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20世纪中国名人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20世纪中国名人论文发表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陆以宏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开展“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从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管窥到新时代广西文艺评论旨在提升自身理性力度和感性温度、助力八桂文艺发展繁荣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广西文艺评论工作者切实提高认识和站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强化问题意识和学理探索,在历史纵向上深度溯源中华美学精神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广西文艺基因,在现实横向上广泛关注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动态,敏感而准确地捕捉重大问题、重要现象和重点作品,及时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评价,以厚积薄发、掷地有声的学理洞见和体验真切、态度真诚的平等对话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和认同度;借助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手段,增强文艺评论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占比最大、份量也最为厚重的是评论家们对重大文学关切的学理深度阐释和系统化构建。容本镇、张淑云等合著的《壮族文学二十年——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研究(2000-2020)》以文学地理学为抓手,在文学地理空间、作家文化身份、文学审美精神等多维交叉融合的视域中探究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显性景观与精神内核,兼具“史”“论”的多重意识和独到见解,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拓展颇具启迪意义。叶君的专著《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体系化精研细读近二十部乡村叙事作品,并跨学科将虚构性的文学乡村叙事与非虚构性的社会学乡村叙事参照互证,以自觉的学理诉求和社会责任感勾勒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型和局部乡村现实图景。耿文婷、刘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从真人真事的审美优势、守正创新的史学根底、虚实相生的影像叙事等视角,揭示新时代语境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呈现高原与高峰、成为铸造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力量的“神奇密码”。胡大雷《传统文论的境界》在经纬交织的缜密梳扒中深入探讨传统文论境界传统文论的境界包括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得以实现以及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境界,纵论传统文论以“经”“道”为境界导引、以“成一家之言”为精神境界、以博通古今为学术境界、以构筑“文”的大一统为理想境界、以“化天下”为最高境界之说,考证周密、见地洞明。文学评论聚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评论家们对文学桂军代表性作家作品触角敏锐、洞隐烛微的品味和解读。李北京《陆地创作的心灵史——有关写作的几个问题》梳扒陆地的日记、书信、手稿和责编审读意见等史料,分析《美丽的南方》“写作的天时地利人和、创作心态及修改意见等问题”,阐述陆地的知识分子情结、身份焦虑与文本意涵之间的通约关系,为文本研究和文学史抒写提供了新视域。黄璐《壮族爱情的诗性书写——论韦其麟的爱情叙事诗》基于细腻丰盈的文本感悟,抽丝剥茧揭示韦其麟爱情叙事中唯美浪漫的爱情、自然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及壮族文化的独特之“魅”,论证融入了民族性、地域性元素的爱情诗性书写的迷人风采。曾攀《边地姿态、问题意识及整体性重塑——东西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在宏观审视先锋文学发展态势的总体框架中品鉴东西的小说文本,评价东西小说“通过不断构成悬置意味的形象、景象与想象,凝视并透析现实人世及当代中国的征兆,在边地姿态与问题意识中形成精神质询,通过智性叙事及其话语修辞,完成先锋文学整体性的形式探索。”肖晶《迭代与新生:网络文学发展的符号密码——兼谈广西网络文学女作家辛夷坞、海青拿天鹅、四丫头》扫描网络文学“在迭代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以广西网络文学女作家为样本,探究网络文学发展繁荣的社会动因和自身规律。黄伟林《真实性、全局观与信仰的基因——评李时新纪实作品》指出作品因为具有“历史全局、历史现场与历史细节融会贯通”的“信史”价值、拥有“信仰基因”这个“灵魂”而卓然独立,赞许其为同类作品确立了价值标杆。戏剧、影视经典和新品力作同样受到了评论家们的热切关注。卢有泉、陀艳《新时代农村面貌与农民形象的成功演绎——评电视连续剧》透析剧作如何以“美丽南方”某山村一批有为青年励志逐梦的创业故事为缩影,富有审美张力地折射和凸显了当下中国千千万万农村脱贫奔小康的壮阔现实和壮美愿景。黎学锐、罗艳《民歌精神·审美经验·时代价值——谈彩调剧及》从“民歌精神的熏陶”“审美经验的转变”“时代价值的体现”等角度分析比较了同样根植于广西深厚民歌文化沃土的彩调剧不老经典《刘三姐》和新晋力作《新刘三姐》,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外在社会文化生态和内在审美发生机制。陈玉茜、农德聪《海歌剧: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广西实践”》关注海歌剧这一将海歌艺术和戏剧艺术创造性融合而产生的新兴剧种,诠释了《龙窑村的故事》的显著艺术特征及其传承与弘扬钦州海歌文化、坭兴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彰显了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践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广西经验”。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也不乏或短平快或点线面体圆融的专题评论,呈现出评论主体和对象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和广泛性、评论方法和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蓬勃发展格局。潘万里《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观看之道———早期中国西部民族摄影研究》厘清了20世纪初中国西部民族摄影三种主要类型及其背后潜藏的视觉话语和文化逻辑,以学术眼光界说西方殖民主义摄影的“他者”观看、本土少数民族业余摄影无意识的“自我”观看、国内民族志纪实摄影师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交互”观看,以学者情怀探索建构具有东方诗意色彩的本土观看之道。谢麟《应会感神写情愫 胸中自有万山壑——浅论山水画写生中的自然景象与精神意象》在古今中外交汇的时空里透视山水画写生的“前世今生”,切中肯綮地讨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精神意象”与西方风景画再现“自然景象”的不同审美追求与价值分野,认为熔铸了源自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核和时代感、当代性的“精神意象”才有更鲜活的生命力。李永强《立时代潮头 颂时代新风(全面小康画卷)》通过具体分析评价近年来一系列表现劳动者敬业精神、倡导志愿者奉献品格、传递英模榜样力量的画作,倡导美术工作者勇立时代潮头、彩绘时代新貌,大力弘扬时代文明新风。何志伟《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古风”音乐的当代阐释》在“古风”音乐的源起流变、本质属性、艺术表征等方面提出了有自己心得体会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针砭了“古风”音乐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存在的抄袭侵权、粗制滥造、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等不良现象,力求促进“古风”音乐持久发展繁荣。梁冬华《新时代广西民歌的艺术突围——评歌曲》推崇优秀新民歌《一面旗》大胆运用民歌形式表现重大主题,巧妙以“旗”的具象演绎出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以“小我”情感寄寓家国“大我”情怀,“方寸之间有大乾坤”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开展“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从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管窥到新时代广西文艺评论旨在提升自身理性力度和感性温度、助力八桂文艺发展繁荣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广西文艺评论工作者切实提高认识和站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强化问题意识和学理探索,在历史纵向上深度溯源中华美学精神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广西文艺基因,在现实横向上广泛关注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动态,敏感而准确地捕捉重大问题、重要现象和重点作品,及时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评价,以厚积薄发、掷地有声的学理洞见和体验真切、态度真诚的平等对话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和认同度;借助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手段,增强文艺评论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占比最大、份量也最为厚重的是评论家们对重大文学关切的学理深度阐释和系统化构建。容本镇、张淑云等合著的《壮族文学二十年——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研究(2000-2020)》以文学地理学为抓手,在文学地理空间、作家文化身份、文学审美精神等多维交叉融合的视域中探究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显性景观与精神内核,兼具“史”“论”的多重意识和独到见解,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拓展颇具启迪意义。叶君的专著《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体系化精研细读近二十部乡村叙事作品,并跨学科将虚构性的文学乡村叙事与非虚构性的社会学乡村叙事参照互证,以自觉的学理诉求和社会责任感勾勒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型和局部乡村现实图景。耿文婷、刘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从真人真事的审美优势、守正创新的史学根底、虚实相生的影像叙事等视角,揭示新时代语境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呈现高原与高峰、成为铸造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力量的“神奇密码”。胡大雷《传统文论的境界》在经纬交织的缜密梳扒中深入探讨传统文论境界传统文论的境界包括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得以实现以及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境界,纵论传统文论以“经”“道”为境界导引、以“成一家之言”为精神境界、以博通古今为学术境界、以构筑“文”的大一统为理想境界、以“化天下”为最高境界之说,考证周密、见地洞明。文学评论聚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评论家们对文学桂军代表性作家作品触角敏锐、洞隐烛微的品味和解读。李北京《陆地创作的心灵

李北京发表过哪些论文李北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矿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2019/7/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与…2019/6/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0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选…2019/6/9[电力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SRF-PLL环内应用二阶广义…2019/5/16[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SRF-PLL环内应用二阶广义…2019/5/1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0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选…2019/5/15[电力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MSMA传感器多参数变化时…2019/4/24[其他电力论文] ·基于参数化dq0坐标变换的…县委二级调研员工作分工负责协助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督查推进。个人简历李北京,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江西宜丰人,1983年9月参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现任宜丰县委二级调研员。

19世纪中国发表论文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中西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显著存在,以及它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思想精神领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是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不争事实。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领域所进行科学认识的经验还不够成熟,人们似乎认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能够如此突飞猛进,是因为用马克思主义"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取代了"中国传统儒学。在今天看来,这两种关于"取代"的说法,显然是对于本土历史和本土文化的主观忽略态度,也是一种以僵化的"道不变"的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态度,而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所倡导的科学的文化史观和哲学史观。因为在具体的文化事实上,某一种本土文化并不是一种(即使是非常好的)外域文化可以"取代"的;同时,某一种(即使是非常好的)外域文化,例如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主观上想"原封不动"地拿来,就可以"原封不动"拿来。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及"它在中国的传播"的问题上,存在着十分复杂的文化间关系。在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思想精神领导地位的历史,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中,还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中,都存在着复杂的中西文化关系,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文化的具体语境来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德语文本(文本I)、俄语文本(文本II)与汉语文本(文本III)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上述三个文本与实际上存在于中国大地社会生活中、学术研究中、并仍然在起作用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应该认为,把这个关系作为已经被我们确认了的文化事实进行理论化、并在理论层面对它进行仔细研究,是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且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术任务,也是建构既具有民族主体性、又具有前沿的世界主义的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必要前提。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中的进步要素能够认同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必然有一定的"文化根据"。任何一种外域文化要能够"以理论的方式"进入中国,必然要有中国人、首先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它"感兴趣"。要对它从思想上认同。这个认同必然是在本土文化的具体思想基础上发生的,同时,它必须具有能够解决本土文化问题的功能。也就是说,被引入的外域文化,同本土文化中的某些要素要有相似的内容或者问题的共同性,或者问题的接续性。如果本土文化中不具备这种基础,认同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注意并积极引入中国,这种现象的中国本土基础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在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由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介绍而开始较大规模传入中国。中国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新青年--为什么"会"(或者"能够")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并不能仅仅以"革命热情"来加以解释。这个事实有其必然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发展到此时,它所面临的时代问题要求它必须在思想精神层面上对于诸如形上方法、历史发展目标和社会行动方式等大问题,有新的理论阐释。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既要有传统的文化根基,又要有新的思想精神资料。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新青年接受,正是因为它被"新青年"看作既符合中国传统的进步大道,又能够救中国于时代的水深火热之中的崭新的思想精神资料。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认定,首先是时代精神形势所决定。在这一方面,有三点基本理由。其一,当时的革命青年不满腐朽的封建文化传统,从而激烈地认为中国文化过于古老,甚至腐朽、反动;认为传统文化资源已经"过时",不能解决中国在当时新的时代形势下面临的迫切而尖锐的新问题,而必须从外国(基本上是指从西方)引进具有时代先进性的、有活力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从其根源上来说,是一种西方理论。它的这种"文化圈"地域属性,完全满足中国新青年的上述要求;其二,中国新青年面对内忧外患,强烈要求改变社会现状,呼唤以革命方式缔造一个新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也是反对现状、主张以革命"批判"的方式改变现状的。因而马克思主义也能够满足中国新青年对当时社会进行"批判"和"改造"的思想文化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但是,这种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相结合的首要条件是在各国广泛传播。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取代了形形色色非无产阶级思想流派而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欧洲,特别是德国、英国和法国,是马克思恩格斯活动的主要舞台,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传播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后半叶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第一代继承者们的努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德国的约瑟夫·狄慈根、弗兰茨·梅林、卡尔·考茨基;法国的保尔·拉法格;意大利的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以及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传播,除了来自反动政府的查禁、封锁,以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的歪曲、污蔑外,从马克思主义自身来看,这方面的障碍大致有:语言问题;通俗化问题以及具体化问题。只有克服这些障碍,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各国为无产阶级接受并在那里扎根发展。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各国翻译、编辑和出版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工人运动和广大人民中间宣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他们还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鼓动力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著作,起草和制定有关政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和探索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理论。他们批判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重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代学识渊博、个性鲜明的学生和继承者载入史册。与时代的特点和实际斗争的需要有关,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较多地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他们善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历史,善于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体化、民族化,因而他们的著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很容易为各国无产阶级接受。但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自然观、认识论却研究不多,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狄慈根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其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吗??写吧啊

天演论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于是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五十年过去了,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严复(1854-1921),初名传初,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光绪三年(1877),严复作为清政府首批派遣留学英法的学员,赴英国学习驾驶。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后改名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两年半中,“考课屡列优等”,成为该校的高材生。 《天演论》是严复最著名的译作。《天演论》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作者赫胥黎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朋友,也是达尔文学说的忠诚拥护者。《天演论》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正文是赫胥黎1893年在一次学术讲座上的讲稿,导言是1894年他在讲稿付印前添写的,较正文还长些。《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奠定的,赫胥黎坚持并发挥了这一思想。 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他将《天演论》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为17篇,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28篇加了按语。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轩轾xuan zhi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于1896年译成,……他说,达尔文的书,在欧美两洲,几乎家置一编,妇孺皆知,其学说最要有二,一曰物竟,一日天择。此外,严复还把《天演论》译稿给梁启超等人看过。因此,《天演论》正式出版虽在1898年,但其物竞天择的理论在此以前早已在思想界传开。 《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这3年,即1895年到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这时候《天演论》出来了,物竞天择出来了,自然引起思想界强烈的震动。以文名世的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认为自中国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制。这位五十几岁的老先生,激赏之余,竟亲笔细字,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已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向来目空一切的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也不得不承认从未见过如此之书,此书“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也爱不释手……一位头脑冬烘的本家长辈反对鲁迅看这种新书,鲁迅不理睬他,“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侍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于此可见《天演论》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 在《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胡适回忆:(在澄衷学堂)有一次,他(国文教员杨千里)教我们班上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来做读本,这是我第一次读《天演论》,高兴得很。他出的作文题目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小孩子能发挥的,但读《天演论》,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风气。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战屡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其之所以如此风行,除了它的思想足以警世这一主要原因以外,译笔古雅耐读,也是原因之一。 其时,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经济稳定,社会繁荣,自由主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的思想学说正风行英国。回顾落后贫困、思想封闭的祖国,严复深受震动,于是,他更关注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孜孜不倦地研究“中西学问同异”,探求中国富强之道。回国后,始在福州马江船政学堂任教习。光绪六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学堂总教习,后又出任总办(校长)之职。这些学历和经历,使严复具备了成为思想家的必备素养和参与政治的条件。甲午中日开战,国家危亡悬于旦夕,《马关条约》的签定更激起国人的无比愤怒。严复于1885年2月4日至5月1日,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五篇政论文,疾呼变法,其惊世骇俗的议论,使之声名日响,为世人瞩目。在《原强》一文中,他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物种起源》及其生物进化论观点,同时又介绍了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及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优胜劣汰学说,撮合二者,阐述自己救亡图存的见解。而这一思想的深入论述,即是体现在《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过程中。 《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这是一本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书的前半部分讲进化论,后半部分讲伦理学,严复选译了部分导言和讲稿的前半部分。严复翻译此书不尽依原文,而是有选择地意译,甚或借题发挥,因此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 字,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自此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一般都是CNKI.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

中世纪欧洲商人论文发表

内容太大。不好写,也很难写好。论文写作格式一般是:题目(正副标题),摘要(中英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注释(脚注或尾注)。欧洲封建社会内容太广泛,建议从小地方入手。以小见大。不妨选择一个很小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做出自己的理解。但最好先阅读下专家的文章。另外参考文献要有相当比重的外文资料,好好加油吧。国内学术界研究欧洲封建社会的有以下几位学者。1 北京大学马克尧教授,主要研究封建制度,尤其中西封建制度比较。可以参考他的著作。2 北京大学彭晓瑜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基督教。3 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北大马克尧教授的弟子,主要研究西欧主要是英国封建王权。4 东北师范大学中古所朱寰教授,研究广泛。5 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中世纪经济社会史。6 天津师范大学王亚平教授,翻译众多欧洲学术专著。主要研究德国中世纪社会。还有很多做出杰出成绩者。这里仅列出几位名家。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欧洲自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西欧的封建制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日尔曼、罗马和基督教三种因素互相融合,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在一个国家里,以皇帝、国王、公爵等为最高领主,其他大贵族则以向其宣誓效忠来换取封地——“采邑”,从而成为最高领主的附庸。这些附庸各自又可以拥有从属于自己的附庸,直到拥有少量土地或无地的骑士们,如此便构成了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体系。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近代欧洲成为世界进步的火车头,从近代欧洲诞生的近代文明以其巨大的影响左右了世界近代历史的走向。人权、民主、法制、共和、科学等观念,今天已为世人广泛接受;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东西方世界从此愈加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欧洲中世纪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成长起来的日尔曼人诸王国逐渐把日尔曼与罗马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包含于西欧封建制度之下的一系列制度。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被日尔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终于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了,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相继建立起许多日尔曼人国家,西欧的封建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起来。 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地区后,就没收了罗马皇室和部分奴隶主的土地,用以分给法兰克人的马尔克公社。也有很多被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和他的亲兵们所占有,他们成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随着法兰克人不断征服新的地区,国王们便把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赠送给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长,即所谓的“赠地”。这样无限制赠地的结果便是地方大贵族的实力不断增加,最终大大削弱了王权,使墨洛温王朝的继任国王们逐渐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共主”。到加洛林家族的查理"马特担任宫相时期,为了法兰克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他自己的实力,他开始实行采邑制。查理"马特将没收的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领受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领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伤害。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欧封建制度是在这一时期由法兰克人发展起来的,“采邑”制更是起到了根本的决定意义。 “采邑”制到查理曼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里,除国王旧有的教俗封臣外,过去属于国家官吏的伯爵、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变成国王的封臣,从国王处领受采邑。并且此时的采邑逐渐的变为世袭的了。国王的封臣们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并把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赐给他们,从而又成为他们的封君。9世纪后,“封土”一词逐渐代替“采邑”;以后则全用封土称呼。国王是最高封建领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 中世纪的国家是一个松弛的封土集合体,并没有明确的国界概念。“它的财产权和主权到处相互转化”[1]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土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地方的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追究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因素:罗马文明、日尔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公元500~1500年,就是西欧的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基本奠定后世的国家形势。这个时期,整个西欧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制。但是,此封建非彼封建。以我来看,西欧的封建制还是更接近于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这种封建制也是国家元首赏赐土地给他想要封赏的人,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在大宗之下的小宗,可以不听从大宗之上的更大者的号令,简单来说,可以用一句当时的俗语说明:“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上下的权力关系。按照我们的看法,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的。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是不错的。 这个时代,西欧各个国家迅速发展,这是由于两项科技的发明,一项是马轭,它可以使牲口在被牢牢套住之余不至于被压住气管而窒息。另一项则是重犁,它可以迅速的破开土壤,翻开错综复杂的地下根系。这段时间内,欧洲的树林急剧减少就有它们的功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产力逐渐提高,国家开始进入兴盛。国家的强大使得战争频发。公元六世纪开始,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开始入侵欧洲国家。他们有着先进的航海技术,是他们发现了格陵兰,也有传闻说他们在早于哥伦布的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先达到了美洲。反正,他们倚仗先进的航海技术,对波罗的海及北海附近的国家进行侵略式的抢掠。当然,这也促成了最能代表西欧当时特色的城堡。当时的城堡,规模甚宏,在强盗入侵时,附近的农民便躲入城堡,寻求保护。领主也因为战略原因乐于对居民提供保护,便形成了西欧的一种独特城市格局:层层的建筑或农田围绕着城堡而建。其实,认为城堡是一种防卫工具的看法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城堡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作为士兵及骑士的军事基地,是用来控制附近地区的。在国王权力日渐衰退的中世纪,城堡成为了维护城镇稳定的重要工具。 说到欧洲中世纪的代表,城堡绝对不会比骑士更具特色。骑士的兴起源于法兰克帝国的大军阀铁锤查理。他在与阿拉伯人的都尔一役中大败阿拉伯人,便是得益于他的精锐骑兵部队。随后,骑士风靡全欧洲,各个地区的人们都以成为骑士为荣。因为骑士需要供养马匹,自己配备武器,盔甲,非富贵人家没有资格成为骑士。骑士经常依附于他心仪的领主,领主为其提供土地和农民,骑士在需要时期为领主作战。因为供养骑士的费用远比普通的士兵要高,所以有的领主是比较贫穷的。骑士被视为一种身份,后来逐渐发展成骑士精神。不过在后来,骑士们因为利益的缘故,不再重视这种规则。有一个绝对强力的历史事实印证了这个现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的主力就是各种利欲熏心的骑士,因为幻想掠得无比的财富,组成各种军事团来参与东征。他们参与了除了儿童十字军外的每一次侵略战争。骑士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战争的象征。 欧洲中世纪有一个大民族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日耳曼民族了。但,此日尔曼并非希特勒口中的日耳曼,它是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一片大地区的民族总称。日耳曼人的杰出代表是法兰克人,当时的法兰克王国可谓是强大至极。后来因为日耳曼民族的分遗产制度而分裂成3部分,分别是法国、意大利、普鲁士(即德国)的前身。日耳曼语系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语言,被匈奴人赶入欧洲的日耳曼人的入侵更直接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可谓是影响力大。 在欧洲的中世纪,有一件事不可不提,就是蒙古人的入侵。当时的蒙古铁骑,甚至达到了多瑙河东岸,让许多欧洲人闻风色变。当时的蒙古人所到之处,攻破城镇大部分遭到屠城厄运,幸亏为阿拉伯人所败,不然怕会有一场大灾难在欧洲发生。 总之,在公元500~1500年的西欧,即中世纪的西欧,战争的阴云总是笼罩在人们头上,可以称之为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可见其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形成原因: 1、 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这样,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领主(封主)和附庸(封臣)的关系,他们彼此负有义务。领主保护附庸,附庸必须向领主宣誓效忠,为领主提供多种服务。但是,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封建贵族住在戒备森严的城堡里,有自己的武装;他们的经济生产单位叫庄园,一般自给自足,不与外界交往。结果,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辽阔庄园环绕的无数城堡以及直插天际的尖顶教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典型政治风貌和独特社会景观。 2、 政教冲突 从5~6世纪开始,西欧的教会势力迅速增长。罗马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土地的三分之一。教会同样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教阶制度,最高的是教皇,下面有大教主、主教等,他们各有自己的辖区。 8世纪中期,意大利中部形成教皇国。教皇既是宗教首领,又是拥有世俗权力的一国之君,直接管辖的领土达四万多平方千米。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经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查理大帝就是这样做的。这种做法加强了封建国王与教会的联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主权之上。9世纪,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然而,教皇与封建君主时而相互勾结,时而明争暗斗。 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谁才是这个权力拥有者的问题上,意见却是大相径庭。国王和教会都想把这一大权据为己有,双方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只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开展,教皇和罗马天王教皇的势力才逐渐衰落下去。 3、 城市的兴起 11~12世纪,欧洲各地的城市普遍重新兴起。中世纪时,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发展,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4、 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13世纪早期,欧洲一些王国的君主竭力重振王权,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结果,王权受到封建法律的约束,国王的独断专行受到限制。国王不甘心权力的削弱,挑起内战。国王战败。13世纪后半期,英国的议会制度开始萌芽。以后议会逐渐定型为上下两院。国王必须通过议会规定赋税,制定法律。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对国王权力有所约束。14世纪初,法国也出现了以三级会议为代表的等级代表制度。由于法国王权比较强大,三级会议限制王权的作用相对较小。 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度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反对封建国王专制集权的斗争中,封建贵族、高级教士、城市商人等联合起来斗争,迫使国王坐下来,与他们商讨有关关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封建王权受到制约。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对于欧洲来讲,漫长的中世纪不仅意味着宗教裁判所、十字军、哥特式建筑或是经院哲学,在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里,欧洲大陆上的各个民族经过不断的分化和融合,迁徙和战争,最终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定居下来,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基督教文明,而这种文明已经成为主导世界的主要文明之一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的两个重要的形成期,其成就不容忽视。对于音乐史来说,这两个时期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西方音乐的很多基本的特征与观念,都是在这两个时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纵观复调、和声、记谱法等诸多方面莫不如此,今天的西方音乐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音乐中继承了大量财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国内音乐界对这两个时期的音乐的研究和介绍都是非常薄弱的,特别是中世纪的音乐,甚至可以说基本上处于空白。因此,在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中,加强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时期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这项研究工作也有了更大的可行性。它的进行将会大大改善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落后现状,促使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认识水平得到一种整体的提升。骑士精神是西方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其制度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骑士本身就是一些中、小、封建主,骑士身份的获得,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但这一般是世袭的。作为一种贵族封号,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如果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他必须7、8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14岁后为随从,即见习骑士,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21岁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隆重的,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从这样一种制度产生的文化,显然是一种封闭的,贵族文化,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可见其气质。它看重身份,注意修养,恪守诺言,尊重法规,是一种是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中世纪波兰论文发表

居里夫人的一生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卓越非凡。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居里夫人是女性的楷模,谁也没有认准要让她这么一个美丽而纤弱的女子去背负科学的十字架,而她却是走得如此义无反顾,并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得以永恒,这个世界该为有这样的女性而骄傲。她的传记女人都应该读,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答:想到了居里夫人不顾任何利益去向社会奉献这个镭的提取方法,我们也要像她那样啊! 居里夫妇年表(1867—1934) 1867年11月7日 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父亲乌拉狄斯拉夫·斯可罗多夫斯基是中学的数学教师,母亲布罗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罗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学校校长。幼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亚行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苏菲、布罗尼施拉娃、海伦娜和哥哥约瑟夫。 当时波兰处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统治下。 1868年 一岁 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任诺佛立普基公立中学副督学。母亲体弱,患肺病,不得已辞去女校校长职。 全家搬离费瑞达路那座住了八年的屋子。 1873年 六岁 父亲被俄国当局降职降薪。为了补贴家用,在家收寄宿生,辅导学业。最初只有两三人,后增至十人。 玛丽亚进私立寄宿学校,校长是西科尔斯卡女士。 1879—1878年 九岁一十一岁 大姐(1876年)因患斑疹伤寒,母亲(1878)因长期患肺病先后不治去世。 1881年 十四岁 离开寄宿学校,转入俄国管理的公立中学校。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1844—1894)即位。 1882年 十五岁 法国青年学者比埃尔·居里(1859年5月15日生,时年二十三岁)受聘于巴黎市理化学校,任物理实验室主任。 他与胞兄雅克·居里共同发明居里静电计。 1883年 十六岁 6月:中学毕业。公立中学校方,特别是德文教师巴斯特·麦丁、学监梅叶女士顽固地执行俄国当局的民族压迫政策。 毕业后去波兰南部乡间亲戚处度假。有时与少年伙伴越境去加里西亚丛山中游玩,借以大声说波兰语,放声唱波兰歌。 1884年 十七岁 9月:回华沙。在城内担任家庭教师。 参加波兰爱国青年定期秘密聚会的“流动大学”,听课,做科学实验,并担任扫盲工作。 1886年 十九岁 1月:到普罗克、斯茨初基、索波特担任家庭教师。为资助二姐布罗妮施拉娃前往巴黎深造(华沙的大学不收女生),并为自己升学积攒费用。 1891年 二十四岁 9月:赴巴黎求学。 11月:进入索尔本大学(即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1893年 二十六岁 7月:通过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 从华沙方面获得“亚历山大奖学金”六百卢布,解决了她的经济困难,得以继续在法国深造。 比埃尔·居里发明不用砝码的精确天平——居里天平。 10月: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克尔文勋爵,1824—1907)渡海访问居里。 1894年 二十七岁 接受国家工业促进委员会有报酬的研究钢铁磁性的任务,以补充学习费用的不足。 4月:经波兰学者、瑞士福利堡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瑟夫·科瓦尔斯基的介绍,与比埃尔·居里结识,以便利用居里领导的设备较好的实验室。 7月:通过数学学士学位考试。 收到比埃尔·居里的论文《论物理现象中的对称原理:电场和磁场的对称性原理》。 比埃尔·居里发现顺磁质的磁化率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初称居里定律。后在1907年经法国物理学家韦斯进一步研究,予以精0确化,命名为居里一韦斯定律,方程:X=C/(T-Q)铁磁物质的转变温度称为居里点(Q),达到此温度,失去铁磁性,呈顺磁性。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即位。 1895年 二十八岁 3月:比埃尔·居里(三十六岁)通过博士学位考试,论文题目是:《在各种温度下物质的磁性》。旋任理化学教教授。 4月: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由李普曼宣读于科学院。 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 玛丽·居里任女子中学教师。 12月: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德国物理学家论琴(1845—1923)发现X射线,提出《关于一种新射线的初步报告》等三篇研究报告。此射线按惯例称为“伦琴射线”,但后来通称X射线。 1896年 二十九岁 3月:法国物理学家柏克勒尔(1852—1908)研究铀盐,发现铀的放射性,时称柏克勒尔射线。 8月:玛丽通过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职称考试。 得到理化学校校长舒曾伯格(1827—1897)的支持,玛丽谋得职位,在该校物理实验室工作,与比埃尔(室主任)共事。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去世。 1897年 三十岁 论文:《回火钢的磁化作用》。 9月12日:长安伊雷娜·居里出生。 居里的母亲去世。 1898年 三十一岁 发现钍的放射性:上年末或本年初德国化学家施密特(1865—1949)也独立作出发现。 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一种放射性新物质》,说明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84号,比铀强四百倍,类似铋,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Polonium)。 从此居里夫妇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学工作方法。 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说明又发现新元素88号,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dium)。 玛丽·居里关于发现新元素钋的报告,用波兰文在华沙《斯维阿特罗》画报月刊上发表。 1899年 三十二岁 经过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维也纳大学地质学教授绪斯(1831—1914)建议,由维也纳科学院交涉,得到奥地利政府馈赠,从所属捷克圣约阿希姆斯塔尔矿领到沥青铀矿残渣一吨,供提炼纯镭之用。 论文三篇:《感应放射性研究》(合作者:德比尔纳)、《镭射性的化学作用》、《在放射性作用中同时引起的电荷》。 居里夫人研究镭时,发现在射线作用下空气有臭氧生成,并注意到射线使玻璃和瓷器赋色,这就导致辐射化学的建立,研究辐射所引起的化学反应。 把镭分给卢瑟福、柏克勒尔、维拉得(1860—1934)、保尔生等科学界、医学界人士使用。 10月:比埃尔的学生、化学家德比尔纳(1874—1949)用氢氧化铵与稀土元素共同沉淀分离出沥青铀矿中所含第三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锕(Actinitum)。他后来参加提炼纯镭工作。 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发现他所说的镭射气、钍射气,即放射性惰性气体氡(Radon)。不久德国的唐恩(1848—?)也于1900年发现了镭射气。卢瑟福据放射性辐的贯穿本领区分α射线、β射线及γ射线。 德国物理学家埃尔斯特(1854—1920)和盖特尔(1855—1923)发现发射粒子的衰变定律。 法籍犹太军官德雷福斯(1859—1935)蒙冤,作家左拉(1840—1902)发表《我控诉》要求无罪释放。比埃尔·居里参加上述斗争,主持正义,抗议政府的错判。 1900年 三十三岁 3月:比埃尔在综合工艺学校得到导师职务。 玛丽在巴黎西南的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物理学。 玛丽的论文《论放射性钡化物的原子量》。 居里夫妇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论新放射性物质及其所发射线》 10月:经彭加勒(1854—1912)推荐,比埃尔到索尔本大学为医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化学、博物学讲座(P.C.N.)任教。 两位德国学者瓦尔柯夫和吉泽尔宣称镭对生物组织有奇特效应。后经居里夫妇证实镭射线会烧灼皮肤。 1901年 三十四岁 居里夫妇的论文《论放射性元素》。 比埃尔·居里与德比尔纳的论文《论镭盐引起的感应放射性》。比埃尔·居里与柏克勒尔的论文《镭射线的生理作用》。 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开始按照诺贝尔遗嘱办理奖金颁发事宜,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于1901年首次获物理学奖。 1902年 三十五岁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 玛丽的论文《论镭的原子量》。 比埃尔的论文《论时间的绝对计算》。 比埃尔的学生(1888年)郎之万(1872—1946)到老师手下工作,从事磁学研究,直到1904年转往法兰西科学院。 德国化学家麦克华特独立发现类碲,后来弄清即为钋。 俄国化学家门捷耶夫(1834—1907)来实验室参观访问,共同探讨放射性问罪。 1903年 三十六岁 6月:玛丽向索尔本大学提出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 比埃尔的论文《论感应放射性及镭射气》。比埃尔与拉伯德的论文《论镭盐自动释放的热量》,他们注意到镭的化合物不断发热,每克镭每小时发热一百卡。 10月10日:我国作家鲁迅以笔名自树在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首次发表介绍镭的文章《说》。文中把居里夫人译作“古篱夫人”。是镭的旧译。 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亨利·柏克勒尔和居里夫妇,以奖励前者发现天然放射性,后者对天然镭放射现象所进行的研究。 1904年 三十七岁 1月:《镭》杂志创刊,主编:丹讷(1872—1935)。丹讷于1901年就在比埃尔指导下进行研究。 比埃尔和生物学家布沙尔(1837—1915)(巴尔塔沙尔)的论文《镭射气的生理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导致发明居里疗法,即镭疗法。 比埃尔和拉伯德的论文《论温泉所发气体的放射性》。 夏季:比埃尔风湿症发作,无法赴瑞典领奖。稍后,瑞典方面把诺贝尔奖状、奖章、奖金(折合七万法郎)交法国公使转交。 10月:比埃尔蒙索尔本大学校长李亚尔推荐,受聘为该校理学院新设物理学讲座正式教授。 11月:玛丽任索尔本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 12月:次女艾芙·居里出生。 1905年 三十八岁 6月:居里夫妇前往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履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须亲自前往领奖并做学术讲演的规定。 7月:比埃尔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06年 三十九岁 4月19日:比埃尔罹车祸,被运货马车辗压致死,享年四十七岁。 玛丽谢绝教育部提出以故居里教授遗孀身份领取国家怃恤金办法。 5月:受聘于索尔本大学理学院,接替比埃尔讲授物理学课程,年薪一万法郎。11月开讲,讲题为:电与导电材料关系的现代理论。 7月10日:郎之万《居里先生著作简介》发表于《每月评论》。 1907年 四十岁 居里夫人设法接受五六个研究生。两年内接受美国卡内基奖学金三名研究名额。 提炼得纯氯化镭,并测得原子量为226。 和友人郎之万、佩韩(1870—1942)等合办儿童学习班,指导伊雷娜·居里、弗兰西·佩韩等科学家的子弟约八九人的学习,前后办两年。郎之万教数学,玛丽教物理,佩韩教化学,亨利·穆敦教博物,佩韩夫人等教文史。 1908年 四十一岁 为《比埃尔·居里著作集》撰序,追述作者的业绩。该书由法国物理学会委托郎之万(和谢纳沃?)编辑,出版于巴黎。 晋升为教授。 1909年 四十二岁 德文论文《镭的原子量》发表于《放射性和电子学年刊》第三十八卷。 伊雷娜·居里入正规学校就读。 1910年 四十三岁 2月:比埃尔的父亲欧仁·居里大夫去世。 和德比尔纳合撰的论文《论钋》发表于《镭》杂志。 《论放射性》两卷出版。 提炼出纯镭元素,测定到各项物理化学性质,还测定氡(Radon)和若干其他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系统关系。 9月: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放射学会议。普郎克、爱因斯坦、卢瑟福、郎之万均出席。 发表《放射性系数表》。 受命制备21毫克金属镭,封存于小试管,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 1911年 四十四岁 1月:接受友人建议,竞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许多正派的科学家、公正的社会人士热烈支持,巴黎《求精报》于1月9日学院审查资格之日以头版显著版面发表玛丽·居里照片和手迹,表达了公众的热切愿望。终因院内顽固派及一些人的反对竟以一票之差落选。 10月:参加在布鲁寒尔举行的第二次索耳未量子学会议。 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以本年度化学奖授予玛丽·居里,以奖励她发现镭、钋元素的化学性质,推进了化学研究。 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做学术讲演。守寡的姊妹布罗妮施拉娃和长女作陪。 1912年 四十五岁 5月:接见波兰教授代表团。该团持波兰作家显克微支(1846—1916)函前来,居里夫人同意指导在华沙建立放射学实验室。 12月:因病住院疗养。 论文《放射性的测量和镭的标准》发表于《物理学杂志》第二期。 前往法国西端布列塔尼半岛拉尼翁和圣 1913年 四十六岁 夏季:接受肾手术后,应英国友人艾尔敦夫人之邀,前往英国休养。 参加不列颠学会在伯明翰举行的会议。会见卢瑟福。卢瑟福1910年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见到居里夫人后,在家信中提到居里夫人“她脸色苍白,疲劳过度,看上去比她的年龄老得多,工作太劳累,身体很虚弱,总之,看了她的样子真叫人难过”。 论文《放射性物体的照射》发表。 前往华沙为放射学实验室落成揭幕。 1914年 四十七岁 7月:由巴斯德研究院院长罗医师建议而设立的镭学研究所,其生物学和居里疗法实验室,即居里楼落成。居里夫人担任研究院理事会理事。 论文《放射性元素及其分类》发表于《每月评论》。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把价值高昂的实验用镭一克(时值一百万法郎,十五万美元)密封入五十磅重铅罐,秘存一银行保险库,以免战乱失落。 接受法国妇协(即法国红十字会)委派,负责放射部工作,指导各地X射线照相工作,配合战地救护。 1915年 四十八岁 从索尔本大学物理学实验室迁入镭学研究院放射学实验室。 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十八个战地医服务队。 1916年 四十九岁 在镭学研究院为卫生员开设辐射学速成课,教医生学会寻找人体中异物(例如:弹片)位置的新法,受协约国军方赞许。 接受伊雷娜(十九岁)、马施·克莱因(后来的比埃尔·韦斯夫人)等为助手。 1917年 五十岁 5月:和郎之万、佩韩等会见英国友人卢瑟福、布里奇(皇家海军中校)等,后者代表英国政府参加英法联合委员会,经法转赴美国商讨三国军事科学协作方案。 美国参战。 1918年 五十一岁 向军需部放射物资委员会报告放射性元素及其原理和应用问题。 前往意大利北部视察放射性物资资源。 伊雷娜·居里担任委任助手(pr閜arateur d闸间ue)。 继续为军队训练X光照相技术人员,包括为参战美军军医开办训练班。 11月:大战结束,协约国获胜。 波兰恢复独立。 1919年 五十二岁 重返镭学研究院,指导实验室工作。 再度接受各国选送来要求培养,各地私人团体以及个人请求指导的研究人员。 自本年起至她去世,这个实验室总共提出报告483份,论文34篇,她亲自参加31项研究。 1920年 五十三岁 居里基金会由法国财阀亨利·德·洛特柴尔德子爵倡议建立。本年开始拨款支持镭学研究院。 5月:美国纽约妇女杂志《描述者》总编辑麦隆内夫人(?—1943)采访居里夫人。回国后即发动美国妇女和人民捐款协助居里夫人解决实验研究缺乏镭的困难问题。 1921年 五十四岁 根据战时笔记整理,写成《放射学和战争》,出版于巴黎。 3月8日:接见我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出国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请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学讲学。答称:“此次不能往,当于将来之暑假中谋之”。终未成行。 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国玛丽·居里镭基金募捐委员会“玛丽·居里委员会”所赠送的镭一克(时价美元十万)。赠送仪式于20日在华盛顿白宫举行,美国总统哈定主持。 到费城,接受新钍(m閟othorium)五厘克;她则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压电石英计赠美国哲学会。 论文《论同位素学和同位元素》出版于巴黎。 1922年 五十五岁 2月: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 5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国家组织国联秘书长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根据国际理事会的决定发出的邀请,参加上年设立的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初任委员,后当选为副主席。为此,经常去日内瓦出席会议。 1923年 五十六岁 7月:患白内障,接受眼科手术,未痊愈,后于1924年,1930年,又接受三次手术。 为《英国百科全书》撰写词目。 撰写《比埃尔·居里传》(110页,1924年出版)。 应麦隆内夫人之请,写生平概要。 1924年 五十七岁 索尔本大学举行纪念会庆祝发现镭25周年。 3月:德比尔纳发表《纪念发现镭25周年》于《化学和工业》。 法国政府、议会赠予居里夫人四万法郎。 岁末:接受郎之万所介绍的学生弗里德里克·约里奥(1900—1958)参加实验室工作,做研究助手。他本在普瓦泰炮兵学校,以少尉衔参加奥伯维耶工程。 1925年 五十八岁 回华沙,为镭学研究院奠基,担任名誉主任。 我国翻译家王维克在巴黎大学读书时,听过居里夫人讲课。 1926年 五十九岁 10月:长女伊雷娜·居里和弗里德里克·约里奥结婚。婚后,约里奥兼用岳家姓氏,采取复姓:约里奥-居里。 居里夫人的波兰论文《钋的化学性质》发表于华沙。 1927年 六十岁 在布鲁塞尔参加第五次索耳未会议,对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1892—1962)的报告提出补充意见,意见收于下年《电子和光子》卷。 镭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因经常受到放射物质辐影响,出现胃疼、脱发(例如:科泰尔夫人),双手灼伤(例如:居里夫人)等严重情况,引起注意。开始采取防护措施。 1928年 六十一岁 约里奥-居里夫妇第一篇论文在科学院报告书上发表。 1929 六十二岁 去美国,代表华沙镭学研究院接受美国人民馈赠的又一克镭,总统胡佛主持赠送仪式。 母女的论文《镭D的衰变》。 秋季:接受我国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施士元到实验室研究锕系元素钋的放射化学性质。 我国物理学界直接受到居里夫人指导的还有郑大章(1906—1944),郑回国后参加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 艾芙·居里的《战时访问记》记述她在我国抗战后方访问时,谈到居里夫人很尊重、关切中国学生。 1930年 六十三岁 向法国政府申请特别研究补助费,得到50万法郎。 约里奥-居里提出博士论文《钋的电化学》。 居里夫人的论文《论锕》。 我国留学生郑大章写的《彼得·居礼之生平及其供献》,在巴黎大学中国理科同学会杂志发表。 1931年 六十四岁 前往华沙,主持镭学研究院开幕典礼。 这个时期,巴黎镭学研究院约有研究人员二三十人,有镭1.5克,钋200毫居里。 冬季:郎之万访问我国,到北平、杭州,受到物理学、化学界欢迎。 1932年 六十五岁 向国际电学会提出论文《放射性物体三种射线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8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郎之万为名誉会员。 12月:和佩韩、德比尔纳主持施士元的论文答辩。施1979年发表《回忆居里夫人》于光明日报,文中有答辩时情景照片。 1933年 六十六岁 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会议,当选为主席,呼吁各国保卫科学和文化。 10月下旬:和约里奥-居里夫妇-道前往布鲁塞尔加索耳未第七届物理学会议。 12月:患胆囊结石。 1934年 六十七岁 著作《放射性》(两卷)写成,下年出版。 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居里夫人指导下,发现人工放射性。居里夫人感到自己身心日渐衰竭,但眼见实验室研究工作取得进展,亲自培养的第二代取得成就,感到新慰。她预计女儿夫妇的成绩会得到诺贝尔奖金,果然她们于下年得奖。 6月:住进上萨瓦省桑塞罗谟疗养院。 7月4日:以恶性贫血症(由镭引起)逝世于疗养院。 7月6日: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兄(约瑟夫·斯可罗多夫斯基)姊(布罗妮施拉娃·德卢斯卡)向墓穴洒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 7月7日: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致电吊唁。 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所长严济慈撰文:“悼居里夫人”发表于《大公报·科学周刊》,并转载于中国科学社编《科学》月刊第十八卷第八期(1007—12页,1934年8月)。 德比尔纳继任居里实验室主任,直至1946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接任。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 2300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 公元前278年)在他的著名长诗《天问》中对天地的形成和宇宙的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质疑,表达了屈原本人和古往今来很多人对 探索 宇宙的关注、思考和强烈兴趣。 天文学告诉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而是和其它天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们要了解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乃至人类的起源、进化、未来前景和如何趋利避害,就必须由近及远地了解各类天体及其所组成的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空间分布及其特性与共性,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此,我们人类曾经历过一个漫长而艰难的 探索 过程,并且还将继续不断深入 探索 下去。 一、古人的宇宙观 我国古代先民的宇宙观主要有三种: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 盖天说出现于殷末周初。当时的人们凭着直觉,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因此 ,这种盖天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按此说法,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二者就不能连接,于是就提出天地相隔8万里,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观,它有不少明显的漏洞,不能解释日月星辰从何处升起,又从何处落下去这样的问题。于是,才产生了后来的浑天说。 浑天说始于战国时期。浑天说主张大地是个球形,外面裹着一个球形的天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三国时有个名叫徐整的人,还对天地的形成作出这样的描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去地九万里。”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有了天地膨胀的思想。 宣夜说是古人通过对昼夜现象的观测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宇宙观。宣夜说认为,天不是一种实体,看起来既高且远,天是没有尽头的,日月星辰只不过是会发光的气 ,自由地运行于虚无飘渺的空间。由此可以看出,宣夜说是一种朴素的无限宇宙观念。 大约在1900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公元90 168年)集古希腊天文学成就之大成,在他的名著《天文学大成》中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处于宇宙的中心,天体围绕它运转。最接近地球的是月亮,其次是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恒星天以及最高天,这就是所谓九重天的思想。他还以本轮、均轮加偏心圆的理论来说明月亮、太阳和行星的运动。托勒玫的“地心说”总结了古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的认识。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神学认为“地心说”符合教义,并以此作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将它抬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致使地心说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长达1400年之久,这就严重束缚了科学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学宇宙观的诞生,也为托勒梅本人所始料不及。 二、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及发展 公元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公元1473---1543年)在临终前将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公诸于世。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月亮运动的中心。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按到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穹的周日旋转是由于地球绕自转轴每天自转一周所造成的。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不是本身的运动,而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造成的。其它行星的顺行、逆行等现象,可用地球和行星共同绕日运动来解释。 哥白尼的日心说揭示了地球是一个普通行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地球是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的宗教神话,动摇了人们对教会的崇拜。天文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人类 探索 宇宙认识史上一次巨大飞跃,它敲响了黑暗的中世纪的丧钟,昭示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开始,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自然招致守旧的宗教势力的反对和查禁,维护、传播、发展哥白尼“日心说”的人受到了宗教裁判所的残酷迫害。 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布鲁诺(公元1548 1600年),不但宣传哥白尼学说,而且更进一步认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是千万个普通恒星之一。他还认为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决不止我们太阳一个,宇宙中可居住的世界很多。1592年,宗教裁判所逮捕了布鲁诺,对他进行了长达八年残酷审讯,并于1600年2月17日将这位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斗士活活烧死在罗马花园广场。 稍后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公元1571 1630年)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他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618 1621年,他发表了《哥白尼天文学简论》一书,以自已的发现对哥白尼学说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哥白尼的理论。 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公元1564 1644年)是第一个用望远镜 探索 星空的人。他发现木星有四颗卫星,证实了行星一方面是自已卫星的运转中心,同时本身围绕更大的运转中心太阳运转。而太阳仅仅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那么太阳也可能围绕更大的运转中心运转。这就首次证明了宇宙中可能有不同等级的宇宙体系的存在。1632年,伽利略发表了《托勒玫和哥白尼两个宇宙体系的对话集》,用一系列确凿证据来证明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但伽利略却因此被教廷判处了终身监禁。直到1979年11月,也就是在他去世三百多年后,罗马教皇才不得不为他的沉冤平反。 要解释行星为什么绕太阳运动和为什么按照开普勒定律指出的那种方式运动,是太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直到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公元1642 1727年)发现万有引力之前,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相传在1665年,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随后,建立起以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为核心的牛顿力学体系。他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这就给行星的运动规律找到了理论证明,使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上,科学太阳系的概念也由此建立起来。 三、人类观测宇宙视野的不断扩展 1781年,英籍德国科学家赫歇耳发现了处在土星轨道之外的太阳系第七颗行星天王星。随后不久,便发现天王星的运行有点反常。1846年月日8 月31日,在巴黎天文台多年从事研究天王星的运动反常问题的勒威耶写出了论文《论使天王星运行失常的行星,它的质量、轨道和现在位置的决定》。他推算出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根数。论文发表后,这颗推算的未知行星,真的被柏林天文学家伽勒于1846年9月25日找到了。观测到的位置与勒威耶所算出的位置相差不到一度。这颗被命名为海王星的太阳系第八颗大行星的发现曾引起当时人们的无比热情,它与以往人们用肉眼或望远镜直接观测发现新天体不同,它是靠科学的智慧和计算的力量找到的,是在笔头的尖端上发现的。它证明了牛顿力学的无比威力。至此,哥白尼的学说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1930年,年仅23岁的美国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了曾长期被视为太阳系第九颗大行星而现在被降级为矮行星的冥王星。至此,人们所了解的太阳系范围的半径由最初的10个天文单位扩展到了40个天文单位(注:天文单位是日地平均距离,一个天文单位约为1.5亿千米)。 尽管从16世纪起人们就猜想到满天的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而后又进一步猜想到,它们可能组成一个比一个更大的恒星系统,但这需要通过系统的观测和研究来加以证明。真正对恒星世界作系统的观测和研究是从天王星的发现者、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的赫歇耳开始的。这位勤于天文观测的赫歇耳对全天的恒星分别按天区和按星等进行计数,证实了我们看到的众多恒星,包括银河中的恒星,都处在一个有限的叫做银河系的恒星集团之中。他用当时最大的望远镜发现一些曾经被认为是“无星的星云”原来是由许多小星所组成,其实是一些处在我们银河系之外的恒星系统,通常称作河外星系。这样的星云也叫做河外星云,以有别于处于银河系之内的气体星云。 经过赫歇耳及其后继者的不断努力,终于搞清楚了我们银河系的结构。我们的银河系是一种旋涡星系,拥有数千亿颗恒星,绝大部恒星集中在形状像铁饼那样的被称为银盘的扁圆盘内。我们的太阳并不处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在银河中心平面即银道面的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的地方。银盘中有四条旋臂,这是盘中气体尘埃和年轻的恒星集中的地方。我们的太阳处在第三条旋臂上。银河系中的所有天体都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银河系除自转外,作为整体还朝麒麟座方向以每秒214千米的速度运动着。而太阳则以220千米/每秒的速度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转,转一周要2.25亿年,称为一个宇宙年。 目前,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距离我们100多亿光年的天体所发出的射电波。发射到太空中的哈勃望远镜和其它高性能观测仪器则把我们人类的视野的半径扩展到一百几十亿光年左右。天文学家通常把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所包含的星系和星系际物质的总体叫做总星系。总星系是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最大物质系统,它包含有千亿个恒星系和大量星系际物质。我们太阳所在的银河系只是总星系中千亿个恒星系之一。科学研究中一般谈到的宇宙,都是指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那部分宇宙,也就是总星系。它也叫做我们的宇宙。 四、宇宙大爆炸起源学说的建立 20世纪初,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公元1879 195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随后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与此同时,一些科学家又创立了量子力学。这就为我们人类重新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1917年,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方程推算,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或者在膨胀,或者在收缩。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公元1889 1953年)分析了从其它星系发来的光之后,发现绝大多数星系都离开我们而去,其退行的速度和它们离开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这一称作哈勃定律的重要发现确认了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宇宙膨胀现象的发现导致现代宇宙学家从新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进而导致得到一系列观测事实支持并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热大爆炸学说的诞生。根据已测得的宇宙膨胀速度推算,大约在138亿年前我们的宇宙退缩成一点。热大爆炸学说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起源于此时此处的一次的大爆炸,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一个开端,它遵循自然规律而演化,逐渐演化出我们今天所见到大千世界。 五、人类 探索 宇宙之旅任重道远 与我们的宇宙相比,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以及我们人类自身都十分渺小。在我们的宇宙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但我们人类绝不安于对宇宙的无知,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断 探索 宇宙的奥秘。 三级火箭理论奠基人,前苏联的一位中学教师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得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而是要 探索 宇宙空间。他们起初会小心翼翼地越出大气层的范围,然后大胆征服太阳附近的全部空间。 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冲出地球大气层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1969年,美国航天员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飞行。从1972年起,人类开始发射一些能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用以 探索 地外文明。其中有的探测器现已到达太阳系的边缘。 我国已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围绕地球运行14圈,并于次日安全返回,实现了我国人民数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进行载人太空飞行的空间大国。此后我国又多次成功地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和太空行走的壮举。 此外,我国还自2007年起先后四成功发射了“嫦娥号”探月卫星,其中“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实现了人类月球车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取得一些重大发现。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太空站,预计将在2022年全部建成。鉴于原在太空运行的国际太空站已不能在轨工作,届时我国的太空站将成为唯一在轨工作的太空站。 毫无疑问,勤劳、勇敢、智慧的我国人民必将在载人航天 探索 宇宙这一充满风险、震憾人心的伟大征程中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中国论文发表世界排名

已经排到了世界第2名。这样的成果也是相当的厉害了,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和上年度相比,增加了很多的领域,相关的期刊也有了这个提升。

2017年10月31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上升2位,进入世界第2位。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

2007年至2017年(截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5.00万次,与2016年统计时比较,数量增加了29.9%,超越英国和德国前进到世界第2位。我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首位,另有8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是国务院组成机构,其主要工作是研究提出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部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31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统计时增加29.9%,排名比去年上升两位,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把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列为首要发展目标。其中,要求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现在,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过去10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9.40次,虽然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比上年度统计时的8.55次提高9.9%。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据介绍,我国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1/4,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截至2017年10月,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我觉得这一排名的意义就是我国的期刊研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代表着也非常的优秀的成果,中国的学者是很厉害的,教育成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学生们都是很出众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