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药剂学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写

发布时间:

药剂学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写

你在看一篇文献的时候,主要是看这个文献的观点,还有一些可以让你在论文当中引用的重要的句子,这就是你在写笔记的时候需要记录的内容。

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 2、溶剂的极性 3、温度 4、药物的晶形 5、粒子大小 6、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制成可溶性盐 2、引入亲水基团 3、加入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4、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5、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1)、同系物c链长,增溶大 (2)、分子量大,增溶小(3)、加入顺序 (4)用量、配比 流变学简介 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技交流科学。 牛顿液体: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η是一个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非牛顿液体: 1、塑性流动:有致流值 2、假塑性流动:无致流值 3、胀性流动:曲线通过原点 4、触变流动:触变性,有滞后现象 粉体学 一、粉体学: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来源:考试大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 2、筛分法 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 1、吸附法(bet法) 2、透过法 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1、 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 2、 θ<300流动性好3、 流出速度:越大, 4、 流动性越好 5、 内磨擦系数:粒径在100-200um, 6、 磨擦力开始增加, 7、 休止角也增大。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表面活性剂 一、概念: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并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二、分类: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 肥皂类:高级脂肪酸的盐, 2、 硬酯酸、油酸、月桂酸 一般外用3、 硫酸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4、 叶桂醇硫酸钠, 5、 sls), 6、 乳化性强, 7、 稳定, 8、 软膏剂乳化剂。 3、磺酸化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广泛应用的洗涤剂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合物 新洁尔灭等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卵磷脂:对热敏感,60℃以上变为褐色,易水解,制备注射用乳剂及脂质体。 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碱性中呈阴离子性质,起泡,去污; 在酸性中呈阳离子性质,有杀菌能力。 (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 脂肪酸甘油酯:hlb为3---4, 2、 用作w/o 型。 3、 蔗糖脂肪酸酯:不 4、 溶于水, 5、 可形成凝胶, 6、 作o/w 型。 3、脂肪酸山梨坦: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司盘span,酸碱酶易水解,hlb1.8-3.8 w/o型4、聚山梨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吐温(tween),粘稠状黄色液体,对热稳定,增溶作用不受ph影响,是常用的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润湿剂。 o/w 型 5、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myrij ,较强水溶性,o/w 型。 6、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brij ,较强亲水性质,o/w 型。 平平加 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poloxamer,普朗尼克pluronic,增溶作用弱亲水、亲油、润湿、分散、起泡、消泡。poloxamer188 (o/w 型):制备的乳剂能耐热压灭菌和低温冰冻。来源:考试大 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1、 形成胶束: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来源:考试大 2、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hlb 3--6:w/o型 hlb 8--18:o/w 型 hlb 7--9:润湿剂 hlb 13-18:增溶剂 3、增溶作用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粒性药物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现象称增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征值krafft 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超过某一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krafft 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型):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聚氧乙烯链发生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性剂析出,溶液混浊,这一现象称起昙。这一温度称浊点或昙点。吐温类有,泊洛沙姆观察不到。来源:考试大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 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增加或减少 2、 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质变性 3、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阴>非 吐温20>60>40>80 4、 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十二烷基硫酸钠产生损害, 5、 吐温类小。 五、表面活性剂应用:增溶、乳化剂、润湿剂、助悬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或杀菌剂。

在写论文文献笔记的时候,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去阅读,去理解,把论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想要论证的论点弄清楚之后再去做笔记,这样可能会更加的流畅,更加的有主题一些,因为论文还是在篇幅上比较多的,所以说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也需要我们反复的阅读,反复的理解推敲之后才能够得出论文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或者论证的中心内容。所以在写笔记的时候建议不着急下地,先把论文多读两遍,然后再去根据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去一次的做笔记。

药剂学论文发表笔记

一、固体剂型的吸收过程: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二、固体剂型的溶出:noyes-whitney 方程 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率与药物粒子的表面积、溶解度、在溶出介质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散剂 一、散剂的含义、分类与特点: 散剂: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并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二、散剂的制备:物料---前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成品 (一)、粉碎与过筛: 1、球磨机:投料量为筒的15%--20%,圆球加入量30-35%。临界转速的75%。 2、流能磨:适于抗生素、酶、低熔点及不耐热物料粉碎,粉碎分级同时进行,5um以下极细粉。 一般散剂:细粉 ; 难溶、收敛剂、吸附、儿科、外用:最细粉; 眼膏剂:极细粉 (二)、混合:临界转速30-50% 影响混合质量的因素: 1、组分的比例 :等量递加混合法 2、组分的堆密度 3、组分的吸附性与带电性 4、含液体或易湿组分:有液体组分可用吸收剂:磷酸钙、白陶土、蔗糖和葡萄糖,含结晶水可用等摩尔无水物代替。本身吸湿迅速混合,混合吸湿不应混合。 5、含可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组分:不利混全,有利于药效发挥。液化的共熔物可吸收、分散。 (三)、分剂量: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 机械化多用容量法。 (四)、散剂的质量评定: 1、外观均匀度 2、干燥失重<9.0% 3、装量差异 另卫生学检查 (五)、散剂的吸湿:成为散剂制备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迅速增加吸湿量时的相对湿度。水溶性药物均有固定的crh。 水溶性混合时:crhab =crha * crhb 与各组分的比例无关,elder假说。水不溶性药物无特定的crh,仅是表面吸附水蒸汽,混合时,吸湿量具有加和性。 倍散:在剂量小的毒剧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10倍(0.1-0.01g)、100倍(0.01-0.001g)1000倍(0.001g以下) 。1000倍散应逐级稀释。稀释剂:乳糖、糖粉、淀粉、糊精等 配研法 颗粒剂 一、颗粒剂: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分可溶性、混悬性、泡腾性颗粒剂。 二、颗粒剂的制备:1、制软材 2、制粒 3、干燥 4、整粒与分级 5、包衣 三、颗粒剂的质量检查:1、外观;2、粒度;3、干燥失重<0.2%;4、溶化性;5、装量差异 另外:均匀度、释放度 胶囊剂 一、胶囊剂:指将药物盛装于硬质空胶囊或具有弹性的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分硬胶囊、软胶囊、肠溶胶囊 溶解、小剂量刺激性药物、易风化、吸湿药物不宜制成胶囊。 二、胶囊剂的制备: 1、硬胶囊:明胶,加增塑剂甘油、山梨醇、cmc-na、hpc ,10000级,平口套合。 2、软胶囊:可塑性和弹性,由明胶、增塑剂、水比例确定。干明胶:干增塑剂=1:0.4-0.6 液体药物含水5%或为水溶液、挥发性,醇酮醛等不宜制成软囊。多为固药混悬在油性或peg中。 制备方法:1、滴制法 2、压制法 肠溶胶囊: 1、明胶与甲醛作用生成甲醛明胶,只在肠中溶解 2、明胶壳表面涂肠溶衣 三、胶囊剂的质量评定: 1、外观 2、水分<9.0% 3、装量差异 4、崩解时限 另作溶出度检查 滴丸剂与微丸滴丸剂: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合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成形。微丸:指由药物和辅料组成的直径小于2.5mm的圆球状实体。一般填于硬胶囊、袋装或制成片剂

此章历年考题大约在2~4道题。考试的重点一般在各种灭菌方法、防腐剂的特点和适用的方面等。(重点掌握,熟悉) 第一节 概述 一、药品卫生标准 常考题型为A、X型题。医学教育网 1.口服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含动物药及脏器的药品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不得检出活螨。 2.外用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创伤、溃疡用制剂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不得检出活螨。 3.其他药品 (1)膜剂 细菌数及霉菌数每10cm2不得过100个。 (2)气雾剂 细菌数及霉菌数每1ml均不得过100个。 (3)暂不进行限度要求的药品 ①不含药材原料的膏剂,如狗皮膏、拔毒膏等;②豆豉、神曲等发酵类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 各类制剂检出大肠杆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抽样复验。 二、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常考题型为X型题。医学教育网 其主要途径有:①原料药材。②辅助材料。 ③制药设备。④环境空气。⑤操作人员。⑥包装材料。 三、制药环境的空气净化 常考题型为C型题。 1.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 非层流型净化调装置送入的空气属紊流状气流,可使空气中夹带的混悬粒子迅速混合,由小粒子聚结成大粒子,也可使室内静止的微粒重新飞扬,而且室内死角处的部分空气出现停滞状态,故不易将尘粒除净,净化效果稍差。 2.层流型洁净净化系统 有较大型水平层流洁净室和小型层流净化工作台。经高效过滤器过滤的空气,以较高的速度从一面墙(壁)向对面墙(壁)层流流去,室内尘粒被气流带走,达到无菌要求。 第二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常考题型为A、B型题。医学教育网 D的含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的90%所需的时间。可将D看作是被灭菌物品中降低微生物一个数量级所需的时间。 Z值的含义为降低一个IgD值所需的温度数,单位为度(℃)。 在一定温度(T)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t)称为F值 F0值表示Z值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T)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即将被灭菌物品各不同受热温度均所算到与湿热灭菌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二、物理灭菌法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一)加热灭菌法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主要是因湿热灭菌时,有水分存在,蛋白质易变性。水分又易使微生物膜壁润湿,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1.干热灭菌法 常用的有火焰灭菌法与干热空气灭菌法两种。 (1)火焰灭菌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 (3)高速热风灭菌法 主要用于小容量安瓿的灭菌。 2.湿热灭菌法 (1)热压灭菌法 被公认是最可靠的灭菌方法(F0=8~12)。 热压灭菌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检查仪表;②排尽空气;③准确记时;④安全开启。 (2)流通蒸汽灭菌法和煮沸灭菌法 可杀灭繁殖型细菌,但不一定能完全杀灭菌孢。适于含有抑菌剂药液的灭菌,1~2ml的注射剂及不耐高热的品种灭菌。医学教育网 (3)低温间歇灭菌法 系指将待灭菌的物品先用60~80℃加热1h以杀死繁殖菌,此法适于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药品。 (二)滤过除菌法 滤过除菌法适于不耐热的药物溶液,尤其是一些生化制剂。在除菌过程中,同时除去一些微粒杂质。加压和减压滤过均可采用,但加压滤过较安全适用。 (三)紫外线灭菌法 紫外灯产生紫外线,其中波长254nm的紫外线杀菌力。紫外线可使微生物核酸蛋白变性死亡,同时空气受紫外线辐射后产生微量臭氧也起灭菌作用。紫外线灭菌法仅适于表面和空气的灭菌。 (四)微波灭菌法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到300kMHZ之间的电磁波。水可强烈地吸收微波,使其极性分子转动,分子间的摩擦而生热,且升温迅速,靠热力而灭菌。在数十秒至几分钟之内可达100~150℃,并全部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适于水溶性注射液的灭菌。另外可起干燥、灭菌的作用。 (五)辐射灭菌法 常用γ射线,其灭菌的机理为γ射线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和酶等,促使化学键断裂,杀死微生物;又可间接作用于微生物体内的水分子,引起水的电离和激发,生成自由基,再作用于微生物活性分子,使微生物死亡。由于γ射线穿透力极强,可用于密封安瓿和整瓶甚至整箱已包装的药品的灭菌。被灭菌物品温度仅有几度变化。 三、化学灭菌法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化学灭菌法杀菌机理可能是:能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死亡,或与酶系统结合影响代谢,或改变膜壁通透性使微生物死亡等。 (一)消毒剂消毒法 化学消毒剂大多仅能杀死微生物的繁殖体而不能杀死芽孢,能控制一定范围的无菌状态。常用于物体表面灭菌。 (二)化学气体灭菌法 1.环氧乙烷灭菌法 作用机理:环氧乙烷分子作用于菌体,与菌体蛋白、核酸和酶中的-COOH、-NH2、-SH、-OH等基团起反应,而使菌体死亡。 作用特点:易穿透塑料、纸板或固体粉末,因此可用于塑料包装的原料粉末、散剂、颗粒等固体药料及其他固体器具的灭菌。该法灭菌耗时较长,费用较高是其不足。 2.甲醛等蒸汽熏蒸法 采用甲醛、丙二醇或过氧醋酸等化学品,通过加热产生蒸汽进行空气环境灭菌。 四、无菌操作法医学教育网 无菌操作室为达无菌要求可采取综合措施: ①应采用层流洁净空气技术;②可采用甲醛等蒸气熏蒸法消毒和紫外灯灭菌法进行空气环境灭菌;③室内用具、墙桌等暴露面用消毒剂喷、擦消毒;④其他物品可热压或干热法灭菌;⑤操作人员衣、帽、鞋、手等消毒及灭菌。 第三节 药剂的防腐与防腐剂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防腐机制是其分子型的苯甲酸透入菌体膜壁而起效(离子型无效),所以使用应在pH4以下的药液中使用。 2.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 各种酯单用即可,若几种酯合用效果更佳。 由于酯类在水中溶解度较小,(1)可先用热水将尼泊金搅拌使之溶解后加入;(2)或取尼泊金先溶解于少量乙醇中,再边搅边加,加入药液中。 3.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医学教育网 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防腐(而上述两类防腐剂在含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中,分子型分子被聚山梨酯所形成的胶团包围,从而失去防腐效力)。

药剂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药剂学毕业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就是我整理的药剂学毕业论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本科毕业生带教实习时,运用PBL教学法结合立题、论文查询、实验方案制定及结果处理分析等方面,探讨本科毕业带教实习注意事项,总结带教经验,为其他学科本科生毕业实习带教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药剂学;毕业实习;PBL教学法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药剂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是本科学习阶段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将本科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践中,充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初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怎样带领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顺利完成毕业实习便成为每位实习带教老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导向式学习,教师不再只是授课,而是把握教学的进度和方向,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1]。PBL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已在世界多所医学院校逐渐推广应用,在国内已广泛渗透到普外科[2]、麻醉[3]、护理[4,5]、血液科[6]、检验科[7]、乳腺病科[8]等多个学科。笔者结合自己带教本科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将PBL教学法和药剂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实习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科研立题

立题是实习阶段的第一步,传统的带教方式是带教老师给出一个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实验方案中的流程按部就班完成实验,不能很好理解立题依据,实验设计原理,这样学生就很少思考为什么这么做,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不能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设计结合,在实习之初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样的实验,失去了对实验兴趣和热情。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实习之初,就将PBL教学理念和立题相结合。首先由带教老师提出将要开展的科研项目,详细的介绍给全体实习生,同时提出该项研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科研项目,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尊重,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毕业实习中去。

2论文查询与研读

确定指导老师和课题方向后,要求学生对将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论文查询与研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读学科具有前沿性的文献,了解学科研究前沿,了解学科研究内容和进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哪些实验方法和手段能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文献检索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带教老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所选科研项目有关论文,积累科研项目有关基础知识,根据这些基础知识和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索主题词,学会使用万方、维普、CNKI、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轻松自如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参考论文。找到自己所需论文后就要对这些论文进行系统的研读,在研读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实验方案设计

论文查询与研读及立题完成后,就可以进入实验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根据积累的科研项目相关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思路,依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实验材料、设备仪器,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实验方案确定后邀请做相关研究的高年级研究生参加,讨论方案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通过讨论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既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又达到了PBL教学的目的。

4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实验操作阶段完成之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启发学生学会分析结果,例如选择何种统计软以及结果何时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结果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也为毕业后科研生涯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奠定扎实的基础。

5论文写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完成之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毕业论文。启发学生思考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素、注意事项等。论文写作完成之后,带教老师全面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撰写出更专业的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

6结语

如何优化毕业实习生带教方法已成为当前高校急需解决问题,在实际应用PBL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PBL其实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符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药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将PBL教育理念贯穿于科研立题、论文查询与研读、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毕业论文撰写等实习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随着对PBL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信能够为药剂学本科毕业实习生带教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

参考文献

[1]汪青.国内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8(5):88-91.

[2]于爱军,张学军,刘金龙,等.PBL教学方法在普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00-101.

[3]蓝鹏.PBL教学法在口腔外科麻醉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75-76.

[4]施华.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00-101.

[5]王佳琳.护理专业PBL教学法示范课程的建设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4):147-148.

[6]孙士玲.PBL教学法在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65-66.

[7]张苏,唐先平,沈朝辉.PBL教学法在医院检验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248-249.

[8]宋玲琴,杨渭临,薛兴欢,等.PBL教学法在乳腺疾病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203-205.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生物因素、剂型因素、体内吸收机理。 胃肠道吸收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血管内给药无吸收,其他都有吸收。 一、吸肠道吸收:小肠吸收最为重要 (一)胃肠道上皮细胞膜的构造和性质:决定药物被吸收的难易。 (二)药物的吸收机理: 1、被动扩散:被动转运,药物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生物膜扩散到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属一级速度过程,即吸收速率随胃肠液中药物浓度即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两条途径: (1)溶解扩散 (2)膜孔转运 pka 3-9 非离子型,易吸收 2、主动转运:借助载体的帮助,药物由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逆向转运的过程。需耗能 特点: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低时,一级吸收,药物浓度高是,零级吸收。 两种方式:(1)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 竞争性、饱合性、部位专属性 3、促进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但也需载体参加,速度很快。 竞争性、饱合性、部位专属性 4、胞饮作用:细胞主动变形将某些物质摄入(释放)到细胞内(外),称膜动转运。出胞入胞称胞饮。对蛋白质和多肽类的吸收十分重要,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药物吸收:小肠:被动扩散、其他 大肠:被动扩散、胞饮、吞噬 二、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1、胃肠道ph 2、胃空速率 3、食物:减慢胃空速率,推迟小肠内吸收 4、血液循环 5、胃肠分泌物溶剂拖带效应:胃肠道内水分的吸收有时对药物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二)、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1、 解离常数和脂溶性: 2、不取决于总浓度, 3、而与非解离型部分浓度有关。 ph-分配学说ha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4、 溶出速率的影响:noyes-whitney方程 5、粒度 6、多晶型 三、药物的稳定性:ph、酶四、剂型因素的影响: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1、 液体制剂:增加水溶液的粘度可减慢在胃中的吸收, 2、 主动转运则延长停留时间有利吸收。 口服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难于转到胃中,吸收速度慢。 其他部位的吸收 1、 直肠吸收:不易受酶影响[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2、口腔吸收:被动扩散,遵循ph-分配假说 3、注射部位吸收:一般一级,混悬零级,影响吸收最主要为血流速率。一般水溶性快,脂溶性慢。 4、皮肤吸收:影响因素:(1)药物 (2)基质:乳剂型>水溶性>油脂性 (3)透皮促进剂 (4)皮肤方面 5、肺部吸收:是大分子药物较好的给药部位,控制粒度。2.5-3.0um 6、眼部吸收:具有一定亲水亲油的药物,或离子型与分子型间能很快达到平衡的药物较易透过角膜。 7、鼻粘膜吸收 8、阴道粘膜吸收

药剂学论文发表笔记格式

缓释制剂:指有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的制剂。 一级 控释制剂: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包括控制释药的速度、方向、时间,靶向,透皮制剂都是。 零级 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一、溶出原理:减少药物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 4、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骨架中 二、扩散原理:药物释放以扩散作用为主有以下几种: 1、 水不 2、 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 3、 零级释放。 4、 包衣膜中含有部分水溶性聚合物, 5、 接近零级。 6、 水不 7、 溶性骨架片:符合higuchi方程 缓控释方法: 1、增加粘度2、包衣 3、制成微囊4、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5、制成植入剂 6、制成药树脂7、制成乳剂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四、渗透压原理:渗透泵型片剂的释药速率与ph无关,在胃中与在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接近零级五、离子交换作用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一)理化性质:1、剂量:一般05.-1.0g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3、分配系数 4、稳定性 (二)生物因素:1、生物半衰期:1-12h 2、吸收3、代谢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一)药物的选择: 2-8h为宜 (二)设计要求: 1、生物利用度:胃与小肠 12h,大肠24h 2、峰浓度与谷浓度 (三)、缓控释剂辅料:阻滞剂、骨架材料、增粘剂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一、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一)骨架片的处方与工艺:1、凝胶骨架片 2、蜡质类骨架片 3、不溶性骨架片 (二)缓、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三)胃内滞留片 (四)生物粘附片 (五)骨架型小丸 二、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1、微孔膜包衣片 2、膜控释小片 3、肠溶膜控释片 4、膜控释小丸 三、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组成。 四、植入剂第五节 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 评价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1、溶出度试验 2、释放度试验 二、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三个取样点:第一个:0.5-2.h,30%以下,有无突释; 第二个:4-6h,50% 第三个:7-10h 75%.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生物因素、剂型因素、体内吸收机理。 胃肠道吸收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血管内给药无吸收,其他都有吸收。 一、吸肠道吸收:小肠吸收最为重要 (一)胃肠道上皮细胞膜的构造和性质:决定药物被吸收的难易。 (二)药物的吸收机理: 1、被动扩散:被动转运,药物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生物膜扩散到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属一级速度过程,即吸收速率随胃肠液中药物浓度即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两条途径: (1)溶解扩散 (2)膜孔转运 pka 3-9 非离子型,易吸收 2、主动转运:借助载体的帮助,药物由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逆向转运的过程。需耗能 特点: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低时,一级吸收,药物浓度高是,零级吸收。 两种方式:(1)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 竞争性、饱合性、部位专属性 3、促进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但也需载体参加,速度很快。 竞争性、饱合性、部位专属性 4、胞饮作用:细胞主动变形将某些物质摄入(释放)到细胞内(外),称膜动转运。出胞入胞称胞饮。对蛋白质和多肽类的吸收十分重要,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药物吸收:小肠:被动扩散、其他 大肠:被动扩散、胞饮、吞噬 二、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1、胃肠道ph 2、胃空速率 3、食物:减慢胃空速率,推迟小肠内吸收 4、血液循环 5、胃肠分泌物溶剂拖带效应:胃肠道内水分的吸收有时对药物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二)、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1、 解离常数和脂溶性: 2、不取决于总浓度, 3、而与非解离型部分浓度有关。 ph-分配学说ha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4、 溶出速率的影响:noyes-whitney方程 5、粒度 6、多晶型 三、药物的稳定性:ph、酶四、剂型因素的影响: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1、 液体制剂:增加水溶液的粘度可减慢在胃中的吸收, 2、 主动转运则延长停留时间有利吸收。 口服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难于转到胃中,吸收速度慢。 其他部位的吸收 1、 直肠吸收:不易受酶影响[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2、口腔吸收:被动扩散,遵循ph-分配假说 3、注射部位吸收:一般一级,混悬零级,影响吸收最主要为血流速率。一般水溶性快,脂溶性慢。 4、皮肤吸收:影响因素:(1)药物 (2)基质:乳剂型>水溶性>油脂性 (3)透皮促进剂 (4)皮肤方面 5、肺部吸收:是大分子药物较好的给药部位,控制粒度。2.5-3.0um 6、眼部吸收:具有一定亲水亲油的药物,或离子型与分子型间能很快达到平衡的药物较易透过角膜。 7、鼻粘膜吸收 8、阴道粘膜吸收

药剂学论文发表笔记模板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生物因素、剂型因素、体内吸收机理。 胃肠道吸收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血管内给药无吸收,其他都有吸收。 一、吸肠道吸收:小肠吸收最为重要 (一)胃肠道上皮细胞膜的构造和性质:决定药物被吸收的难易。 (二)药物的吸收机理: 1、被动扩散:被动转运,药物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生物膜扩散到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属一级速度过程,即吸收速率随胃肠液中药物浓度即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两条途径: (1)溶解扩散 (2)膜孔转运 pka 3-9 非离子型,易吸收 2、主动转运:借助载体的帮助,药物由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逆向转运的过程。需耗能 特点: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低时,一级吸收,药物浓度高是,零级吸收。 两种方式:(1)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 竞争性、饱合性、部位专属性 3、促进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但也需载体参加,速度很快。 竞争性、饱合性、部位专属性 4、胞饮作用:细胞主动变形将某些物质摄入(释放)到细胞内(外),称膜动转运。出胞入胞称胞饮。对蛋白质和多肽类的吸收十分重要,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药物吸收:小肠:被动扩散、其他 大肠:被动扩散、胞饮、吞噬 二、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1、胃肠道ph 2、胃空速率 3、食物:减慢胃空速率,推迟小肠内吸收 4、血液循环 5、胃肠分泌物溶剂拖带效应:胃肠道内水分的吸收有时对药物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二)、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1、 解离常数和脂溶性: 2、不取决于总浓度, 3、而与非解离型部分浓度有关。 ph-分配学说ha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4、 溶出速率的影响:noyes-whitney方程 5、粒度 6、多晶型 三、药物的稳定性:ph、酶四、剂型因素的影响: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1、 液体制剂:增加水溶液的粘度可减慢在胃中的吸收, 2、 主动转运则延长停留时间有利吸收。 口服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难于转到胃中,吸收速度慢。 其他部位的吸收 1、 直肠吸收:不易受酶影响[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2、口腔吸收:被动扩散,遵循ph-分配假说 3、注射部位吸收:一般一级,混悬零级,影响吸收最主要为血流速率。一般水溶性快,脂溶性慢。 4、皮肤吸收:影响因素:(1)药物 (2)基质:乳剂型>水溶性>油脂性 (3)透皮促进剂 (4)皮肤方面 5、肺部吸收:是大分子药物较好的给药部位,控制粒度。2.5-3.0um 6、眼部吸收:具有一定亲水亲油的药物,或离子型与分子型间能很快达到平衡的药物较易透过角膜。 7、鼻粘膜吸收 8、阴道粘膜吸收

此章历年考题大约在2~4道题。考试的重点一般在各种灭菌方法、防腐剂的特点和适用的方面等。(重点掌握,熟悉) 第一节 概述 一、药品卫生标准 常考题型为A、X型题。医学教育网 1.口服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含动物药及脏器的药品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不得检出活螨。 2.外用药品 1g或1ml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创伤、溃疡用制剂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不得检出活螨。 3.其他药品 (1)膜剂 细菌数及霉菌数每10cm2不得过100个。 (2)气雾剂 细菌数及霉菌数每1ml均不得过100个。 (3)暂不进行限度要求的药品 ①不含药材原料的膏剂,如狗皮膏、拔毒膏等;②豆豉、神曲等发酵类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 各类制剂检出大肠杆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抽样复验。 二、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常考题型为X型题。医学教育网 其主要途径有:①原料药材。②辅助材料。 ③制药设备。④环境空气。⑤操作人员。⑥包装材料。 三、制药环境的空气净化 常考题型为C型题。 1.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 非层流型净化调装置送入的空气属紊流状气流,可使空气中夹带的混悬粒子迅速混合,由小粒子聚结成大粒子,也可使室内静止的微粒重新飞扬,而且室内死角处的部分空气出现停滞状态,故不易将尘粒除净,净化效果稍差。 2.层流型洁净净化系统 有较大型水平层流洁净室和小型层流净化工作台。经高效过滤器过滤的空气,以较高的速度从一面墙(壁)向对面墙(壁)层流流去,室内尘粒被气流带走,达到无菌要求。 第二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一、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常考题型为A、B型题。医学教育网 D的含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的90%所需的时间。可将D看作是被灭菌物品中降低微生物一个数量级所需的时间。 Z值的含义为降低一个IgD值所需的温度数,单位为度(℃)。 在一定温度(T)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t)称为F值 F0值表示Z值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T)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即将被灭菌物品各不同受热温度均所算到与湿热灭菌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二、物理灭菌法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一)加热灭菌法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主要是因湿热灭菌时,有水分存在,蛋白质易变性。水分又易使微生物膜壁润湿,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1.干热灭菌法 常用的有火焰灭菌法与干热空气灭菌法两种。 (1)火焰灭菌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 (3)高速热风灭菌法 主要用于小容量安瓿的灭菌。 2.湿热灭菌法 (1)热压灭菌法 被公认是最可靠的灭菌方法(F0=8~12)。 热压灭菌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检查仪表;②排尽空气;③准确记时;④安全开启。 (2)流通蒸汽灭菌法和煮沸灭菌法 可杀灭繁殖型细菌,但不一定能完全杀灭菌孢。适于含有抑菌剂药液的灭菌,1~2ml的注射剂及不耐高热的品种灭菌。医学教育网 (3)低温间歇灭菌法 系指将待灭菌的物品先用60~80℃加热1h以杀死繁殖菌,此法适于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药品。 (二)滤过除菌法 滤过除菌法适于不耐热的药物溶液,尤其是一些生化制剂。在除菌过程中,同时除去一些微粒杂质。加压和减压滤过均可采用,但加压滤过较安全适用。 (三)紫外线灭菌法 紫外灯产生紫外线,其中波长254nm的紫外线杀菌力。紫外线可使微生物核酸蛋白变性死亡,同时空气受紫外线辐射后产生微量臭氧也起灭菌作用。紫外线灭菌法仅适于表面和空气的灭菌。 (四)微波灭菌法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到300kMHZ之间的电磁波。水可强烈地吸收微波,使其极性分子转动,分子间的摩擦而生热,且升温迅速,靠热力而灭菌。在数十秒至几分钟之内可达100~150℃,并全部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适于水溶性注射液的灭菌。另外可起干燥、灭菌的作用。 (五)辐射灭菌法 常用γ射线,其灭菌的机理为γ射线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和酶等,促使化学键断裂,杀死微生物;又可间接作用于微生物体内的水分子,引起水的电离和激发,生成自由基,再作用于微生物活性分子,使微生物死亡。由于γ射线穿透力极强,可用于密封安瓿和整瓶甚至整箱已包装的药品的灭菌。被灭菌物品温度仅有几度变化。 三、化学灭菌法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化学灭菌法杀菌机理可能是:能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死亡,或与酶系统结合影响代谢,或改变膜壁通透性使微生物死亡等。 (一)消毒剂消毒法 化学消毒剂大多仅能杀死微生物的繁殖体而不能杀死芽孢,能控制一定范围的无菌状态。常用于物体表面灭菌。 (二)化学气体灭菌法 1.环氧乙烷灭菌法 作用机理:环氧乙烷分子作用于菌体,与菌体蛋白、核酸和酶中的-COOH、-NH2、-SH、-OH等基团起反应,而使菌体死亡。 作用特点:易穿透塑料、纸板或固体粉末,因此可用于塑料包装的原料粉末、散剂、颗粒等固体药料及其他固体器具的灭菌。该法灭菌耗时较长,费用较高是其不足。 2.甲醛等蒸汽熏蒸法 采用甲醛、丙二醇或过氧醋酸等化学品,通过加热产生蒸汽进行空气环境灭菌。 四、无菌操作法医学教育网 无菌操作室为达无菌要求可采取综合措施: ①应采用层流洁净空气技术;②可采用甲醛等蒸气熏蒸法消毒和紫外灯灭菌法进行空气环境灭菌;③室内用具、墙桌等暴露面用消毒剂喷、擦消毒;④其他物品可热压或干热法灭菌;⑤操作人员衣、帽、鞋、手等消毒及灭菌。 第三节 药剂的防腐与防腐剂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防腐机制是其分子型的苯甲酸透入菌体膜壁而起效(离子型无效),所以使用应在pH4以下的药液中使用。 2.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 各种酯单用即可,若几种酯合用效果更佳。 由于酯类在水中溶解度较小,(1)可先用热水将尼泊金搅拌使之溶解后加入;(2)或取尼泊金先溶解于少量乙醇中,再边搅边加,加入药液中。 3.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医学教育网 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防腐(而上述两类防腐剂在含聚山梨酯的液体药剂中,分子型分子被聚山梨酯所形成的胶团包围,从而失去防腐效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