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ZT-4是用钙、锶或钡置换部分的铅,用锡置换锆而做出的一种材料,居里点降低,电容率增大。 PZT是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简称,它是钛酸铅和锆酸铅固溶体为基的组成物,其居里点在300-400摄氏度之间,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比较稳定,作为换能器材料,其压电效应显著。 PZT是PbZrO3和PbTiO3的固溶体,具有钙钛矿型结构。PbTiO3和PbZrO3是铁电体和反铁电体的典型代表,因为Zr和Ti属于同一副族,PbTiO3和PbZrO3具有相似的空间点阵形式,但两者的宏观特性却有很大的差异,钛酸铅为铁电体,其居里温度为492℃,而锆酸铅却是反铁电体,居里温度为232℃,如此大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PbTiO3和PbZrO3的固溶体后发现PZT具有比其它铁电体更优良的压电和介电性能,PZT以及掺杂的PZT系列铁电陶瓷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焦点。
长期以来他所组织和领导的课题组执着追求、刻苦科研,在他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发现新的类Ba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具有普遍性的类Batti-碱反应,该反应能一次生成立体定向的二个手性中心。在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金属有机配聚物找到了新的途径。2、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Angew. Chem.选为热点文章,他引发60多次。3、非中心对称的固体原位(in situ)水热法合成:采用原位水热法技术,设计和合成了许多用溶液法难以合成的化合物,增大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空间群的可能,为开发一些有用的物理性质奠定了基础。4、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5、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近十年来,他共发表sci论文一万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以上的四百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JCS DaltonTrans.。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七百余次,其中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2013年 1月25日,《Science》杂志上,刊发了以东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关于分子铁电晶体的重要阶段性研究进展的论文。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熊仁根教授、付大伟老师分别为该文通讯作者之一和第一作者。2014年5月,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团队通过协作研究,发现世界首例五重双稳态分子铁电体材料,该研究成果近日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2014年26卷)上发表。
熊老师相当好滴!熊仁根教授是我校中青年学术骨干,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4年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他目前领导了一个由12位博士组成的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主要在极性化合物的分子电子学方面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寻找偏光性好,介电性质高,以及压电和铁电的单一手性化合物。新开展的磁场下上述性质的变化研究,具体学术成绩表现如下: 1、发表论文 近十年来,熊仁根教授参与编写两本专著,共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六十余篇,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Dalton Trans等。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千余次,其中Science, Natur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和Chem. Mater.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 目前他个人的H-Index>31。(截至2008年3月) 2、 获奖情况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排名第一)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排名第二)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2004年,排名第二)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 (2005年) 全国优秀博士后 (2005年) 3、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化学》 编委 《中国化学》 编委 《中国无机化学》 编委 4、学生培养 一名硕士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一名博士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得到中德基金会资助代表中国研究生参加在德国林岛举行的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5、 主要科研贡献 1)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的配合物,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引用一百八十多次。同时以消旋的手性配体通过自我拆分组装手性的配合物。设计并合成了含有β-氨基酸基团的单一手性配体,应用原位晶体工程原理,同金属离子组装了一些手性的配位聚合物或非中心对称的结构,该自组装的过程发生了自我拆分现象。 2)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 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及一般方法难以接近或制备的物相。其中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也能稳定烯烃铜化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该部分工作系统全面,不但丰富了结构化学的内容,在寻找该类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有效合成途径和开发其潜在运用价值方面都作了相当出色的工作,被邀在Chem. Soc. Rev. 上发表综述(2005)。 3)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 4)发现新的类Be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类Betti-碱反应,在高温融熔条件下,该反应能一次生成二个手性中心,并且结构为特定的立体定向。该反应产率高且具有普遍性,与金属离子配位组装得到了很好的单一手性金属-有机杂化框架结构(MOF)。另一方面,在诺贝尔奖获得者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MOF找到了新的原位合成途径,并为该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提供很好的实验依据。因此方面系统工作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突出贡献,被邀在Chem. Soc. Rev. (2008)发表综述。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四唑化合物为构筑块所组装的铁电与介电的MOF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后,被Science编辑点评并多次引用。
综上所述,熊仁根教授所具有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献身精神,以及从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获奖级别和论文他引情况等方面表现了他是一位非常优秀和严谨的青年科学家,几年来为我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为中国科学B辑(化学)和中国无机化学编委。
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1.田莹
田莹,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医学卫生技术人员护理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3篇(北大版核心7篇、统计源核心6篇)。
2.马芳
马芳,女,回族,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批“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培育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所招研究生类型: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统计源期刊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3.杨春梅
杨春梅,女,白族,硕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支部书记兼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护理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4.苏真芳
苏真芳,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护士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
研究方向:辅助生殖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4篇(统计源核心4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
国外sci有很多都是假的。SCI论文具有比较高的含金量,在全世界科研领域内都受到高度的认可。很多国家的学者都会以发表SCI论文为荣。中国这些年来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也是大幅度上升,目前已经排到世界前列,这也是我们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印度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论文造假,还是印度的知名学者,曾经在一天之内爆出有7篇SCI论文造假。而且造假手段十分多样化,比如抄袭剽窃、条带复制粘贴、图像颠倒等等。其他国家也有对SCI论文造假的情况出现。而且造假手段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能对图片进行ps处理。有的学者抄袭论文的时候,还特别抄袭了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论文,以为不会被人发现。
熊老师相当好滴!熊仁根教授是我校中青年学术骨干,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4年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他目前领导了一个由12位博士组成的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主要在极性化合物的分子电子学方面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寻找偏光性好,介电性质高,以及压电和铁电的单一手性化合物。新开展的磁场下上述性质的变化研究,具体学术成绩表现如下: 1、发表论文 近十年来,熊仁根教授参与编写两本专著,共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六十余篇,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Dalton Trans等。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千余次,其中Science, Natur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和Chem. Mater.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 目前他个人的H-Index>31。(截至2008年3月) 2、 获奖情况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排名第一)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排名第二)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2004年,排名第二)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 (2005年) 全国优秀博士后 (2005年) 3、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化学》 编委 《中国化学》 编委 《中国无机化学》 编委 4、学生培养 一名硕士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一名博士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得到中德基金会资助代表中国研究生参加在德国林岛举行的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5、 主要科研贡献 1)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的配合物,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引用一百八十多次。同时以消旋的手性配体通过自我拆分组装手性的配合物。设计并合成了含有β-氨基酸基团的单一手性配体,应用原位晶体工程原理,同金属离子组装了一些手性的配位聚合物或非中心对称的结构,该自组装的过程发生了自我拆分现象。 2)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 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及一般方法难以接近或制备的物相。其中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也能稳定烯烃铜化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该部分工作系统全面,不但丰富了结构化学的内容,在寻找该类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有效合成途径和开发其潜在运用价值方面都作了相当出色的工作,被邀在Chem. Soc. Rev. 上发表综述(2005)。 3)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 4)发现新的类Be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类Betti-碱反应,在高温融熔条件下,该反应能一次生成二个手性中心,并且结构为特定的立体定向。该反应产率高且具有普遍性,与金属离子配位组装得到了很好的单一手性金属-有机杂化框架结构(MOF)。另一方面,在诺贝尔奖获得者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MOF找到了新的原位合成途径,并为该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提供很好的实验依据。因此方面系统工作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突出贡献,被邀在Chem. Soc. Rev. (2008)发表综述。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四唑化合物为构筑块所组装的铁电与介电的MOF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后,被Science编辑点评并多次引用。
长期以来他所组织和领导的课题组执着追求、刻苦科研,在他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发现新的类Ba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具有普遍性的类Batti-碱反应,该反应能一次生成立体定向的二个手性中心。在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金属有机配聚物找到了新的途径。2、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Angew. Chem.选为热点文章,他引发60多次。3、非中心对称的固体原位(in situ)水热法合成:采用原位水热法技术,设计和合成了许多用溶液法难以合成的化合物,增大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空间群的可能,为开发一些有用的物理性质奠定了基础。4、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5、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近十年来,他共发表SCI论文一万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以上的四百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JCS DaltonTrans.。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七百余次,其中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2013年 1月25日,《Science》杂志上,刊发了以东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关于分子铁电晶体的重要阶段性研究进展的论文。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熊仁根教授、付大伟老师分别为该文通讯作者之一和第一作者。2014年5月,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团队通过协作研究,发现世界首例五重双稳态分子铁电体材料,该研究成果近日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2014年26卷)上发表。
陈荣梁文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北京100085)近几年中国无机化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基础项目的支持下,基础研究取得突出进展,成果累累,一批中青年专家的工作脱颖而出。有的专家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有的专家在国际高水平的专业杂志Science,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rch,Angew.Chem.Int.ed.,J. Am. Chem. Soc.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科学论文。以化学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和J. Am. Chem. Soc.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大陆学者在Angew. Chem. Int. Ed. 上共发表论文44篇,其中无机化学领域的专家发表18篇,占41%。特别是近两年,大陆学者在Angew. Chem. Int. Ed. 上共发表论文30篇,无机化学领域的专家发表16篇,占53%,增长迅速;近10年大陆学者在J. Am. Chem. Soc. 上发表论文53篇,无机化学学者发表11篇,占20%;有机化学领域的专家,在Angew. Chem. Int. Ed. 上共发表论文8篇;在J. Am. Chem. Soc. 上发表论文14篇,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相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化学学科能够继续取得基础研究的突破,开创新领域,开展国际领先的独创性研究工作。无机化学的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中国科技大学钱逸泰、谢毅研究小组在水热合成工作基础上在有机体系中设计和实现了新的无机化学反应,在相对低的温度制备了一系列非氧化物纳米材料。溶剂热合成原理与水热合成类似,以有机溶剂代替水,在密封体系中实现化学反应。他们在苯中280℃下将GaCl3和Li3N反应制得纳米GaN的工作发表在Science上,审稿人评价为“文章报道了两个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在非常低的温度下苯热制备了结晶GaN;观察到以前只在超高压下才出现的亚稳的立方岩盐相。……”文章已被Science 等刊物引用60次。在甲苯中溶剂热共还原制成InAs,文章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在KBH4存在下,在毒性低的单质As和InCl3反应制得纳米InAs,文章发表在Chem. Mater.上;在700℃下将CCl4和金属Na发生类似Wurtz反应制成金刚石,该工作在Science上发表不久就被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评价为“稻草变黄金”;用溶剂热合成了一维CdE(E=S,Se,Te),文章发表在Chem. Mater.上;用金属Na还原CCl4和SiCl4在400℃下制得一维SiC纳米棒的工作发表在Appl. Phys. Lett.上,被审稿人认为这是一种“新颖的和非常有趣的合成方法,……将促进该领域更深入的工作”;多元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如AgMS2 和CuMS2(M=Ga,In)的文章分别发表在Chem. Commum.和Inorg. Chem.;成功地将部分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溶剂制备降至室温,其中一维硒化物的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 和Adv. Mater.上;不定比化合物的制备和亚稳物相的鉴定:如Co9S8等不定比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发表在Inorg. Chem.上,岩盐型GaN亚稳相的高分辨率电镜鉴定工作发表在Appl. Phys. Lett.上。2.吉林大学冯守华、徐如人研究组应用水热合成技术,从简单的反应原料出发成功地合成出具有螺旋结构的M(4,4'-bipy)2(VO2)2(HPO4)4 (M=Co; Ni)。在这两个化合物中,PO4四面体和VO4N三角双锥通过共用氧原子交替排列形成新颖的V/P/O无机螺旋链。结构中左旋和右旋的V/P/O螺旋链共存。这些左旋和右旋的螺旋链严格交替,并被M(4,4'-bipy)2结构单元连接,形成开放的三维结构。无机螺旋链的形成,归因于M(4,4'-bipy)2结构单元上的两个联吡啶刚性分子分别与两个相邻螺旋链上的钒原子配位产生的拉力。研究结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00,Vol. 39,No. 13,2325-2327。鉴于在国际上无机水热合成前沿领域的系统和创新性研究工作,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守华教授和徐如人院士2001年应邀为美国化学会《化学研究评述》(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rch)撰写综述论文。综述题目为“New Materials i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cc. Chem. Res.,34(3),239?/FONT>247,2001)。该文从以下七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新材料水热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微孔晶体;离子导体;复合氧化物和复合氟化物;低维磷酸铝;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特殊聚集态材料;材料,生命,环境与社会问题。3.南京大学熊仁根、游效曾等在光学活性类沸石的组装及其手性拆分功能研究方面设计和合成具有手性与催化功能的无机-有机杂化的多维结构,他们改性了光学活性的天然有机药物(奎宁),以它作为配体同金属离子自组装构成了一个能进行光学拆分(或选择性的包合S-构型)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拆分率达98%以上的三维多孔类沸石。在成功设计这个类沸石时,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一些因素:负一价阴离子的配体(排除了外部阴离子占据空洞的可能性);配体具有大量的有机部分增强了疏水性;同时也有亲水基团,N、OH等基团共存于一个配体中 这样配体具有两性;多个手性中心(4个)。这是目前第一个能拆分的具有光学活性的类沸石,该工作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01,40,4422-4425)上,并被选为Hot Paper。4.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吴新涛等在纳米材料和无机聚合物方面的工作有30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高水平的刊物如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Chem. Eur. J.,Chem. Comm.,Inorg. Chem.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他们在纳米金属分子笼(nanometer-sized metallomolecular cage)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方面考虑有机桥联配体与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和结构调控,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机硫和氮的三齿桥联配体tpst,其中的吡啶环与中心隔离体通过柔性的硫醚联结. 通过tpst配体与两价的镍、钯或铂离子自组装反应,我们成功地构筑了具有Oh对称的立方体金属-有机笼子[Ni6(tpst)8Cl12],其笼内体积超过1000?3,可以同时容纳多种离子和溶剂分子。该笼子在100° C下稳定并有12个较大的可变的窗口,可以让小分子进出笼子。这是目前已测定单晶结构的容量最大的一个金属-有机笼子( J. Am. Chem. Soc. 2000,122,4819-4820)。进行了具有大孔洞的新型金属¾ 有机类分子筛(New type of metal-organic macroporous zeotype) 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合成合适的有机配体设计合成孔洞大小和形状适宜的复合聚合物。他们把tpst 配体和一价的金属离子进行逐步组装,制成了一种具有纳米级管的一维聚合物[Ag7(tpst)4(ClO4)2(NO3)5]n , 管中可以同时容纳离子和小分子。这是目前唯一的一种具有金属-有机的纳米管的一维聚合物。他们还成功地构筑了一个新型的具有纳米级孔洞的类分子筛[{Zn4(OH)2(bdc)3}· 4(dmso)2H2O]n,其中孔洞的大小近一纳米。骨架的金属可以是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团簇。把多齿羧酸大配体与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制成了多种含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且具有大孔洞的一维、二维和三维聚合物,[Gd2Ag2(pydc)4(H2O)4]n [{Gd2Cu3(pydc)6(H2O)12}.4H2O]n ,[{Gd4Cu2(pydc)8 (H2O)12}.4H2O]n ,[{Gd2Zn3(pydc)6(H2O)12}.4H2O]n ,[{Gd4Zn2(pydc)8。金属纳米线和金属-有机纳米板的合成和结构研究。设计合成了一些金属纳米线、金属-非金属纳米线和金属有机纳米板,应用结构化学研究手段,研究它们的自组装规律、空间结构、电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能,探索空间结构与性质和性能的关系规律。5.北京大学高松研究小组在磁分子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外磁场依赖的特殊的磁弛豫现象。在水溶液中以1:1:1的摩尔比缓慢扩散K3[M(CN)6] (M = FeIII,CoIII),bpym (2,2’-bipyrimidine) 和Nd(NO3)3,合成了第一例氰根桥联的4f-3d二维配位高分子[NdM(bpym)(H2O)4(CN)6]× 3H2O,24个原子形成的大六边形环 分别以顶点和边相连,构筑成独特的二维拓扑结构。通过对结构相同的两个化合物的磁性比较研究,确定了NdIII-FeIII间存在弱的铁磁相互作用。尽管在2K以上未观察到长程磁有序,零外场下变温交流磁化率也表现出通常的顺磁行为,但是,在外磁场(2kOe)存在时交流磁化率表现出慢的磁弛豫现象 与超顺磁体和自旋玻璃有类似之处。用该体系几何上的自旋阻挫给予了初步解释(Angew. Chem. -Int. Ed.,40(2),434-437,2001)。金属簇合物为结构单元的超分子组装。以混合稀土盐Dy(ClO4)3和天冬氨酸的水溶液 调节溶液的pH到大约6.5,合成得到了一个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配位高分子 其孔径达11.78A。用天冬氨酸这个二元羧酸替代一元氨基羧酸的结果是,在生理pH条件下形成的氨基酸稀土配合物从分立的四核立方烷结构组装成三维的超立方烷(Angew. Chem.-Int. Edit.,39(20),3644-6,2000)。氰根桥联的三维铁磁体。以以4d金属离子Ru(III) 稳定的的二氰根配合物[RuIII(acac)2(CN)2]-为“建筑块”与3d金属离子Mn(II)反应,合成了一个氰根桥联的类金刚石结构的三维配位高分子。磁性研究表明,Ru-Mn间呈铁磁性作用,并且在3.6 K 以下表现出长程铁磁有序。这是第一例含Ru(III)的分子铁磁体。缓慢扩散Cu(en)(H2O)2SO4的水溶液到K3[Cr(CN)6]的水-乙醇溶液,得到一个氰根桥联的结构新颖的三维配位高分子[Cu(EtOH)2][Cu(en)]2[Cr(CN)6]2,磁性研究表明,Cr-Cu间呈铁磁相互作用,并且在57 K以下表现出长程铁磁有序。这是第一个结构和磁性表征的Cr-Cu三维分子磁体(Angew. Chem.-Int. Edit.,40(16),3031-3,2001; J. Am. Chem. Soc.,123,11809-10,2001)。6.清华大学李亚栋研究组在新型一维纳米结构的制备、组装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李亚栋课题组首次发现了由具有准层状结构特性的金属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单晶多壁金属纳米管,有关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 Soc. 123(40),9904~9905,2001)报道。这是国际上首例由金属形成的单晶纳米管,铋纳米管的发现为无机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和课题。他们还设计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无机层状结构作为前驱体合成出金属钨单晶纳米线和高质量的WS2纳米管,并借助小角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电镜微结构分析,详细研究了由层状前驱体到纳米管的层状卷曲机制,为一维纳米线和纳米管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这方面的工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41(2),333~335,2002)和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124(7),1411~1416,2002)上。7 .东北师范大学王恩波课题组对多金属氧簇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在多金属氧簇晶体设计合成,多金属氧簇的功能材料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就。王恩波课题组的在国际的高端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如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化学会志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维氧化物纳米线、带及管由于其广泛的应用情景而倍受重视。李亚栋等通过液相反应途径,在较温和的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高质量的a 和b二氧化锰纳米线和纳米棒,同时实现了对产物成相的调控。此外,他们还合成出了单晶MoO3纳米带和钛酸盐纳米管。这方面的工作部分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124(12),2880~2881,2002)等杂志上。无机化学在最近几年里所取得的突出进展主要表现在固体材料化学、配位化学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与国际保持同步发展。从传统的无机化学角度来看,生物无机化学和放射化学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化学部和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的共同支持下,2002年3月5-7日在深圳举行了生物无机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生物无机化学发展过程和在目前生命科学和化学科学交叉发展相互促进的强大动力和趋势。中国生物无机化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发展的,当时落后于国际约1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几年连续支持下,在全体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者的努力下,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10年内跃升了三个台阶,研究对象从生物小分子配体上升到生物大分子;从研究分离出的生物大分子到研究生物体系;近年来又开始了对细胞层次的无机化学研究,研究水平逐年提高。中国在金属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金属蛋白结构与功能、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以及无机药物化学、生物矿化方面都有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研究队伍日益年轻化。但中国生物无机化学的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研究周期较长,但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杰出的青年研究人才。放射化学的研究也表现出以上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要扶持年青的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2018年7月,东南大学熊仁根团队、游雨蒙课题组成功制备出无金属钙钛矿型铁电体。
据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带头人熊仁根教授介绍,钙钛矿材料的用途十分广泛,上至航天飞机下至常见的打火机,都会使用到。“目前常见的钙钛矿材料主要有两种,无机钙钛矿和有机-无机杂化型钙钛矿。这两类钙钛矿材料均带有金属元素,不仅加大了加工、制备的困难。此外,所含的某些金属元素(比如铅)有一定毒性,更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无法完全适应人体环境。”
“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钙钛矿家族中的第三类――全有机钙钛矿材料,其中包括了无金属钙钛矿型铁电体:当材料中所有的金属阳离子都被分子所代替后,其特质会更适应目前对材料的薄膜、柔性、生物兼容等方面的要求。”熊仁根教授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2年,“科学”杂志就预言过无金属钙钛矿材料的种种新奇特性。
据了解,此次的重大科研进展,就是熊仁根教授带领团队历经近二十年的刻苦攻坚,利用带电分子集团取代无机离子,成功地制备出了一大类共计23种全有机新型钙钛矿材料。
“这其中,共有17种材料显示出了良好的铁电性、极化强度和相变温度,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熊仁根教授介绍。
课题组游雨蒙教授告诉记者,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合成了4种材料的左手对映体、右手对映体及外消旋化合物,并分别证明了它们的铁电性。
“十多年前,‘(科学)’杂志就明确提出了利用手性分子组装具有手性对映体的无金属钙钛矿材料。”游雨蒙教授解释,所谓的手性,是指一个物体不能与其镜像相重合。“比如我们的双手,左手与互成镜像的右手不重合。手性是宇宙间的普遍特征。”
所以,此次合成的、同时具有铁电性和手性的化合物,是极为罕见的。
“结合全有机钙钛矿材料多变的结构和组分、独特的铁电性质以及手性对映体对于光的不同处理,预计这类合成材料未来将在数据存储、逻辑运算、光量子通信、光学雷达、能源转换等应用中崭露头角。”课题组游雨蒙教授向记者,从实际使用来说,这种材料可为人类带来更薄、更小、更为柔软可弯折的电子产品;并可适应人体环境,制作出更舒适有效的医疗植入器械。
据悉,这一论文是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东南大学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成果。本文的第一作者叶恒云(现单位为江西理工大学,共同第一作者)、汤渊源博士(共同第一作者)、李鹏飞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合作者高继兴博士、花秀妮博士、石萍萍老师、游雨蒙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熊仁根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均来自该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熊仁根教授2006年组建的东南大学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该重点实验室也是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他所组织和领导的课题组执着追求、刻苦科研,在他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发现新的类Ba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具有普遍性的类Batti-碱反应,该反应能一次生成立体定向的二个手性中心。在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金属有机配聚物找到了新的途径。2、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Angew. Chem.选为热点文章,他引发60多次。3、非中心对称的固体原位(in situ)水热法合成:采用原位水热法技术,设计和合成了许多用溶液法难以合成的化合物,增大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空间群的可能,为开发一些有用的物理性质奠定了基础。4、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5、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近十年来,他共发表SCI论文一万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以上的四百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JCS DaltonTrans.。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七百余次,其中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2013年 1月25日,《Science》杂志上,刊发了以东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关于分子铁电晶体的重要阶段性研究进展的论文。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熊仁根教授、付大伟老师分别为该文通讯作者之一和第一作者。2014年5月,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团队通过协作研究,发现世界首例五重双稳态分子铁电体材料,该研究成果近日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2014年26卷)上发表。
综上所述,熊仁根教授所具有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献身精神,以及从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获奖级别和论文他引情况等方面表现了他是一位非常优秀和严谨的青年科学家,几年来为我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为中国科学B辑(化学)和中国无机化学编委。
长期以来他所组织和领导的课题组执着追求、刻苦科研,在他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发现新的类Ba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具有普遍性的类Batti-碱反应,该反应能一次生成立体定向的二个手性中心。在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金属有机配聚物找到了新的途径。2、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Angew. Chem.选为热点文章,他引发60多次。3、非中心对称的固体原位(in situ)水热法合成:采用原位水热法技术,设计和合成了许多用溶液法难以合成的化合物,增大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空间群的可能,为开发一些有用的物理性质奠定了基础。4、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5、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近十年来,他共发表SCI论文一万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以上的四百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JCS DaltonTrans.。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七百余次,其中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2013年 1月25日,《Science》杂志上,刊发了以东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关于分子铁电晶体的重要阶段性研究进展的论文。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熊仁根教授、付大伟老师分别为该文通讯作者之一和第一作者。2014年5月,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团队通过协作研究,发现世界首例五重双稳态分子铁电体材料,该研究成果近日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2014年26卷)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