建立在这几个基本思想之上,即使最复杂的经济分析也是用这些原理构建起来的。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三章 经济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第六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宏观论文更容易发表。 比较建议同学从AP宏观经济学切入备考AP经济,菲利普斯曲线属于AP宏观经济学中“失业和通货膨胀”中重要的知识点。
宏观经济论文更容易发表,因为相比数据更简单。微观经济论文更难,个人感觉微观经济学难度高于宏观经济学,因为现代主流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下已经发展到和我们的直觉很多时候相悖的一套独立于世界运转规律的知识体系了。而宏观经济学虽然也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但数学使用没有微观经济学如此之夸张,附带了凯恩斯革命后的animal spirits以及赫伯特.西蒙教授的bounded rationality使得我们会考虑非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情况。并且因为宏观经济学更贴近实际政策制定需要,相比微观经济学来说会显得更加直觉一些。
宏观经济论文更容易发表,因为相比数据更简单。微观经济论文更难,个人感觉微观经济学难度高于宏观经济学,因为现代主流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下已经发展到和我们的直觉很多时候相悖的一套独立于世界运转规律的知识体系了。而宏观经济学虽然也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但数学使用没有微观经济学如此之夸张,附带了凯恩斯革命后的animal spirits以及赫伯特.西蒙教授的bounded rationality使得我们会考虑非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情况。并且因为宏观经济学更贴近实际政策制定需要,相比微观经济学来说会显得更加直觉一些。
一、摘要与关键词:文章要提供100-200字的摘要,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提供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撰写的文章字数以2500-4500字为宜。二、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职称、职务、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生须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三、注释:注释序号(上标)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附于文末。四、非正式出版物(如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等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五、参考文献的格式: 1、参考专著:[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参考报纸、期刊:[序号]作者.文题.报刊名,出版年,卷(期、版次),其止页码(具体情况可以参照国家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六、资助项目需注明资助者、项目编号。七、体例要求:以“一”、“1”、“(1)”作为文章层次,(1)之下以小标题方式提炼主要观点。八、图表要求:表格:将表名置于表上方居中;图:将图名置于图下方居中。表、图内文字统一用楷体。九、为便于稿件的修改及联络,请作者提供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十、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来稿必复。
宏观经济管理是以国家和全社会为标准层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从总体上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导向和调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政府组织工作能力的体现,是对国家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创新性;宏观经济;管理
一、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即以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进行着改革,各个企业的内部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企事业的部分职能和权力非常不一致,公有制的企业被归纳到市场体系中运行,即使对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政策有了进一步的放宽,但是因为不能拥有完全的生产资料,使得国家对公有制企业的各种决策还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所以增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制度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方向
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设立一个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目标的创新对市场宏观经济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是评定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国民经济运营是否达到目的的重要依据。
1.要有效地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各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也有不同。例如,经济增长速度太快,那么制订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使经济经济的增长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时,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的增长,使经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入WTO后,我国对宏观经济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就是保持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从多方面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2.要从经济管理的主体方面着手
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要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经济管理就要合理地控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平稳的趋势。
3.在与外国的经济交易上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进出口的比例一定要合理;二是对进出口环境的优化,进出口环境的改善为我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易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想
要实现经济管理目标就要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一些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利用在经济上的不断创新,借助媒体的广泛宣传,发挥行政部门的执法监督作用,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1.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更需要法律的维护。想要使我国的经济正常运行,使社会主义经济稳步增长,就必须依靠法律。
2.要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法律是最重要的依据,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一些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上的事务是所有法治国家采取的主要手段。3.科技对经济建设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有也了进一步的发展,想要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就要重视网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网络上创建经济管理机构,加强网络经济管理体系的升级与建设,使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制度上有更好的发展。
(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
创新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的主体创新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机构是观经济的主体,依法行使经济管理体系对其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整体上的创新,另一个是执行人员的创新。
1.组织上的创新
就是对政府所有部门的职责改革,以及对政府各个部门的办事能力和规模的协调。目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市场运行进行监管及维护,不再下发更多的指令来干预市场的管理,使市场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所以说,好的管理体系对宏观经济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想要更好地实现政府在宏观管理体系中角色的转变
就要实行行政和企业分开的原则,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更好地完善政策和决策系统。3.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确定各部门的最低权限,不能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最后形成一个步调统一、分工明确的政府组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政府组织工作能力的体现,是对国家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和WTO的双方面促进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日益激烈,直接导致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性,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手段一定要创新,网络体制的广泛使用更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必须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彭夏康;广西质量监督导报1997-06-15
2、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宏观管理——关于中德第六次经济发展与管理研讨会的报告魏礼群;利广安;计划经济研究1993-02-24
摘要:历史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一、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概述
1.历史演变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凯恩斯主义,在1938年经济危机后得到了持久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西方国家都摒弃了市场经济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模式,并逐步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本文将从以下两个阶段来具体分析:
1.1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多都受到了重创,因此政府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方面的宏观管理策略以刺激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行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以及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刺激投资和出口,从而达到拉消费、促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价格的稳定,这也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德国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突出,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其次,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对应的,西方国家都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杠杆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美国在这一时期就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消费,保障就业。最后,综合手段并行使用,同时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管理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西方国家都十分注重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这也是调节社会需求、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调整外汇汇率和出口价格等方式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1.220世纪70年代至今
由于长期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普遍面临经济发展停滞乃至负增长的局面,凯恩斯主义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西方国家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之前的货币政策虽然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因此,这一阶段的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局面。其次,实行稳定、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长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国家的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很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意大利等在这一时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可以摆脱收支赤字的困境,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最后,适当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在价格变化、汇率调节等方面实行间接控制,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
2.模式比较
虽然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从共同点上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宏观经济的管理内容和方式上有一些共性,具有预测性和灵活性。例如,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实质上只是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作出相应的预测,并将宏观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市场行情结合起来。其二,西方国家大多采用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即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财政支出以及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市场资源的配置。其次,从差异性上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方面,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着各自的特点,例如,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极力推行经济自由主义,即政府放松对市场的控制,减少对经济主体的干预。再如,欧洲国家向来注重社会福利的建设,强调政府社会职能的实现,因此,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西方各个国家因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上也存在着某些差别。
3.特点分析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分析,笔者总结出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特点:首先,全局性和利益性。一方面,政府所采取的经济管理手段都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于整个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等都是以追求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为目的。其次,法制性和系统性。一方面,西方国家注重经济管理手段的规范化,一般通过法律来具体施行;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很多西方国家都采取系统化的政策来维护好市场秩序。
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实践
1.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美国素来有崇尚自由的传统,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的管理力度也相对较小。美国通常在出现经济危机后会对国民经济进行一定范围的间接调控,例如罗斯福新政。再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就签署了金融改革法案来扭转忽视监管的政策导向。笔者认为,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相对于其它西方国家,美国政府对市场的管控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农业等领域。其次,重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例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减少军用物资的投入来改变财政赤字的窘境;再如,二十世纪初,政府通过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最后,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通过价格机制来平衡产业比例,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德国向来是一个追求严谨的国家,因此,其一般采取较为中和的经济管理手段,既保证经济的自由和竞争,也促进德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充分保障市场在严格的秩序中自由竞争。德国有着十分完善健全的财政监督机制和银行监管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市场运行的混乱和无规则,也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重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德国的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能够有效地根据市场运行情况来制定科学的货币发行计划,从而最终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从长远利益出发,努力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契合点,如德国现行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收入的跨区转移制度等。3.法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法国是一个开放自由、包容性较强的国度,因此,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也体现出多种经济学派理论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形成了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的双重管理模式,通过政府采用多种手段来整合配置社会资源。其次,施行指导性的计划,例如法国近年来的“经济刺激计划”等。最后,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同的政府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经济管理手段和模式。
三、结语
历史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每一个国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政府应当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来制定科学宏观的管理策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步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拉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及经验教训江时学经济学动态1997-09-01
宏观经济论文更容易发表,因为相比数据更简单。微观经济论文更难,个人感觉微观经济学难度高于宏观经济学,因为现代主流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下已经发展到和我们的直觉很多时候相悖的一套独立于世界运转规律的知识体系了。而宏观经济学虽然也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数理理论,但数学使用没有微观经济学如此之夸张,附带了凯恩斯革命后的animal spirits以及赫伯特.西蒙教授的bounded rationality使得我们会考虑非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情况。并且因为宏观经济学更贴近实际政策制定需要,相比微观经济学来说会显得更加直觉一些。
在网上搜cssci经济类,只有72种。本科生很难发表,几乎没有发表成功的,想发表就要托人,带你一个第二或者第三作者。不要相信网上那些带人写论文和什么可以发表核心期刊的,那些都是钱的,论文质量很差,收了你的钱就没影了
我的职称论文就是找一家网站代做的 质量挺好的 价格划算 需要的话我帮你推荐哦
宏观论文更容易发表。 比较建议同学从AP宏观经济学切入备考AP经济,菲利普斯曲线属于AP宏观经济学中“失业和通货膨胀”中重要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